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3-05-06 08:07: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合集9篇)由网友“百变小樱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蔡廷玉,幽州昌平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剗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挠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蒇(chǎn,完成)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wò优厚)。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安禄山,未有闻 闻:识见。

B.可勒勋鼎彝,若何 勒:铭刻。

C.讽泚出金币礼士 讽:劝告。

D.能省过否?不尔,且死 省:反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组是

①廷玉阴欲耗其力 ②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③因劝泚入朝,泚将听 ④滔亦劝泚入朝

⑤须诚信者乃可付 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泚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

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

C.朱体微是朱泚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泚,但未被采纳。

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

(2)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3)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此书云云。

参考译文:

1.A

2.A

3.D

4.

(1)如果引导你做违逆的事就会后悔,我用忠义来劝你有什么好后悔呢?

(2)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是转加给他灾祸啊。

(3)朱滔上表谈到二人离间兄弟骨肉之情,请主管官员杀掉他们,又写信给朱泚也这样说。

参考译文: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奉安禄山时,没有什么名声。他与朱朱泚是同乡,小时候相互间很亲近。朱泚任幽州节度使,上表让他在幕府中任职。廷玉深谋远虑,善于与人交往,内外之人都和他很友好。朱泚经常向他咨询事情,还多次派他到京师去。这时,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上下间应有的礼法。廷玉私下对朱泚说:“自古以来没有为臣不守礼法而能把福禄传给子孙的。你南与赵、魏相接,北有奚虏,兵士多地险,但不是永安之计,有一日赵、魏反咬一口,你就成沸鼎中的鱼了。不如拥戴天子,铲除诸多灾难,这样功勋可以铭刻在鼎彝之上,怎么样?”朱泚赞同他的建议,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财物礼遇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助天子经费。又劝朱泚进京朝见,朱泚要听从他的意见,但属下部将被激怒,把廷玉捆起来侮辱,廷玉没有丝毫屈从的言辞,朱泚不忍心杀他,囚禁他一年多后把他放了,问说:“你后悔吗?”廷玉说:“如果引导你做违逆的事就会后悔,我用忠义来劝你有什么好后悔呢?”又被拘禁了一年多,问说:“能不能反省过错?不能的话,将处死你。”回答说:“不杀我,你将得到名誉。杀了我,我将得到名誉。”朱泚不能使他屈服,待他又像当初一样。还有个朱体微,也是朱泚心腹。廷玉有建议时,体微就想方设法帮助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桀傲之气稍有改变。廷玉终于完成朝廷的任务。朱泚内心惧怕弟弟朱滔逼迫自己,朱滔也劝朱泚入朝,于是朱泚把军队委托给朱滔。廷玉、体微一起告诉朱泚:“你能入朝就是第一功臣,以后的任务也十分重要,必须是诚实可信的人才可以将军队托付给他。朱滔虽然是你的大弟弟,但为人多变无情,如果把军队交他代管,就会把灾祸转嫁给他。”朱泚不听从。他们二人跟随朱泚来到朝廷,德宗当太子时,就知道廷玉名,等见到他,对他尊重眷顾甚厚。朱滔向朱泚请求时,有时不合法令,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法。朱滔打败田悦后,逐渐骄傲放肆自以为是。左右有憎恨廷玉的人,胡乱说:“廷玉一向诋毁朱滔,想要把燕分为四部分,都是廷玉的倡议,朱体微响应赞同。”朱滔上表说这二人离间他们骨肉之情,请求有关部门杀掉他们,又给朱泚写了同样内容的信。怨恨朱滔夺去他的军队,没有听从朱滔的话。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帝出示朱滔的奏表,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廷玉、体微二人,贬他们来安慰朱滔。滔派间谍到朝中窥探,说:“皇上如果不杀廷玉,就应该贬谪他们出京城,他们会东出洛阳,我将他们捆到帐下支解。”将出发,帝慰劳廷玉说:“你姑且走吧,为国家受些委屈,年内就回来。”廷玉到了蓝田驿,有人告诉左巡使郑詹:“商於的道路太险,不能经过那里。”郑詹追上他们,让他们走潼关。廷玉告诉儿子说:“我为天子不动一刀一枪就拿下幽州十一城,打算分裂朱氏辖地,使他们不得不服从朝廷,却在将要成功时失败,这是天助逆贼吗?现在官吏让我取道东都,这大概是朱滔的计谋,我不可以使国家受辱。”他到了灵宝,就投河自杀了。

