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集锦18篇)由网友“不知年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⑴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⑶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⑴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⑵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懂得叶和葫芦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葫芦,小朋友,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⑴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⑵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⑶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2:《画风》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活动:背诵有关“风“的诗句或文章。
一、情趣导入
1、 猜谜语,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引:我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我这儿正好有一条,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看不见,
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
小草见它弯腰。
云儿见它忙让路,
柳树见它把手招)
谜底:风
(2)谁来把谜底写到黑板上?
(3)谁能给“风”组个词?
(微风、台风、春风、龙卷风、寒风……)
引: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看,风,可以猜出来,可以写出来,可以说出来,那么,能不能画出来呢?那么,咱们就赶紧请出这几位小画家吧!(出幻灯片)
2、板书:画风,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画风 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识字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请了3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是谁呢?自己借助拼音读准他们的名字。(自读,当小老师领读。)
2、出示没有拼音的名字:没有拼音的帮助,还能叫准他们的名字吗?男女赛读。
3、出示单独的生字: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
(1)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的相互请教。
(2)怎么住这些生字的?
让陈的学生说怎样记“陈”,想让其他小朋友牢住你的姓吗?这也是我们要会写的字。请一个姓陈的学生说:要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4、还有哪些字和“陈”字一样是左右结构,书写后两排生字。同桌相互欣赏。
5、其他字怎么记?
6、出示图片和词语:你们到底记住没有,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7、自读,齐读。课文里还藏着一个生字“显”拼读三遍,怎么记?
8、再读一遍他们的名字。
四、学习课文
1、三个孩子怎么画风的,课文给我们做了生动的描写。
(1)愿意把课文读好吗?你准备怎么读好课文,给自己提要求。
(2)现在就按照自己要求自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你想读哪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评议。
4、课文讲了3位小朋友干嘛?(三个小朋友怎样画风)
5、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他们是怎么画风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出他们画风的方法。
(2)指名说,顺序可乱。
6、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指名读
(2)你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高兴?或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他是怎样的心情?)
(3)现在大家都来扮演××,把你们的高兴、自豪,通过你们的朗读读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7、喜欢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8、小结:是呀,三位小朋友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
五、拓展
1、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方法,你还能怎么把风画出来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画一画吧。
2、现在就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风的?
《画风》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4月16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摸不着,看不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弯腰。
2.你能给它组个词语吗?你能找到有关风的诗句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画风》。板书课题。
二、激趣学新知
1.发现问题
看到文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谁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怎么画?他们为什么画风?他们画成了吗?)
小结:让我们一起去书中找答案吧!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
(3)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
(让学生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
我是二一班的,我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4)卡片识字“宋、涛、陈、凡、赵、艺”
(方法多样如:①出示卡片练读,指名读,再去掉拼音读。)
②做“找宝”游戏,找到的同学领读生字。
③猜字,听老师或其他学生说字,指名认字并领读。
(5)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让学生通过想和找激发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6)识记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形)(如: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
(7)去拼音读
(8)开火车读
二、自主探究,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思考题并随机出示学生找到的“画风”的句子。小声读课文,读后找出三位同学画风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赵小艺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陈 丹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 涛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2.指读学生找到的句子。读后说出这幅画是谁画的。说明喜欢这幅画的原因。
陈 丹
(1)为什么最欣赏陈丹的画?她是怎样画出风的呢?
(2)你们朗读时能否通过动作让大家感受到小树弯弯的样子吗?
(3)现在,我们都是一棵小树,如果你也有同感,
就请你用朗读的方式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宋 涛
(1)你为什么喜欢宋涛的画呢?这幅画又是怎样表现风的呢?
(2)把这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想一想宋涛在画雨丝的时候为什么要擦去太阳?
赵小艺
(1)赵小艺除了画飘动的旗子,还画了什么?
(2)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3.组内分角色读2-8小节,让大家感受到风在吹动时的美妙情景,把读得最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4.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找一找三位小朋友说的话,你最欣赏哪位小朋友?为什么?
宋 涛:“谁能画风?”
赵小艺:“我能!”“我还能画!”
陈 丹:“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我也会画风了。”
5.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点击相关的句子。
读一读他们说的话,体会他们说话时的语气一样吗?
陈 丹
(1)指读陈丹说的话。
(2)陈丹说这两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自己边读边体会。
(3)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
赵小艺
(1)自由读。
(2)对比读:强调“能”“还”。
(3)男女生分读。
学生在读书、交流中逐渐明确:宋涛敢想,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在小伙伴的启发下,通过斜斜的雨丝表现风;赵小艺善于思考,第一个想出用飘动的旗子表现风。而且,他不满足,勇于创新,非常自信地用转动的风车表现风;陈丹善学,她刚开始不会画风,但是,她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倾听和思考,在听取大家的建议后,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通过弯弯的小树画出风。
三、创设情境,仿写练习
1.在舒缓的音乐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口头仿写练习的氛围。
现在,让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开动脑筋,根据老师出示的内容,小组自由合作,模仿课文内容把句子
口头补充完整。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开了,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的 里。”
“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的 里。”
2.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看看“风”怎么了?藏在哪儿?
