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学计划(精选14篇)由网友“努力并快乐的小f”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现象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声现象教学计划
声现象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
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
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
(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
(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
(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
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
(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
(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篇2:物理教案声现象
物理教案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物理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 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篇3:声现象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 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 橡皮筋
一 引入新课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教学过程 设计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 ; 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三.思考与作业 P43-3
四 板书
篇4:声现象一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 声速(15℃)340m/s
3.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篇5:《声现象》教学反思
学完声现象后 ,让学生写学习体会, 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
《无声的世界》
学过声的现象 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 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篇6:声现象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设计、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一段没有声音的视频进行声音的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的重点,讲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物理情境始终贯穿其中,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中去体会物理的现象。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设计这一章的教学措施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做了一些尝试。在开始上课时,改变教师直接阐述课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有意思的视频。于是我找了一个外国人唱中国国歌的视频,但把声音去掉,让学生猜一猜他唱的是什么歌,外国人夸张的表情和嘴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都踊跃的参与进来,当有同学猜到的时候,老师可以发问,“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什么有的同学猜不出来呢?”同学们很自然的想到是因为听不到声音,而一个小小的视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
在讲授过程中,辨析乐音的三要素就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利用了学生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提前录制了几位老师对同学说的话,上课作为音频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位老师说的,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猜老师声音的“游戏”中,当他们猜出来后,我问他们“你们是如何
猜出来的呢?”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声音不同,“那么这反映了声音的什么特性呢?”,这样音色的概念在学生的“游戏”中让学生得到了理解,这比老师在讲台上多么细致的讲解都能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只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如果我们可以将上课所提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中的某个悬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我想学生不用我们催促他们去思考,而是早已开动他们的脑筋,希望早日知道故事的“结局”了。当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在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对响度和音调的辨析时,我播放了“青藏高原”最高音的一句音频,在学生都叹为观止的时候,我请学生来模仿一下,当学生进行模仿的时候,这节课也被推向了最高潮,甚至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一下,当他们由于调太高唱不上去的时候,自然理解了音调的含义。在课后,我让学生试着独立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交上来的总结报告十分具体,而且很有条理性。学生在和我的交流中,对我说“以后可不可以多上一些这样的课,这节课很有意思,感觉在玩中就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习到了,而且全部都理解了,很难忘记。”。这给我了一个启发,我觉得物理其实是可以不让学生感觉困难的,只要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出发,为学生创建物理情境,搭设学习的平台,学生就可以在轻松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共同参与教学,并对所学的知识点理解更加的透彻了。
在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为学生创造有效的物理情境,搭建良好的学习的平台,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其他教师给我提出的缺点我一定虚心接受,尽快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吃透中考标准,搜集典型习题,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既来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提前预习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
篇7: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物理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 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 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 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物理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篇8:声现象教学反思
《声现象》这章内容相对简单,重在理解与记忆。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对于路程、速度、时间三个物理量,学生只是在小学学过,但还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学生的难点。另外,这里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物理应用题的第一次规范化计算,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强调物理计算题与数学的区别,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几种声音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两个重点,讲解第二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最后通过四个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其他教师给我提出的缺点我一定虚心接受,尽快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吃透中考标准,搜集典型习题,利用“班班通”的有利条件,既来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提前预习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
篇9:《声现象》教学反思
《声现象》教学反思
学完声现象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
《无声的世界》
学过声的现象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篇10:声现象教学反思
学完声现象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
