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推荐18篇)由网友“思考看帖记录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你能具体地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关心、保护你的吗?
(板书:照顾、关心、保护)
2、师: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关心你呢?(板书:弱小)
3、师:是呀,我们享受着长辈对我们的保护和照顾,可一个名叫萨沙的小朋友却在受到妈妈的照顾时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12、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会告诉我们。
4、读题(提示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后,指名读)
师:你们真不错,同一个题目,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师:小学生托利亚、四岁的萨沙和他们的父亲、母亲在一个假日到森林去游玩。森林里多么美好……老天爷翻脸了。(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指名读句子。
(2)集体读。
(3)师:“大雨如注”表示雨大,在文中找找近义词(出示:滂沱大雨)还知道表示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2、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
(1)(出示: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
读句子,完成填空: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2)(出示: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虽然他也不怕淋雨。)
读句子,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3)(出示:最后,托利亚把雨衣给躲在伞下的小萨沙穿上了。)
谁能用“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来说说。
3、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4、萨沙是怎样做的?
生答(出示: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5、轻声读课文,请你为萨沙的行为找找理由。
(萨沙觉得蔷薇花是弱小的。)
(1)课文中有两句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出示句子)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2)你喜欢那一句,说说理由(这句写出雨中蔷薇的悲凉无助,和前文美丽盛开的蔷薇形成鲜明的对比。)
(3)练习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
6、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萨沙不想做一个弱小的人;萨沙想做一个能给予别人保护的人;萨沙想做一个勇敢的人;萨沙也想保护弱者……)
(1)同桌对读。
(2)分角色朗读妈妈与萨沙的对话。
小结:这可爱的一家人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强大的(板书:强大),照顾、关心、保护着自己眼中的弱小者,连四岁的小萨沙也不例外。请大声告诉老师你是最弱小的吗?(指名说,集体说)
三、拓展体验
师:在你的眼里,什么是最弱小的,你又会怎么做?
1、分小组讨论
2、交流。
出示:在我眼里,( )是弱小的,所以我会( )。
师∶像这样因果关系的句子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很感动。每个人只要能真诚地去关爱别人,你就会是一个强大的人。(板书)愿你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同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关爱比自己弱小的……让我们充满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附板书:
强大 弱小
照顾
关心
保护
篇2: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原文
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我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萨、蔷、薇、啰、滂、沱、纤”。
2.积累描写野蔷薇花和形容大雨的词语,尝试运用。
3.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主要内容。
4.阅读过程中,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关爱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思想。
一、指导审题、初步了解人物关系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名字叫《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来,读一下)
2.你们读读这个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A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人物的语言)
B“不是最.弱小”=还有比她更弱小的
C○ 1这个符号,课后有对它的注释。把书打开,自己读一读。
3.还没有看课文内容,就能从一个课题中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收获可这不小。
4.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课题中的这个“我”,指的就是——“萨沙”,对呀,她只有——四岁(板书:萨沙)(四岁)
5.除了萨沙,这一家人还有谁?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父亲 母亲 托利亚 )( 小学生)
6.我们一看就知道,萨沙是这一家人中最——(小),明明最小,为什么会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认为比她更弱小的是谁?——学生答“蔷薇”(板书:蔷薇)(指导书写)
二、学习二、三节
1. 本文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非常的教育家,他写的许多小故事都会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我们先看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也叫作“起因”。(板书:起因)
3.我们来读读课文的1、2、3小节,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预设:假日。 假日,这个时间太笼统,而且许多国家的放假的时间都不一样的。 点拨:雷声大作——“夏日里”会有雷阵雨 第一朵野蔷薇开放——开放的时间约在初夏 (从这一点上看,事情发生在初夏。)——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更确切的时间。
4.这时,蔷薇花开放了(出示图片),说一说你所看到的蔷薇花? 野蔷薇开放了,—— 看看课文第9小节,也有两个描写描写蔷薇花的词语(娇嫩、纤弱)
5.纤弱什么意思啊?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就是纤细而柔弱。那粉红粉红的的蔷薇花,那么娇嫩,纤细,让人们都不忍心去——触碰它。
6.你们喜欢这样的蔷薇花嘛,把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读好。
7.一家人正在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
8.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读一读
(2)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突如其来、非常大)从哪里看出来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板书:大雨如注)
(3)“大雨如注”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先来看看“注”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有几个解释,你们来选择一下。(注:①集中;②灌入;③记载,登记。) “灌”――多且速度快。“大雨如注”就是雨大得仿佛是从天上灌下来的。形容雨下得很大。)
(4)文中还有哪个词也说明雨大的呢?(板书:滂沱大雨)
(5)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9.这突如其来的大雨(点着板书中的起因)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这下,一家人就忙开了。 出示: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师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多希望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啊!他们身边除了一把勉强可以遮挡的伞和一件雨衣。我们开看看,事情又是怎么样发展下去的。(请6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4-8小节)这一部分就是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2.看看,第4小节有几句话?(共有2句话)第一句中有一个分号,把这句长句分成了两个并列的分句。我们读读这句话。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句分句,都只有“虽然”,那“但是”呢?但是的内容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上“虽然、但是”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呢?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写第一句。 (生写在书上,师把问题句子写在黑板上)、指导分析,第二分句口头回答。
4.这么长的一句句子,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板书:互让)
5.这一小节讲的就是——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了萨沙。
6.看到这一切,四岁的萨沙不明白,于是问妈妈(出示5-8小节[连着4],然后句子画线。)“你们为什么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指的是怎样做?(表扬能联系上下文寻找到答案的同学)。
7.听了萨沙的问话,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对话(出示5-8节)
8.先同桌分角色来读读这两组对话。再指名几组读。
9.妈妈说的这两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
10.这“每个人”对萨沙一家来说是谁?对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的人来说呢?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妈妈说的话,萨沙从半信半疑——到最后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看看后面她是怎么做的。 不明白――看看后面她怎么表现的。
2、读读课文的结果部分(9-11节)(板书:结果)。 说说:萨沙看到( ),心想( ),于是( )。 (板书:掀 盖)
