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共17篇)由网友“翊叶知秋yyds”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唐代诗坛无疑是个群星灿烂的天体,而李白和杜甫就是这个天体上光芒四射辉耀群星的“双子星座”。是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分别把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推向了浪漫主义和现f实主义不可企及的高峰。学生们从小诵渎唐诗时列“朝辞自帝彩云同,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是唐朝大诗人,又是情同兄弟韵且珂友,纵观他们的创作,就整体而言却形成了豪放瓢逸和沉邰雄浑两种不同的风格。对于家喻户晓的两位诗人的杰怍,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有了一定的量上的积累.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歌部分的教学,把学过的李杜诗歌过行归纳和概括,在不同创作风格的成因方面加以挖掘、探讨、比较,就能使学生从更高的视角、更广的层面上深刻地璎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比较时代经历
李白比杜甫早l1年,在李白身上带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来的富于幻想和乐观的特点;杜甫则在“安史之乱”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口一F干戈离乱。即使是表达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苦闷写得也豪迈;杜甫是家国之思郁积满腔,铸成的诗句自然沉郁:“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李白25岁仗剑去国走出蜀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5O岁辗转颠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间”。李白半生游历,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从外在形态上看都是没有根基的离乡在外。而内涵却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别,游历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壮观奇景,诗句当然飘逸;漂泊常常饱尝人间苦难黎民忧患,诗句自然凝重。
二、比较个性特点
李白个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羁;柱甫性情敦厚、忧国伤时。李白被召人长安时写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蓠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当他受权贵们排挤被皇帝赐金放还时,不只是愤然,而且毅然决然,同时也很悠然飘然的离开长安。杜甫曾在长安困守l0年,**中被叛军俘虏逃出后,又忍辱负重麻衣敝履去见唐肃宗。
关于作诗,李白说自己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苍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说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刻苦又执着。李白的诗就是他胸襟抱负、个性气质、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旅食京华的辛酸屈辱。颠沛之中的饥寒凄苦,是唐代许多诗人不曾体验过的人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意识虽说是时代、遭遇使然,但诗人自己说“物性固难移”,与自身的个性特点是分不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分别有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前者可见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后者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甚至我们从二人互赠的诗中也能见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李白纵情喝酒,杜甫劝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恳切关心;杜甫苦于作诗,李白笑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亲切随意。李白自言“青莲居±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从“青莲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号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比较思想意识
虽然李杜二人都是从小就有济世报国的雄心抱负,但李白的思想更复杂一些。儒家和道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都很大。当他想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当他觉得“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就想“明朝散发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儒家的思想经他自身的变形走样,就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诗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执着:“欲济苍生应未晚”,而这些和“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放纵,“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激愤,常常是矛盾地出现。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观中儒家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仁者爱人”、“民为邦本”使杜甫一生都把关心人民的苦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终身不被用,还是“一饭未尝忘君”,忠君思想虽然很重,但对儒家的教条准则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杜甫却始终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直到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登上岳阳楼,想到“戎马关山北”时,他仍旧是“凭轩涕泗流”。
四、比较文学主张
人们常常引用李白的两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正可以代表他的文学主张,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这也是形成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的又一个因素。李白强调师法自然,从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里获得灵感和启示;杜甫注重“转益多师”,在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中酿成佳句。李白的诗想象奇特瑰丽,语言流转自然,行文不拘格套,可见其才思敏捷似天然巧成;杜甫的诗意境深远宽广,语言厚重凝炼,结构章法严密,足见其学力深厚匠心独运。前代文艺理论家有个简明形象又颇富蕴意的比喻:李诗如海,杜诗如山。这两个比喻几乎可以作为历来人们对李杜诗风不同特色的定评。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高山大海之间看到一位智者四溢的才华和一位仁者宽爱的胸怀。
诵读李杜诗篇,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中华民族为有这样两位诗坛巨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2:水粉画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水粉画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水粉画色彩艳丽,既柔润又浑厚,很富有表现力,其应用范围尤为广泛。宣传画、年画、装饰画、图案设计、建筑设计、舞台布景等多用水粉颜料绘制。独立的水粉风景画,静物画和人物写生更是普遍多见。不少美术院校的色彩教学,已把水粉画列入重要的授课内容,它是色彩基础训练的一项重要手段。
水粉画在我国是一个颇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它具有易于普及运用,制作方便,经济节约等特点。水粉画为高等美术系科及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作为色彩训练的入门,并被视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描绘能力等,而且促进智力发展兼有同样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的敏感能力,把握画面的整体色调,培养学生的艺术概括能力,以及用笔技巧等都有好处。
水粉画是以水为媒介调色,所以水多,颜色薄时便具有水彩画的流畅、湿润的特点。水粉画颜料又不是透明性的粉质颜料,有覆盖力,因此又使水粉画具有油画的某些特长。水粉画兼吸水彩画和油画二者的一些特性,其表现技法是很丰富的。这对培养学生色彩的观察力和技能的表现力,更为培养学生将来适应工作的能力带来莫大的益处。
通过水粉画的学习,熟悉多种颜色的性能,掌握冷暖色基调,引导学生努力表现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把握物象整体色调。掌握运用和控制水粉画的水分,掌握和了解干画法、湿画法、平涂法、喷绘法、蜡彩法、流滴法、拓印法、混合法,以及干湿结合的运用。熟悉多种技法、多种工具或不同材料结合的使用方法,以利于表现多种对象和追求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色彩的表现力是无限的,人们也在进行无休止的探索。不同的景物和对象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进行表现。研究色彩的表现,目的是扩大色彩的领域,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对于初中毕业考入中等美术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因多为初学者,应先从静物画着手,静物画室内进行,光线变化不大,便于掌握,选择静物亦应从简到繁。初学者应从体积较大、线条简单和色彩明确的器物着手,继而再画较难些的物体和复杂的色彩。可以把几种对比色的物体放在一起,或调和色或邻近色物体放在一起,或作难度更大组合物体的练习。因物与物之间的色彩关系肯定,易于初学者观察与表现,对培养观察与分析色彩的能力均有显著的作用。通过静物画写生使学生尽快地提高造型能力及表现物体色彩、质感、空间感的能力,学会研究和掌握多种绘画技巧,使之打下扎实的写实基础。
由静物写生到静物创作,使学生认识到静物画的社会功能与艺术性。要知道,一幅好的静物画并非是乱物的堆砌,它亦有深浅之分、雅俗之分。它既是欣赏品,又可反映物外之物,使人产生联想。
