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应季水果”为你分享15篇“必修四语文《雷雨》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必修四语文《雷雨》教案
必修四语文《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2、揣摩潜台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戏剧语言
教学模式:小组任务式(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发言——师生总结)
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分析:
这种模式以学生活动和合作为主要形式,它适于篇幅较长、内容深刻的文章或作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和课堂的主人。此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引入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中应发挥学生互帮互学的作用,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实施这种模式,关键的一环是准确设置任务。在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三点: 1.设置的任务必须能揭示文章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或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理解写作特点有直接关联; 2.设置的任务既要富于启发性,又要具有趣味性; 3.设置的任务之间必须具有层次性、关联性、拓展性,环环相扣,逐步深化;4.任务不可太多,应少而精,应保证学生应一课一得。
《雷雨》教学整体安排: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情节。
4、分析这两场戏的主要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领会作品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分析有关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1、认识舞台说明在剧中的作用。
2、归纳主题,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族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3、课外延伸练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现当代戏剧鉴赏知识的复习导入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而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富有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动作性指人物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往往是与语言的个性化与动作性联系在一起。
二、 任务一:找出课文中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和潜台词并做简单分析。
要求:1、各小组自主选择其中一种人物语言进行分析。
2、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分析、整理与发言。
3、发言者应声音洪亮,语言简练。
例:
第一、 高度个性化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
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
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第二、丰富的潜台词(朗读以体会潜台词)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又如:
下面的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三、 任务二:观看戏剧片段,并进一步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感情?他是个怎样的人?(鲁侍萍对周还有没有怀念之情?曾经美好——难忘初恋——没有掉头就走。周对大海有没有父子情?一丝)正反推波助澜
要求:1 、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分析、整理与发言。
2、表述观点必须有戏剧语言做依据。
3、发言者应声音洪亮,语言简练。
“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一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哆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部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峙。两次婚姻都不上。意。他对待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倩、高贵。” 曹禹谈《雷雨》————怀念带来的欣慰,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
虚伪、狡诈、阴险、自私、伪善、冷酷、残忍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任务使我们一方面加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体会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希望能够自觉的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分析与写作中去,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与写作水平。
五、布置课外作业:写作练习(3选1)
1、先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或身份,然后写他的语言,要求个性化;
2、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
做教师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雷雨》知识点总结
作者和背景
茅盾(184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这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5 . 本文的艺术特点
( 1 ) 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 2 )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 3 ) 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艺术特点部分可贯穿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
【学法指要】
1 . 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2 . 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 ( 指窗 ) 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 (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
周朴园: ( 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 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3 . 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① )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 ② )
周 ( 汗涔涔地 ) 哦。
鲁: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 ( 抬起头来 ) 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周: ( 喘了一口气、沉思地 ) 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这个现在还活着。
周 ( 惊 ) 什么? ( ③ )
①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②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③周朴园“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提示:梅小姐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
4 .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
周: ( 惊愕 ) 梅花?①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 ( 徐徐立起 ) 哦,你,你,你是 —— ②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 低声 ) 是你?③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 (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④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⑤
鲁: ( 悲愤 )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⑥
周: ( 冷冷地 )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 怨愤 )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1 ) 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提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 2 ) 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提示:周的恐慌的心理。
( 3 ) 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提示: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 4 ) ④处“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提示:周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 5 ) ⑤处周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提示: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对⑥⑦两句台词和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提示:由“悲愤”这个潜台词表现出鲁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她说“我没有找你,我认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早已看透周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
5 . 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 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6 . 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但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教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最后一次“新苗杯”竞赛,我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考虑了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他们正在训练作文的上升期,写作热情很高,篇幅一般都能达到二三百字,也能使用一些优美的辞藻,熟练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是他们的缺点在于,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成文,更重要的是,每次一到考试要写看图写话,就变成了干巴巴的几句话,缺乏细心观察图画的能力。
经过慎重的考虑,我决定使用《雷雨》这篇课文。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可以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会写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杨红艳老师和我一起确立的。一是通过读悟结合,充分运用理解默读、感悟朗读、朗读指导、朗读评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二是通过读写迁移,让学生学到如何描写自然现象,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选择最能体现特点的景物。三是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课文的一个部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三、教案和课件的准备。
第一稿我自己写的教案,注重朗读和品悟,连自己也觉得没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根据我的写作特长,以及班上学生写作的优势,杨老师给我定了朗读指导和读写结合的思路,我马上进行了修改。五一过后,我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加入了学法归纳的部分。试教过后,我们组里的老师提出,要充分运用图片的作用,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指导朗读和写作。所以说,经过这样的不断修改完善,我拿来正式上课的教案和课件都已经是第五稿了。
记得以前杨碧红老师曾经给我改过十次教案,这一次杨红艳老师也在不遗余力地帮助我,还有李蓉晖、幸芳、颜建红、贺应分、周彩兰等老师,十分感谢她们的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上的随感。
1、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时,我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这是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指导朗读,读悟结合我们做得比较充分,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朗读水平都有新的提高。评价朗读时,我使用师评为范例,自评找差距,互评找优缺点,再读求进步,齐读齐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水平继续提高。听到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听到他们有礼貌地提出同学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同学的不足,看到他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3、读写迁移,每一部分我都有侧重。
雷雨中的部分,我让学生学习小作者在这里除了写雷雨中看到的景物,还写了听到的声音。要求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来描写事物。而且让学生们读自己搜集的描写雷雨中的句子,不但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还给了他们很好的写作范例,这是“扶着写”的阶段。对着动画自己看图说话,学生们果然突破了平时看图说话干巴巴的困难,观察比较细致,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事物。
