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论文(共9篇)由网友“联系东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高职教育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职教育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论文
高职教育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提出了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课堂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培养出学生的基本经济思维。西方经济学虽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一、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的难度大,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数理要求高。由于西方经济学个章节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学生在某些章节没有听懂后,后面的课程根本听不懂,甚至根本不听课。那些能听懂课、看懂书的学生也反映本课程和实际生活似乎有些脱节,对课程得出某些结论、规律持怀疑态度。总之,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在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当然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还是要加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培养能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术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部分教师不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对许多定理、理论进行大幅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没有任何丝毫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满堂灌”。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心里没有底,这样就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因而也就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社会经验,理解相关原理困难。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同学的数学知识较差。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十分困难。
4、教学安排方面的原因。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极为有限,最多不过60学时左右。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显得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学大纲或教材上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课就听不懂,学习效果难免就会受到影响。
三、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1、调整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内容博大而精深,通过几十节课的教学介绍其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特点和要体现高职教育理论课时的“必需”和“够用”原则。所以,在确定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时要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以能正确作出微观决策。
2、完善教学手段。高职教育的理论课时较为有限,而西方经济学的图表、公式较多,老师在课堂上在黑板上现场画,不仅准确度难以把握,而且费时费力,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而且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三化”教学法,即“具体化”、“形象化”和“数字化”。所谓“具体化”就是针对西方经济学许多概念、定理、规律过于抽象的特点,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表述。他心里后悔莫及,逢人就说,“如果早知道吃半块饼干就饱了,我何必花钱买六块饼干呢?”这个故事夸张地反映了我们平时对增量比对总量更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边际也就是增量的概念。
“形象化”就是在教学中对那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用具体形象的现实对应物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上述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例如,如图1,在讲解生产者均衡中,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产量最大,单独通过图形讲解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生产者无法实现的,等产量曲线Q1与等成本曲线AB交于R和s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低于等产量曲线Q2,所以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Q2的切点,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这种讲解的方法,大部分高职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意义。同理,在s点是工人太多,而机械设备太少,那么,有许多工人无事可干,同样不能达到最大产量,所以,只有在E点,工人和机械设备到达最佳的比例,才能生产出最大的产量。通过这种形象的讲解,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生产者均衡,对这种抽象的图形也能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中,许多规律是通过数学推导得出来的,而高职学生许多同学的数学基础并不好,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对这些规律进行详细地推导,而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很好地明白其中推导的过程,似懂非懂,有的根本就是全然不懂,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数字化”的教学方法。所谓“数字化”,就是用具体的数字去代替抽象符号推导。例如,如图2,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商品的价格变化和总收益的关系,在讲解中。我直接赋予P1=1,Q1=100,TR1=P1Q1=100,如果涨价后。假设价格p2=3,由于缺乏需求弹性需求量降为Q2=80,TR2=P2Q2=240,如果降价P2=O.5,需求量为Q3=110,TR3=P3Q3=55。通过赋予价格和需求量数字,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字的变化可以感受到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比运用数学符号推导,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增加学生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用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来,或者是在讲完某个原理后,随即向学生提出―个跟原理应用相关的问题,通过“即问即答”,进行引导,同时使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课堂上的问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而不只是老师讲,学生记。
篇2: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论文
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西方经济学历来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从整体上把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主线,因材施教地弱化数学分析,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用所学知识来理解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主线;教学手段;现实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我国高职财经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程。
1明确高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习目的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使用的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等术语和决定我们思维框架的,无不来自经济学理论。因此,学习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经济思维方式,即学会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得到一套答案。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做出个人决策,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更充分地理解置身其间的世界的运行和政府政策的优与劣,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2从整体上把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主线
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无限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出发,提出通过选择来合理配置资源。围绕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运用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单个消费者及市场需求曲线。再运用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研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由此推导出单个生产者及市场的供给曲线。市场需求曲和供给曲线的结合决定了均衡价格,从而实现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1],因而进一步分析四类具体市场形式的'价格、产量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而将考察的范围从产品市场扩展至生产要素市场。由于市场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问题而造成价格机制失灵,因此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3有针对性地弱化数学分析克服畏难情绪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很难理解表格、几何图形、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含义。近年来,经济学界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却往往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即管理中的艺术性。高职培养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研究经济学本身,而是会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思考,因为语言文字同样也是西方经济学的表达形式之一,数学方法并不是它的全部。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高职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同时受制于相对本科较短的学时,不应过分强调数学分析方法,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对部分复杂的理论也应简化或不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三大能力”
第一,启发教学法。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讲授“供求理论”时,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给学生分析讲授需求的相关理论,然后要求学生按同样的思路自主学习供给的相关理论。第二,案例教学法。使西方经济学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变得具体、明确,提高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案例中的条件、具体事物与理论中的前提、变量一一对应起来,真正深刻领会理论的含义。如用经典的“和尚挑水”说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一定技术水平”就是指和尚只能靠自己用扁担、水桶挑水,没有自来水,“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就是和尚数量的可变,“一种或者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就是指扁担、水桶数量不变。第三,讨论教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进行争论、磋商达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在讲到“价格歧视”时,让学生分析我国电力公司的电费定价策略,并对比美国的电费定价策略,思考同样是“价格歧视”,为什么“歧视”方式会有不同的?