自然风光具有变化繁多的物象和十分丰富的色彩,具有令人为多陶醉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古往今来,中国画画家为描绘大好河山,跋山涉水“搜尽奇峰打草稿”。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大师科罗也说过:“面向自然,对景写生”。风景写生是激励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由于风景写生比静物写生要复杂得多。开始画风景画,视野广袤、浮云流水、色彩光怪陆离,学生容易感到无从着手。首先有一个取景的问题,选择景物,要注意取舍,有主有次,错落有致。要懂得抓大关系,也懂得舍弃琐碎的色彩变化。风景写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取舍与构图的能力,锻炼在色光变化之中观察表现景物。同时还应重视掌握构图铅笔起稽和透视的合理,应保持冷静分析和思考的主动性,掌握色彩及形,同时利用明暗的对比作用和水份的掌握等。在色彩训练中应注意一幅画要服从于一个主要色调,一般来说画面的主调是景物颜色在一定光线上所映到我们眼中的一个总印象,所以,掌握“第一印象”,在作画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风景写生不仅是色彩绘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好的风景画同样是优美的艺术作品,有的可以直接应用于美术创作,建筑环境设计及舞台美术设计等。
写生以人物为最难,因人的形体结构复杂,形象多具特征,色彩变化微妙、细腻、情绪感情变化莫测,所以要做到神形兼备,确非易事,须有扎实的人体结构基础、色彩与素描基础。并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住那转瞬即逝的、流露人物内心世界的表情,才能做到以形取神。
初学水粉人物画应从头像开始,以后再画静止的半身、全身和有动态的全身像。画头像宜先从老人、壮年或青年男人入手,再画小孩和年轻妇女。初学者可先画单色或色彩人物速写等。作为三年制的美术大专学生,如不是纯绘画专业的学生,色彩人物写生一般不宜作较重的教学安排。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艺术。大千世界为我们的色彩写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素材。而绘画艺术并不是照抄自然的多种现象,应有“人为”的表现。有时候,绘画是以非自然色彩为主,把形式美法则对色彩程式化处理,追求色彩的'构成美。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艺术作品中变得妙趣无穷,这是艺术提炼与概括的作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艺术的概括将事物的共性、必然性展示出来,以启迪人的联想;而且典型的形象体现事物的个性、偶然性,以限制人们的联想,诱导人们去神会作者的情感。
毕业设计是学生三年美术学习的最后体现和“检阅”。教师应倡导学生在借鉴外来艺术和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民族化,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和现代的融合到设计中去。艺术的创作是复杂的,也是极其灵活的,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在美术教学(包括色彩教学)中有的法则,看来是规范,那只是为了初学者作为起步的扶手,到“跑步时”、创作时,就要甩开手来干了。所谓“法无定法”创作是其的真谛。
水粉画兼有各画之长,用途广泛,从中、小学到大学的美术课程,工艺美术院校的色彩教学和创作设计;青少年美术爱好者的色彩入门;高考应试;社会的商业与政治宣传等,均起着无可非议作用,但水粉画也有其局限性和弱点。首先它的附着力和牢固性远不如油画强,如果保存不妥,例如日晒或受潮,就易变色或脱胶、龟裂,以至剥落。其次,水粉色的种类较油画少,色域不如油画广,无法具有油画那般缜密、厚实,而总感“底气不足”。水粉色特别是暗色不够深,色彩很难画丰富,对深入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创作,水粉画不易进入完全自由驰骋的深层。画家的主体精神和个性意志远没有像别的画种那样得到充分的鼓励和体现。
尽管水粉画存在这些弱点,但作为教学,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知识和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首先应从教学思想上重视水粉画教学,也就是应该认识到他们担负的重大责任,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单纯的技法课,而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课。亦是认识生活,美化生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门课程,从而应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加强水粉画教学。
篇3:水彩画课堂教学探讨艺术论文
水彩画课堂教学探讨艺术论文
水彩画在中小学教材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是中小学生掌握色彩知识和表现技法的主要途径。教好水彩画,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水彩画具有清新、简洁、流畅、明快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使用的工具简便,学起来容易出效果。但是水彩画的技术性较强,又必须要有一定素描基础。要在短期的教学中,使学生取得成效,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关”。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透明的颜料,运用水与色的相互渗化的方法和层加的方法,来塑造物象的空间效果。作画时用水多少,加色时画面干湿,色的浓度以及用笔的快慢都十分重要。在学习中掌握水分多少,是学习水彩画技法的主要问题。
对于学生作业,学习水彩画应该把画好色彩明暗关系放在首位,为了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和结构关系,色彩画脏一点也可。待技法熟练脏总是可以克服的。对于不重视和观察不出物体明度差异的通病,先不要管他,也可让学生花一些简单的水彩画,锻炼用水色表现对象的结构、光暗,有利于画好物体的明暗关系。
水彩画的淡彩比较好示范。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水彩画的'湿画法,这个示范操作比较困难。在桌子上示范大部分同学看不见。且影响课堂秩序。在黑板上示范水彩流动,影响效果,所以我用水粉薄画来代替水彩作画。
具体做法是:前面把画纸钉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的黑板上,竖起来用水彩作画。可是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最好用锡管装的水粉,因为色彩颗粒细,易扩散,透明度较好,同时使用方便。瓶装宣传色粒粗,水胶汁多,浓度达不到。尽量用透明度好的,不太好的要少用或不用。选用水粉色主要是它不容易流动和扩散。这样竖起来克服了水彩色倒流的缺点。湿画法要水彩内融,画面滋润,水味十足,所以示范时要在之上下功夫。
二是画时用水彩纸更好,化学实验的滤纸也可。但学生用就困难了,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同样的纸,让他们在作业上有所发挥,所以我选用一般的图画纸,最好表面粗糙的,便于控制水分。在着色前把纸打湿(应注意水的分量和天气变化,倾斜看纸时应看不见亮光最好),以便着色时使水粉色扩散、渗化、衔接自然,画出味道来。
用笔时尽量选用大笔,能一笔涂满,最好不涂第二笔,尽量减少笔融,不重笔,少修改。因为,这样才能显示水粉色的流畅感。用笔多了影响水色之间的结合,另外,黑板上的示范,画面较大,笔大能饱含水色,一笔下去可解决问题,相对来讲,对画面的整体感较强。
在操作示范时,要把握时间和水分。另外,画面水分多时,用色可稍厚,这样水多,色彩即使厚了点,也不容易扩散。否则,水多色薄易倒流。水分少时,用色要薄,因为水少,色彩必须薄才容易扩撒,不然,用色厚了,笔融生硬,失去了水彩画的水味了,所以画时要灵活掌握。
以上是我在这几十年来水彩画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对教学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同行和老师们参考,同时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同志们指正。总之,利用水粉色代替水彩示范,就是利用水粉色不易倒流的优点,又要克服它不易扩散的缺点。在用色用水上把握,多实践,就能画出水彩画的味道来。
篇4:浅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
浅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 要: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灵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本论文,重点讲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感悟、体会及设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言逻辑;语言幽默;语言情感
1 语言要逻辑清晰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N切、出言有章。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传给学生纯洁的语言和健康的导向,清新的逻辑思维。如果教师逻辑不清晰、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重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语言洒满课堂,让学生兴趣大增,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
2 语言要激情澎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才能感动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路高度吸引到黑板上、教师身上、课本上。要达到目的,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的流向。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因此,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讲课如同演员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很熟练地掌握所讲内容,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讲解,才能充分地发挥语言技巧,从而达到情触于理的效果。教师还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感情的流向,来触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标准。以自己的情感来收到感人的效果。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语速快慢、适度停顿,突出重音,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音调的和谐也不能忽视,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3 语言要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生动。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优美中建优美。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将审美的阶级性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于丹的`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的语言,格外精彩,让人折服,字字句句沁人心脾,教师能做到语言优美凝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语言要风趣幽默
