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麂》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8 07:47:1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醉麂》优秀教学设计(共16篇)由网友“山间初识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醉麂》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醉麂》优秀教学设计

篇1:《醉麂》优秀教学设计

湘教版《醉麂》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本课“缸、诱、腥、枕、脂、稍、矩、坪”10个生字,理解本课新

词。

2.通过理解课文,培养关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懂得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1.板书课题,学习“麂”,简介麂。

2.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初读课文,小组全作探究学习,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看、画、记,并注意掌握朗读技巧。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标出不懂的词、句。

(2)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

3.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

4.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汇报初读成果

(1)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适时评议,指导。

(2)识记字形,交流各自记住字形的方法。

(3)理解词语。

三、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有情感

1.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赛读,教师巡逻、辅导。

2.把自己读不通,读不懂的段落或句子放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该怎样读好。教师从中指导点拨。

3.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赛读,师生共同评议、评价。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对小黄麂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生动。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品味文本。

(一) 品读第一部分(1-5自然段)

1.你们见过喝醉酒的人吗?他们有什么样的举止?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黄麂喝醉酒的感觉。??

2.从小黄麂喝醉酒的程度来看,你觉得这酒的味道怎么样?它喝得多吗?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我们知道,酒是人工酿造出来的。这么美味的酒是谁送给它喝的,酒是怎么来的呢?

4.这只贪吃的小黄麂是怎样来到这个大酒缸边的??

5.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只淘气、兴奋、因贪吃而喝醉的小黄麂。在朗读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它那种离开妈妈时的兴奋、品尝美酒时的享受、醉酒后的满足。)

(二)品读第二部分(6-8自然段)

1.猜想:小黄麂喝醉之后,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课文里的.小黄麂发现自己来到了一所学校。同学们是怎么样对待小黄麂的?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相机板书关键内容。

3.面对同学们的关心,小黄麂有怎样的反应呢?

4.小结:这一部分描写了同学们对小黄麂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小黄麂从开始的想逃离后来对同学们的信任的心理变化。

(三)品读课文第三部分(9-11自然段)

在这所小学里,小黄麂每天是怎样生活的??

女生齐读,读后讨论:小黄麂满足现在的生活吗?

(四)回归文本,整体感悟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向我们展示了小黄麂的两种醉态,是哪两种呢?

(一种是喝醉后的神态,一种是它陶醉于和同学们和平相处、受到同学爱护的生活状态。)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你还会对小黄麂做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黄麂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六)板书

醉 麂

小黄麂  (喝醉)   同学们

醉了| 松板屋

饿了 |喂豌豆

孤单| 陪玩耍

信赖  (陶醉)  关爱

和平相处

篇2: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学设计

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探究与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拓展阅读。多媒体课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创设氛围,导入本课。

课件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视频。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李清照《一剪梅》的歌曲,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爱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二、走近李清照。

教师课件展示。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三、以声传情,朗读体味,整体感知

(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首词我们已经预习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

1。指名几个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强调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愁))

2。课件展示配乐朗读。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3。全班齐读。

四、作品赏析,重点品读

1、全词围绕一个愁字,那么词人因何而愁?(教师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当时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爱情深笃的夫妻却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在没有欢声笑语。她的生活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更多的是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就写了这首词给丈夫赵明诚,以寄相思之苦。

2、“薄雾浓云愁永昼”,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少有才力的李清照如何去表现愁呢?况且,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人写愁,而且都是写愁高手,大家看。(点击课件,展示古人写愁诗词)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杜甫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师:大家看,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落红,愁是有数量的;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写愁才可以在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写愁思的?

3、品味上片

师: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

生:一天

师:那个字可以体现出来?

生:昼

生:永昼,漫长的一天

师:(板书:永昼)如果仅仅是一天时间,这场相思就被记录到文学史中的话,李清照未免有些矫情了,仅仅是白天思念吗?晚上如果安然入睡,这场相思可以不朽吗?还有什么字可以体现出时间的长度?

生:半夜凉初透的半夜

师:(板书:半夜)现在我们知道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从12小时到24小时,从日出到日落,从月升到月下,充其量,情歌唱到天亮。有没有更长的时间的词来表明?

生: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丈夫离家至少一年了。

师: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里说“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怎样的节日?

