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教案(推荐17篇)由网友“鱼笛”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黄土高原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1)原因:发展①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②资源。
(2)后果: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④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⑤法制建设,依法保护⑥植被。
(2)加强⑦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⑧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维活动
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1)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⑨趋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⑩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思维活动
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
答案 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土地退化示意图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 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千米。……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 289万亩。
(1)图中信息说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述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2)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3)开发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写出两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
(4)报告中的“新增沼气用户”是为了改变农村的__________结构,目的是什么?
(5)报告中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2)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3)矿产资源开采、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答出两点即可)
(4)能源消费 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人们对乔木、灌木、草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5)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农业技术措施 改良灌溉方式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施肥、选育良种、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地膜覆盖等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生态恢复与建设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牧区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牧
开发风能、太阳能、农村小水电、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迁移应用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来,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1)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退耕还林还草具有哪些效益?
(2)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________(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2)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植被保护。
解析 第(1)题,“退耕还林还草”将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是题眼,主要从其生态效益归纳。第(2)题,“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政策。
探究点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究活动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如果申请专利,他将超过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墨西哥电信大亨)、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沃伦?巴菲特(美国投资人)等人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3)题。
(1)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2)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黑土地肥沃的土壤培养优质水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第(2)题,培育水稻良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海南岛热量丰富,复种指数高。第(3)题,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直接、间接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对人类影响极大。
反思归纳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质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迁移应用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入侵的江脂大小蠹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山西省1/3的油松林在数月间毁灭。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豚草,入侵西南地区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地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材料二 生物入侵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如澳大利亚曾经兔子成灾;新西兰引进鼬鼠,造成森林破坏,并使家畜和一些野生动物传染上结核病;金苹蜗牛入侵泰国,造成稻田绝收等。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还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2)引进外来物种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答案 (1)积极作用:丰富人们食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类型。消极作用:造成生物入侵,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
(2)做好出入境检验,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解析 引进外来物种有利有弊,可以丰富人们生活,推动生产发展,但也有可能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通过检验检疫进行谨慎地引进物种。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在一起,以取得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为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对荒山应( )
A.综合治理与开发 B.全面封山育林、育草
C.修筑梯田 D.烧荒耕种
3.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压力很大,为此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第2题,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全面封山育林、育草不现实;陡坡修筑梯田成本高,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烧荒耕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环境负担,故不合适。
4.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植物园
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
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答案 A
解析 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5.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1)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3)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4)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篇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
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课题2)
新授: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知识背景介绍)
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
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4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400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000亿元 (每年平均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 .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而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获悉,虽经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依然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另:据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提供的资料,“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
(过渡)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 黄土的特性
2、 降水集中,多暴雨
3、 地质构造的不稳定
4、 植被稀疏(覆盖率低,不足5%)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樵采、滥用土地(挖窑洞、采矿等)
(学生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小结过渡]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第2课时)
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1、 侵蚀的危害
2、 淤积危害
3、 引发山区的泥石流
4、 造成生态恶化
5、 加剧洪涝灾情
6、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a) 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b) 治理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c) 可采取哪些有效的举措来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呢?(学生思考,提出建议)
例如:
①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他们进行水土保持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去进行水土保持工作)
②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从而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
③水土保持工作应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光治理,不开发,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他们就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积极性,甚至为了增加收入,毁林、毁草开荒,反而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要边治理,边开发.
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研究】湿地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 湿地的价值(功能)
2、 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水土流失概况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2、 人为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 主要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2、 治理经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3、 具体举措――植树造林和种草,修建梯田,淤地坝,引洪淤灌.
篇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分布、原因.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德育目标: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地区分布.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读图分析法
讨论法
比较法
四、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级的重点、热点问题——环境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问环境问题,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指出)我们今天给同学们讲述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
[点题并板书]第六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生阅读前言,教师引导总结]
一、水土流失的概念: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
(1)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
(2)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A组图1
图2 B组图3
图4 C组图5
图6 D组图7
图8 (组织学生讨论)请问每组图中,哪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同学说的有一定的见解,但不够完整,准确.下面先让看1、2两图,来学习这个问题.
A组:1、2两图中地形上存在差别.2图是山地,坡度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
B组:(提问)再看3、4图,同样是山地,但地表性质不同,3图为岩石,4图为松土,哪里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什么(答)岩石与松土区别在于,岩石质地坚硬,松土破碎.所以水土流失与地表物质的性质有关,松散的、破碎的地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条件.
C组:再看5、6图相比,6图的植被条件好,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植被可减小降雨时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使地表径流量减小,流速减缓.此外,植物的跟系还具有蓄水源、固定土壤的作用.
