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锦集9篇)由网友“徐咩咩”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篇1: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 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再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评点】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为词人南渡后的词作。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痴迷赏梅、中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
上片回忆往昔词人两个生活阶段的赏梅生活。首两句写少女时期赏梅的情景和兴致: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表现了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欢乐和闲适。“挼尽”二句写词人婚后的赏梅情景,心绪转为悲伤: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二人志同道合,生活美满幸福。但却常有短暂离别让她识尽离愁别苦。婚后六七年的时间中,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然后就开始了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人生的意外和坎坷,让她屡处忧患,尝尽人间的辛酸和哀愁,自然也没有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
下片写“今年”赏梅的情景,此处的“今年”是指词人的晚年。“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漂泊江南,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萧萧两鬓生华”,哪里还有赏梅的兴致?独自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经过一夜的风霜,梅花明天就会凋零了,即使想看也难见它的绚烂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二句,并不是单单写梅花,还寄托了词人深深的忧国之情。“风势”二字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的风,又有政治“风势”的意思,即国势,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怀。“梅花”喻美好的`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遭难,已经岌岌可危了。词人将身世之苦与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升华了全词的境界。
整首词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词人用对比的手法、洗练的文字,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的漂零凄苦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赏析: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篇2: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 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译文1: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
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问的天真而诚恳。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下片承接上片再做推宕,“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春天的行踪谁能知道呢?看来只好去问当初和春同来的黄鹂了。也许它会透露一点春的行藏,黄鹂虽然知道人的意思,用那婉转清脆的歌喉告诉人们春的行踪。但是人们却听不懂它的话语。待到那黄鹂飞过蔷薇了,才茫然有所思,哦,蔷薇花开了,夏天快来了。这片用笔若虚若实,委婉曲折。每一转折处,更加深一层惜春之情。到最后一句煞尾还是不肯道破夏已近,春已不可寻,言已尽而意未完。使得此词韵味幽长。堪称神来之笔。吴熊和先生谓之可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美。
综观山谷词集,这种写作方法在山谷词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研究黄山谷的人,不的不注意这一点。虽然只一首短短的小词,却看能出黄山谷除了严肃,倔强和旷达的一面外,还有可爱,细腻,活泼的另一面。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悼惜。上阕写惜春。“春归”二句,写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获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归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若有”二句,写词人的奇想。它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此时词人已进入到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阕写寻春。“春无”两句,写寻找春的踪迹。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希望黄莺能告知春天的信息,此时词人又再度陷入幻觉的艺术境界中去了。“百啭”两句,写黄莺不住地啼叫。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到,春天是一去不复返了。
薛砺若《宋词通论》评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评论: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这首小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词人从惜春到觅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言尽而意不尽,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
篇3: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出自]李清照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释:
柳眼梅腮:初生柳叶如人眼,盛开的红梅如人腮,这里又写物,又拟人。
花钿(diàn),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指枕头。
欹 qī,倾斜,歪向一边;通“倚”,斜倚,斜靠。
译文1: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逢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译文2:
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柳叶欲开还闭,春天已经到来。借着酒意抒发的深情谁来和我共鸣?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我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赏析一: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赏析二: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
“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称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正是这个姣好的形象,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从“酒意诗情谁与共”一句推断,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 。李清照的首词是说,即使柳萌梅绽,景色很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宜人的美景、华贵的服饰,她全然不顾,在“暖雨晴风”的天气里,意无情无绪地斜靠在枕头上,任凭“泪融残粉花钿重”、“枕损钗头凤”这首词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形象鲜明而生动,真切地表达了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情。
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被称为“入神之句 ”,词意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清晰肖妙,颇有意趣。相传灯花为喜事的预兆。思妇手弄灯花,比她矢口诉说思念亲人的心事,更耐人寻味,更富感染力。盼人不归,主人公自然会感到失望和凄苦,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反诘语意,使主题的表达更深沉含蓄。
这是一首正宗的婉约派词作,特别是“泪融残粉花钿重”以及“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攲斜,枕损钗头凤”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约词相类。不过,这首词写得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词的清新浅易之风致。
篇4: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
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 月满西楼
赏析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篇5: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词翻译赏析
【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顽皮。
1.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
2.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
3.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4.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5.翁媪(ǎo):老翁、老太。
