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合集17篇)由网友“赵卡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与他人共处。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情景链接:
回忆电影《我是谁》片断,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痛苦地在大山呼喊。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是很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你清楚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
二、 自学导航:
①学生反思“我长大了么?”“我的生命价值在哪里?”
②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的不足。
③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哪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④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三、师生探究: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自我介绍。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做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
师:介绍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综合性活动施学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合组织,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生:自我介绍。
(在每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后留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一分钟的“答记者问”这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四、即时训练:
写作
结合综合性活动,写出一个真实的、有个性的我,注意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或多角度介绍自己等,写出新意、写出个性。题目可以是《我》或《这就是我》等。
篇2: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节奏,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象,并联系生活体验,领会诗歌主旨及包含的深刻哲理。
3、理解诗歌中作者对“理想”的阐释及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4、深刻理解后,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学习比喻、拟人、顶真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朗读训练。
2、学习诗歌的意象,精神的构思,精美的语言。
3、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歌中阐述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复习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中的诗句:“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用凝成的海”“在山的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山”象征什么?“海”象征什么?
(学生回答):“山”象征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自学导航】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练读并自主学习:
1、学生大声朗读:调动情绪,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字词并让学生正音、解释,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
【自学导航】
教师再放录音,学生听读并思考: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师生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组织不好的语言,教师予以指导。
【自学导航】
1、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 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师生探究】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对于学生的答案应予以纠正、补充,但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三、【即时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蜕变( )缀连( )倔强( )洗濯( )
玷污( )扒窃( )诅咒( )鬓发( )
2、以“学习”、“爱心”为题仿写第一节诗。
学习是 ; ;学习是 ; ;
学习是 ; ;学习是 ; 。
四、【课后作业】
1、记住生字词,会默写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熟练朗读,要求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自学导航】
学生分组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探究】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对于学生的答案应予以纠正、补充,但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自学导航】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学会有阅读体验。
【师生探究】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小结 :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三、 【即时训练】
1、以“诚实”为题仿写第八节诗歌
诚实使 ;诚实使 。 因诚实而 ;诚实的人就是 。
2、理想是人生永恒的话题,“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那你觉得我们民族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自己的理想又是什么?两个理想有什么关系?请想一想并写下来。
四、【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搜集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篇3:《苏州园林》教学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民族实验中学北校区预习导学案
___八__年级__语文____学科 授课人_________ 授课时间__年_____月_____日
课题 苏州园林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过程】(三模块: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六环节:课前预习交流、课堂自学感知、分组合作交流、个人反思环节、当堂检测环节、拓展延伸环节)
1、导语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2、先朗读课文,再欣赏图片
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诗句、成语)
3、研讨探究
(1)全文是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其中第二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5--7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
(2)找出3--9段中与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相呼应的句子。
(3)语言欣赏。“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文章的布局要眉目清晰,文章的语言也要经得起咀嚼--优秀的文章,用好一个词语,就是送给了读者一枚橄榄果。” 【互动方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也是一本大书。
交流,整体感知。
分析探究。
品味欣赏,语言习得。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难点 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预习作业】
1、叶圣陶,原名_____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有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
2、说说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匠师们自出心裁建造成不同的园林。
②园林中的建筑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充满画意。
④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
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指出苏州园林地位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全文看,作者介绍苏州园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
④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互动方式】
预习,根据课文内容解题。必要时可翻阅参考书。
课文注释也要用好。
①以“树木的修剪也着眼在画意”一段,抓住“俯仰生姿”和“不感到寂寞”两个词语来品味。揣摩“不感到寂寞”的人情味,体味两个词语相互呼应当关系。
②第七段“补”的情味。
③第八段“图案美”协调吗?
4、大自然中有各种花草树木,山上有各种奇石清流,城市有各种华厦美屋,喜欢它们,我们出去看就是了,人们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搬到自己家里来不可呢?从中你能体会出古人什么样的'园林情结,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审美取向?