3、萨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听懂了妈妈的话。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两小节。
五、总结,指导简单复述
1.刚才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们能不能借助板书,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呢?注意,要说清一件事,就必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天,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玩。突然,天空中下起了滂沱大雨。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萨沙。萨沙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告诉她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萨沙看见暴风雨中的蔷薇花,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蔷薇花上。)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所要叙述的故事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不应仅拘泥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还应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对“弱小”的理解也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统一答案,那就抑制了孩子发展想像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都能在学得开心快乐的同时,得到知识并深化情感体验。
(一)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虽然,我有很好的设计,但是在激发学生进行这种角色体验的兴趣上,有所欠缺,因为这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语言要有亲和力,才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还有学生想象说话的范围也比较局限,大家说的内容差不多,这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来组织话语。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完5-11节后,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读,来消化课文内容。“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三)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本课文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个道理,因此设计交流你是如何保护弱小的例子,这一点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加深印象,将好的道德习惯延伸下去。
篇3: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条目后标明重、难点):
1、认读4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3、将《太空人的生活》与《机器人》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4、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能拼读本课8个生字,理解“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课题。
2、引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位聪明人物的故事,这个人叫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故事的题目叫《田忌赛马》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拼读生字。(投影出示生字)
2、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3、指名回答。
4、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再读课文
1、引入:两次比赛各是怎么对阵的,为什么两次比赛的结果不一样?
2、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3、投影显示第一次比赛对阵图。演示第一次比赛,讨论: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次比赛下来田忌和齐威王的神情各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得意洋洋)
※谁能表演一下他们的神情?
4、投影显示第二次比赛对阵图。演示第二次比赛,讨论:第二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第二次比赛结束,齐威王的神情又是怎样的?(目瞪口呆)
哪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5、为什么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投影: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6、田忌取得胜利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从哪看出他很有把握?(胸有成竹)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7、讨论: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而且胸有成竹?
四、小结,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5: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要求:
认识生字8个,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抄写句子。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来理解句子。
了解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感受他高超的医术和谦虚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来理解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背景介绍,导入课题
1.师:你们看过《封神榜》吗?
周朝时,国王把大片的土地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大臣将领。这些土地就由这些大臣将领管理,就像一个个小国家,还经常开战。虢国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小国。
2.出示:
起死回生(齐读)
3.思考:“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谁能“起死回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以上2个问题。
2.指名读课文。(特别注意“虢”、“厥”、“囊”的读法和写法)
3.交流对于课题的理解。
把将死的人救活过来,叫作“起死回生”。课文讲的是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适当穿插有关扁鹊的生平简介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医学家。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像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所以后人就尊称他为“扁鹊”。但这是尊称,所以课文中他自称“秦越人”。
结合课文,再读句子
1.请学生划出国王称赞扁鹊的那句话。
板书:
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2.出示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本单元,我们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平时,我们遇到不明白的词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也可以做上记号后和同学、老师讨论。不过最实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你可以先提出你的疑问,然后在课文中找一找有没有能回答问题的词句,要是找到了,就联系起来想一想。由于今天是初学,所以老师已经替你们提出了问题。
3.提示思考:
“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国王为什么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学生划出表示太子“生”和“死”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合句子,精读课文
1.围绕句子提出问题
2.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医术高明?
3.交流
(1)从街头巷尾人们的议论中觉察到太子死得蹊跷。
同侍卫官谈话后,了解病症。
妙手回春,使太子死而复生。
(2)指导朗读扁鹊和侍卫官的对话(2—8节)
①自读,找一找,写了几个人的对话,分别说了什么?
②想一想:从对话中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他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读出语气。(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注意语气变化)
④分角色朗读,体会:为什么不交代说话人?(省略叙述语也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使语言更简洁,体现出了扁鹊当时急切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诊治部分(10、11节)
①自读,划出说明扁鹊医术高明的词句。
②指导朗读
“按、切、贴、听、取、扎”等词说明病情复杂。
“不多一会儿、没多久”说明医术高。
出示:凝神
理解词义,它表示注意力相当集中。类似的词语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扁鹊除了有高超的医术,还具有怎么样的好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句扁鹊所说的话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虚、实事求是的人。
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
篇6: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次次不落”等重点词句批注、想象,了解小男孩们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2、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一、复习导入,建立联系
学习课文前,咱们也来收收易拉罐。提醒你:集中注意力,看好后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1、出示词语:拖摞拉追
附近折腾
唧唧喳喳整整齐齐蹦蹦跳跳
你收了多少个易拉罐?你们真棒!