凤趣和幽默是课堂语言教学的一把双刃剑。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启迪学生的智慧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幽默像助推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它还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的象征,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教的任务。
5 语言要条理准确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连贯,生动形象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上课时,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恰当的手式、肢体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变化,调整声音,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呼号、时而声色俱厉、时而婉转悠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否则,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清楚。因此,教师就必须熟悉教材的内容,再进行语言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喜闻乐见、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讲授,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效果也会最佳。教师语言应该准确;所表达内容要严密;论证、论点要条理清晰。学会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课堂上要一环扣一环的引领学生,做学生的导航仪。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是关键。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盘散沙,没有粘稠剂,前后内容衔接不上。教师要准确地讲授课堂的的重点、难点。把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串大小不等的糖葫芦一样,知识串联。因此,学生就能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另外,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必须选用准确、精辟、通俗、易懂等常用的字、词、句,段。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罕见的方言和文言词语等教学。才能达到课堂语言教学,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既言简意赅;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不遮遮掩掩。要主次分明,教学举例、选取比喻应是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例子。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比喻说明问题的目的。教师要举什么例子,选取什么样的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精心准备、胸有成竹下进行,绝不可在课堂上,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随心所欲、顺口开合,这样教学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给课堂教学带来“灾难”,影响教学质量。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尝试它,才能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向成功。在教学中,教师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作为教师,真可谓任重道远。语言艺术更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大胆的走下去,会收获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
篇5:试论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论文
试论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论文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课堂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密度、速度、难点、重点、强度和激情度等。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种类
1.教学行程的节奏。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争取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且使之丝丝入扣;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于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试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和设疑、讨论和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按其规律和特点有节奏地进行。
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处理和驾驭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主次、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彼此起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试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试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试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1.快与慢有变化。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实施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作业限时是实施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解剖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理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该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推导公式。要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解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明白思路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处于失控状态,或者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篇6: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六年制第六册《荷花》是一篇很朴实又很美的散文,它描写公园里一池生机勃勃的白荷花和表达“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教学时,我运用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努力从课文本身发掘美、渲染美、创造美的因素;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在课文美育因素的基点上,升华美、发展美。我从“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引进课文的“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中去理解课文内容的美,语言内涵的美,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美育的熏陶,发展观察、想象和语言能力。
一、营造教学氛围美
放美的抒情音乐,以充满激情的优美的教学导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赏花者身份,假想和作者一起到公园欣赏荷花,亲身感受课文描述的白荷花的美丽迷人:
首先,我展示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的《王冕学画》幻灯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画家王冕小时侯最爱雨后的荷花,因为他觉得大雨过后,荷花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的景象最美。”以熟悉的事物唤起他们的感知。紧接着,贝多芬那优美的《月光曲》钢琴音乐响起,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迷人的白荷花,我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诵读:“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最爱月光下的荷花。月光下,碧绿的荷叶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肩并肩密密挨着的圆荷叶之间,还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荷花,有婀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得打着花骨朵儿的。它们像一粒粒的明珠,像碧天里的星星,微风吹来,还能闻到缕缕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荷花这么美,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儿去公园欣赏荷花,好不好?”听着有感染力的导语,学生审美情趣油然而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以赏花者的身份进入课文境界。
二、感受课文情趣美
课文《荷花》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时,我巧妙地展开“品味词句”——“境中赏美”——“激发情感”——“导读激情”的教学过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境的美和情趣的美,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触发情感共鸣,掀起情感的波澜。如:
1、引导感受荷叶长势美
我采用了比较句子的方法:
(1)荷叶很多很大。
(2)荷叶挨挨挤挤的,一个个象碧绿的大圆盘。
师:这两句都写了什么?
