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04 07:58:3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共8篇)由网友“lane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

篇1: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咳嗽保魑桓鲈谥泄揭┭П庵杏兴⑾郑⑽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1)答A给 3分,答C给 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2:阅读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回答问题附答案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12.(1)答A给 3分,答C给 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3:如何用计划书改变世界

如何用计划书改变世界

1、改变世界型

很多学生在构思研究计划书的时候,都喜欢把计划定的宏伟一些,好像计划不够伟大,根本配不上自己身赴国外的远大志向。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有标题名曰:如何提高中日两国人民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预期成果中写道:“通过本研究,可以使中日两国人民切实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并且可以提升两国人民在国际间彼此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进而改善两国的国际关系。众所周知,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与幸福。本研究将会为世界人民的幸福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看完计划书之后,顿感身心俱疲。这么多年,怎么就没为世界人民的幸福做一点贡献呢,怎么就不考虑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世界幸福一下呢?经过深深的反省思考之后,我决定走出“痛苦”,为学生修改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在构思写作的时候,切忌空谈大论,一篇计划书改变不了世界,我们留学也不是为了改变世界,纵使你有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也请先踏踏实实地丰富下自己的学识,也许将来我们可以改变世界,但眼前,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做学术,找到“志同道合”的教授比较重要。

2、教育人类型

改变世界型尚可理解,毕竟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接下来的这种教育人类型就是要逆天了。

首先,他们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决心,其次,有一颗改变世界的信心,最后,他们有一颗劝说所有人和他们一道去改变世界的耐心。

前方高能,我们简单看一下题目吧:

《论中国教育的前进方向以及课堂教育中老师和学生以及教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姿态》,看了题目之后,我已经喷血在书桌上。

含着半口血,继续把这篇计划书看完。整篇文章是讲“中国教育的落后”“西方教育先进”“教育中教师应该做到。”“国家政治为了迎合教育应该。”

研究计划部分更是精彩:

“对比中、日和西方教育的特点”“实地考察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模式。

看完这篇计划书之后,小编深感自身心胸狭隘,不能够放眼世界,不能够为世界做出贡献!

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可以教育全人类的计划,该如何实施呢?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呢?需要多少人员的参与呢?毕竟我们去留学不可以带着教育人类的'梦想,因为飞机带不动你。

计划书写的“假、大、空”,问题可能出现在两个方面,不知道写作手法,或者专业素养不够。研究计划可能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可以在计划中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专业基础,研究能力等,好的计划书,一定是有意义的而且可行的计划书。

说了这么多,给大家一个衡量用的公式吧。

优秀的研究计划书=小而精的题目范围+明确而有意义的研究目的+简短而富有逻辑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美好但不浮夸的预期成果。

篇4:改变世界的力量阅读答案

儿子让他去城里住几天。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谈了女朋友,结了婚,现在,总算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都是儿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上什么忙。

城里他也是呆过的,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儿子刚考上大学,这可是整个村庄的骄傲。可是,高昂的学费,让他犯了难,靠土疙瘩里抠点钱,根本担负不起。不得已,他也进城了,加入了农民工大军。他没文化,又没技术,只能找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他扫过马路,帮人家看过仓库,做过扛包的苦力,在毒日头下挖过一个个坑,汗流浃背地踩过三轮车,最后,一个做包工头的老乡,将他领了过去,在老乡的施工队里做小工。

还是儿子有出息,工作才五六年,就在城里贷款买了房子。不像自己,虽然也在城里流血流汗打拼了三五年,可是连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施工队盖过那么多房子,但他不是瓦工,没砌过一块砖;不是木工,没刨过一根木;不是电工,没拉过一根电线……他只是个小工,搬来运去,扛东递西,几乎每一颗黄沙,每一粒水泥,每一块板材上,可能都留下过他的汗水,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楼房是自己盖的,他可不好意思说。

又要进城了,这让他有点激动。儿子在车站接到他,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回儿子的家。城里的变化太大了,他完全认不得它了。

辗转来到儿子住的小区。是个老小区,房子都有点破旧了,很多房子的外墙变得斑驳,与周边的新小区相比,显得有点寒酸。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他不能确定,当年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小区施工过。

儿子的家在二楼,只有一室一厅,客厅还正对着另一幢楼的外墙。他拉开客厅的窗帘,突然怔住了,只见对面那幢楼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从儿子家客厅的窗户望过去,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忽然,一抹浅浅的'绿色,从他的脑海深处浮出:那么绿,那么嫩。对了,就是它,爬山虎。那天,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他认得它,乡下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如果是在庄稼地里见到它,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它连根拔起,扔掉。可是,现在是在城里,在到处是砖头水泥和钢筋的建筑工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么无辜,那么脆弱,也那么好看。