学过声的现象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篇11:声现象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起启下的作用,基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为后面《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小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是具体的,但是产生的原因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找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振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实验,分层次设计实验,层层递进,从直观的看到振动现象,到借助其他物体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振动现象,再到反证实验,声音停止,振动也就停止了。本课还提供大量的发生物体,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发声现象,用看、听、摸、画、说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发声的动作落到发声体发声时的现象,从而总结出物体的发声来源于振动这一科学知识,来突破重难点。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丰富的材料准备,且材料的结构性是随着教学任务递进的。比如橡皮筋、尺子、撒有豆子的鼓都是很好的发声材料且感知明显,同时延伸教材中仅探究固体和气体的发声体,引入了水这一液体发声体,为后面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吹小瓶这一环节,做了两个调整,一是将教材中的盐换成了塑料泡沫,因为在课前的下水实验中发现盐根本吹不起来;二是将这一分组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因为学生在分组时只关注了好玩,而忽视实验现象的思考,同时由于是冬季,湿气大,学生分组在轮流反复吹的时候,会出现吹不起来的现象,影响实验结果。而演示实验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一个点,通过一个空瓶、一个装有塑料泡沫两个瓶子的对比,发现空气在振动,带动塑料泡沫在振动,从而解决气体的振动引起发声现象这一知识。在反证实验环节,用小锣取代小叉,因为小锣的声音延续时间长,振动明显,而用手去按住小锣停止发声,振动也停止,现象直观好操作。
此外,本课设计中重视学生的良好实验纪律和实验记录填写的好习惯。从猜测—验证—结论,用事实说话,善于观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最后的两个问题,为后续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大小两课埋下伏笔,让孩子们在好奇中继续研究。
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但是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和关注程度不够,其次,我放手程度不够,虽想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引导过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抑制。还有,我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的细节表现关注不够,对学生的指导过多,对学生探究能力挖掘的不够。若是在探究阶段有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论,就能更好凸显出科学课的探究的特色。此外板书整理方面应将本节课的结论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更好的总结本节课的科学知识。
篇12: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
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
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
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
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
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
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篇13: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s。
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少于: S=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vt =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五)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及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3、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声源的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6、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7、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毒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一切干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
为了不影响睡眠,一般不要超过50dB,
为了不影响工作,一般不要超过70dB,
为了不损害听力,一般不要超过90dB,
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例:汽车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例:戴耳塞)
(七)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1、蝙蝠用来辨路捕食2、超声波测速仪 3、“B超” 4、“声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1、清洗精密机械 2、粉碎体内结石 3、制成超声加湿器)
篇14:声、光、热现象知识点
【知识要点】 一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
11
S总?vt总 22
4.乐音的三个特征: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不同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减弱;(2)在 中减弱;(3)在 处减弱。
二 光现象
(一)光的色彩 光的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
2.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3.光的三原色:、、。 4.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 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
5.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健康,要进行防护。
6.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 沿直线传播 7.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8,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8。
(二 )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了我们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等于(注:光路是可逆 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和
(三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
2.平面镜应用:
(四 )光的折射
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射光线分居法线 ,折射角 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是 可逆 12.折射的光路图:
13.透镜与凸透镜成像规律 透镜:
透镜成像规律的说明:
一焦分虚实。u=f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f,成实像,U=f不成像,u
二焦分大小。u=2f是成缩小的`像与放大的
像的分界点,U>2f成缩小的实像,u=2f成等大的实像f
注:凹透镜对物体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三 热现象
(一) 温度
1、温度:是指物体的。测量的工具是
2、温度计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单位是1摄氏度的规定:把 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 1 ℃。 4、常见的温度Www.559FB55AA49149FF.html计有(1)(2)(3)
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 6、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 稳定 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凹面 相平。
(二) 物态变化
7、、、
8、熔化:物质从 9、凝固:物质从10、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点。同一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
1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12、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
t 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 熔化 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 温度 不变,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 固 态。
13、汽化:物质从和。都要 14、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是在 温度下,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 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 同时发生的 剧烈 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 热,但温度 ,这个温度叫 。
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2)液体;(3)液面快慢。 16、液化:物质从变成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要热;
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要 热。
★ 初二物理教学计划
★ 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声现象教学计划(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检测试题2023-05-05
初二物理新人教版上册第一节教案2023-01-18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2-11-20
声音的特性教案2023-01-05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2022-08-02
光现象初二物理教案2023-04-01
初二物理上册新人教版第三章教案2024-05-19
新学期初二物理教学计划2022-12-28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2023-03-15
初二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试题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