6.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7.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8.亡赖:同“无赖”,“亡”读wu,这里指顽皮、淘气。
9.卧:趴。
10.卧剥:趴着剥(莲蓬)。
11.溪东:小溪的东面。
12.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译文一】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译文二】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评点】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点明地点,为全词勾勒出一幅清秀的背景图。这是一所茅檐又低又小的草屋,屋旁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词人只用两笔,就描绘出了农家的居住环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写的是一对农家夫妇的生活场景。他们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拉家常,悠然自得。那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词人采用白描手法将这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的情景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语句看似平淡,但却概括出了乡间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以及那种温暖而又惬意的幸福生活。
下片四句,词人又将镜头拉近,并不断移动,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白发翁媪三个儿子的活动和情态。“大儿锄豆溪东”是写大儿子,他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河东的豆地里辛勤地锄草;“中儿正织鸡笼”写二儿子,他年纪尚小,不能去田地耕种,所以在家帮忙编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小儿子的情态,他不谙世事,只知调皮玩耍,他呀,此时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刚摘下的莲蓬吃呢。这几句写得极为白话,却将农家三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两句,把小儿子天真无邪的样子,写得饶有情趣,犹如神来之笔。“卧”字用得精妙,使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跃然纸上,可谓一绝。
全词布局紧凑,词人以小溪为中心,布置画面,展现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茅檐靠近小溪,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锄草,小儿子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从这连用的三个“溪”字,可见词人匠心。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篇6: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李清照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
一觉醒来冰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早春天气日丽风和。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 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7:李清照《孤雁儿》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孤雁儿》全词翻译赏析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出自] 李清照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 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释:
孤雁儿,词牌名,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
纸帐:纸制之帐。
沉香: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沉水”
断续:《花草粹编》作“断”。
玉炉:玉制香炉。也泛称高级香炉。
三弄:古笛有《梅花三弄》。
萧萧:《花草粹编》作“潇潇”。
肠断:指人极度哀伤,柔肠愁断之意。
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南朝陆凯与范晔交谊甚深,陆凯从江南遥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故人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表现对挚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谊。
译文1: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译文2:
清早睡起只有藤床纸帐像伴,说不尽的孤独清苦毫无兴趣。沉香烟火时断时续,玉炉寒冷,伴随我伤感的情感凄冷如水。《梅花三弄》的笛曲令人心惊欲碎,梅蕊仿佛被笛声惊破,蕴含着多少伤春之意。
微风疏雨潇潇洒个不停,催下愁人的千万行泪水。吹萧人去玉楼空空,愁肠欲断而今与谁同倚。折得梅花欲寄相思之情,人间天上,找不到他如何去寄?
赏析:
《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出自柳永《乐章集》。《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出主人公孤独、苦闷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对丈夫的思念。
下片主要是叙事抒情。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显然,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见宋·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一枝折得:指折得一枝梅花。堪:可,能。这几句大意是:折得一枝梅花,从人间以至天上,没个人儿可以寄。
这三句紧承“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而来,化用了陆凯赠梅给范晔的典故。南朝时,陆凯曾折梅赋诗,寄给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以慰思念之情。而此时,作者梅花折得,新词赋就,寻遍人间天上,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寄赠。寥寥数语,明白如话,写出了一种寻觅的神态,一种绝望的悲哀,刻画了一个内心无限的痛苦的孀妇形象。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不尽的余哀,却还久久地盘旋在读者心头。抒写伤逝之情时可供借鉴……
篇8:李清照《武陵春》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全词翻译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译文]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找不到了,想说话,还没有说的出口,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
[出自]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1: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 ,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 ”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 ”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赏析二: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词人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自己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 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篇9:李清照《怨王孙》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怨王孙》全词翻译赏析
《怨王孙》是一首宋词,作者李清照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水光山色的优美迷人,表现了她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从情致上看出,她此时的生活是安静、平和、闲适、欢快的,此词当属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译文] 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以言传,相看两不厌。
[出自] 李清照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
红稀香少: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红,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中的“红”用法相同。
苹: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
汀:边平地。
似:《历代诗余》等作“应”。
译文:
西风吹起湖面,水波浩渺。季节已是晚秋,满眼香销红减。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言传,相看两不厌。
荷叶已凋残。露洗苹花、水草,新绿更明妍。鸥鹭扭头守在水边眠,怪我早离清幽地,径自回家。
赏析: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 清平乐诗词
【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锦集9篇)】相关文章:
李清照宋词《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赏析2023-02-22
辛弃疾的词特点2023-12-09
秦观词原文练习题与答案2022-07-22
秦楼月向子湮翻译阅读答案及赏析2022-10-05
如梦令翻译2023-02-02
《醉麂》优秀教学设计2023-06-28
《醉花阴》教学设计2023-04-17
李清照词两首2022-11-09
李清照的词2022-09-25
宋朝词人及其诗词赏析20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