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叉唐诗《冰柱》鉴赏(精选9篇)由网友“放学不好好读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刘叉唐诗《冰柱》鉴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刘叉唐诗《冰柱》鉴赏
刘叉唐诗《冰柱》鉴赏
【作品介绍】
从唐德宗到唐宪宗时期(贞元末年到元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诗人,一反大历以来圆熟浮丽的诗风,走上险怪幽僻一路。如韩愈的《陆浑山火》和卢仝的《月蚀诗》等都足以代表这种诗风。刘叉也是这一诗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车》二诗为最有名,而《冰柱》诗尤其奇谲奔放,寄托遥深,为后世所称扬。
【原文】
冰柱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宁遑安处,独卧旅舍无好梦,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的皪玉无瑕。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梦中,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
从首句到“更堪走风沙”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首先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干戈不息,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后,接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骚扰西南边疆,诗里所说的“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反映了当时因战祸连绵而造成的田园荒芜景象。诗人为了躲避兵灾,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乐土。旅途是艰辛的,漫长的,而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川,不仅要忍受风霜劳顿之苦,还要时时提防恶人的侵害。“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写出了旅途中的狼狈情景,为下文借写冰柱抒发感喟作了铺垫。
第二段
从“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为第二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描绘了冰柱的奇丽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后,房檐间的冰柱垂挂下来,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一样的晶莹洁白,玉色琼辉。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龙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汉高帝的斩蛇宝剑。这两个奇特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冰柱的风神,还为下文写它的不为世用张势:它不能化为及时雨,使田禾滋壮;而只能化为泥浆,使道路艰难。它不能化为九江的波浪,奔向大海;而只能浸没于峡谷,沉沦于天涯。它不能化为双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为中山美酝,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为池,积而为沼,养鱼种芰;它不能为甘泉,不能为饴露,使这特异的祥瑞征兆为世俗赞夸。它只能凭着它的清沏之气,孤洁自赏,自凝自消。它的光彩虽不大,却无法掩遮;它负着曲瓦,不能施展神锋,铲除奸邪。这一大段的描绘,句句是在写冰柱,却句句关合到诗人自己。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刚傲不羁的性格,全面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段
从“奈何时逼”到末句为第三段。这一段写冰柱消失以后的感慨。天晴冻解,冰柱从梦中消失,杳无踪迹。万物的成与毁是天决定的,它对于冰柱不会特加恩泽,却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虫,顺生易长,背着人,缩着头,聒噪不休。希望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柜子里,使它永远放出光辉。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层,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虫对比,揭示出当时政治上的小人横行、贤士在野的情况。最后诗人把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挽转形势,重用贤才。诗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点出了诗的主题,就是说只要皇帝能重用贤士,排斥奸邪,就能消弭战祸,天下太平。
总评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诗,题材新奇。更奇的是对冰柱的形象描写,把冰柱拟人化,句句是写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用玉龙的爪牙,刘邦的斩蛇宝剑来比喻冰柱,贴切而新鲜,为修辞手法创一特例。就诗体来说,这首诗是句子长短不一的杂言体,抒写较自由,适宜于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用这种诗体,不可避免的是多议论,散文化。刘叉的这首诗是受《月蚀诗》的影响,而又加以发展,显得更为奇谲奔放。使这首诗显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韵方面。它用的是麻韵,麻韵字的音是响亮的,高亢的,但韵字却比较少,因有“险韵”之称。这首诗共二十七韵,全属麻韵,中间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过。“邪”字用了两次,前一个音“牙”,是剑名;后一个音“霞”,是奸邪之“邪”的另一读,音义不同,所以得同用。用麻韵写古体诗,一韵到底的很罕见。这首诗在抒写中一气贯下,纵横自如,在描绘冰柱一段,连用了六个“不为”排句,气势浩荡,郁结于胸中的不平之气,喷薄而出,“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两句,拗折多姿;“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两句,对仗整饬。这些句式的变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连的,句子或长或短,或对仗,或散行,而最后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韵脚上来,毫无生拼硬凑的毛病,用险韵而不觉其险,显示出诗人的才华,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宋代苏轼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韵,第二首的末两句是:“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读者可以看出,他对于刘叉的《冰柱》诗是很赞赏的。