生:都写了荷叶很多很大。
师:哪一句写得好?
生:第2句。
师:第2句好在用上了哪些词语?
生:用上了“挨挨挤挤、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课文里指什么?
生:课文指荷叶靠着荷叶,荷叶之间的距离很密。
师:(出示图画)你从“挨挨挤挤”知道荷叶长得怎么样?
生:荷叶长得多、茂盛、生机勃勃……
师:“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写出了什么?
生:……
师:生意盎然的荷叶又大又圆,你们喜欢吗?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短短的一句话,写出了荷叶颜色绿、形状大又圆、长势茂盛,令人喜不自禁。接下来,学生带着喜悦的感情去朗读,去体会作者看到美荷叶时的喜悦心情。
2、引导感受荷花生长美
我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谁能给“冒出来”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生:长出来(生出来)……
师:“冒出来”这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呢?谁来说说“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在课文中指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透出来。
师: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都能硬挤出来,说明什么?生:白荷花的生命力很顽强。
师:生气勃勃的白荷花一朵又一朵地冒出来了!它们朝气蓬勃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了!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答后指导开火车读出喜悦的`感情)
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评“冒”,学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长美,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
3、引导感受作者情感美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咀嚼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美,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在教学“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一句时,我抓住“活的画”来设疑:
师:画本身已经够美的了,把这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池荷花很美。
师:你从这个“活”字知道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
生:这是一池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荷花。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池荷花充满活力呢?请大家联系第2节的内容,带着问题看录象。
生:我从第2节中的……(略)
师:是谁创造了这一大池充满活力、美如图画的荷花?画家是谁?
生:是大自然!
师:让我们来赞美那神奇而伟大的大自然吧!(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活的画”,我通过字面解词,借助课文录象,结合上下文思考,抛弃了脱离语言环境孤立、静止地进行词句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领略文字的韵味,感受课文情趣美,体会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在小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引导想象课文情境美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三种姿态时,我依次向学生展示了三幅不同姿态的栩栩如生的白荷花油画,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丰富的表情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看!这半开半合的荷花多像个——
生:含羞答答的小姑娘!
师:这时,我们把鼻子凑近去闻一闻,哗——好香呀!你们喜欢吗?
师:咦,这嫩黄色的小花托是什么?
生:小莲蓬!
师:瞧!躲在里边的小莲蓬探出头来了!真像个——
生:胖娃娃张开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师:看到这里,你们高兴吗?
师:哟!将开的还是花骨朵儿!这是怎样的花骨朵儿?
生:颤动着就要裂开的花骨朵儿!……
师:眼看着花骨朵儿颤动着就要裂开,你的心情怎么样?
这时,想象的欲望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加上动作朗读),把荷花的美和对荷花的爱从读中表达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种从美的角度出发所构思的教学设计,借助图画,努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课文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展开了发现美、升华美的导美、讴美活动;借助导语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的美感,把学生的情趣、学趣激发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这种引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上了语文学习。
四、创设课文情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感情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便体会不出来。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抓不住文章的灵魂。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意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眼前出现的景象……”这一个语言片断比较难懂,教学时,我以我的感情为主线,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之中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1.导语、音乐、范读创设情境美
在教学“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节的开头,我带着梦幻的表情,用抒情的语调对同学们说:“看着看着,我们也陶醉了,陶醉了,展开了神奇而美妙的想象。请大家慢慢地闭上眼睛,闭上眼睛,听,听——”于是,扣人心弦的《爱的谐奏曲》的钢琴音乐响起,加上我饱含感情的范读,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赏花情境中。
2.舞蹈创设情境美
就在学生“赏花赏得入了迷”之际,我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变成一朵荷花,一阵微风吹来,我们也翩翩起舞,好不好?”瞧,全班同学都变成了婀娜多姿的白荷花,在微风中摇曳,他们的舞姿多么迷人!这时,我走向一位跳得正起劲的同学面前,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翩翩起舞?”顿时,“白荷花”纷纷变成了思维活跃的孩子,高高地举起他们的小手回答我的问题。“因为我看到白荷花这么美,心里高兴。”“因为我看荷花看得入了迷,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微风吹,荷花动,变成荷花的我也跟着动,就像在跳舞那样。”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作品中描绘的“人和荷花融为一体,人和荷花共同欢乐”的意境,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创设美的情境,大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想象创设情境美
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如在讲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我向学生发问:“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小鱼在荷花脚下游过,会做什么好梦?”孩子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争着讲述他们神奇的想象,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紧接着,旋律优美的《爱的谐奏曲》的钢琴曲再次响起,“现在,谁愿意变成蜻蜓和小鱼,分别向荷花仙子说说你的快乐和好梦呢?”通过这一提问,我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分角色表演,在生动活泼的表演中再现情境,使学生对荷花的热爱在表演中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时的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将课堂气氛推上高潮,将讴美活动不断深化。[
五、渗透情感教育
在《荷花》的课后总结中,我立足于“以美育德”。我用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教育性、号召性的语调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荷花的美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景物都是很美的,只要我们能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就每天都能生活在长满鲜花的世界里,你们说,对吗?”这样的总结语言,使学生们为之动情,大有“保护大自然,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之势,使知识的掌握、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篇7: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1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1浅显琐碎,缺乏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一节课,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问题是要求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并且很多时候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1.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
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流程,不考虑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布于课堂;或不停地调换学生回答,直到“答案”与老师的“标准”一致。虽然课堂氛围表面上感觉紧张热烈可控,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1.3气氛热烈,华而不实
有时我们教师追求的或许是节约时间,或许是课堂的气氛,当然也有启发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小组合作,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很是热闹。有些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就少讲甚至不讲,如此以来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学生讨论内容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来不作深入地研究,从而使教师独霸讲台演变成少数优秀学生霸占课堂的现象,形成让更多学生永远是观众、听众等无效讨论的教学现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顾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都明显地造成了反馈的失真。
2关注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关注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巧选角度,精心设问、发问。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1梯形设计,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
