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

时间:2023-03-06 07:45:46 教育随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通用12篇)由网友“芜湖明天就起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

篇1: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我在周三早上第三节上了一节《道德与法治》,感触良多,以下为我的反思。

1.第一次上课有些紧张,忘记写板书。板书是课堂的体现,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上课的重大失误。

2.上课速度过快,30分钟完成整节课堂。我觉得主要是自己讲解太多,学生说得太少,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道德行为,应该以学生感受为主,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要做一个让学生多说话的老师,做一个学生爱说话的课堂。

3.上课评价过少。上课时对学生评价单一。比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评价。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考没有受到赞赏。

4.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在升国旗到眼保健操之间过于生硬。这是目前我认为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备课时就想的不够多。

5.课堂语言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要用更简易化、生动化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喜欢听课,爱上课堂。

6.课堂组织手段要多样化。不能对学生一贯批评,要学会表扬,赞赏每一位学生。可以从学生坐姿、回答问题等提出表扬。还可以从小组合作和竞争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7.提高自己的素养。自己的上课的动作、手势、表情都值得再学习。自己的粉笔字还有欠缺。希望多修炼自己,做到更好。

篇2: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课间十分钟》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内容,内容浅显易懂。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视觉领先、以兴趣入手

“课间十分钟”这一课,在开始导入的部分,我原来以“宁静的校园太安静了”导入,效果不太理想,后来我以“时光倒流”的游戏领先、以兴趣入手。在教室里模拟课间活动场景,视觉中感受体验欢快情绪;在看其他同学课间活动时,正符合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做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内容,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的喜欢课间十分钟。

二、精讲精示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精讲。在指导学生观察“投沙包”这一动作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投沙包的活动在什么地方进行?投沙包队员们怎样投沙包?围观的同学情绪怎样?学生们通过想象思考,找有关的图片,教师提问,直到学生对这一动作的特点已经了解掌握。进而我引导学生想想还有哪些课间活动的思路:先想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再想怎样活动,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场上的观众。让学生体会创作就是围绕一个活动、按审美法则把活动内容表现具体的创作方法。

三、用多媒体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乐学的精神状态。在这节课中我用简单的画面帮助学生学习,虽不花哨,但非常实用,目的达到。学生在这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了记忆。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地主体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去做,并适时地加以指导,只要他们能做、想做,使他们乐中学,学中乐。

篇3: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道德与法制课是初中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中考科目之一,而且对学生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反思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二、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的所见的东西很少,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篇4: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价值方向和教育基调。同样的学习内容,新教材在思想立意和价值引导上多有新的设计,比如“七下”定位于青春生命成长,关于悦纳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内容,就不局限于应对生理现象的烦恼,需要看到生命正向能量的表达,教师教学要关注并放大生理变化带来的青春活力。

其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表达。教材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并暗含经验表达、分享、交流、碰撞等线索,能否让学生真实表达,将直接影响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与能力。如何让学生愿意说真心话?需要教师真正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教材内容转向每一位活泼泼的学生:从备课开始,真正关注学生个体化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跳出预设的教学环节,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营造安全、开放、尊重、相互倾听的课堂氛围。

再次,教师需要有直面挑战的教学勇气,以及对话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直面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学生的真实表达往往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如何接应与引导?教师需要有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开放意识与心态,对问题求解的兴趣会弱化被挑战的恐惧;教师需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在的声音,同时提升课堂对话(而非简单问答)的能力,以及导向生生对话的能力;教师还需要有非常明确的价值方向,能够引导对话的大方向,在价值引导下进行课堂创造、实现教学生成。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篇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随笔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____”,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__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渎职和tf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监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篇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随笔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目,教师讲起来抽象,学生听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师若能满怀激情,生动有趣地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轻愉快的气氛中,那么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就好,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性。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构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

微笑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表情是精神的外在体现,精神愉快是教态积极的一面,微笑是精神愉快的外部表现。若春风拂面,带给学生的是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表情始终是用微笑来赢得的。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听课不安心、思想不集中等情况,教师可作出凝视皱眉、放下面孔稍停片刻或抿动嘴唇想说而未说等来提示学生注意;对不守纪律的学生,必要时用冷静的默不作声的方法来制止,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益于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教学中要重视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创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

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的构建,关键在教师,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要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惟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情绪和教态艺术,调动学生兴趣和随机应变的艺术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也是上好每堂课的重要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优美、流畅、动听的语言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驰有致、轻重适度、缓急合理的良性状态。这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应表现为: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语速适中、生动准确、娓娓动听。在教学中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艺术。灵活多变的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必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体态来表现的。体态语言的运用,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容的。当口头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教师若能将体态语言运用得当,将会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这样,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的以一种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教学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热烈、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能使学生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教师既能保持清晰流畅,又促使语言生动活泼,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

一节好课还与教师良好的教态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不可分开来的,教态是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结合体,所以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油然而生责任感、自豪感,会在教学中表现出和蔼可亲、严中有爱、微笑始终的良好教态。

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的动力,它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师生间的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始终 处于教师预定的效果。

一位合格的教师还应具备课堂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体现出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淘气,把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或一只大青蛙带来不小心发出的鸣叫声,因而影响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作为教师就要适应这种突发事件,掌握好随机应变的教学艺术,迅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控制好课堂秩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人师表,善于学习,潜心探索,深入研究,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用新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艺术充实自己。逐步提高教师课堂艺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师要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善于反思教学得失,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注意总结点滴的教学经验并善于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教学,立足于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随笔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x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 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三、德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侧重点是什么?