雷雨前的部分,我先让学生找到小作者选择写的景物,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从而推出写作方面的要求,选择写哪些景物,一定要有目的,围绕中心写最有特点的景物。所以问学生雷雨后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时,他们都能理解要写最有特色的景物。
雷雨后的部分,我先让学生随便说有哪些景物,然后问到小作者是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呢?到底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我就用小结的形式说出,我们写作文,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最后,我们到了“放开手”的阶段了,问学生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作家,说说雷雨后的美景。这时,学生就能够很自如的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来看图说话了。
总结拓展时,我使用一幅雪景图,让学生练习找最有特色的景物,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让学生们熟悉这堂课写作方面的重点后,再提出观察日记的作业,就水到渠成了。
4、学法指导,我特地先学习了雷雨中的部分,然后再对应学习雷雨前和雷雨后的部分。学习完雷雨前之后,我进行了一下学法归纳(找景物、划句子、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同桌两人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学雷雨后,并汇报学习成果,完成老师板书。这样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性,把教学生“学什么”,变成教学生“怎么学”,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五、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
很荣幸,我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袁主任、李主任和陈主任等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们肯定了我的很多做法和想法,也表扬了我们班学生的优秀素质。
篇2:高中必修四《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 、现代剧(如《雷雨》)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 、喜剧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如《白毛女》)。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其他名词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 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二、导入解题
1、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2、曹禺(1910—),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1922年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播放剧情简介的视频,配以音乐和解说词。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走向河边……
三十年后,在畸形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拼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此刻“恨人像一把刀,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不幸的繁漪疯了,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三、整体感知
1、看与课文有关的话剧《雷雨》视频。
《雷雨》中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
2、字词检测。
繁漪 ( ) 惊愕( ) 汗涔涔( )
谛听( ) 缜密( ) 半晌 ( )
伺候( ) 间不容发( )
伺机( ) 间离 ( )
骨朵儿( ) 混水摸鱼( )
骨气 ( ) 混沌 ( )
3、问题研讨。
(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
(明确:“周朴园可是你——”)
(3)课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部分: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4)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即怀念——惊慌——冷酷。
(5)本文的矛盾冲突(附:全剧人物关系图)
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①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②周朴园与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③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④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⑤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⑥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四、鉴赏人物
(一)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揣摩戏剧语言 ③分析人物形象
(二)示范鉴赏周朴园
播放介绍周朴园形象特征的视频,对该形象首先从整体上把握。
了解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认出鲁大海之后: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他
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
1、品一个词,解读周朴园的“怀念”。
设问:开头至“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对话中,哪个单音节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一共有多少个(10个),在周朴园的语言中出现过多少次(6次)。
分角色演读,注意读出剧中角色的情感。
体味人物语言中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刚才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中“哦”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
揣摩解读:
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2、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惊慌”。
设问:课文从“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吧”,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一类语气相同的句子特别多。哪一类?(明确:疑问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句长不长?一般有多少字?(大多在2—3个字)
周朴园问话比较鉴赏(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怎么就用不着?)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
明确:改了以后,似乎是在问旁人的事情,有点漠不关心了,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就少了几分。
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
体会三个疑问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
小结:这部分我们又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再拓展开去,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终于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
3、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冷酷”。
设问: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萍时,周朴园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 可是你——”,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选一组矛盾,分析周朴园的“残忍”。
设问:周朴园和鲁大海是什么关系?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这一戏剧冲突中,你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
观看剪辑视频。
明确: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在和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责骂,他不轻易动怒,保持着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强硬和老谋深算。
鲁大海所揭露的他的罪恶发家史——冷酷无情,丧失人性,是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5、周朴园形象总结。
周朴园是一个有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是一个人格卑下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资本家。甚至到了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社会上成就卓著,能够主宰他人的的命运;他具有浓郁的封建意识,他的发家史带着野蛮的盘剥,他也自己走向毁灭的深渊。
(三)小组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鲁侍萍、鲁大海的形象。
主要要点:
1、鲁侍萍。
她年轻时和周朴园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婚恋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她和她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河自尽,却被人救活了。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坎坷不幸的遭遇,没有消磨掉她的美好的品质,只是让她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对于她和周朴园过去的恋情,她虽然愤恨于当年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不过由于部分责任在周朴园的母亲身上,因此她难免对往事有一些怀念,对周朴园也残留有一些感情。比如,当她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不想再隐瞒自己身份的时候,周朴园却想逃避,打算中断对话,她接连两次追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她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这样就表明周朴园对“侍萍”怀着真诚的想念,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安慰。又如,她的身份刚一点明,周朴园的几句让她觉得受到莫大侮辱的话深深刺痛了她,她内心积聚的愤恨、痛苦化作一段段话倾泻出来,局面一时超出周朴园的控制,可是在她稍微平静一些之后,周朴园的几句表白就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真情”。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侍萍对周朴园恨得不够彻底,她善良、温柔。
她要马上带着四凤走;她将周朴园签好的支票随手撕掉;她肯定地说鲁大海不会认周朴园做父亲,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勇敢,更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只想见见她的大儿子周萍一面,却没想到要认他;后来眼看着兄弟相斗,她感情激动,心绪混乱,差点向周萍明说自己的身份,可还是立即控制住自己。说明她的清醒。
她的典型语言比如下面这段对话的潜台词。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他是你的弟弟呀! )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你这个畜生!你哪里像我的儿子啊)
周萍打亲弟弟大海的举动使她愤慨,感到阶级对立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就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时,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鲁大海。
鲁大海:一个斗争经验缺乏但是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鲁大海出场时二十七岁,是位年轻的煤矿工人。
鲁大海是周朴园的次子。是母亲鲁侍萍在跳江时所怀的孩子。鲁侍萍被人救下来之后再嫁,生下了大海。大海随当时侍萍的夫家姓了鲁。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他到周家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金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而当整个事情的真相在那个雷雨之夜被毫不留情的揭开之后,大海失去了妹妹,得知生父原来一直是自己口中的人渣!大海选择离开。不止是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种生活,更有一种想要离开这个黑暗的时代的感觉。
《雷雨》中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诚,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五、总结延伸
1、问题研讨: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真情说:其一,三十年前二十几岁的周朴园,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抛弃而投河自尽。其二,周婚后生活不美满,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和周结婚的第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身体不好,加上周不爱她,婚后不久就死了。蘩漪个性傲慢,根本不是周喜欢的那种女人,在这种情形下,周自然更加怀念他的初恋情人。
假意说:其一,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其二,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试图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为由,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2、作品主题。
《雷雨》以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层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3、标题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4、作品的语言艺术探究。
⑴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比如: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提问:周为什么变脸?
