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04 07:43:1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推荐14篇)由网友“拔拔火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1: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研;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管理;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重视教研,搞好教研,发挥教研力量,培养合格优秀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教育新局面,这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方面,主要是教研工作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科组的教研力量;

教研骨干队伍的带头作用;领导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科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相互结合。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合格优秀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是教育深化发展的内部机制。没有教研,教学无活力;没有深入高质的教研,教学不可能发生深刻的质变和飞跃,合格优秀人才培养也就落不到实处。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所以,重视教研,搞好教研,发挥教研力量,培养合格优秀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教育新局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抓好这项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方面,但其中的几个要点,应特别注意把握。

一、教研工作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性

改革和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新思想和新观念,教研总是转来转去走老路,总是因循守旧,挣不脱束缚,迈不开步。所以,教研要超前、要创新。没有超前性,教研工作始终不会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永远只能是模仿,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搞教研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新”字。“新”才是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具体工作中,一要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具有着眼现代化、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策略。二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教育动态,及时开展教研研讨论和学术争鸣。三要切实加强横向对比和联系,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或示范单位考察访问学习,清醒认识自己的教研现状和努力发展方向。四要联系实际,扬长避短,开创具有自己特色和教研道路。

二、充分发挥学科组的教研力量

学科组是教研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阵地。对学科组,必须建立目标管理,而且要通过考评,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激活教研群体的主体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学术风气。学科组的教研目标主要要落实这些项目: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最实在、最系统、最深入、最能集中表现教研主体性,也能展示教研成果的重要目标。课题确定之后,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组织者一定要追踪调研,检查落实。课题研究不能遇到困难和阻力就半途而废,更不能浮泛虚夸,徒有形式,摆个花样,华而不实。

公开课教学。抓公开课教学,一方面是要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是要促使教师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意识;再一方面是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公开课教学的组织要体现梯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上示范课、研讨课,使他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首先要保证是优质课,然后再加入教改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公开课教学一定要组织好说课和评课活动,要通过说课和评课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集体备课。现代信息表明,某项实验和研究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更大的成功,往往依赖于信息的多元组合。多元组合才能创造崭新的理性实体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集体备课正是这样一个信息多元组合的过程。注重群策群力弘扬集体智慧,在任何场合,始终都是事业获得成功的发展的根本保证。集体备课一要注意点面结合,即现象和规律(本质)、特殊和普遍、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切忌“见木不见森林”或“见林不见木”;二要注意选题的实效意义和价值原则;三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尤其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如结合多媒体教学备课,利用微格教学理论进行尝试等;四要注意集体备课既要体现理论探讨,还要实现实践操作,同时还必须强调反馈评价,整个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控制系统。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当前,继续学习是国家教育策略的一项重要工程。不学习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不学习,势必就在新的教育征途中落伍,甚至被淘汰。教研组织者对此应创设学习氛围,生动活泼而又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教师的职后学习再教育。学习形式可采取培训式、讲座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学习的要求一定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拿来”(鲁迅语),切忌不加分析、不加研究的盲目继承和借鉴。二要涉猎古今,中西结合,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读其中的几部经典性的`著作。三要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教研教学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

三、教研骨干队伍的带头作用

教研是一项见效缓慢的事业,它不可能即时就产生一呼百应、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研工作起步和发展阶段,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骨干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他们是教研的先锋队,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其一,这支队伍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其开拓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及其他们令人瞩目、令人赞赏、令人倾慕的成就,可以深深地给人以鼓舞、给人鞭策,能强烈地激发起一个人的奋斗意志,召唤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所以,榜样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它“所构成的教育力量,那是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条例都不能替代的”(乌申斯基语)。其二,这支队伍是学校教研方案得以落实、教研目标得以实施、教研成果得以保证的组织者、领导者、缔造者。他们的教研方向决定性地影响着学校教研发展的方向,学校应以其为中心逐渐建立起一个阵容庞大而又有虎虎有生气的教研群体。只有这样,教研工作才真正算得上有一点起色,取得了一点成绩。对这支队伍,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也要有实际的落实考评。骨干教师理所应当地享受一些待遇,但骨干教师无终身制,其荣誉称号要靠自己的能力和新成绩、新贡献来捍卫。

四、领导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领导者是教研方案的总设计师。在教研运行机制中,领导是事业起步、发展和变革的策动者,他的智谋和才能,是带动全局的关键。他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他是冲锋的号手,有时他是奋勇争先的战士,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运筹帷幄的将帅。所以,领导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要作为整个教研行动的楷模。这种楷模性,向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他应该是一个科研能手,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教师间有较高的威望。这样,他才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一个没有能力,本身又不热爱教研的人,是根本无法带出这项事业的生机活力的。其次,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就是说,他不仅要成为一个科研能手,而且还要成为一个管理内行。他还要把自己的文化素养(知识业务素质、为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同组织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在实践运用中转化成一种指挥才能。只有这样,他才能统领全局,带动全体,激活整个教研机制。