A、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1)与熟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真诚、友爱、理解、信任、体谅、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睦邻、合作、守信等;

(2)人与陌生人:礼让、友善、同情心、关爱、守信、善群、公正、宽恕、尊重、帮助他人等;

(3)人与社群:讲卫生、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美化公共环境、珍视社会进步、乐于社会参与等;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 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 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1. 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暗线: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内容范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的日常起居、人际交往、知识学习,体现品德发展的逻辑……

2. 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七、《道德与法治》教材体例说明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自我评价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是什么?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如何使用微课?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3、微课的录制:准备步骤 1. 选择要讲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2 .制作《学习任务单》 3 .做PPT 4 .依据PPT内容设计讲稿(类似小讲课) 5 .准备好麦克风、摄像头 6 .录制与修改 7 .上传网络

4、录制设备:1、电脑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3、话筒(音频源)

5、录制方式:PPT录制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用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录课笔录制 还有DV录制 手机录制

6、制作微课技巧:写解说词对着读 善用暂停,分步录制 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C、公众标准:1.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2.时间不超过10分钟;3.知识点够细;4.受众定位明确;5.情景定位明确;6.知识准确无误;7.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8.语言通俗易懂;9.PPT有视觉美感;10.视频画质清晰;1x.版式设计好;12.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篇8: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随笔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____,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信于民。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篇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随笔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篇10: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随笔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据此,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

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中成长。

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单元: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在重要的意义。 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中国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

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 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到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虽然课程设置上只是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教育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

二、教学措施

1、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丰富自身知识,与时俱进,以适应思想品德的教学。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备好每一节课。

3、多样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更多地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4、教学中多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例,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上课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观点。

6、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独立完成

篇1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随笔

第一、根据教材中每一课的六个板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连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灵活机动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并让课堂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刘专家讲的入心入脑的效果,收获很大,全然一新的内容板块设计让我觉得非常好。

第二、在教学中根据学情适当选用其中的板块内容,从调动学生的真问题入手,把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要求结合起来,用教学情境把内容、观点、学生问题统筹起来,符合学生的发展。不必只注重教材文本,可采用富有时政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探讨,可把教师对前面教材的经验融入,启发学生思维,得到结论的教学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社会调查,演示讲解,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也可尝试用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第三、《道德与法治》这本新教材,教学内容特点确实有“近、实、难”的特点。内容主题与孩子的成长需求接近,活动设计贴近孩子成长需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教学资源时间节点,教学场景设计贴近学生。所以备课中教师要有意识,教学中要有落实。例如,每一单元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实,这要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材观点引导和方法技能满足孩子真实需求,教师利用已有资源拓展生活领域加强教育,同时注意观点的生成。

第四、新教材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基于此,在教学中,可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社会调查、写感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但教师教学中讲解要注意把握度,恰当的运用资源,根据学生情况给学生预防性教育或矫正性的教育,落实学科特点。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我觉得新修订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理解、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观点的生成、教学资源的运用,两位专家给出了建议。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说犹如“放风筝”,要求教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拢”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

篇1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随笔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

上学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本人的业务水平也有了必须的进步,能够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教育教学方法有了改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本人的业务理论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还不能迅速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2、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没有构成。

3、差生的转化工作不到位。

4、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二、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狠抓学风建设,做好复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提高“学优生”的各项潜力,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一改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案例法,活动法,实践探究法等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潜力,把教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制定贴合自己的思想、学习等人生目标。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镇情教育,如家乡的状况让学生以建设家乡为己任,利用家乡的先进人物,身边的在校大学生等对学生进行人生目标的教育。

3、狠抓学风建设,做好复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成就感,学习潜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风气的提高。

做好复习工作,本学期是学生升学最关键的一学期教师能否做好复习决定着学生的升学。因此教师要制定贴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的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制定学期、单元、每个月的复习目标。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在课堂教学中全面的反映出来,针对上学期学生的实际状况,优秀生较少,同时各项潜力较弱,学困生偏多,以及观察、分析生活的潜力欠缺等,针对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备课,备教材教法及备好例题和练习提前备课2节。教案的设计力争设计成学生的学案,才能更好的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学生的潜力,备教学的生活化,逐步的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生活的潜力。

为更好的上课,本学期要做到一周一次的自学业务理论知识并做好笔记,严格要求自己,并思考如何运用并做好笔记本来设计教学,力争做到学有所用,同时认真学习学校的集中业务学习和本教研组组织的业务理论学习,从兄弟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

4、面向全体提高“学优生”的各项潜力,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先充分的了解学生,建立学优生和学困生档案进行辅导并做好辅导记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研方面

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树立教研意识,用心参与群众备课活动和学校的教研活动。力争在本学期出一节汇报课。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逐步实施,并进行课题研究,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潜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09教师道德与法治总结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教学总结

教育随笔检查情况及建议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论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教学设计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

人教版五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随笔

师之道杂文随笔

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
《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教育随笔道德与法治(通用12篇)】相关文章:

特别的睿睿之睡着了教学随笔2023-09-10

散文随笔:人生三宝2022-11-05

道德与法治教师个人研修计划2022-10-16

人生解读的随笔散文2023-06-01

教育随笔小班不睡觉的孩子2023-05-27

区领导现实表现2022-12-24

交通安全随笔小学作文2023-12-15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2022-12-24

教师个人三年具体发展规划2022-10-23

我的从教三十年 教师随笔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