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共11篇)由网友“bouquet2”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教师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供大家参考。
篇1:教师英语备课计划
教师英语备课计划
教师英语备课计划
一、学生分析:
四(1)班有39名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每个学生的英语底子各不相同。一年的英语学习,学的好的学生掌握的很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很扎实的掌握听、说、认读和书写。但班级里很多学生已经两极分化明显,很多插班生明显较弱。
二、内容与目标
1、能听说读写92个单词或短语以及13组句子和9个单句。要求能
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听说认读16个单词。
3、能学会6个手工制作。
4、能听懂会唱8首歌曲。
5、能听懂会吟唱12首歌谣。
6、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7、能理解6个幽默小故事。
8、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三、教学目的
1、对于有一年学习基础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提高,加强儿童对英语的感性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在理解的基
础上表演英语。
2、打下较好的语音,语调和书写基础。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根据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则认读和拼写单词。
四、重点难点:
1、“四会”单词的教学。
2、每一课的会话的掌握。
3、四会单词的拼写。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新标准英语》教材,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创新运用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如: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和TPR全身反应法,并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3、创设英语情景和环境,使学生们在一定的英语语言环境里习得“第二语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朗读和书写的习惯。
5、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帮助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提升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6、多教授chant和歌谣或小故事等促进学生多单词和句型的记忆。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野餐、旅游、问路、看病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7、训练形式多种多样,手、脑、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通过大量地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地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地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齐、规范、准确地书写。
六、对学困生的措施:
由于我校大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每个学期学生流动很大,导致学困生有比较多的人数,他们有些是学习习惯一直不好,导致课堂效果差,还有些是以前由于到处流动的关系,没有学好英语。对于这些学生,目前我采取以下这些做法:
1、请班级里成绩较好的同学给予帮助。
2、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后给予辅导。
3、安排他们坐在好的学生旁边。
七、课时安排
单元 课时 周
第一单元 6课时 3周
第二单元 6课时 3周
第三单元 3课时 3周
复习1 6课时 1周
第四单元 6课时 3周
第五单元 6课时 3周
第六单元 6课时 3周
复习2 3课时 1周
机动复习6课时 1周
共计 88课时 21周
篇2:教师初三英语备课计划
教师初三英语备课计划
一、教学计划:
1、学期初,以本备课组为单位,系统阅读本学期的教材,对照教学大纲,明确各单元在本学期教材及整个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依据学生实际,按市制定的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表。
二、备课要求:
1、落实以本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定时定点进行集体备课,讨论下周授课内容的重点和教法,统一教案的案头和基本作业。
2、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单元和每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
3、精心设计教法和提问,认真设计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语言交际活动,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多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案必须反映教学全过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精心设计板书,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5、提前备课一周,至少两课时。
一坚持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备课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学期,我们一方面坚持每周的定时定点备课外,还在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同时,不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每次主要由主讲人主讲,然后再相互研讨,确定每单元,甚至是每份练习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的方法,统一教案、统一练习和作业,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必须一起研讨解决。遇到不清楚、难以把握的内容共同研究。
二坚持互听课制度
除了在无课情况下必听学校组织的课之外,我们英语备课组还要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新教师听了老教师的课后,可以迅速地掌握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把握教学的整体框架,同时也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而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老教师听了新教师的课后,也获益非浅。在坚持听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定期检查备课笔记
“不上无准备之课” 是我们备课组一直坚持的准则。统一教案,定期检查,规范要求,是我们备课组的一贯作风。严格的纪律和教师的高度自觉性是我们备课组能出色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四统一作业、练习,坚持讲评
在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基础过关练习,并做到及时批阅和讲评。而平时每一堂课前或课后,对一些基础知识则坚持采取听写、翻译或课堂提问的方式,重点学生重点培优补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对一些基础很差的'同学进行补习,真正体现备课组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三、课堂教学:
1、课前要熟悉教案,预备铃响要到教室将教具准备好。
2、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必要时适当使用汉语。语言要生动规范简洁,有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讲课要有条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注重学法指导。
4、课堂上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保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5、板书规范工整,能反映教学重点。
6、课堂精心设计五分钟测试,当堂反馈,使巩固操练环节落到实处。