3.师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再次带入风中的美妙世界。听(放录音)风儿向你们吹来了,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花儿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在高高的天空中,碧绿的山坡上,清澈的小河边,景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发挥想象,独立完成书面仿写练习。
4.学生在老师发的作业纸上独立进行书面仿写练习。
5.学生读佳作,展示自我创造的能力:
生1:“风来了,风把头发吹飘了,风藏在飘动的头发里。”
生2:“风来了,风把帆船吹走了,风藏在行驶的帆船里。”
生3:“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四、升华学习热情
1.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以三位同学提出问题向学生挑战的口吻布置作业,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三位小朋友听了你们的创作,认为你们太了不起了。现在,三位小朋友向你们提出三个问题,看谁能帮助解决。课件出示问题:
(1)除了我们三人的画法,你还有办法画出风来吗?
(2)谁能用画表示饭菜的香味或天气的冷暖。
然后,在画的旁边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描述。
(3)找出描写风的古诗和诗句背诵下来。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思维,布置作业
1.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摸不着,除了能用画把它表现出来外,你还知道能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吗?
2. 画一幅有关风的画.
板书设计
15.画风
宋 涛(图) 雨丝 斜
陈 丹(图) 画 小树 弯
赵小艺(图) 旗子 飘
风车 转
[《画风》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3:平移和旋转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江西省鹰潭市信江新区周塘小学 设计者 李淑珍
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章节 二年级下册第 2 单元第 2 课时《平移和旋转》
学时 1 课时 年级 二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学习者分析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并能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 。
教学环境分析
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的演示来观察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方法:
1. 创设生活情境 ,引出平移与旋转
2. 分类、对比、归纳 ,感知平移与旋转
3. 动手操作、重视体验, 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格数
4.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整合点与软件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现生活情境:风车、缆车、转盘;风扇、小火车。
(二)分类: 这些不同物体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三)引出课题: 像缆车、小火车这些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像风车、转盘、风扇这样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 旋转)
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并模仿不同物体运动情况
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况进行分类、对比,并说一说理由。
学生能自己的语言描述、归纳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特征,老师加以总结归纳,进而引出课题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初步感知,并通过动手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
通过让学生分类、对比、归纳出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特征,初步建立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模型,并引出本课课题 利用电子白板缩放功能演示生活中各种情景,生动有趣,直观真实,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利用白板上图片可拉动效果,让学生直接在白板对不同运动类型图片进行拉动分类出两种运动方式,直观有效,充分突显了白板的交互性。
同时利用白板的保存功能,可为最后全课总结留下电子板书,同时可永久保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参考的有效资源。
二、回归生活,巩固应用平移与旋转 (一)出示生活视频
你能找出视频中的平移和旋转吗?
(二)辨析知识: 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三)感受知识作用: 生活中有这么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你们知道吗?平移的作用可大着呢?(播放上海音乐厅平移视频)
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师在语言上加以规范。
学生列举生活中不同物体运动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学生观看上海音乐厅平移视频,感受平移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观看上海音乐厅平移视频,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和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
通过播放生活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通过白板插入视频功能,播放上海音乐厅平移视频,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平移方法 (一)动手移房子: 我们没有想到房子居然也能平移,上海的工程师可真伟大啊!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当一回工程师来平移平移房子呢?
(二)数格子: 如果不让你操作,你能直接数出小房子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吗?
(三)总结方法: 你是怎么数出小房子平移了 7 格的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总结出找对应点和对应边的方法)
1 、学生先猜想,激发矛盾,然后进行操作验证,究竟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 、小组讨论
预设:
学生 1 :向右移了 4 格
学生 2 :向右平移了 7 格
3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是如何数出平移几格的方法(教师引导小结)
通过动用操作、小组合作,内化平移概念,同时初步体会平移的方法,确定平移的要素(方向和距离)
通过小组讨论,
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在矛盾和冲突中争论小房子向右平移了 4 格还是 7 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利用白板拖动功能,演示房子平移到 A ,是从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直观验证学生操作的结果,并给学生的操作作示范。
利用白板拖动功能,让学生上台演示房子平移到 B ,是从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验证学生争论的结果。
利用白板拖动功能,教师可以示范对应点和对应边的平移情况,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得到思考。
4 、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数出房子平移到 C 、 D 平移了几格吗? 4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移的掌握情况。 利用白板拖动功能进行讲评,及时纠错
四、练习巩固,学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一)基本练习:
练习十第 1 题、第 2 题
(二)拓展练习:
练习十第 5 题和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学会画出一次平移后的图形,拓展练习可让学生学会画出经过两次不同方向平移后和图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作业讲评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归纳小结 精彩的课堂总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是学生把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并内化为自身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白板的回放功能,可让学生根据电子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整理、总结
篇4: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 难忘的泼水节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重点
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程序时 间
主 备 案 修 正 案
1、谈话导入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 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2、前置自学
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3、交流检查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4、设问导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5、达标练习1、填量词
一花炮 一()龙船 一()花瓣 一()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一、
导入
第二课时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
合作交流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5:《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会认出13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 懂得要敢干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朗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瞧,他们来了。(多媒体出示戴嵩和牧童的画像)谁认识他们呢?
生:画家、牧童。
(教师边板书:“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一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时,“画家”、“牧童”的字体一大一小,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并进行猜测,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知道怎么默读课文吗?
生:不用手指着读,不出声音在心里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大画家戴嵩是怎么画这幅斗牛图的?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默读方法的教学,为中高年级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边有意识的范读边点击鼠标,使“一会儿”、“很快”变红)
师:小朋友,这句话中“一会儿”说明什么?
