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共19篇)由网友“鲤九之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读后感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作文主题是“阅读名著”,学习本单元,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与好书相伴,范文之教学反思:读后感教学反思。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我在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写,将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出来。
指导习作、点拨思维
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与好书为伴——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
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
写读后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抓住所读文章的一两点,出发开去,集中笔力深刻、透彻地写体会感想。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在写感想时,可以进行想像,通过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体会。写时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
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2.
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与好书相伴。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我在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写,将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出来。指导习作、点拨思维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与好书为伴--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 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写读后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抓住所读文章的一两点,出发开去,集中笔力深刻、透彻地写体会感想。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在写感想时,可以进行想像,通过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体会。写时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篇2:读后感教学反思
读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愉快的童年时代, 虽然这些名人童年时的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孩子,有的还要遭受战争和灾难的考验,但他们书中提到的一些童年片断还是美好,有趣,令人向往的。
一个人最初的人生经历,往往决定着以后发展的方向。小学是人生发展中启发心智、培养人格的最关键阶段,一直以来为全社会所积极关心和重视。当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促使家长从小就抓紧孩子的学习。周六周日参加各种(语、数、外)培训的孩子和家长到处可见,补课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反观我们的孩子,虽然通过参加培训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如果去问问他们:你们喜欢这样吗?十个中估计有七八个会说‘不!’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怎样教呢?我觉得教师除了教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事事都顺着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一些一年级的孩子刚到学校就不适应。老师就应该引导和孩子如何与同学交流,学会感恩、学会分享……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减轻孩子的负担 。高效率与减负担,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正如专家所说“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能带给孩子们愉快向上的心情,不能形成乐学会学的氛围,不能创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甚至还带给了孩子们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这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大打折扣!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认真、勤奋、高效地进行学习,课后痛痛快快地锻炼和活动,确保孩子们健康向上地成长。
童年的生命之旅,应该是快乐、健全和灿烂的。作为老师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地学习,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篇3:读后感教学反思
[读后感教学反思]读后感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作文主题是“阅读名著”,学习本单元,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与好书相伴,范文之教学反思:读后感教学反思。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我在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写,将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出来。
指导习作、点拨思维
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与好书为伴――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
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
写读后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抓住所读文章的一两点,出发开去,集中笔力深刻、透彻地写体会感想。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在写感想时,可以进行想像,通过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体会。写时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
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2.
《写读后感》教学反思山口中心小学翟翠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作文主题是“阅读名著”,学习本单元,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与好书相伴。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我在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写,将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出来。指导习作、点拨思维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与好书为伴--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 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写读后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抓住所读文章的一两点,出发开去,集中笔力深刻、透彻地写体会感想。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在写感想时,可以进行想像,通过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体会。写时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篇4:《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本册语文教材第一个习作是:写读后感。针对学生以往写此类内容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指导: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无病呻吟。
第二、“读”和“感”在文章之中两分天下,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就算了事。
第三、选不好感受点,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课上完了,我觉得自己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如果接下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动笔,老师能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作及时指导,并对作品进行及时点评,可能收效更大。
其实,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做到对给出的文章用心地读,用情地读;其次要选好“感受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总之,不管上什么课,一定要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要落到实处,绝不能蜻蜓点水。若果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重难点后,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重难点,过渡自然,随机应变,在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看这节课就算成功了。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篇5:《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都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自认为工作还是勤恳认真负责的,但也有懒散的地方,笔头懒就是其一,虽然有时课后有想法,但只会顾得和同事交流、探讨,很少记下来,或是写一篇小小的心得反思。
这本《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开头的三章多数为纯理论的内容还是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脚步,边读边想,读通了,后面的四单案例分析便觉得别人的文章写起来真是有理有据。
在第一章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概论第三节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中的教学基础里,有一个行动教育,书中引用上海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高他高,我无他高,我高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读后,我对照自己上学期上的几节县市级公开课,虽然课后大家的反应都还不错,但我也知道其实里面还有很多难点教学在课后我还是不是很清楚应该如何处理为好,关键在于备课,还没有很好地读懂教材,领悟编者的用意,而且自己阅读的参考书和文献也不多。
后面四章本书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各选取了几篇反思性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不论是哪一块内容,每一篇的反思都有几个内容:教学设计思路课堂实录、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生对教与学的反思、同伴互评、专家点评、教师再反思。
读了之后,对我今后如何写教学案例启发很大,因为很多也都是我上过或听过的课,甚至有些还是我写过教后感或听后感的。对比以前我自己写的教学案例,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很少甚至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而且也并没有什么再反思。
教师专业水平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专业发展和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既是教师自身的完善过程,同时也能够促使教学质量有一个稳步的提升。
篇6:《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由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学》是一本指引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书,是一本关心教育事业、关爱教师发展的书,是一本与广大教师一同探讨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历程的书。熊川武教授说:“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教师,要走向成熟,就应学会反思。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成为有能耐的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该书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各个实用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书中关于各种教育细节的描写、问题解决的阐述、个案的叙述,都给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探讨机会,书中的各个章节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思考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切身处地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思量,在教师职业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
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但反思却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反思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思考类似:“我的教学有效吗?”“我是如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的”、“我怎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教学永远处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一种合理科学的理智状态之中,处于一种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学之中。
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在担任了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后,我发现信息技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篇7:《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这本书,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这本书共有五章,下面我就围绕第三章:语文反思性教学中反思课堂讨论来谈谈。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以知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所有的问题都这样一次讨论完毕合适吗?