名声和利益受到威胁,表现了他的虚伪冷酷。
⑵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让人体味、咀嚼。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
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为什么将话题突然转到鲁贵身上?有什么言外之意?
“你不要多嘴,也不要让鲁贵知道。”“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对我没好处。”
⑶语言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
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节外生枝)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
“说不定,也许记得”(提醒周朴园)
“老爷,没有事了?”(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5、课堂提升。
《雷雨》是在高潮(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中收场的。作者曾为此剧写过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改为教会医院,里面住着两位发了疯的老妇--侍萍和繁漪。一天,孤独的周朴园去看望她们,但什么话也没说。请你按自己的设想另写一个尾声。
6、延伸拓展。
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
请同学们也实话实说(一句话评说):我看《雷雨》。
篇3:高中必修四《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曹禺和《雷雨》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三.赏析第一场第一层:
1.分角色演读剧本:两个角色,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
2.第一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2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半晌”,写鲁侍萍和周朴园追忆往事。第二层写鲁侍萍和周朴园现在的矛盾冲突。
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词能不能换掉或删除?为什么?
明确:不能。这个词表示揣测语气,说明鲁侍萍并不知道,因为她不是周朴园的下人。
4.周朴园为什么要旧雨衣,不要新雨衣?
明确:出于处境艰难,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面临很大困难的时代背景。
5.周朴园为什么觉得鲁侍萍奇怪?
明确:因为鲁侍萍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有些熟悉。
6.周朴园说梅家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而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写表达上有何效果?
明确:夸奖的话从周朴园嘴里说出,更可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而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
7.鲁侍萍为什么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当周朴园说要为之修墓时,她何以又说出来了?
明确:先前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后来说出来是为了揭露周朴园虚伪的本质。
四.分析第一场第二层:
1.周朴园口口声声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现在眼前时,他又为何“忽然严厉”起来?
明确:因为这已不是从前那个让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种虚伪的惺惺作态。
2.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她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却缺乏觉悟,所以把一切都归结到命运上去。
3.“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可否不用反复?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反复能充分表现她的怨愤之情。
4.周朴园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为的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一个什么论断?
明确:为的是娶有钱的门当户对的小姐;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周朴园说他当时是“于心不忍”,真是这样吗?
明确:不是。这只是他为自己的丑恶灵魂所找的一个自慰的借口,只是为自己的可耻行径做开脱。
6.鲁侍萍听周朴园的辩解之后,思想情绪有何变化?她还怨恨周朴园吗?
明确:她善良的本性使她丧失了抗争的斗志,内心也宽恕了周朴园的卑劣行径。
7.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担心鲁贵来寻他报仇。
8.鲁侍萍说鲁大海跟周朴园“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那么鲁大海是怎样的人?周朴园又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而周朴园是资本家,无责任心,靠欺压工人谋利。
9.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为什么要冷笑?
明确:周朴园以为一旦鲁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亲时,便会放弃与自己斗争的激情。
10.周朴园为什么要给鲁侍萍钱?后来为什么又要给路费?
明确:先是为了收买鲁侍萍,后来是为了早点把鲁家的人撵走。
11.周朴园在确定鲁侍萍将要离开此地时,又给她一张支票,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用金钱补偿自己的罪孽,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也力图用金钱来堵住鲁侍萍的嘴,怕暴露自己的丑恶之事。
12.周朴园说鲁侍萍不受支票“将来会后悔的”,你认为她会后悔吗?
明确:此时的鲁侍萍已是彻底看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绝不会再让周朴园得到灵魂的安宁,也不会宽恕他的罪过,因此,绝不会后悔。
13.从第一场来看,你认为鲁侍萍、周朴园是怎样的人物?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品格特征是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险诈。是一个完全的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14.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处理课后作业一二三:(略)
二.完成下列练习,赏析第二场:
1.从鲁大海说的话来看,他知道鲁侍萍来这里了吗?他若不知道,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
(知道,因为他说了一个“还”字,他若不知道,就应说:妈,您也在这儿?)
2.“我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这反映了鲁大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说明鲁大海坚持正义,见义勇为,责任心强。)
3.“拜望拜望你”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什么样的态度?
(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的鄙夷蔑视的态度。)
4.“忽而软,忽而硬”反映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品性?