生:“一会儿”说明画家动作很快。
生:“一会儿”还说明画家技艺高超。
师:“一会儿”在这句话中可以读得怎样?
生:读得稍快一些。
(学生自由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全班齐读。
师:“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们接着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会儿”的品读、感悟,了解大画家戴嵩画画的技艺高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2.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商人说的话?
(指名读。)
师:商人称赞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师:听你一读,大家好像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引导学生标画“称赞”)
师:谁来读读教书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赞扬的语气。
师:听你读后,大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引导学生标画“赞扬”)
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意思很相近,都有赞扬的意思。
师:读读课文,你们还能找出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夸赞。
师: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全班齐读课文中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但进行了近义词的练习,还通过感情朗读理解了三个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师:课文上说“纷纷夸赞”,都有哪些人在夸赞呢?
生:有戴嵩的朋友。
生:有戴嵩的家人。
生:还有很多过路的人。
……
师:想想你可能是其中的谁?当你看到戴嵩的绝世之作时,会怎么夸赞呢?
生:我是过路的人,我会说:好,好,真是好画呀!
生:我是戴嵩的家人,我会说:瞧我们家老爷的画,真是绝世之作呀!
生:我是戴嵩的朋友,我会说:这么好的画,我要花大价钱把它买下来。
……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做商人,一个同学做教书先生来夸夸戴嵩。其他的同学都是围观的人,等他们夸完,我们接上去,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可以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展示纷纷夸赞的画面吧。
师: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
[对关键词语“纷纷夸赞”的理解不是进行简单的口头传授,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想想你可能是其中的谁?当你看到戴嵩的绝世之作时,会怎么夸赞呢?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感知词语的意思。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想象力真丰富!
师:是呀,就在人们纷纷夸赞的时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这声音就好象炸雷一样,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声音很大。
生:还说明大家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到很吃惊。
师:谁愿意学着牧童的样子喊一喊?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喊,我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都呆住了。
师: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孩子真大胆,竟然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生:这个小牧童,小小年纪你懂得什么。
师:这时,戴嵩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同桌分角色练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可边读边配上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师: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生:您以后可要仔细观察,不要再画错了。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生:你可真细心,连两牛相斗的情形都观察得这么清楚。
生:你可真大胆,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师:一个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通过对画家和牧童语言的品读,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突出本课的重点。课堂问题设计精巧:你想对戴嵩说什么?你想对牧童说什么?代替了旧课堂中的直接发问: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
师:我们快来看看戴嵩的《斗牛图》,看看是不是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
(学生边看边发表意见。)
师:戴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一个小牧童的意见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
4、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夸夸他?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那么多人欣赏呀,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夸夸他吧。
(齐读。)
[教师大胆打破按段教学的传统模式,在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充分认识了古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之后,再来读读文中第一自然段对戴嵩的简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师:现在你觉得课题这样写还合适吗?为什么?
生:应该把“牧童”写得大,“画家”写得小。因为牧童虽然是个孩子,也没读过多少书,却很善于观察,还敢当着那么多的人指出大画家的错误,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应该把“牧童”和“画家”写得一样大。因为他们都很了不起,一个很勇敢,一个很虚心。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我该听谁的呢?
生:老师,还是应该写一样大,因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谢谢你的建议,你们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教师改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画家和牧童,他们的勇敢、虚心都值得我们学习。戴嵩特别喜欢画牛,我国现代还有很多画家像他一样以画动物而闻名,我们一块来看看吧。
(配乐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
师:同学们下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像他们这样了不起的人,在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是一个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课堂。当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没有老师的硬性评判,只有同学们认真品读后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他们都很了不起,应该写一样大。]
板书设计:
21、画家 和 牧童
虚心 敢提意见
了不起
教学点评:
1、 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逐渐喜欢阅读。与众不同的课题的板书,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结尾处的改写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还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趣味盎然地进行阅读。
2、 本堂课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整堂课的语文味很浓。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两处: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情朗读理解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通过再现情境理解“纷纷夸赞”。
3、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特色,符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朗读形式多样,教师没有特意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还注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默读。
4、 充分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6:《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3、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4、师:谁来说,是什么?(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吗?
生1:是“水”,因为水能变成汽,升到空中就能变成云。
生2:水才能在变成雨、雹子、雪。
生3:水能淹没庄稼,灌溉田地.
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8)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生: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3、师:谁还变成了“云”?(指名说)
4、师:我也喜欢变“云”(师读)
5、师:还有谁喜欢变“云”?(指名读)
6、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云”,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我穿上“红袍”,因为我是在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才穿上。
7、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8、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呢?
9、指名读。(喜欢吗?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看你穿上漂亮衣服得意的样子,谁来挑战他?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吧!)
学习第二自然段(7)
1、师:我们可真能干,一会儿就变成了“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
3、师:我们现在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师:原来我们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板书:落)
4、师:我们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是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师:那你是打下来的,你可真有力气,为什么会“打下来”?
生:因为小硬球非常重,所以打下来。
师:那你打下来一定很有劲,你觉得你应该这样读?
生:应该很有力,很重的读出来。
师:那你试一试?(生读)
师:还有谁变成了“雹子”打下来?(指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边做动作边读)
师:瞧!大家多有劲,打在人们头上一定很疼。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生1:可以。
师:好的,保留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不能,因为“雪”很轻,慢慢的,所以“飘”应该读:轻而慢;“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打”应该读得重,很有力;“雨”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落”。
师:是啊!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6、大家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10)
1、师:我们多会变啊!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师读第三段。
3、师:谁来说?(指名说)
生1:我看到自己在池子里安安静静的睡觉。
师:那你一定睡的很香吧!