生:登高怀远亲人团聚的日子。

师:本是夫妻团聚之时,无奈望穿秋水不见伊人身影,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着实浓重。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李清照写愁,不仅秀出了心理体验,而且还写出了切肤感受,这一点异于他人。她的切肤感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凉,写出了她的心凉。

师:凉的是什么呢?天阶夜色凉如水,清秋的天气是凉的;身旁的玉枕纱厨是凉的;女主人公的身体肌肤是凉的。凉后还加了一个字?

生:透

师:那叫透心凉,一个透字,言其程度由表及里,都凉,天凉、身凉,更重要的是心地凄凉。

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无一字不秀雅,说出

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从一字一句处入手,慢慢来品析。因为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我们要想把握她,不仅要从宏观上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还要从微观上深入肌理,有时通过一个句子可以把握全篇,甚至有时通过一个字的解读,一首诗歌境界全开。希望以后同学们读诗词时注意到这一点。

师:我们通过字句的品析,词的意境是零散的,下来请同学们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上片的意境。学生交流。

4。品味下片

师:我们继续看下片。一个人有了愁绪,怎么办?任由愁绪来折磨自己吗?

生:消解愁绪

师:如何消解愁绪?

生:饮酒,东篱把酒

师:饮酒真的可以消解愁绪吗?李清照的前辈李白先生曾经做过试验,他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解掉了没有?

生:没有

师:李清照的消解掉了没有?

生:没有

师:从词中看哪个字可以看出没有消解掉?愁的最终结果如何?

生:瘦

师:一个人整日整夜的思念,问题是不止一天,能不消瘦吗?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瘦了呗,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

师:李清照瘦成什么程度?

生:瘦比黄花

师:黄花是什么花?

生:菊花

师:读到这里我想起个小故事。(教师口述小故事)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问题: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你觉得有何妙处?(教师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它象征高洁、淡泊,也酷似作者芳华和清品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当的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5、小结: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消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正是愁的深化,并与上片“愁”字呼应,使上下片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6、全班尝试背诵词。

五、总结提高。

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课件展示

(1)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

(2)想象画面,鉴赏意境;

(3)鉴赏表达方式

六、拓展阅读,课堂达标

师:这首词是李清照冲破封建禁区,真切的吐露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勇敢的歌唱自己对丈夫的爱情,但却是那么的谨慎、矜持,把对丈夫的缠绵热烈的爱隐藏在含蓄的暗示和淡雅的言语中,可以传唱千年。而今天我们听到一首流行歌曲,“老公老公我爱你,阿弥驼佛保佑你————”“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当然,任何一种形式表达爱情都无可厚非。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都市生活,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上网QQ视频聊天,或者坐火车、飞机―――,所以,古人就是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才有了更多的滋味。

请学生欣赏李清照和《醉花阴》同时期创作的词作《一剪梅》。课件展示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题导读: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月满西楼》,学生学唱《一剪梅》。

七、作业

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醉花阴》。

八、板书设计

白天:愁永昼

上片:佳节重阳

晚上:凉初透

醉花阴 愁―――相思―――爱

菊花:暗香消魂

下片:把酒赏菊

自己:瘦比黄花

延伸阅读: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注释翻译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篇3: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三、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五、播放朗读,品味诗词

六、自由朗读提读

七、赏析

问题设置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字透漏出来的?

2、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见导学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有数量有深度。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小组讨论)

提示

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3、词人为何而愁?思夫

4、词人如何排遣相思之苦,打发空虚生活?赏析下片。提问明确喝酒赏菊重阳菊花怒放,香气溢人,景色越美,词人内心越凄凉。古人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因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5、“人比黄花瘦”这样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小组讨论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6、小结这首词写了李清照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从题材看是闺怨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

7、欣赏歌曲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8、拓展延伸

阅读《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zài)不动许多愁。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问题设置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丈夫已逝,只身流落金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妆,以泪洗面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为写愁名句,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运用比喻,把原本无形的愁绪比作有重量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愁绪表现的自然服帖,不着痕迹。

9、背诵《醉花阴》

10、作业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醉花阴》的画面

篇4:《醉花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体

3、情境教学法:

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4、问答法:

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内容讲解:

一、导入:

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

点拨: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课本上共选了两首李清照的词,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醉花阴》。

二、整体感知:

㈠、解题:

《醉花阴》,词牌名。

㈡、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创作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词作,主要有《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出生于书香门第,被称作才女,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而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则分别是她前后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㈢、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这首词的情感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在听、读了之后,应该对此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词中找出一个字来描述这首词的感情。那词人是在愁什么呢,因何而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词人在写这首词的一个背景。

㈣、创作背景介绍:

1、词人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结婚十余年了。她在18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的丞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二人可以说是鹣鲽情深,恩爱有加。经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究词的创作。(板书:相爱)但是,实际上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赵明诚正在外游宦。(板书:相离)

2、在封建社会,女子还必须要遵守三条原则,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对于已为人妻的李清照而言,赵明诚则是其生活的中心,但是此时丈夫却在外游宦(板书:远离中心),因此,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百无聊奈引发出了词人深切的愁绪。

三、具体分析

㈠、上阙分析:学生齐读上阙,加深感性认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这一句明确的点明了时间,是什么时候?