篇2:元行钦,幽州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元行钦,幽州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 。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6. 下列“以”字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B.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

C. 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

D.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

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小过必当赦宥

(2)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3)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4分)

(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2分)

(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3分)

9. 欧阳修认为元行钦“乌足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B(动词,“认为”;其它三项是介词,“用”。)

7. “宥”,宽容、饶恕;“闻”,报告、使……闻;“执”,捉拿。(3分,1字1分)

8.(1)(4分)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经年离去”,离开多年1分;“奔归”,奔逃回家1分;“追悔何及”1分;句意通顺,1分。)

(2)(2分)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俾”使、让,1分;“何如”怎么样,1分。)

(3)(3分)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以”,因为1分;“苟生”,苟且偷生1分;句意通顺1分。)

9.言词上对庄宗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出奔”而逃。(每点2分)

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败而溃 溃:散乱

B.誓以死报 报:报效

C.我儿何负.于尔 负:违背

D.终于被执.而见杀 执:捉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公善为之辞若.知我不降明

B.乃.遣明宗讨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因.与诸将百余人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为.野人所执 吾属皆为.之虏矣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4分)

(2) 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是怎样直接评价元行钦的?请简要概括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C(负:对不起)

9.D(D.均为表被动的介词,译为“被”。A.第一个“若”为连词,可译为“如果”;第二个“若”为代词,可译为“你”。B.第一个“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第二个“乃”为表判断的副词,可译为“是”。C.第一个“因”为连词,可译为“于是”;第二个“因”为动词或介词,可译为“凭借”)

10.(8分)(1)(4分)庄宗(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因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大意2分,落实“共”“绝”各1分)

(2)(4分)(有的人)死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大意2分,落实 “贵”“苟生”各1分)

11.(5分)①赞扬他的忠诚和节义:(1分)他在关键时刻,将明宗谋反的事情上奏皇帝,击杀从璟,断发自誓,忠于皇帝。(2分)②批评他苟且偷生,死不足贵。(1分)他对庄宗“誓以死报”,庄宗死后,却逃死求生,被人处死,死不足贵。(1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李存勖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上,被重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说说好话,我们怎敢不改过自新。”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赦免你们的小过错。”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不久,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汇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源已经谋反。庄宗派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李嗣源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今河南浚县)。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召见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得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道:“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幸亏遇到陛下抚养,才坐到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国,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用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元行钦出逃,被村民捉拿,虢州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呜呼!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而被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篇3:刘处士讳献廷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处士讳献廷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处士,讳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处士颍悟绝人,博览负大志。不仕,不肯为词章之学。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其挈家而南也,尚有赀数千金,以交游济危难散去。邻舍—女子许字,夫贫,流于外。母将改聘之,女誓不从。处士闻之恻然。时仅余药肆—廛,立鬻金,寻其夫,赠使婚娶,而家益贫。

久之,西南大乱,民惶惑不聊生。处土乃入洞庭山,学益力。乱定,妻张氏旋卒。于是慨然欲徧历九州岛,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质证其所学。初,故尚书徐健庵及其弟故大学士立斋两先生聘之,不就。至是归里,将付其子燮于其兄御史宾廷,徐又聘之乃就。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放,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而处士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傍通博考,浩浩无涯涘。尝从容谓余曰:“吾志若不就,他无所愿。但愿先子死耳.”予惊问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得子为吾传以传,复刚恨哉!”呜呼!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若处土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顾留京师四年,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庚午,复至吴,遂南游衡岳。因而归,方谋与同志结茅著书终老,乃不—年死矣。处士为人良易,负绝世之学,而虚衷常自下,诲人谆谆不倦。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