(引领学生体味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情趣,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古代园林艺术所包含的人文意识和社会意识,深化文本的文化认识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
【小结反馈】
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达标测试】
阅读第三、四段,回答。
1.(1)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的双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段结构特点是总分,请用“‖”在文中画出,由对假山的说明到对池沼的说明,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假山的关键是________。假山的特点是________。
4.将“技术”和“艺术”填入②句中的括号内,说说为什么不能颠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池沼说明的中心是( ) 【互动方式】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文化认识和文化积累要求较高,主要靠教师的示范讲解,给学生初步的人文启蒙。
A.池沼的安排也着眼于画意;
B.大多引用活水
C.有的池沼宽敞,就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D.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围绕用词的准确性去品析。
扣准池沼特点揣摩)
6.池沼的形式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7.在说明池沼的内容中运用了除打比方、引用外的哪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段中有两句话与全文开头部分“总说”相照应,说明苏州园林总特征的。用 线画出。
9.概括第(2)段内容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一个“活”字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方式】
教
学
反
思
篇4:《夏》导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夏》 课型:新授 主备: 审批:
使用时间: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夏的美丽,培养作者热爱夏的情感。
:
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出示王维的《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hé)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提问:诗歌描写的什么季节?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态度。( )
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番梁衡笔下的《夏》。
预习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朗读过程中 ,借助字典解决字词障碍。并思考: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夏天?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内容给课文重新拟个标题:形如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
课堂展示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过渡:文中抓住夏天的三个特点( )( )( ),分别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1、请大家认真探讨一下:课文用2、3自然段中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景)
2、作者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写了哪群人?第几自然段?
3、我们一起把第4自然段读一下。
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紧张急促?
二、走进课文,再现画面:
过渡:刚才通过2、3、4自然段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面,仿佛在我们的眼前,耳朵里,都能感受到那一幕幕画面。
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自己的感受。读了“_____”语句,我仿佛听见了( );我仿佛看见 ( );我仿佛感觉到了( )。
三、重点点拔,点题升华
过渡: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作者单为了写景才写夏的吗?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写夏呢?
1、总结(黄金的夏)
2、仿句。
春日融融,夏 ( ),秋波澹澹,冬 ( )。 。
四、细读品味
1、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对比手法,拟人、比喻的'修辞,再现了一个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请选择你自已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边读边想像文中的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2、指名读一读。
五、拓展升华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夏天是 ”写几句话。
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 ) 黛色( ) 磅礴( ) 匍匐( ) 迸发( ) 澹澹( )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芊芊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3.填空。
《夏》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第一段是全文的__________,第二、三段写夏天是__________的,第四段写夏天__________的旋律,第五段写___________。
学后记:
教后记:
篇5:《夏感》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夏感》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2、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学法指导】
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情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下面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
2、你了解梁衡吗?
梁衡,当代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请你认真朗读一遍课文,把你不熟悉的和易错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查准字音、词意,工整地积累在下面。
4、、你喜欢文中的词语吗?请选择课后 “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不少于三个),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二、自主学习学法建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方法指导: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整体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表达了什么内心感觉?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归类梳理文章脉络。
3、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①
②
③
④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2、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方法指导:例句生动形象,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
【自读反馈】
总结归纳本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运用了哪些探究方法,通过本节课学习所得到的启示,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篇6:《三峡》导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峡》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 三峡 》 课型:新授 主备:王娟 审核: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 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 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 ,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中。
二、了解作者及三峡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本文选自《水经注》,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 、巫峡和西陵峡 。
三、朗读
1.字音
阙vw处 曦( )月 襄( )陵 沿溯( ) 御 ( )风 素湍 ( )怪柏 ( ) 飞漱 ( ) 属( )引
2、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
五、疏通课文,字词归类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绝
自
3.重点字词解释:
曦 襄 溯
或 朝 其
虽 以 疾
湍 回 绝
t 漱 荣
良 旦 肃
啸 属 响
哀 转 歌
六、小组合译
1.学生质疑
2.课堂反馈翻译重点字词
略无阙出
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冒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二、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 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 集体朗读课文
四、 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五、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说句子。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说句子。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 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2、 有一个顺序吗?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横山和姑溪河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六、 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 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篇7:《孙权劝学》导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评出优胜小组。
