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语文段落层次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集锦6篇)由网友“fengxiata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如何划分语文段落层次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欢迎阅读分享。
篇1:如何划分语文段落层次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看书报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够给课文分段和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指边读边想的习惯。查字典和运用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
[如何划分语文段落层次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专题)]
篇2:让学生充分地读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总复习)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中心小学 唐公卿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教学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阅读理解、说话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要体现时间的充足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读”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读”的时间充足是阅读课的主要外表特征。专家指出,一节课里读书,包括朗读与默读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2/3,因为小学老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以无意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儿童。
二、要体现形式的多样性
形式多样的“读”,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读”,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训练僵局。其次,由于教师导读的对象、教材、目的的不同,也将决定“读”的形式多样。教师依据对象的不同,捕捉的训练点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读”的形式是教学的要求,是科学的要求。再次,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形式的“读”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要体现全体性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人人得到训练,才能个个得到发展。教师导读面向全体,是“读”的充分性的体现。教师要安排不同层次、不同坡度的“读”,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有机会去读书。
四、要体现层次性
读的层次表现为: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培养语感--精读熏陶情感。这是充分地读的训练步骤,也可称为训练的坡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去感悟,悟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事理,蕴含的情感,通过吸收、内化,再有感情地朗读,即创造性地以声释义,培养其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平时训练引导上让学生“拾级而上层层递进,水到渠成;让充分地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切莫让学生一步登天,违背儿童的认知思维规律。
五、要体现联系性
1、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在读的层次性上,科学地做到这三者的联系可提高“读”的质量,达到充分地“读”。
2、体现听说读写的联系性。如开展“读后评”,不同形式的读后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充分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以读练听,以听练说,以说促读,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途径。又如“边读边注体会”“写读书笔记”等,也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这些方法是读写结合、读写互促的好办法。
3、体现课内外的联系。仅教材内课文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无疑是杯水车薪。新课标也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课文只是例文”要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迁移课外,内外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体现想象性
想象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迁移能力。通过想象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只有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对文本正确感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考,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然后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的感情发挥得恰到好处。
[让学生充分地读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专题总复习)]
篇3:白马小学语文专业知识试题 教师随笔(人教版)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选择题(10分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里)
1.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自给(jǐ)自足 不卑不亢(kànɡ) 如饥似(sì)渴 崇(chónɡ)山峻岭
B.自怨自艾(yì) 屡见不鲜(xiǎn) 处(chù)心积虑 随声附和(hè)
C.不屈不挠(náo) 瞠(chēnɡ)目结舌 茅塞(sāi)顿开 从(cónɡ)容不迫
D.无的(dì)放矢 揠(yè)苗助长 宁(nìnɡ)死不屈 买椟(dú)还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好高务远 兴国安邦 再接再厉 举世无双
B.引人注目 莫明其妙 斩钉截铁 爱不释手
C.勇往直前 翩翩起舞 言简意该 惊弓之鸟
D.一张一驰 争分夺秒 喜出望外 轻而易举
3.有些汉字非常奇妙,几个字经过组合后会成为一个新字,一个字中又可能含有其它字。仔细观察,“器”字里面藏有多少个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
A.5个 B.6个 C.7个 D.最少8个
4.先认真分析成语“前俯后仰”包含的四个词在意义上的关系,再在下列成语中找出与“前俯后仰”的这一特点相一致的一个成语。 ( )
A.化险为夷 B.口蜜腹剑 C.前赴后继 D.阳奉阴违
5.写动物叫喊的词语有较为固定的搭配和习惯用法。下列词语中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狗吠 猿鸣 B.马嘶 蝉噪 C.鹤啼 虎啸 D.鸡叫 狼嚎
6.下列句子中,表示的是“亮亮告诉别人,明明起床了”这个意思的一个句子是( )
A. 亮亮,明明起床了。 B.明明起床了,亮亮。
C.亮亮说:“明明,起床了。” D.亮亮说:“明明起床了。”
7.把“巴金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个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巴金说:他爱月夜,但他也爱星天。 B.巴金说他爱月夜,他也爱星天。
C.巴金说,他爱月夜,但他也爱星天。 D.巴金爱月夜,也爱星天。
8.整理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它的树干又粗又高,枝叶特别茂盛。②银杏树又叫白果树。③银杏的果实很像杏,我们平时买的白果实际上是银杏的核,它富有营养,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④那一片片叶子像精美的小纸扇,又像漂亮的蝴蝶翅膀。⑤每年四月份,当成群的蜜蜂在繁茂的枝叶间忙碌的时候,人们才注意到银杏树开花了。⑥原来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雄花还是雌花,都很不显眼。
A.②→①→④→⑤→⑥→③ B.①→④→⑤→⑥→③→②
C.②→③→①→④→⑤→⑥ D.①→④→⑤→⑥→②→③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 )
A.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能力 B.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C.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D.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能力
10.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高度重视考察学生的 ( )
A.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B.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C.策划、组织能力 D.协调、实施能力
二、 判断题(10分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以ü开头的韵母与声母n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写;与声母q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写。 ( )
2.“凸”和“凹”的笔画数都是5画;“凸”的第4笔的名称是横折折竖。 ( )
3.如果把“喜气洋洋、神采奕奕、意气风发、谨小慎微、兴高采烈、眉开眼笑”这六个词语归类的话,“谨小慎微”这个词应该单独归为一类。 ( )
4.“身长等于头长加尾长的一半。”“船已开三日即到。”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 )
5.“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个成语告诉人们,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耐力大小,事情长久了才可以看出人心的好坏。 ( )
6.“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 ( )
7.“这是一首好歌。”“这不会不是一首好歌。”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但语气不同。 ( )
8.王昌龄《出塞》一诗中的“飞将”指的是唐代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名将李广。 ( )
9.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标牌广告等都可以用作语文课程资源。 ( )
10.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
三、 填空题(12分 每空1分)
1.默写填空。
(1)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
(王冕《墨梅》)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2.按题目要求填空。
(1)用数笔画查字法,“鼎”应查 画;用部首查字法,“戚”应查 部。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中国古代名著《 》中的一个章节,其中“花和尚”指 (人名)。
(3)在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各填上一个字,使其变成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对旅客的提醒语。
不要 心,当心被偷;不要 心,当心被骗。
(4)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经写过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字条,贴在办公大院的一角,以劝阻某些人的不文明行为。谁知字条在第二天大清早就不见了。原来,有人仰慕于老先生的为人和书法,悄悄揭下字条,一一剪下这几个字,重新排列后粘好。这样,原来的几个字便组成了另一个既有教育意义又能登大雅之堂的句子。这个句子应该是 。
(5)有人选用“鱼、游、马、钓、骇、跑、惊、快、鞭”这些字中的几个字,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鱼钓钓鱼鱼骇钓”,最恰当的下联是 。
四、 阅读题(22分 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10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①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②孰为汝多知乎?”
