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时间:2022-05-06 22:10:32 试题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共10篇))由网友“行长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篇1: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选择理由:

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择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3、命题依据: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7、试卷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套试题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本套试题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第2、12、26题。

②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如第3、8、9、24题。

③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第18、25题。

④了解宋代的节庆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例如第23题。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

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

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

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

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

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

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

②专业味道太浓;

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

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

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篇3: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与非选择题(60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辨析题(18分)材料解析题(22分)与问答题(2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篇4: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纵观今年初一历史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材料题的第14、16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如综合探究题的第17题)。但是个别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太深,覆盖面过于广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综合探究题的第17题),考查关于“和谐社会”的知识体系,大多数学生未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导致失分现象严重。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为48人,最高分为98分,最低分为20分,平均分为71分,及格人数36人,及格率为75%,80分以上的有14人,优秀率为29%。全卷中做得最好的是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分值为32分),绝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在20―30分之间,满分的有2人;做得较差的是综合探究题,有几个考生得10分,满分的仅有1人。总体来看,考试情况不理想,成绩不高。

三、学生存在问题分析

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答题不注意规范性,粗心大意。部分学生书写太草,乱涂乱画,错别字多。有个别同学把“周厉王”写成了“周历王”,“孔子”写成了“孙子”。

2、相关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考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答题含糊不清。如第四大题的第18题,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的历史作用区分不清楚,导致失分现象严重。

3、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差。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答题,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

4、史实混淆。部分学生对桀、纣的暴政和秦始皇的暴政区分不清,张冠李戴。

5、审题能力不强。(如第二题归纳列举题中的13题),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很多同学都写成了封建社会的成语典故,导致答案出错。

6、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如第16小题第1和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材料不加分析,只知找书或材料分析不透,实际上材料中有隐含的答案。

三、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建议

针对此次评卷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进:

1、加强书写基本功的训练。

2、多注意引导学生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

3、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能基本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其他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提高归纳、辨析判断的能力。

5、要进一步体现以教材为依据,大纲为纲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并加强对答题技巧的训练。

6、教师应多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强化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校的老师重视知识讲解到位,但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学生兴趣没上来。总之,此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分数不高,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将和学生一起努力,一起探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成绩。

篇5: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探究题,共计29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1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正确原因:对问题认识较清,复习是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11、12、14、等小题错误也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认识较清清,掌握基础知识牢固。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5、材料分析题,俩题中23对(1)(2)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3)小题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不能理解特区作用。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篇6:历史试卷分析

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题第(2)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今年试题在史料方面有三个特点:(1)史料的选择更趋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史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还有诗歌、回忆录等。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个体户营业执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2)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3)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鲜明的突出了史料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33、34、35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史料的选择、鉴别和解读能力,而且引导考生加深了对历史认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第二,试题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显空洞。它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史实的结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脱离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小题将史料与史论相结合,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论证材料二(史论)的观点,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特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两种方法,也是论从史出,毫无生硬之感。紧接着要求考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评价“三权分立”思想,考查层次由了解、理解到运用,逐步深化。同时,由史料到教材主干知识,所考查的内容与考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贴近。第(3)小题是对更为抽象的史观的考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作答,明确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谈理论,抽象的历史认识变的具体化。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从20**年山东卷来看,命题者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思想教育,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比如,第27题第(1)题让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就是让考生认识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清专制的文化环境下所体现出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去评价历史事物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第(3)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主线设题,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一主题,而且渗透了以传承与交流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史观。“学史以明志”,试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为“显性”主体,“隐性”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意深刻。

20**年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试题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试题不回避热点,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了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第34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篇7:历史试卷分析

一、 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 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共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度。

篇8: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必须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资料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资料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资料,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经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本事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本事

概括性大,突出表此刻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本事和实际运用本事。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本事。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99人,不及格人数22人,及格人数77人,优秀人数25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68.3,优秀率25.3%,及格率77.8%。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异常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20题,学生对关键词“继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3、学生答题心切,麻痹大意。因试题不难,造成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导致失误占总失误的一半左右。

