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诗词鉴赏

时间:2022-09-13 07:57:08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有》诗词鉴赏(通用11篇)由网友“两碗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为有》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为有》诗词鉴赏

篇1:《为有》诗词鉴赏

《为有》诗词鉴赏

《为有》

作者: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注解】:

1、云屏:以云母饰制的屏风。

2、凤城:京城。

3、衾:被子。

【韵译】:

云母屏风后,锁着无限娇媚的人儿;

京城寒冬已尽,我还害怕春宵难捱。

呵,为什么我嫁个佩戴金龟的`夫婿?

辜负了锦衾香帐,为早朝将侬撇开。

【评析】:

这首诗是描写宦家少妇闺怨的。首句点明官宦人家,云母屏风,人儿娇媚;二句写寒冬去尽,春风送暖,气候宜人,然而不得贪眠晏起;第三、四句,写因为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上朝,自己仍是孤零寂寥。无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和盘托出。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都是异曲同工,八度和弦。

篇2:为有的古诗诗词鉴赏

关于为有的古诗诗词鉴赏

【作品简介】

《为有》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描写宦家少妇闺怨的。首句点明官宦人家,云母屏风,人儿娇媚;二句写寒冬去尽,春风送暖,气候宜人,然而不得贪眠晏起;第三、四句,写因为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上朝,自己仍是孤零寂寥。“无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和盘托出。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都是异曲同工,八度和弦。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为有》

作者: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注解】

1、云屏:以云母饰制的屏风。

2、凤城:京城。

3、衾:被子。

【韵译】

云母屏风后,锁着无限娇媚的人儿;京城寒冬已尽,我还害怕春宵难捱。

呵,为什么我嫁个佩戴金龟的夫婿?辜负了锦衾香帐,为早朝将侬撇开。

【评析】

这首诗大约写作于公元846年(会昌六年)至851年(大中五年)之间,即李德裕罢相以后,诗人妻王氏去世之前。这段时间李商隐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十分艰难。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娇妻,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诗,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诗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分析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赏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象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感染力。

【讲解】

这首诗是写宦家少妇闺怨的,首句点明是官宦人家,人儿娇媚,二句写寒冬已去,春风送暖,气候宜人,然而不得贪眠晏起。第三、句写因为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自己仍是孤零寂寥的。“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 ,和盘托出。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本诗写年轻贵妇为丈夫要上早朝而舍弃闺中春宵的欢乐的苦恼。“怕”为诗眼,用的极其巧妙。诗中“为有、无端”四字委婉尽致,极富感染力,可谓全诗的神韵所在,因为如此的“无限娇、金龟婿、春宵、早朝”等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由这四字曲曲道尽。

此诗明写闺怨,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富家女子。她嫁得意中人,夫妻恩爱,因而在云屏深处娇嗔缱绻,春宵苦短。偏偏丈夫要早起上朝,于是引起她“无端”的抱怨,“辜负香衾”的怅恨。王昌龄《闺怨》诗写闺中少妇“悔教夫婿觅封侯”,商隐此诗与之同类。然而王诗轻快幽默,乐观活泼;此诗则认真地将夫妻斯守与事早朝对立起来,以无情写多情,以多情怨无情。对比之中,实则上提示了人类生活中两个常见的困惑:爱情与功名有时难以兼顾;愿望与现实常常悖拗不谐。而这两种困惑,李商隐都长期未能幸免。在他的生命体验中,苦涩多于甜蜜,感伤多于快乐,所以他的诗中,自然沉重多于轻松,严肃多于幽默。

此诗前人未确切编年。有人推测此诗约作于会昌六年(846)至大中五年(851)之间,即李德裕罢相后,商隐妻王氏去世之前(参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文学价值较高,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中英对照翻译】

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衾事早朝。

THERE IS ONLY ONE

Li Shangyin

There is only one Carved-Cloud, exquisite always-

Yet she dreads the spring, blowing cold in the palace,

When her husband, a Knight of the Golden Tortoise,

Will leave her sweet bed, to be early at court.