五、科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相互结合

科学管理以事为中心,重视原则,重视策略,重视制度,重视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制度实施方案、提出目标要求、明确部门职责、组织贯彻执行、进行评估反馈、建立激励机制等系列的科学管理行为。情感管理以人为中心,重视情感,重视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予人关怀、信赖、支持、理解、尊重,善于激发人性的美好层面。在教研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狠抓制度,建立完备的科学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情感管理,弘扬教师的主体地位,肯定成绩,鼓励成果,激励创造。只有将二者高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中发挥管理优势,教研工作才能真正开创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

参考资料

1.金娣王刚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刁纯志主编《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2:崇义县“四个加强”开创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

崇义县“四个加强”开创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指导、评估”的职能,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崇义县“四个加强”开创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一、加强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督导工作方法。近日,崇义县教育督导室组织全县督学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督导理论知识,研究讨论在新形势下怎样创新教育督导工作方法。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探究新的`督导工作方法,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满足教育督导工作的需求。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督导工作水平。从全县教育系统中精选一批有学校管理经验、教育工作资历较深、素质高的县督学,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督导队伍,充实督导力量,服务教育。加强合作,凝聚教育督导的合力,营造督导工作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督导职能,不断提升督导工作水平。    三、加强过程督导,提高教育督导工作成效。将过程性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注重过程性督导,在检查中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和指导。督促各校按时保质完成上级教育部门各个阶段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正常运转。扎实开展经常性过程督导,提高督导工作成效,才能为教育事业保驾护航。四、加强学校调研,确保教育督导工作质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学校调研,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家长当前最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和学校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确保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是督导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向上发展的保障。(江西省崇义县教育局:罗行福)

篇3: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教育被各级各类学校推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日趋严峻的人才竞争,高水准市场需求,对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紧随发展步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艺术设计的教育,以此来促进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正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培养的设计师,不仅能够迎合大众的审美,还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吸取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优秀的中国元素还可以整合更多先进的、多元化的设计创新理念。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改革,融合世界的各种因素,这样的设计改革也许才是最完美的。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阶段,国内艺术设计大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三段式”的教育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段式”教学模式是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客场,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简单易行的。但是,对于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的是设计的高识别度、高认可度和具有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高层次、高水准、适应高要求岗位竞争的人才形成的了严重的障碍,许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懂得创新先行、设计程序、印刷工艺、行业标准等。在如今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单一、片面,断层现象突出,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通过设计实践作品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却遗忘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造成实理论实践相脱节,最后不能够达到高水准的教学目的。如今,便利的素材搜索条件,使得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素材,缺乏思考,单纯的素材平凑,却忘记了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和命脉,长此以往,学生创新创意水平下降,直至遗忘了创新创意的重要性。

二、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探讨

1.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

艺术人才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到设计任务后,迅速的反应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懂得创新先行,只有好的创新意识、好的设计构想才能够有优秀的设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要从基础课程抓起,摆脱旧有的教学模式,不只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从思想上以及设计实践中,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的意识,也是每位艺术设计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

2.教学理念的创新变革

教学理念是支撑一个学科科学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要想让艺术教学稳定向前发展,就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艺术设计应该有更明确的定位。因为艺术设计本就是涵盖很多学科的专业门类,因此在夯实基础教学的前提下,不仅要加强学生设计实践水平的提升,更应该鼓励学生扩充知识面,用发散性的思维,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来扩展创新理念,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外,更应该帮助学生去发掘他们的潜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多方面引导,而不是为他们决定设计思路、设计风格。开阔眼界,走出校门,了解更多优秀的世界文化,发挥他们的创新、创意水平,使学生得能够紧跟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多参与校级、地区级、国家级的比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甚至是科研项目,在实际的项目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找差距,补不足从而获取更大的进步。

3.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如果是单一的、片面的、脱节的,那么对人才的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现场讨论、教师点评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意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引用实际的企业项目或虚拟企业项目下发设计实践作业,先分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各自优势,提出独具创新的设计构想,总结整理、优化设计创意构想、设计草图,完成优秀的设计方案并有小组成员对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最后,有教师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客观点评。这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特长;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实现综合化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变革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方法,更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跨出本专业,突破专业限制,开阔自己的思维,接受新的专业领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创新创意的水平和能力,造就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更高的专业水准。鉴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发展和更新速度较快的因素,专业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不受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的限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与时俱进,取精华去糟粕,摒弃那些已经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发展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理念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的。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的灵感,利用互联网、教学参考书、学术交流活动、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转化成为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水准、独具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结语