7、培优辅差
⑴确定培优名单,计划控制在66人左右。
⑵每周两次,每次大约120分钟。
⑶措施:
①注重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②加强知识点拨,学法指导。
③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多讨论。
④侧重定时训练。
8、比赛活动
每一单元的单词和词组逐个过关,对每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讲清讲透,随堂练习,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年级的整体英语成绩。为了强化单词记忆、规范学生写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计划从第四周开始,每两大周举行一次单词、写作或阅读的比赛。
总之,我们初三英语备课组是个团结向上、很有凝聚力的备课组,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工作上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保持好的做法和工作作风,不断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作出大的贡献。
篇3:写好作文要贵在积累(教师中心稿)
写好作文要贵在积累(教师中心稿)
编号 1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 陈恒广
(发表于12月23日的《皖北晨刊》)
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不出作文来。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些,不该怎么些。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三、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篇4:英文面试要回避是三个事项
英文面试要回避是三个事项
当面试进入一定阶段,有的企业根据需要,可能会加上英文面试,能到这个阶段,也预示着你正向梦想的职位最后冲刺,这轮面试的分量可想而知,所以你应该确保在面试中发挥最佳状态,毕业生求职攻克交流障碍,帮助自己回避硬伤的注意事项如下:
1.回答语速切莫过快
英文面试的第一目的'是让国外主管了解你,甚至对你感兴趣,最重要的是展示你的综合素质,绝非单单的语言能力,所以应该首先力求有条不紊、表达清晰。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语速快一般体现具备两种不同特质的人,一种是思维和语言反应能力强且协调的人,一种是处事急躁的人。语速过快容易给人不自信、不稳重的错觉。所以最好的语速是中速平和,既让人听懂,又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
2.自由讨论应当直白
在英语的口语交谈中,不必太拘泥于语法,大胆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即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现最具魅力的自我,才是英文面试的至高境界。很多人恨不得在面试中用大气磅礴的英文演讲征服面试官,习惯于堆砌华丽的词藻,其实又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3.电话面试充分准备
如果采用电话面试,而且你提前知道了电话面试的时间,则可以在面试时把简历、cover letter放在你旁边的桌子上,直接运用里面的句子回答问题。一些基本的问题,你可以事先准备好答案。
更多相关的文章推荐,大家敬请关注大学网的英语面试频道!
篇5: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具体组织实施,使之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变化,在于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具体说来,教师应努力做到三个转变:
一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种“一讲到底”、独占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就要做到传授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实达到在教学中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乐于学习。
二是要转变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轻视学生动手、参与、观察和调查研究能力的不良倾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其目标包括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养成,需要教师放手地让学生去从事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形成材料等活动,切不可越俎代庖。学生只有独立自主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步骤,才能亲身体验其中的甘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第三,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显著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涉及面广而杂,单靠教师积累的传统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水平,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真正成为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提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质量的动力源。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课程,还刚刚起步。只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管部门和学校都重视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它才能健康的发展。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2月10日第8版
[1] [2]
篇6:教师备课的最佳方式是广泛阅读
教师备课的最佳方式是广泛阅读
目前教育领域最大的趋向是应试,教师学生的教学目标主要盯在了分数上。这就是目前所谓的应试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主要尺度也就是这个教师所教学生的分数。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就不自觉地也不得不把教学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本,放在阅读教辅资料上,一切以提高学生分数为目标。校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把对教师写备课本,作为了检查督促教师的重要手段。甚至有许多的所谓教学常规评比,像什么优秀教案评选。甚至于市面上有出版所谓“优秀教案”的书籍。我也翻阅过所谓优秀教案,其实就是“教案剧”。有的年轻教师甚至就以所谓的“优秀教案”作为上课的蓝本、底本、剧本。这样上出来的课,千篇 一律。没有个性。极大的扼杀了教育的生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正因为目前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不好,广大青少年的成长中正是一个对知识渴求的时期,在目前课堂上受到的教育是十分有限。那么教师是否可以从自己做起呢?我看是可行的。我以为教师备课的重要手段,应当是广泛阅读好和接触。略举自己的几个例子:例1、最近上新中国初期外交,讲到了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周的推动下达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自亚非会议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周提出了“求同存异”,赢得亚非国家代表的'广泛认同,最后促成了会议的圆满。周恩来的个人外交智慧。对新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立下了不朽功勋。上到了这里,由此联想到读了《读书》11期的《国弱无外交 使弱交不成》,这篇文章的主角是大家熟知的那位投笔从戎的喊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东汉杰出外交家班超。我看,周就是现代的班超。在这里可以向学生阐明一个重要观点:综合国力与外交家的个人作用对一国外交成就的重要性。真所谓“国弱无外交 使弱交不成”。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古今类比联系。另外也补充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个观点:单有国力是不够的,出色的外交家的外交勇气、智慧对于外交成果的取得,同样重要。
