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11 08:12:2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共9篇)由网友“人民艺术家”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蜀栈道》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篇1:古蜀栈道 阅读答案

古蜀栈道 阅读答案

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 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

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3.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答案:

1.(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作用。

2.说明了关中和四川的沟通势在必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修建用时长;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4.D

篇2:《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刘小方

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8.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9.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10.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篇3:《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8.(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作用。

9.说明了关中和四川的沟通势在必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10.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修建用时长;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11.D

篇4:古栈道

栈道原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中国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也称栈道。

目录概述历史上栈道汉中古栈道概述

三峡古栈道全长近60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公里;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过去,每至洪水季节,川江便禁航,三峡人民依绝壁一锤一凿,开凿三峡栈道,才使三峡的交通得到改善。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这些栈道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峡工程蓄水后,大部分古栈道将因水位抬高而长眠江中。

历史上栈道

中国历史中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时代,拓展于秦汉两代.由于古代战火焚烧和的蚀毁,古栈道留下斑斑痕迹,引人今人的感叹。

汉中古栈道

古代的蜀道中,90%的主体在汉中境内。主要有: 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长安县,叫子口;南口在洋县,叫午口,全长 420公里。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贬到巴蜀地带做汉王,就是沿子午道返回汉中。途中他听张良的主意,烧了走后的栈道,以防止项羽南侵,又可使项羽不疑心刘邦北上。子午道的沿途有东汉发明造纸的蔡伦墓地和西汉出使西域使者张骞的墓地。 褒斜道,南口在汉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县的斜谷,通称褒斜谷全长470公里。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开凿山石不是用铁器或火药,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栈道。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雅士的提名和留诗,通称“石门石刻”。1971年石门所在地因修水库,有17万方主要石刻移入汉中博物馆保存。 金牛道,又叫蜀栈,金牛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米仓道,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四川巴中县,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党骆道,北从西安周至开始,翻越秦岭,至汉中洋县。 陈仓道,北起宝鸡的陈仓,南到汉中勉县。 连云道,北从宝鸡凤县,南到汉中的褒城。 祁山道,北从甘肃天水,南到汉中。 荔枝道,从汉中西乡县出发,翻巴山,到汉中镇巴县(定远厅),再到四川万源。

篇5:黄河古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

目录简介形成简介

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黄河古栈道不仅是古代黄河纤夫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国东西交通史和黄河漕运史的珍贵文物。 从遗迹上可以看出,黄河古栈道是在紧靠三门峡谷的黄河两岸徒壁的河水冲击处开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再在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桩搭成小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现在的漕运遗迹在三门峡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见,这些四方洞,散布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人们在石洞上钉进木桩,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让纤夫系上绳索攀援,遇到风浪时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来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没。 今天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 栈道的开凿时间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栈道上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及西北戊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河水吞没。“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

形成

从遗迹上可以看出,黄河古栈道是在紧靠三门峡谷的黄河两岸徒壁的河水冲击处开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再在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桩搭成小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现在的漕运遗迹在三门峡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见,这些四方洞,散布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人们在石洞上钉进木桩,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让纤夫系上绳索攀援,遇到风浪时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来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没。曾经有诗这样形容“鬼门幽幽深百篙,人们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所以从西汉开始,每年的枯水季节,朝廷都要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 今天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 栈道的开凿时间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栈道上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黄河古栈道不仅是古代黄河纤夫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国东西交通史和黄河漕运史的珍贵文物。

篇6:三峡古栈道

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公里;期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

目录简介景点小三峡古栈道简介

当航道行驶在三峡峡谷之中,到处可见绝壁上的栈道。叫“古栈道”。因处于三峡古栈道三峡峡谷中,也叫“三峡古栈道”。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 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公里;期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过去,每至洪水季节,川江便禁航,直到清光绪(1888年),三峡人民依绝壁一锤一凿,开凿三峡栈道,才使三峡的交通得到改善。至今栈道上还可以走人。