(说明周朴园对待工人一贯软硬皆施,这是他狡诈的性格的体现。)
5.“意气”能否换成“义气”一词,为什么?
(“意气”指意志、情绪,课文中是周朴园指责鲁大海缺乏理智,意气用事;而“义气”指人有气概,有感情。不能换。)
6.鲁大海想到了周朴园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相信工人是团结的、可靠的,但结果其他三个代表还是被周朴园收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周朴园老奸巨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大海等工人领袖缺乏斗争经验,对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准备不足。)
7.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样开除他?
(鲁大海长期受到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闹得最凶的工人”,开除他可以杀鸡给猴看,亲情轻于金钱;另外,开除他也可以让鲁家的人快走,以免后患。
8.周朴园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伤天害理,总起来说,他有几件伤天害理的事?
(主要有三件:
①是大年三十夜为娶有钱有势的姑娘撵走梅侍萍母女,害得她家破人亡,骨肉分离;
②是叫警察镇压工人,结果死了三十多条人命;
③是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扣取三百块钱。)
9.“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句话在戏剧冲突中有何作用?
(这本是鲁大海愤怒地诅咒,结果却变为事实,在冲突中起了伏笔的作用。)
10.“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表现了鲁侍萍怎样的感情?
(周萍本是自己的儿子,却亲手打了亲弟弟。鲁侍萍眼见着却又不能道破事实,言语中充分体现了她眼见骨肉不但不能相认,反而自相仇恨的痛苦;再者也没有想到周萍成了这么一个鬼东西。)
11.学生归纳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提示: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但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卤莽的弱点。)
三.让学生自读《曹禺谈〈雷雨〉》,体会戏剧的冲突和人物形象。
附:课外资料
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起了。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鼓捣出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来。可能是因为常看报纸的关系。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又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踏过的丫头,都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搞、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一点自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待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所有人物都在第一幕里交了锋
在第一幕,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锋,见了面,种.种矛盾冲突都聚拢一起,爆发开来。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一场,我用了点技巧。从与繁漪的谈话中,侍萍已经知道,自己最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比自己所能想像到的还要坏。她之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是因为自己整整受了30年苦,万万没有想到,阴差阳错今天又回到了这个家,碰到了这个人。既来了,她想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黑。一开始,周朴园错把她当成了家里新来的仆人,大不高兴,责备为什么又把窗户打开了等等……似乎对昔日的侍萍,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哀思。继而又命她向太太去要衣服;当侍萍接口回答:是不是那件烧了一个小洞又织补上,并在上面绣了一个“萍”字的旧绸衣?这时他才感到诧异。当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就是他30年来一直标榜着念念不忘、被他始乱终弃、投江自尽的侍萍时,他惊呆了,脱口而出的话就是:“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和从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刚才那满天的怀念呀,眷恋呀,柔情蜜意呀,全都无影无踪了。“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出自侍萍身上,是很自然的。旧社会像她这样一个妇女,怎么能没有一点宿命论思想?今天人们可能不理解:你受了这么大委屈,他还问你干什么来了、谁让你来的,你该骂他,怎么这么软弱?我说这是生活,是真实,是悲愤。“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此时的周朴园再装不像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他开了一张支票,登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出来了。伪善的假面具被扒下后他是那么冷酷无情。而且他也感到幻灭:当初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今天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而且成了对他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严重威胁。所以,非再次把她赶走不可。他的阶级本能使他没有任何考虑,而马上做出这种决断。侍萍心想,我这些年所受的痛苦,绝不是你这几个臭钱所能算得清的。对此,周朴园简直不能理解,而且生气了:“你现在要什么?”“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不能不给她看,因为她一闹就更不得了。下面就又是属于技巧的东西了,鲁大海也来了,周萍也来了,鲁妈也在这儿,碰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变成了资产阶级少爷,一个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在反对他的父亲——外国煤矿的资方代表。周朴园告诉鲁大海:在你离开煤矿以后,其他代表已签字同意复工,你们罢工失败了,你已经被开除了。鲁大海悲愤不过,大骂周朴园,把他最丑的事兜了出来。周朴园虽然很气,但还能硬撑着,周萍这个“孝子”却上前打了大海两巴掌。侍萍再也没有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自己的儿子竟变成了这样一个鬼东西,她连一声“萍儿”都叫不出口了:“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母子、兄弟,成了这样阶级对立的关系。为了把事情掩盖起来,周朴园立刻解雇四凤、鲁贵,和他们断绝一切关系。他怕得很,直到第四幕,他还要寄钱给鲁妈,不是为了慈悲,而是因为他不放心,非用钱堵他们的嘴不可。鲁妈很有骨气,钱她不会收,但她信命,认命。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五。
2.完成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篇4: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在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的体现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二、简介作家作品
曹禺: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童年和学生时代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及W·莎士比亚、E·奥尼尔、А·ⅠⅠ·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篇5:必修四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必修四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品读人物的方法;