4、不少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本事仍然较低,语言表达本事不强。突出表此刻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此刻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画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简便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在教学中,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周年大事相关的材料,纪念活动和周年大事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本事和实际运用本事,异常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本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本事的问题。知识是本事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4、加强学生应试本事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构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篇9: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套试题考查范围、试题难度、考点分布、试题类型都接近高考。试题分为选择题(24--35题为历史,12×4=48分)和非选择题(3个小题,41,42题是必做题,分别为25分、12分;45-47是选做题,3选1,15分;共计52分)两部分资料,合计100分。选择题部分,24-31题考查中国史,包括4个中国古代史,4个中国近现代史,共计8个。32-35题考查世界史,共8个题,由1个古代史和7个世界近现代史构成。非选择题部分,41题以清代民法和新时期民法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纵向比较,考查了热点民法典。42题开放性试题,属于提取信息说明型,考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45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城市治理。47题考查人物李大钊的历史贡献和体现的时代精神。整个试题注重历史解释、历史理解、时空观等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围绕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是一份难易、梯度合理,区分度较高的试题,与去年的市二模题相比,稍难!

二、试卷的总体特点:

1、中国史的考查占绝对优势。选择题中中国史有8个,占32分;非选择题中,41题的25分,45和47题选修题也都考查了中国史,全卷100分中,中国史的考查就有72分。同时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平分秋色,经济史和政治史占比重大。

2、试卷紧扣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历史阶段特征、热点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每一个题都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与本事相互依存、互为体现。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设置新情境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对热点—党史,建设史,民法从新角度进行考查,注重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析本事,部分选择题较难。

3、试卷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同时,异常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本事。异常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本事、归纳比较概括本事、知识有效迁移的本事,把历史事件、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理解的本事,题目思路开阔,把握高考方向,并体现了对学生历史学科本事、学科素养的考查。

三、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选择题部分:

得分率较低的有:24、29、30、33、34题,这几题全县得分率不足40%,主要考查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本事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本事,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核心考点的掌握运用本事。得分率较高的26、28、32题,也只占比80%左右,总体上选择题失分较高,拉开了总分的差距。

失分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准确,审题本事差,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本事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本事不足,解题无技巧,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知识的迁移本事不足,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识记不清。

2、主观题部分(材料解析题)失分主要原因:

41题总分25分,基本在18-22分,15分以下很少,本题得分率相对高。

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对材料概括归纳本事不够,以照抄原文为主;二是时空观念及阶段特征掌握不准确,不能正确定位和联系所学知识;三是答题技巧、模板有待强化训练。

42题总分12分,基本得分6-7分,优秀在8-11分,极少数3分以下。

存在问题:一是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开放性试题做题方法不到位,不能准确审题。

选修题选47题的最多,其次是45题,总分15分,平均分为10分左右。

存在问题:一是审题不清,不能把材料和所学知识有效结合;二是作答语言不能使用学科术语,一个逗号到底;三是书写过于潦草,缺乏答题模板,抄原文现象仍有。

失分原因:

(1)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2)审题本事不足,42题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复习中训练度不够,知识的灵活运用本事不足。

(3)缺乏学科术语,异常是41、选做题有照抄原材料的现象,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时空观念模糊,忽视阶段特征及特定背景。

四、今后教学提议:

1、在后面一段时间的复习中,要重视在对基主干知识的复习并紧密结合热点,夯实基础。

不能投机取巧,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试卷不论怎样出,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的原则不会变,高考异常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考查。基础知识不仅仅包括具体的史实,也包括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要以教材为本,掌握得全面,记准记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提议加强阶段特征的理解掌握和巩固,让学生把陌生的历史事件放在熟悉的历史背景下理解。练习开放性试题及选择题。

2、强化训练,把本事培养落在实处。

(1)根据历史阶段特征,精选高考题进行训练。

选择习题要精,必须要选择一些典型的高考试题并进行变通训练,并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景加以整合,对一些重点知识和学生在练习考试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要不厌其烦地练,变换多个角度编制题目加以强化。要把解题技巧与本事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训练中要做到有考必改、有改必评。