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如今的经济模式和人才需求背景下,高校更应该转变过去的教学思维,要积极主动地去探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要努力实现人文、科技、艺术的相互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提升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篇4: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要求,培养要求等方面,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后续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社会各界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水平。

关键词:多样化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地位日显重要,财务管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我国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不高,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馈乏。所以,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应用能力,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个目标过于泛泛,在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设置上可借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要求学生在刚刚参加财务管理职业时就成为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而是让学生具有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技能、准确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充分发展的潜能。”

2、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财务管理是一项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对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因此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能够运用企业所提供的主要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1)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都是财务管理能够学精学透学活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

(2)会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成本决策、利润分配政策的选择等等,都没有固定的程式遵循,相应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要求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财务分析与诊断、管理咨询与策划等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财务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3、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3.1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

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首先,加大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力度。财务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杨宗昌等,),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良好模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职业判断力,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案例研究的相对迟缓(王化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讲授中的应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实习等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比如:我带的财务分析这么课程,最后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包括对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趋势分析,最后学生做出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分析得比我期望的要好得多,很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最后期末的考试也考得非常满意。

3.2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不像会计那样是个程序化的基础性的管理工作,而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因此要综合起来讲,比如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问题与会计学中的会计恒等式是有一定联系的,恒等式左边是投资,右边是筹资,因此可以综合起来讲,还有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等内容如果能把会计分录顺便贯穿一下,效果会很好,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注重职业道德和角色意识的培养

首先,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对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职业,在经济领域很多营私舞弊都与钱有关,而财务管理主要就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价值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货币资金的管理,因此在课堂上灌输德育教育对提高我国财务人员的素质、优化财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众人注目的焦点位置,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时,一定注重培养其角色意识。在实践中,企业中的会计方面的操作比较简单,但中、高层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保密意识。财务部门是一个单位管财、理财、用财的职能部门,必须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管理,所以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参与本单位的预测、决策,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依法理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以必须培养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财务部门参与预、决策本身便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幕信息和商业机密,因此应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保密意识等。

4、结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以适应财务管理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3:58.

[2]杨宗强.浅谈财务主管的角色意识[J]。财会文摘卡,,3:18~20.

[3]潘飞等.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和注册财务管理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4:163.

[4]张功富.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4,5:14.

篇5: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一、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特征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地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尚未引起广大护理教师的共鸣,临床用人单位仍未做到量才使用,以致护理教育改革阻力重重。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都是为了缩小乃至最后消除“要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活动也一样,由于这些特殊矛盾的存在,使得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呈现出高层次性、职业性、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1.1高层次性

高职护理教育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根据其岗位性质,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所以具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层次和结构。现代护理技术的发展(专业化、智能化、高科技化)已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其特殊的职业岗位使从业者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这种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建立在护理教育体系中较高的层次上,不仅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卫生事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有关。过去,专门训练由中职护理教育机构承担,如今,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基础上。

1.2职业性

护士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否属于专业性职业有6条判断标准:①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②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③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和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④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鉴于高度关注和力求达成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⑤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鉴于高度关注的社会认可);⑥具有高度自治(主要指护士工作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慎独修养)的特点。护士职业完全具备6条标准,所以护士职业具有专业性的特征。目前,护士已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技能型紧缺人才而受到社会高度的关注。

1.3综合素质

护理实践活动是融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是综合性很强的领域。护士作为护理实践者,直接面对各种病人及健康人的保健照护,其护理活动体现了护理理念、护理技术的综合应用,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药学于一体。因此,护士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

二、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规律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护士接受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培养,属于特殊的专门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护士的培养要遵循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护理教育的基本规律。护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并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2.1医护密切结合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子系统,医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还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医学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统一体,医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恢复、保持和增进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其职责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即救死扶伤,治疗疾病,帮助恢复、保持和増进健康,也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护理是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服务对象是人。护理的神圣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

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和护士的职责相同。因此,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生和护士是分工不分家,需要密切配合完成医疗、护理相关工作,从而促进病人痊愈,促进人类健康。在医学护理教育中,任何与生命相关的基础知识,不仅医学生必须掌握,护生同样也要掌握,只是相关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对服务对象实施医疗、护理的方法而规定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护理教育,因为护理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医疗方案、健康教育方案、家庭访视等工作都需要护士去实施。因此,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培养护士的重要方法之一。

2.2产学合作教学

产学结合又称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讨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实施适合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质量实行校企多元评价。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人才数量、质量上的按需培养。这一方式,打破了学校固定不变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从学校走向了社会,使学生能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教学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以护生应掌握的职业岗位技术操作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护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安排相关理论课教学,体现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高职护理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课、专业操作的模拟课练习和临床岗位的技能训练和实践,使护生在实践教学中领会知识、学会操作、掌握护理技能。在现行条件下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有利于护生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2.3双重属性

