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诗句带拼音

时间:2023-06-22 08:23:40 汉语拼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咏柳》诗句带拼音(共7篇)由网友“别喝行不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咏柳》诗句带拼音,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咏柳》诗句带拼音

篇1:《咏柳》诗句带拼音

《咏柳》诗句带拼音

《咏柳》

贺知章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í shù gāo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e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与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与“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与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作者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与柳的颜色有关,“碧”与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与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作者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与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篇2:咏柳带拼音的诗句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ī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ú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 ,è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

诗词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诗句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第一句描绘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第一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描绘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描绘到柳条,最后描绘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篇3:咏柳的诗句带拼音

咏柳的诗句带拼音

yǒng liǔ

《咏 柳》

táng hè zhī zhāng

唐· 贺 知 章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í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 e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清新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好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一样。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篇4:《咏柳》的诗句鉴赏带拼音

《咏柳》的诗句鉴赏带拼音

咏柳

贺知章

bì yù z huāng chng yī shù gāo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

wàn tiáo c huí xià lǜ sī tāo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

bù zhī x ì y shuí cái chū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

r yu c 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贺知章的《咏柳》机械反映论的特点,是把满足于客观对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统一性。因而,虽然文章的题目叫做赏析,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分析。本来所谓分析,就应该分析矛盾,拘泥于统一性,就谈不上矛盾。号称分析,为什么却连矛盾的边都沾不上呢?

因为一切经典文本,形象都是完整的,天衣无缝的,从表面看来是没有矛盾的。矛盾是分析出来的。而分析是要有方法的。这种方法并不神秘。粗浅地说,就是还原。(这个方法和现象学的还原有一致之处,为避免把问题说得太复杂,(请允许我暂时不涉及现象学)也就是根据把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在这首诗里。最精彩的是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文章说,比喻很巧妙巧在哪里呢?有还原的方法,首先就要问二月春风,原来,是不是剪刀?当然不是。不是剪刀,却要说它是剪刀。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歪曲了,但是,诗歌给人人感觉不是歪曲,而充满了感染力。而且经受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考验。那么第二,可以肯定它是很艺术的。第三,矛盾在于,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温暖的,一般说,不大好用剪刀来形容的。有人说,二月春风,虽然说的是阴历,等于阳历的三月,毕竟还是初春。还有一点冷的,所以用刀来形容并不是绝对不合适的。这有一点道理。但是,同样是刀,为什么只有剪刀,比较贴切,如果换一把刀,二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显然是笑话。这是因为,汉语的潜在特点,在起作用。前面有一句,不不知细叶谁裁出,有个裁字,后面剪字才不突兀。如果不英语,就没有这种联想的自由和顺畅。在英语中,剪和裁,并没有这样的现成的组合关系,而两个不相干的字,cut 和design.

这是诗人的锦心绣口,对于汉语的潜在功能成功探索。而这种成功的`探索,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美的惊叹。美在哪里呢?

前面一句说,说是万千垂下绿丝绦,意思是柳丝茂密,按还原法,一般的树,枝繁则叶茂,而柳树的特点不同,枝繁而叶不茂,柳丝茂密,而柳叶很细小。很精致,诗人发现了这一点,就觉得这很是了不起。太美了。

再用还原法:本来柳丝柳叶之美是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自然结果,但是,诗人觉得,这用无心的自然而然来解释是不够的,应该是有意的剪裁,精心加工的结果。

春天柳叶柳丝之美,在诗人看来,比之自然美还要更美。有了还原方法,则一系列矛盾都显示出来了。第一二句的矛盾:柳树本平不是碧玉,但是,就是要说它是玉,柳叶不是丝的,偏偏要说它是,这里当然有柳树的特征,但是,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情感的特征:用珍贵的物品来寄托珍贵的感情。但是,从语言的运用上来说,这样的说法,并不见得特别精彩。最为精彩的,是后面这两句,把春风和剪刀联系起来以后,前面的句子也显得有生气了。

剪裁在古代属于女红,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联想,前面的碧玉妆成,就有了着落了。女红和妆是自然的联想。这首诗在词语的运用就就更加显得和谐统一了。但是,光是这样分析似乎尚未穷尽这首诗的全部艺术奥秘。裁剪之妙,不光妙在用词,而且妙在句法上。

以上所有的句法结构都是在统一求变化,都在第三、四句让句法和语气发生变化。所以元代诗论家杨戴在《诗家法数》中特别强调绝句是第三句转的工力,只有在第三句或者第四句的在语气上转折,绝句这样每句的音节都相同的单纯节奏才不至于变成单调,在语气上达到在统一和变化中达到和谐,而这种和谐才不呆板。

篇5:咏柳曾巩的带拼音

咏柳曾巩的带拼音

咏柳

曾巩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ɡ,yǐ dé dōnɡ fēnɡ shì bià n kuá nɡ 。

乱 条 犹 未 变 初 黄 , 倚 得 东 风 势 便 狂 。

jiě bǎ fēi huā ménɡ rì yuè ,bù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ɡ shuānɡ 。

解 把 飞 花 蒙 日 月 ,不 知 天 地 有 清 霜 。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篇6:咏柳曾巩古诗带拼音

咏柳曾巩古诗带拼音

古诗咏柳曾巩带拼音,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咏柳曾巩带拼音。

yǒng liǔ

咏柳

zēng gǒng

曾巩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jiě bǎ fēi huā mēng rì yuè , bù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古诗咏柳曾巩阅读答案

1.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

3.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参考答案:

1.初春(或“春季”) 咏柳 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任说两词即可)

2.(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清霜”是指代正义。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

3.运用了托物寓意。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古诗咏柳曾巩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7:曾巩《咏柳》古诗带拼音

【yǒng liǔ 】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jiě bǎ fēi huā méng rì yuè , bú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曾巩《咏柳》注解

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曾巩《咏柳》翻译

译文一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译文二

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曾巩《咏柳》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咏柳教学设计

村居和《咏柳》教学设计

咏柳与春日古诗教学设计

咏柳课件

学前班《咏柳》的教案

咏柳教学设计获奖

咏柳古诗曾巩拼音版

咏柳曾巩拼音

咏柳教案

咏柳宋曾巩拼音

《咏柳》诗句带拼音
《《咏柳》诗句带拼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咏柳》诗句带拼音(共7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咏柳》的教案2024-01-25

小学古诗课件2022-07-21

咏柳春日的教学教案2023-08-25

《咏柳》曾巩2024-01-15

村居教案2022-05-06

咏柳古诗2022-05-04

《绝句》的教学设计2022-11-14

古诗教学的新尝试论文2022-08-19

二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设计方案2023-08-09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