虽同在一个班级,但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来讲,“是什么”一类的问题适合提问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什么”一类的问题适合提问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怎么办”一类的问题适合学生共同讨论回答。如教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教师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2.2层层深入,运用“追问”训练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教学,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中可预设递进式的问题,继续调整“追问”,训练学生的思维。递进式提问可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递进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从文中哪些情节表现出来?问题不难,学生的热情高涨,根据文中情节的分析而概括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3)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轻而易举地回答:“见风使舵”。
2.3学会倾听,对学生回答进行恰当评价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的。因此,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怎样,老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老师在给予肯定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错误答案的原因,指导学生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看法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时间久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避之”、“拒之”。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因此,要重视语文教育,就要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入手,结合新理念、新方法积极改善课堂氛围;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一定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外企业家,(14):171-172.
[2]顾洁琼.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2015(5):111.
[3]林佩华.精心设疑,艺术提问―――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80+230.
[4]卞佳佳.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2015(1):43-44.
[5]季树名.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提问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35):19-20.
[6]常瑜.关于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7):135-136.
[7]陆飞燕.从课堂提问的方式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7):26.
[8]付鹏,刘韵,石国峰.试论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97-98.
篇8:历史课堂教学精要的艺术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精要的艺术论文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深化,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p内容要精要
历史教学的“精要”不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要,讲课时言之无物,不得要领的少讲决不是精讲;而言之有理,揭示教材的精华,虽讲得洋洋万言又未必不是精讲。因此,“精讲”首先应根据教学目的,从内容上做文章,力求使自身的讲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紧扣热点。
1、突出教学重点,历史教学重点不仅包括基本历史事实、人物、概念、制度,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还包括训练学生智力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整个教学活动,把课上得立体化。否则,事无巨细,贪多求全,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适得其反。
突破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教学难点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思维结构不适应建立新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形式的思维障碍,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一般可以化整为零,分步解释。化繁为简,提要讲解。
紧扣教学热点,历史既是对过去事实的分析和描绘,又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既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历史教学提供新的信息。今天的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过去历史的继续,或是过去对今天的影响。教师应不适时机地借助热点,追本溯源、执果导因,既加深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又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待热点问题,教师要“疏其道,引其行。”以助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应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要精辟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只有顺势运行,视理而析,才能充分显露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精辟的分析,不仅仅使学生掌握课程教材知识或结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教学中要作到“精讲”。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重点,非重点可以略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不讲。如讲“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材从友好往来和抗击侵扰两方面反映对外关系的特点,其中“郑和下西洋”是对外关系的主流,更是历史影响的重点。所以讲解时,要突出讲授其目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平均分配力量,面面俱到;“精讲”还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难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或是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如世界史中“股票与经济危机“,”议会与政治关系“等它们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中心环节,但却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要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困难所在,讲清讲透这些内容,其他问题就可以融会贯通,教学中也亦精讲。
三、语言要精炼
1、“文约而事丰”。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语言精辟的最基本条件和前提。例如学习“洋务运动”可将其内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性质,两个阶段,三个条件,四项内容,五个失败原因,六大积极意义。
这样,既较好地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能较好地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高度浓缩概括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语言,其效果大相径庭。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1)化俗为趣,使课堂妙趣横生
在教学中比较枯燥、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接受的内容,教师应化枯燥、深奥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如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可引用类比“生产力好比人的脚,生产关系好比鞋子,脚的大小决定鞋子的尺码,鞋子的尺码只有适合脚的大小,走起来才快步如飞。否则,就感觉不舒适。因此,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化奥为易,让课题生动形象
风趣生动的语言能使深奥的地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学生轻松,减少畏惧,同时,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3)化繁为易,让历史课题简洁、凝练
有些知识讲起来耗费口舌,如不预先准备好教学语言,就会出现费时耗力,又收不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简洁凝练的教学语言
(4)化沉腐为灵动,使历史课题充满磁性
教学中注意语速、音调,并适当具有感情,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使语言具有生命力,而不是死气沉沉,让人昏昏欲睡。
语速过快,学生听力跟不上,音调过高,刺激太强,使学生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平均速度总是催人欲眠,感觉困惑。
2、辞切而意明。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只有辞切,才能意明。古人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精炼,历史概念、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不得有半点随意性。例如讲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就决不能讲成扫清了障碍。
四、试题要精选
面对多如牛毛的资料和良莠不齐的检测题,老师务必亲自过目,精心把关,力求让学生做的每一道训练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一定要坚持启迪思维、举一反三的原则和方法。老师重点讲解的例题,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训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其所学知识能在相关试题的解答中得到灵活应用。因此,老师务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有的放矢的实施检测或训练,教师可选一些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基本解题思路;也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审题和解答,老师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交流,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总之,老师课堂教学的精要,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减轻了学生负担;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既是现代高考的要求,又是学生走向未来的需要。所以历史老师一定要注重课堂的简略和精要。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所欢迎的课堂,有收获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既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历史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9: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论文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冷冷淡淡或应答者极少,课堂效果差,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益。如何理解和运用科学的提问艺术,对于教师来讲是应该必须认真探索并应熟练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发挥情境教学作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需求,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对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的考验。问题的提出,不应是教师的“灵光一闪”,而应是在备课环节围绕教材构想产生的。提问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循序渐进的作用。问题的提出,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积极性。通过提问,解决学生不想思考和不愿用脑的问题,进而为能够掌握学生理解程度、考查学生接受能力,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奠定基础。二是形成体系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茫然困惑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发现教学重点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将获得的新知识能够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融为一体。通过有效提问,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学会评价和评判,拓展物理课堂教学的辐射力。三是检验提升的作用。提问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要及时发现存在的疑惑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和督促。要给学生一定的复习和预习的时间,要带着问题学,唤醒注意力,使知识在大脑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含义把握更加准确、学习经验更加持久。