5联系现实理解经济生活中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新的现象,热点问题,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去分析、理解,否则,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2]。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关心时政,努力学习的兴趣,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例如,怎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近年来越发高企的房价?有学生认为是由于价格弹性理论的作用,作为生活必需的房屋具有需求的刚性;也有学生认为是通货膨胀中大众的心理预期和房产商的利润推动的作用;还有学生认为是由于当前股市不振,投资渠道狭窄,而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等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219.
[2]姜鑫.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J].长春师范学报:人文社科版,,(9):15-18.
篇3:高职经济学课堂教育方式论文
高职经济学课堂教育方式论文
1经济学的教学化
经济学教科书中充满了数字、公式与图表,教师所讲解的各种经济现象都可以表示为经济变量,即可以用不同数值来表示的量,例如物价水平、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等,而经济规律也就是这些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当然也可以用数学来定量化表示。数学关系式用一种简明客观的语言表述复杂的社会现象,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和简化使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用数学来表达和论证经济理论具有简洁、清晰、逻辑严密等优点,令人信服。有时其他方法难以说清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数学简洁明了地说明。例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实质上就是引入了数学中的微分方法,以上举例说明。
2学习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经济学不应该死记硬背,那样学不到真正的经济学,关键在于领悟理解,理论联系实例。在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体。
1、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牛奶倒入下水道,3月5日又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鲜牛奶在我们这个刚刚脱离温饱还不算太久的国度里,被接二连三的倒掉,当真中国人是牛奶多的喝不完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上述的倒奶现象。
2、水对生命如此不可缺少,为什么价格却很低,而对于生命并非必不可少的钻石却具有如此高的价格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上述“钻贵水贱”的现象。
3、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被称为“主宰中国台湾地区的第一大企业家”,他的.事业是从台塑生产塑胶粉粒PVC开始的。当时每月仅产PVC100t,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王永庆知道降低成本,扩大产量,才能打入世界市场,于是他冒着产品积压的风险,把产量扩大到1200t,并以低价格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原理来解释王永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做法。
4、~,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0333亿元、135823亿元、159878亿元、183868亿元、209407亿元,每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1%、10.0%、10.1%、10.4%、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8.4%、9.3%、9.4%、9.6%、9.8%。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2002~20的5年中,我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教师在教学中可应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上述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5、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中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货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3月份的3.3%上扬到10月份的6.5%,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应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我国在不同的时期会采取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诸如此类的实例数不胜举,且大部分是与经济学有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以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去解释。
3走出“学好经济学,就能发财致富”的误区
经济学的英文单词在中国曾被翻译为“富国学”或“富国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好了就一定能发财致富。现实生活中,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有赚大钱的,而经济学家们往往并不富裕。世界上许多经济学研究都是靠基金制度维持的。经济学家们每年都要向政府或民间的基金会提出申请,然后由基金会发放研究基金,经济学家自嘲说这不过是一种高雅的乞讨形式。所以经济学首先是改造世界观,然后才谈得上改造世界。经济学不能直接给你带来财富,但这并不能证明经济学是无用的。“研究经济学不会使你脱离领救济食物的穷人队伍,但是至少会使你了解你为什么会站在那个队伍中。”因此,学习经济学能促使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加聪明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综上所述,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不要被经济学那些看似深奥的名称术语所吓倒,抓住其来龙去脉就不难理解;不要以为那些数学公式、图表曲线就是经济学,要透过数学表面抓住经济学的本质;自己尝试从纷杂的经济现象中寻找规律与解释,或者反过来为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寻找实例甚至反例,从中体验经济学的乐趣。总之,经济学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篇4: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中,有四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它们在理论基础、教学目标、适用范围和师生关系侧重点中有所不同。需要界定清各自的价值,在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中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
关键词:比较、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概念概述
1.定义
一般认为,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是从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开始的,1972年,两人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他们对当时各种教学模式深入分析,概括出教学实践中常见的23种模式,并把他们分成四大类。我国开始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定义的研究提出了9种代表性学说,有范型说、结构说、策略说、理论说、方式说、程序说、表达说、动态说、选择说。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试图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关于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还尚未有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是把一般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课堂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首先,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实践性,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有关,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应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特性,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2.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从教学应用来划分,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学模式和他学科教学模式;从教学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单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对象可以划分为以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学科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对象的学科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中谁为中心,可以划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是接受学习和直接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作用,有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等;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师扮演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具体形式有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和支架性教学模式。