看!易拉罐们排者整齐的队伍又来了,再读读。
2、回忆全文,感知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说说,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简练一些。
(打出填空提示,再指名说一说。)
课文讲的是:
小哥俩每个星期天,次次不落。他们想靠(),拥有一辆汽车是小哥俩的一个梦想。
提问过渡:他们想用收易拉罐的钱买汽车,当你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你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怀疑?课文中的“我”和你一样,也很怀疑,快读读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写出了我此时的想法?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整体感知,品情感变化
1、怀疑
出示句子: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
(1)读一读,读出不可思议的感受。
(2)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谈感受,指名读。
(3)我知道,在美国回收易拉罐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在美国1个易拉罐最多也就1角钱,一辆的汽车约3万左右。这哥儿俩要收集30多万个易拉罐。30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出示课件:展示易拉罐。我怎么能相信呢?读:
过渡:我的态度一直都是怀疑的吗?后来我什么态度?
2、支持
出示句子:
突然,我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对比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过渡:从开始的怀疑、不相信,到后来支持他们,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1、默读课文6-10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一: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1)默读这句话,谈理解。(抓重点词句“每个星期天”“已经一年多了”“无论”“还是”“次次不落”,体会小哥儿俩坚持不懈的精神。)
(2)小哥俩们,你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课件:听!大风呼啸而来,路边的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此时,你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外面又下起了大雨,雨点不住的打着大地,打在你们的身上。此时,你们会怎么想?再读一读。
(3)每个星期天,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课件出示图:他们有的在公园里玩耍,有的在游泳,有的在跳舞,有的画画……
引读:而你们无论是刮风……
(4)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作者,改变了当初的看法了呢?(毅力、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精神)
预设二: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1)你们知道美国驾车的的法定年龄吗?(16岁)
对比句子:
他们说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抓重点词句“仔细”“算”,体会小哥儿俩计划的周密。)
(2)读一读,想想如果你们就是小哥俩,小哥俩你们都会算什么?互相说一说。
出示:他们仔细算过(),还仔细算过()……
你有什么体会感受?(为了梦想,定了周密的计划)
(3)小结:看来,这哥儿俩做事并不盲目,而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4)如果妈妈给小哥俩钱,他们会要吗?为什么?(靠自己,相信自己)
(5)想看看这小哥俩吗?(出示图片)他们拉着装满易拉罐的车,多么辛苦,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从哪儿看出来的?读一读第10自然段。为什么这么高兴?(收获的喜悦追求梦想的快乐)想象当时的情景,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引读:课件出示
我看着他们的背影,想起了朋友的话:朋友说……
哥俩的梦想在我心中是那么不可思议:他们说……
但当我听到小哥俩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
2、听到哥俩的用易拉罐买汽车的梦想,作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呢?
3、小结:作者眼前的小男孩也变成了男子汉,还给小哥俩的汽车起名叫“易拉罐号!”咱们也来给他们的车取个名字吧!特殊的名字融入了特殊的感情,这里有祝福、有赞美、有敬意,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四、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篇7: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折”zhē、“落là”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多音字组词。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4.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5.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折”zhē、“落là”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多音字组词。
3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请你猜一猜,小男孩为什么去收易拉罐?
2.师:请同学样打开书,我们学习22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二、 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朗读、读通、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让学生说说记字的办法。如:
(1)换偏旁:柳----聊 想-----箱 通-----涌
(2)加偏旁:欠----饮 危-----脆
(3)删部首:增----曾
3.用多音字组词。
zhē ( ) là( )
折 落
zhē ( ) luò( )
4.自由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1)同桌互读,看看谁读得好。
(2)指名读,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兄弟俩想用卖易拉罐的钱买辆汽车,就利用星期天挨家挨户收集空易拉罐,他们已经坚持了一年多,从不间断。)
5.交流汇报。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3.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实物易拉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文兴趣。
二、读全文,感知大意。
1.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什么。(读后说一说)
2. 引导说简练
你能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简练一些吗?(打出填空提示,再指名说一说。)
课文主要讲了兄弟俩想用( )买( ),就利用星期天( ),他们已经坚持( )。
(教师及时评价并相机板书:卖易拉罐 买汽车)
提问过渡:你觉得他们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课文中的“我”刚一听说小哥儿俩想要靠卖易拉罐买辆汽车的想法时相信他们能实现吗?后来呢?(相机在负板书写出:不能——能) 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都在那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1.请大家认认真真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的语句,读出相应的自然段。
2.把你所画的句子和你的理解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3.引导汇报、交流。
师引:你从哪儿感受到开始时“我”认为他们的想法不能实现?(抓住7、8、9自然段中相应的语句理解)
(1)“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我知道回收这种易拉罐在美国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这空罐卖不了多少钱,可是小哥儿俩讲,他们要靠卖这个买一辆汽车。”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不知道。”朋友把一个刚喝完的易拉罐儿放进了一个硬纸箱。
(当学生说到这时,相机打出7—8自然段。)
(2)师引导:读读这3个自然段,你是从哪感受到“我”认为他们这种想法不能实现的?(自己读)(指名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说,相应的句子随机变成红色:
“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 )
(3)为什么“我”觉得他们的想法不能实现呢?我们可以粗略的算一笔账:按我国算,一个易拉罐可以赚5分钱,买一辆普通型低档汽车大约要4万元左右,也就是4000000分,小哥儿俩就要卖掉800000个易拉罐。800000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地球到月球还远。你们知道吗?地球到月球到底有多远?大约38万公里,简直太遥远了,可我却认为,小兄弟俩靠卖易拉罐买辆汽车的想法简直比这个还遥远,可以说是遥不可及。对此,我怎么能相信呢?