【互检:A,好 B,还需练习】
【组竞赛:A小组优胜 B还需努力】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我读得很好 B,还需练习】
(二)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1、预习检测
①当涂 ②辞
③治经 ④涉猎
⑤见往事 ⑥及鲁肃过寻阳
⑦过寻阳 ⑧即更刮目相待
⑨见事 ⑩刮目相待
【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2、请同学们独立查字典学习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但当涉猎
④蒙乃始就学
⑤肃遂拜蒙母
【自检:A,会用工具书了 B,还需练习】
(三)1、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译句抢答。
【组竞赛:A小组优胜 B还需努力】
(四)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三、作业
1.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附:参考答案
一(略) 二 1(略) 2(略) 3 劝学 结友 4 A、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C、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表强调。D、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E、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略)
四、1(略) 2、孙权: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 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3(略)
五、1(略)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两篇课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篇8:《诵读欣赏》导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诵读欣赏》 课型:新授 主备: 审批: 使用时间:
1.熟读成诵,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2.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引言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的美景真是让人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描写四季景物的课文之后,再来领略一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四季风情。
课前准备
你学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句,请与大家一同分享。(写出两三句来。)
诗词欣赏
一、让我们一起走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与作者交朋友。(请学生介绍作者)
2.带着感情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学生自由读)
3.诗中亮点:
①本诗描写了 (地) (时)的风景,前两句 ,后两句 ,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②“如酥”一词采用了 (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再读诗歌。
二、品读《西江月》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
2.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上阙宜读得轻松愉悦,下阙宜读得活泼而惊喜。
3.全词上阙写晴,下阙写雨,表达了作者热爱 的思想感情。
写晴描写了农村夜景的特点,由 、 、 和
构成的画面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词中从 和
两个角度来捕捉景物特征。
三、 《秋词》赏析
1.读教材,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2.自由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3.指名学生读诗,给学生以指导。
提示:这首诗是作者被贬郎州时所作,诗人一反前人悲秋感慨之作,唱出昂扬立志之歌,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全诗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以白鹤自况,借鹤的豪情表现他的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诵读拓展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三首诗词。
2.小组交流
1)小组代表分别诵读三首诗(词),其他同学点评,评比最优者
2)小组交流讨论结果,说明小组意见以及组内不同的观点。
3.欣赏文笔精华
1)结合对诗词的赏析,仍按照春夏秋冬四组,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色。
2)文笔精华中的文章相互比较,各自有什么特色,优点。
四、背诵三首诗词,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五、:尝试自己写关于大自然的片断描写。
教后记:
学后记:
篇9:雨霖铃教学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高一年级 班级: 姓名:
课 题 《雨霖铃》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刘娟
备课时间 -5-14 上课时间 2009-5-17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学法指导 1、查资料了解作者。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预习展示内容】(我敢 我能 我行 )
一、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 ,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 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翻译诗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四、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中主人公情感,试试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探究】
一、 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
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达标反馈】
探究提高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
【学后小结】
老师我想对您说:
【预习作业】 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
答案
一、知识链接
三变 柳屯田
二、翻译诗歌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哀怨、凄凉
【合作探究】
一:鉴赏1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鉴赏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2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
【达标反馈】
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
篇10:世说新语(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借助课下注释,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能够复述两则短文,并对某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4、学习文中生动的比喻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
课前预习:
1、根据以下提示,反复诵读课文。
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凡表示人物、地点、事物、事件名称的词语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短语之间不能停顿,语义特别密切、组成一个词组的词语之间也不能停顿。这些不能停顿的地方均应连读,可用横线标注。请按照下面的标注方法对课文进行标注,然后反复诵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表示应连读的一个完整的朗读单位,“/”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2、朗读课文1-2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俄而雪骤(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即公大兄无奕女( ) 尊君在不( )
以上生字词在练习本上练习3遍。
3、填空。
①《世说新语》节选自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②《世说新语》两则中塑造了两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形象,分别是《咏雪》中的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M要起来歌颂小孩子M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M含着伟大的灵魂,M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同学们,其实像你故事里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课文的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停顿,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停顿。
(3)诵读比赛
(二)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两则故事。
(三)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1)《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①《咏雪》一文中,交待人物、时间、地点及中心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
③谢太傅更赞赏谁的诗句?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④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自己还能说几个比拟白雪纷纷的句子吗?