则然香代之,因眇—目。又折其左肱,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人无敢易之者,盖其心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使得志行乎时,建立当不在三代下。而竟溘然赍志以死也,岂不悲乎!死

之日,门弟子哀号擗踊不欲生,行路咨嗟涕演。予在京闻之,惊痛欲绝。召其子燮于天津,与友人敛金为位哭之,而使燮奔丧于吴。未几,遂得吉壤以葬,予不及铭其圹。己卯正月,过吴,始

—拜其墓,而流涕为之表。

呜呼!处士之心,天地所以不熄之心也。古圣贤以其心传于后,而古圣贤未尝死;天下有以处土之心为心者,处士又岂死哉?后之览者,尚其有感而兴焉。(节选自清·王源《刘处士墓表》)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家非所计 计:谋划,考虑

B.以益广其见闻 益:更加

C.有奇遇而讫不见用讫:最终,终究

D.人无敢易之者 易:轻视

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挈家而南,隐于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D.使得志行乎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5分)

(2)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5分)

11.刘处士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8.B

9.B

10.(1)和刘处士每天讨论从古到今国家兴亡的原因,近代人才邪恶和正派的差异,我们意见相同的程度,就好像声音与回声相呼应一样。

(2)刘处士年轻时,读书常常整晚不睡,父母禁止他这样不给他灯火,他就点燃香来代替灯火,(久而久之),因此瞎了一只眼睛。

11.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济困扶危,不计私利;自己不求闻达,重视培养人才;待人虚心平易,诲人谆谆不倦。

8.

试题分析:益:增益。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刘处士寻访隐居草野的贤人高士,结交天下豪杰,广泛收集不传于世的史事,来增益扩大自己的见闻,核实验证自己的学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B连词,因为。 A.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递进; C.助词,无实义 代词,这;D.介词,在 介词,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日”译为“每天”、“故”译为“原因”、“ 犹声赴响”译为“好像声音与回声相呼应一样”。(2)句中学科网关键词“少”译为“年轻” 、“竟”译为“整”, “眇”译为“瞎”。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处士名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刘处士聪明过人,博览群书,有远大志向。他不愿做官,不肯钻研词章文学。十九岁时,父母去世,刘处士就带着家人南迁,隐居在吴地。他的志愿在于帮助天下人,为后世培养人才,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家产。他带着家人南迁时,家财还很丰厚,后来因为结交朋友、帮助身处危难的人而散尽。邻居家一个女子已经许嫁于人,但未婚夫家贫,漂泊在外。母亲打算让女儿改与别人订婚,女儿发誓不答应。刘处士听说后很是同情。当时他家只剩下一间药店,马上卖掉换成现钱,帮邻家女找到未婚夫,送钱让她们办婚事,刘处士自己家因而更加贫困。

过了一段时间,西南大乱,吴三桂起兵反清,老百姓惶恐迷惑,无以为生。刘处士就到洞庭山避乱,更加用功学习。**平定不久,刘处士妻子张氏就去世了。刘处士感叹不已,于是打算游遍中国,观览各处山河的地形地势,寻访隐居草野的贤人高士,结交天下豪杰,广泛收集不传于世的史事,来增益扩大自己的见闻,核实验证自己的学问。当初,已故尚书徐健庵和他的弟弟已故大学士徐立斋两位先生联名聘请刘处士,他不去。这之后刘处士回到老家,将把儿子刘燮托付给兄长御史刘宾廷,徐氏兄弟又聘请他,才答应下来。我因为编修明史,也住在徐府。每天和刘处士讨论从古到今国家兴亡的原因,近代人才邪恶和正派的差异,我们意见相同的程度,就好像声音与回声相呼应一样。刘处士对于礼乐、星象、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等,普遍地进行考查,广博通达,漫无际涯。他曾经从容对我说:“我的志向如果不能实现,没其他的心愿,只希望死在您之前。”我很吃惊,问他原因,他说:“我这一生的知己,除了您还有谁呢?能够有您给我作传以传于后世,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唉!一个人的生与死与天下无关,算不得“天下士”。像刘处士这样的人,或生或死,总与时代运道的消长相关,并且是上下千百年中不多见的几个人之一,只是他留于京师四年,虽有奇遇而终究不被任用。