生2:我看到我在小溪里散步。
师:那你是怎样在小溪里散步的?
生2:我在小溪里慢慢走,因为小溪里的水流的很慢。
师:我也看到你正悠闲自得的样子了。还有吗?
生3:我看到我在江河里和其他的水在比赛跑步呢!
师:那你一定是个跑步能手,你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
生3:因为江河里的水流的非常的急,非常的快。
师:谁在海洋里,你在干什么的呢?
生4: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呢!因为海洋里的水翻起的浪花,就好象我们在跳舞一样,拍打起的浪花发出的声音就好象我们在唱歌,还打在礁石上也发出了碰撞的声音。开大会是我们水都流到了大海里,水都聚集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板书:丰富)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10)
1、师:我们有着多样的变化和丰富的生活,那我们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2、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四段。
3、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生: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板书:温和暴躁)
4、师:谁知道什么是“温和”,什么是“暴躁”。
生:温和就是很和气,很温柔。暴躁就是在发脾气,很厉害。
5、师:那么“温和”我们会做什么?“暴躁”时呢?
6、师:看,人们还把我们做的事给记录下来。(出示课件)
7、师:刚才大家看到我们温和和暴躁时的样子,能读出不同的表现吗?
8、自由读-指名读---评---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
9、师:人们为了让我们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我们,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
生1:我们可以植树造林。
生2:建三峡大坝来发电、防洪。
师:是啊!三峡大坝不仅可以发电,防洪,还可以航运。
生3:我们北方特别缺水,可以把南方的运往北方。
师:你可真聪明,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
10、总结: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了水不仅会变,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做事,勤劳智慧的人们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治理水,让我们很好的利用水,保护水。让我们一起和水交上好朋友吧!
11、师:下面,就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吧!(开始行动吧!)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7:《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 识字和写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课前准备
(1)教具:课件、字卡、词卡。(2)学具:红色心形卡片
七、学习过程
(一) 故事导情,激趣入题
1.讲故事,奠定情感基础:
a. 播放课件中《神笔马良》的故事。
b. 激情引说:是啊,这枝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 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 板书课题,齐读。
(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 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配乐范读,激趣读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利用扑克牌识字。(在玩中识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游戏识字:
a. 七巧板游戏: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生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些卡片会变成有趣的图形来。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缩着身子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 开火车读与齐读相结合。)
学习“遥”时,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健康”时,引导学生想想,你在哪个地方见过“健康”这个词?
学习“泣”时,鼓励学生思考,你有什么识字好办法,向大家推荐一下?
b. 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学生读一个字,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并有意识地贴成一个大心形。
(在游戏识字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并且爱学乐学,认真投入其中。)
5.引导发现,指导书写:
a. 课件出示“良”“食”,引导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 老师要写这两个字了,谁来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c.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d. 学生练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就在旁边画上一颗五角星。(这是学生自评的学习过程。)
e. 练习给“良”组词。(用“善良”这个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1.指读正音,并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a.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b.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c.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创设情境读,练读第一小节:
a.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b. 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 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 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a. 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b. 同位展示读。(可引导同位每人读一句。)
c.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 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 指名读第二小节。
(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感悟文本,这样,读书时的表达真实有感染力。)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 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 小组展示读。
c. 置疑导读: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能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现在小作者给不幸的西西画了一双好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可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他还可以……
d.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合作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6. 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a.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小节,师生齐读。
c. 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结合板书中的心形,在两种方式的合作朗读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四)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并把写话内容贴到墙壁上的“爱心家园” 中。
5.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这种作业设计,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心灵牧场。)
[《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8:语文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9:教学文章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自主有效课堂
自主有效课堂是一种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基本框架结构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打造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
自主有效课堂是一种具有灵动的课堂,所谓灵动的课堂,就是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看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思想,并创造性的落实。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基本框架结构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鼓励教师在这一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打造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催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启迪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把潜在的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和正面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体味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努力的后劲。 2、钻研教材要深入、独到 。 课本是教学载体。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就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深钻教材,把握教材,认真备课。只有这样,在应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欲望。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通过集体的智慧将教材吃透。 3、问题设计要精准、有效。 有效课堂的阵地是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考及活动。但是如果一节课老师问的太多,太琐碎,看似把问题分解引导,实则割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牵着走,没有自主思索时间,课堂就变成了满堂问,没了精髓。老师应抓住有效问题,把核心问题、思路方法、疑点难点讲透。问题设计不要太简单或太难,要符合学生学情,配合教学进度,做到灵活多样。讨论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化,无讨论价值的最好不予讨论,教师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提出一些不值得讨论的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善于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矛盾性的问题。①探究性问题。要让学生探究知识产生发现的过程,诸如科学学科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数学中面积的公式的推导等问题。②开放性问题。