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拼音朗读(推荐12篇)由网友“伽柏单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古诗拼音朗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清明古诗拼音朗读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一起来欣赏一下《清明》古诗拼音的朗读吧!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e wen jiǔ jiā h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qīng míng shí ji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e wen jiǔ jiā h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DD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作品背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清明》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诗拼音朗读]
篇2:古诗清明朗读
古诗清明朗读
《清明》是唐代杜牧在清明佳节所作的'一首小诗,诗中把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篇3: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游子吟古诗拼音朗读
游子吟
唐代:孟郊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篇4:清明古诗带拼音
清明古诗带拼音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qīng míng) 杜牧(dù mù).
清明时节雨纷纷(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路上行人欲断魂(lù sha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借问酒家何处有(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牧童遥指杏花村(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杜牧的诗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
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王西平、张田《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认为,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综论》指出,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吴在庆《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认为,“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
篇5:古诗清明拼音版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清明》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古诗清明拼音版]
篇6:清明古诗带拼音
有关清明古诗带拼音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e wen jiǔ jiā h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7:古诗清明带拼音及赏析
古诗清明带拼音及赏析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e wen jiǔ jiā h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篇8:古诗清明带拼音及赏析
古诗清明带拼音及赏析
清明杜牧
qīngmíngshíjiyǔfēnfēn
清明时节雨纷纷,
lùshàngxíngrnyùduànhún
路上行人欲断魂。
jiewenjiǔjiāhchùyǒu
借问酒家何处有,
mùtóngyáozhǐxìnghuācūn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宗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拓展: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篇9:三字经拼音全文朗读
三字经拼音全文朗读
三字经拼音全文朗读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d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y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zhǎng y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zu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 庸 不 易。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u wáng
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u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 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 , 始 兼 并。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 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 汉 业 建。
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 平, 王 莽 篡。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 , 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 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 迄 两 晋。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 , 梁 陈 承。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 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 分 东 西。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 , 一 土 宇。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 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 三 百 载。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 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 皆 有 由。
yán sng xīng sh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
dài miè liáo sng yóu cún
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歇。
yǒu sng shì yì tong miè
有 宋 世 , 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 兼 戎 狄。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 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 永 乐 嗣。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迨 崇 祯 , 煤 山 逝。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 , 膺 景 命。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 克 大 定。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 乃 大 同。
shí èr shì qīng zu zhōng
十 二 世 , 清 祚 终。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 考 实 录。
tōng gǔjīn ru qīn mù
通 古 今 , 若 亲 目。
kǒu ér so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 , 心 而 维。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 夕 于 斯。
xī zh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 师 项 橐。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 读 鲁 论。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 削 竹 简。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
家 虽 贫 ,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 二 十 七。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 ,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 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 宜 早 思。
ru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 , 八 十 二。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 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 , 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 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 能 咏 诗。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 人 称 奇。
ěr y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 当 效 之。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 , 能 辨 琴。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 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 , 且 聪 敏。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 方 七 岁。
jǔ shén tóng zu zhèngzì
举 神 童 , 作 正 字。
bǐ suī y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 , 身 已 仕。
ěr y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 勉 而 致。
yǒu wéi zhě yì ru shì
有 为 者 ,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 鸡 司 晨。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 , 曷 为 人。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 , 蜂 酿 蜜。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 不 学 , 不 如 物。
y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 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 , 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 , 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u
光 于 前 , 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 , 金 满 赢。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 ,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 , 戏 无 益。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 , 宜 勉 力。
篇10:三字经全文朗读拼音
三字经全文朗读拼音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近,习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篇11:三字经拼音全文朗读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近,习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断 机 杼。
d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
养 不 教,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
教 不 严,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非 所 宜。
y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习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曰 南 北,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曰 哀 惧。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七 情 具。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木 石 金。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父 而 身。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夫 妇 从。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弟 则 恭。
zhǎng y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友 与 朋。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u
详 训 诂,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必 有 初。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说 仁 义。
zu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庸 不 易。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注 礼 记。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ng
曰 国 风,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
诗 既 亡,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记 其 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商 有 汤。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u wáng
六 百 载,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u
周 武 王,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终 战 国。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始 兼 并。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汉 业 建。
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平,王 莽 篡。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迄 两 晋。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梁 陈 承。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分 东 西。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一 土 宇。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三 百 载。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皆 有 由。
yán sng xīng sh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帝 号 纷。
dài miè liáo sng yóu cún
迨 灭 辽,宋 犹 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金 绪 歇。
yǒu sng shì yì tong miè
有 宋 世,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兼 戎 狄。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永 乐 嗣。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迨 崇 祯,煤 山 逝。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膺 景 命。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克 大 定。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乃 大 同。
shí èr shì qīng zu zhōng
十 二 世,清 祚 终。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考 实 录。
tōng gǔjīn ru qīn mù
通 古 今,若 亲 目。
kǒu ér so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心 而 维。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夕 于 斯。
xī zh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师 项 橐。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读 鲁 论。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削 竹 简。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锥 刺 股。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如 映 雪。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
家 虽 贫,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如 挂 角。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二 十 七。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宜 早 思。
ru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八 十 二。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能 咏 诗。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人 称 奇。
ěr y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当 效 之。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能 辨 琴。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且 聪 敏。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方 七 岁。
jǔ shén tóng zu zhèngzì
举 神 童,作 正 字。
bǐ suī y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身 已 仕。
ěr y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勉 而 致。
yǒu wéi zhě yì ru shì
有 为 者,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鸡 司 晨。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曷 为 人。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蜂 酿 蜜。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 不 学,不 如 物。
y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u
光 于 前,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金 满 赢。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戏 无 益。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宜 勉 力。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作品赏析
原文鉴赏
《三字经》书面《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篇12: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1、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行行重行行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 yǔ jūn shēng bié lí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xiāng qù wàn yú lǐ , gè zài tiān yī yá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dào lù zǔ qiě cháng , huì miàn ān kě zhī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hú mǎ yī běi fēng , yuè niǎo cháo nán zhī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xiāng qù rì jǐ yuǎn , yī dài rì yǐ huǎn 。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fú yún bì bái rì , yóu zǐ bù gù fǎn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sī jūn lìng rén lǎo , suì yuè hū yǐ wǎn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qì juān wù fù dào , nǔ lì jiā cān fàn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的游云遮住了那太阳,他乡的游子却并不想回还。
因想你使我变的忧伤消瘦,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3、古诗行行重行行赏析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 蝉古诗带拼音
★ 春游湖古诗带拼音
★ 《识字2》的教案
★ 国学经典的教案
★ 《古朗月行》教案
【清明古诗拼音朗读(推荐12篇)】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说课稿范文2024-04-09
《古朗月行》《静夜思》教案设计2023-12-14
《练习2》教学设计之一2022-10-17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2022-12-08
练习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4
小一语文 古朗月行 教学设计2022-04-30
《古诗》课件设计2022-11-15
春分日古诗朗读2022-08-07
学前班识字故事2022-12-02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