高职护理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普通高等教育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基础学科教育。护理职业教育是面向卫生服务的教育,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高职护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护理职业教育高移化和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规定了护士作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况,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同时,“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现代护理岗位需要高职护理人才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及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又能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护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专门化职业教育,在对护生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职业行为规范及道德养成方面都形成了护理独特的教育训练体系,而完成这样的教育应立足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从而帮助护生获得职业能力,使高职护理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

篇6: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但从总体来看,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各种问题。C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探索了一条培养校企双方认可的高技能人才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

1研究背景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高职院校、中专技校、企业等单位完成,其中高职院校凭借院校数量多、专业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占有较大份额,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分为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两种类型,其中成人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学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学习者多元的学习需求,真正促进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2当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滞后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行为方式。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难发现部分院校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观念滞后,只是简单复制全日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员工实际情况进行精简,培养目标仍然定位于基础知识的补偿层面,忽视了对学员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沿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脱离企业生产的实际和学员的成才需求,忽略成人教育的客观规律,没有突出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员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被企业认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3]。

2.2部分院校师资队伍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从事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都是来自本校的专业院系,他们大都是从本科高校毕业后来到高职院校工作。他们平时主要为全日制的学生授课,业余时间才会给成人教育学院的学员授课,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但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点不太了解,更加缺乏企业锻炼,上课时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时少的原因,讲课时部分老师跳跃性讲解,对其中的重难点难以讲透,学员感觉不知所述,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忽略实践教学,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3部分院校实践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部分院校校内用于全日制学生的实践实训资源显得不够充裕,而且校内针对学术性研究而配置的设备也不适合于高技能人才教学,这就导致成人教育学院的学员可以使用的实训资源更加不足。有的高职院校开办的冷僻专业,学院自身还没有相应的实训设备,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只能不开设实训课程,不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纯粹讲授理论知识,直接影响了学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2.4部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热情不高

虽然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合作开展,但是企业是经营性单位,他们更关注的是效益,部分企业真正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他们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选派员工参加培训,而对如何培养、如何考核等问题不太关注。

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C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C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之一,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5]。一方面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办学资源能更好地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利于高职办学,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建立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机制[6],培养出职业素养高、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3.1校企共同参与选拔与课程考核

C院针对企业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在对拟培养人员摸底的前提下,约请企业一起开展选拔,设置一定的要求,将通过考核的员工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围中。选拔时坚持考核“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双方面内容的原则,报考的企业员工首先需要进行文化素质笔试,考察员工的文化基础知识:以考察文学常识、文书写作为主、数学思维和英语为辅。然后再通过面试的形式来考核员工的职业技能,重点考察企业员工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反应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在面试时,面试考官由C院和企业联合派出,共同参与考核。通过这样的选拔与考核,能够筛选出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企业员工作为培养对象,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校企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最终的培养效果有重要的影响,C院坚持与企业一起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双方从课程设置入手,以企业需求和员工自身成才为出发点,建立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把专业教学要求和职业基本要求相衔接,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考证有关的内容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之中,突出对学员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日后学员顺利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打下扎实的基础[7]。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来作为培养目标,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技能操作为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彼此渗透与交融,做到院校与企业共赢、“制器”与“育人”融合、理论与实践统一[8]。

3.3校企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得不到好评,往往是因为没有选拔到优秀的师资来为员工授课,导致最终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而C院坚持学院派出教师到企业授课与选聘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授课双结合的模式,破解了优秀师资不足的难题。C院派出的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侧重于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而在企业选聘的高级工程师则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具有多年的工作经历,可以将更多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员,指导学员开展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方面,C院施行双班主任制度,学院指派专人担任高技能班的学校班主任,同时在企业聘请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担任企业班主任,双方明确职责,共同负责日常的教育管理,共同做好学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确保培养质量和效果。

3.4校企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技能人才的显著特征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进行实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过程中,C院一方面坚持整合学院内的实训资源,加大对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健全实训体系,依托C院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与B公司共建的机电一体化运动控制实训室等实训资源为学员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施设备,把实训课堂搬进企业的车间,让学员在企业的一线接受训练,让受聘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手把手地指导学员。

4结束语

近三年来,C院坚持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内多家企业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紧密型合作单位D公司为例,C院为该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349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53人,两年共计培养502人,约占该公司职工总数的14.34%,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合作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李援越,吴国蔚.高技能人才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市场,(Z1):58-59.

[2]沈维贤.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行性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4):27-29.

[3]刘希富,胡建勇.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245-247.

[4]陈晶晶.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障碍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11(9):37-40.

[5]范波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的实证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45-47.

[6]王迎春.如何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2):126-129.

[7]陈晶晶.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11):52-54.

[8]胡彩霞,檀祝平.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J].职教论坛,2017(11):15-19.