景点

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古栈道便长睡江中了在风箱峡“风箱” 同侧绝壁上,镌刻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梯津隶”、“开辟奇功”。它描述、赞美的.就是被称为“三峡三谜”之一的古栈道。这些作品均为清光绪年间开凿栈道时镌刻的。

小三峡古栈道

新华社7月3日报道,总长2100余米的小三峡仿古栈道建设,已进入垫层、路面的硬化、栏杆的安装等工序。凌空的270米栈道架设已完成。据了解,该工程将于11月底完工,于第四届红叶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篇7:《古蜀文明》的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古蜀文明》的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7题。

先秦时期,由古蜀人所创造并兴起于四川盆地并波及周边广阔地域的古蜀文明,是一支灿烂的古文明。古蜀文明连续发展演变达余年。

古蜀文明的起源,从历史文献可以追溯到蜀山氏,从考古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这个时期是古蜀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在古史记载里是蚕丛、柏濩和鱼凫等所谓“三代蜀王”角逐争雄的时期,也是古蜀酋邦社会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古蜀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时期。

约从夏商之际到商周之际,是古蜀文明的形成时期。约在夏商之际,在成都平原中部形成了以广汉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古蜀文明,显著标志是建于商早期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它是在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明最初城市的聚合业已达到相当水平,早期城市生活方式初步确立。对应于历史文献,这正是“三代蜀王”角逐争雄,而以鱼凫王统治的建立为终结的时期,意味着高于史前酋邦制的阶级国家已经诞生。在这个时期的中后期阶段,出现了灿烂的三星堆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步入高峰,表明古蜀文明日益走向成熟。

商周之际,古蜀王国的政治史上发生了第一次王朝更迭,杜宇王朝取代了鱼凫王的统治,号为蜀王。在考古学上,古蜀文化出现了若干新的变化,标志着古蜀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演变时期。周初以后,古蜀青铜器形制及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已与商代鱼凫王国有重要区别,重器绝无大型雕像群,礼器中形成列罍之制,形制花纹多取诸中原同类器物,组合意趣不同,是古蜀本土所铸。引人注目的是,彭县竹瓦街窖藏铜器中的2件兽面饰象纹铜罍,与辽宁喀左所出西周燕国铜罍,形制花纹基本相同,并且其纹饰又见于周武王时的天亡簋、成王时的仲爯簋,显然有浓厚的周文化色彩。可见,自周初开始,蜀国统治阶级的青铜礼器群发生了重要变化,表明了享有这些礼器的统治集团发生了重要变化,反映了古蜀王国政权的易手。这种变化,也正与陶器中鸟头柄勺的消失在同时,反映了鱼凫王的势力已遭到彻底扫荡。因此,西周时代蜀文化考古未见商代蜀国所特有的大型青铜雕像群一类标志神权至上的遗物。杜宇时期的蜀王国,已走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这种直接实施阶级统治的国家形态,比起早期的神权政治国家,无疑是一历史性进步,也充分表现出了文明的演进。

古蜀文明的发展时期约为春秋至战国晚期。这一时期古蜀文明开明氏取代杜宇为蜀王,建立起古蜀开明王朝,古蜀青铜文化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古蜀青铜器、漆器上出现大量文字和符号,巴蜀印章广泛使用,巴蜀文字制度形成,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古蜀礼乐制度臻于全盛,这充分反映在考古发现的古蜀墓葬的内涵上,尤其重要的是,春秋中晚期开明王朝移都成都,以成都为都城的古蜀城市文明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大大推动了古蜀文明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公元前3秦灭蜀,古蜀政治史随之结束,古蜀文明的相对独立发展进程也随之阻断,逐步汇入中国文明的一体化大潮之中。

(摘自:段渝《古蜀文明的演进特点及其在先秦史上的地位》)

5.不属于“演变时期”,古蜀文化出现的“若干新的变化”的一项是

A.古蜀青铜器形制及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已与商代鱼凫王国有重要区别,重器绝无大型雕像群。