3.构成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由五个方面构成:一是理论指导,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以特定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为指导;二是教学目标,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三是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四是教学策略,在操作过程中师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总和;五是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二、几种常见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1.讲授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讲授教学模式又称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受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影响,后来经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改造,传入我国。这种模式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分析和系统讲授,向学生传递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
(2)教学目标:讲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形成新的教学结构。
(3)教学程序: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根据教育理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结构。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诱发学习动机——感知、理解学习材料——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第二种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授——巩固——作业。
(4)教学策略:讲授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有讲述式、讲解式及讲演式等。结合讨论、分析论证、形象直观等方法运用。
(5)评价:讲授教学模式是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首先,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讲授教学模式把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量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比较经济、省时的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适合所有学科知识的教学,适合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后,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局限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走向“灌输式”和“填鸭式”,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水平;第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不同于学生的自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该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目标。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以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尝试错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3)教学程序。自学——讨论——总结——巩固。
(4)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的自学和讨论,结合教师的讲授。
(5)评价。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主要的特点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它的缺点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前期没有自学和讨论,教师在之后的讲解可能是无效的;另外,这种方式比较费时。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又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学生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的,知识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环境发生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纳入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心,在情境、协作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和探究。
(2)教学目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总结提高。
(4)教学策略。基本形式是自主、探究和合作。结合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讲解。
(5)评价。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的有机的结合。局限性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比较费时。
4.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创设具体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讨论、分析,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专题进行实际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应用模式。最早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朗戴尔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
(1)理论基础。综合性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性学习最早提出和应用在日本,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前面论述。
(2)教学目标:该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形成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学程序。组建合作小组——座位的编排、理论准备——课堂案例讨论——课堂教师总结——专题研究过程指导——评价。
(4)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讨论法和讲授法。
(5)评价。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性在于不适合所有学科教学,在经济管理、政府管理、教育、法律等学科比较适用;不论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包括教师案例的收集、课堂的组织、评价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三、几种常见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1.理论基础不同
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指导思想或者理论基础不同,讲授教学模式是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2.教学目标不同
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传递知识,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是形成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一种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收集信息能力和同伴的合作能力。3.适用范围不同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四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不同,其适用的范围也不同。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掌握大量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几乎适合所有主要传递知识的学科学习和需要传递知识环节的教学,应用范围较广;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因此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尤为适合;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几乎适合所有学科,范围较广。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形成发现问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律、教育、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尤为适合。
4.师生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
在教学中,讲授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占有大量知识,优化教学设计,直观、准确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做好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准备,讲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在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的作用,这三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划分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不能以一种价值标准判定孰优孰劣,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样在同一学科,我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未来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表明:首先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其次是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再次是由重“教”向重“学”发展;最后是向现代化发展等。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亦是如此。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界定清楚各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为教学更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05
[2]全梁.教学模式概念研究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于守海,吕富彪.关于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论界,.04
[5]葛明荣.案例教学模式在高师教育类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04