例2、讲洋务运动时和甲午中日战争,我联系到了张承志的一篇文章《三笠公园》,我这在里,引用文章中的材料,向学生面前展示中日军事交流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以前我们更多的揭露日本人的阴谋发动战争。轻描淡写清政府的腐败。可是对于李鸿章派遣北洋舰队赴日本炫耀的事情,只字不提。历史上北洋舰队堪称世界第六强的舰队,李鸿章也因此很洋洋得意(这在课文中有叙述)。于是李鸿章作出排舰队赴日访问的决定。殊不知这次访问,清朝水兵上岸惹是生非,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人。清朝水兵的行径大大增强了日本人复仇情绪。于是日本瞄准中国,加紧增强海军实力,力争赶超中国的海军。这就酿成了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这样就大大拓宽也改变了课文知识的面貌。在这里,其实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赴日访问与郑和下西洋都有共同目的,那就是宣扬国威。宣扬国威的苦果,到底有多少人认真体味和反思呢?邓小平多次谈到韬光养晦,那是有历史依据的。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往往在我们的教学中被其他所谓德育目标大大掩盖了。
例3、学习《戊戌变法》,在办总结时,总是那么几句套语,这样的课堂教学,如果就完成课本的一点知识目标,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教师,我想,讲戊戌变法理应还补充一些才好。于是我在课堂上大胆引用了梁启超文章梁启超《自由书》一段话,他说: “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然欲破此见,必知天下事,无所谓成,无所谓败。参透此理而笃信之,则庶几矣。 办事者立于不败之地者也,不办事者立于全败之地者也。苟通乎此二理,知无所谓成,则无希冀心,知无所谓败,则无恐怖心。无希冀心,无恐怖心,然后尽吾职分之所当为,行吾良知所不能自己,奋其身以入于世界中,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读了这段话我们对他们更多的是敬意,这样就达到了学习历史的真实意义。读了此段话,你会发现书上的那些总结性话语多么平淡。完全有一新的视觉。你会设身处地的为康梁考虑,我们就不会忍心过分责备康梁他们如何如何的软弱。这就是学习学习历史的重要法子,就是陈寅恪所谓的“同情之了解”的法子。
教师只要认真钻研发现,你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讲出课文和教学参考书上不一样的观点。这个功夫,是长期阅读中练就出来的。写至此,突然想起,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过的一个著名例子。是这样的,一名教师听了自己同行的精彩公开课之后,发出一个疑问,“老师,您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这位优秀教师回答说:“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我相信这位优秀教师说出的是一个真理。
篇7:谈化学教师备课中要妥善处理的六种关系
一、“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未知”到“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已知”。所谓教师的“已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知”与“未知”的矛盾的过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时要以一章为钻研“对象”,进行知识排队,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备课不但要钻研教材,同时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决不等于能力。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好方法。
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有的教师说,研究教材好比下围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个子。这个比喻十分贴切。这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在研究教材中不可忽视。若以整个化学作为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个个局部。若以化学实验作为一个全局,那么仪器、药品的使用、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物质的检验、定量实验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各个部分。教师只有心中有全局,处理各章各节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功夫应下在何处。
四、新与旧的关系
化学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产生了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钻研教材就要深入研究这种新与旧的关系,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这个新旧的辩证关系,是我们钻研教材时应注意掌握的教学方法论原则。
五、难与易的关系
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而且又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形形色色的物质的性质,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又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因此,化学学科教学确有难的.一面。教师钻研教材,就是要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联系实际,由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都是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化难为易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们能对教材钻深钻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组织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难”就变为“易”了。
六、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我们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我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化学教师不可能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教师总会以自己的身教言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化学教材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素,如唯物主义思想、辩证的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思想及科学家们的勤奋精神与创造精神等等。
篇8:《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教学反思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学生在学习上兴趣越来越浓了,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沉闷、冷言寡语的场面了,而是充满生气、你争我抢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答别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使作为老师的我不得不动手动脑,尽力做到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用多媒体上,使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就应用了课件,学生理解课文容易了,老师教着也省力了。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先是屏幕边展示画面,同时阅读与画面相关的课文内容,而学生是边听边看,当读完一遍课文后,我问学生:“通过边年看画面边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几乎都举起了小手。甲说:“我知道种葫芦的人都非常喜欢小葫芦。”乙说:“我知道小葫芦一开始长得非常好,后来叶子上生了虫子,小葫芦全掉了。”丙说:“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治葫芦叶子上的虫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几乎把课文内容全说出来了。这比不用课件多读三遍课文都管用。首先学生认真看图,也认真听读的内容;其次画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想。我们农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课本,学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书中插图,通过课件使用,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快了,再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理解“事物间各部分是有联系的”时,回答问题比较贴切。还有,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低年级段识字方面也是省时省力,在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现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课件费劲而又麻烦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时也体验到了什么是一堂课40分钟的真正艺术。希望我们都抽出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制作一些课件,来达到课堂上预期的效果。