(2)以同样的方式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①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③《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在客人“惭,下车引之”的情况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三、拓展提高
1、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
2、古今描写雪的诗句: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
--萧纲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李白
四、练习测评: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翻译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课外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于风伟
篇11:卖炭翁(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卖炭翁(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长江二中 陈妍娇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以及“宫市”剥削本质的憎恶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教学难点
感受“宫市”剥削的本质
四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预初的时候学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吗?(同学回忆古诗齐背),今天我们继续走近白居易,一起来领略他的千古名篇《卖炭翁》。
翁是年老的男子的意思,年老的'概念呢?六、七十岁。一般而言六、七十的男子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休息了,安度晚年),而我们的卖炭翁又是怎样呢?卖炭!那卖炭累不累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2 检查预习
伐:砍 薪:柴 苍苍:灰白色
何所营:做什么用 晓:早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叱:大声责骂
驱将:赶着走 直:通“值”,价格
3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A 听范读,可以轻声跟读,体会诗歌的轻重缓急。
B 齐读,初步读出情感
C 再读课文,基本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4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A 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你能简单的用六个字概括吗?
烧炭--卖炭--失炭
B 从这个故事里,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个怎样的人吗?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陈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可以找关键性的词、句)。
他是个辛苦、可怜的人--为了得到温饱
C 那么他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呢?(分析宫使)
没有
D 揭露宫市剥削的本质。
篇12:风筝(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风筝(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风筝》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 ) 憔悴( ) 模样( ) 嫌恶( ) 可鄙( ) 什物( ) 惊惶( ) 瑟缩( ) 惩罚( ) 虐杀( ) 宽恕( ) 苦心孤诣( ) 堕( )蜈蚣( ) 伶仃(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恶 恶心( )
嫌恶( )
什物( ) 劳模(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杈:
伶仃:
瑟缩: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4、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认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四、练习测评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 )嫌恶( )笑柄( )苦心孤诣( )
2、解释下列词语
瑟缩
苦心孤诣
3、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2、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课后认真阅读,注意朗读重音。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层的探究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 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读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合作交流
读3-4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组)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读5-8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二组)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读9-12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三组)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三、点拨讲解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练习测评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五、布置作业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于风伟
篇13:黄河颂教学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自学部分
自学要求和内容:
1自己查阅,了解作者光未然和《黄河大合唱》的有关知识,识记主要信息(5分钟)
2朗诵诗歌,注意节奏,感情和气势并查出生字词。(20分钟)
自学检测(15分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 峰( )流 xiè( )狂 lán ( )pín 障( )发 yuán( ) wǎn 转( )
哺育( )澎湃( )浊流( )劈成( )气魄( )臂膀( )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摇篮:
⑵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发源:
(3)(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
4《黄河颂》选自组诗( )。该组诗由( )作词,( )谱曲。
二、课堂延伸
拓展延伸(10分钟)
1诗歌分为 和 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文中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其中最主要的字是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4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能力提升(20分钟)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三、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 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 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 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3、 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六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 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教(学)后反思:
篇14:狼教学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狼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狼》教学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学法引导:
1.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3.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4.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
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缀行___ 大窘___ 苫蔽成丘___ 弛担___
目似瞑___ 意暇甚___ 尻尾___ 假寐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2.盖以诱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亦毙之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4.方欲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止:止有剩骨_____ 一狼得骨止_____
前:狼不敢前_____ 其一犬坐于前_____
意:意暇甚_____ 意将隧入_____
敌:恐前后受其敌_____ 善以诱敌_____
四.说说下列“其”字各指代什么?
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 4.一狼洞其中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屠自后断其股 7.其一犬坐于前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体验探究】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屠夫遇狼”概括第一段内容,后三段的内容分别该怎样概括?
2.哪些词语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
3.前狼假寐的姿势、神态,目的分别是什么?
4.哪一句表现了狼贪婪的本性?
5.课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6.哪一句能概括文章的主题?
篇15:山市(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市(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市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难点)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青冥( ) 禅院( ) 飞甍( ) 高垣( )
睥睨( )( ) 连亘( ) 窗扉( ) 倏忽(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
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
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
3、本文选自 ,作者蒲松龄, 文学家,号 。
课堂学习
一、 导入新课,简介有关海市蜃楼的概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
(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
(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
(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
(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
(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
(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
(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
三、点拨讲解:
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b.分析理解词语
c.断清句层次
d.省略补出翻译
e.朗读按标点
f.精读分析理解
g.难句村出来
h.画批圈点小结
四、练习测评:丛书p87 自主学习1、2读读背背1、3
五、布置作业:
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把它们摘抄在笔记上。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资料:
文学常识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课文结构,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堂教学:
一、 导入:(略)
二、 自主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2)“山市”和“海市”有什么区别?