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诸如数学学科中的一题多解,语文学科中的体会与感受等。③矛盾性问题。学生身心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矛盾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认识,情感,生活经验等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欲动的心理。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建成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副组长、监督员等,并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担其任,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②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合作意识,逐步将合作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③学校要特别注意提高教师指导、管理合作学习的能力 其一要求教师具备调控、引导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考虑、周密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引导的水平。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指导、学法指导、组间调控。首先,在准备课时,教师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再次,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其二要求教师把握管理技能。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老师要意识到对学生指导和协助的必要性,对课堂给予足够的管理和监控。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并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其三教师要善察学生合作需要。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其四教师注重自身参与。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又要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5、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学科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概括出本堂课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或者延伸,加以实践运用,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6、实施自主有效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敢于去放手,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学分为课前粗学、课堂精学、课后再学三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是课堂精学。在课堂上,一般给予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去感悟、去发现、去创新。自学后,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对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旁点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7、课堂学习活动要多彩、有益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长时间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流程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操作试验、自学汇报、电教演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游戏、竞赛、歌谣、猜谜、练习等等多种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教室到操场,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到课堂,不断地感受着新鲜,既能激发兴趣,
[教学文章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0:掌声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掌声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1:《苏州园林》教学案例 (人教版综和下册)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文体教学是八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本课扣住说明文知识点培养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为此,本课预设2课时完成。现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实例归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读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2、整体感知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二、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紧扣目标用目标引领教学流程,充分利用读学,将读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全部达成了学习目标,另百分之十也完成了学习目标一。
三、目标引领,贯穿读学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目标一的达成]
1、读学一,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导语,明确本文的阅读思路。
2、读学二,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用红笔圈画重点字词并结合知识超市解决音形,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旨在将课文读通扫清字词障碍。此环节10分钟。
[目标二的达成]
3、读学三,此遍阅读学生将笔放下,将书端正坐姿正确,先轻声读文一遍,然后出生朗读或者对组听读。课堂上要现书声琅琅,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此步为达成目标二充分做好铺垫。
4、读学四,此环节学生个人先根据目标2的要求,自我研读,在书上圈点批注出目标二的内容。完成自我研读后,对子组交流互助,再次进一步达成目标。
5、读学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读学成果,学生互动补充质疑,教师点拨追问提升,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6、读学验收,根据课堂实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检测。本堂课准备了5分 钟检测小篇,测学结果有百分之九十学生完全达成了目标。
四、读学在今后教学中的深入实施。
1、在单元教学中,深入落实读学,把读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和突破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
2、扩大语文阅读范围,切实落实天卉中学“3D”课堂大读写的思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以读带写,实现读写一体化。为此,每个大周安排5次读书课(利用早自习)读书内容以新课标名著和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篇章为主。
3、利用晨读进行美文阅读积累,每大周为学生提供不少于4篇经典美文。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天坚持一分钟口头作文训练。利用课上一分钟,150字左右,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把读到的文字变成自己的写作语言,达到读写一体化。
5、每大周进行一次作文指导及创作课,此课需要双排课。每次训练一个技巧或一个重点。同时,充分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将评改作文落实到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计划将每次的优秀作文编印成册成为天卉语文校本阅读资料,并向上投寄学生的优秀作品发表。
6、计划每个学期开展2次读书汇报活动,或朗诵会或读书报告会。
“目标引领,落实读学,精研环节,学案瘦身”是天卉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其将会使天卉得课堂改革推向纵深发展。我们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切实落实。
[《苏州园林》教学案例 (人教版综和专题下册)]
篇12:《尊严》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案例背景: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品词品句细细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并积累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案例片段:
一、品读描写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面理解哈默的尊严。
(一)出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那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1、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哈默不愿意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哈默希望能够帮你干点活来换取这些食物。
(二)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1、灰暗是什么意思?目光顿时灰暗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目光顿时灰暗了?
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让我来问问。
2、教师采访:年轻人,你的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了?
学生1:我本来想用劳动来换取食物的,可那位先生说没有活需要我做,看来我不能吃这些东西了。我太失望了。
学生2: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现在没有活干,就不能吃这些东西了,我很难过。
教师:那么,年轻人,你饿吗?
学生3:我很饿!
教师:饿了,就吃吧!
学生:我不能吃,我一定要用劳动换这些食物!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年轻人饿吗?
学生:饿,很饿了。
教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1:“喉结上下动了动” 说明他在咽口水,肚子已经很饿了,很想吃面前的食物。
学生2:前面说,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3、年轻人已经很饿很饿了,却还是说--(指名读)
朗读指导,读出年轻人的坚决,他一定要用劳动换取食物。
(三 )出示:“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1、师生合作读:年轻人,先吃饭吧!吃了饭再干活也不迟呀!
学生读哈默说的话,再一次体会哈默的坚决。
二、通过揣摩杰克逊大叔的心理活动,明白是哈默的自尊、自立,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和喜爱,从侧面感悟哈默的人格魅力。
1、当那个年轻人坚持先干活再吃饭的时候,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心想
学生1:这是个多么有骨气的年轻人啊!他宁愿忍着饥饿,也要先干活,真了不起!
学生2:这个年轻人真是与众不同,大家都是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而他却一定要先干活,再吃,真是太难得了!
学生3:这个小伙子真像我年轻的时候,有自尊心,我喜欢!
学生4:他这么倔,不让他干活他是不会吃的,让我想个办法。对,就让他给我锤锤背吧!
2、第五节中,描写了杰克逊大叔的一个神态,是--(微笑地注视) 杰克逊大叔在想什么呢?