1.该文中加点的“为” 字的读音是 ,意思是 。(2分)
2.在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朗读停顿的地方画上“/”。(2分)
例如:见/两小儿/辩斗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3.用意译的方法,将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 ②
4.根据该文题目的意思,用不超过20个字的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1分)
5.根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你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是: (1分)
6.这个故事说明 ;也说明 。(2分)
(二)(12分)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去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 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 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 。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卧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7.联系上下文,该文中画“ ”的空白处应该填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8.认真阅读并分析故事中三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每格填一个字)(2分) □□→□□→总结
9.父亲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的目的是什么?(2分)
10.父亲对儿子的三次教育,一次比一次深刻。该文中能显示这个特点的词语依次是 、 、 ,这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儿子 的 。(4分)
11.该文中最能表现全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2分)
五﹑ 简答题(6分)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请你简要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六、作文(40分) 题目一:讲台 题目二:诺言
要求:①任选一题;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不得抄袭
[白马小学语文专业知识试题 教师随笔(人教版)]
篇4: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师随笔(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把握三个维度: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⑵ 知识与能力,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努力想办法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些,前提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共成长。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入学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充分重视读书、讲普通话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3、识字、写字教学。识字要依托汉语拼音,通过识字、写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教师要注意克服繁琐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成果,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在一年级着重抓好写字训练,每一课时都应有3-5分钟时间让学生踏踏实实写字,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书写水平得到提高。在二年级要让学生能用《新华字典》识字,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4、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要舍得花时间,并持之以恒。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和节奏感。让大面积学生尽可能多读,以读代讲。要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一般来说,第二课时后,学生应该能正确朗读课文,基本能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及早开始课外阅读。在不留书面作业的情况下,要给学生留读书、背书的家庭作业。教师要坚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加强写字、尽早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不要动摇。
5、训练学生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实现“我有话了,很想告诉别人,很想记下来”的良好状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写话,越早越好。因材施教,抓好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多激励,增强信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师随笔(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5: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教师随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若能恰当地将歌曲引入语文课堂,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能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一、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
歌曲前一般有个引子,其目的是将听众带入音乐的氛围。在学习新课文前,我们完全可以以歌曲作为引子,营造一个别样的学习氛围。讲《赵州桥》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嗨”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北京立交桥》先放蔡国庆演唱的《北京的桥》:“北京的桥啊/春风常在,北京的桥啊/又添风采,过街天桥龙出海,地下通道/穿长街嗨嗨,三元桥蝴蝶/那个飞呀飞天外,安贞桥明珠/绕呀绕花台,立交桥是修得/特别那个快,你就数呀数呀数呀,怎么就数不过来/哎嗨哎嗨哟……。”再导入“北京立交桥”的课文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学习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学生一般没有客居他乡的亲身感受,那么,上起课来,效果不一定理想。不妨在上课伊始,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沉而略带凄凉感伤的歌声中,学生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既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上课所需要的那种氛围也就基本形成了,再开始学习课文,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讲了写作背景后教师唱一遍《志愿军军歌》,再教学生唱几句,就能把学生带到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学生随着进行曲的旋律,就会展开联想,想到一些战争片中部队行军的镜头,想到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和敌人拼杀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了抗美授朝的目的,这为学习课文的第三个事例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础是保家卫国打下了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学完课文。
二、歌曲加深文章理解
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例如讲《梅花魂》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唱外祖父的心声:《我的中国心》。 通过聆听、演唱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语文课堂,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教师随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6: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随笔(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是运用迁移规律必须重视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从而迁移出新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此外,还需要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高迁移效果。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篇课文与前后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授课前就能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纵向迁移。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地重要标志。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学会迁移,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为迁移而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不需要教”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且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随笔(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如何划分语文段落层次 教师随笔(人教版综和)(集锦6篇)】相关文章: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3-06-03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生字教学随笔2024-04-09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2022-08-1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23-05-19
人教版高中语文汉字教学设计2023-02-14
谈中国诗教案2023-04-01
人教五下语文教学计划2022-06-22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1-26
《看云识天气》 72023-09-03
人教版小学写人作文教学设计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