点拨:昼

2、这一句写了哪些景?

点拨:雾、云、瑞脑、金兽

3、词人眼中的雾和云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薄、浓。

4。、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点拨:—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一个轻,一个重,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这样就直接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

5、再看看室内,空空的屋内只有瑞脑在香炉里静静的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点拨:寂寥、冷清。室外的压抑、沉重,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人会不会很高兴,当然不会。

6、在这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下,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愁永昼。一个“永”字直言词人愁好似没有尽头,突出愁之深、愁之重。

小结:前两句,词人选用了云、雾、瑞脑、金兽这几个常见之景,以寥寥数语构建了一个孤寂、冷清、压抑的环境氛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们直接诉说了其白天的生活状态——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点明时间?

点拨:重阳、半夜。

2、重阳节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点拨:农历九月初九对应的是秋季,这里,词人在点明重阳佳节的时候同时也隐含了另一个特殊的时间即秋季。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喝酒的日子。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清照这个时候是独居在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词人就越发的思念丈夫。此外,在秋天,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有悲秋的情结。因此,词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越发的思念丈夫而不得一见,就越容易增加愁绪。这一句即向我们交代了词人愁的原因。

3、这一句还用到一个“又”字,“又”是什么意思?

点拨:再一次。在这个再一次是隐含了前一次的,那这前一次和后一次,

一前一后同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样是重阳佳节,也许去年和今年一样,词人都是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也许去年我还和丈夫一起赏菊喝酒,谈天说地,吟诗作画,但是现在却是词人独自一人。这样一对比,就更加凸显出词人独自一人过重阳节的寂寞和孤单。小结:这一句一共只有5个字,表面上只是表达了一个时间,但是通过分析,词人仅仅是以5个字便向我们诉说其缘何而愁,向我们展示了其深沉的愁绪,可见词人的写作技巧之高。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1、这里同样也写到了两个景,是哪两个?

点拨:⑴、玉枕、纱橱。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时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夜凉如水,这丝丝凉意透过纱橱,渗透到玉枕上,让人感到冰凉。所以才是“半夜凉初透”。

⑵、词人躺在这玉枕上,无法入眠,感受着这丝丝凉意,她的心情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凉如水。词人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

2“佳节又重阳”和最后两句有何联系?

点拨: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一处活动的日子,偏偏丈夫在外游宦不归,这里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词的上阙,词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景的描写,选取特定的时间,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通过对白天、晚上词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极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表达手法

㈡、下阕分析:学生齐读下阙,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词的感性认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人化用陶渊明的诗描绘了其在重阳佳节这一天的生活场景。(情景再现)点拨:庭院四周满是盛放的菊花,红的、黄的、白的,将一张小小的石桌和几根

石凳围绕,词人独自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赏着这朵朵盛放的花朵。

2、同学发挥想象,抽象感知,提出个人感受。

点拨:宁静、舒适、惬意。

3、在这幽美的环境中,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舒适。但是词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点拨:不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意思是说:“别说不会消损神魂,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的消瘦”。在这幽美的环境中,词人并没显示出一丝一毫的陶醉之情,反而是越发觉得这种环境消损了她的神魂,原因何在?

点拨:睹物思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景物激发词人的相思之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睹物思人”的理解。

2、关于这一句,还有个小故事。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三句也是被人们公认为是全词的最精彩之处。有没有同学可以先说说看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呢?

点拨:⑴、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

⑵、人比黄花瘦——运用了比较的手法。黄花,指菊花。菊花的花瓣狭而长。再看到最后一个字“瘦”,瘦是一个形容词,其应用的对象人。但是词人这里将之与黄花连用,首先对花而言,一个“瘦”字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对人而言,以花之瘦,又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词人这里将人、花相较,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3、而词人为何会“人比黄花瘦”呢?上阙我们说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点拨:白天愁,晚上也愁,词人运用比较的手法将人、花相较,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词人因愁而日益瘦削的身形。

3、那可能有些同学在这里就会有疑问呢,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比如说玫瑰花、莲花等等来喻人呢?