出示: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这个年轻人,心里想
学生1:年轻人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真可爱。
学生2:小伙子,你以为你为我捶了几分钟,我就真的很舒服了吗?不,那是为了让你快点吃东西。
学生3:这样难得的年轻人,我一定要想办法留下他,对了,我就说庄园需要人手,请他留下帮忙。
师:这位年轻人,自尊自强,也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
3、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现在,你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哈默饿吗?”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证明哈默很饿: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此外,还引导学生从侧面体会年轻人的“尊严”。
对于年轻人的表现,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做?又是怎么想的?根据课文内容揣摩杰克逊大叔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再次引出杰克逊大叔评价哈默的句子:别看他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让学生再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对尊严的理解。
[《尊严》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3:北京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北京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14:小学语文下册第七课我不是最弱心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7、我不是最弱小的
课文理解:
这篇记叙文情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自信而坚定的话语,也是文章的题眼。课文中的三个问句都是萨沙的问话,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明白“应该保护不自己弱小” 的道理。
二年级孩子比萨沙稍大些,但在亲人眼里也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体会文章蕴涵的浓浓深情和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2、游戏导入。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 夜晚--白昼 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培养学生语感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自学
1、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2、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3、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4、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三、识字
四、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多次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孱弱,更激发了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五、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
六、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朗读应该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个性化的朗读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比如“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就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这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追求准确完整,关键是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探究的积极性。】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2、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是否也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事物呢?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学习伙伴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四、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五、书写
词语解释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大雨如注:注:灌。形容雨下得很大。
娇嫩鲜艳:柔弱纤细。
[小学语文下册第七课我不是最弱心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5:《狼和小羊》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自然段,看看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多媒体播放动画)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狼找了几次碴儿?
生:狼找了三次碴。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找碴儿的。
二、读文质疑,读议解疑,学会读书
1、读文质疑
师: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是怎样找碴儿的,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可以提出来。(读书思考后质疑)
生:哪里是上游?哪里是下游?
生:“温和”、“找碴儿”各是什么意思?
生: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它的态度怎样?
生:小羊是怎样讲道理的?(师摘要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会读书会思考,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问题,真了不起。(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所提问题)
2、读议解疑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可以四人一组讨论解决。(生自读后,展开讨论)
生:我觉得“温和”就是“善良,和蔼,温柔”的意思。
师:你能温和地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亲爱的小羊,我真为你担心!
生:“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挑毛病”。
生:狼是有意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实际上是想吃小羊。
师:谁来指一指哪是上游?哪是下游?(多媒体显示图画)
师:学完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真是气人,狼为什么非要找小羊的碴儿,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不是很好吗?
生:狼是不会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的,因为它想找借口吃掉小羊。
3、感情练读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谁能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其他同学都来当小老师听一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好。
师:请大家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引导评价)
生:他读出了狼说话时有意找借口,盛气凌人的语气。
生:他把小羊说的话读得很温和,但是没有读出小羊小心翼翼据理申辩的语气。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段话再读一读吗?
三、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4~5自然段
师:我们在学习狼和小羊第一次对话时,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生:先读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读书讨论弄懂问题,最后练习感情朗读。
师:我们还用这种方法学习狼和小羊的第二次对话。请大家自由结合分成学习小组,先读读课文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内容再讨论解决,最后练习分角色感情朗读。(多媒体显示学法)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学习情况。
生:狼第二次找碴儿比第一次态度更坏了。它气冲冲地说,不管小羊怎么申辩,都是坏家伙。
师;你能用“气冲冲”的语气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凶恶的狼你真是个坏家伙,总想办法找借口干坏事。
生:狼又找一个借口,说小羊去年在背后说它的坏话,这个借口真可笑,那时候小羊还没生出来呢!
生:小羊真可怜,它在向凶恶的狼求情,和它讲道理也没有用。
师: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哪一组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自学了这一段你对狼和小羊有什么看法?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自主探究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虽然小羊驳倒了狼,但是穷凶极恶的狼会就此罢休吗?请同学们用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独立学习第六自然段。(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生:狼第三次找碴儿,态度变得非常残暴,它骂小羊是个小坏蛋。
生:狼找不到理由,只好说小羊的爸爸说过它的坏话,它不许小羊再申辩了,露出了原形,龇着牙向小羊扑去。
师:凶恶的狼就要吃掉可怜的小羊(多媒体显示狼扑向小羊的定格画面),在它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小羊被狼吃掉了。
生:狼等不急了,扑向小羊的时候用力太大了,栽到河里,在河里挣扎着淹死了。
生: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灵机一动,用它的小角猛戳狼的肚皮,狼疼得怪叫,这时候一位猎人听到了,一枪打死了狼。
五、分角色表演复述故事
[反思]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发现探究式学习策略。
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无论是引导学习2、3自然段,还是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学习4、5、6自然段,都体现了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另外小组合作形式多样,有两人组、四人组、自由结合组,在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拓展想像。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另外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结尾时,利用多媒体定格狼扑向小羊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学生奇妙的想像中赋予故事新的结尾。
[《狼和小羊》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6:《画风》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艺”“丝”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看不见,摸不着,小树见它弯腰,小花见它点头。(板书出示:风)
2、风我们能听到吗?(能),我们能感受到风吗?(能),我们能听的到风,能感受的到风,那风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小朋友,我们来认识下他们(PPT出示),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带拼音自己读一下。
2、去掉拼音,全班齐读
3、与三位小朋友打招呼
4、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注意: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三、理解课文,朗读指导
1、指名分段朗读(朗读后学生评议,并引导学生概括出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风)
2、默读课文(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画出来)
3、(1)赵小艺(板书:旗子飘 风车转)
师:他是怎么把风画出来的?(在飘动的旗子里,在转动的风车里。)请你来读读这几句话好吗?(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把风来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互相评价,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风了吗?从哪个词感受到的?(飘、呼呼地转)是啊,风把风车吹得都呼呼地转动起来了,多形象,多有趣啊!(分男女生读)
(2)师:赵小艺最先想到画风的办法,她是怎样的心情?(兴奋、自豪)
师:是啊,多么兴奋,多么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不仅把风的感觉读出来,还要读出自豪、兴奋的语气。(齐读)
(3)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歌,想不想听。出示: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齐读)
4、(1)宋涛和陈丹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呢?从哪感觉到风?到课文中去找找相关的词句,圈一圈,再读一读。等会可以选你喜欢的小朋友,做做宋涛或陈丹,把你是怎么画风的告诉大家。
【同样的问题,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语言表达发生了转变,将课文的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陈丹:(板书:小树弯)
师:你是?你画了?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从弯弯的小树中告诉我们风来了,点击弯弯的小树)这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是啊,调皮的风把小树吹弯了腰,多有趣啊。请喜欢陈丹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2)仿照给赵小艺的画写的诗,给陈丹的画做诗
4、宋涛(板书:雨丝斜)
师:你是怎么画风的呢?你也能画风了,你是怎样的心情?请喜欢宋涛的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们的朗读里(男女生读)
课件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5、师:宋涛、陈丹、赵小艺用各自的方法画出了有趣的风。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呢?