篇3:《为学示子侄》诗词鉴赏

清朝: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一首示子侄》古诗简介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篇4:《为学示子侄》诗词鉴赏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一首示子侄》注释

1、资:天资,天分。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

5、鄙:边远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1、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一首示子侄》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篇5:《为学示子侄》诗词鉴赏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简介

彭端淑(约16-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篇6: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范例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这两句是说,自从宋玉写成了《高唐赋》后,人们便怀疑写了男女情爱的诗都是另有所指了。诗句实指自己所写含意深曲的作品,以致随便一句诗也会引起人们的猜疑和误会。清人纪昀说:“义山深于讽刺,必有以诗贾怨者,故有此辩。”辩得委婉含蓄,情韵独到。

出自李商隐《有感》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①高唐赋: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用作帝王艳遇或男女欢会的典故。

②楚天云雨:指情爱、性爱描写。

篇7:诗词鉴赏

最新诗词鉴赏大全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

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

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诗歌的意象鉴赏

▲ 雨

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 水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 落花

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

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 飞鸟

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 钟声

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 弹琴》)

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革新失败,一贬十载。奉诏还京,百感交集。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 舟船

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这或许是巧合。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无论是“月照一孤舟”,还是“孤舟兼微月”,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再通过声色(猿声、秋声与暝色)的烘托,便很好地传达出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沧凉之感。

二是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诗歌的意境鉴赏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遵从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 离别意境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且往往在伤情中引发出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绮筵、泪眼、长亭、寒蝉、秋雨、骤雨、兰舟、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杨柳、残月等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 离乱意境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割。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痛苦。但“国家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都会以一颗爱悯、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民的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诗人个体生存的艰辛。这些诗作的意境因多为诗人的亲历之境的再现,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特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 隐逸意境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们的一个重要情节。特别是那些道德文章都很棒的人,他们本可以出仕为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归隐。不过这种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隐逸意境。他们将自己高超的文化修养投射到山水田园之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田园也有了一种性灵。正是人因山水田园而“隐逸”,山水田园因人而“性灵”。

篇8:诗词鉴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篇9:诗词鉴赏

诗词五首鉴赏

浣溪沙

云纤雾淡雨增寒,柔丝轻盈细缠绵,清清岸上挂柳烟。

夜深梦浅酒催眠,郁郁相思锁眉间,烛光清影照无边。

浣溪沙

金风卷帘惹梦休,雨声入耳添闲愁,菊花含露落何处?