庚午年,刘处士再到吴地,于是南游衡岳,趁机归隐,正打算与志同道合的人筑庐定居,著书立说到老,没想到不到一年就死了。刘处士为人善良,容易相处,身负超绝世人的学问却能虚心地常把自己放在人之下,教诲别人也是谆谆不倦。刘处士年轻时,读书常常整晚不睡,父母禁止他这样不给他灯火,他就点燃香来代替灯火,(久而久之),因此瞎了一只眼睛。刘处士后来又折了左胳膊,乱世之中的他孤高自守,落落寡合,平日里穿戴的衣帽又破又旧,但没人敢轻视他,原因在于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假使当时他的志向能够实现,那他的成就应当不在三代之下。但他最终怀抱未遂的志愿突然死去,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刘处士死的那天,门人弟子哀号不绝,痛不欲生,与刘处士毫不相关的人也长叹不已,涕泪俱下。我在京师听闻噩耗,万分震惊,万分悲痛。我把他的儿子刘燮从天津叫来,与友人做好灵位哭祭他,然后让刘燮到吴地奔丧。不久,刘燮顺利找到风水好的坟地安葬了他,我还来不及为他写下铭文。己卯正月,经过吴地,才第一次到他坟前祭拜,流着泪写了这篇墓表。

唉!刘处士的思想,就是天地万物能够生生不息的思想。古代圣贤把他们的思想传于后世,因而古代圣贤虽死犹生;要是天下有人把刘处士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刘处士又哪里死去呢?后来看到我这篇表文的人,大概会生发很多感慨吧。

篇4:《蔡泽者,燕人也》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蔡泽者,燕人也》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原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参考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真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篇5:《明史·蔡道宪传》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明史·蔡道宪传》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原文: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译文: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考中进士。担任长沙推官。当地多盗贼,道宪觉察到某个有势力的人家与盗贼勾结,他掌握其犯罪证据,但暂时任由其胡作非为。有盗贼抢劫富家,正在分赃,逮捕的士兵已经到来。召来富家,归还他们所失去的财物,他们都惊愕,不知事情的原委。有一些恶少关着门,商量盗窃之事,等打开门一看,抓捕的士兵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启王通报。启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启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道宪。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承天巡抚王扬基率领所部一千多人,从岳州奔逃到长沙。道宪请王扬基回去驻守岳州,说:“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得住,而衡阳、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扬基说:“岳州不是我的属地。”道宪说:“如果丢弃北面而守南面,这里还不失为楚地;如果南北全都丢弃,我们的属地又在哪呢?”扬基哑口无言,这才赶赴岳州。可是等到贼兵进入蒲圻时,他就逃跑了。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聚奎不得已来到岳州,但几天后就转移到长沙。道宪说:“贼距离岳州还远,可抓紧时间修缮城池,以便防守。他们进犯岳州,还会忌惮长沙的增援;如果放弃岳州,长沙怎能独自保全?”聚奎没有听从。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直进犯长沙。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当时,知府堵胤锡入朝拜见皇上还未返回,通判周二南代理攸县事务,长沙城中的文武官员没有几个人。贼兵迫近城池,士人和百姓全都逃窜。聚奎假装出战,很快就领着所部逃跑。道宪独自拒守,有个贼兵绕着城呼叫:“我们军中久闻蔡推官名的名声,希望你赶快投降,不要自讨苦吃。”道宪命守城士卒将他射杀。过了三天,尹先民出城与贼兵作战,失败而还。贼兵趁势夺门而入,先民投降。道宪被抓住,贼人用官位利诱他,他咬牙切齿大骂。贼人为他松绑,请他坐上座,他还是骂。贼人说:“你不投降,我们将会杀光百姓。”道宪大哭说:“希望你们赶快杀了我,不要伤害我的百姓。”贼人知道他的气节始终不会改变,就凌迟了他,他心脏的血直溅到贼人的脸上。健卒林国俊等九个人跟随道宪,不离开,贼人也命令林国俊等劝说道宪投降。国俊说:“我们的主人要是怕死,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贼人说:“你们的主人不投降,你们这些人也活不了。”国俊说:“我们这些人要是怕死,也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贼人将并国俊与道宪一起杀害。四个健卒激奋地说:“希望让我们先掩埋主人的尸体,然后才死。”贼人答应了他们。四人解下衣服,裹着道宪的尸骸,将他掩埋在瘗南郊的醴陵坡后,就自刎而死。道宪死时,年仅二十九岁,朝廷赠与他太仆少卿之位,给予他忠烈的谥号。