篇9:二语上14我要的是葫芦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二语(上)14我要的是葫芦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难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从题目中你看出了什么?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者字音。 2、 观察图中的人物。 3、 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4、 全班汇报。 三、 指导书写。 四、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二、学生观察得出。 三、学生讨论。 四、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 ?为什么? 五、想象:当他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七、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落了篇10:爱和责任是教师不朽的丰碑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爱和责任是教师不朽的丰碑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肤浅的体会。
一、信念是师德之首要。
我认为,教师的信念是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才会有力量的源泉,教师才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求真务实,才能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
二、爱心是师德之灵魂。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可以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师爱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爱,只要我们用执着的心去关爱孩子,就会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很可爱。于世良老师护送学生看病,嘘寒问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胡老师几天如一日为学生煎药,日复一日转化问题学生,这比山还高的情谊,学生又怎能忘怀?两位老师将师爱演绎到了极致。
三、责任是师德之核心。
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只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我认为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替学校负责,替工作负责,替学生和家长负责,替国家和社会负责。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已任。
四、反思是师德之延伸。
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新课标及教育问题,面对繁杂琐碎的班主任工作等各种现实,我们要不断反思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让反思使我们的教育逐渐完美。这方便于世良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因为我们选择了教书育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让我们用爱心和责任给孩子们营造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心情走进课堂,走过学生,不懈地播种灵感,播种希望,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辉,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厚重起来吧!
篇11: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祝福》备课与教学手记 (教师随笔)
肖培东
2016年7月10日-11日,“南菁杯”全国鲁迅作品教学专题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举行。特级教师黄厚江、邓彤、肖培东,青年名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刘铁梅、向浩、徐杰,江阴名师胡学英等将分别执教不同学段、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鲁迅作品教学展示课。我执教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
“鲁迅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语文课堂肩负着继承、弘扬鲁迅精神及其思想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写在会议邀请函上的这段话让我肃然起敬,可是,一节课,能教《祝福》什么?。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能形容我此时的苦闷的,还是鲁迅的话。
沉默,可是面对讲台,我终将开口。
我抚摸着鲁迅的每个黑色的字,每个带血的标点,想着那无边的黑夜和黑夜里的点点微光。这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的小说,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无关华丽,更无期期艾艾,有的只是深刻到灵魂里的沉痛与悲凉,无论哪一段都是那么精致厚重见尽匠心。45分钟,我要做出怎么样的取舍?七月,窗外自然没有瑟瑟作响的雪花声,想着那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想着课堂上我必须要穿梭的疼痛和清醒,我怎么也不能渐渐的舒畅起来。
祥林嫂要讲,这个世界上最为悲惨的女人,我们必须要痛苦地走进她的灵魂世界。她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是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由人世推向地狱,由人变为非人,世上已没有更大的悲惨了,可我们又必须在课堂上咀嚼她的苦痛,赏鉴她的悲剧,说着她的一嫁再嫁,说着她的可怜的阿毛,说着她间或一轮的眼珠,说着她风雪中的茫然四顾,这一种文明的玩味,又是怎样的冒犯!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自私冷酷的鲁四老爷要讲。“你放着罢,祥林嫂!”灭绝了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希望的四婶要讲。“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善良的帮凶柳妈如此的诡秘一说,要讲。“也许有罢,--我想。”不是凶手的凶手的“我”更要讲。围绕在祥林嫂周遭的空气,各自深陷于不同而又相同的无知和可悲的境地,鲁镇的每一双缺失光亮的眼睛都想讲。不讲,怎么能感受这芥子般的女人在浓浓黑夜里的必须要死、非死不可的悲惨?不讲,又怎么能听到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徘徊、忧虑和无奈?
鲁镇的三次“祝福很精彩,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很入神,四婶三次禁阻祥林嫂碰祭器的呵斥很关键,失去阿毛后的三次自责催人泪下,鲁四老爷三次“然而”“可恶”空白中有深意,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长工的“三句对答”,鲁镇的四场飞雪,五张神奇的账单,祥林嫂的眼睛,鲁四老爷书房里半副对联,文章的题目“祝福“,甚至祥林嫂的挎着的破竹篮,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的淘米箩……我都想讲!
人物,情节,环境;手法,语言,叙述视角,线索安排;悲剧探因,多元主题,复杂人性……遏制不住的表达念头,都想告诉学生作家伟大如此!
读《祝福》,读到我内心一片凄恻,也读到无限感动!鲁迅,怎样的匠心!