篇7:创新教育论文

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断向前推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师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路径

选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中,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的关键。

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英语教师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关于教师地位的各国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世界性教育改革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各种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发展应该与国际教师的发展接轨,做好顶层设计,从国际化视野来定位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使高职英语教师素质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也为部分高职学生将来去国外大学深造奠定基础。

英语教师如果缺乏国际化视野,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彰显的“国际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国际化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一)缺乏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成,发展时间较短,且发展初期比较注重规模扩张。

经历了最初“野蛮式”的发展之后,最近几年才开始加强内涵建设。

作为内涵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师资队伍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例如组织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国外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不多,特别是对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

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还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尚未形成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二)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意识不强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张,高职院校开始由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建设,加大对师资的培训,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

就英语教学来说,尽管高职院校做了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但目前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意识普遍不强。

在不少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起主导作用,“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可是很多英语课堂教学却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教师过分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通过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三)英语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工作后,除了完成必需的教学工作以外,没有积极地加强英语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学习,英语能力不断退化。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由于长期不使用英语交流,缺乏自信,甚至畏于与外国人沟通,或者沟通时不是很流畅。

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

英语教师除了需要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英语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学习,特别是学习国际上二语习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四)缺乏开展创新教学的自主权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英语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自主权,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都由教务部门负责,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与原有的教学安排相冲突,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

例如,英语教师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需要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但是在很多学校明文规定上课时学生和老师不可以使用手机,教师如果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使用手机,有可能被认定为严重的教学事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自主权扼杀了教师的创新意识。

此外,英语课程一般都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和指定的教材,英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及教材开展英语教学,学校会定期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授课计划开展教学,

但是,英语教材的更新总是会“慢半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英语教师又缺乏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

(五)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多教师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英语教师也不例外。

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创新意识,缺乏对本学科及教学理论的研究,固步自封,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由素质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教师自身需要进行科研创新,深入研究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升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国际化教学能力

国际化教学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

“知识无国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首先要具有活力,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注重学生的知性、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接轨国际教育理论,使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营造国际化的、开放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

创新教育能力强的教师会有强烈的教学质量观,一套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学体系,能够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经验的国际化。

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能力,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成为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

英语教师可以借鉴国外英语教学开展好的学校,研究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跟上国际认证的课程方案,达到国际化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不同国家区域文化背景下受到熏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二)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国际先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虽然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此,应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把国际上先进的、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8: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本文通过研究西南联大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得出西南联大对当代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创新教育;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西南联大(包括之前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成立于1937年8月,到1946年秋季返平津复校,共9年时间。在艰苦卓越的9年时间里,弦歌不缀,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党政领导干部。”

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6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约3800人。在他们中间,有1000多人先后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杰出成就。截止到6月,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有80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人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有5名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师学院院士。对西南联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一、西南联大的成功教育模式

西南联大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培养出众多创新人才,与联大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继承和发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从三校沿革来看,三校校长都强调民主管理,实行教授治校。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为常务委员会,原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实质上常委会的工作一直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在一些办学的重大措施上,他注意听取有威望的教授的意见,确立了“教授治校”的制度。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联大岁月一直得到坚持和发展。“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落实到联大教学环节中去。西南联大的教授、副教授多是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人文和科学素养极高。自然科学方面有吴有训、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等;社会科学方面有朱自清、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陈寅格、冯友兰等著名学者。他们各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师承流派,教学风格各异。但由于学校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他们都能发挥各自专长,开出多种选修课。这不仅调动了教师的任课积极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科研并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抗战时期物质条件极差,西南联大教授们并未因此放松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包括清华两个研究所在内,在联大时期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共108篇。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是十分难得的。在教学中,尽管教授们授课风格各异,但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讲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由于当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缺乏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但许多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西南地方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际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设施的不足。

(三)注重文理兼修,培养“通才”的教育目标

联大在教育目标上,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联大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可任选: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政治学、经济学)和1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可任选:地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数学、微积分)。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文法学院对上述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必修2门,理工学生对上述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必修2~3门,工学院则可以不修中国通史。西南联大选修课门类众多,而且专业限制较少。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表选本学期的各门选修课,如果学分不足规定数,可以选本系或外系的课程,或从本人研究方向或兴趣出发选择有关课程。

(四)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联大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并举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注重文理交叉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选修课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勤奋治学,永不停步。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非常严格。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学校配备的基础课的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也有知名教授参加任课。理工科,特别是工科,课程负担重,每周都有考试,甚至周末也有考试,暑假也安排课程。考试评分极为严格,不及格率很高。因此,能够顺利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进入高年级学习是很不容易的。理工学院除了在理论课程方面要求严格外,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化学系的定量分析实验,实验数据得不到一定的`精度,教师拒绝签字,必须重做。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也有一系列的要求,使学生受到了扎实的科学训练,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和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

