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元宰文言文阅读答案(共9篇)由网友“时光不负记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董其昌字元宰文言文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董其昌字元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董其昌字元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时政在阉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 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B.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C.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D.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答案 A
“始”“后”两个字就构成对应关系,“后”前应断开,排除B、C两项。“集……之长”,“长”后应停顿,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讲官”在古代是指为皇帝经筳进讲的官员,也指太子侍讲官员。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侍郎,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出阁”在文中指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出阁”在古文中意义丰富。如皇子出就封国,阁臣出任外职,公主下嫁。后“出阁”用为女子出嫁的统称。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 B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C.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宦官在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时,他却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答案 C
“却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说法有误,由原文可知他遇事则远远躲开,并请假回乡,并没有受到牵连被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5分)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5分)
答案
(1)董其昌当即上书朝廷,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回乡。
(2)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拜访请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1.加强语文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语文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语文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语文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语文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8.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9.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10.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读全文,明思路;抓特点,段自明。
同内容,并成段;单意思,独成段;
时间明,按推移;叙事情,视变化;
地点清,按转换;是说明,依内容。
篇2:戚继光字元敬文言文阅读答案
戚继光字元敬文言文阅读答案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金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金事,备倭山东。改金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
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慷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折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
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天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管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勒石平远台。
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新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赍。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金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猷为总兵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嘌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B.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檩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C.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檩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D.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檩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文中指刻字于石,亦指立碑.
D.文中“郊庙”是指帝王祭祀天地与祖先。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
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
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欢迎,
D.戚继光身先士卒,兵法传奇,携俞大猷,打赢了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中华脊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4分)
(2)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4分)
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1.D(参考标点∶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博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D(三牲祭礼是猪、牛、羊。)
3.B(戚继光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的原因是“无功且通番”,而且此次并没有被免官。)
4.(1)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很久都不能战胜,因此(戚继光)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寻,不久;于岑港,状语后置;坐,因为;免官,被动句。每点1分)
(2)于是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军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因,根据、按照;审,仔细考察研究;置,置办、购置。每点1分,句意1分)
5.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④戚继光身先士卒;⑤与友军紧密配合。,(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归纳要点概括内容,把握思路梳理情节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故事情节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和第一条的归纳要点概括内容很像。也可以按照时、地、原因、人、事的程序进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人”和“事”。因为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人物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抓住。
二.理解并分析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从结构上来理解,首先要注意位置。可以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等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若是在开头,可以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等;若是在文中,往往是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如果是在文末呢,则可能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要特别提出,可能也有关键的句子和段落,也会有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三.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形象,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出能展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来概括人物的品格,文章中那些最能展现人物个性的内容,如人物描写,绝不能忽略。
2.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他们都对人物形象起到映衬的作用,或者会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阅读理解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__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篇3:戚继光字元敬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戚继光字元敬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寻以守边劳,进左都督。久之,炒蛮偕妻大嬖只袭掠边卒,官军追破之。土蛮犯辽东,继光急赴,偕辽东军拒退之。继光已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大宁都司 署:代理。
B.嘉靖中嗣职 嗣:继承。
C.长短兵迭用 迭:交替。
D.继光邀击之仙居 邀:邀请。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戚继光抗倭功绩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人为神机坐营
②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
③贼遁去,乘虚袭台州
④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
⑤俘馘一千有奇
⑥偕辽东军拒退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继光自幼性格洒脱。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儒家经典中的大义,后来被
提拔为都指挥佥事,到山东防御倭寇。
B.戚继光善于挑选土兵、训练士兵。他发现卫所军战斗力不强,就挑选精悍的士兵,
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配备精良的武器,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戚继光对倭寇战争屡次取得胜利。先后九次击溃敌军,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士兵训练
精良,而且号令严格,赏罚公平。
D.戚继光晚年境遇凄凉。尽管他军功显赫,但是在张居正死后,就被改任到广东,后
又被弹劾罢官。傅光宅推荐他,可是戚继光反而被削夺了俸禄,不久死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 D
5.B
6. D
7.(1)于是就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译出大意,给2分,“因”、“审”、“置”译对一处给1分。)?