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第一次讨论答问时,学生思考的时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局限,通常比较肤浅。还有有些老师或因教学内容安排太密,受教学时间所限,或因自己对该问题没有作深入思索,往往在讨论时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1、对问题的讨论不深不透,学生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2、可能错失了对学生进行一次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不利于学生形成能力。
3、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读书思考的坏习惯,学习变得浮躁,不利于班级养成踏实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二次讨论答问。
当学生第一次讨论答问还没有理解清楚时,我们可以尝试第二次讨论。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必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养成凡是爱思考的好习惯。
2、可以将学生拉出思维定势的圈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广阔性,教会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思考回答问题,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可以避免思考问题时钻牛角尖,只重局部,忽略整体。
4、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不同的心境,对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的二次讨论答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理念的阅读教学平台。二次讨论答问是在第一次讨论答问的基础之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在给不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再读再悟的时间后,必将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些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也常在此刻应运而生。往往这时,课堂中最容易出现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的讨论高潮。
三、在二次讨论时,要精选问题,还要注意教师的点评。
a)精选问题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进行二次讨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采用此法,浪费时间;一些太难、太深的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也完全没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饿意义。一般情况下,那些语言、思维容量较大,又处在学生语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答案不惟一,具有较强思辨性一类的问题,才具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价值。也只有这一类问题,在二次讨论答问中才能掀起思维的高潮。
b)教师点评
在二次讨论答问之时,教师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益于学生发表各自独立见解的民主氛围,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整个讨论答问过程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教师的点评要适时、适度、点评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全面综述。教师的点评要做到言不烦,有时甚至只是露出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这样的体态语言点评,就足以将讨论答问推向高潮。
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知识,相信这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篇8:《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学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篇9:《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在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一个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的介绍,并要求有条件的孩子能阅读整本书。今天,我给同学们讲授了习作4《写读后感》。此节习作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运用读后感这一读写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写读后感,第一步就是读。由于孩子们都已经读了,所以交流读的内容,他们比较熟悉,为写读后感做好了有力的准备。这次的内容交流,我从书本的故事梗概入手,教给孩子们概括的能力,我让孩子们交流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并抓住孩子们交流的这个点,进行补充。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这篇课文,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有了对文章的感受,也就自然地想到了生活中的乐观或坚强,交流时,就比较水到渠成。
二、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一节课的梳理后,孩子们开始动笔,从孩子们写作的氛围中,可以感受孩子们都已经有话可写;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本书有所感触;从习作后的批阅中,我更感受到,这节课的交流对孩子们有所帮助,他们基本了解了读后感的写法,也能把对这本书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篇10:作文教学反思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学生的手脚解放。头脑开放,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心声而言立.情动而辞发。如何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展现活力作文呢?