可我只有45分钟!
《祝福》又是一篇怎样经典又伟大的小说!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对经典的阐释,说出了我对鲁迅《祝福》这样一篇小说的全部敬畏。
年轻时候的读书,大多奔着情节而去,就像少年时候看电影,但凡有冲锋号吹起,红旗飘扬,就会热血沸腾,止不住地叫好。岁月流逝,当人生必须经历沧桑和颠簸,当灵魂必须浸透苦痛润泽,当我们对人世对人心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读书,尤其读经典,才会慢下来,在字里行间寻找心灵碰撞与共鸣,对作家的精心营构才会有真诚深刻的玩味。最初读书,并不去细想,鲁镇的人们在祥林嫂第二次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后,为何还争相往她的“伤口”上撒盐,极尽逗弄、挖苦、嘲笑、恐吓之能事。而今,看看这同样冷漠自私的社会,看看同样退缩围观的你我,才知道内心麻木、人性冷漠其实比生活贫穷更可怕!披文入情,见微知著,读懂鲁迅,才能读懂我们自己,读懂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慢慢咀嚼,作品之精彩高妙才能真正落尽眼里心底。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为何点出这清炖鱼翅?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一盘鱼翅”就吃掉了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还有“我”和祥林嫂交流时诸多省略号,又是怎样体现了“我”的孤独、彷徨、不安与无助?“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祥林嫂死得那样悲惨,而“我”为什么还会“懒散而且舒适”呢?祥林嫂风雪中提着的竹篮,是否是她唯一的慰藉?“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冷漠的话语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世道和人心,祥林嫂正是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祭坛上的牺牲品。《祝福》,绝不仅仅止于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控诉。读书,鉴赏就是不断的发现,“这是一个不断接近作品本体,又不断丰富其内涵,却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过程”(钱理群语)。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很多的妙处,只有沉潜文字中才能体悟。文字是传情入理并带有温度的表达,非用心体会不能感受其真妙。“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摩挲其中,这“走”这“无论”“决计”是怎样的一份离开与挣扎,逃避与向往。“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没有对祥林嫂的担忧,不见对人的同情,一声惊叫只是为了米,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如此详细地写着寻找淘箩,人之肆意践踏可有可无至此,“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就不足为奇。
缺失温暖,滋生冷漠的社会,终将人人都成为祥林嫂。读书,读到我们清醒又痛苦,泪水又希望。《祝福》,说的难道就是那个远去的黑暗吗?
鲁迅说:“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活起来”,就是读书的大境界。
教学,也要活起来!
我曾经这样“活”教过这篇课文。
“至于肖培东老师,我听他上《祝福》时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当时我曾邀请他到温州二十二中上公开课,同时来上课的是武汉的一位特级教师,培东毫不逊色。那时我就说培东迟早会评上特级教师。”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前辈唐承彬老师在回顾他在永嘉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那堂《祝福》课,快有20年了吧,是我刚走进永嘉中学执教高中语文的一堂公开课。年轻,上课总爱琢磨点新东西,形式上鼓捣点花样。模拟法庭“谁是凶手”,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扮演祥林嫂做原告,多位学生分别扮演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等,然后由“祥林嫂”控诉,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证词……“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作家丁玲说。我已经想不起来20年前的满树繁华,课堂上的热闹激昂依稀眼前。所有的青春都有过如此的热烈和率性,站在今天的时光里眺望20年前的语文教学,我甚至都有种隐隐的羡慕。有时候,语文教学是不必太较真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是需要有过一段自由的创造的时光的。那堂课其实也是很有劲的,虽然今天再来审视多少有些幼稚(这样的教学演绎好像更适合初中的课堂),但紧裹在其中的创造心却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路上最可贵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萧红喜欢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自由生长的树,只等以后读懂了语文的心思,天空就会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祝福》读多了,就觉得鲁迅并没有在文章中表示要“憎恨”谁,要“爱护”谁。法庭辩论式的教学多了点强暴力,细想想,谁都是凶手,谁又都是受害者,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鲁迅作品我觉得才是真实的。《祝福》教学,抛弃主义,捡起人性,告诉孩子鲁迅是一个“真”的人。
后来,喜欢上某篇论文里的这样一句阐释“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教学便顺着“春天”去推进。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番梳理,我们就会发现祥林嫂生命中几个“关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丽春之日,丈夫去世;孟春之日被卖再婚;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寂然死去。春天,本是寓意着新的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新的开启。而祥林嫂。却在其间频受打击和摧残,寂寞枯萎至熄灭。丈夫是她的春天,孩子也是她的春天,可是祥林嫂的春天一个个离去,所有的希望、期盼都化为泡影。“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种毁灭,若是走在“春天”里,就显其悲哀。