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它挖了起来。然后,他找到一幢刚竣工的楼房墙脚,将碎砖碎瓦扒开,种了下去。种下爬山虎不久,他们就搬到了另一个工地去施工了,他也慢慢忘记了它。

他问儿子,对面墙上的爬山虎,是谁栽种的?儿子回答,听老邻居说,那幢房子刚交付时,就有了,也许是飞来的种子扎了根,也许是有人无意间种下的。也没人特别在意他,十几年下来,就爬满整面墙了。

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涩,有点湿,有点热。他揉揉自己的眼睛,他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种下的那株爬山虎。

但是,不管是谁种下的,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

12.文章两次运用插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3.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涩,有点湿,有点热。(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把它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父亲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种下这株爬山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结尾写道:“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篇5:《改变世界的力量》阅读答案

《改变世界的力量》阅读答案

① 儿子让他去城里住几天。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谈了女朋友,结了婚,现在,总算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都是儿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上什么忙,除了当年供他上学之外。听说这几年城里的房子贼贵,一个卫生间,就远远超过他家四间大瓦房的钱,换句话说,即使他和老伴将乡下的老宅卖了,连给儿子买个毛坑都不够。

②城里他也是呆过的,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儿子刚考上大学,这可是整个村庄的骄傲。可是,高昂的学费,让他犯了难,靠土疙瘩里抠点钱,根本担负不起。不得已,他也进城了,加入了农民工大军。他没文化,又没技术,只能找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他扫过马路,帮人家看过仓库,做过扛包的苦力,在毒日头下挖过一个个坑,汗流浃背地踩过三轮车,最后,一个做包工头的老乡,将他领了过去,在老乡的施工队里做小工。老乡的施工队,盖了一幢又一幢楼房,眼看着一片片光秃秃的土地上,竖起一幢幢漂亮的房子,他眼睛都看直了,城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工友们见他看傻了的样子,跟他逗乐取笑,你也给儿子先买一套吧,这样,儿子将来毕业了留在城里,就算有个根了。他嘿嘿干笑几声,就他那点工钱,勉强供儿子上学用,年底了,连回家的路费,往往都得跟工友借,在城里买房子?下辈子吧。

③ 还是儿子有出息,工作才五六年,就在城里买了房子,虽说房子很小,又破旧,是十几年前的老房子,听说还向银行贷了一大笔款,但到底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窝,而且,人家银行肯将钱借给你,凭什么?说明你可信,有能耐,能还得起。他想,儿子在城里,这就算真正站住脚了。不像自己,虽然也在城里流血流汗打拼了三五年,可是连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谁知道你也在这个城里生活了几年呢,施工队盖过那么多房子,但他不是瓦工,没砌过一块砖;不是木工,没刨过一根木;不是电工,没拉过一根电线……他只是个小工,搬来运去,扛东递西,几乎每一颗黄沙,每一粒水泥,每一块板材上,可能都留下过他的汗水,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楼房是自己盖的,他可不好意思说。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乡下,他太累了,身子骨已经不行了,而且,他也实在放不下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牲口,还有厨房里的老伴。

④又要进城了,这让他有点激动。他不知道,好多年过去了,城里变成什么样了?十几年前,新盖的楼房,高大的脚手架,睡过的低矮的工棚,黑乎乎的饭盒子……排着队从他面前闪过。忽然,有一抹浅浅的绿色,一闪而过。那么绿,那么翠,那么嫩。他想啊想啊,终于想起来了。对了,就是它,爬山虎。那天,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他认得它,乡下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如果是在庄稼地里见到它,它会毫不犹豫地将它连根拔起,扔掉。可是,现在是在城里,在到处是砖头水泥和钢筋的建筑工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么无辜,那么脆弱,也那么好看。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它连同边上的泥土,一起挖了起来。然后,他找到一幢刚竣工的楼房墙角,将碎砖碎瓦扒开,种了下去,并从工棚后面,为它弄来了几捧泥土,覆盖在它的周围。种下爬山虎不久,他们就搬到了另一个工地去施工了,他也慢慢忘记了它。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又想起它,也许那是在他看来,惟一带给这个城市的改变吧。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株当年的爬山虎,也许早枯死了,或者什么时候被人当作野草拔除掉了。

⑤儿子在车站接到他,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回儿子的家。城里的变化太大了,他完全认不得它了。

⑥辗转来到儿子住的小区。是个老小区,房子都有点破旧了,很多房子的外墙,变得班驳,与周边的新小区相比,显得有点寒酸。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他不能确定,当年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小区施工过。