二、科学掌握提问标准,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需要经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检验。衡量课堂提问的标准尺度和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就是要从教室备课出发,通过教学过程,达到学生接受的目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居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一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整体的宏观性。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教学,由许许多多小的系统构成的。问题的设计要以本节课堂教学为基点,多角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思维,提高主动性,刺激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相对强度,使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同步进行。二是问题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探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性地设计2~3个能够引发学生争论的焦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紧紧地聚焦到一起,增强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维度向多维维度发展,更加具有开阔性和深刻性。三是问题的利用要具有很强的明确性。问题的提出含糊其辞,必然导致学生不知所措。在授课时要稳、在重点把握上要准、在问题的提出上要狠,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运用及大脑的思考得到有的放矢。
三、合理采用提问形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是展现教师教学魅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一是设问关联法。常用于新课导入、检验复习成果。要设置悬念,不是已学知识的简要复述,要将着眼点放在教学设计上,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关联上,教师在自问自答中设置一定悬念,恰当地得出结论,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二是追问急问法。教师要将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分解,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积少成多、环环相扣,在发问语气上、在时间把握上、在知识特点上进行有效控制,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对问题的反映更加敏捷、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稳定性。三是互问交流法。此法可常用于新课程改革的小组自主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答问,进行“你考我、我考你”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给学生划定一定的问题范畴,不可偏离轨道,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互问互答时,如遇“卡壳”,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好调解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统一思想共识。比如,在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教学中,可运用“设问关联法”,问:温度的保持和材料的厚度有关系吗?可运用“追问急问法”,问:保持温度的方法有哪些?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最好?如何将保温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运用“互问交流法”,可以让学生讨论温度与环境的关系,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提问方式及教学手段,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安排及学生特点综合考量,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0:试论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论文
试论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论文
一个教师的能力,主要是看其授课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上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检验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也主要是通过听课来识别,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踏上讲台以后,就意味着要将自己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知识通过点拨、设疑、讲题、训练、辅导等形式来传播给学生。这一系列过程如果使用得当,学生就接受得快,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大,自然就会提高能力;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局促不安、放不开手脚,或者海阔天空乱侃,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把驾驭课堂教学艺术作为重中之重来认识实践。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态自然,衣饰整洁,语言得体
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他的神情、举止、动作等都要自然,不要做作、故弄玄虚,也不要畏惧害怕放不开手脚,既不要张狂、傲气十足、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能自卑自惭,要一切以教学内容进行不卑不亢的认真的投入的实事求是的讲解和引导。教师的服饰要整洁大方、朴素干净,不能穿着豪华,更不能穿奇装异服,那样不但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而且还会带领学生向不健康的思想方面滑坡。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得体,要用普通话,实实在在,既不拿腔作调,又不太口语化。教师语言是一项特殊的基本功,应该扎扎实实地练好。
二、教材娴熟,节奏流畅
教师上课自然得体,其可靠的保障是胸有成竹,对教材掌握得十分透彻,备课也特别仔细,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基本心中有数。这样教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为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有十足的信心的。要做到教材娴熟,就必须在平时狠下功夫,坚持继续教育,不断充电充气,反复地研究教材、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至对自己的教学对象都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悠然自得、张弛有度,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节奏是指这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过渡要自然,在整个教学内容上要掌握速度得体,既不放过重点、难点的攻克,也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三、实行民主教学,尊重学生
因为在课堂上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一切以开放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为准则,因此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次教学,各有提高,不搞一刀切。千万不可以像应试教育那样只为了少数优等生、只为了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这样的.教学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本身意义,变成了升学率的附庸,成了一切为升学的牺牲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体,特别要以广大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一切要服务于、服从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开发。过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过去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现在应该是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
四、善于处理有关事情,做到处变不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总导演,犹如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统帅,一切都要听你的导演。教材上的孰重孰轻,教学速度的有快有慢,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学生听课训练的难易程度,整个课堂的气氛感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态度等等,教师要凭自己的直观感觉察言观色,都要掌握得准确而有分寸,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弥补。同时,学生在知识点上或遵守纪律上有时跟老师过不去,或发生矛盾,影响课堂教学,这时教师也要处变不惊、正确疏导,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初发之时,实行“软着陆”。要尽量用小动作实现大行动,轻轻一点化险为夷。
总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是一个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态度、水平、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大问题,也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完善、提高,争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篇11: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六、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7)
[2] 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 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 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14)
篇12: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论文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篇13: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论文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论文