这个“春天”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很多自得,可是很快就发现,互联网时代,《祝福》教学,早已经是“春色满园”。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也在“春天”中泛滥流俗了。
那么,这次,《祝福》,我想怎么教呢?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45分钟,你讲任何的精彩点,都会走失其他的精彩。经典,永远是讲不尽的,而且,任何一种定势的教学,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思维硬性纳入凝固化的定论中,从而阻止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开发。如同《孔乙己》的教学,切入点很多,“手”“酒”“脸”“钱”“笑”“长衫”等等,选择其中的一个,其实是为了帮助学生走向其它。《祝福》的教学也是如此。经典作品的精彩,在于你永远想讲精彩,在于你不停地在教学中衍生精彩。既然这样,就教给学生发现精彩品味精彩的方法,给他们一双慧眼去妙识经典处,深入文本魂吧。“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就是教学生读书并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钱梦龙语)如此,简化《祝福》教学的繁杂冗长,不刻意掘深《祝福》的文本深度,点面结合,“有预谋地摆脱学生”,由扶到放,由教而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小说的能力,把《祝福》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去阅读思考。
我是从契诃夫的言语中找到这“一瓢”饮的。
“在小说里不要有多余的东西。这就如同在战舰甲板上一样,那儿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
《祝福》中精彩无数,即为弱水三千,一个场景,一个道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它们都在小说的文字深处,也都在战舰甲板上,都不是多余的,都是值得反复咀嚼深加品味的。结合《祝福》一文,谈谈你的理解。让学生找出甲板上绝不多余的小说细微处,把阅读学习交给学生。
只是,教师必须要有所引导有所示范,也就是说,教师在放手之前先要扶着带着学习,和学生一起充分阅读品味《祝福》中的某一点精致。祥林嫂是文本的主角,聚焦核心人物,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感悟悲剧意义才是有限时间内的最大化阅读。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生动地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细读文章,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多处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顺着眼--眼角带泪--眼睛无神采--直着眼--大黑圈--眨着眼--分外有神--凹陷下去--间或一轮……小说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但字数不多,惜墨如金,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中几个重要转折时期眼神变化的描写,通过眼睛,透视人生苦难,把祥林嫂震憾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到了高潮,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画眼睛”,更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一圈眼神细品味,写尽人生最苦悲。身份、处境、性格、遭遇、精神状态、心灵的伤痕、造成她悲剧的黑暗社会……她的眼睛,再用她的眼睛窥视周围的人和那个世界。
毕飞宇先生在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上演讲时说:“我只能说,鲁迅先生太会写小说了。”读懂祥林嫂的“眼睛”,寻找小说更多的“眼睛”,见微知著,以点带面,课堂简单如此!
祥林嫂的经历--祥林嫂的眼睛--《祝福》里更多的不多余的传神的“眼睛”,这就是我的45分钟《祝福》教学内容。
简简单单,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我希望,课堂也朝向这样的方向。
“读懂鲁迅作品,弘扬鲁迅精神。”这是本次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会的宣传口号。鲁迅作品很难读懂吗?读到什么程度才算读懂?我们与鲁迅有着怎样深的隔膜?中学语文课堂,需要怎么样的教学,才能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我觉得去掉“懂”字,就改成“读鲁迅作品,悟鲁迅精神”,是不是更适合中学生?
钱理群先生曾经在南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在谈及教学目标时,他认为首先要告诉孩子的是“鲁迅是一个‘真’的人”,要讲一个“真的”鲁迅,其次要强调鲁迅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中国现代汉语的语言大师。“虽然读鲁迅作品开始时会觉得很困难,但读多、读久了之后,你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你会流连于鲁迅建构的汉语精神家园中,这也是人生之一乐事。”(钱理群《名作重读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钱理群先生的这段话,很值得我们中学老师思考,“我不要求学生完全懂,我只要求学生知道鲁迅很丰富,鲁迅作品很有趣”。“读懂鲁迅作品”,就必然会要求教师“教懂鲁迅作品”,这压力,太大,也不实际,阅读鲁迅是一辈子的事,常读常新,让学生因为我们的课喜欢上阅读鲁迅作品,才是最实际的教学目标。
读鲁迅作品,悟鲁迅精神。
我望着会场舞台上大大的会议背景,鲁迅裹着一片黑色,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在背景画面右上角处,一枝绿色的柳条斜伸出来,给这片凝重和肃穆添上一丝生机和暖意。仔细凝望,一只蝉伏在绿柳叶上,它在想什么,它在歌唱什么,我突然感动起来。《祝福》教学,也是与鲁迅相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从文本深处找出这一只只小小的蝉来,聆听它们的鸣叫,听出它们的凄厉,更听出它们的期待吧。
读《祝福》--懂“眼睛”--找更多的“眼睛”,课堂,没有多余的东西了。
鲁迅,遥远的一只温暖又敏锐的蝉,我们,是否能在细小处寻找到他歌唱的痕迹!
