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时间:2022-08-28 08:09:03 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精选10篇)由网友“讪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篇1: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备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单元的一篇习作《梦的翅膀》。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想。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组学习,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在互议互评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整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敢说、善说。

二、联系实际说教材

这篇习作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单元的一篇习作《梦的翅膀》,它是课文和拓展阅读的延伸。学生通过本单元两篇主体课文和两篇拓展阅读的学习,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能够明白好礼物不在于价值高低,而在于是否能表达自己的心意,符合对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习作,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想象。

新课标指出: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开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应紧扣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以及对作文修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目标评价,提高习作的能力。为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内容,回顾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把事情的经过说明白。

3、通过互赏互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修改习作,分享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从而培养勇于交流、乐于欣赏、善于发现、精于提问、勤于修改的良好习作态度和敢于想象、说真话、吐真情的习作习惯。

三、灵活多样说教法

[1] [2] 下一页

篇2: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网友来稿)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网友来稿)

王广武 安徽省含山县张公初级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诵读吟咏。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叶圣陶)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例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似乎”表示“我”不能完全肯定孔乙己的死,“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这有矛盾吗?理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具体做法有:

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还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夏中义教授也说:“在我看来,学文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又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3、驱遣想象,意会言语。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像《望天门山》、《岳阳楼记》等诗文,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二、整体感知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总体把握语言。如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上片用“异”字来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描绘: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在这样的背景中,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功业未建,怎么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声使他们胸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难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不禁发出壮志难酬的感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头,而且点名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朽的失眠》等精美的 篇章,我们在教学时也应当引导学生这样品味。

3、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特别是两次写到“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义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就回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邮箱: wgw―dz1234@126.com

篇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网友来稿)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网友来稿)

王广武 安徽省含山县张公初级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 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诵读吟咏。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

[1] [2] [3] [4]

篇4: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同题和解,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与基本途径.所谓解题,就是揭开“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已知”可以导出怎么样的“未知”.数学问题千千万万,难易不一,每个题目的.要求也不一,所起的作用也不一,就是用一个题目对不同的人来说难易也不一样.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以上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通过解题教学,帮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意义、分类、解数学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和解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水平等等.

作 者:兰海防  作者单位:广西省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罗城,5484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 关键词:学生解题   培养能力  

篇5: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 者:罗东生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6: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培养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教师应树立阅读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是教师应树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再是老师的理解与认识的传达,更不应只是教学参考书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重视阅读主体——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书籍对于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阅读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从这一意义出发,阅读教学必须注重阅读主体,即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二、课堂应讲究阅读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三步读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或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一是要准确、清楚,使用普通话;二是要自然流畅,节奏停顿恰当合理,语气畅达;三是要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是默读,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不动唇、不指读、注意搜集信息等。通过这种初读,要求学生能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能初步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等。

2、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通过朗读,学会自己感悟、品析文章内容,这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所以,对文本的重要语段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甚至有自己创造性体验的教学目的。

一篇文章的中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物性格的鲜明体现、情节的高潮等,往往是重要语段所要体现的,所以,精读重要语段就显得特别重要。

3、品读课文,佳句赏析。

阅读文章,找出其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其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阅读的较高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帮他们学会捕捉品析的角度。比如常见的品析角度就有:句子表达方式的判定、句中字词的品析、句中标点作用的分析、句子形式的欣赏、句子内容的赏析、句子表达优劣的比较、句子修辞手法的认识、句子内涵、含义的揣摩、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等等。具体到赏析语言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体味句子是否用到修辞手法,是否是特殊句式,某些词用得是否传神等。

三、应注重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及传统教法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上较为严重地存在着重记忆轻理解、重接受轻探究、重练习轻阅读、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新课标中对初中生阅读量的规定和要求,使得我们必须拓展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因此,老师要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多下功夫。比如,可以经常向学生推介新书,经常讲一些名人大家的读书趣事,还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名著讲座等。

2、要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老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和学生一起列出初中选读书目,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男生贾里》《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冰心诗集》等。另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杂志报纸有很多,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小小说选刊》等等,这些报纸杂志上的时事报道、时文、美文,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阅读种类,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综合素养,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

3、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

课外阅读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缺少充裕的读书时间和能够阅读到的书籍。因此,应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探索和构建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任务及作业力求在课内完成,让学生在自习及课余时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在语文课内的阅读、写作、实践活动等课型中,力求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有机、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方法指导和心得交流。

另外,班级还可以设图书柜,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充实,使班内学生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交换图书阅读,扩大图书阅读。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图书换读。如此,就可大大弥补学校馆藏图书的不足,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

总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揣摩的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切实提高的目的。

篇7: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论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实施民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想像和联想;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而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是促成创新成果产生的前提和保证。在授课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自己唱“独角戏”,应当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心设计提问,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获得新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民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我们不妨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把黑板的一块让给学生。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辩。学生一旦参与教学活动,就能给课堂带来极大的活力。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首先在于其自主精神得到尊重和爱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