(随机出示课件:
5分 4万元= 4000000分
800000个 )
(4)读读7——9自然段,该怎么读。(怀疑的语气)(再打出句子,让学生看着有语气读)
师:可是小哥俩儿讲,他们要靠卖这个买一辆汽车。你从这句话感受到小哥俩儿是怎样的人?(从小自立自强)
过渡:随着朋友的介绍,我对小哥儿俩有了更深的认识,逐渐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相信他俩儿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你又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俩儿一定能实现的?(学生接着汇报)
(1)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学生说到着,打出上面句子。)
引导:怎么从这你就看出我认为小哥儿俩的想法能够实现了呢?
(抓重点词句,体会小哥儿俩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说到重点词句时,以下词句“每个星期天”“已经一年多了”“无论”“还是”“次次不落”依次变成红色。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
理解后,引导学生有语气朗读出来:就让我们都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小哥儿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吧!(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我认为他们的想法能够实现?
(2)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学生说道,随机打出此句话)
师问:怎么从这句话你就能感受到他俩儿的想法能够实现?
如果把“仔细”去掉,你再读读,觉得怎么样?
再读原句,感受一下小哥儿俩买车的决心。
师叙述:我们也来算一笔账。你知道我国法定可以驾驶汽车的年龄吗?(18周岁)美国和我们中国差不多一样大。哥哥现在多大?到18周岁还有4年,一年52 个星期,4年就是208个星期,而他们兄弟俩已经坚持收易拉罐一年多了,加上这一年,那就是260个星期。260个星期要收大约8000000个易拉罐才够买一辆汽车呢,你觉得他俩能做到吗?为什么?
再回到第6自然段中那句话,打出来:
(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这句话,再一次感受小哥儿俩的精神。
(3)师引读第10自然段,同时打出来:
(哥儿俩还在路上走着,弟弟拉了条绳子在前面拖,一边唧唧喳喳地与在后面推车的哥哥说着什么,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弟弟可能在与哥哥说着:“----------------------------------”)
请你想一想,弟弟可能在与哥哥说着什么?
(4)师:看着小哥儿俩的背影,我突然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
(打出来:“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看着屏幕,一起读出来吧。
师引:请你回忆一下,刚看到小哥儿俩来朋友家收易拉罐时,称他们什么?读读前面的课文。
那时,这两个小家伙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自己读读1——5自然段,然后说说。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俩很懂礼貌?给大家读读相关的句子。
师:由开始的“小家伙们”发展到后来的“男子汉们”,从这称呼上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敬佩、感动)
就让我们为这两个做事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小小男子汉们加加油吧!祝愿他们早一天实现自己的目标。师读前面提示的语言,学生齐读说的话。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并坚持做下去。
板书设计:
22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不能
卖易拉罐 买汽车
能 自立自强
坚持不懈
篇8: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
《矿矿的研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黄全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3、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4、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5、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6、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8、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篇9: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知识点
长方形:
周长C=(a+b)dux2
面积S=ab(其中a,b为长和宽)
正方形:
周长zhiC=4a
面积S=a×a(其中a为边长)
1、已知长方dao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长方形的宽:
宽=(周长-长×2)÷2
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性质:
(1)两条对角线相等
(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5)四个角都是直角
(6)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7)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8)长方形对角线=√(a2+b2)
(9)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倍比问题
【含义】 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例2 今年植树节这天,某小学300生共植树400棵,照这样计算,全县48000生共植树多少棵?
例3 凤翔县今年苹果大丰收,田家庄一户人家4亩果园收入11111元,照这样计算,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
相遇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例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例3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篇10: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萨、蔷、薇、啰、滂、沱、纤”;理解“纤弱”、“滂沱大雨”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描写雨下得很大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间对话的不同语气。
3、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4、尝试借助板书复述课文,并编排课本剧表演。
教学难点: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阳光灿烂,树木青翠,一丛丛野蔷薇正盛开着,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会儿,风雨袭来,花草树木被吹得摇摇晃晃,一朵小小的蔷薇花坚持挺立着,终于等到了雨过天晴。
2、出示课题: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1)
指名读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
(1)课题上的上标①表示什么?这表示课后有注释。
一起读课后注释:本文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2)课题中有标点,这是文中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通过预习,知道是萨沙说的。
你觉得这句话可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呢?(骄傲、自豪、不满意)
指名读句子,读出相应语气。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萨沙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三人分别读课文1-3节、4-8节、9-11节。
(正音:“萨”平舌音、第四声;“滂”是第一声)
3、故事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板书:父亲、妈妈、托利亚、小萨沙
在学生交流对内容的臻替感知的基础上,出示句子: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⑴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雨大?