1整合形式――激趣。
形式整合指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整合。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紧密联系.形成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系统。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写《秋游》,写前老师可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玩耍嬉戏,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把一个个欢乐有趣的场面用摄像机摄制下来,或用照相机照下来。回到教室,让学生回忆秋游的经过.回忆秋游过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这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把拍摄下来的录像或照片放给大家看看,唤起学生的回忆。再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一遍。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就可以有顺序地把秋游的经过写清楚了。
2开放内涵――唤情。
传统命题作文的缺陷在于固定了写作内容。给学生定下了一个死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写.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倾吐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具有真情实感。就可以写出童心童趣童真。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喜欢作文课.就不会听说要写作文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狠咬笔杆儿”了,就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情趣,写出来的作文就具有真情实感。
3丰厚过程――自探。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知、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探索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汲取别人的经验,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传统作文对学生的束缚较多,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现在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丰厚探索过程,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具体指导,由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过渡到师生的交流,使学生在习作与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与发展。这样的作文训练。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让作文成为交际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作文、用作文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形成了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促进精神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的综合效应。
4多元评价――提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是这多种评价的结合.特别注重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在评价失败和被评价失败中得到激起。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评价的时机。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不要轻易评判.应放手让学生去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教师则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特别对学有创见、思有特点的亮点,更应开放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徐鹄老师的那节作文课,学生完成习作后,大家共同评点。其中有这样一篇习作:一位女生在暑假跟随爸爸妈妈到南京游玩,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了一篇习作,并在纪念馆旁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女孩面带微笑。在评价时.同学们有的对女孩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作了评价:有的说女孩参观时观察得很仔细;有的说她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有的说能抓住一两个典型场面写。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说有两个词语使用不太恰当,等等。此外.有一个学生对女孩拍照时的表情作了评价.认为参观这样的纪念馆,心情应该是沉痛的,拍照时的表情应该是很严肃的,而不应脸带微笑。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放手让学生评价,就像一位主持人,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这样进行评价,没用一种套路去评,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成就感.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作文教学应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作文,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打开他们想说想写的源泉.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篇11:作文教学反思
习作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内心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现将本学期作文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强烈的欲望,并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那些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习得更好,学习得更快。”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十分重要。兴趣有了,写作的动力也就随之而来,学生才会文思如泉涌。
二、作文的基础是生活。
作文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在作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中重视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去充分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地将学生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三、品读好文章、摘抄佳句好词。
写作成功的同学大多有相似的经历:读到好文章,他们反复咀嚼甚至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一不小心用了上去,结果老师大加赞赏一次成功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去阅读去积累,不知不觉中作文水平就见长。
我们平时的阅读,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课堂上的阅读,
分析课文,句句讲解,字字落实,这种“训练式”阅读功利性太强,抑制了学生的灵性,如同篮球教练讲解技术动作,我们明白了技术要领,却未必有运球时的手感,更别说比赛时的创造性发挥了。另一种是课余的阅读一目十行,一天一本,这种“休闲式"阅读获得的多是开怀一笑。绝难领略文中的奥妙与真谛,这两种阅读对于作文写作帮助都不大,想使作文提高需要怎样的一种阅读。我想应该是这样一种阅读:它是一个写作者与另一个写作者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相亲相知基础上的熟悉与默契,这种阅读,才能对学生的习作起到好的作用。
我们选择一篇自己最欣赏的美文佳作,抄录下来潜下心来,反复诵读,天天赏玩,既不是为追求情节的刺激,也不是为应付考试而苦读,空出心灵,畅开悟性,纯粹是兴之所至地品读,今天对第一段感兴趣,就尽情的读;明天对结尾有感觉,就对结尾多品读几次,这样,文章诉诸阅读快感的表层信息渐渐消退,藏在深层的东西水落石出,日复一日,反复这样做,渐渐感悟作者写作思路,领略其用笔之妙,从而进入一种较高的读书境界。
四、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比如说常写错别字,写文章病句多,表达不清晰等等。本学期我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再如对生字的教学方法多样,有比较法,有重点突破法,有归类法等等。总之是想办法让学生记住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的进步,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长,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的道路上写下美丽的诗篇。
篇12:作文教学反思
关于四年级作文教学的反思
前言:四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习作的起始阶段,我将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凭借孩子感兴趣的方式,给孩子以实实在在的指导,降低难度,培养孩子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习作中学会做人,四年级作文教学。删繁就简、化难为易是我不变的追求。
《一处神奇的自然景观》教学反思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变化多端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美不胜收的公园……可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说说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时,占主流的往往是这样两种回答:或“记不清楚了”,或“不知怎么说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即使我们讲再多写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笔下的景活起来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观察——让学生眼中有景
写作源于观察,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写景的作文尤其离不开观察。上习作课的前一周,我便把观察的任务布置下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做好记录。针对现在的孩子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1、观察粗糙、笼统不仔细;2、观察混乱,缺乏顺序性;3、观察对象比较孤立,观察一点就会做出简单的判断,我在布置学生观察的时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准确、全面、精细。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大自然的神奇,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二、交流——让学生心中有景
习作指导课上,我注重了交流这一环节: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看能不能让听众也为之心动,小学四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教学》。我注意选准时机,将写景的方法融入到具体的作文情景中,比如:学生讲到仙湖植物园的全貌时说:“那里有的是树,有的是花,有的是草……”我马上追问:“像什么呢?”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像世外桃源”,“像人间仙境”,“像一个绿色王国”……当学生讲到碧云草的颜色、形状时,我首先肯定他抓住了特点,然后又问:“有风的时候,碧云草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说到了“翩翩起舞”、“说起了悄悄话”等。在交流这一环节中,我将具体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考究顺序、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等一一渗透进去,学生自然而然习得。而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语病等问题,更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点化。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心中的景越来越清晰了。
三、动笔——再现心中的美景
作文之所以难教,习作之所以难写,主要原因是被人神秘化了,高高在上,脱离生活实际。其实,“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学生动笔之前,我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人人会说话,所以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现在就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心里的神奇景象记下来,让别人也来分享你的快乐,这岂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解放孩子的心灵,他们一定会在阳光下舞蹈。
四、评价——体验习作的快乐
现在的大人孩子大都迷恋游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游戏永远给人希望。如果我们的作文课堂始终能给人带来希望,那还有人厌倦它吗?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你说全是废话,相信没有人不沮丧的;点评习作如果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谁不喜欢呢?我非常欣慰地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总有几个孩子缠在我身边问:“老师,什么时间讲评作文啊?”那眼睛里燃烧的是写作的热情啊!身为教师,我要做的就是保护它,让这种景象更加壮观。为此,点评习作时,我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习作,分享别人的经验;而我更是放大优点,热情鼓励。孩子们俨然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呢。
五、修改——扬长避短画面活
在和谐的习作磁场中,我强调“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非宁静无以致远”,让学生对照成功的范例,检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作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纸上了,一个个瞬间定格成了永恒……
这堂课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幅画,最神奇的一道景。
篇13:作文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学习重点:
默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学习难点:
联系实际,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教法:
谈话法、点拨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陪爸爸妈妈逛过商场吗?你最喜欢在哪类柜台前停留?如果遇到了你特别喜欢的东西,你会怎么做?