6、师:介绍得真好,看来你们确实很喜欢这三个小朋友。现在,就请你们来做做这三个小伙伴,分角色有感情地来读读整篇课文,好吗?(师读旁白,三小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四、学写“艺”“丝”二字
1、观察结构
2、生汇报那些字易写错
3、师范写
5、生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6、评议,展示
五、板书设计
15 画风
赵小艺 风车转 旗子飘
陈丹 小树弯
宋涛 雨丝斜
六、作业设计
自己画一画风,并用上本节课新学的诗歌形式,把你的风描述出来。
-----------------------
《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话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和精确,教师说的太多,应该反过来,让学生说,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时间上未把握好,写字环节时间太少,收尾比较仓促。
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点滴启示,教学是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积累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动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
[《画风》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7: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笋芽》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1、识字、积累词语。2、指导写字。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巩固生字。2、在读中品读词句,仿写课文中的好句,积累、丰富语言。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
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学生具有好奇,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对童话故事兴趣浓厚。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识字、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笋芽儿出土之前与竹妈妈的对话,出土以后与小草弟弟的对话,以及她自己的自白。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识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生字卡片
课前积累:春天的诗句:《春晓》 《春日》 《春夜喜雨》
教学策略 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拼音注在生字的上面。
2.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是:滋润 唠 漆在教学时,学生对撒这个字的读音有了疑惑撒(sā)撒手 (s) 撒种
三、检查自学生字
1、同偏旁识记生字。2、生活识字 漆黑 轰隆隆 自豪用自豪说话3、动作识记,揉一揉,扭动、向上钻。 4、多音字 “和”、“撒”5、交流好的短语。
四、巩固识字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词:山冈 世界 轰隆 笋芽 呼喊呼唤。2 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想笋芽儿是怎样长大的?
二、朗读感悟,启迪思考。.
1、观察插图,激发兴趣。
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笋芽是怎样长大的?
2 教师范读,启迪思考。谁帮助了笋芽?笋芽是怎样长大的?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3 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学习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二小节。想春雨姑娘是怎样帮助笋芽?
2)分角色朗读。
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撒娇”、“央求”各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练读、朗读)
学习第二段
3)还有谁来帮助笋芽儿(竹妈妈)
师当解说 生做竹妈妈 读竹妈妈的话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唠叨”是什么意思?平时,妈妈总爱唠叨说:“______。”老师总唠叨说
4)、分角色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
四、总结全文,揭示意义。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从它的成长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写成一篇小练笔。”。 学生练读课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拼音注在生字的上面。
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把生字读给同桌听,同桌检查字音
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轻声自由读第三、四小节。
笋芽怎样长大的?(雷公公呼唤)
2)、同桌一人一段读(雷公公粗重的急促、稍大)(笋芽可加上动作读:扭动、钻)
激发学生了解笋芽生长过程的愿望。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
1.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她的生长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帮助。
2.笋芽儿由“瑟缩着身子”到“____”可看出笋芽儿____的精神。
个性化教学 说一说,写一写。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桃花红着脸对笋芽儿说:“------------。”
小柳树摇着辫子说:“------------。”
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着:“------------。
板书设计 3笋芽儿
春雨 雷公公笋芽儿
撒娇 扭动 钻 我不怕 我要赶快长大 自豪
教学反思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并努力做到评价准确到位。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直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课前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各种人物(春雨姑姑、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小草弟弟)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雷公公的气势……”。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二、有效借助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迪学生的情感。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投影片,并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万物复苏的春景,观察笋芽儿破土而出,最后长成苍翠青竹的生动景象。使学生在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训练了观察能力,受到美的教育。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笋芽儿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课件音乐,学生在笋芽儿前后的语言变化过程中,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例如:“瑟缩着身子”与“一个劲儿地往上钻”,“央求”与“自豪”,“不住嘴地说”与“急得大叫”等。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之处,有待改进。
《笋芽儿》这篇童话散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文章语言精美,角色鲜明,富有童趣。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在作者的妙笔下活灵活现。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我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创境激趣,使学生学习融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利用情景表演,让学生都来当小 笋芽,体会他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等,从而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春景,事实证明,用这种办法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本课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节课识字方式多样化,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还利用游戏识字,增强了识字兴趣。
阅读课文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阅读形式多样化,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中的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笋芽》教学设计]
篇18:时分秒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样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光阴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时间”) 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早上什么时间从家里出来到校上课?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晚上几点看动画片?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是学会了看钟表的方法,我们就能更准确 地掌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时间单位--时、分、秒。
二、简单认识时、分、秒
出示一个钟面
1. 问:这是什么?(钟)
2. 它有什么用呢?(能告诉我们时间)
对!钟表的作用是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
(一).认识钟面
1. 老师出示钟面并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先看一看,数一数。
回答问题: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2)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3)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钟。如果是5大格呢?9大格呢?分针走一圈呢?如果是两大格两小格呢?)
