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渡易水戴叔伦塞上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推荐5篇)由网友“柒柒捌捌”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陈子龙渡易水戴叔伦塞上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陈子龙渡易水戴叔伦塞上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陈子龙渡易水戴叔伦塞上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浚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
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释】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C.《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E.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B、E(选B给2分,选E给3分)(B凄切苍凉之景 理解有误,从“潺浚”、“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E、《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塞上曲》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
2、答案示例: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 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 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②不同之处:《渡》诗 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 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塞》诗整首诗都洋溢这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评分说明】本题6分,答出相同之处3分,答出不同之处3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2: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篇3: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戴叔伦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
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①娄敬:又名刘敬,曾劝说刘邦与匈奴和亲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 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频”字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一剑”、“万里”两词并提,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为下文高祖采取和亲政策做了铺垫。
B、 “旌帜满阴山”写出汉朝军力的强盛,对匈奴有了压倒性优势;“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出了将士们的豪迈誓言和坚定信念。
C、 两首诗题为“塞上曲”,表明这是边塞诗,而以汉代唐是唐人传统,所以两首诗虽表面上写汉,实则写今,别有寄托。
D、 两首诗都采用了用典抒情的.手法,以汉高祖的典故寄寓褒贬,以班超的典故抒胸中抱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 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A
2 相同点:都有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一剑横行万里,使敌人频频投降;旌旗满山,杀敌务尽。只愿此生报国,不叫胡儿匹马还,不求生入玉门关。不同点:①《塞上曲》(其一)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武靖边。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借古喻今,有所寄托。②《塞上曲》(其二)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此身”既指汉将,也是自指,既是歌颂古人,又是以古人自我勉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错,这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应是写匈奴投降,歌颂汉军战斗力强悍。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情感。形式是比较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等,再抓住关键词理解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再进行比较。答题时要异同分开,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相同点:其一“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战功赫赫,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保家卫国意气风发,都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 不同点:其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武靖边。其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
篇4: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叙事散文知识点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
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篇5: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和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从题材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是以意象 月 来表情达意的。(2分)
(2)请将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6分)
答案:王昌龄的诗以直接抒情为主,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写出了“别情”“边愁”的深重;末句以景结情,融情入景,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李攀龙的诗间接抒情,融情于叙,诗人用征人马上看月的情景表达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大丈夫上战场万死不辞的信念和决心。
赏析
王诗意: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势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体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
李诗大意: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 体现爱国的古诗句
★ 爱国主义的诗句
★ 体现清明节的诗句
★ 和山水有关的诗句
★ 爱国的经典古诗句
【陈子龙渡易水戴叔伦塞上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推荐5篇)】相关文章:
写爱国的诗句有哪些2024-02-12
国庆节爱国古诗句2022-10-09
爱国的诗句古诗介绍2024-02-01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2023-11-26
描写爱国的古诗词2022-07-21
描写边塞的古诗词赏析2022-05-08
描写边塞的诗2022-12-14
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代诗句2022-11-18
表达爱国的承诺书2023-03-28
写出唐代边塞诗词的名句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