点拨:这就涉及到此人创作时意象也就是景物的选取和整首词内容、情感的一致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用替换明白了。

总结:下阕重在抒发情感。运用比较的手法,选取特定的意象。通过叙写词人重总结阳节赏菊喝酒的生活片段,抒发了词人相思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的形象。

四、全词总结:

1、通过反复的诵读和仔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首句出现的“愁”字以外,其余部分虽无“愁”字,但是却是处处含愁,词人寓情于景,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含蓄、委婉的表达出了其内心深沉的相思之愁和孤寂、空虚之感。愁,弥漫整首词的里行间,是整首词感情的中心,同时也是整首词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愁可谓是全词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眼。

2、此外,从词的表面看,句与句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句与句之间是以某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上阙白昼和黑夜相交成为一个整体,下阕因东篱把酒黄昏后而引出黯然销魂之感,上阙和下阕之间因整日的愁闷从而导致人比黄花瘦。全词句与句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可见,词人思维的缜密和词创作的才能之高。

五、作业布置:

结合今天所学的《醉花阴》,再去阅读一些李清照的词作,思考一下婉约派创作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从语言、风格、表达方法、景物等方面去思考)

篇5: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 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 教学理念。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 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 品味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人情入境。

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 课型:品味鉴赏课。

2 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 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知识》,第3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1 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

诵读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

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

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

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

2 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

3 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

三、活动之二:品味——体悟情感之美

1 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拈取“愁”这个情感基调。

2 学生活动:自主发现、自主品味“愁”的具体表现。

3 结合诵读,品味语言。根据学生自己的发现相机点拨,师生、生生完成对话交流。例如: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⑤“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

这三旬一方面暗示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与期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

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

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引用名家论述(出示幻灯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之瘦,次又发现自己之瘦,最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

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

篇6:《醉花阴》教学设计

课题

《醉花阴》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约 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易安 体。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

2、字音通关

薄雾( )永昼( )纱橱( )盈袖(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夸张、比喻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长度、宽度、深度 ;秦观的愁也是有 数量、深度 的。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答: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4.词人为何而愁?

答:思夫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上片: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饮酒赏菊愁更愁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鉴赏评价下片

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

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充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 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 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

五、总结归纳,领会主旨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试背两首李清照的词作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表面上写赏菊饮酒,实写思念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12、能使人想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的句子是:

13、描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点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的句子是:

14、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15、写佳节思亲,夜不能眠,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7:《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其人及其前期诗风

2、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词作特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把握词作内容及其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将抽象情思具体化时清新精美的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本文字词内容不难,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但若不将这首词分不同角度去欣赏,很容易将词作的情思落入俗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知识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主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其词清新精美,富有真情实感,故名噪一时,称“易安体”。

早期生活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北宋,十八岁嫁给情投意合的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诗词唱和、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为舒心适意。对于此时的李清照来说,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婚姻是她的人生理想。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中出现些许缺憾。因此,李清照早年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闺阁生活以及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调清丽、明快。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生活剧变,境遇孤寂凄苦,因此,李清照后期词作多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凄凉、低沉。

三、诵读体会

1、学生齐读,解决基本字音、断句问题

2、老师(女)范读,情境引导,体会词人情感

3、录音(男)范读,加强情感体会。

4、再次学生齐读,回味词作。

四、品析词作

(一)说重阳

问1:请在词作中找出,本词创作于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回归原文:佳节又重阳)

问2: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说一说你对重阳节的了解。

参考:①重阳名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

②重阳节传说桓景治瘟魔

③重阳活动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④重阳诗歌

A、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D、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二)品词作

问1:重阳节所有的人都在高高兴兴与家人团聚、庆祝节日。我们的词人在这一天又是何种心情呢?词作中哪个字指明了这种心情?