实施民主教学,要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很可能不尽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条条大道通罗马”。因此,在教学中,有不少问题完全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否则,就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思想受到禁锢。

三、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消除学生提问题的疑虑,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的,也是能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教师不顾学生对某一问题懂不懂,一味地讲,是对学生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压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鼓励发表异议。求异创新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多端、变异、独创是他的主要特征。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尤其应鼓励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动动脑,敢于提出异议,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和老师。

四、悉心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想像和联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而想像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运用假设想像、补充想像、超前想像、比拟想像等多种想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化越来越多地迸发出来。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联想形式,让学生打开思路,使思维向纵、横、逆等多向扩散,变单向的直线思维为多向的辐射思维,从而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来。

例如读了有关“仿生学”的文章,引导学生展开类比联想:从鱼鳃功能联想到制造类鱼鳃,人们戴上它就可以长期遨游海底:由蝙蝠夜间飞行发出超声波。联想到给盲人安上“超声波收发仪”。可以像常人一样行动自如……

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源头活水”

大语文教育的观点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内学习,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广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见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鼓励学生组成剧组,自编、自导、自演《变色龙》《孔乙己》等课本剧;举行小制作比赛,然后写成说明文或小论文,相互交流;把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课外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介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深入工厂、农村体验生活,学写调查报告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方法和创新能力。生活犹如“源头活水”,在学生的思想深处不断注入新的能量与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至于枯竭,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以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全面训练,并且指导得法,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而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

篇8:新课标下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新课标下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我省高考方案已经出台,本文作者着重就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原则和课堂教学策略,在实施中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等方面谈谈看法.

作 者:时培秀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江苏,涟水,223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0) 分类号:H3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篇9:新课标下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最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口语表达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一、 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

1、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掌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

2、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主要是教师通过描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本,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要充分借助插图,一定要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观察之后,连起来说一说图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利用课文的精美插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3、阅读教学:借助课文的朗读教学,训练学生说有感情。加强朗读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取个别读、领读、齐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能力,以达到训练学生有感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连词读,不唱读,然后逐步做到读流利,注意停顿,读出一定的语气。

二、 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对于学生很重要,只有他想说,乐说了,训练的首要目的也就达到了。开学伊始,作为刚入学的小朋友,互相之间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已经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应该互相了解,互相帮助。教材中很自然地在第一次口语交际中编写了“我说我”这一内容。老师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敢说,爱说的氛围和良好的交际情境,可以第一个示范给小朋友们“我叫××,今年××岁,我最喜欢……”,这样让学生体会教师非常勇敢大方。然后教师再说“谁愿勇敢大方的`也自我介绍一下,让老师和小朋友都认识并记住你呀?”这样一来,小朋友都想说了。此时我们允许孩子们说得不好,只要他们敢于说,乐于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毕竟这是第一节口语交际课,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逐步指导说好。

如》说说我的家》是一道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家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环境,最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的家”这一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好素材。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播放歌曲》可爱的家》,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照片。接着我相机引导:“看着你们个个脸上的笑容,老师想你们一定很爱自己的家,那你们能把亲爱的父母长辈,把你们家欢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揭示活动主题:我的一家。再引导学生从生日、属相、长相、职业、爱好、品质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多方面说说自己的家人。小组互相交流,因为说自己的亲人,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三、老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对于这些年龄小,知识少,经验少的小朋友们来说,他们具有着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只要老师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我爱吃的水果”这次口语交际时,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喜欢的水果,再说一说他的样子、颜色、味道,你为什么喜欢它?可能短短的几句就说完了,而大多数的学生说的都差不多。但是如果老师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你所画的水果上加上一个表情,或笑、或哭、或怒……再想象一下为什么你喜欢的水果会有这个或笑、或哭、或怒……的表情。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飞上广阔的高空,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们,就一定能说出各种各样,希奇有趣的故事来。听着别人说的那么有意思,得到小朋友和老师的赞叹,那他们自己也会大胆想象,急切地要表达出来,希望得到更多的掌声。由“要我说”自然地变为“我要说”,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培养了全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随之得以培养和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10: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探析教育论文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探析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 培养 探究能力 主动权

论文摘要: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如何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着手阐述其方法。

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样,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进入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说来,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参与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就此,笔者觉得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以下几点来做:

1、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学习,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的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应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人为本,它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课外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风俗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更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和进行沟通,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收获更为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与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式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治闲,王翔.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9)

[2]刘根林.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3)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暑期集中培训的心得体会

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新思维的论文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论文

初二物理教学进度表是什么

新课标下如何创设高效课堂论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二年级语文个人研修总结

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教改体会2022-12-07

二年级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3-10

年春南安市小学教研工作总结2022-04-30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2022-05-07

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教学论文2023-08-22

新课标小学教学论文2023-11-19

四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计划2024-04-03

九年数学教学反思202023-03-27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023-09-23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2023-10-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