2、看图:看这也有一个孩子在陪妈妈逛商场。睡与阿尼亚说说你都
看到了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读题后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检查识字情况
三、朗读感悟:
1、开火车检查读文情况,并思考读题后提出了问题。
2、这个孩子为什么在玩具柜台前?我们到课文中去细细地寻找答案,请默读课文,找一找能回答问题的句子画下来,标出认为重点的词。画好后说给旁边同学听听。
3、指生汇报:
1)“目不转睛地盯着”是怎样的看?
2)为什么“闪着兴奋的光芒”?
4、能把小兵的喜欢读出来吗?想一想他看见别人来买玩具汽车时,心里会想什么?
5、如果你遇到了这么喜欢的东西,会怎么做?小兵和你们的做法一样吗?他是怎么做的?
6、什么是“抢着说”?小兵为什么要抢着说?
理解“常年”的意思。常年这样病着会怎么样?(体会妈妈的辛苦)
7、看到妈妈如此辛劳,如果是你,还会要心爱的玩具汽车吗?所以小兵要抢着说:——
8、小兵只是看到玩具汽车这样说吗?还会在什么时候?
水果店前、蛋糕店前、看到漂亮衣服等
9、妈妈在说这些话时,会想些什么?读读妈妈说的话。
10、妈妈被小兵感动着,还有两个人育人被感动着,是谁?这处他们被感动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看出他们的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扩展:
小兵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让我们送给他不同的祝福吧。把你想要祝福他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喜欢——不要
送——不要
懂事、体贴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课堂呈现出的效果来看,学生能处于兴趣盎然的读书氛围中,读的情绪高涨,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也很清晰。分析其原因,在于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的不厌倦。
在略读课文中除了形式多样的读,还要有重点的读,避免泛泛读,
无目标的读。在突破课文重点部分,重点理解“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等词语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课堂上又不能完全放手。我就通过创设情境,适当加以引导,运用了学生多种感官来感悟,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课文中的小男孩。从那丰富、传神的表情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多么喜欢小汽车的“小男孩”。学生在朗读时真正的有感而发。在突破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默读方式,感受文本,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提供了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有待改进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感受谈得还不够深刻,内容还不够具体。仔细分析,这与我在课堂上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有关;也与我有些紧张,没有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而忙于教学进程,给学生默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有关。
因此,尝试上了这节略读课文后,也使我更清楚了今后略读课文教学的方向,既要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的时间、空间。同时也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还是要给予适时的引导、点拨。
篇14:作文教学反思
看图写话的每幅图都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写话训练材料,教师怎样指导看图写话,扎实地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最终提高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我通过以下的四个步骤来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效果较好。
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看图写话的基础是要学会观察,这是进行看图写话的重要条件。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对图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写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看图写话一般包括单幅图看图写话和多幅图看图写话两种类型。对于单幅图的看图写话,要让学生找出图中所表达的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分别是什么,弄清图意及这幅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从总体上对图画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抓住图的细节进行认真观察。比如:具有特色的环境,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再深入进行观察,用有趣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看图兴趣,使学生有不同的新发现。
对于多幅图的看图写话,要在把每幅图看清楚、看明白的基础上,想想图与图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多幅图看图写话变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
二、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
图上的内容是平面的,静止的,只是描绘出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而与之相关的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却无法体现出来。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使图中的事物动起来,使他们有动作、有语言、有思想,才能使画面内容丰富充实。
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画面中,进入角色,大胆想象,也可以借助课件进行演示。如果和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让他们在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中,想象画面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又使静止的画面传递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时也许只是给学生一些提示,但就是这一点提示,可能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想说想写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理顺思维,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从想象到写话,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口头表达。低年级学生表达时,往往缺少条理,不连贯,所以我们要重视看图说话的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反复实践,为后面的写话打好基础。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展现出来。在说的过程中,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有开头,有结尾,语句要完整,条理要清晰,并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话。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先找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做示范,然后再让其它同学仿照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用词准确生动、想象合理等独特之处。
四、动笔写话,完成最终目标。