(3)交代山市不常见的二字为:
(4)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作者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
(5)这次山市可分两阶段观赏,分别概括一下。
(6)文中如何写出山市景致渐多的情形的?
(7)本文使用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8)山市的变化是快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9)“楼五架”是“五层楼”或“五架楼”吗?为什么?
(11)山市的特点是什么?
(12)文前为什么交代“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1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14)文末为何缀述早行者所见?
(15)为什么那时的人们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你能用科学解释一下吗?
三、点拨讲解
层次结构:
一、(第一句话):简要说明奂山山市难得一见
山市 二、(中间部分):作者描绘山市变化的整个过程。
三、(最后一句话):补诉“早行者”所见,说明山市为鬼市的原因
四、练习测评:
1、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2、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3、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五、布置作业:
1、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于风伟
篇16:七年级语文下册《于园》导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于园》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于园(一课时)
盐场学校 宋世勤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 读准字音
门钥( ) 携( )余往 绝壑( ) 槛( )外
螺蛳( ) 啾唧( ) 艇( )子 深邃 ( )
颓( )然 碧窈( )
2、 解释重要实词虚词
瓜州步( ) 所园( ) 非显者( )刺( )
磊( )石 缘( )坡 深邃( )
颓然 ( ) 碧窈( ) 无憾( )
处处款( )之( ) 绝壑( )
俱以假山显( ) 坐其( )中
3、 走近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
4、 你知道于园吗?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于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了作者?请从文中找出概括于园特点的那句话。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读相关画面,感悟意境:
轻轻地,静静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坐在这样的水阁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画出表示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
【课外延伸】--我来阅读
课外延伸荐美文:让心灵与山水对话
1. 张岱《西湖七月半》2.《亲近母语2》“走进园林”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撼矣。
1、 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 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白话散文形式)
宋世勤
篇17:《紫藤萝瀑布》学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掌握生动的词汇。
3、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学习重点:
1、 朗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表达效果。2、体悟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学习难点:通过想象,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描写;揣摩字里行间了;流露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把握 学生默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字音:迸( )溅( )挑逗( )穗( )绽( )琼( )伫( )凝( )傍( )伶仃( )虬( )酿( )
2.圈画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3.全文紧紧围绕紫藤萝花来写,不仅写了眼前的花,还写了什么呢 ?
4、作者要表达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试试吧。
二、品读赏析
(一)有人说这篇散文语言含蓄、精美如画、感情深沉如歌。的确,我们阅读时如入画境,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描画花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动情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美点。(学生自由读,后单个诵读、品析。)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2、
3、
三、研读思考:作者是按照“赏花--忆花--思花”的思路来行文的,
(1)作家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眼前的藤萝花的?怎样写的?
整体到局部顺序(花瀑-花穗-花朵);颜色、形状、神态;
(2)眼前的花与以前的花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这样写?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3)作者流连花前,往昔之花与眼前之花产生强烈对比,带给她强烈的精神震撼,对生命的感悟自然倾泻而出, 同学们,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段,细细品读,说说感受。作者想要抒发怎样的生活感悟?
(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联系生活,说说对这一主旨的理解。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5)作家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它意指作家将怎样?这句照应文中哪句?
四、感悟: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感想,一定有对文章更深层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学习本文最深的感受。
如:A、生,就是美。 b荡起生命的双桨,在生命的长河里搏击。
c.
五、写作启发
这篇散文,作者将生命的感悟很好地融入到对花的描写中,借花的形象抒发人生感悟,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呢?
1.首先要把景物写好, 在写景状物重要饱含感情,后加以精炼的抒情或议论, 情从景出,才能写出好文章。 2.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观察。
3.对景物要有感情。 4.多思多读,学会感悟,学会提炼精辟语句。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合集17篇)】相关文章:
第一学期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2024-04-13
高一地理教研工作计划2023-05-13
高三英语教师学期工作计划2022-09-03
历史备课组的工作总结2022-05-07
高二上数学教学计划2022-05-07
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2023-01-22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2024-05-22
高一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2023-05-24
高二上学期作文训练2022-12-22
高二生物组教学计划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