【作者介绍】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自称彭城子,河朔(今河北一带)人。主要活动在8——8期间(唐宪宗元和时期)。家境贫寒,常穿破衣木屐。他以“任气”著称,喜好评论时人。曾因酒后杀人,四处逃亡。等到朝廷大赦,就改为发愤读书,后来写得一手好诗。他听说韩愈接纳天下的读书人,就去投奔,作《冰柱》、《雪车》二诗献给韩愈。但刘叉也不是那种习惯于低三下四地寄人篱下的人,因此与其他门客不和,拿着韩愈作墓志所得的酬金离去。后来回到齐鲁一带,不知所终。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2:冰柱,冰柱刘叉,冰柱的意思,冰柱赏析
冰柱,冰柱刘叉,冰柱的意思,冰柱赏析 -诗词大全
冰柱作者:刘叉 朝代:唐 体裁:杂言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骚然县宇,土崩水溃。
畹中无熟谷,垄上无桑麻。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厄至三巴。貂裘蒙茸已敝缕,
鬓发蓬u。雀惊鼠伏,宁遑安处。独卧旅舍无好梦,
更堪走风沙。天人一夜剪瑛f,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旋落旋逐朝暾化,
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又疑汉高帝,
西方未斩蛇。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铿镗冰有韵,
的玉无瑕。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肌2晃九江浪,
徒为汩没天之涯。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不为池与沼,
养鱼种芰成霪霪。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澈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森然气结一千里,
滴沥声沈十万家。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目中,
倏然漂去无馀些。自是成毁任天理,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篇3:刘叉的诗鉴赏
刘叉
师干久不息,
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
畹中无熟谷,
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
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
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
鬓发蓬舥。
雀惊鼠伏,宁遑安处,
独卧旅舍无好梦,
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
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
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
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
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
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
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
的皪玉无暇。
不为四时雨,
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
徒为汨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
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
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
养鱼种芰成霪霪;
不为醴泉与甘露,
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
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
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
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
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
不得时在我梦中,
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
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
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
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鉴赏
从唐德宗贞元末到宪宗元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诗人,一反大历以来圆熟浮丽的诗风,走上险怪幽僻一路。如韩愈的《陆浑山火》和卢仝的《月蚀诗》等都足以代表这种诗风。刘叉也是这一诗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车》二诗为最有名,而《冰柱》诗尤奇异奔放,寄寓遥深,为后世所称颂。
全诗可分为三段。
从首句到“更堪走风沙”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首先揭发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干戈不止,民不聊生。安史乱后,接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干扰西南边疆,诗里所说的“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反映了当时因战祸连绵而造成的田园荒芜景象。诗人为了躲避兵灾,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乐土。旅途艰辛漫长,而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水,不仅要忍受风霜劳顿之苦,还要时时提防恶人的侵袭。“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写出了旅途中的艰辛困苦,为下文借写冰柱抒发感叹作了铺垫。
从“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为第二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描绘了冰柱的奇丽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后,房檐间的冰柱垂挂下来,大大小小,高低错落,一样的晶莹洁白,玉色琼辉。
