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试题及答案(共9篇)由网友“猹噗噗我可以”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试题及答案
“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试题及答案
试题:
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总有一些景物,让我们流连忘返。看那“长河落日”“小桥流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青山换绿”“柳树萌芽”,你有什么感受?任选其中一处景物,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看
(2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生敬意。在消防队门口,有这样醒目的标语:“赴汤蹈火为人民,恪尽职守保平安。”请你说说标语中运用“赴汤蹈火”这一成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我看长河落日,感受到雄奇壮观之美。我看小桥流水,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我看鹰击长空,感受到勇于搏击的力量。我看鱼翔浅底,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快乐。我看柳树萌芽,感受到生命萌发的美丽。
(3)温州少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篇2:话题作文:把目光投向前方
话题作文:把目光投向前方
有人常:“目光短浅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确实,事实的确如此。相反,只有把目光放得长远,才能够有所收获或成果。
或许,你会有所疑惑,为什么要把目光朝前方看,有多远就投向多远?难道“目光”就有如此大的能力吗?是的,其实决定你人生道路中的必要因素也在于你的目光,在于你看待事物的不同;在于你能否在人生道路途中发现重要目标,然后直至把目光投向所发现的目标之上。接着,去完成它给你带来的任务。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我曾学过一篇名叫“井里之蛙”的课文,里面讲得故事尤为简单,就是讲述着一只青蛙一直呆在井底里。然而产生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井里所看到的天空,史有仅此大而已,而在外面飞翔的小鸟却能够了解天空之大。这个故事就是想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像井中之蛙那样,只看到了表面的的存在;而并非看到实际的存在。有时眼睛所看到的往往只会是差误的幻觉。片面的东西也只传播是蒙蔽了你的双眼,从而也导致了你的目光变得如此短浅,狭隘。
下一页
篇3:山东高考材料作文:把目光投向远方
山东高考材料作文:把目光投向远方
在乡间有一个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这个谚语发人深省,它应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大丈夫立身处世,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不要专注于细枝末节,要把人生的目光投向远方。
常常有人这样问我,你一生都在辛勤地写作,这是多么艰苦劳累的工作,可是我们却发现你总是那么乐观,总是像做着一件很快乐很有兴趣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你们的看法是不对的,我从来没有感觉自己的工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热爱写作,我总认为,成为一个作家,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从事写作的事业,是生活给我发的一张人生的请帖;我生来世间,就是为了去赶赴文学的盛宴,实现我的`人生梦想的。所以,我一直觉得,我是心潮澎湃地走在赶赴一场盛宴的路上,对于那个梦想充满了幸福的向往和满心的欢喜,而对于那些眼前暂时的利益从不顾及。
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处于人生困惑中的人,有毕业之后难以就业的烦恼,有朋友离别的伤感,有失去亲人的痛苦,有年轻人失恋的忧愁,有游子对故乡家园的怀念,有与同事不和的烦恼等等。但是,遇到最多的问题还是几乎让所有中国人都牵肠挂肚的房子。有很多人问:难道除了房子,我们就没有其它的出路了吗?我们一定要在自己年轻的人生路途上背上这样一座大山吗?