2. 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道不尽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在剧中的性格变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快乐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他的身上具备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他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轻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他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等等。
二、忧郁
命运之神使哈姆雷特遭受了巨大变故,剧目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童话般成长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 这样的话。
他感叹: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 '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 ----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
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三、延宕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当他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于是,哈姆雷特复仇首先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
哈姆雷特的延宕,不是为了延续出悲剧而强加的附属品,而恰恰是展开灵魂厮斗的症结所在。他是真的因为选择而困扰,因为人性的弱点而难以决断。这恰恰是莎士比亚想要问给世间所有人听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永恒的难题。哈姆雷特,正是一开篇就面对着命运的苛责,面对着两难的歧点。背负着仇恨的十字架,苦苦挣扎在命运的刀口,无从逃避疼痛,更难以作出选择——于是他只有在喘息中徘徊。哈姆雷特之所以迟迟无法决定生存还是毁灭,正是因为他无法确认他对待命运的态度。如果他选择生,他就必须以残忍和牺牲重整是非曲直,直到拨云见日,冤仇血洗。在此过程中,他会付出血的代价。这不符合忧郁而高贵的王子,本性的希望。然而如果他选择死,却又抛弃了责任和义务,遗忘了血统给与他的高贵使命,辜负了父亲的亡魂沉重的嘱托,死只解脱了肉体,而灵魂仍是无法安歇的。于是他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是人自己的灵魂与灵魂的对抗,于是哈姆雷特在延宕,整个戏剧在延宕,命运之轮不停地转动,我们虽然看不清他的动向,但却人人都嗅出了其中极为悲剧性的气味。
四、行动
戏剧的末尾是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克劳狄斯趁机设下毒剑毒酒之计,准备在比剑过程中除掉哈姆雷特,但结果最先毒死的却是自己的爱妻、哈姆雷特的母亲。雷欧提斯自己也中了毒剑,在死前和盘托出奸王的阴谋。被毒剑刺伤的哈姆雷特拼出自己最后的力气杀死了奸王,未父亲报了仇,全剧以六个主要人物的死亡告终。
对哈姆雷特形象的悲剧分析:
哈姆雷特最终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悲剧型人物,他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命,新的光明。
哈姆雷特的悲剧主要有两个:性格悲剧和时代悲剧。
1、性格悲剧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
美好的东西由一个本来近乎完美的人亲手撕碎了,这就是悲剧.而这种悲剧的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这是性格的悲剧.
2、时代悲剧
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一是他生活的时代封建力量还很强大,加之以哈姆雷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不相信人民群众,只能孤军奋战。二是他固守着文艺复兴早期关于“人”的理想,不能适应新的历史环境中人的变化的现实。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后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文艺复兴晚期特定时代的悲剧分析
《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作者及剧情简介,自读,画下常识和人物名字。
让预习了,但真正看了吗?有的学生甚至看了全剧,但多数人的书是痕迹没有。此时讲解也只是我一人讲解的独角戏,或我和几个学生间的互动,于是我采取基于阅读实况的方法,让在课堂上默读、朗读或分角色读,只要读了,就有自己的心得。这也和预习的好习惯(不同文体应明确不同的预习方法。应教给预习方法)没有养成有相当的关系,这次就借机会培养吧。
我同时板书字词和人物定评。课前有学生说,这课人物性格简单,好把握,于是我就直接板书定评。实际,哈姆莱特的性格并不好深入体会,人文主义等思想学生真是难有感受,只是浅浅阅读后感觉人物简单,就是复仇而已。这浅层次理解只能在深入分析性格后再扩展。教参也说,节选部分哈姆莱特的基本性格特征并不明显,这是实情,且人文思想更难体会出。如何突破浅理解,是难点。
作业:结合评论,画下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利于分析人物心理的句子,在一些词句后做点评批注,明确——必须有自己的批注,没多有少也行,没有的话,你的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不如自己撕了。一生叹气,那就先撕吧。
第二课时。点评交流,深入分析,后半成了我自己讲了。
先巡视各自课本里的点评多少,多数是每页一两处,太少了。后部分比剑精彩处,有的学生竟然没点评,是不是和本周六要月考因而语文的时间又被挤有关。(能否在课上进行此项任务,分出章节,先独自点评,再小组交流。应该指导点评,可平时的讲解分析不就是点评吗?只是那是老师讲的、或同学们共同说的。还是应该单独训练。)(考试应设计此种题型)
按情节先后进行点评交流,深入分析。情节梳理,三大块,和霍拉旭谈话,答应奥斯里克,比剑同归于尽。
和霍拉旭谈话层次。展示教本,看看我画下的句子及点评。共同进行,画了哪些句子,写了什么。“我心里有一种战争”?心理矛盾,痛苦,彷徨。什么矛盾?为什么说他的处境比叛徒还难受?什么处境?要报仇,但会殃及无辜;已经伤害了几个无辜的生命,造成了情人的心碎死亡,朋友的反目与成仇;后悔自己鲁莽,但鲁莽可能真正成事,深谋远虑有时不一定能办成事;到底要不要鲁莽,看来,无论怎样,冥冥中的力量早已安排好了。心理复杂,既想复仇,又怕伤人,可看出他在复仇问题上还是犹豫的,善良,不愿伤及无辜,重感情、友情,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父被毒害,母被霸占,王位被篡,于私于国都需挺身复仇,一个坚持正义、反对血腥专制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这两部分交织在年轻的他身上,一系列的灾难和突变让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他痛苦,不复仇,痛苦,复仇,也痛苦,人无能无力的情况下总是归结为天命、命运。他只好将难解的矛盾推给命运,相信天命了。为什么说处境难要和叛徒相比?正直,年轻贵族的尊严。(这里分析之后,后面的反复问良心及上天注定就好理解了,既分析了心理、性格,又分析了形象的社会意义)(不过,学生也呆了。怎么能看出这么多?相比寥寥几字的点评,太单薄了。这和学生对全剧及人文主义等背景不了解有关)
国王公文。借刀杀人,阴险狡诈。杀兄篡位,残暴,要灭掉王位可能的继承人,但却以护其避难的温情面孔呈现出来,实则是暗地借刀杀人,极其狡诈阴险,名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相逢开口笑,伸腿使绊脚。
伪造国书,除掉信使。机智。良心不安。自我宽慰,打气。
“你想,我是不是应该——”,两个疑问,一个假设,其中还有一个反问,一方面表明决心复仇,又表明犹豫不决,自问,又企求霍拉旭能坚定他的决心。最后还是感到除去信使使生命刹那间了结,又后悔自己的误杀,同情雷欧提斯的遭遇。他的犹豫,忧郁。
(以上分析把关键的需明确、补充的地方已经基本处理了。后文比剑部分完全可以学生相互再点评。可惜为了赶进度,我讲述为主了)
奥斯里克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答应比剑?