篇5:《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论文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常常要通过大量的图形、表格、数学论证来加以分析和说明,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厂商均衡理论一章中,要比较分析在不同市场结构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等多条曲线的相对位置及生产规模的决定;在分析经济增长时,则是用不同学派的多种模型。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其重心并不在于理论的探究和公式的推导,所以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通识教育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开展综合案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内容复杂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尤其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例如讲完宏观经济政策原理后,可以以这一原理为依据对当前热点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剖析,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从而进一步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并学会用基本原理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
(3)有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的习惯和意识。《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本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不以教师经济学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让学生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的情景,迫使他们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从而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而通过实际锻炼掌握了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同时,案例教学本身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析与研讨,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篇6:《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论文
通识教育主要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授课对象大多未系统学习过前期课程,鉴于与经管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专业课授课对象的不同,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体现在:
(1)基本性:相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而言,通识教育理论内容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如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博弈论,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案例的选择则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通俗性,但要包含经济学原理之基本要素。如宏观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节,就选取通货膨胀的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来尽可能全面的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
(2)逻辑性:为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保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因此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的过程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例如“导论”单元,以“经济学帝国主义”小品文说明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尤其是可以使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选择“‘水’和‘钻石’悖论”来说明资源的稀缺性,使学生了解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再分别选择“人生离不开选择”和“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阐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核心“怎样生产”的问题;之后,选择“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小品文说明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分支,最后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样,通过六个内在逻辑关系密切的案例可以循序渐进的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
(3)多元性: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拓广学生视野、消除专业隔阂、使学生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目标。因此案例选择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出发,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不仅要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加以分析,而且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如“明星的巨额收入”、“天津丑女‘张静事件’”等,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并兼顾后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甚至于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世界与社会环境。
(4)整合性:案例内容应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发展专业研究之直观与创意,赋与专业知识新的诠释与意涵。尤其应与所涉及原理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与政策搭配”案例,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收支等多个知识点,对此类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并在运用原理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5)穿越性:案例所讨论的问题应深入浅出,可藉由问题的探讨而逐步穿越专业知识,并以不预先设定学生须已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笔者认为,此为《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之精髓,正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学习经济学并非是要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是,如果不学经济学,那麽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为使学生了解经济学不但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选择的艺术,选取大量幽默、通俗的寓言案例来表述枯燥、沉闷的经济学原理,如用“和尚与梳子”说明需求与供给规律、用“老鹰的故事”说明机会成本等。
篇7:《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论文
(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在认真备好理论课的内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缜密庞杂、内涵颇广,进行通识教育时要面面俱到的逐一讲述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对原理脉络进行重新梳理,用最简洁、清晰的方式把原理阐释清楚,而把相关次要内容作为课后资料放入网络平台,供有兴趣和精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同时,教师应精心选择相关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典型实用、前沿新颖、适合国情、说服力和示范性强。也就是说,案例不仅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而且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寓教于乐,收到最佳的效果。《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的重点是学生的准备工作,通识教育的授课对象之前没有相关课程基础,只有课前充分熟悉讨论的案例,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课前预习案例的过程,也是初步传授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阶段。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预习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其次,学生要通读案例,概括问题,提出决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案例讨论课的质量。
(2)组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课之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要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强调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后,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以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
(3)展开课后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平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为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并附以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和巩固,利用现代化手段,形成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以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论文,并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尤其是开设讨论专版,对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评选出每期最佳答案,经过长期积累,建立“常见难点解析库”。网络资源还可以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使更多学生加入学习的队伍中来。