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刚刚到城市发展,面对这个大山一样的问题,实在是不知所措。为了供养自己读书,农民父母已经穷尽了他们的全部能量,自己长大了,怎么再忍心向父母张口?况且,即使张口,他们也没有了能力。可是,没有房子,结婚就是又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山。
我对这些朋友说,人生之路是几十年的遥远征程,房子,只是一个休息睡觉的地方,我们从一出生每天有一个必须的任务就是睡觉,我们哪一天也没有因为睡觉而耽误人生的行程。我们的父母再贫穷,也没有让我们睡在露天荒野里。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到了城市里了,为什么反而为了一个睡觉的地方而焦头烂额?难道我们十年寒窗,就是为了到城市里找一个睡觉的地方吗?如果是这样,城市里钢筋混凝土组成的牢笼一样的地方,哪里比得上我们故乡那世外桃源的清凉?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暂时的利益和诱惑,是要把目光投向远方,是拥有激励自己一生前行的梦想。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富困住自己的手脚,更不能年纪轻轻就成为一所房子的奴隶。在自然的世界里,人生就是要走向远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而在心灵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不是积累财富的多少,而是心灵深处要时刻记挂着自己的梦想,梦想会让你获得宁静和诗意,它就是心灵的人生远方。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远方,所有的困难都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大山;所有的诱惑也不再是前行的羁绊,等待着我们的,是人生远方花园里甘美的果实。
篇4:把目光投向人类话题作文1
把目光投向人类话题作文(1)
我的地球母亲,您还好吗?您的背上,担负着全球60亿人口的重担,您脚下绿色的`草鞋已泥泞不堪,您的花群已千疮百孔,您的面容已褶皱苍百,您无力的呼喊着――爱护家园吧!
现在已是21世纪了,当今社会先进发达,一座座高楼树立;一片片沙漠漫延,一滴滴水污染,一座座冰山融化,根渐渐埋下,灾难一步步降临。
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温变暖。现在全球气温普遍升高,两极的冰川正在融化,地球上淡水资源只有3%,而大部分是不能利用的。冰川分部在地球两极,可利用水资源,微吹甚微,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融入海水中,成为不可利用的咸水,各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低,正面临着国土淹没,海水倒灌等问题,专家预言,如若加以控制,30年后的今天,上海将不复存在,人类生存的家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若不加紧行动起来,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下一页
篇5:《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中庸之道”,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道”》,《新华文摘》底7 期)
7.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道”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
B.“道”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
C.“道”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
D.“道”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
8.文中不能作为“道不远人”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
B.孔子认为“事人”“知生”比“事鬼”“知死”更重要。
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日用即道”的观点。
D.历史演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道在矢溺”即说“道”之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道”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
B.“中庸之道”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为道”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
C.道家“四大”道、天、地、人,“道”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
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道”的实践追求过程。
试题答案:
7.C。“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
“抽象思辨的对象”不能说不存在。
8 。D。“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我们去协调使之共存,才是“为道”,才表明“道”的实践意义。
9。C。儒、道都认为两者呈现内在联系。
篇6:投向音乐海 阅读答案
投向音乐海 阅读答案
①有那么大又那么小的海吗?成千上万的陌生人走进来,成千上万的知音人住了下来。那么小的海,吸引着那么多的人来泅游;那么大的海,直径也只有11.8公分。你说这是什么海?音乐唱片海。
②游向唱片海,使我暂时遗忘我住的只是3.6万平方公里的小岛,原来我们与维也纳、巴黎和威尼斯比邻而居。世界因音乐而变小,小到我用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托住;心因音乐而变大,大到可以分割出租,这一层楼给贝多芬和舒伯特,那一层楼给德彪西和拉威尔。
③音乐这样远又这样近,远到花费整整一辈子都走不到,近到你送出一条手帕,马勒就接去擦眼泪。音乐这样虚妄又这样实在,虚妄得像每一家银楼的橱窗,实在得又如陪着豆浆下肚的馒头。希望那么远,失望那么近,你难道不爱远近适中的音乐?