⑦儿子的家在二楼。只有一个房间,一个客厅,客厅还正对着另一幢楼的外墙。儿子没有足够的钱,买面积大一点,朝向好一点的房子。他拉开客厅的窗帘。他突然怔住了,只见对面那幢楼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从儿子家客厅的窗户望过去,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⑧他问儿子,对面墙上的爬山虎,是谁栽种的?儿子回答,听老邻居说,那幢房子刚交付时,就有了,也许是飞来的种子扎了根,也许是有人无意间种下的。也没人特别在意他,十几年下来,就爬满整面墙了。

⑨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涩,有点湿,有点热。他揉揉自己的眼睛,他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种下的那株爬山虎,但他想,不管是谁种下的`,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

(选自《青年文摘》10月第20期)

18.说说老人十几年前进城,在城市中留下了哪些印记?(3分)

19.文章第④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交代这段经历?(4分)

20.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4分)

(1)只见对面那幢楼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从儿子家客厅的窗户望过去,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2)十几年前,新盖的楼房,高大的脚手架,睡过的低矮的工棚,黑乎乎的饭盒子……排着队从他面前闪过。

我选( ▲ )句,赏析: ▲

21.结合全文,联系你的生活中遇到的同样艰辛的劳动者,谈谈你对“改变世界的力量”的深刻理解。(80—100字)(6分)

参考答案:

18.(1)在城市的最底层辛苦劳动(2)在工地做小工留下无数汗水(3)种下爬山虎装扮城市。(每点1分,共3分)

19.插叙(1分),表现老人装扮城市的美好愿望(1分),为下文写儿子房前的爬山虎的茂盛做铺垫(1分),赞美老人的汗水是改变城市的力量(1分)。(共4分)

20.(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爬山虎的勃勃生机,赞美老人的劳动让城市更美丽。

(2)运用排比的手法,再现老人当年劳动的艰辛和付出,赞美老人的辛勤付出和默默无闻的奉献。(任选一题,手法1分,作用3分,共4分)

21.答案要点:文章赞美像“老人”一样善良,谦卑的劳动人民的无私付出,改变了世界(2分)。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很辛苦,没有社会地位,报酬低,但是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楼房一座座耸立,高桥一架架屹立,他们的劳动默默的改变着这个世界。虽然看起来卑微,其实伟大无比(4分)。(共6分)

篇6:阅读答案《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________ ,_________”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好词:慈爱 钻出来 面黄肌瘦

佳句: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

A.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B.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

C.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

D.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

正确答案:D

2.短文是围绕( )来写的。

A.小草的可爱

B.小草的柔软

C.小草强大的生命力

正确答案:C

3.找出“严寒”的反义词。

A.寒冷

B.温暖

C.酷暑

D.酷热

正确答案:D

4.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确答案:A

篇7:《小草》阅读答案

我喜爱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喜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

我家门前有一片草坪,上面长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春天一到,一下子就(展、摊、铺)开了一片绿色的大地。细看,它们是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

一阵风吹过,柔嫩的小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像小孩子在跳舞嬉戏。这时,你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叫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呢!

你别看小草这样柔弱,可它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吹过,突如其来地下了场暴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那小草。呀!小草被(摧残、狂打、折磨)得奄奄一息,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会在暴风雨下(屈服、倒下、服从)的。果然,小草慢慢地又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是多么的(坚强、顽强、勇敢)啊!”是啊,小草没有鲜花那么艳美,没有白杨那么挺拔,可是它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寒冷的冬天一过,小草又会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

《小草》阅读题: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2.文章的开头写法是 ( )

A. 先提出问题 B.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C. 开头就接触中心 D. 先点明题意

3.文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引用了_________朝_________的诗句。

4.请为“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找出文中相照应的句子。

5.作者写小草的目的是什么?

篇8:《小草》阅读答案

1. 铺,折磨,屈服,顽强

2. C

3. 唐,白居易

4. “寒冷的冬天一过,小草又会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

5. 赞美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热爱小草的思想感情。

幽静也是一种美作文600字

初三必练以报恩为主题作文800字

关于力量作文高中

成长需要感恩八年级话题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欣赏:幸福的真谛

让心变得成熟的经典句子摘抄

学生孝敬父母的演讲稿

啊!我发现了500字作文

一颗作文800字作文范文

小学生感恩的优秀演讲稿

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
《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用一颗小草改变世界阅读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野百合也有春天初中学生作文2022-06-02

也美丽半命题作文2022-10-16

我的小学生活作文800字 野百合也有春天2023-01-15

关于生命的色彩作文400字2023-09-15

拥抱生活作文800字初中作文2023-09-12

懂得包容演讲稿2022-04-29

哭也是一种美作文2023-12-16

女人人生感悟文章【简单】2023-09-06

妈妈的爱4年级作文400字2024-02-07

微信早晨问候语句2022-10-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