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雷声大作”、“大雨如注”的意思。
“大雨如注”的“注”有三个解释:①集中;②灌入;③记载,登记。(选择义项)
⑵ 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雨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滂沱大雨”,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生字“滂沱”?(两个字都是三点水,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换部首等方法来记。)
⑶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雨大的词语?(瓢泼大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疾风骤雨……)
出示“雨大”的词语,齐读。
三 深入学习,感受小萨沙一家的相互关爱之情
1、大雨中一家人在干什么?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划出,同桌两人先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a)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
b)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虽然他也不怕淋雨。最后,托利亚把雨衣给躲在伞下的小萨沙穿上了。
i.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试着完成填空:
虽然( )并不怕淋雨,但是托利亚( );虽然( )也不怕淋雨,但是妈妈却( )。最后,托利亚( )。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
ii. 谁能看着板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做的。
c)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3、小组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a)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不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
i. 是呀,小萨沙也觉得很奇怪。
出示课文第五节:
萨沙问到:“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ii. 指导朗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iii. 妈妈和托利亚真的不怕淋雨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理解妈妈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家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b)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根据下面的填空,联系妈妈说的话来想一想、说一说。
i. 出示填空:萨沙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是因为。
小组讨论、交流。
用形声字的方法学习“蔷薇”。
理解词语“纤弱”的“纤”。
ii. 出示理解妈妈说的话。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
(萨沙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是因为蔷薇花娇嫩纤弱,面对风雨毫无自卫能力。小萨沙认为它是比自己更弱小的。)
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iii. 从小萨沙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小萨沙年纪虽小,却有做强者的志气,并从家人的言行中知道要保护他人。)
④ 出示萨沙说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
小萨沙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读出妈妈满意的语气。
4、出示妈妈和萨沙之间的三次对话,指导朗读。
这是萨沙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萨沙奇怪、疑问的语气和保护了蔷薇花之后自豪的语气来;读出妈妈亲切,满意的语气。
四、凭借板书、尝试复述
从小萨沙和她的家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家人互相爱护、互相关怀的真挚感情。小小年纪的她,就有要做强者的志气,知道要保护别人,奉献爱心,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借助板书来尝试复述这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五、课后拓展,编排课本剧。
森林是那么美好,森林里的故事是那么有趣。课后,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课文内容编成一个课本剧,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剧本更充实。
篇11: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教师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教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2.能力目标:明确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会验算自己的计算过程。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应用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这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春天,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情操,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春游,我们先来做准备工作吧!你知道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吗?(租车、买门票、买吃的)好,我们就先买水吧!
(一)三年一班买来120瓶纯净水,把它分到8个小组,每组5个人。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⑴三年一班有多少人?5×8=40(人)
⑵还可以怎样提?平均每个小组分到几瓶?120÷8=15(瓶)
⑶平均每人分到几瓶?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
①一共有多少人?5×8=40(人)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20÷40=3(瓶)
答:平均每人分3瓶。还可以是:
①平均每组分几瓶?120÷8=15(瓶)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5÷5=3(瓶)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你会列式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把你写的算式的同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板书:120÷8÷5120÷(5×8)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
今后在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二)下边我们一起去租车好吗?中队长到出租公司后说明了情况,经理听说是学生坐车,说可以优惠的,问中队长说“你们多少人?”中队长说“为了春游时安全,老师把我们分为4人一组,共10组”,经理说“本来应该收你们800元的,现在就只收你们600元吧!”同学们算一算我们每个人应该交多少车票钱呢?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同组同学可以交流,然后指名说是怎么做的。
①平均每组多少钱?600÷10=60(元)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4=15(元)
还可以这样做:
①一共有多少人?4×10=40(人)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0÷40=15(元)
(三)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正是旅游旺季,为了到景点时不用排队买票,老师提前打电话预订了门票,卖票的阿姨说:“30人以上可以按团体票算,你们有多少人?”老师说:“4人一组,共10组”卖票的阿姨说“按普通票算你们应该交1400元,按团体票算你们应交1000元就够了。”同学们算一算每人应交多少门票钱?自己试做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
①1000÷4÷10
②1000÷(4×10)=250÷10=1000÷40=25(元)=25(元)答:每人应交25元门票钱。
(四)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等,这时来到游乐场,同学们想坐高空揽车,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老师拿出买门票时节省下来的400元让同学们坐揽车,够用吗?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10×2×20或者10×(20×2)=20×20=10×40=400(元)=400(元)还可以是:400÷20÷2或者400÷(20×2)
=20÷2=400÷40=10(元)=10(元)
(五)从揽车上下来,同学们想休息一下,来到草坪旁的长椅上坐下来,这时一个同学看到路边立着一块牌子,就大声地读起来:“我国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北方的春天经常出现沙尘天气,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您捐款种树吧!”中队长和大家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把买车票节省的钱用来买树苗,节省了200元钱,每棵树苗5元钱,每捆10棵,你知道我们的钱可以买多少捆树苗吗?