是个反映迟钝,任由哈姆莱特嘲讽的人吗?我先把定评介绍,以及插科打诨的作用,让学生记录,然后提出此问。学生似乎有兴奋。挑战。看似任由嘲讽,实则逢迎拍马;看似套话连篇,啰里啰嗦,实则不忘任务,拐弯抹角,或赞雷欧提斯的高尚品质,或赞他的高超剑术,都在激起哈姆莱特的自尊,都在唯恐最后哈姆莱特不接受比剑。这是个有权谋的老政客。
议论水苍蝇。装疯卖傻,借机骂人。
比剑前“随时准备”“随它去”,表明了什么?
出于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出于贵族青年的尊严,出于对误伤大臣的悔恨,出于对天命的认识,尽管可能会想到里面有阴谋,他还是接受了比剑。对生命的尊重、对友情的尊重、对尊严的爱护,促使年轻的人文主义者接受了挑战,也表明他的复仇没有周密的计划,任由发展。鲁莽,稚嫩。
由衷的同情和歉意。真诚赞美对方。善良美好的天性。雷欧提斯有所感动。
国王催促,着急呀。再聊下去,怕比不成了。
换剑。阴谋诡计的一环。
一样长吗?关注公平,但没想到有涂毒这样的有辱贵族尊严、有辱决斗声誉的诡计。正直、年轻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国王阴险卑劣到这程度。实际也应该想到,能往国王耳朵眼灌毒药,就不能往剑尖上抹毒药吗。年轻啊,轻敌啊,或者过于自信了。
一剑没中,国王着急,喝酒,迫不及待。二剑中了,王后爱子还是感觉酒有问题,替喝。国王怎么制止的,能换词吗,加词吗?话不能暴露阴谋。真关心王后吗?是怕暴露吧。因为他只是旁白。如果真心救王后会怎么安排?找借口,停止比赛,救王后。他不是,还在阴险地激将。
雷欧提斯,二剑后,哈姆莱特有句挑逗的话,激起雷的斗志,但还是犹豫,心理上寻求国王的支持,即便国王激将,他良心仍受谴责。哈光明正大,没有猜忌,再次提醒,激起了雷的狠心。刺中,夺剑反刺。
国王温情地喝令分开。
发现王后留些,国王怎么掩饰的?
雷的忏悔。
哈的吃惊、愤怒。抓住最后机会,刺中。
国王临死的话。不是忏悔,还是在骗人,想让人救他,“不过受了点伤”。
两人的原谅。
关注哈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让霍拉旭死?人间是冷酷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不值得珍惜了。这也是他接受比剑的心理因素之一吧。
篇6:必修四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名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因此,从备课到上课,我都感到要上好此课确实不容易,感到自己收获颇多。
收获:
一、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在备课时,我主要是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因此,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又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二、导入切合情景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我用雷雨的故事框架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已经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对人物对话较为熟悉,因而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于我的提问,学生能够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段,积极回答问题。如:我提问:“从哪些细节能够看得出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曾在无锡度过一段美好的生活?”学生迅速找到文中的的原话“无锡是个好地方”,“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不足:
一、教学设计较常规
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设计围绕人物的语言做细致的分析,借助对人物语言的把握,最后分析人物形象。但这样的教学思路较常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但这是在老师一系列问题的牵引下获得的。课后,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我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发言权,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解读。而《雷雨》这出戏剧有很多可供学生探讨的话题,比如人物形象的`讨论。周朴园是话剧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有争议的地方,把他作为讨论的中心,学生也会有话可说。如果我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大问题: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容易找出剧本中的对话,来说明人物。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把握剧本的基本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他对鲁侍萍的爱情上。接着,我就可以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的爱是真情流露还是虚伪?”这个问题摆出来,给学生充分的争辩时间,借助这个问题,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从而再对性格成因进行研究。
二、教态不够轻松自然。
因为上的是名家名篇,又是公开课,因而自己心态没调整好,心理有些紧张。在上课时我没能做到像平时那样轻松自然。以后讲课前要调整好心态,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使自己和学生都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课堂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
这一点是和自己的课堂反应能力以及语言功底有关,自己一直想改进,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注意这一点,但还是不够好希望日后在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收获了很多,有对教学设计方面的,有对课堂实施方面的,也有对个人能力方面的。希望日后能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能力。
篇7:《窦娥冤》、《雷雨》教案 (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1.先观看电影《窦娥冤》; 2.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了解关汉卿及元杂剧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搜集元杂剧相关知识,课堂交流,教师归纳,投影展示)
1.本色派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赏析《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g、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2.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3.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4.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5.介绍元杂剧
①剧本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行当
元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③剧本 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6.元代散曲
7.散曲的形式特点:衬字;用韵;丰富的对仗方式。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熟悉文意,整体把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课。
二、阅读文本,熟悉内容,疏通文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疏通文意。若有疑难,可相互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分组完成。四小组各负责一部分,概括内容,推荐一名同学复述情节)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作业
梳理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赏析作品第三折
教学步骤:
一、重点赏析第三折。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认真听读,理清第三折戏剧情节)
2.指名理清第三折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二、赏析第三折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2.《端正好》曲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结合问题赏析《滚绣球》曲这节文字:
(投影展示问题,指名回答)
五、赏析第三折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
2.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2)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5)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六、赏析第三折第三部分:
(分析理解一下问题)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3.怎样认识三桩誓愿呢?