篇8:《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论文
(1)正确处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且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经济学原理较为深奥、枯燥,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转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位置,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其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学生是讨论案例的主体,而对案例的讨论又是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师要处理好自己讲授与学生讨论之间的关系,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来讲,案例教学占用50%~55%的时间为宜,也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案例讨论以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补充。
(2)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仍应占重要地位,如果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以案例为主会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但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也不能完全以案例教学为主,而尤其要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选择时应在强调反映知识点的典型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性。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是《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由教师把相关理论知识简明扼要的介绍给学生,学生则依据这些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很快发现理论知识与相关案例之间的联系,并有意识的用理论去分析案例,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迅速提高,所以课堂教学是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但由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质,课后研讨的作用不可小视。
参考文献
[1] 卢晓东。通识课程的设置与通识教育的理念。http://zhaosheng。imu。edu。cn/framenews/talk2。htm
[2] 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8):2
[3] 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18
[4] 于善波。宏观经济学案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5] 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3)。
篇9: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论文
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 本文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其特征、内涵给予了认真的探讨,并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实例分析。研究实践证明,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这一学科内在规律的理解是切实可行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扶”着学生走,在中间阶段,教师要“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只需“跟”着学生走即可。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从积极努力跟着教师学,慢慢过渡到自己主动钻研、独立探索,甚至达到有所创新的层面。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师生思想情感碰撞与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从而发挥潜能,培养能力。具体而言,启发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内涵如下。
1、学生兴趣的启发。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中,在学生遇到障碍与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要培养一定的意志,使意志作用于克服矛盾之中。但引起兴趣不是盲目地,主要是为了发掘学习中的新问题。
2、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西方经济学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只有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从经济假设到抽象化的数学模型,需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勤思、独创,并采取措施保护想象的火花。
3、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启发。创新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精神,学术贵在创新。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积极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创新能力;采用不同方式启发、引导求异,逆向思维,因势利导,启发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
4、学生实践能力的启发。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策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控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数量分析方法,把握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关注现实经济运行、研判宏观经济大势、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和实践,并撰写出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能够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论文。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提问法。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表现为课堂提问方式。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理解经济现象,有效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最近经济运行的情况怎样,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案例种类繁多,其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编写相应的案例类型,然后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现实经济学案例,也可以选择实验经济学案例。当然,在应用现实经济学案例时可尽量采用本土化案例,例如,在学习“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应用――价格干预机制”时,可引入我国曾实行的粮食保护价制度进行分析和验证;在介绍“机会成本”概念时,可让学生计算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实验经济学案例来验证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
3、采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来认识规律、总结规律。这里以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章节教学为例,比如,在讲博弈论的合作与竞争时,就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完成“海盗抓黄豆”的实验。
对学生进行随机的分组,5人一组,由这5个学生分别担任5个海盗的角色,教师担任法官。故事讲述5个海盗即将被处死刑,法官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从100个黄豆中随意抓取,最多可以全抓,最少可以不抓,可以和别人抓的一样多。最终,抓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要被处死。由学生运用理智思考进行判断得失,从而做出选择。思考思路是这样的:第一个人选20个,首先他不用担心他会是最少的(不包含所有人都拿20个的情况),因为除非所有人都拿20个,这样就一样多,只要有人拿的多于20个,就必定有人拿的少于20个,因为总共只有100个。接下来他要担心有没有可能会是最多的,因为题目的条件是可以不必把所有黄豆分光,可能会存在剩下4人拿的都小于20。接着要讨论:第一个人选了20,第二人会选小于20的数字吗?首先可以排除第二个人不能选择18及18以下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后面的人只要选择19第二个人就必死,第二个人有可能选19吗?也不大可能,因为第二个人选19的话,后面的人不可能选大于20或小于19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会成为最大或最小而被处死(比如第3个人如果选21,第四第五只要选20第3个人就成最大而被处死),因此如果第二个人选19,后面的人要么选19,要么选20,可是这样一来就分出最大最小了,最小19最大20,全部处死,因此第二个人也不能选19。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二个人也只能选20。同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也都只能选20。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人都选择20。实验结束,请学生自己来分析实验过程中自己的思考过程,大多数同学在行为过程的实施中便理解了博弈论体现人理性的重要性。
★ 经济学毕业论文
【高职教育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论文(共9篇)】相关文章:
实践首乐教育哲学理论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论文2023-09-21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2023-01-17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2023-03-24
国外论文范文2023-07-16
《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论文2022-12-26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2022-05-06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2022-08-15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