D组:(提问)再来看最后一幅图,降水情况不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分析呢?答:8图降水强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降水强,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侵蚀、搬运作用强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篇4: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 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 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篇5: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 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 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 的是哪一 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 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 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 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 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篇6:黄土高原作文800字
黄土高原上,没有桂林的绿水,也没有秦岭的青山,只是一座座黄土累积成的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登高而望之,山环山,山抱山,将我们笼罩在山的世界中。
小时候眼中的故乡——土的世界
从我记事起,首先看到的便是土。清风带着尘土吹过,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土地的气息,小时候,我眼中的故乡,是土,是土地的憨厚,无私。
成长中的故乡——山的世界
慢慢的,我长大了,走出这个全是山的地方,看到一些地区满山遍野的水,不由感叹,为什么我的故乡不能有锦绣的山,清澈的水呢?秋天回答了我,故乡的山,不是为了人们观瞻,而是养育我们,为人们奉献。在成长中,我看到的故乡,是山,是山的奉献,雄伟。
现在的故乡——树的.世界
近年来,人们退耕还林,山上的树越来越茂盛,一眼望去,一片翠绿,比起秦岭又有丝毫逊色?一层微风拂过,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响彻心扉,清除心头的烦恼。现在的故乡,是树,是树的挺拔,翠绿。
农民心中的故乡——苹果的世界
田野的气息临近,树上的苹果咧开了笑脸,对着夕阳,绽放出最美丽的笑脸。红而大的苹果被运送出黄土高原,送给全国人民品尝,人们赞美着苹果的香甜可口中,不正是赞美着高原吗?试问,除了黄土高原,又有多少地方能种植出如此香甜可口的苹果呢?我明白了,故乡—是苹果,我们的骄傲。
故乡的山在人们不可替代,它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当然,山美、人更美。丰收季节,人们总是互换着自家的特色,共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邻里邻间,你有困难我帮忙,互帮互助,成为一个大家庭,我明白了,故乡是人,是人们的亲密,互助。
我爱我的故乡—黄土高原,我们的高原儿女,一定会前赴后继,把我们的故乡,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篇7:湘教版黄土高原说课稿
湘教版黄土高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 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 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后点出“人地和谐发展”这一主旨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更向学生再次强调正确的人地观。
七、板书设计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
1、 地理位置
2、 黄土高原成因
(二)、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1、 地形特征 —— 沟壑纵横
2、 地形特征的成因 —— 水土流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1、 环境问题的成因
自然因素:土质松软,气候
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不合理开发
2、 生态环境的治理
湘教版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还与本学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章内容密切相关。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中,我非常赞同一点:要想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特别是备学生,我在备课期间问了几个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程度,发现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图片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课堂教学的图片、歌曲以及视频等媒介,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找图,定范围。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黄土高原的特征,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两块内容进行教学。在讲述完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时,顺水推舟我继续提问:“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出“风成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成说”。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效果就很好。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学,我搜集了较多材料,使用了一副图片,通过三种情况分析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我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分析对比水土流失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在观察中培养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我又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黄土高原上森林茂密,流水对黄土层的侵蚀作用是强还是弱?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由流水侵蚀出来的,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须植树种草。