明确:愁。(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

问2:请同学们紧扣“愁”字,结合词作说说自己的体会。

参考:

环境:薄雾浓云

重阳不阳,反倒是阴沉的天气,更衬得词人心情低沉阴郁。

景物:瑞脑金兽

这一句看似写物实则写人,描画了作者一个人无限凄凉地独坐窗边,呆呆地看着炉忠瑞脑慢慢烧完的形象,从而体现出词人孤独、无聊生活中无限的相思之意。

玉枕纱厨:描画了作者秋夜独眠的情景,一个“凉”字看出词人的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也只有失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半时分凉意慢慢渗透的温度变化,这种凉不仅是天气之凉,也是词人身体之凉,更是词人心境之凉。

时间:永昼、半夜、又

“永昼”“半夜”说明作者的愁思从早到晚一直萦绕着词人。

“又”说明作者独自过重阳已经不是一次了,词人的相思之长可见一斑。

活动:把酒、赏菊

重阳节词人依俗把酒赏菊,但词人喝的酒是闷酒、是愁酒,因此只能“愁更愁”。赏的菊虽有“暗香盈袖”,此时却只能让词人独自销魂。

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A、修辞:夸张、对比、比喻。以菊喻人,将人菊对比,说人比菊瘦。

B、意象:“黄花”即菊花,菊花在外形上淡雅清瘦,历来是君子之花,酷似作者清雅的品格;同时帘外“瘦”菊与作者体态相近,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体态。

C、意境:词人在重阳佳节之日,把酒赏菊却愈觉孤独愁闷,匆匆回到闺阁,此时正有瑟瑟秋风吹起,露出帘内思妇比帘外黄花还消瘦的身影。

D、情感:词人因愁而瘦,真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语)

补充赏析:

一则,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对比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

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与词旨相合,给人余韵绵绵之感。

名句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总结

《醉花阴》一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结尾,贯穿全词始终是词人的孤独愁绝,正因此,全词无论是天气还是景物,无论是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还是帘外黄花都染上了词人的一抹愁苦。通过景物、活动作者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表现得具体可感。

六、作业背诵词作

【板书设计】

重阳

佳节

环境:薄雾浓云

时间:昼、夜、又

活动:把酒、赏菊

篇8: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及背景,鉴赏这首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吟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自是花中第一流

她是名相岐国公王珪的外孙女。她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的千金。她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媳。她是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的妻子。

她是婉约词宗,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才女。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她是其中一位。

是的,她是李清照。是生于大明湖畔的婉丽佳人,是千载词苑里绽放的一枝秀美女儿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品味醉花阴

二、云中谁寄锦书来

师:那是他们刚刚新婚不久,赵明诚便负笈游学,数年未归。那天,云中鸿雁捎来一封家书,原来是家中妻子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无人相伴,难耐相思,故作此词,我们来看,她写了什么?

1.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声吟诵。

2.找个同学试读,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一定要慢一些。

1(字音与停顿,有/暗香盈袖)3全体齐读,注意字音及停顿。

师评:同学们把握准确,已经读顺了,可要读懂,还需要理解诗文大意

4.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一

1、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并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疏通诗文大意,并在班内解决组内疑难5.理解文意以后,自己带着你对这首词的理解,自由的朗读一遍这首诗

三、一片冰心照玉壶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无一字不秀雅”,说出了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从字句入手,慢慢来品析。因为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我们要想把握她,不仅要从宏观上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还要从微观上深入肌理,有时通过一个句子可以把握全篇,甚至有时通过一个字的解读,一首诗歌境界全开。1.那么,你认为我们对于《醉花阴》的解读,应该从词中的哪个字入手呢?2.那我们就从“愁”开始,看看李清照在哪些方面写了愁?

小组讨论:

视觉、感觉(时间、心情)、触觉、嗅觉四个方面入手,李清照是怎么写愁的?

感觉:

①.“又”可能作者和丈夫一起庆祝过无数的重阳节,都是那么快乐和幸福,而如今又到了重阳节,却是物是人非,只有自己消磨时光。也可能是作者与丈夫分别时间很长,独过佳节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今天又是一个孤独的重阳节。“又”字还可以理解成“却又是”,表递进和加重语气,自己独居的时候偏偏又碰上这个亲人团聚的日子。无论哪种理解,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又”字里面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又有着太多委屈与无奈的愁苦心情。

②.“永”时间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快乐时快忧郁时慢;聚友时快独处时慢;学习时快静思时慢,工作时快无所事事时慢,肯见时间是由心情决定的,词人的一个“永昼”,就将她内心的那种因思念丈夫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那种愁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③.“半夜”

④.“黄昏”,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选了一天中最萧瑟的一个时间来重点说明

⑤.“凉”

是感觉,也是触觉。

2触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瓷枕薄纱给人冷清的感觉,再加上此时是清秋深夜,更是加深了凉意,这种凉意不仅是清秋深夜的季节之凉,还包括词人身体上的凉,更是词人此时悲凉的心境。摸摸哪里都是凉的。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上:重阳佳节,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愁愁愁!