雾似云来云似雾,霜似月色月色无,望叹天涯已穷秋。

早进郧西城

月游西山外,满目雾徘徊。

脚下寒露浸,发梢银霜白。

遥遥星影疏,渺渺城廓来。

天河水茫茫,鹊桥似云台。

六郎关

奇峰翠岭,雄关独伫,

骡马漫道声犹,古韵引客游。

金钱河流,浪花载舟,

千帆过尽几度秋?环抱秦楚。

当今高山出平湖,一顷碧波闲悠,

秋风起,霜华露,

天阔云淡,万山红叶秀。

龙潭河之秋

遥望溪练似轻纱,高挂峰顶飘脚下。

清亮明净秋风里,枫叶星稀似朝霞。

篇10:诗词鉴赏

诗词30首鉴赏

五律[新韵]自强不息

羊年怨事秋,欲把此心囚,

蘸墨抒岑寂,拨琴诉遣愁。

靠山山偶立,依水水曾流,

唯有只身站,千难甩手丢。

七律[新韵]歌颂祖国

巨龙舞动鼓声威,国富民强号角吹。

旗耀千秋红大地,山绵万里尽芳菲。

东方崛起神州美,西部开发业绩辉。

圆梦中华惊世界,城乡处处景葳蕤。

七律[新韵]家

波涛汹涌海连天,万里飞舟荡浪尖。

礁隐暗流生险象,花残瘦叶染香肩。

轻游深水滩头越,慢驶高风路上翩。

历练红尘多坎坷,始知彼岸尽甘甜。

七律[新韵]母亲

平生忙碌雨风担,茹苦含辛亦道甜。

犹记当年华丽影,常思今日瘦苍颜。

肩挑星月相夫度,目送朝夕教子贤。

母爱恩深应厚报,心中常念孝为先。

七古/无题

一风一浪一袭凉,一事一思一惆怅。

一日一年一往昔,一爱一恨一情长。

一月一影一孤寂,一弦一曲一衷肠。

一笺一墨一词赋,一花一落一叹伤。

七绝/红尘若舟

浮生恰似一孤舟,万险迢迢海上游。

不惧风掀千丈浪,只需稳舵在船头。

七绝[新韵]钱

孔方兄弟好姻缘,柴米油盐事事连。

纵是奔波追日月,莫言名利莫言艰。

七绝/国庆

红旗飘舞首都前,盛世欢歌欲震天。

礼炮烟花齐绽放,为谁喝彩在思贤。

七绝[新韵]情缘

琵琶旧谱雨声寒,谁向西楼自倚阑?

纵有柔情千百媚,也难邀月照人还。

七绝[新韵]咏梅

琼花欲醉任逍遥,万树千山裹素袍。

鸟兽消声难觅迹,虬枝疏影一梅娇。

七绝[新韵]咸疙瘩

清秋一梦春方醒,调煮风干入口香。

体硬难嚼独个味,家乡特产美名扬。

金秋/鹧鸪天

云淡风轻望碧空,心生喜悦韵无穷。

近瞧玉米颗颗饱,远望高粱穗穗红。

情切切,意浓浓,填词觅句醉其中。

虽言墨客秋惆怅,与我相逢却不同。

不了情/菩萨蛮新韵(回文体)

赋词含泪尘思苦,苦思尘泪含词赋。

亭短月光清,清光月短亭。

感伤情了断,断了情伤感。

眉锁爱难追,追难爱锁眉。

卜算子[新韵]情愫

不想恋红尘,偏被红尘苦。

阡陌田连少往来,怕见孤鸿度。

莫叹缘浅深,只道情之笃。

又是斯人寂寞时,絮语谁人悟?

点绛唇/红烛泪

静夜空帷,柔肠几许情丝缕。

诸多寒暑,恨把流年误。

烛泪自怜,何日留春住?

红尘苦,心舟难渡,望断连云路。

喜春来[新韵]新春

熏风妩媚时节赏,骏马绝尘挂角羊。

草芽欣喜腊梅芳,紫气扬,彩笔描祯祥。

行香子/美丽的家乡内蒙古

放眼蓝天,展目云轻。似苍狗、如马嘶鸣。

鸟啼清脆,鱼戏浮萍。览山之青,林之翠,水之灵。

远离喧闹,怀亲恬静,弃功名、逸乐无争。

胡琴清奏,晨露晶莹。看羊儿跑,牛儿走,马儿行。

春绪/满庭芳

对酒吟诗,挥毫作画,看花谢若红尘。

长亭寥寂,夜雨黯销魂。

柳卷相思千首,人空瘦、泪渍罗裙。

潇湘曲,斑竹凄婉,瑶瑟荡宵云。

纵嫌情短去,淡观千古,莫叹乾坤。

待晨曦,霞光照映山群。

窗外氤氲袅袅,黄莺啭、陌上寻春。

娇嗔怨,珠玑秀字,依旧我心存。

声声慢/无题

无边萧瑟,轻拂晚霞,叶落坡野无依。

雁唳排行南去,忆戴和离。

且把缠绵颦笑,绘丹青、字字珠玑。

满苑景、桂香飘云外,心悦神怡。

荏苒又逢秋色,枫似火、摇曳却是清凄。

往昔同君相聚,菊正花期。

而今重湖目尽,纵蓬山、不复那时。

语声咽、负了佳期梦,孑影堪悲。

汉宫春/花田错

日月如梭,纵使春已度,难弃初衷。

秋来绿肥红瘦,惆锁心中。

苍穹雁唳,错花田,烟雨朦胧。

芊念念,叠思重重,胭脂难掩衰容。

回首康桥旧梦,记年华豆蔻,你我情浓。

相思你许千种,我予玫红。

今朝且把,缠绵送,却已成空。

听绣阁,梅花三弄,许多愁影如踪。

长相思/无题

缘如烟,意如烟,孤影青灯难入眠。思卿梦绕牵。

念芊芊,怨芊芊,望断天涯咸泪潸。问风谁爱怜?