二、对当今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专博并济,培养通才的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沿袭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式,专业门类划分过细,致使学生就业面窄,专业发展受限,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过程是左右脑配合才是完成的,要提高创造力,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统一的能力。结合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思想和人脑四象限模型,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通识教育,培养专博并济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服务地方经济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两项重要任务。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知识经济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高校从教,如果没有科研的实践,完全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就很难形成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教师科研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营造良好的教师培养的环境,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创新教育能力。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培养的环境与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专家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到高层次的大学、研究机构进行进修。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氛围,形成创造激励机制和建立创造评价制度。联大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从抗战开始前后学成归国的学者中新聘了一部分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而且重视对已有教师的学术提高,联大规定:教师在联大任职满五年,而学校又有意续聘的,教师提出申请并经过教授会同意,可以带薪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休假。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创造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必修与选修、主修与辅修、基础理论方面与实践能力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广泛自由选择的机会,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择业意向和实际,并促进他们各自的特长充分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及时改革、更新、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发展新成就的即时信息,以及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有关知识,扩大教材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在注重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而且要及时了解大量的科技新发展的即时信息,以掌握时代脉搏,跟上讯息万变的科学技术步伐。

参考文献: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2]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7.

[3]高雪莲.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4]杨绍军.西南联大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5]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

篇9:教育管理 - 实现梅州教育振兴 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教育管理 - 实现梅州教育振兴 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读完整套文化梅州与梅州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我感慨万千,心中波澜起伏。是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振兴教育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已成为人们常常流于口中,行于笔端的语言。正如《感悟美国教育》所说,美国的教育就有很多方面的成功处很值得我们中国的教育者借鉴,譬如他们倡导的娱乐式教学,自由课堂等等,然而,要振兴教育,贵在付诸行动。近日全面启动的《――梅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所以取名“行动计划”,意在突出“行动”二字,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教育振兴,贵在行动,那么计划方略本身首先要具有可行性。“行动计划”正是这样一种操作性强,目标具体的好计划。计划的制定者从基本国情出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了若干重大关系,抓住了解决牵动全局的重点问题。诸如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将实现“两基”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在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的关系上,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同时着眼教育长远发展,把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人才放在突出位置。有道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行的方略必须有组织上、行政上的监督和保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计划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如何努力实现梅州教育振兴便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窃以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一、抓基础,打根底,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科教兴国,师范教育是前提、是基础,振兴教育,必须重视师范教育。为此,我建议:一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师范教育投入。二是在人才培养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特别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三是对于师范学校本身,更需要努力增强办学经营意识。四是正在着手进行的非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工作,由地方行政部门管理转向专门教育机构归口管理。《文化梅州与现代教育理论》说得好,梅州的教育具有地区地域局限性,而因地制宜,切实从本身的实际出发搞好工作,重视师范教育是一条必要前提。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教育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四个统一”的要求,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党政领导的重要职责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紧密配合,齐抓共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并将教育内容有机统一在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四、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提高教师待遇,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要建立有效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将教师住房建设列入各地安居工程规划,实行划拨用地、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等优惠政策。对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重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保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职责,坚决制止各种侵犯学校与师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和对学校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同时学校也要规范收费行为,不得乱收费。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部门积极参与行动,层层抓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扎扎实实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制定振兴当地教育事业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创造性地贯彻《行动计划》。社会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行动,地方政府尤其应主动响应,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因为教育振兴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只有形成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协调行动,内外结合,互相支持的局面,才会有教育的全面振兴。要使教育振兴变成全社会的行动,舆论支持也不可或缺。《行动计划》一旦深入人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潜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振兴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振兴!

篇10: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高校教育的规模和内容不断改革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变化,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问题。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结果仍然不理想。对此,为了优化高校教育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校教育管理现状以及创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关键工作

高校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其既应当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只有在两者积极协调之下,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人才。高校中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其影响因素非常多,不仅仅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更多的是对教师教育管理能力的要求。对此,研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些年,伴随着学校办学能力不断强化,高校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源类型以及不同社会阅历的人,都有相应机会按照自身需求选择接受相应的高等教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以及多重价值理念的冲击之下,高校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价值取向以及成长意识等都有多种性的特点,目前高校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都有着相应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业压力变大等情况较为普遍,导致以往单一性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实际教育的需求。

2、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滞后

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普遍是在高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中。但是,伴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命令约束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有明显的滞后性,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对学校的管理要求。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将学生当做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反而忽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独立性成长能力,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控制,无法发挥。在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下,既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制约学生的个体化发展,有明显的滞后现象。

3、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

在高校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包含了学生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行为,基本可以决定学生在校时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学生教育管理行为发生意外,学生的成长必然会有严重的偏差,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就目前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而言,大多数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虽然年龄上与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无代沟存在,但是因为缺乏相关教育管理经验,大多数教育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待遇也不理想,基本上是校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群,无法得到相应的培养和重视,导致管理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严重制约学生的成长。