④一辈子太短又太长,音乐鼓动我们以精妙的方式去享受时间。我们的生活不容许身体四处去旅行,所以生活里要有音乐,音乐是旅行的另一种方式。旅行只能去空间的远方,音乐还能去时间的远方;旅行的定点在地球,音乐的终点在宇宙。
⑤音乐从不主动拒绝富人与穷人,但所有人爱上音乐之前,都要付出一些钱、一些时间和很多热情。热情的付出和充实的回报是相对的,音乐从不主动对人投怀送抱,甚至绝大多数人仅止于认识它冷若冰霜那一面,不再更进一步主动去融解它的外衣。
⑥ 认识音乐,就不要单从音乐着手。我很少遇见只买唱片的人,最后会沉迷在音乐里面。音乐的美,也许很自足存在于它的音色、旋律、节奏及和声当中,但是仅凭唱片的纹路,似乎捕捉不到众多奥妙。我所认识的音乐发烧友,莫不买书同买唱片一样勤快。原来捕捉音乐的美,要先撒下文字的网,要去研读作曲家传记、音乐史和演奏流派演变。
⑦我常常看到一些人花了小笔储蓄,买了唱机和唱片,过了一年半载以后,音乐的海慢慢变成了一潭死水,好像过了减肥热潮就被丢在墙角的运动器材。有些人购置音响,只是为了情调,音乐只是可有可无的壁纸,以至于经过音乐的海时,身体还是干的。
⑧希望那么远,失望那么近,聪明的你为什么不多花些功夫在音乐上面呢?一辈子太短又太长,你为什么不花点投资在音乐上面呢?打开那门,投向那海,音乐正等着对你倾诉它的'美妙。 (选文有删改)
1.从文章①~④段的表述看,作者体会到的音乐的“美妙”有哪些?(4分)
2.作者认为“投向音乐海”要花哪些功夫?请根据⑤~⑦段的内容简要回答。(6分)
3.①文中“撒下文字的网”中的“网”指的是: (2分)
②“经过音乐的海时,身体还是干的”一句的意思是:(2分)
4.对于音乐,文中说“绝大多数人仅止于认识它冷若冰霜那一面”。请你写一个生活中的事例,说说你对音乐的一点体会和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① 那么小的海,吸引着那么多的人来泅游。(或:音乐唱片体积小而吸引力大。)②世界因音乐而变小,心因音乐而变大。(或:音乐可以沟通和丰富人们的心灵。) ③音乐远近适中,即虚妄又实在。④可以鼓动人们以精妙的方式去享受时间,(或:音乐能使人们的生活更精妙。)(每点1分,共4分)
2.①主动亲近,付出热情(2分) ②勤买勤读音乐书,增加对音乐的认识(2分)③持之以恒,用心投入(2分)(每点答对意思即可,答案不必求全。)
3.①有关音乐方面的书。(或:“要去研读作曲家传记、音乐史和演奏流派演变。”)(2分)②听了音乐,却没有什么收获或感悟。(2分)
4.有观点、体会评2分,有事例评2分。观点与事例不限。
篇7: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试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试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某台湾旅行团要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B、大禹C、秦始皇陵D、中山陵
3.我国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的.是()
A、小麦和玉米B、小麦和水稻C、水稻和粟D、水稻和玉米
4.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
C、禹传位给桀D、启打败有扈代
5.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7.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美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长城
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9.创立“四诊法”的名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
10.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子兵法》B、《孙膑兵法》
C、《三十六计》D、《韩非论战》
1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B、商C、周D、秦
12.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1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14.实现蒙古草原第一次统一的民族是()
A、匈奴B、蒙古C、戎族D、突厥
篇8: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 D 2. A 3.C 4.B 5.B 6.D 7.D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A 15.D
16题:(1)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17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2分)
(2)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2分)
(3)领土争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对话协商解决(2分)
18题:(1)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改革),列夫•托尔斯泰。(2分)
(2)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向俄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或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宣传马克思
主义都可以),(1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十四大后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分)
(3)《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2分)国与国之间相处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基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加强政府间交往,开展经
济技术合作、军事交流合作,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建立两国
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友好关系才能持久等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
篇9: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1. 有位历史“发烧友”收集了很多历史故事,其中就有“孔子周游列国”“挟天子以令诸侯”
等,你知道故事中“诸侯”“列国”的产生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分封制
2. 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王安石,北宋临川县 (今抚州市临川区)人。官至丞相之职,任上积极推行变法。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丞相制的朝代是( )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4.某初中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元朝的题目,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 B.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
C.、元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D.1275年,马可•波罗来华受到成吉思汗接见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关于这一条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中英贸易的正常进行 B.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作用
C.这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D.说明我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
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
7. 2013年,在抚州市黎川县湖坊乡隆重举行了中共闽赣省委苏维埃政府
成立80周年庆典大会,会上展示了当年红军战斗用过的一门土炮(如
右图),请问当时红军的这门土炮瞄准的主要对象是( )
A.清政府军队 B.北洋军阀
C.日本侵略者 D.国民党反动派
8. 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翻开新 篇章的一年,这一年( )
①“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②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③“三大改造”开始进行 ④土地改革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2013年10月30日,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会立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请问这一法律体系主要以下列哪部法律为核心
A.1999年《行政复议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 国家主席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说:“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的旗帜,
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是因为它:( )
A.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C.提出了与时俱进 B. 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11.下列标题,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选题的是( ) ...