4.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 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5.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6.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7.“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8.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桩誓愿”中运用了三个典故,分析这三个典故的内涵。
七、作业
背诵《滚绣球》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窦 娥:善良,质朴;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桃 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蔡 婆:胆小、糊涂。
二、理解主题:(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 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
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三、写作特点
1.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2.通俗生动富有个性化的的戏剧语言
(上述三个问题可由三小组讨论完成, 后分别汇报成果,教师点拨归纳)
四、课堂拓展练习
(投影展示。内容略)
五、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课后记载:
《雷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戏剧知识,把握戏剧冲突。
2能力目标: 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潜台词的内涵,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 情感目标:了解人性中虚伪的一面。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课时: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结构,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1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
明确:课文节选的部分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在周家客厅里。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2自主探究: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明确: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
两对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夫妻关系主仆关系(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资本家与工人(根本利益的冲突)。
3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第二组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组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第四组思考并讨论:
A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剧本开头的“舞台说明”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B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课堂练习,检查戏剧知识掌握的情况:
请重新标点杜牧的《清明》诗,让它变成一个短剧。
明确:(清明时节)(时间)
(雨纷纷)(背景)
(路上)(地点)
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
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剧本吧!这么短的剧本包含了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及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丰富的舞台说明,这些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再看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又富有动作性,因而极富戏剧性。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1做课后习题一、二,分析潜台词。
附板书设计:
1情节结构: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
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2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了两对矛盾:
周朴园与鲁侍萍夫妻关系主仆关系(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资本家与工人(根本利益的冲突)。
3人物性格特征:
周朴园:自私、虚伪、卑劣、残忍、冷酷、奸诈、心狠手辣、老谋深算。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清醒。
鲁大海:有骨气、英勇、刚强,但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潜台词的内涵,深入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
一、简析戏剧语言的`特点:
戏剧语言的特色有五点:
1动作性 2个性表现力 3有潜台词 4抒情性 5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二、阅读《雷雨》片段,分析前三个特点。
周朴园你--你贵姓?(1)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2)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3)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4)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
这是周鲁相逢,侍萍自叙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追问她的身份时二人的对话。
1合作探究:请结合剧情分析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2讨论分析:请结合这段剧情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朴园(资本家、矿主)的语句简短、盛气凌人,鲁侍萍(下层妇女仆人)语气和缓、有时语调冲动,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性格相吻合。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即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3讨论体会:请结合这段剧情品味周朴园、鲁侍萍语言的潜台词。
所谓“潜台词”,就是俗语所说的“话中有话”“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这样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个经典的潜台词。自豪,埋怨,理解,嗔怒……妙就妙在不言中;若“言”,那就白了。潜台词的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味。在分析戏剧语言时,要透过人物的语言去挖掘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
如“你姓什么?”言外之意: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又如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1)这是全场最经典的一组对白,鲁侍萍欲言又止的话,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请分析“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
三、作业:
阅读《雷雨》全剧。
四、教学反思:
华国江
篇8: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叙述、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于',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的剪裁。
【教学难点】
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张衡
(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课文串讲: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1)人也。衡少善属文(2),游 于三辅(3),因入京
县 写 游学 因此
属:连缀。
师(4),观(于)太学(5),遂通 五经(6),贯 六义(7)。虽才高于世, 而无骄
学习通晓 熟悉 比世人 但 骄
通、贯:同义,精通,贯通。
尚 之情(8)。常 从容 淡 静,不好交接俗 人。永元(9)中,举
傲自大 神情平时举止行动淡泊娴静 庸俗 被推举为
从容:举止行动,作名词。
孝廉不 行(10),连 辟 公府(11)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
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征召 就职 太平
不逾 侈(12)。衡乃拟 班固《两都》(13)作《二京赋》,因以(之) 以讽
过度奢侈 就模仿 就用(这篇文章) 讽
谏。 精 思 傅 会(14),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15)奇其才
喻和劝说(他们) 精心构思细致安排 出众超群
奇:以其才为奇,形作意动。
累召 (之)不应。
聘请(他) 应召
衡善机巧(1), 尤致思(2)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3)衡善术
制造巧妙的机械 致力钻研 常听说 术数方
学, 公车特 征(5)拜(6)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 核(7)阴阳,
面的学问 特地指名征召授给 升 就 研究核实
公车:官署名 阴阳:指日月运行。
妙 尽 璇机 之正(8),作 浑天仪(9),著《灵宪》、
的变化规律 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的道理 制造出 写了
《算罔论》(10),言 甚 详 明。
语言道理更加详细明白
顺帝初,再 转 复为太史令(11)。衡不慕 当 世(12),所居 之官
再次调转 趋附当时的权贵 担任 官职
慕:羡慕,趋附。
辄 积年不徙。 自 去 史 职, 五载 复还。
往往多年 升迁 自从离开太史令的职务 年后重回来(任原职)
阳嘉元年(1),复造候风地动仪(2),以精铜铸成, 员径 八尺,
(仪器的) 直径长
合 盖 隆起(3),形似酒尊,饰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
上下相合盖住中间隆起 杯 作装饰用 图形 粗大的
尊同樽:酒杯。 都:大。
柱(4),傍行 八道(5),施 关 发 机(6)。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
挨着放置 根杆 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关
有蟾蜍,张口承之。其 牙 机 巧 制(7),皆隐在 尊中,覆盖周
接它 那些枢纽和(各种)机件的巧妙构造 铜 严
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 则振龙,机 发 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
空隙 (里的机械) 关 动 清
扬, 伺者 因此觉 知。 虽 一龙发机,而七首 不动,寻其
脆响亮 在旁守候机械的人 觉察知道 虽然 龙首 找那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8), 合契 若神(9)。