3.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内心已经载不动这许多愁了?愁成如此,难以言说,那让我们稍微宣泄一下,带着这种愁绪来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我找个同学起来试读。——本以为可以宣泄,可是没成想,又被你动情的朗读带回了那个西风卷帘的室内,读罢愁更愁。

视觉:

①.“薄云浓雾”阴天。是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

②.“瑞脑消金兽”漫长的白天着实难捱,李清照看着香炉中的香静静地一点一点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以此消磨时光。可以想象,她可能是倚在墙边,也可能是闷闷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香炉,半点声音都没有,又孤寂又冷清。这个“销”字,销的是香料,也销了时间,可是销不了人心中的寂寞,反而让愁绪随着腾起的香烟也升腾而

③.“菊花”: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重阳节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饮菊花酒、彼此祝福的日子,可是作者此时有亲人相伴吗C.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D.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反衬E.“暗香盈袖”

④.西风:秋风。“古道西风瘦马”凄凉之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代戏曲家王实甫《西厢记》)

⑤.瘦: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3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花开无人赏,人好无人陪,花瘦人更瘦

4.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

5.师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真是凄美,我觉得你真正走进了李清照的内心)

6.带着刚才的想象,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个词。

四、淘尽万古英雄汉

她是透着哀怨、散着清香的丁香花,摇曳在千年前的南国。纵观她的人生经历,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战乱突然而至,颠沛流离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逃亡过程中,她和赵明诚曾经一起收藏研究的15车金石古玩,全都丢失,赵明诚也不久病逝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于是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誓言。国破的悲哀让她变得更加愁绪满怀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让学生品味,李清照诗词忠“愁”的变化

明确:1.这已然不是那个孤独的思念赵明诚的愁,这是破国的愁,是思乡的愁,是理想破灭后失望的愁,那一首首愁怨的诗词里又涌出无尽的坚韧之气,更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2.人总会在失去以后,才会加倍的珍惜

五、一身轻愁,一世风流

纵观李清照这一生的情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教育孩子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LOVE=Layal(忠诚)+Obligation(责任)+Vulued(尊重)+Excuse(宽恕)可以补充关于李清照夫妇的小故事:

4“李赵宦族,然素贫俭”,两家虽都是高官,但并不富有。他们二人都喜欢金石文物,却常常无钱购买。赵明诚上太学时,逢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到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喜爱的碑文和水果,回家后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带给他们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仿佛遨游于远古时代,他们高兴地“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两年后,赵明诚进入仕途,有了薪俸,但夫妻二人仍然非常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购买古文字画了。他们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之志,遇有名书画、三代奇器,不惜“脱衣市易”也要买回来。然而,刚参加工作的赵明诚工资并不高,尽管生活很节俭,甚至“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也还常入不敷出。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卖,索价20万文。他俩爱不释手,讲好拿回家筹钱,但在家中玩赏了两天,“终于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还给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惜者数日”。

篇9:南麂岛优秀作文

7月8日清早,我们大家一起坐轮船到南麂岛,首先印入眼前的是清辙的海水,凉凉的海风和惺气的空气,这就是海岛的味道。

南麂岛别名海山,古代又叫南已山,是一座优美的旅游岛屿,以风景秀丽和海洋生物类丰富著称,南围多岛礁,最高点大山海拔南麂岛229米,岛山人左右,最著名两个景点是长600米的贝壳沙滩大少岙和三盘尾景区。

第一天我们到了大沙岙,在简单的安顿下来后,我们就直奔大沙岙,大沙岙的沙子好细,踩在沙上软软的`很舒服,我们在海边游泳,嘻水,打水仗,挖贝壳等玩得不意乐呼,当然还有爱美人士在拍照留念。

第二天,我在天朦朦亮中起床,驱车到另一个景点三盘尾看日出,东方显出鱼肚白,因为云层太厚,大地妈妈好像不愿让太阳离开怀抱似的,太阳只能一点点向上挪,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火红的太阳突破云层,坚韧不拔从云海中跳出来。云海被太阳红光一照,色彩斑谰,人们感慨万千,赞叹这人间的美景。

能看到这么多美景,驱的劳累,坐船的晕,都值了。

篇10: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教学过程:

导语: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一、文学常识:

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作品。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远游在外,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用婉转含蓄的笔调,表达了无比深厚的相思之情。词以重阳为背景,喻佳节思亲之意。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永昼”是漫长的白天。作者为什么会为白天漫长而发愁?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白天会漫长? ——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作者倍感孤独寂寞,因此而感觉到白天漫长,也因此发愁。

2、“瑞脑消金兽”这一景物有何特点?是从谁眼里看出来的?