所以,在日后的课堂上我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恰当的引导。在教学定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课改实践的摸索中,勇敢地迈出你每一次教法尝试的第一步,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篇8:《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 、西至 、南连 、北抵 。跨越 、 、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篇9: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区域知识。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二)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分析道具
八、课时安排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教师演唱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陪着我”。 通过其中的歌词内容黄土高坡,窑洞,黄河等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黄土高原。
板书:黄土高原
学生行为:通过歌曲歌词进行猜测本节课所讲内容。
[讲授新课]
教师行为:向学生说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目录,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范围,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让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有初步了解。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看图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通过让学生观看卫星图片,找出黄土高原在图中的位置。
要求同学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根据挂图大致描绘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并派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说明,同学描绘完毕之后问及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师在整合同学意见之后给出总结性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处找出相应知识,并给出5分钟时间进行记忆。
学生行为:看图寻找黄土高原位置并描绘其大致范围,在书中勾画出黄土高原的四至及相关内容,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会判断并书写黄土高原四至,正确率达到80%。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航拍景观图片并提问学生黄土高原地貌分为哪三种。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分为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板书。并在说明时播放典型图片。
接下来进行三个景观的详细讲解。讲解时教师将会根据对歌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的改变将三种地貌景观的特点“唱”给学生听。
在学生听完之后,通过歌词自己去总结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所具有的特点。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头(额头),你的额头厚又宽呐好像那平坦的黄土塬”――黄土塬从表面上来看又大又宽,像人的额头一样平坦呈面状,土层厚,土壤相对肥沃,是黄土高原人口和农业的主要集中区。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眉毛),你的眉毛细又长呐,好像那沟谷分割的黄土墚”――黄土墚从外观上看像人的眉毛一样呈条带状,被沟谷分割,完整度居中。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脸上的青春痘大又圆呐,好像那光秃秃的黄土塬”――黄土塬从外观上看像人脸上的青春痘一样呈点状分布,完整度最差,土壤最为贫瘠。
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从侵蚀程度来说呈现什么规律?规律为从塬到峁侵蚀程度不断加强。
学生行为:在书中找出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的分类,在教师所唱的歌词中提取三种地貌景观各自的特点并在书中相应位置进行记录(上述表格中内容),能够达到在无指导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相。
篇10:第三课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范围,成因及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
2、使学生初步了解黄土高原上人们居住的特点
3、 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丰富的煤炭资源。
4、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人民居住的特点,知道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查找地图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范围、初步了解人民居住特点。
教学重点:使其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及主要地形特征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师讲述此传说。揭题:黄土高原
二、出示地图
生合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秦岭以北 山西 陕西 甘肃等省
三、结合高原地理位置和书中内容,请学生讲一讲黄土高原的形成
出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描述有什么特点
选看近看
四、观察地图、根据你所学有关知识
小组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特点,高原有什么问题不易解决,人们又是怎么样适应此环境进行生活的
生自由发言,汇报所学内容
五、结合读一读,了解传统的民居窑洞
特点:省共省料 冬暖夏凉
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教育。
六、质疑
全班合作,共同解疑
作业:
出谋划策,在黄土高原上如何进行生产生活?
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
一、风沙的“杰作”
1、 范围:秦岭以北,山西、陕西、甘肃
2、 成因:风沙沉积
3、 地形特点:存在问题
二、窑洞风情
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丰富的煤炭资源。
2、 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以及治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你对黄土高原知道多少?
二、个人汇报
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你觉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是怎么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读书并结合收集资料看一看是否如大家所想的
再次汇报
陡坡 坡缓
种粮 种树
谈一谈调整了农业策略有什么好处?
保持水土,防止流失,给人们带来财富
三、宝娃的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
你怎样理解煤海的?
从那些地方你可以看出
陕西、山西、占全国煤储量的80%
查找:黄土高原地区由那些大煤矿。