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1、建立科学发展观念,构建全新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念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仍然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尊重学生个人价值为过程。高校应当深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和行为出发点,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构建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学生的需求紧密连接,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处理生活中、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和问难,借助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做人、做事能力。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学生是特殊的教育消费者对象,学校有责任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服务,以最大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市场化”教育观念,构建符合当代教育观念,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促使学生教育管理从单一性的教育转变为市场性的服务行为。除此之外,伴随着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强化,建立围绕着学生权利的法制性管理理念是必然的。学生和教育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义务与权力的关系。首先,学生有权力接受相关教育,其次,高校必须根据有关制度有相应的管理职能,相对的,学生有义务服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由此可见,双方是对等、相对的,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一关系,尽量实现学生教育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延伸和总结。作为学校的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应当能够引导并规范高校学生的行为,与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各个高校都制定了相应规模和内容的规章制度。例如,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出台了《班主任考核细则》、《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条例》等等,有了各种制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都能够在日常管理行为中有章可循。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无漏洞、问题的,这就应当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制度实施效果,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高校教育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然应当一直高技能、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作为管理基础,否则管理工作必然流失于行。教师如果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必然会导致学生导师整天都在忙于管理,并不现实。培养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1)选拔优秀的班级团干部,明确各个团干部的职责范围。班级团干部的选人将会直接影响管理的工作效果,导师应当注重这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选择最佳合适人选。在选择过程中,既应当保障选人的合理性,还应当体现选拔的民主性,以便后期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所有学生的支持;2)培养班团干部的独立管理能力。按照各个班级团干部的主要职责分别教育其工作技巧以及工作方式,不断的培养班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肯定以及鼓励。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工作,其所包含的工作项目及内容也非常多,并且其中的各个项目的工作内容也应当相应的耐心以及细心,教师在确定班级团干部人员之后,应当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管理欲望。与此同时,高校导师还应当尽量呵护、培养班团干部学生,如此,高校管理质量便能够得到稳固的提高,管理学生也能够获得相应的锻炼与提升;3)严格实行班团干部的管理。班团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实施的质量必然决定整个管理的质量。对此,就必须要对班团干部本身进行严格的要求,只有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才能够让学生信服,才能够体现应有的管理效果;4)借助竞争机制,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效果不佳的班级团干部必须撤换。在撤换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手段,在撤换学生之前务必对被撤换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切忌不能打击学生对管理的积极性,并在公开撤换消息时必须注重对被撤换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合理解释撤换的理由以及的学生,从而保障班团干部队伍的有效性,强化班团干部队伍的管理质量。

3、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机制,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管理作用

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学生,学生是整个管理的核心,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点。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所有的学生都是管理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对此,作为高校导师,首先应当从思想上创新管理理念,明确学生在管理当中所应当具备的义务、权力以及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思想、人格以及个性,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学生为管理者为核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当中。在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班级动态管理机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管理考核指标,在明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条件之下,确立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行定量、定性的考核,并将该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学金、优秀学生等项目的考核标准。在班级动态管理制度当中,首先应当制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及目标,这一标准及目标必须要体现管理的可操作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其次,班级动态管理制度应当与学校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一调整必须要体现管理工作的动态性与稳定性。按照每个月的工作任务、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实行定量定性的考核,及时进行评价,体现管理的时效性,最终体现管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高校教育管理还可以通过创建学生为班级干部的方式实施管理机制,通过改革班干部的方式,让优秀学生体现自己的优势,实现竞争上岗。以往高校教育中班干部的选举普遍是由教师提名,学生举手进行表决。这样的方式极容易导致大多数有潜力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遇。在目前竞争强烈的社会中,班干部的选择上,应当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更多的学生锻炼的机会。可以在班级中采用班干部竞争方式,在每个学期中,所有的班干部都应当进行竞选,通过竞争的方式选取班级干部。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还能够体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于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机制的实现,鼓舞学生实现自学自治,互相比拼,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稳固提高。此外,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导师应当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促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得以持续创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篇11: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

一、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许多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艰涩难懂,公式纷繁复杂,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著名化学家专治研究化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向化学家学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努力学习。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化学实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燃气灶的点火装置,让实验产生的气体从中通过。让学生调节进入空气量,对由此产生的回火、蹿火等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燃烧状态。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家庭用液化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教会了学生化学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讲解,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解放,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设疑。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提问的难度,既不能太过简单和直接,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以课堂难点疑点为切入点,最好是设置答案与学生想象有反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金属的置换反应时,教师提问将钠Na置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学生一般会按照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生成金属铜的结论。之后在课堂实验中得出生成蓝色沉淀物的结果。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由于钠Na是活泼金属,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Cu(OH)2也就是蓝色沉淀物。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育质量