篇6:寄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1、作品介绍:《寄远人》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2、原文:

寄远人

作者:唐・杜牧

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

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3、注释:

卜:用龟甲、蓍草、金钱等取兆,以预测吉凶。

4、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5、繁体对照

杜牧

K日求人N,回回道好音。

那rxe後,入舻饺缃瘛

篇7:寄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创作背景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篇8:《舟人传》原文赏析及译文

《舟人传》原文赏析及译文

舟人传

[清]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悉其里居 悉:知道 B.妾亦宦之息也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 :爱惜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操何业

② 泰岩□询船尾女郎曰

③ 萍踪相遇,愿赠□言

A.①之②以③而 B.①所 ②乃 ③以

C.①之②且③而 D.①所 ②以 ③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推敲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根据语感去推断,②根据常见的固定文言结构去推断,③根据句子大意去推断。

7.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A.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B.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C.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D.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结合语境,根据大意去推断。

【思路点拨】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陈泰岩雇船收债;见到舟人的相貌时,只是觉得与众不同。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3分)

② 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陈泰岩告诉舟人:“太阳就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且、盍各1分)

②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讯、紊紊、安、竟各1分)

解析:①语、且、盍各1分;

②讯、紊紊、安、竟各1分。

【思路点拨】做好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3.要做到文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⑵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舟人“勇义”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②彼髯恒卧蓬橹间,虽风雨无所苦。③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译文】

没有人知道舟人的姓与名,也不知道他的家乡住处,以及从事什么职业。与他偶然在舟中相遇,就用“舟人”来称呼他。我们郡中的陈泰岩,是一位文士,派仆人雇船,到远乡收债。他同侄子与仆人来到船上,看到舟人胡须如戟,眼光如炬,仪态风度十分壮伟,光着膀子用篙撑船。陈泰岩心中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来到舟中,又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子,依稀有大家闺秀的风度。陈泰岩又私下里感到疑虑。等撑起船后,划船像飞一般,一会儿就到了岸边。岸边有三头牛在水中,妨碍小船停泊。舟人招呼放牛的'人牵牛起来,两头牛被牵走了,另一头仍在水中,牵不走。舟人就伸出手,抓住牛后肘,将牛扔到岸上。岸上的人原本聚集在一起观看,见这举动,都躲避了。这令陈泰岩更加疑虑。