学生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和口头表达的东西转化为书面文字,这是看图写话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看图写话的最终目标。通过以上的层层训练,再来写话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要逐步提高写话的要求,从开始的规范使用语句,把意思写完整,逐步提升到写得具体、生动,再到富有想象力,写出人物的语言、心理和神态。
此外,要提高看图写话的质量,还要注意平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经常进行词语、句子、片断的训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口头表达、书面写话几个环节的训练,无论画面内容如何,也无论是几幅图的看图写话,孩子们都不会觉得无处下手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学生才会对看图写话产生兴趣,才会觉得这是一件快乐的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地写为主动地学,才能乐于把心中的想法用充满活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看图写话的训练,对学生来讲是水到渠成之事,我们的教学也自然会落到实处。
篇15:作文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指明方向,明确学习内容。
《妙笔生花绘美景》引导单首先通过“温故知新”以及“知识定位”的环节,让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与作用,接着在 “概念识别”环节,让学生判断哪些语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其依据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在判断中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2、注重实践探索,寻找方法。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明白了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 、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只是导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环境描写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探索技巧,并学以致用。所以,关键环节在于“技巧探航”。在“技巧探航”这个环节中,我们课题组经过精心筛选,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课文文段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探索技巧。例如在第一次技巧探航中,摘取的是《春》一课中的关于小草的描写,采用逐步添加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句一“小草从土里长出来。”,句二“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长出来。”,句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用得最生动,并说出原因。学生很快就判断出生动的句子与原因是用了形容词与拟人的手法,“偷偷地”使得小草形象生动,富有生气,“钻”字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而“嫩嫩的,绿绿的”则是从小草的质地与色彩着手去描绘。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仔细观察,抓住特征的重要性。而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更是能使得所描绘的景象更加生动形象。为了巩固这一点,备课组的成员精选了学生熟悉的课文关于花的描写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赶趟儿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让学生分析该句用了什么方法,归纳技巧。通过“技巧探航”,学生们自己通过实践分析归纳,最终找到了写好环境描写达到一定效果的技巧要观察、抓特征、用修辞、多联想,寄情感等。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方向,而技巧则完全由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归纳完成。只有学生启动思维收获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这一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3、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正因为有了“技巧探航”的思考与归纳,学生们对如何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达到一定的写作目的有了思考的方向。趁热打铁,“拓展实践”环节马上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技巧学以致用,练习巩固。“拓展实践”环节先让学生写《清晨的校园》的百字短文,并要求必须运用一种以上的修辞和想象联想,由于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所以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在随堂练习的8分钟中,学生文思泉涌,大部分同学都能恰当运用修辞与联想想象,生动写出自己眼中熟悉的清晨的校园。
二、不足之处
1、例文欣赏所选的内容分别是《感受长城》和《神秘的错高湖》,两篇例文中的环境描写都很精彩,但由于长城与错高湖两个地方并非学生所熟悉的地方,学生无法领略文中环境描写精彩,无法引发共鸣,因而也无法促发学生对其中环境描写技巧的感悟。这一点,我们在备课组在课后讨论反思归纳出,以后例文选材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更好激发学生的共鸣性,从 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2、作文指导课,必须是课堂指导后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实践写作,只有及时将写作技巧运用于指导写作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在本次的作文指导课中,虽然有“拓展实践”环节及时让学生巩固知识,但短短的8分钟中,完成随堂练习并得以展示的只有寥寥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大部分同学还未能很好进行巩固。所以,在作文指导课中安排好随堂练习巩固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只有会写了,那么,所学的写作技巧才是学生的。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文指导课,学生只有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归纳技巧,然后能及时将归纳的技巧巩固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篇16:作文教学反思
关于作文教学反思
从改革开放至今,作文教学历经三十余年,教学流派纷呈,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很好的写作教学经验,比如关注生活、读写结合、注重积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写作,多写多练等等,当代作文教学现状及反思。但毋庸讳言,作文教学现状也实在令人堪忧,许多学生仍怕写作文、甚至讨厌作文,所写文章思想贫庸甚至低俗、情感虚假、文字不通、表达无个性、无创意。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作文教学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许多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有的甚至因怕教作文而放弃教语文。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屡遭诟病,原因何在?笔者就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
首先,我们的中小学作文教学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能被广大教师接受的理论体系。虽然流派众多,但有的缺乏理论根据,有的逻辑性不强不成体系,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
