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张孝祥 翻译赏析 阅读答案(共8篇)由网友“被废黜的国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六州歌头 张孝祥 翻译赏析 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六州歌头 张孝祥 翻译赏析 阅读答案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创作的一首词,是一首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名篇。
原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字词解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⑶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⑷“征尘暗”三句: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⑸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⑹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⑺殆:似乎是。
⑻“洙泗上”三句: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m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⑼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⑽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⑾区(ōu)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⑿“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故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⒀埃蠹(dù):尘掩虫蛀。
⒁零:尽。
⒂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⒃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⒄静烽燧(suì):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⒅“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鹜(wù):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⒆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⒇填膺:塞满胸怀。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翻译: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 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阅读答案:
试题:
(1)“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2)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3)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
(1)“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2)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3)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4)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今南京),拟上书宋孝宗,反对议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H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
篇2:张孝祥《六州歌头》阅读答案
张孝祥《六州歌头》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训练
2、阅读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完成(4)—(7)题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4)“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答:。
(5)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答:。
(6)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
(7)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
答案及简析:
2、(4)“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5)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6)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7)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篇3:张孝祥——《六州歌头》
【年代】:宋
【作者】:张孝祥——《六州歌头》
【内容】:
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作者】:
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注释】:
莽然:草木繁茂的样子;
边声:指边地特有各种声音,如风声、号角声、马嘶声等等。
“洙泗上”三句:洙泗二水,流经曲阜,孔子在此讲学。弦歌地,代礼乐之邦。
膻腥,牛羊的腥臊气。这三句说礼乐之邦被野蛮占领。
毡乡:北方游民族住毡帐,故称毡乡。
区脱:指金兵哨所。
名王宵猎:金兵将领夜晚出猎。
遣:使。
空埃蠹:指将兵器闲置不用,积满尘埃,长出蛀虫。
零:尽。
神京:指北宋汴京。
干羽方怀远:用礼乐文化怀柔远方。此处是作者讽刺朝廷不事进展。安于现状。干,盾;羽,雉尾。
烽燧:烽火,报警用。
冠盖使:使者。
驰鹜:奔走。
若为情:何以为情。
翠葆霓旌:帝王车驾,此指南宋北伐军。
【赏析】:
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南宋北伐军兵败与金议和,其时作者任建康留守,一日席上赋此词。作品笔墨酣畅,淋漓痛快,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愤慨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篇4:六州歌头张孝祥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原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字词解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⑶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⑷“征尘暗”三句: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⑸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⑹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⑺殆:似乎是。
⑻“洙泗上”三句: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⑼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⑽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⑾区(ōu)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⑿“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故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⒀埃蠹(dù):尘掩虫蛀。
⒁零:尽。