化学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难免有难度。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实验的准备工作繁杂,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动画演示反应式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仍是采取传统的课本指导加教师辅导模式,学生在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但是一个班级一般都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学生,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创新型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应有所差别,方便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机会。与相关的企业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先进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走进一线,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以及学生亲自上手练习,让学生接触更加贴近实际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为以后参加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三、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技工职业院校教师应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认真学习和研究职业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专业特点,采取综合措施,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篇1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文章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台湾创造力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推动措施,总结了台湾高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供借鉴的启示:制定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和“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相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台湾发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

20,“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在“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篇13: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把人的基本素质充分发展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挖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如在讲解“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生根?学生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对此问题并不清楚。教师在设疑的同时,布置学生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实验方法产生的结果,评定出设置最佳者。通过设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自己质疑,这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创造性活动过程。如讲“家兔”一节时,可请有饲养家兔经验的学生讲述家兔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方法。随后提出问题:家兔可当成宠物饲养吗?家兔资源如何利用?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破解疑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语言描述或示意,在大脑中再造相应的新形象。如讲述“光合作用”时,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鱼缸中为什么常放一些新鲜的水草?”“如果没有这些水草,结果会如何?”这些有趣、新颖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中,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展开。第二课堂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花的结构》一课后,让学生准备几种花,粘在纸上做“贴花”。将所有的贴花放在一起,归类总结哪些是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以及花序,并说出理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让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例子,教学中教师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课本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课本上的正确结论写进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及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如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有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细胞,要让他们再重新做一次,尝试把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厚或撕薄,撕大、撕小或适中,内表皮展平与不展平等。学生经过重新对比操作,终于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并从中总结出影响观察的因素:

(1)撕取的内表皮一定要薄,不能带叶肉,大小要适中;

(2)内表皮不能重叠,一定要展开;

(3)盖盖玻片时,先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的边缘,再缓缓放下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教学中,只有不断“设疑—动手—观察—讨论—解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转变思想,也需要改变观念。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启发,积极推动引导,就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篇14: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我国的众多高校均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我国高校普遍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生态体系之中包含了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目前,对于一个全方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建立,仍然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针对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培育体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一、前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卓越计划”,2011年教育部门为了使高等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特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据悉,着一系列计划的提出与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密切相关,我国人口众多,自高等教育门槛放低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更是居高不下,并且,由于学校的教育偏重于理论的学习,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每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大学生群体是高新技术的掌握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帮助我国创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不得不说,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机率偏低,因此更要注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以此来达到教育生态的平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失衡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将其融入高等主流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呈现出边缘化,教育形式流于表面,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毕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立也不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的,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的建立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毕竟是牵涉到生态链的各个角色,需要由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在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难以构建的一大原因就是学生工作部门与学校的教学部门没有进行共同的努力,从而致使了学生创业的层次较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更加大了学生创业成功的难度。除此之外,也有部分高校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创业创新工作,而没有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其中,参与体系的构建。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构建措施

1.高校(1)开办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仍属于起步阶段,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多创新创业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再辅之以学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而不具备专业性,层次较低。而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而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形式要新颖、内容要专业,选修必修相结合,这都需要各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的改进,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进行精准的教育目标定位。学校首先要明白,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去创业,而是主要培养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其洞察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等,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新时代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新创业是一门文化,而不能速成,唯有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方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创新意识根深蒂固,而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二是要有意志力,创业需要不断地坚持和努力,学生要学会吃苦耐劳;三是要具备创业能力,即基础知识的储备;四是要敢于创新,即树立创新思维。2.家庭由于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家庭更要给予孩子鼓励,而不是将父母的想法贯彻给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创业想法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对于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说,家庭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切不可忽视其作用。3.政府政府是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制定相关文件鼓励创新创业,为学生开辟道路,给予学生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创业,提供多种渠道为学生创业寻找出路,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高服务于帮助,在高校鼓励实施,积极为高校与企业搭建桥梁,致力于共建一个和谐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少年强则国强,我国全民族创造力的提升与构建一个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密不可分。

双高双普工作汇报

教育局宣传标语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参考

双高双普县区整改报告

教师节领导讲话稿

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主持词

小学校长学年度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课程教研组工作计划

民办非企业教师培训计划

小学教导主任竞聘书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推荐14篇)】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标语2022-06-08

教育宣传心得体会2022-11-10

春“新两基”工作计划2022-10-16

小学校长年度工作计划精选2022-11-03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2-13

小学语文组工作计划范本2024-05-01

期末教导处工作总结2023-01-23

乡镇教育工作会议主持词2022-05-04

市教育局局长教育工作讲话稿2024-01-16

教育局局长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