诸如什么是作文?学生为什么要教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学生怎样才能学好作文?教师怎样教好作文?作文课又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写作的本质和写作教学的原理是什么?怎样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诸如此类等等,基本的问题不搞清楚凭什么教学?又凭什么能提高作文的质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有作文而无作文教学,因为作文只是阅读的附庸只是单元练习中的一个作业。没有独立的教材,教学时大家只好各现神通。拿作文的练习来说,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属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多练是必须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和形成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可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写了几百次作文,又有多少能写出好文章来呢?对教师而言,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同此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十分严重。盲目性表现在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从现象上来看,人教版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安排相应的作文训练,似乎是一种有目的写作训练,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没有多少人能答上来。随意性是指作文训练无计划、无序列安排,是零敲碎打的。长期以来,写作依附于阅读,无独立的教材,更加重了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难于列出类似于物理、数学那样客观的学科要素、不可或缺的概念以及公认的定理。即使有人能列出一些概念、原理,学生记住了这些概念,却未必能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中,有一作文最为极端。作文与人的灵感、才华、个性、创造性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也是最不可捉摸的。迄今为止,在人类整个知识框架中,有关作文教学工人的概念、原理,几乎还是众说纷纭。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很难像教数学、物理那样,通过公式、原理等知识的记忆、例题的讲析,通过规范严谨的技能训练得到成正比、可以检测的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士普遍认为,作文几乎无规律可言,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第二,“阅读决定论”的失误:古典经验主义的作文教学思想的残留。叶圣陶先生的“阅读决定论”的作文教学观念是当代作文教学观的重大失误。这种作文教学思想认为“读好就能写好”。中国有很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两千多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活动,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大量的成功实例。从民谣俗语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专家学者的论断“文无定法”;从杜甫的治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鲁迅的愤世之言“从不信文章作法”,在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就全部标着“怎么写”,那还需要作文课吗?所以,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依靠学生长期、大量阅读文章,从优秀范文中感悟其妙处,慢慢积累起判断分析文章优劣的标准:在通过大量而零碎的作文习作,来积累写作经验,教学反思《当代作文教学现状及反思》。这种以模仿和习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古代确有道理,一些大作家的成长经验也验证了这一思想,但却是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在社会生活内容日益多样、信息总量急剧增加的今天,学生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被大大压缩,非语文课的教学和作业时间占去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精力和时间,这种靠单纯的阅读积淀进行作文习得根本就不可能,况且阅读有阅读的任务,不全是为写作服务。时代需要的作文教学是在掌握写作心理、思维的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的作文教学设计,而阅读只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种因素罢了。
第三,“文话同一“论的失误:写作意识和写作思维特征的淡化。长期以来,叶圣陶先生的“文话同一”论对中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作文教学观认为,说好就能写好,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口才很好的人写起文章来却并不一定漂亮,两者并不是一回事。说话是一种线性化时间化的`思维,一种叙述式的思维。而写作是一种空间性的思维,一种结构化的思维,一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思维。这种写作意识和写作思维特征的淡化,导致写作过程的虚化,到目前为止,我国整个语文教育学界对学生作文的核心知识、作文的基本技能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绝大部分教材中关于作文的部分,大都语焉不详。有的干脆对作文避而不谈:有的只出几道题目,不谈作文教学:;有的只列出写作要素和技能目标,没有具体的训练过程,教师不得不对教材所列出的训练点进行二次开发。这些教材把作文教学过程设计的重任交给了任课教师,大家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如何教学生作文,自然也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难题。
第四,传统作文教学以“文”为写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写出“好”文章(好的标准整齐划一,对全班学生一个要求;有的用文学作品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拔高了要求)为作文教学的归宿,于是为了写出“好”文章来,教师在教学中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文章品味”,教学内容是文章学(包括文体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构成,以传授文体知识、分析例文、模仿范文和纠正学生习作中的的主要问题为主要手段,可是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少激情、抄袭成风、甚至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修改,学生为什么还写不出理想的文章,我们的教学科学吗?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我们的精力究竟应该花在什么地方?中国古代的学生作文大都做成没有思想,只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而现今学生的作文,也只不过是新变种的八股文而已,有诗为证: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边叙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
“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思想滋长了以模仿为主的作文学习之风,导致了学生动力的缺乏,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写作能力没有真正形成,写作的创造性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当然一味否定文体写作训练也有失偏颇,进行适量的文体写作训练仍然十分必要,但不能把这种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教者应搞清写作的基本原理,重视写作者的主体作用,做到“眼中有人”,建立能长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的教学机制。目前这种“以人为主”新的教学机制正处于探索之中,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写作者的主体性作用,让写作者保持长久的写作动力,构建写作思维模型。