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龙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汉高帝的斩蛇宝剑!这两个奇异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冰柱的风神,还为下文写它的不为世用张势:它不能化为及时雨,使田禾滋壮;而只能化为泥浆,使道路艰难。它不能化为九江的波涛,奔向大海;而只能浸入峡谷,沉沦天涯。它不能化为双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为中山美酝,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为池,积而为沼,养鱼种芰;它不能为甘泉,不能为饴露,使这特异的祥瑞征兆为世俗赞夸。它只能凭借它的清沏之气,孤洁自赏,自凝自消。它的光彩虽不亮,却无法掩遮;它负着曲瓦,不能施展神锋,铲除奸邪。
这一大段的描绘,句句是在写冰柱,却句句关联到诗人自己。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恨之情,刚傲不羁的性格,全面地显示了出来。
从“奈何时逼”到末句为第三段。这一段写冰柱消失以后的感叹。天晴冻解,冰柱从梦中消失,杳无踪迹。万物的成与毁是天决定的,它对于冰柱不会特加恩泽,却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虫,顺生易长,背着人,缩着头,聒噪不休。期待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柜子里,使它永远放射光辉。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层,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虫对比,揭示出当时政治上的小人横行、贤士在野的情况。最后诗人把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扭转形势,重用贤才。诗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晴,点出了诗的主题,就是说只要皇帝任用贤士,排斥奸邪,就能消除战祸,天下太平。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诗,题材新奇。更奇的是对冰柱的形象描写,把冰柱拟人化,句句是写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用玉龙的爪牙,刘邦的斩蛇宝剑来比喻冰柱,贴切而新鲜,为修辞手法创一特例。就诗体来说,这首诗是句子长短不一的杂言体,抒写较自由,适宜于表达较复杂的理想感情。用这种诗体,不可避免的是多议论,散文化。刘叉的这首诗显然是受《月蚀诗》的影响,而又加以发展,显得更为奇谲豪放。使这首诗显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韵方面。它用的是麻韵,麻韵字的音是响亮的,高昂的,但韵字却比较少,因有“险韵”之称。这首诗共二十七韵,全属麻韵,中间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过。“邪”字用了两次,前一个音“牙”,是剑名;后一个音“霞”,是奸邪之“邪”的另一读,音义不同,故得同用。用麻韵写古体诗,一韵到底的'很少见。本诗在抒写中一气贯下,纵横自如,在描绘冰柱一段,连用了六个“不为”排句,气势浩荡,郁结于胸中的不鸣之气,喷薄而出,“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两句,拗折多变;“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两句,对仗整饬。这些句式的变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连的,句子或长或短,或对仗,或散行,而最后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韵脚上来,毫无生拼硬凑的毛病,用险韵而不觉其险,显示出诗人的才华,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芒。宋代苏轼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韵,第二首的末两句是:“ 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可见他对于刘叉的《冰柱》诗是很赞叹的。
篇4:刘叉的诗鉴赏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
鉴赏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又为什么受到磨损呢?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亦有“事随日生”之句,意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又是多么激愤!
作者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自己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可谓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
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的独特风格。
篇5:刘叉的诗鉴赏
刘叉
一条古时水,
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
勿薄细碎仇。
鉴赏
这是刘叉在赠剑给友人时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之独特处,在于通篇以水比剑。本来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闪烁的剑光罚分明,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绝书》说:“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也有以水比剑以至直接将剑称呼为水的。如李贺诗:“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春坊正字剑子歌》)刘叉这首诗不只是在一二句诗中将水与剑相比拟,而是把水剑的比喻作为一个基本构思贯通全篇。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说得很口语化,而挺有诗味:诗人不直说这是一把古代传下的明亮的宝剑,而说成“一条古时水”;不直说宝剑“拿”在我手里,而是循着“水”的比喻拈出一个“流”字,说一条水向我手中流来,从而使得原来处于静态中的事物获得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动感。这种从对面着墨的写法,较之平铺直叙多了一层曲折含蓄,因而也就多了一种风趣韵味。
第三句还是循着以“水”比剑的基本构思炼字。
剑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赠”、“惠赠”,而是扣紧“水”字,选用了“泻赠”。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流动着的“水”,流到诗人手里,又泻入朋友掌中。如果直说成“我把剑送给你”,那就情韵皆失,索然无味了。以上三句写赠剑,末句是在赠剑时的殷勤嘱咐。“薄”,是迫近的意思。这一句是说不要为了个人的小仇小怨用这把剑去作无谓的争斗,弦外之音是应用它来建立奇功异勋。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剑》诗中写道:“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末句没有明白道出的这一层诗意。
篇6:刘皂唐诗鉴赏翻倍
刘皂唐诗鉴赏翻倍
【作品介绍】
《旅次朔方》是唐代诗人刘皂的作品。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乾河前往离家更远的朔方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旅次朔方⑴