1.认识时、分、秒关系(进率)
演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问:分针走一圈是几格,即几分?(60小格,60分)
时针走几格,即几时?(1大格,1时)
得出结论:时针和分针是同时走动的,分针走得快,时针走慢,都是从某一点起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60分),时针刚好走了一大格(1时),得:1时=60分
2.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首先,把钟面时针指在4上,分针指在12,问学生时间是多少?
然后,把钟面时针指在2和3中间,分针指在6,问学生时间是多少?(看讲义例1)让学生试读出。同时贴出后两个钟面。请两位学生同时上前写出。
看整数点小结小结:
现在分针都指着什么?再看时针,1时是时针指着几,4时、6时、9时呢?也就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
看几时几分小结分析:
现在钟面上的时刻是2时又几分呢?我们就要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像现在,分针从12走到6是几个小格?就是30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2时30分。(先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几秒。)
贴出另外两个钟面,学生讨论回答,(练习1)
(二)提升练习
例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
(2)小红上午在校时间为4( )
(3)小芳跳绳用了15( )
(4)课间休息了10( )
(5)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
例2. 时、分、秒的换算
1分=( )秒
300分=( )分
1分20秒=( )秒
2时12分=( )分
5分10秒=( )秒
(引导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例题依照1分=60秒;1时=60分;1 时=3600秒)
例3.比较大小
3时( )180分
80秒( )2分
8分10秒( )500秒
400分( )5时10分
(和例2一样,依据时、分、秒的换算进率)
(三)“做一做”
例5. 奶奶今天早上6:30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奶奶今天早上6:30到的,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说明昨天比今天迟10分钟。则:昨天的时间为今天的时间加上10分钟。
解题过程:6时30分+10分=6时40分;
答:她昨天6时40分去锻炼身体的
例6.小高参加100米游泳比赛,前50米用时1分10秒,后50米用时110米。问:
(1)小高前50米和后50米哪段游的快?
(2)小高这100米一共用时多少秒?
分析:此题运用了分和秒的换算,看到这类型题,我们要想办法换成全部是分或全部是秒。1分=60秒,所以前50米用时1分10秒,实际上就是70秒。然后再将70秒和110秒比较久可以了。
解题过程:
(1)1分10秒=70秒
因为110秒大于70秒
所以小高后50米游的快。
(2)由题(1)知道前50米用了70秒
所以:70秒+110秒=180秒
答:小高这100米共用了180秒。
学以致用:
1.玩具厂的王师傅1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时到11时共可以做几个玩具?
分析:掌握这道题关键在8时到11时,共是几个小时?
解题过程:8时到11时共是3个小时
已知每个小时做8个玩具,则3个小时共做:
8×3=24(个)
答:他从8时到11时共可以做几个玩具?
2.小李参加200米跑步比赛,前100米用时150秒,后100米用时1分50秒,请问:
(1)小李前100米和后100米哪段跑得快?
(2)小李这200米一共用时多少秒?
(我们大家会发现这个题和例6大同小异,会用到分和秒的换算,我们要知道分和秒的进率。1分=60秒,所以后100米用时1分50秒,实际上就是110秒。然后再将150秒和110秒比较就可以了。
解题过程:(1)1分50秒=110秒
因为150秒大于110秒
所以小李前100米跑的快。
(2)由题(1)知道后100米用了110秒
所以:150秒+110秒=260秒
答:小李这200米共用了260秒。
解答此类型题,审题要仔细。注意观察题中的分、秒、时。
挑战极限:把下面用错的时间单位圈出来,并改正:
卡莉娅早上7:00起床,用了3小时把衣服穿好,洗脸刷牙用了3秒钟,,拿起妈妈准备好的一杯牛奶,只用了15分钟就喝完了,然后她迅速背上书包,坐电梯从8楼到1楼用了30分钟,到楼下坐公交车,正好在7:50到达学校。
(引导学生读题,掌握时、分、秒的概念)
分析:3小时穿衣服
洗脸刷牙用了3秒钟
喝牛奶15分钟
坐电梯从8楼到1楼用了30分钟
(如何改: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 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问学生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 第五课时用数学(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集锦1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拔萝卜教学设计个2022-12-01
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学反思2022-12-05
一面五星红旗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24-01-22
人教版分类与教学设计2023-12-10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期末工作总结2022-10-20
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2022-09-10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2-08-26
人教版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023-01-11
《吆喝》2022-12-25
《分类与》教学设计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