第五,应研究外围因素对写作的影响:生活、阅读、思维、听说与写作的关系,尤其是生活、阅读、思维与写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解决好了读与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爱好阅读乐写好写的好习惯,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大半。
第六,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目的、性质、写作的本质、学生、教法搞清楚了,再研究一下我们自己,要求学生会写,我们是不是会写?一个自己都不喜欢写作、不会写作的教师,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吗?能顺利指导学生的写作吗?学生作文要写得好,除了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外,老师在其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美国1980年国家优秀教师称号的密苏里州中学教师贝弗莉·拜姆斯说得好:“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学得更好;教师如果不是仅仅作为学生作文的裁判员去工作,而是作为一个编辑去工作,那麽他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总之,语文教师应多研究写作教学的规律,反思传统的写作教学,努力探索作文教学的科学化。
篇17: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困难的课题。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学生怕作,老师怕教。现在的作文效果跟教师、学生所费的劳力比起来是不相称的。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作文训练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才具有科学性?作文教学需要改革什么?这些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尽管许多专家、学者、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迄今仍未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模糊不清,做着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的辛勤工作。尤是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因而,有必要对传统作文教学进行彻底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先看作为教学指挥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都是严格的命题作文。再看在这种指挥下,我们以往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常常是教师题,提出统一的要求,确定好中心,规定如何写,什么不能写,并指出应该如何写。作文批改也只是改改错别字以及病句,看是否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完整。而学生只能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统一要求,立意组材,硬着头皮搜肠刮肚,七拼八凑,敷衍成篇,一交了事。作文完全坠入新八股的条条框框中去了。写成的文章,虽符合基本章法,但毫无生机,言之无物,套话满篇,缺乏文采,枯燥无味,十足的学生腔,往往是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事实上,传统作文教学走入了这样一条死胡同;偏重于文章体裁的“双基”训练,不注重发展认识能力,重机械模仿轻思维训练、开发智力。尽管目前这种现象在许多教育地区已扭转,但应该认识到,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这种桎梏下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传统作文教学貌似科学,有序列、有系统地严格训练,实则给学生上绑,规定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的手足,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抓“流”忘“源”、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临渴而掘井”,难怪学生对作文无话可说、叫苦不已。
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而且这种只偏重于机械模仿写作技巧而忽视智力发展的训练,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的质量。叶圣陶先生在《语文书简化》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同时,叶老还认为,学校的作文教学应该向着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去努力,那就是作文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产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过去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得不偿失,其根本的原因难道不就在于首先没有重视“质料”,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脱节吗?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文实际上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而输出的信息。当然,这种输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具有相当的表达能力,一定的输出技巧。有了输入的并加工处理(思考)了的信息,而没有一定的技巧和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是很难输出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输入信息,加工处理不当,那输出什么呢?如何输出呢?一个人要写出一篇充实的东西来,首先必须在认识和生活积累上有必要的、足够的准备,这就是所谓平时的蕴蓄。没有这种蕴蓄,或者虽有某些蕴蓄而还不足以构成文章充实的内容,就根本谈不到提笔写文章。以往的作文教学,不正是让学生在形式上比葫芦画瓢,在内容上只能东抄西借、挖空心思地拼拼凑凑、无病呻吟吗?所以,叶老说:“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只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评改<最近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米”,也不懂烹调法,何以做出佳肴呢?古人总结的“功夫在文外”,也是同样的道理。建国初期的“速写作法”之所以能收到速成的效果,就因为它发挥了成年人生活丰富经验多的优势,我写我的生活,当然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青少年生活比较单调,生活积累不多,下笔作文最头疼的问题是无米下锅,无内容可写。如果作文教学不切实解决作文内容问题,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在“怎样写”上下功夫,最终也只能是兜圈圈、原地踏步,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作文质量。
既然我们看到传统作文教学具有严重的弊端,那么使作文教学走上一条科学的轨道呢?要使作文教改有较大的突破,除了保留吸收传统教法中的某些好人因素,既要让学生通过有效地模仿熟练地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材料,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的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总结为这样三点:积累材料是前提,传授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是关键。
要积累材料,首先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其次,必须扩大阅读面。中学生生活面狭窄,这就更应当从广泛的阅读中去积累。那些写作过关的同学成功的经验,无一不是多读多练的结果。