板书是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及书写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板书上的艺术性既表现于字体的美观、工整,又表现于整个黑板版面的设计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板书,能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板书的内容一般都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经板书便不言自明是学生应努力掌握的知识。板书大都是当堂写的,教师的写书动作也会成为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一种特殊印记,伴随着语音形象、书写姿态和知识内容而扎根于记忆之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板书时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往往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常是从外观开始的,教师言谈举止、粉笔字书写的好坏经常会成为学生评价老师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字写得好,能给学生良好的启蒙和示范,学生受到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天长日久会受益匪浅,终身受益。教师字写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提高教师威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写出工整、美观的字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和精力调动到学习内容上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教师,为人师表,而教师的板书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等又是为师之表。因此,作为教师应对板书及板书的艺术性有所学习和研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板书的艺术性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就能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一、教师应苦练写字基本功:写好三笔字,即毛笔字、铅笔字和粉笔字
教师对书法应有所学习和研究,业余时间坚持练习书法,掌握钢笔、粉笔和毛笔的正确书写规则,写出清晰、工整、美观、流利的`楷体字或行书体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写正确规范的汉字,不写繁体字及不规范的字。避免误导学生,以免学生养成乱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等不良习惯。教师应担负起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清除社会用字混乱的神圣职责,努力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准,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二、教师应苦练绘画基本功,画好简笔画,掌握简笔画的绘画技能
简笔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图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使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再配合教师生动地讲解,使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师应苦练板书基本功,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内容
设计板书应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突出重、难点,内容简洁,色彩鲜明,醒目美观,配合教材,组织教学,归纳总结,掌握要点,使所教学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意识,潜心探索新教学理念,深人研究教材教纲,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艺术充实自己,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又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使其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增强美育,促进其智力和能力不断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4: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质疑、释疑、再置疑的过程。
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终时紧紧结合教学内容,环绕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几个供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做到收中寓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像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设疑不同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所设悬念要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归结全篇,深化题旨,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卒章显其志”的观点,对于做课终结尾颇有借鉴。为了使学生对所听课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课程结束时,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学生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也可将各个层次的内容串起来,打个结。由博返约进行必要的概括浓缩,像压缩饼干一样,看起来一点点,泡起来却是一大碗。看来记得不多,实能以点带面所得不少。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启导引申,以趣促思,使学生兴味盎然,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如何进行复习,提出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以必要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以点拨指导等。引申,就是根据所授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揭示其内涵和真谛。总结时还要善于寓理于趣,趣中长智。引导学生顺着“有趣——乐趣——志趣”这条环环相扣的“兴趣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热爱自己的事业,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熔德育智育于一炉,使学生思想升华,激情奋进。
教师讲课除了给人以知识外,还应有思想的启示。这种思想启示不是附加于科学内容之外,而是提炼、升华于内容本身。教师讲课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熔德育智育于一炉。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用具有鼓动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耐人寻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绝妙精彩的结尾,可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留下无穷的余味,久久不能忘怀。
归纳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
朗读式结课。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拓展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任务式结课。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当然,任务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布置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所布置任务的内容、具体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完成任务的时间等。
联系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课文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结课时可这样设计: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总结也不可冗长,应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的。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用尽量少的话语使讲课主题得到升华。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篇15: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然而,从笔者最近对29所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所做的调研,以及全市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评比活动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善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理应成为每一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情境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主旨。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一)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浙教版中学教材第三册)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介绍《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津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唱或合唱形式。在这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人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
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竟。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以“诱发兴趣后设问”为例,对其分析如下: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吧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书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26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崔化剂。
(三)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因时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中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由于他们成功率较高,自信心强,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评价更要从严,使他们能有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奋努力;对于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要多给他们感情投入,记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可先把目标定低些让他们优先回答比较简单的、复习性的提问,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样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与评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牙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__、1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__、3
3、浙江青年报20__、3、26
4、浙江省教委教研室编《浙江省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说课评比材料》
5、中学教育20__、3
6、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1999