B.古蜀本土所铸青铜礼器中形成列罍之制,形制花纹多取于中原同类器物,只是组合意趣不同。

C.西周时代蜀文化考古未见商代蜀国所特有的大型青铜雕像群一类标志神权至上的遗物。

D.古蜀青铜器、漆器上出现大量文字和符号,巴蜀印章广泛使用,巴蜀文字制度形成,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古蜀礼乐制度臻于全盛。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是由古蜀人所创造并兴起于四川盆地并波及周边广阔地域的古文明,其源头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

B.建于商早期的规模宏大的广汉三星堆古城,表明最初的城市聚合行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早期城市生活方式初步确立。

C.古蜀文明的形成时期的中后期阶段,出现了灿烂的三星堆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步入高峰,表明古蜀文明日益走向成熟。

D.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古蜀政治史随之结束,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也被秦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所阻断,古蜀文明也逐步消亡。

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研究古代文明史是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着手的,其中的“文明”,包含了文字、城址、青铜冶炼、礼乐制度等内容。

B.古蜀社会形态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即由史前酋邦制社会到神权政治国家、再到直接实施阶级统治的比较成熟的国家。

C.蚕丛、柏濩和鱼凫等所谓“三代蜀王”角逐争雄的时期,同时也是古蜀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时期,在古史里是有确切记载的。

D.由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到以成都为都城的古蜀文明,兴起于四川盆地波及周边广阔地域,连续发展演变达2000余年。

试题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5.D(此内容为古蜀文明的“发展时期”的情况,非“演变时期”的特点)

6.C(A.古蜀文明的源头“从历史文献可以追溯到蜀山氏,从考古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只是”错。B.“聚合”“业已”,不是“聚合行业”“已经”。D.“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也被秦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所阻断,古蜀文明逐步消亡”错,文中只是说“相对独立发展”的进程被阻断, “逐步汇入中国文明一体”,而不是完全断裂、文明消失)

7.C(“三代蜀王”时期,是古蜀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在古代史书里记载的也是传说,不是确切的记载)

篇8:古栈道作文600字

挤满游客的古栈道,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好似一条蜿蜒在山间的长龙。

站在古栈道上,它发出的那岁月的声音“咯吱,咯吱”再加上那“哗啦啦”的溪流声伴奏,如同一首美妙的音乐。低头向下望,下面云雾缭绕,感觉好似登上了天一般。周围绿草如茵,连绵不断的山峰被绿色覆盖着。

站在古栈道上,越往上走,越心惊胆战,心里总是觉得自己好像要坠下去。下面的滔滔江水,向前流去,心里又增加了一份恐惧感。

冬天的古栈道是什么样的呢?一排排雾松站立在那儿,给你梦幻般的感觉。一排排雾松与天空中的雾好似融在一起了。

说起栈道,与它有关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自据关中,并给诸侯分封领地,把巴蜀、汉中分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下令烧毁了栈道,他以此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可是当刘邦休养生息,具备了雄厚的实力后,便准备挥师东进,与项羽一争天下。而要与项羽争雄,必须先攻下陈仓。

预是,刘邦使用了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个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可见修栈道之难,那工匠的手,是多么勤劳多么能干,不知要多少双那样的手才将它修建好啊!

看着这惊险而又壮美的古栈道跨越千年时光,依然如故,好像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在穿梭着……

篇9:《蜀相》阅读答案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

(1)首联二句,自问自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代祠堂地理位置。请说出“寻”字中包含了哪些内容。(2分)

(2)简要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妙处。(2分)

(3)体会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南方端午节旅游好去处

安逸四川作文

蜀道难英文版

旅游建议书

四川的导游词范文

成都清明节去那玩

梦萦故土,相思缱绻散文

《蜀道难》的追求

旅游项目建议书

五一天气怎么样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神奇的太阳大夫阅读题及答案2022-11-15

太阳语阅读题答案2022-05-08

绿色生态谷旅游开发项目优秀建议书2023-06-15

游金沙作文2023-04-10

三星堆太阳崇拜探讨2022-12-15

关于四川经典导游词2023-03-20

李白《蜀道难》原文翻译2023-03-01

金沙的作文700字2023-12-09

金沙作文2023-06-14

四川导游词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