传授知识、写作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继续传统的模仿性技能训练的方法,同时,更应该加强智力性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智力活动的方法,养成活动良好习惯,并以此为基础形式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的作文变得生动活泼,具有独创性。相应地,作文训练的过程有变传统的“收”——“收”为“放”——“收”——“放”,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实践证明,我们只有按科学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陈旧的不良做法,学生的作文能力才将会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作文教学这一棘手的问题,也才会得到解决。
篇18:作文教学反思
在xx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时时感受到xx教学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反观我自己的作文教学,可以说问题多多,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不足之一:作文教学缺乏目的性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大多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先从作文题目的拟定说起,大多情况下,作文题目的拟定比较随意和盲目——要写作文了,才去找题目。而题目又往往从网上搜索或从往年做过的题目找,找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学校规定每两周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周连堂的语文课就用来写作文,这样,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一句话,作文教学没有方向性,没有设定明确又科学的目标。
不足之二: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
与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学缺乏有序性和系统性。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不足之三:作文教学存在功利性
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媒体和专家都认为话题作文是最好的考场作文形式,但实际上我们无权去找理由说谁是谁非,它们本应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但事实证明,功利化的作文训练既应付不了考试,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呢?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体会。
一、要确定具体的作文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
二、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围绕不同年级的作文训练目标,分解目标,做到有步骤有序列的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采取有效的方法
(一)、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可以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纵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篇19:作文教学反思
面对中考,初三的教学显得很功利,一切都指向中考。对于语文,作文分数比例是让人不敢忽视的,在120分的总分中作文就占了50分,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在考场作文中,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而表现形式也不可轻视。有些应试作文题材一般,可是经过作者巧手“包装”,就变得新颖闪亮,使人耳目一新,从而提高作文的档次。那么,用怎样的“新瓶”来装“陈酒”呢?在多年的中考作文复习教学中,我归纳出比较新颖别致的“包装”方法有:雕题目、加题记、改体裁、分片断、列标题、变形式、换人称等。
一、雕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在下笔作文前首先要不遗余力的雕刻斟酌文章的标题。例如以“关爱”为话题的文章,如果用《我和爸爸》、《难忘的一件事》作题目就显得平淡,若换成抒情性的题目《父爱如山》、《不灭的烛光》、《宽容使快乐常青》等,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因而同学们在下笔作文前,一定要仔细雕凿文章标题。
二 、加题记
在题目之下,正文之前,写一段富有哲理或情趣的话,可以自拟,也可以用名言警句,但不宜过长,它可以解释题目,或提示下文,或
说明写作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使阅卷者一下子明白作者的意图。如《宽容使快乐常青》一文的题记:“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远了、近了、亲了、疏了。每个人如大海行舟,不免有磕磕碰碰,但是一个宽容的微笑足以改变一切。”这一题记以哲理性的抒情阐述了宽容的意义,提升了本文的主旨。
三、改体裁
在中考作文中,多数以记叙文为主。改体裁主要是指用书信体、日记体、戏剧体、童话体等体裁形式来写记叙文。虽然体裁变了,但主体部分仍是记叙文,使人感到亲切、新颖。例如《奇特的光》一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激光自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特征,集书信体、童话体于一身;再如《天使人间行》采用戏剧形式,以天使分别在家属楼、医院、公园等三处寻访的见闻体察到人间亲情的珍贵。
四、分片断
写数人(数事),或写一人(一事)的几个方面,可以分几个片断来写。如《我的一家》,假设爸爸、妈妈和我,可以一个人写一个片断,片断与片断之间用“一”、“二”、“三”标明,另外加上开头和结尾。这样化整为零,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的记人叙事。当然,各个片断之间应是既独立,又有联系,前后照应的。
五、列标题
在分片断的基础上可以给每个片断拟标题,不仅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如《记我的一次
成功》,
假如写我当小干部的经历和感受,若写三个片断,可以拟“播种”、“耕作”、“收获”为标题;若写四个片断,可以拟“苦”“辣”“酸”“甜”等。标题拟的好,不但能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会使文章层次分明,文意连通。
六、变形式
近年来,在“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影响下,许多人避开常见的三大文体而选择应用文,试图从作文的形式上突破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让作文与现有的数理知识、现代科技、影视艺术相融合,通过移花接木,融会文体。改变作文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几何证明式、病历式、简章式、实验报告式、访谈式等。例如有位同学以《班长的烦恼》为题,将要表达的内容装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习题:好朋友该不该管。已知:午自修时好朋友小华吵闹。求证:是否应该汇报班主任。证明的.过程就是说理的过程,另外还有批改和订正两个步骤。小作者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完全放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显得新颖别致。
七、换人称
把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作文改成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表达真挚感情。例如《敬礼,老师》,用第二人称“您”来代替第三人称“她”,进一步表现了好老师“您”的浓浓的爱生之情,一个普通学生“我”的尊师之情。
★ 读后感教学反思
【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共19篇)】相关文章:
《透视名师课堂管理》读后感2023-04-08
能力与态度的作文2023-04-21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2023-07-22
我们的教师作文2022-05-0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2022-05-05
教学设计总结2023-11-11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023-01-19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022-10-08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2022-11-14
有效上课的师德修炼读后感作文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