⒂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⒃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⒄静烽燧(suì):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⒅“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鹜(wù):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⒆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⒇填膺:塞满胸怀。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翻译: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 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阅读答案:
试题:
(1)“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2)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3)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
(1)“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2)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3)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4)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今南京),拟上书宋孝宗,反对议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个人资料: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篇5:张孝祥《六州歌头》试题阅读答案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4)“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5)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6)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7)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及简析:
2. (4)“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5)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6)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7)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篇6:六州歌头,六州歌头张孝祥,六州歌头的意思,六州歌头赏析
六州歌头,六州歌头张孝祥,六州歌头的意思,六州歌头赏析 -诗词大全
六州歌头作者:张孝祥 朝代:宋 体裁:词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莽然:草木丛生貌。
②征尘:路上的尘土。
③当年事:指靖康间金兵南侵灭北宋事。
④殆:大概、也许。
⑤洙泗:古代鲁国的两条河,洙水和泗水,流经曲阜。此处代指中原地区。
⑥弦歌:弹琴唱歌,此指礼乐教化。
⑦膻腥:牛羊的气味。
⑧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对贵族头领的称呼。【译文】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汽水 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 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赏析】这是一首慷慨悲壮之作。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奉命出师北伐。由于投降派阻挠及前线将帅不和,致使符离之败,北伐受挫。投降派得势,下令撤毁边备,决定与金“议和”。时张孝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留守。相传此词是一次宴会上所作,张浚听后为之“罢席而入”(《朝野遗记》)。上片写登高眺望所见到的边备松弛,金要气势嚣张的景象,令人气沮。下片报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强烈地谴责了统治乾敬且偷安,误国误民的的罪行。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隔水毡乡”以下歇拍,写淮河对岸敌占区的红红火火。牛羊下山乃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名王宵猎,说明金兵大规模学习,这与宋朝边境的死气沉沉、萧条、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无余而又痛心疾首的感情。陈廷焯评曰:“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全词感愤时事,即席赋词,慷慨悲壮,令千古英雄吞声。
篇7:六州歌头 贺铸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词人贺铸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整首词风格苍凉悲壮,感情充沛,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i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字词解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化用李白“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及李益“侠气五都少”诗句。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
⑶一诺千金: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诺言极为可靠。语出《史记・季布列传》引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⑷盖:车盖,代指车。
⑸飞:飞驰的马。(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
⑹斗(dǒu)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
⑺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
⑻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
⑼倥(kǒng)偬(zǒng):事多、繁忙。
⑽i(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
⑾笳鼓:都是军乐器。
⑿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⒀七弦桐:即七弦琴。桐木是制琴的最佳材料,故以“桐”代“琴”。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翻译: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站立而谈,生死与共。我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狂放不羁傲视他人。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在酒店里豪饮,酒坛浮现出诱人的春色,我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即干。间或带着鹰犬去打猎,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虽然欢快,可惜时间太过短促。
就像卢生的黄粱一梦,很快就离开京城。驾孤舟飘流于水中,唯有明月相伴。散职侍从官品位卑微,事多繁忙,情怀愁苦。陷入了污浊的官场仕途,担任了繁重的文书事物工作。像我这样成千上万的武官,都被支派到地方上去打杂,劳碌于文书案牍,不能杀敌疆场、建功立业。笳鼓敲响了,渔阳之兵乱起来了,战争爆发了,想我这悲愤的老兵啊,却无路请缨,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怅恨自己极不得志,只能满怀惆怅游山临水,抚瑟寄情,目送归鸿。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阅读答案:
试题:
1.上阕以“乐匆匆”收束,有何作用?(5分)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内容上:“乐”字总括上文对青少年任侠时期的铺叙描写(1分);“匆匆”暗示时光流逝,欢乐易逝(1分)。结构上:过渡(1分),从上片的意气风发转到下片的悲愤深沉(1分);与下片的“似黄粱梦”照应(1分)。
2.由肝胆照人、千金一诺、豪纵使酒、骁勇无比的侠士形象转而成为只能在游山逛水,抚琴赏景中宣泄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落魄形象(4分)。情感由慷慨激昂转为悲凉沉郁(2分)。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创作背景:
此词北宋哲宗元v三年(1088)秋。当时西夏屡犯边界,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赏析:
本词作于1088年,当时西夏屡犯边界,词人以侍卫武官之阶出任和州管界巡检,目睹朝廷对西夏所抱的屈辱态度,十分不满,但他人微言轻,不可能铮铮于朝廷之上,只能将一股抑塞悲愤之气发之为声,写下这首曲词悲壮,声情激越的`《六州歌头》。上片落笔先从追忆自己在东京度过的六、七年倜傥逸群的侠少生活写起。“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以“侠”、“雄”二字总摄下文,从“肝胆洞”至“矜豪纵”写豪侠们的“侠”、“雄”品格,勇敢正义,慷慨豪爽。“轻盖拥”至“狡穴俄空”九句,写豪侠们“侠”、“雄”的具体行藏,驰逐、射猎、豪饮,过着快乐的生活。上片有点有染,虚实相间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弓刀武侠的生动画卷。“他们雄姿壮彩,不可一世”(夏敬观语),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的游侠壮士在宋词中则是前所未有的。
换头紧承“乐匆匆”三字,用“似黄粱梦”四字转折文意、变换情绪,那一切都如梦似幻地过去了,自己和豪友们被迫离开了京城到外地供职,劳碌于案牍文书,不能驰骋疆场,满腔悲思郁愤如决口之堤喷发而出。锋芒直指埋没扼杀人才的封建统治阶级。词人激愤的情绪愈益高昂,词的主题亦随文深化。“笳鼓动”以下六句,是全词的高潮,极写报国无门的悲愤,爱国之情,感人至深。最后三句,变激烈为凄凉,写理想破灭的悲哀,自己既不得志,只能满怀怅恨寄情山水抚瑟送客以为宣泄了。本词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思欲报国而请缨无路的“奇男子”形象,是宋词中最早出现的真正称得上抨击投降派、歌颂杀敌将士的爱国诗篇,起到了上继苏词、下启南宋爱国词的过渡作用,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紧密,全词风格苍凉悲壮。
北宋哲宗元v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在胸,在邪恶面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朋唤友,活跃在京城内外。斗城:汉代长安按南斗,北斗形状建造,故名;此指北宋东京。他们随时豪饮于酒肆,且酒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此处指酒。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笔法上极尽铺叙,如数家珍,接着仅用“乐匆匆”三字即轻轻收束上片,贺铸不愧大手笔。
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离开京城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年,自己的境况又如何呢?长期担任相当汉代冗从的低微官职,为了生存,孤舟飘泊,只有明月相伴。岁月倥偬,却像落入囚笼的雄鹰。一筹莫展。每天只能做些案头打杂的粗活,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建立奇功的才能完全被埋没了。而且像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下层武官并非词人一个,“i弁如云众”。这就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指责了浪费人才、重文轻武的北宋当权者。“笳鼓动,渔阳弄”,点明宋朝正面临边关危机。“思悲翁”,一语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他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其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连身上的佩剑也在西风中发出怒吼!然而,在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的心愿只能落空。不是“不请”,而是“不能请”,或“请而不用”!于是词人只有满怀悲愤,恨恨地登山临水,将忧思寄于琴弦,把壮志托付给远去的鸿雁
篇8:西江月张孝祥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张孝祥在离开长沙途中被风雨所阻的情景。
原文: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字词解释:
1、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
2、“波神”句“谓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3、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4、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5、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7、“准拟”句:意谓准顶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面对洞庭湖。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水神留我看夕阳,微风吹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一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阅读答案:
试题: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2分)
(3)请结合上下阕的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2)作者实写“秋色”、“湖光”、“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作者想象与水神“看斜阳”;想象听到“水晶宫”奏乐;想象明日抵“岳阳楼”。这些积极奇特的想象为虚写。(要点:写出实景,1分;写出想象之景,1分。意思对即可)
(3)词的上阕描绘了行船受阻前后作者所见和感受,(1分)词的下阕写停船后作者的心理活动,露宿江边却设想着美好的明天,(1分)。流露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钟爱,以及作者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胸襟。(2分)(要点:写出上下阕内容各1分;写出作者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创作背景: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被贬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个人资料: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相关推荐:
西江月苏轼_西江月顷在黄州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六州歌头 张孝祥 翻译赏析 阅读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思乡的古诗词名句2023-01-27
高适的诗词全集高适的诗词有哪些?2023-07-26
歌颂梅花的诗句及赏析2022-08-08
唯美抒情的诗句2023-11-20
古诗山的诗句2023-10-12
宋词随笔2023-05-22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2023-12-06
高适《别董大》译文及赏析2022-06-16
黄头郎,黄头郎李贺,黄头郎的意思,黄头郎赏析2022-11-17
描写中秋佳节思乡的诗句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