收完债,陈泰岩拿着数十金回到舟中。对舟人说:“太阳将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舟人说:“你不要害怕。即使是带着几百万缗钱,行数万里路,我也不会辱没使命,你为什么要担心这么点儿钱呢。”泰岩不能勉强他,姑且听从了他。船在河中行驶,太阳快落山了,微风吹动着波浪,舟人忽然撑着船靠了岸。泰岩非常害怕,询问泊船的原因。舟人说:“风雨来到了。”一会儿,半空中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至,船依在柳树下,被柳树遮蔽着。雨停后,又起程,最终安然无恙。

距离郡中还有数里,泰岩又对舟人说:“前面村子树木掩映,有酒旗从树梢中露出,应该能买到酒吧?”舟人说:“好的。”就拿着酒壶离开了。泰岩就询问船尾的女子:“你是干什么的啊?你为什么一个人跟从那个髯者行舟呢?我担心那髯者不是个好人,更何况那髯者又是做什么的啊?你心里一定明白,向我说一说吧。”女子抽泣着说:“你说得不对,我也是为官者的女儿。从前跟从父母出行到三泖湖,夜里遇到了强盗,他们杀死了我的父母,扔到湖中,掳掠了钱财和我。忽然见那髯者从黑暗中跃入舟中,一个人杀死了数十名强盗,又带着我离开,我哭着求死。那髯者说:‘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谁呢?幸而你的仇人已被杀死,我会慢慢地寻找你的亲戚,送你回去,即使找不到你的亲戚,我也会给你找一个好男子,让你出嫁。我坚守道义不会污辱你,不会像那群强盗的做法一样。’我因此忍死留在此处。”说罢,泪如雨下。泰岩又说:“船很小,你们两个人怎么一起生活呢?那髯者最终怎么做的?”女子说:“自从我来了后,那髯者总是睡在船板上,即使刮风下雨也不叫苦。他停船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交往的,也不止一个人。他们在一起所谈论的话,我都不明白,他们每次都是痛饮后离去。夜晚,他一定登到高处观星斗,回到舟中常闷闷不乐,我也不太了解他为什么这样。”

舟人买酒回来后,斜视着那女子,好像已知道她所说的话,看起来有点儿生气的样子,泰岩了解这些后,对他佩服为异人,作长揖向他请罪。于是煮酒坐下,相谈甚欢。舟人就说:“我和您萍水相逢,希望拿几句话赠送给您。天下大乱,各自珍重,我也从此离开。”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到了郡里,两人感慨叹息着分手,以后最终没有再相遇。

篇9:游玉华山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游玉华山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荧阳张缗记。 (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危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形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穷谷之崎危 穷:幽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山夹道而来者 弃甲曳兵而走

B.乃相与坐石荫松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常在乎穷僻之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未尝有一二人游焉 复驾言兮焉求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佚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

(2)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3)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参考答案:

4.C 5.A 6.B(4~6,每小题3分)

7.(共10分)

(1)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共4分。句式,1分;端,1分;可,1分;语意通顺,1分)

(2)那情势不能久留,住了一夜后就离开了。

(共3分。宿,1分;语意通顺,2分)

(3) 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了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时间过得越长(他的事迹)应该流传得越久远。(共3分。以,1分;致,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 ,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新唐书王铎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白《赠卢司户》赏析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大夏的译文总结

《朱竹君先生别传》阅读及参考答案

《新唐书苏瑰传》原文答案及译文

关于李白的诗歌鉴赏

述怀 / 出关原文及赏析

《新唐书·侯君集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塘上行原文及赏析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原文及译文赏析(合集9篇)】相关文章:

除夜作原文赏析2023-07-27

李适之,恒山愍王孙也,始名昌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7-14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4-15

马诗的意思翻译2023-03-17

塞上曲原文及赏析2023-11-18

白居易《登乐游原望》赏析2023-12-03

登乐游原,登乐游原张祜,登乐游原的意思,登乐游原赏析2023-11-29

李商隐《富平少侯》原文翻译赏析2022-10-16

马诗·其五原文及赏析2022-10-22

《朱竹君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