提出论点:
这么多的煤我们可不可以随便使用,随意浪费呢?
讨论、交流、汇报
四、小结:
黄土高原是我国广阔大地的一部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去收集资料,并介绍给大家。
五、板书:
篇11:第三课 黄土高原
一、因地制宜,保持水土
二、煤海
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
大同、神府、阳泉、西山
篇12:小学作文:黄土高原
今年的夏天,我再次走向黄土高原。但些许遗憾的是,今年我并没有细细地观赏它的壮美与磅礴,直到临走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没有捧起那一把朴实的黄土,用心看它在微风中翻卷,升腾。
黄土高原,给人以无比的厚重之感。西风漫卷尘埃,碧蓝的天瞬间就蒙上了一层黄沙。正是在这黄土高原,才有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才有酸甜可口的美味佳肴。放眼那满山黄土,鲜艳的颜色,仿佛是稚嫩的生命,却已度过千百载。也许是西北荒漠吹来的风沙,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这黄土高原,也许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卵石,沙子或更细的石沙,经过千百年的堆积,组成了这壮阔的高原。黄土高原,在天地间经过了风吹雨打,度过寂寞的千秋万载,它是孤独的,也是神秘的,我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但它却一直在那儿安静地绽放,滋养着黄土高原上千秋万代的子民。
建在山坡上的一排排窑洞,便是黄土高原的一大特色。半圆形的小屋,镶嵌在厚沉的黄土中,那整齐规矩的砖块,也是黄土高原人民智慧的结晶。
黄土高原孕育着极丰富的煤炭,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为我们提供着它宝贵的资源。但是,在开采煤矿利己时,黄土高原的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在不断地加剧着,黄土高原已经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滔滔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便成了污浊的浑水。植被稀少、破坏严重的黄土高原在人类的魔爪下变成了一个垂暮的老人,布满了深深的皱纹,荒凉而孤独。
面对黄土高原,我们应该心生愧疚。它是那么慷慨,那么宽广,那么朴实,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沉默而肆虐破坏,如果那一抹黄色失去了原本的美,便是整个地球的遗憾。
篇13:黄土高原优秀作文
黄土高原优秀作文
黄土高原,那是四岁前的我的家。
而如今,那里成了我的故乡。
每每感到现代生活的杂乱,匆忙时就不由得想起粗犷而神秘的故乡。
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山,是由一条一条曲线编制的优美的弧。让人想深深地吸一口气的广阔。站在坡头,只有偶尔的几声犬吠和老蛙的悲啼,再什么也听不到。听不到外面世界的热闹,惊天动地,听不到世界颠倒黑白,怨声喋喋。那是多么寂静得让人静不下来的土地啊!耐不住寂寞的人会走出去,毕竟这里太静了。
风来了,天是黄的,地也是黄的,一片混沌,黄土在风里回旋,没有人可以征服它,它发怒地嚎叫着,若用画面来描绘它,那只是寥寥的两笔,粗犷。就像厚重的帆布,用手摸,都会粗糙得使指尖发红。人们在窑洞里窃窃地抱怨它的无常。
静得出奇,而动得发狂,这就是它的性格。
在这样的山上,你会想大喊上几声,让一切的无奈、悲伤、幸福、快乐都化作声音,让它去听,让他把一个个的音符积蓄起来,等待爆发的那一刻。
这时你会惊讶,惊讶它的粗犷,把你的心抹成了白色,你会惊讶它的神秘,把你的身体融人了漫天漫地的黄土。你被瓦解了。
我也喜欢傍晚的'它,在金色的余晖下,几缕淡淡的炊烟,几个扛着农具回家的人,使得它温暖、和谐、美好。这时在石碾上总坐着一群背着花格子布书包的学童,在一起玩耍、打闹。偶尔的几声大笑,回荡在空旷的山间,一波又一波,让一天又悄悄地过去了。
这里的早晨,不需要闹铃,几声洪亮的鸡鸣让家家户户忙了起来。大山里的人都起得很早,他们用井水洗刷掉昨天的一切,新的黎明又要来了。它也耐不住黑暗的长夜,躁动了起来。麻雀在几只酸枣树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几个上了中学的孩子在坡上背着课文,老农们操起了家伙去山上,在它的身上劳作,让种子发芽成长。可这一点点绿再怎样也掩不住那黄。没人能征服它,这也是他的性格。
我的故乡,黄土高原,我的家。
篇14:黄土高原披绿装
黄土高原披绿装
人们惊喜地发现,入春以来的'几次大风降温,并未给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带来明显的沙尘暴天气,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据陕西省林业厅造林处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缘自近年来陕西绿色植被的大面积增加.
作 者:张敏洁 作者单位: 刊 名:西部大开发 英文刊名:WEST DEVELOPMENT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篇15: 拯救黄土高原作文
拯救黄土高原作文
黄土高原在我国北方大地上,这是一片被身后黄土覆盖的地区。黄土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据长城。在这片土地上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有很多黄土地形景观,比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这些景物的出现同时存有黄土高原的危害。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壑多,平地少,斜坡多,沟谷的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水土流失使购股增多,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这不只是黄土高原的危害,同时黄河下游也因而有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都造成巨大困难。
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出现这种危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个破坏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物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物被人类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千沟万壑景观,就在这中长期条件下造成的,这还不都归功于人类。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有么一天,不仅耕地没有,就连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那里。在经受人类的破坏后,很难恢复。黄土高原农垦历史悠久。现在,又随着黄土高原的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
黄土高原现在不只是水土流失严重,有暴风雨时,只会发生洪灾害,还会引起泥沙流。滑坡塌陷等灾难。农田住房,道路经常受到破坏。又经常遭受旱灾。只能种些抗旱的作物,如:高粱谷子等。有时,农民饮用水供应都有困难。
救一救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用你们的手在黄土高原上载棵树吧!让我一起为黄土高原的环境做一份贡献,呼吁人类保护黄土高原的环境。
篇16:黄土高原写景美文
黄土高原写景美文
A
黄土高原,是血性男儿。
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清幽,少有鹰飞草长的风韵。这里常有呼啸的朔风,这里的河流,奔腾着澎湃的黄色波涛。
B
黄土高原,有厚重的地德,盛产金玉米,盛产红高粱,上下五千年,默默养育着万千子民。这里没有杨柳岸,没有桃花坞,没有杏花村,离花花一团一锦簇,还有几步之遥?