(2)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此刻考试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本事。在教学中要强调理解记忆,但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还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还有什么”?把握历史史实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把握。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归纳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同时进行横向、纵向联系。

对于材料解析题,先审清题意,看答案出自材料还是所学知识,把题目“肢解”清楚,抓住解题要求和条件,明确答题方向;其次阅读材料,注意材料来源,应当结合问题看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因为有些答案大多数能够从材料中找,但要注意提炼归纳,变换说法。对于学生从未见过的新材料,必须要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把教材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参考背景。行文规范,语言简洁精炼,用历史学科语言(包括术语)作答,禁绝文学描述类文字。做到四化,标题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材料题中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最重要!

篇10:历史试卷分析

xx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及阅卷已结束了,为了能及时总结自我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能更好的搞好自我的本质工作,对学生的试题试卷,认真进行了详细的试卷分析。

具体情景如下:

一、基本情景

本次参加考试的九年级学生有145人,总分:3877分,均分:26.74分,及格人数:56人,及格率:38.62%,优秀:10人,优秀率:6.9%。

参加考试的八年级两个班人数为102人,总分:3191分,均分:31.28分,及格人数:47人,及格率:46.1%,优秀:20人,优秀率:19.61%。

参加考试的七年级1班人数54人,总分:1467分,均分:27.17分,及格人数:29人,及格率:53.7%,优秀:5人,优秀率:9.26%。

本次考试九年级试卷单选20个,共20分,材料分析两道题占16分,简答题两道共14分。本套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本事的考查,异常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本事。八年级试卷选择题20分,简答题两道题共12分,材料分析题8分,最终一道综合题,占10分。本套试卷主要是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本事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本事的考查,对分析本事的考查比较以前试题略有加深。七年级试卷同样选择20分,两道材料分析题各占10分,简答题两道各5分。本套试卷也主要是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本事的考查,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三套试卷题型差不多,就是顺序排列的差异。三套试题的特点都是容易题约占6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10%。

二、试题解题情景

1、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不准确。

这个问题主要体此刻三套试卷的单项选择题上,有不少同学失分,大多是九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主要是因为没能准确掌握有关历史的概念。

2、平时不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需要平时的积累,上课要认真听讲,还需学生自我长期积累历史知

识,增强学历史的兴趣,学生要明白历史的三要素,时间,人物,事件,学好历史,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善于总结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历史学了必须背会掌握了。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做,在做简答题时,学生丢三忘四,不能完整的做完。主要是没有识记,只是没有把握的去猜。

3、思维本事、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本事、概括归纳本事差。

从学生卷面情景看出三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问题不难,但在这些题上失分也比较多,在答题时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学生失分较多,一是学生看到题目长就已经在心里打算弃做。二是不能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材料分析不到位。这就是平时思维本事训练太少、分析综合本事欠缺影响所致。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构成良好的习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本事、概括归纳本事较差,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审题本事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很多学生没能按照原材料出发准确分析题目的要求,好多学生课堂上对这部分资料掌握了,但由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所以答案简直让人不能理解,所以这部分题学生失分十分严重。

三、今后教学工作的改善方法和具体措施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重点的资料,要重点突出,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取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注重本事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

本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本事。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本事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本事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样做,材料题怎样做,问答题怎样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本事和应试本事。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4.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在平时的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简便愉快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自我对教材资料的理解、体验、感悟,强调学生对过程的认知,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我去思考;学有困难的那部分学习学生要多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平时和他们多交谈,和他们交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必要时多和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尽快赶上来。另外,九年级学生面临会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加进去强化训练,让他们正确掌握今后应当怎样去应对考试,怎样才能检测出自我的真正水平和本事。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考试情况分析报告范文

初一作文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期中试卷

初一期中试卷

八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历史总结

的一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考试卷分析盘点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共10篇)】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2023-09-01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试题2022-07-23

初一下册英语期末试卷2023-08-12

8年级历史考试总结2022-08-16

历史考试后的总结2023-07-26

七年级组长工作总结2023-10-26

九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2022-07-23

小学考试质量分析报告2023-05-11

高三备课组教学计划2023-05-11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2022-10-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