(2)浙地士兵三千人到达蓟门,在郊外列阵,天空下起大雨,从早晨到傍晚,士兵像树木一样站立不动。(译出大意,给2分,“陈”、“日昃”、“植立”译对一处给1分。)
篇4: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2、【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B项两个均为于是;A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C项虽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项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3、(1)【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他。(4分)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2)【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冥王,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4分)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4、【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四川卷在经历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5、【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篇5:王德用字元辅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德用字元辅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德用曰:“归师迫险必乱。”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乱行者斩!”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超抚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盗张洪霸相聚界上,吏不能捕。德用以毡车载勇士,诈为妇人饰,过邯郸。贼果来邀,勇士奋出,悉禽之。徙督捕陕西东路,盗贼相戒曰:“此禽张洪霸者。”皆相率逃去。
仁宗阅太后阁中,得德用前奏军吏事,奇之,以为可大用,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
……
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有言德用市马于府州者,上其券,乃市于商人者。言者犹不已,降右千牛卫上将军、知随州,州置判官,家人皆惶恐,德用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徙知曹州,或谓德用曰:“孔中丞害公,今死矣。”德用曰:“中丞言官,岂害我者?朝廷亡一忠臣,可惜也。”
陕西用兵久无功,契丹遣刘六符来求复关南地,以兵压境。德用见帝,流涕言:“臣前被罪,陛下赦而不诛,今不足辱命。”帝慰劳,曰:“河北方警,藉卿镇抚之。”拜保静军节度使。岁大熟,六符见德用拜曰:“此公仁政所及也。”
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援桴鼓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乃下令:“具糗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觇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注】①超:王超,王德用的父亲。②艺祖,宋朝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称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德用十七岁时担任先锋,带兵出击李继迁,颇有战功。军队撤退时,看到队伍混乱,主动站出来整肃军纪,终于使跟随其后的敌人不敢接近。
B.王德用把装有勇士的毡车装扮成妇人的车饰,经过邯郸,引诱张洪霸前来拦截,从而一举抓获了这个让官吏头痛的强盗,并震慑了陕西的强盗。
C.有人议论王德用向官府买卖马匹,虽然证实是跟商人做的买卖,但仍被降职,家人为此很害怕,而他除了不接待宾客外,言谈举止神色不改。
D.王德用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士兵击鼓跳跃,进退站坐很有章法,演习一天也没有惩治一个人。间谍看后回去告诉契丹说宋兵将要大举进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2)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答案
1.B
2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3.A(“看到队伍混乱”错,在撤退之前王德用就说“归师迫险必乱”,并有效地防范了撤退时出现混乱的状况。)
4.(1)言官们说德用长相像宋太祖,御史中丞孔道辅接连说到这件事,并且说德用获得士兵的爱戴,不应该长久地掌管机密,于是罢除他为武宁军节度使。(类、得士心、典各1分,句意2分)
(2)契丹派间谍来窥探,有人请求抓捕杀掉间谍,德用说:“只管放了他,他得到实情回去告知,这样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征服敌人的军队了。”(觇、第、得实以告各1分,句意2分)
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现阶段的阅读理解题题目都是相对固定的的。因此,有很多题目都有比较通用的解题方法。以修辞手法为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比喻、排比、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不同的修辞手法体现的作用,详细的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记住。
这样当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关于修辞手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联系老师课堂中讲述的关于修辞的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将老师课堂中讲的知识和阅读理解的题目相结合,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篇6:湛若水字元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湛若水字元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庐墓三年 庐:建造房屋 B.以隆太平之业 隆:使兴盛
C.明年进侍读 进:进献 D.殆无虚月 殆:几乎
2.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②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③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
A.则 以 于 B.之 以 于 C.则 而 且 D.之 而 且
3.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B.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C.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D.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湛若水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依从母亲的命令出仕做官,就到了南京国子监学习。
B. 嘉靖初年,湛若水进入朝中做官,第一次上书就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致力于太平大业。
C. 湛若水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历任当时南京的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等。
D. 在湛若水经过当时的江西的时候,安福人邹守益告诫同仁不要轻易和湛若水进行辩论。
5.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3分)
②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4分)
(2)湛若水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学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试题答案:
1. C ( C项“进”应翻译为“做官”。)
2. B (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
3. A ( 文言断句应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助词、代词和连词等标志词的帮助,准确断句。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4. B ( “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5(1)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答对“守法”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共3分。)
②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答出省略成分“湛若水”给1分,答对“致仕”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共4分。)
(2)①认为王守仁有关格物之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②认为双方对“心”的理解存在分歧。湛若水认为王守仁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
(作答本题重在研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摘抄原文要点齐全,可得1分,要点不齐全判零分。)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
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
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篇7:《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堪:忍受,禁得起
B.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私:暗地里
C.既绝州郡觐谒 觐:拜见
D.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不受世俗羁绊的一组是
(3分) ( )
①征著作郎,不就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⑥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潜为了有隐居之资,应对年老家贫的'尴尬局面,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吏职,不久便自解归,躬耕自资,又得了病,执事者便让他当了彭泽县令。
B.陶潜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别人告诉他应当束好腰带去拜见督邮,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解印而去。
C.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D.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5分)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5分)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参考答案:
12.D
13.B
14.C
15.(1)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2)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
篇8: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屋舍俨然(2)黄发垂髫()
(3)颖脱不羁()(4)亦雅咏不辍()
9.把下面句子用“/”线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出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分)
答
8.(1)整齐的样子(2)特指小孩(3)束缚、约束(4)停止
9.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
10.(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不用说,更不必说魏代和晋代。
(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篇9:谢贞字元正阅读答案
谢贞字元正: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碧幽逊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被瓜缋铮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 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珠链而获罪
D. 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母,师必退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赦舍人施文庆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1.下列对稳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 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 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答案:
9.A 10.B 11.B 12.C
13.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中,亲属散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碧幽烟幽眩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位,被瓜缋铮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 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善,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死了。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1.书谢御史者阅读答案
2.黄裳字文叔阅读答案
3.孔奋字君鱼阅读答案
4.杜杲字子昕阅读答案
5.《蒋济字子通》阅读答案
6.学汉字的故事阅读答案
7.张根字知常阅读答案
8.目送阅读答案
9.提亲的阅读答案
10.信任阅读答案
★ 雕传文言文
★ 试讲教案
★ 集兰亭序古诗赏析
★ 试讲教案模板

【董其昌字元宰文言文阅读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届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2023-04-02
初中英语作文试讲2022-09-17
关于月亮的诗句——《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2022-09-25
高俭传阅读答案参考2023-02-23
《范式字巨卿》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04-14
《范式守信》文言文翻译2023-03-19
蔡道宪,字元白阅读训练附答案附赏析2023-02-15
《后汉书·盖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4-30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原文赏析2022-09-22
《梁书·王筠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