①200÷5÷10
=40÷10=
=4(捆)
②200÷(10×5)
200÷50=4(捆)
=4(捆)
答:可以买4捆。
二、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自己做好了春游的准备工作,还在春游中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想象一下,过几年你再来到这个公园,将会看到什么景象?(绿树成荫)相信这些小树一一定会和你们一样长大成材,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2: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鱼化石》教案
《鱼化石》课文原文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上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运动,
在运动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鱼化石》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 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 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 (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 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在漫漫而悠长岁月中,我尝试了所有努力:恨过,哭过,笑过,沮丧过,悲伤过,痛苦过,付出过,到最后还是被抛弃、被埋没。孤独与寂寞折磨着 ,伤心与难过比任何时候都多!我所剩的只有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模糊不清的回忆……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摧残与沉寂期——遭受天灾) 直到1976年复出后,重又执笔,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震惊诗坛,享有广泛的声誉。 ( 复活与期——把能力发挥干净) 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艾青想表达的,用他自己的话:“没有创作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生命”。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运动。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 生命离不开运动: 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 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 凝视: 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 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 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 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作业布置: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 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鱼化石》教学反思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其中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鱼化石》一课是科普性诗歌,语言优美,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常识及科普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为学生呈现了与文本相得益彰的课件内容。丰富的画面,逼真的视听,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为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和认同。首先出示鱼儿畅游大海的视频,不仅使学生看到鱼儿快乐自由的情境,更激发学生联想多少亿年前那种原生态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壮观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视频,帮助学生想像火山爆发时,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的情感激起波澜,缩短时空的距离,近距离触摸当年的事,缩短了文本与真情实感间的距离。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鱼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鱼化石,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通过各种画面努力营造的就是充分的人——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达——再朗读,达到与文本零距离,努力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篇13: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家是什么》优秀教案
《家是什么》课文原文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让我送你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百姓来讲,只能说曾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家是什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等词语,并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2、学会在阅读文本时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
3、凭借朗读、比较、感悟,明白家的真正含义。
4、凭借想象发散,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来源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流程预设
一、谈话揭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依恋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家”。(板书)你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吗?
那你知道家是什么吗?(补全课题)今天,我们要通过两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初读故事,自主设疑
1、(课件出示故事1,师讲述)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处的别墅问:“那是什么?” “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听了这个故事,你脑海中最先闪出的问题是什么?(据学生回答板书:?别墅≠家)
2、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你能像刚才那样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故事2,师讲述)
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于是辗转数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了自己亲生骨肉,他悲喜交加,将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交流并板书:?女儿=家)
三、细读故事,自主释疑
(一)、细读第一则故事
1、生带问自读,思考“?别墅≠家”
2、交流
预设:(因为他没有亲人、缺少亲情)从何而见?(醉倒街头)
你能想象富翁会遭受怎样的冷遇呢?
当富翁满怀喜悦回家时,( );当富翁带着悲伤回家时,( );当他病倒在床时,( );当他遇到困难时,( )…
那你在家时,碰到这些情况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重点句朗读
怪不得当警察要送他回家时,他( )说:“家,我没有家!那是我的房子。”(请你在括号中填上最能表现富翁心情的话,并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4、 这是一个可怜的富翁的故事。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故事的。
(出示: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里是故居;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只能说曾在那里住过,那里已不在是家了)
(二)、细读第二则故事
1、生带问自读,思考“?女儿=家”
2、交流(有了女儿就有了亲情,有了亲情就是有了家)
3、如果富翁的故事。让你觉得同情、可怜,热拉尔父女的故事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感动、痛心等)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相机讨论“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等词;想象热拉尔在寻亲途中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前进?)
4、经历了那么多艰险,热拉尔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亲人,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问中用了哪个词(悲喜交集)理解这个词吗,把你的理解用朗读告诉我们。(多次感情朗读“我又有家了”)
四、书写理解,比较原文。
1、 把我们刚才学习的几段话连在一起,就是一篇未添加结尾的文章。请把你对“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写下来作为它的结尾。交流。
2、 出示原文的结尾,对照朗读。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房,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3、 结合两个小故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 你能再写一个等式来回答课题吗?(板书 :家=亲情、爱)
五、拓展深华
除了与爸爸妈妈组成的小家之外,我们平常还称哪些地方为家呢?(班级、学校、祖国)为什么?
总结:有房子不一定有家,没有房子不一定没有家,有亲情和爱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家。
板书: 家是什么
别墅≠家 女儿=家
家=亲情、爱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次个人研究课,我选择的课文是三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6课《家是什么》。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课文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全文夹叙夹议,先摆事实,再下结论,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文章。我牢牢抓住课文的'主要精髓——家是什么,展开教学。
一、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进入三年级后,更多的是自主识字,学生通过预习,基本可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但对于个别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有必要在课堂中做提醒,例如:竹篱茅舍的舍,是多音字,读第四声,我告诉学生,舍在这里是房子的意思,因此读“shè”。又如“洛杉矶、卢旺达”与学生的生活较远,也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读正确。
前两个单元的重点是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也是各有侧重点。课文开始,出示了洛杉矶和卢旺达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读读书后的注解,也是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遗漏书后的注解。其次,我充分利用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别墅、竹篱茅舍、高堂华屋”,为家是什么的概念,进行铺设感悟。在理解“离散丧生、辗转数地、悲喜交集”这三个词语时,我又设计联系上下文理解,例如,学到“悲喜交集”这个词,我设计练习上下文,说说:悲在哪里?喜在哪里?此时,让拉尔的心情十分复杂,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一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二、感悟文本,关注表达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家是什么”,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家是什么”的基础上,我进行第一个故事的教学。第一个故事围绕“富翁有别墅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家?”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有房子而没有亲情不能算有家,课文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围绕家到底是什么?展开教学。通过了解热拉尔一家发生的不幸遭遇,他怎么做,结果怎样?感悟到父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父亲的牵挂。虽然没有房子,但是没有房子有亲情也是有家的。
三、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和表达
我们班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较差,课堂上加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充分让学生表达。特别是复述课文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课后练习,复述第二个故事,我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热拉尔一家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做,结果怎样?理清事情的顺序,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词语,进行复述,学生的复述能力在渐渐的提高,如果在结尾加上父女相逢,女儿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怎么说,怎么做,就更好了。
篇14: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的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
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地名 时间 以前 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