C
这里欠产才子佳人,欠产苏小小和杜十娘,这里却有逐鹿中原的王者,有喋血伏一尸一的.鏖战,有黄袍加身成就霸业的美梦。
这里没有缠一绵的南音,孕育不出悲切的《二泉映月》。这里时尚吼一吼信天游。这里赓续了高一亢的秦腔。这里的华夏古韵,是中原的经典,跨越悠长岁月,妙酿成千古绝唱。
D
黄土高原,是仗义拔剑的侠客,不是擅唱《后一庭花》的歌女。连挺拔的树,都有着不屈的脊梁,拒绝倚篱攀高的牵牛花。
E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根,绾着黄土高原子民坚守的信念,伴随着他们走过一路长长的沧桑史,把华夏文化传承的精髓,沉淀与厚积为人文底蕴。
F
黄土高原宽广的胸怀,托举去民族的尊严,蓬勃为一种诠释生存的哲学,坚毅着不泯的信仰,繁衍着风格,茁一壮着诗词,茂盛着曲赋。
G
我们南方人,大都从黄土高原迁徙而来。我们宗友的根,还深扎于黄土高原。只是南方的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多了一些灵动的禀性。
我们对黄土高原崇敬之情,依恋之心,无比虔诚。
黄土高原,我们心中的原始图腾!
篇17:黄土高原的作文
那些不平凡的人,终其一生,努力使自己生长成一棵遒劲的大树,不惧滚滚的黄沙和热浪,驻扎在茫茫的黄土高坡上。――题记
看着公园里参天的大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他曾拉着我站在这棵老树旁边,摩挲着树上斑驳的裂纹,感慨着:“哎!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
在黄土高原的腹地有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村里半数的人家都住窑洞,另一半住在土坯建的房子里。村民的家中基本上都睡的是土炕,炕上一张千疮百孔的破席子,全家人共用一床宝贵的被子,一些人终年辛勤劳作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在这种人迹罕见的荒蛮之地,屹立了一颗饱经沧桑的老树。即使它弓着脊背,也不影响它从坚实的身躯上伸出茂密的枝丫。树的旁边立着一户人家,那是爷爷成长的地方。每年盛夏,爷爷都会坐在树下,望着夕阳下的远方,心想,它一定要走出这里,去看看远方。
那时候村子里的青年们一个个都热血沸腾,当时又正值战乱,他们都梦想成为一名军人,去保卫国家,报效祖国,于是爷爷决定参军,在军营中看看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这样,爷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此后,他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和其他士兵一样,开始了他们的漫漫长征路。
伴随着红军长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那一天老树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采,放射出沉淀过后的耀眼光芒,就像一位打扮一新的长辈在迎接他的好儿郎们。当英勇的红军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迈着疲惫却依旧坚定的步伐,震的黄土高坡扬起一层又一层黄沙,这些黄沙模糊了战士的面庞,却震得整个中原大地浩浩荡荡。当他们走进老树,让老树细细检阅了每个人愈发黝黑的脸庞;当他们走过之后,又留下一串串脚印供老树留恋、瞻仰。这老树,望着红军们走远的身影,身姿似乎也缓缓倾斜,就像曾经为爷爷遮住炎热一样,要为远去的红军们遮去前路的凶险!
黄沙落下,老树一些干枯的根裸露在地表,内里的根又深深地扎紧地下,继续生长,也继续等待。那棵老树啊!用尽全身的力气,抖落掉全身枯黄的叶子,拼命地汲取地下少的可怜的养分,努力地生长!
多少年后,已不再轻轻的爷爷又回到了故里,再次看到这棵老树时发现它愈发挺拔了――老树历尽春夏,经历风霜,却比曾经更加高大。夕阳西下,爷爷坐在这老树旁感概,不觉老泪纵横,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就像被刻进了这老树的年轮一样,一圈一圈的沧桑,而自己也一年一年的衰老。
风起了,吹落公园树上的黄叶,也吹回了我的思绪。可是,面对着被秋叶染黄的地,和被秋风扫过的景,我又不禁想起了那片茫茫的黄土高坡和黄土高坡上的爷爷,都是那样的坚毅,储满了故事……
如今,我们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不敢忘记,是那些平凡的人们,终其一生换来的和平。即使今天他们没有流芳千古,但也和爷爷一样,是我心中最不凡的英雄!
★ 安塞腰鼓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推荐17篇)】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2-06-22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2022-11-05
初一地理认识跨省区域教案2022-12-17
七年级地理自然环境的教案2023-02-10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2023-06-29
地理课福建省教案2023-01-10
课文《安塞腰鼓》教案设计2023-02-20
美术教案-黄河畅想2022-04-29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地理教案2022-08-06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教案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