思念/青玉案

春来入目神情懒,念诤友、同亲眷。

静倚窗棂犹似见,月台寻找,天池呼唤,梦里依稀辨。

眉间紧锁凄凄念,萧管音哀泪眯眼。

怨恨今生情短暂,花飘伤感,水流难断,对影珠帘卷。

恋情深/锁眉间

滴滴胭脂更夜漏,烛红腮瘦。小笺花事诉难全,瑟空弹。

珠帘轻卷月光前,欹枕锁眉间。闭目恰逢庄梦,锦裘寒。

诉衷情令/红尘过往

红尘之路是非多,事事如南柯。那时花前月下,细语暖心窝。

一转瞬,起**,受折磨。个中滋味,不想去说,心静归佛。

减字木兰花[新韵]及时雨

天阴地暗,顷刻雷鸣飞雨溅。阵阵轰隆,欲唤疾风摧雨浓。

久逢甘露,俄顷玉珠凡界渡。喜了苗们,酣畅淋漓又一春。

山花子/无题

一曲琵琶素手弹,西窗谁剪暗伤颜。曾与南柯梦相见,醒还寒。

几度芸笺从瘦笔,香凝残月叹尘缘。秋水望穿云执手,共长天。

眼儿媚/致闺蜜

三月风吹杏花妍。桃色染峰峦。金须双对,云中起舞,紫燕同欢。

宛如一树生连理,日月梦相牵。此生良伴,俞琴钟释,共度尘寰。

采桑子/雪吟

黄昏门外花飞舞,轻落闲庭。轻落闲庭,六出晶莹,分聚总关情。

笳箫奏起谁来唱?未许愁清。未许愁清,风挑珠帘,子夜几番听。

归去来

拙笔学填词赋,偏为描情愫。今日虽得提名簿。谁人晓、雨心住?

平仄行行入。红腮泪、倚栏悲楚。千篇百字寻出处。孤独影、只侬笃。

虞美人[新韵]雪恋梅

朔风北驭摧云海,大地银装盖。纷纷玉屑下瑶台,只为赴约一诺吻梅腮。

笙歌曼舞含情脉,满是娇羞态。素笺勾画惹人猜,原是两情相悦入心怀。

篇11:诗词鉴赏

诗词三篇鉴赏

《诉衷情》

当年携手乐缠绵,情醉喜开颜。

如今对燕离散,孤影寡无欢。

思万缕,意千般,苦心酸。

此生念盼;痴忆成叹、独眺凭栏!

《喝火令》

寂寞何时去,欢心几许来?

满腔愁绪似烟霾。

犹记往昔携手,谈笑乐开怀。

曲奏烦忧病,琴声忆断崖。

誓言豪语被淹埋。

又是思存,又是苦悲哀。

又是泪湿孤枕,何日落尘埃!

《喝火令》

尽是无聊句,何来寂寞身。

写篇诗赋笑红尘。

填首婉词胡弄,到也算出新。

借得三分醉,忽悠几个群。

友朋和善似家人。

但愿常欢,但愿此谊真。

但愿永远嬉闹,无事乱编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症结及对策

陈焕、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诗歌鉴赏:女排凯旋有感

王安石咏梅的诗句

李商隐《为有》全诗翻译赏析

《为有》原文及译文

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

李商隐诗词《瑶池》的诗意赏析

泛舟《观书有感》其二,泛舟《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泛舟《观书有感》其二的意

《为有》诗词鉴赏
《《为有》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为有》诗词鉴赏(通用11篇)】相关文章:

《活水亭观书有感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08-12

二年级描写冬天的诗句2022-08-25

描写冬天的诗句:悼李花2022-10-08

描写大冬天的诗句2022-04-30

描写冬天的诗词2022-08-15

描写冬天自然的诗句2023-08-20

梅花古诗诗人王安石2022-11-19

描写冬天的英语诗句2023-07-10

梅花古诗王安石的意思2022-04-29

人生哲理的诗词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