篇16:论数学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论文
论数学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论文
摘要:
教师的讲授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达力求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启发,幽默诙谐,简洁明了。
关键词:语言艺术 科学准确 生动形象 幽默谈谐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驾驭语言的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功效性。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修炼并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多种语言,发挥其独特作用和整体功效。本文主要浅析口头语言,口头语言要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启发、幽默诙谐、简洁明了。
1、科学准确。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以大纲为基础,以教材为蓝本,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数学的每个概念、定义、公式都是对自然客观事物高度科学的概括和论证,因而教学语言必须科学准确。一堂课的语言表述要象一篇文章,科学严谨,脉胳分明,主题突出,前后呼应,便于学生理解,容易接受。如果教师用词不准确,讲述不科学,含糊混乱,就会造成学生理解失误。例如教材指出“双曲线的焦点一定在实轴上。”教师照此讲述就不是科学的。因为双曲线的焦距大干实轴,所以焦点不可能落在实轴上,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双曲线的焦点一定在实轴的延长线上。”
2、生动形象。
语言的功能之一在于栩栩如生地描绘客观事物,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命题具体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数学课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讲课要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要增强讲授的生活气息。
一是适时穿插一些带文学色彩的语言来描绘抽象概念,往往会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来比拟“极限”;用“遥望瀑布挂前川”比拟“正切函数的图象”。
二是妙用智力故事,如在讲曲边梯形的面积(定积分定义)时可用“曹冲称象化整为零”的故事;利用“司马光砸破水缸”的故事启迪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求证三角恒等式r用“草船借箭”这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诱导学生逆向思维,由导数公式推出积分公式。
三是故设路障,曲折迂回。在讲“平面”的概念时,教材上只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平面是广阔无涯的。”教师故设圈套,提问:“谁见过真正的平面,请举例?”学生脱口而出,教室的黑板,学校的操场……,各抒已见后,教师漫不经心地用一段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平面可以想像是平静的水面向四周无限延伸,越过高山巨川,跨过太平洋,穿过大气层,直到九霄云外、无穷远处。”这样的描述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平面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形象逼真了,自然也就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平面的实例。同时,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责任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地获取知识。所谓启发性,就是通俗易懂地渐次讲解学生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有时也不要把问题说完说尽,要留下回味余地。讲到难点和关键之处,教师故意停顿,显出一幅“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神态,让学生着急、紧张、沉思,甚至争论。当学生无能为力时予以启发,给学生打开新的思路,最后让每个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桃子。
教师只要略加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获取知识,这比教师扎扎实实,明明白白讲出来效果要好得多。启发学生自己主动学,比教师满堂灌,牵着走效果要好得多。
4、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的语言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是“智慧的.微笑”,具有极高的愉悦感。教学中有时故意设立耐人寻味的教学诡辩问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学生的认识刻骨铭心。如讲两个函数代数和的积分等于这两个函数的积分的代数和,教师提问“怎样证明这个法则?”学生积极回答:“用证三角函数恒等式常规法证,左右两边分别求导结果相等,那么原命题成立。”这个结论的确成立。但这样证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导函数相等,原函数也相等。”这个命题真吗?没有人回答。
这时,教师讲了一个笑话:“我的一位朋友在北京工作,把老家山沟里的88岁的奶奶接到北京去玩。老太太第一次出山沟,坐上火车后大发感慨:‘哎!人老了真是没用,火车爬地走比我站起来走要快得多,要是火车也站起来走那还了得!’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通过教师指点,学生茅塞顿开:原来这样证明不行,因为导函数相等,原函数不一定相等。问题在欢快的气氛中得到解答。学生摆脱苦思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地。有时,指出学生的缺点也要含蓄幽默。如:教师布置大家作练习,有一位学生却没有动手,教师上前问“你怎么不动手?”学生回答:“我的笔借给他(同桌)了。”老师亲切地拍拍学生的肩膀说:“雷锋精神应该发扬光大,但你们俩也应该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他不好意思的笑了,并从课桌里掏出铅笔来做练习。如果教师严厉指责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那么这堂课他就魂不守舍,没心思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削弱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那么也就会挫伤教师自己的积极性。
5、简单明了。
课堂教学语言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传递知识信息量,就必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简洁明快。Ⅸ学记》上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
只有精辟的语言才能简练深邃,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例如导数的定义,篇幅冗长,是一个构造性定义,在定义可导的同时,也给出了导数的求法。在学生理解原文之后,可把它化简成“差商的极限”。数学定理、定义、公式繁多千姿百态。学生对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伤透脑筋,望而却步。教师可以根据定义,定理、公式实际内容科学地浓缩简化成顺口溜,节奏明快,句式整齐,化繁冗为简单,变零乱为有序。如定积分的定义,教材上的叙述太冗长难记了。在讲解之后可以把它浓缩成“化大为小细划分,以直代曲得微分,积小为大微分和,再求极限得积分”的顺口溜形式。又如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及乘方、开方的运算法则,可浓缩成:“模积角和,模商角差,模乘方,角方积,模方根,角方商”这样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欢迎。
课堂讲授力求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启发,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把复杂的定义加以浓缩,简单明了,能减轻学生负担,把枯燥的教学语言用诗一般的语言诙谐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让知识插上情感的翅膀,让讲授披上艺术的灵光,用满腔热血去谱写每一个教案,用真挚的情感去开启每一叶心窗。
参考文献:
[1]罗增儒。讲授艺术的初步实践[J]。湖南数学通讯,1993。2。
[2]赵玉松,张才仙。谈分析数学的教学艺术[J]。科技创新导报,,16:176。202。
[3]梁香平。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07,16:203。
篇17: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一、合理叙述,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化的语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时,违背逻辑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干扰学生正常的思考探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以逻辑力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规律到规律地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做到对教学语言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应注入形象化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情感的共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让学生思考:人大附中东门位于黄庄路口的.南200米处,新中关东门位于人大附中的北400处,如何用图表示出三者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路看成一条直线,将学校东门等地看作是这条直线上的点,以黄庄路口为原点,1米为单位长度,由南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条数轴(如下图所示),就可以用数-200和200分别表示附中东门和新中关东门的位置: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既简洁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直线上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数(坐标)来表示。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习惯表示方法将图竖过来画。通过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而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三、精心设计,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
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更能象磁石一样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教学中,我通过解一元一次整式方程引导学生探索当这些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里时的解法,当学生把解出来的值代入原方程时发现方程没有意义,随即提出了疑问。这时我适时风趣幽默地说道:“你提的很好,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既然是半路上出现新增加的,我们就管它叫增根”。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让学生笑出声的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记住了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适时、恰当的幽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帮助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 论文导言范文
★ 什么是读书笔记
★ 教师竞聘述职报告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共17篇)】相关文章:
班主任个人研修计划模板2022-09-03
音乐教师述职报告2022-06-25
音乐教师述职报告精选2023-07-30
读书笔记几种写法2023-01-28
学校音乐教师年度述职报告2022-10-13
小学语文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总结2022-05-06
班主任个人研修和成长计划2024-04-26
《物种起源》导言 二2022-12-15
学年度上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2023-05-13
美术特长生水粉画教学札记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