——这一景物是变化的,但变化极为缓慢,不是长时间注意,根本看不出来变化。这一景物是从作者眼里看到的。作者两眼紧盯着香炉,希望香燃得快一些,但香却燃得非常缓慢。表明作者极盼无聊的白天赶紧过去的焦急心情,实际是写孤独难耐。

3、“佳节又重阳”喻每逢佳节备思亲之意。

4、“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此句中的“凉”指什么?

——这里的“凉”表面上写的是天气凉——秋天了——实际上是写内心的孤寂凄凉。凉意透帐,实际是凉穿心啊。还是写孤独难耐。

5、上片写了诗人孤独的处境,写诗人寂寞的心绪。

6、东篱,泛指菊园,因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因此,后世用“东篱”泛指菊园。黄错后独自一人赏菊,看似快乐,实则更添惆怅。

7、“暗香盈袖”是写自己的品格,志节不变,如花之香。“人比黄花瘦”是一个比喻,与人的愁思相符。人因消魂而变得消瘦,憔悴,极写了作者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离愁。

8、词人形象: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夫人形象。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全诗。

2、搜集李清照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

篇11: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学习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常识填空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派女词人。号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体。李清照的词以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词风 。后期内容多写 ,词风 。

2、字音通关

薄雾( )永昼( )纱橱( )盈袖( )

二、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三、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4、词人为何而愁?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3、上片小结:

鉴赏评价下片

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

四、总结归纳,领悟主旨。(师生共同概括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试背两首李清照的词作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表面上写赏菊饮酒,实写思念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2、能使人想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的句子是:

3、描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点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的句子是:

4、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5、写佳节思亲,夜不能眠,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篇12: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

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

四、课前准备:

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3、印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篇13: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很崇拜他,所以今年暑假里,我特意去拜访了她的故居——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面,门票40元,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今天,我将带着大家随着她的作品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

走近作者:(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二、赏读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文句。

自读——一生读——释疑——齐读。

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补充背景注释一: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过渡: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1、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2、你认为本词中哪些句子能传达出词人的“愁”情,试作分析。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自由找相对应词句,并能作出对词句的赏析。集体讨论时,板书艺术手法和精炼的词语:比如移情于物、衬托、比喻、夸张,又、瘦、凉等)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生成问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佳景衬愁情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3、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

此处是运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纤细,被秋风吹落恰与女词人憔悴神伤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

“瘦”字与上文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才衣带渐宽,形容瘦削憔悴。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出来,可以说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人似黄花瘦:除了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外,句子安排妥当也是原因之一。她先用一句“莫道不销魂”做引,再加上一句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之后,才拿出人似黄花瘦的警句来,三句连成一气,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4、本词的艺术手法都有哪些?

明确:

1、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有意象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2、个性化修辞。如“人比黄花瘦”一句,一个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一个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笔调婉转含蓄。

3、善于用典。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四读:想象入境

再读诗歌,展开联想,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语言勾勒出来。

明确:这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秋风之中,凉意袭来,一个消瘦的女子独自徘徊窗前,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又是重阳登高赏菊之佳节,难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绪千重,独自徘徊在菊花丛边,倍增寂寥。这是一个少妇的寂寞离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只有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际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味作品意蕴。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

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

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

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评价:相思是如此凄苦,而又如此美丽。凄苦——她使人愁肠百结,黯然魂消;美丽——我们从她彻骨的思念之中也读出了她与丈夫之间浓浓的爱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子的情感是被压抑被束缚的,而李清照却把她的感情表露得如此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不禁要惊叹于她的非凡勇气、她的真实性情和她的高雅的品格。

过渡:相思是如此凄苦,此时,她还有人可以思,但后来她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她就没有这么幸福的思念了。下面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几首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创作的主题及风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结: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南渡前】内容:悠闲生活、闺情、离愁;风格: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悲叹身世。风格:凄凉、哀婉。

四、课堂小结

完成三个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学生顿悟整理

五、巩固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懒起(节选)

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明确:李词所表现的心情同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写惜花之情,乃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此词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中运用反衬手法,以卷帘人对花事的淡漠翻出出书请主人公惜花之情。与韩诗相比李词更给人意趣横生之感。