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
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四、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
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
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罪魁。
篇15: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
1.教师引言: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
2.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充满了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瞧,那鲜红的山楂多么可爱!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3.教师引学: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教师引问: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板书:四季)
5.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诗情画意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本环节通过自然的导入,揭示了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教师引学: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用圆形画出会写的字,用三角形画出会认的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教师引导:同桌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
3.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教师引导学生汇报生字认读情况。
(1)做游戏识字。多媒体课件出示能够明显体现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柳树、荷叶、菊花、梅花、雪人、草芽、谷穗、桃花、橘子、麦苗、杨梅等),让认识的学生上来说说这些事物是属于哪个季节的。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多音字“地”。
(4)开小火车:每个同学和每个生字打个招呼,先开小火车读,适当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5)记忆比赛:以课件的形式快速出示生字,一次四个,看谁记得准,读得好。
(6)扩词比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每个生字进行扩词练习,重点用“尖、说、弯、春”扩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7)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5.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引言:同学们把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最熟练、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朗读课文。
引言: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多媒体课件)启发、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带给我们的吗?(大自然)
9.学生质疑,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预设: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弯弯的呢?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文、识字与交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教师引言: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有个新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就是“撇”,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撇,指导学生书空练习。
2.指导学生书写“四、是、天”。
(1)引导学生发现“四、我、是、天”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四”,第四笔是竖弯,不要写成竖弯钩。“是”,第二笔是横折,第五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天”,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最后一笔是捺,从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汇处捺出。
(2)学生观察字形。
(3)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4)学生练习书写,每个字练写两遍。
(5)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每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即使写一两个字,也可以。这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又将课外作业在课内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引言: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大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还要学会保护她,让她变得越来越美。对了,大自然妈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礼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课件展示四季图,学生观看。
3.教师引导:大自然妈妈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下课之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明天带来和这些画比一比,好吗?
设计意图: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感悟用图画表现出来,将语言美与艺术美进行整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抽同学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都是非常美丽的,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分别喜欢的季节。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四位朋友的喜好,唤起了同学们对四季的喜爱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
二、根据学情,随机学文
1.春天视觉篇——万紫千红总是春
(1)教师导入:这么多小朋友喜欢春天,谁来说说理由?
(2)引学课文:有一个朋友也很喜欢春天,他还给春天写了一句话呢!课件出示: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草”和“草芽”比较,“草芽”是什么样啊?(除了“尖尖”,还有“绿绿、嫩嫩”等)正因为春天才有尖尖的草芽,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4)教师引读:尖尖的草芽在对小鸟说的时候是什么表情?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表情来读一读。
(5)多读评价:请同学们也来做小草芽,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生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小草芽的自豪、高兴等语气,并进行评价。
(6)教师引导拓展:同学们,春天除了尖尖的草芽外,还有什么呢?你们看(出示课件:美丽春光图),春天多美丽啊!谁能也给春天写一句话呢?
(7)课件出示句式:桃花(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梨花( ),他对( )说:“我是春天。”( )( ),他对( )说:“我是春天。”
(8)总结升华:欣赏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及学生补充的三句,组成一首小诗。)
2.夏天听觉篇——大珠小珠落玉盘
(1)激情导入:夏天多热闹啊!这是谁在唱歌啊?谁在说话啊?让我们赶快去听一听!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你知道了夏天的什么。(重点品味“圆圆”)美读词句并想象:青蛙跳上荷叶会说些什么?(荷叶圆圆,可以当我的……)
(3)教师引导拓展练句:让学生也以课文为例说句子。
( )( ),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 )( ),他对( )说:“我是夏天。”
3.秋天触觉篇——绝知此事要躬行
(1)激情导入:同学们看一看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哪些礼物。指名说:秋姑娘给我送来了( )。
(2)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分小组,看看、摸摸、闻闻秋姑娘带来的礼物,自己练说:秋天到了,( )。
(3)教师导学: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课件出示诗句: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4)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重点:一是理解“弯弯”。可用实物演示,因为秋天谷穗成熟了,非常饱满,所以是弯弯的。二是理解“鞠着躬”。人会鞠躬,谷穗怎么也会鞠躬?让学生看看弯弯的谷穗的样子,明白两者很像,小作者把谷穗当成人来写,形象生动。)
(5)美读感悟:如果你是谷穗,你会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带动作读、齐读,等等。
4.冬天感受篇——熟读深思子自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冬天雪景图)请同学们读一读雪人的话。
(2)读文品味:你觉得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顽皮。从“大肚子一挺”可以看出来)读出雪人的顽皮,比赛读。
(3)表演品读:让学生边读边表演,体会雪人的顽皮。
(4)练习说话:如果请你对冬天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对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对________说:“我就是冬天。”
2.教师引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物,还有许多奇妙的景物。谁愿意把自己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物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练习说话。
4.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赞颂四季。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找找描写四季方面的小诗,读读并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
2.浏览有关四季的图片,朗读有关四季的儿歌。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积累内容。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篇16: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笋”等14个生字。会写“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地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地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生收集春天的一些植物生长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也喜欢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并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
此时你想说什么吗?(学生自由谈对春天的印象)
2、是啊,春天万物苏醒,有一位可爱的小精灵也伸了伸懒腰,探出了尖尖的脑袋,也想欣赏春天的美景,它就是——笋芽儿。
(板书课题、读题)相机学习“笋芽”一词。
3、引入课文学习,知道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二、自主初读、合作识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说一说自己怎样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课件)
(1)、字音字形:重点提醒:读准平舌音的字“笋、钻、滋”和翘舌音的字“揉、润”;区分鼻音字“扭”和边音字“唠”。字形方面,交流交流“漆、辫”的识记。
读一读并组词,看看谁的词语最多。
(2)、课文词语(出示词语课件)
先自己认读,不会的可以问问相邻的同学。
开火车读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4、把生字带进课文里读一读,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所以在教学阅读之前必须把生字词掌握好,孩子们已经有了识记生字的经验,所以在这里要加强用本课字词说话训练。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三个词语:世界、笋芽、呼唤。
2、鼓励学生提醒大家写这几个字应注意的地方。(课件演示)
重点指导:
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自己观察写字。
冈: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叉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跟着老师书空。
轰:左边的“又”字捺画变点。跟老师书空。
提醒:书写时,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不能写成AABB式。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启发思考
1、观察插图,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了解笋芽儿生长的过程的愿望。)
2、老师范读课文,引导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3、学生熟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考是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4、以画带读感悟课文。
A、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笋芽儿在哪儿?笋芽儿长大了变成了什么?