A.金字塔的国度 B.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C.种姓制度的产生 D.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峰
12.在九年级(l)班的历史复习课上,同学们根据复习要求,将发生在十九世纪60年代的
重大事件进行了归类。在他们排好的下列选项中,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是( ) ①美国南北战争 ②俄国废除农奴制 ③日本明治维新 ④中国洋务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汽车工业的发展是科技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每一个车标后面都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下列知名品牌的汽车标志中,与世界第一辆汽车发明者相关的是( )
A.宝马 B.奔驰 C.大众 D.福特
14.1948年,朱先生在一艘前往欧洲的船上看到一批货物贴有这样的标
签(如右图)。请问此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D.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5.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懂得改变。”下列事件中堪称“懂得改
变”的成功范例的是( )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抗衡 B.越过联合国轰炸南联盟
C.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D.罗斯福“新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6小题6分,第17小题5分,第18小题9分,共2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指出李大钊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2分)
(2) 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金砖”一词源自英文“BRICK”,美国学者在2001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如今风靡全
球,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名词。2008年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海啸”,让整个世界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危难时刻金砖国家以群体崛起的姿态,改变了两百来年世界经济主要依靠发达经济体驱动的历史。
材料三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宣布“购买”中国钓鱼岛及其部分附
属岛屿,并签署所谓的“买卖合同”。此举引发中国政府和全球华人的强烈抗议并使中日关系极度恶化,把中日关系拉向了战争的边缘。——人民网新闻
(1)材料一中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2分)
(2)“金砖国家的群体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3)材料三中反映的影响和平的因素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2分)
18. 合作达成共赢,交流学习促进发展。中俄两国山水相
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根据提示,完成“中俄
冲突、合作、学习、交流”专题探究。(10分)
【历史回眸】 俄罗斯……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快速发展的现代风貌吸引着世人眼球…… 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战略合作的新亮点。
——(摘自新华网莫斯科2013年3月22日电 国家主席22日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
⑴俄罗斯“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文明进步来自于不断改革创新,请说出俄国历史上使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著名改革 ;代表俄罗斯灿烂文化的杰出人物很多,其中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2分)
【以史为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⑵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曾经向俄国学习。请问学习什么内容?(1分)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问中共十四大决定超越该模式而尝试建立什么体制?(1分)这次会议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有何积极作用?(2分)
【读史明智】
⑶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中苏共同参与签署了哪一国际 ..
文件?哪一次国际会议上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以加......
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
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4
分)
1942年中、苏等26国召开华盛顿
★ 驾校理论考试题
★ 交通规则考试题
【“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历史”试题及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陕西驾驶员考试题2022-05-07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2023-09-02
小升初英语试题二及答案2022-08-04
经典面试题和答题技巧2022-09-29
试卷保密承诺书2023-12-06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B型题练习题及答案2022-09-06
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2023-07-18
福建会计继续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2023-04-03
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模拟试题2023-02-17
初级护师资格考试题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