《醉花阴》课后反思

1、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该部分属于选修内容,与必修相比,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对某一阶段或某一专题人物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掌握。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像以前学习必修内容时那样将字、词、句的落实作为重点,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感悟领会李清照诗歌中的人物美、性情美,感受李清照作为“中国女子文人第一”的风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多样:诗歌鉴赏重在诵读品味。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的意境,课堂上,我先后采用了自由诵读、听同学朗读、听音乐诵读、背诵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使得赏析真正基于诵读品味之上,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另外,课上我还采用了提问、追问、组织合作讨论、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力争做到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充分的思考和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导入新课时,我展示了自己参观李清照故居的照片,在介绍李清照的经历时用的是自己拍的照片,学生很感兴趣,也使得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

4、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课堂上,我尽量保持“诗”情,使语言更凝练而富有诗意。制作课件时,我精心设计了背景图片,努力营造“诗”的文学氛围,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5、主次处理得当。课本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课上重点赏析了一首,而将另一首作为检测题来处理,点面结合,使得重点更突出。

不足:

1、“写”的落实不够充分。本来设计好的一个环节——在赏析结束时,让学生用富有诗情的语言将心目中的李清照形象描绘出来,但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还是将该环节放在了课下。

2、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而生生互动较少,还可以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一些。

3、个别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还不够自然。

篇14: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

重点

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

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导入新课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二、走进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三、朗读·体悟

(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

四、赏析文本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三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师: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

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消金兽”的“消”——消失,消融。为什么想到消融?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

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

“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

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

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总结词的意境

六、情读·悟情

【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

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

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课堂总结

【说明】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这对于老师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八、作业

说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

1、在描写中注入深情。

2、用形象化的手法。

3、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

4、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

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

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教学后记

篇15: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

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

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

(三)写一写

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高考小作文训练)

四、分析鉴赏:

(一)品一品。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二)背一背:根据词上下片的思路,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五、课堂小结:

悟一悟:“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鉴赏词一般有哪些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

练一练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请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2、从词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赏析。

篇16: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创作,能自觉在诗词鉴赏过程中做到“知人论世”。

2. 品味本词准确、含蓄的语言,把握作品丰富的情感意蕴,欣赏作品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情境,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能正确评价作者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 诵读全词,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 联想想象,再现情境,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

诵读、对话、迁移训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投影:(1)李清照生平及创作简介。(2)李清照《金石录后续》摘录。(详见附录二)

学生活动——结合预习说说自己小组搜集到的李清照生平信息,感知作家其人其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理解、把握词意做铺垫。

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启问:本词中哪个词语最能准确概括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读全词,思考讨论,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把握基调。

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1.投影:清?陈廷焯评《醉花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2.启问: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最为“秀雅”,情感最浓?

学生活动——诵读,思考,讨论,品味语言之妙,意境之悲。

设计意图——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多重对话,品味语言之美,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联想想象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做诗词改写训练。2.投影:《醉花阴》上片改写示例(见附录二)。3.板书:孤独凄凉 销魂憔悴

学生活动——1.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联想想象,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片。2.概括词中意境或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训练联想想象和概括能力,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准确把握作品意蕴。

知人论世

教师活动——1.投影:王灼《碧鸡漫志》: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之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2.启问:你怎样理解“无顾忌”之说?

学生活动——思考,评价,准备发言提纲,与同学、老师交流。

设计意图——从“知人论世”角度评价作者以拓展学生思路,检测准确理解程度。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投影:余秋雨《举例李清照》片段(见附录二)。

学生活动——1.齐读投影材料,各抒己见。2.背诵全词。

设计意图——与“导入新课”遥相呼应,营造诗意课堂氛围。

作业设计

教师活动——投影:比较鉴赏本词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在表现“愁”上有何异同(见附录二)。

学生活动——课下完成作业并交流。

设计意图——适当延伸,引导学生自觉课外阅读、合作探究。

保护地球的作文400字:争做地球小卫士

保护地球为小学作文400字

保护地球的作文400字「优秀」

心存敬畏保护地球作文400字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心得作文

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表

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表

迎接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精选

教师简介范文

《醉麂》优秀教学设计
《《醉麂》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醉麂》优秀教学设计(共16篇)】相关文章:

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2023-01-05

学校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2023-03-05

县师德标兵主要事迹介绍2024-04-03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读后感2023-07-29

教师简介模板100字2022-11-03

优秀教师个人风采自我简介2022-11-30

优秀教师简介2022-08-19

优秀教师事迹简介150字2023-01-08

优秀教师先进材料2022-05-08

小学英语优秀生培养计划2024-01-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