7月11日那天,《祝福》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最让听课老师惊讶的是学生安安静静读书的15分钟!
“我都憋死了,那安安静静的15分钟。你怎么就沉得住气?”朋友满眼的惊讶,夜风暂息,安安静静的,像极了我课堂上的15分钟。
我笑了笑:“语文课不就是这样的吗?”
“可那是多大的场面啊!《祝福》又是多长的文章啊!你怎么就能做到如此淡定,而且后面效果还那么好?”
我还是笑了笑,淡淡的,思绪很快又回到了《祝福》的课堂。
江苏江阴南菁高中,古朴幽远,是当地很有名的一所高中,文化底蕴深厚,学生都是各所初中的优分生。走进《祝福》课堂和我一起读鲁迅的是今年刚考进来的新生,也就是刚初中毕业等候高中召唤的学生,他们会读出怎么样的《祝福》呢,望着稚气未脱的他们,我淡淡地想。
“《祝福》这篇小说近万字,你都读出了什么?”我必须检阅一下他们的初读。台下是黑压压一片,我看过去,怎么就看成了鲁迅小说里常有的那种拥挤和浓黑。
“我读出这个祥林嫂受封建礼教束缚,抗争又不被理解,终于在这个封建礼教充斥的社会以及人们的冷漠中被折磨致死的这样一个悲剧。”第一个学生的回答,用的是一个长句,语言连贯不做停歇。这很明确地告诉我这批学生读过作品,而且会读书。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的是人情冷漠、对这种女性的不包容、鄙夷、侮辱。”一丝冷意,我惊讶于这个“不包容”,极概括,极深刻。
“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然有反抗,但最终屈服。不过她屈服的过程中,以及受到精神的打击,所以说最后就去世了。”男生的话语显然没有组织好,关联词的连接很随意,但情节、主题以及态度均在其中。
“当时下层一个女性的死亡,社会是毫不在乎的。”
有思想的学生,有见地的学生,能读书的学生。他们的眼睛亮亮的,是思索的,有着阅读的光芒。这个年龄的孩子,我在课堂上问小说初读体会,往往喜欢回答情节,也就是写了哪些事情,一般不太从理性上做正面回答。但是,眼前的这批学生,语言简练凝重,多能一针见血,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极强。但强于思辨说理,也有可能失之阅读浮躁,对小说情节和细微处的关注不够。我扫描了几个学生手头的文章,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圈圈划划的,阅读,是要有痕迹的,论说的深刻不等于细节的入驻。“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读懂鲁迅作品,还是要“读”字当先。
“这堂课,先读文章。这么长的小说,你得要慢慢读,关键的地方还得要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想想并整理一下这篇小说写到的祥林嫂的经历。最重要的是,你得拿着笔划出你认为小说当中读着觉得特别有意味的句子。开始。安安静静地读。”
这样,就有了令你惊讶的安安静静的15分钟。
江苏金军华老师认为:“这是能量在蓄积,智慧在开启,情感在酝酿,接踵而来的是波澜的起伏,浪花的迸溅,飞瀑的欢笑。”这15分钟,深圳向浩老师认为是他的教学信仰之一。
学生们拿起笔静静地读着,我轻轻地踱着步子,在幽静的森林中凝望着。不是只有炽热和喧嚣才能激发生长,寂静中自有生命的勃发。整个会场静到极致,下面的老师们在做什么,我真希望你们也是在静静地读书,虽然心里有着很大对我的担忧。真的,你们善意的担忧我都能接收到。可这一刻,别多想,就这样静静地,享受我们阅读得好时光。陈丹青说:“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余华也说:“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教学,很多东西不能提前,阅读,很多时光不能省略。
他们划着一句一句,没有交头接耳,只有内心与文本的碰撞。时间凝滞,阅读的思绪流淌成河。
我很陶醉,记忆中蚕食桑叶或者细雨浸润泥土的声音,又一次生动地飘来。这15分钟,会还我们更广阔更深邃的15分钟!我相信!果然,读书后,他们竟自己找出了文章中更多的眼睛:祥林嫂的伤疤,祥林嫂说阿毛,四叔的书房,长工的淡然,鲁镇的风雪,祝福的隆重,“我”的支支吾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朵争先绽放时,我更想念那涌动生命的寂静的大地。
许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喧嚣尘世中,我们太缺失这样的安静了。
这个时代,安静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那么,这15分钟,会不会是我语文教学路上的一个进步呢?