B、你知道笋芽儿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C、四人小组合作,喜欢哪个时候的笋芽儿就画出那个笋芽儿的样子。
D、交流各自的画,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时候的笋芽儿。
二、汇报交流体味课文
1、“我画了睡在泥土里的笋芽儿。”
(1)是谁帮助沉睡在土里的笋芽儿钻出地面的?
(2)春雨、雷公公是怎么呼唤笋芽儿的,你能学学吗?
(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出春雨的呼唤又轻又柔、雷公公的呼唤响亮、粗重)
(3)我们也帮帮忙,你想怎样呼唤笋芽儿?
(4)笋芽儿醒了以后是怎么做的?
(揉眼睛、伸懒腰、看看、扭动、一个劲儿)
(5)你能把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的动作边的边表演出来吗?
(表演时提醒学生注意对“揉眼睛、伸懒腰、看看、扭动、一个劲儿”等表示动作的词的领会和感受。)
2、“我画了出土后的笋芽儿。”
(1)在春雨姑娘、雷公公的呼唤中,竹妈妈的不停的唠叨中,笋芽儿露出了脑袋,它看到了什么?
(2)笋芽儿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是怎样的心情?看到这美景你想说什么吗?
(3)同学们,你愿意把着美景美美地读出来吗?出来吗?(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4)你还能用自己的话夸夸春天的美景吗?
3、“我画了许多健壮的竹子。”
(1)笋芽儿终于长大,你能代表它来感谢那些帮助了它的朋友吗?
(2)长成一株健壮竹子的笋芽儿,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自豪)
(3)你什么时候自豪过?现在就请你自豪地喊出笋芽儿的话吧。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多么可爱、勇敢的笋芽儿,让我们也象笋芽儿一样快乐成长吧!此时你是否也想化做春天的美景,对笋芽儿说些什么?你想扮演谁说什么?
1、选择自己最想说的话对同学们说。
我对笋芽儿说——
蚯蚓对笋芽儿说——
春风对笋芽儿说——
……
2、配乐读全文。
四、巩固练习
1、我会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唠(lāo nāo )叨 滋(zī zhī)味
抚(fǔ wǔ)摸 山 冈(gāng gǎng)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春雨姑娘 呼唤着 的笋芽儿。
雷公公用 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春雨姑娘 着她, 着她。
太阳公公 着她, 着她。
2、写一写你最想对笋芽儿说的话。
3、抄一抄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笋芽儿
春雨 雷公公 小草
笋芽儿 撒娇 扭动 钻
篇17: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阳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篇18: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草叶上的歌》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的结构,了解本诗运用拟人、比喻的写法把诗句写的更加生动形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目标:
1、 初读课文,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2、 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草坪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草叶上的歌》就是写草坪的。
二、 初读课文,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1、 自渎课文,想办法学会生字。
2、 检测字词,分组朗读诗歌,有错纠错。
三、 学习诗歌。
1、 自己读一读诗歌,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草坪?(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小节)
2、 你最喜欢哪块草坪?为什么?学生结合诗句谈感受。
3、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像:
(1)沉睡了一冬的大森林,在一场春雨后,睁开了明亮的眼睛,想像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早上起来或下雨过后时看到露珠落在草叶上,随风滚动的情景。
(3)各种小动物在绿色的草坪上玩耍嬉戏的情景。
4、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边想象边朗读。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四、 布置作业: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推荐18篇)】相关文章: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3-11-13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度量》获奖教案2024-01-21
长春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5-29
三年级数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023-08-26
小珊迪 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四年级下册)2022-05-07
沪教版小学校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2024-01-05
沪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的教学计划2023-02-13
沪教版小学《我们的教室》数学课件2023-01-20
野兔教学反思2022-11-09
沪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More insects and plants教案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