客舍并州已十霜⑵,归心日夜忆咸阳⑶。
无端更渡桑干水⑷,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⑴旅:旅行。次:临时住宿。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
⑵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
⑶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⑷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白话译文】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作年已难以考证。作者刘皂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他渡过桑乾河到达朔方,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篇。
【赏析】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作者介绍】
刘皂,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贞元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篇7:《古意》刘商唐诗鉴赏解析
《古意》刘商唐诗鉴赏解析
【原文】
古意
连晓寝衣冷,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
【赏析】
刘商诗《古意》赏析:闺怨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前人及当时诗人所作闺怨诗为数不少。而这首小诗在构思上有所翻新,显得不落俗套。
诗中几乎没有说到怨情,只是一个劲地在写冬夜气候的寒冷 。“ 连晓”即通夜,一夜到晓。“寝衣冷”换言之,即被窝睡不热。这个细节不单交待出冬夜的严寒 ,而且暗点了女主人公的幽独境况 ,所谓“翡翠衾寒谁与共 ?”“开帷霜露凝”写室外景象,是一派严霜。句中说“ 凝 ”,是偏义于“霜”;兼及“露”,则有“白露为霜”的含义。这进一步说明了气温之低 。这样的寒夜,独处的人儿将会怎样呢?读者一想便知。
女主人公恹恹起床后,一边察看户外,一边回身理床,这时才发现枕畔亮晃晃着了一层薄冰。诗人用其内心独白的`语气解道 :“ 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原来如此,可见气候是多么寒冷啊。这里几乎是不经意地点出“昨夜泪”,似乎女主人公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在奇冷的气候上,已经淡忘了昨夜的苦恼,至少在悲怨的情绪上有所减轻 。诗中不写下泪当时,而写泪干之后 ,这种避重就轻的写法 ,反而取得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奇效。大抵显意识中的悲哀好写,却往往因流于表面现象而难于打动读者的心,潜意识中的悲哀不易写,写出则耐人寻味,乃至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沉重的内容,轻松的形式,有意无意之间,产生了欲盖弥彰的感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此诗中女主人公说寒风吹泪居然成冰的两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诗中着力描画的彻骨的严寒,对于闺人怨情本身也有烘托染作用。套用一句古谣谚来说,这样的凄苦之夜,真是“无霜犹可,有霜杀我”啊。
【作者介绍】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间进士。官礼部郎中。好道术,隐义兴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爱画松石树木,性高迈。时有毕宏亦善于画松树水石。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8:经典唐诗鉴赏
经典唐诗鉴赏
1、泊 秦 淮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出 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4、滁 州 西 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0、登 岳 阳 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篇9:唐诗鉴赏
唐诗鉴赏
第一幕: 初唐四杰
内容:选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
形式:四个着古装的男生装扮成初唐四杰,或寄歌山水,或格物咏志。 附:《滕王阁诗》
年代: 唐 作者: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唐 · 杨炯
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
春晚山庄 唐 · 卢照邻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
茸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
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晚憩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第二幕:盛世唐朝
内容:田园诗派代表:王维的诗
代表:的诗
形式:王维的诗由两男两女在班级前各领读一首,后面学生和唱 诗仙李白的诗是分男生女生对唱
附:王维的.诗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仙李白的诗
1、《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三幕:中唐新乐
内容:白居易、柳宗元的诗
形式:歌伴舞
附:《忆江南·江南忆》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浪淘沙》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随波逐浪到天涯,
迁客西还有几家。
却到帝都重富贵,
请君莫忘浪淘沙。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第四幕:晚唐凄凄:
内容: 杜牧的诗
形式:一学生扮作杜牧,配乐表演。其他学生有感情背诗。 附:《寄远》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雕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题乌江亭》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 冰的诗句参考
★ 诗歌鉴赏高考复习
★ 古诗鉴赏作文
★ 浅谈泰山石论文
★ 古代诗歌鉴赏

【刘叉唐诗《冰柱》鉴赏(精选9篇)】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鉴赏题及参考答案2022-05-06
形容冰雪的美的诗句2022-05-07
韩国强的诗2022-10-21
杜甫《羌村之三》翻译赏析2022-12-12
《羌村之三》翻译赏析2022-04-29
羌村之三翻译及赏析2022-05-08
关于雪的词语2023-12-21
杜甫《羌村》全诗翻译赏析2022-09-14
关于雪的诗词2022-08-01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