可是课堂,还是要有多余的东西。
好的课堂,更必须要有多余的东西。
比如空谷无音,比如涟漪四起,比如节外生枝,比如风云突变。
生动的课堂,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那些严格按照预设指令和程序出发与到达的课,只强调了知识的静止结果,却忽视了思维的动态生成。一节课是否好课,关键还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怎样,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这样,课堂就不能僵化为纯粹的预设,也不能无边成不可抑制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文本都是独立的文本,每个阅读又都是独立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独特,就会衍生出预设外的珍贵的“多余”。 教师,就要在各种不在教学预设内的“多余”中清醒判断,敏锐捕捉,掘出珍奇。
《祝福》教学中,我问学生的初读体验时,一学生回答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读出了在这个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然有反抗,但最终屈服。不过她屈服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打击,所以说最后就去世了。”学生的这个回答,语言颇为跳跃,但仔细听,我们能听出《祝福》一文的情节、主旨以及读者态度。此时,我做了看似“多余”的一个追问:“你用一个‘去世’这个词来说(祥林嫂的死亡),书上(原文)是怎么说的?”鲁镇上的人,对祥林嫂的离去,是不用“去世”来说的。短工先说“老了”,然后淡然地回答说“还不是穷死的”。四叔呢,更是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生命的漠然冷酷甚至诅咒尽在其中,祥林嫂如草芥般的存在也就刻画得形神兼备了。可是这个学生对祥林嫂是有同情的,他自觉地用”去世“来解说死亡和离去,这就是对小说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了。这一追问,多而不余,学生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就在斜枝横生中的停留中得以加深。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或者时间限制不敢放手走向陌生路径,这其中自然也有教者的判断模糊或选择犹豫等原因。上完《祝福》,我还是觉得遗憾,有几处可贵的能拓深文本阅读的契机还是失之于犹豫。比如一男生有很精彩的发言:“悲剧过后世界还没有变。”这一充满哲理的评论赢得满场掌声,此时我更应该顺着一问:“你怎么知道悲剧过后世界没有变化?你是从小说的哪些地方读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不变化的?”这样,就会引导全班学生再入小说语言深处,读读祥林嫂死后众人的冷漠反应,思考首尾祝福祭祀的场景以及氛围的描写作用,探讨“我”的矛盾困惑等等,小说的主题理解就会更实更深。因学而教,顺学而导,导学引思,即便这看似“多余”的追问让后面少了一两处其他的精彩呈现,但做实拓深一处我认为价值更高。小说,是永远说不尽的,你不可能在几分钟内踩到所有的经典细节。教学中有价值的停留,是一种匠心,是一种品质。教给答案,只是满足于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成为我们的智慧。教学,永远不是一个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
风轻云淡,波澜起伏,一切都源于你的眼睛你的心。
课堂,最怕没有意外。语文老师,最怕缺失发现和捕捉意外的眼睛。
老师的眼光,既要落在文本的细微处,又要在课堂的时空处流转。既能在静止的小说文字里读出生动,准确选择好文本的教学点;又能在动态的教学推进中看到价值,敏锐生成教学的新资源。
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教学也在简洁中沿着文本走向深刻。但课堂又别怕多余,而要学会找到有意义的多余。因为,这些“多余”一点儿不多余!沉醉与感动,遗憾与嗟叹,都是真实教学绝不多余的组成部分。
零零碎碎地写出自己的教学思绪,就像远远地凝望一条河流。有那华灯初上的妙曼,有那铅华洗尽的安和,有那停滞回旋的挣扎,有那缓缓急急的歌唱,每一圈涟漪,每一朵浪花,每一簇撞击,都在不断地寻找、纠正、重塑和升华。
我还是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木刻画,想起了那双犀利的眼睛,想起了他的孤独、深沉、悲凉与温暖,想起了那伏在绿柳上呐喊着的黑色的蝉。“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我不能阐释,只和你们静静地阅读。
真的,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
[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祝福》备课与教学手记 (教师随笔)]
★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 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共11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下物理教学计划2023-12-11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基本情况2023-02-12
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2022-10-27
小学低级书法教学计划2022-09-03
小学书法教学计划2022-06-30
藏语祝福语写法2022-04-30
教学写字感想2022-09-16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2024-01-28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2023-05-04
八年级上册写字课教学总结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