(振动龙头的) 发生的方位 用事情来检验 (彼此)符合(灵验)如神
自 书典所记, 未之有也(10)。尝 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
从(已有的) 记录的内容(来看) 这样的事 曾经
师学者 咸怪其无征(11)。后数日 驿(12) 至, 果地震(于)陇
有学问的人都 它没有验证 过了几天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到了
西(13),于是皆服 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所从方起(14)。
信服 巧妙 从哪方位发生
永和初,出 为河间 相(15)。时国王骄 奢,不遵典 宪(16);又
离开(京城)做 王 逸 华 典章制度
多 豪右(1),共 为 不轨。衡下车(2),治 威严(3),整 法 度,阴 知(4)
很多豪门大族 彼此勾结干坏事 一到任 树立威信 整顿法令制度暗中察知
奸党名姓,一时 收禽(之),上下 肃然, 称 为政 理(5)。视
一下子把他们逮捕起来 举国上下严谨守法 称赞是政治清明 治理
禽同擒:逮捕。
事(6)三年,上书乞骸骨(7), 征 拜 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政事 请求辞职还乡(朝庭)征召封他为 享年 去世
三、小结课堂
学生复述课文大意、教者指导,体会张衡的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练习2、3
第三课时
一、关于人物传记:
1、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 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注意: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二、结构提纲:
1、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1自然段)
2、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2--4)
(1)、张衡的潜心科研。
(2)、张衡的不慕名利。
(3)、张衡的重大发明。
3、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5自然段)
三、性格特征:
1、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2、'无骄尚之情'
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德。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获得象'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四、剪裁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本文全面地记叙张衡各个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在科技方面,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张衡为人,详写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他'上书气骸骨',避害全身,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叙述以时间为经,以张衡事迹为纬。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叙述为辅
《张衡传》资料汇编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出身世族家庭,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纵酒夜半,触怒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
《后汉书》
“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
______(刘知几 参见《史通》中《书事篇》和《补注篇》)。
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后汉书》九十卷。
《张衡传》知识点
重点词句
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古: 结交 今:①连接 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4.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寻其方面 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国王: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连辟公府不就 古义:征召。
今义:复辟。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授给官职。
今义:拜见。
其牙机巧制 古义:发动机件的枢纽。
今义:牙齿。
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 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中有都柱 古义:大,音dū。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音dōu)
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傍行八道: “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时天下承平日久 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同上。
妙尽璇机之正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
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一词多义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于是,就)
制
①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省略主语“张衡”)
(6)状语后置
①游于三辅(于三辅游)
②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
篇9:必修四语文《城南旧事》教案
必修四语文《城南旧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原文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感情。
2、了解全文的结构和线索。
3、体会原文的伏笔的运用。
一、引入 本文节选自台湾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寻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 学生浏览全文后回答
二、整体把握 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 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2.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3.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1. “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一(1-12) 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二(13-31) “我”想起爸爸逼“我”上学的事。2. 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爱花。四(35-53)毕业典礼上“我”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起过去爸爸让单独去汇钱的事。3.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 五(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 学生齐读讨论回答
三、探究写作思路 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 学生单独回答
而这些回忆的展开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开头都有伏笔。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与“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学生自由回答
四、字词 肿胀(zhǒng)(zhàng)叮嘱(dīng)(zhǔ)恐惧(kǒng)(jù)骊歌(lí)告别的歌。花圃(pǔ)襟(jn)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鸡毛掸子(dǎn)耻笑(chǐ)鄙视和嘲笑。咻咻(xiū)(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玉簪花(zān)
一、复习引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 学生单独回答,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二、分析重点段落 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阅读第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1. 读22、23、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既严厉又充满爱心)2.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3. 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文中的“快回家去”强调“我”当时心情的欣喜,与下文形成对比。)
三、整体分析 你觉得文中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简单归纳一下“我”成长的历程。“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三、文中的伏笔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去世,但文中处处有伏笔,阅读全文,找出这些地方来。(见教参)这种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四、联系实际 《城南旧事》描写了一个小姑娘成长的历程(简介小说梗概)英子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后告别了童年。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到这一天,你愿意告别你的童年吗?大家说说为什么你既喜欢又害怕成为大人呢?
《城南旧事》赏析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那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整部影片可分为三部分:“疯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妈的离开”。用串珠式的联接方式承上启下,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是宋妈的男人来要钱,每一部分的结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离开小英子死去。本课节选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纬在谈《城南旧事》的音乐时说:
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
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 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鉴赏这部电影文学剧本思想内容的钥匙。
第一,儿童视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梦牵魂绕。冰心到人生的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嚷着要回家,回童年的家。为什么?因为那里是童真所在,是心灵的故乡。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样如此,始终不忘她在那里度过童年的第二故乡——北京。
现实世界人与人是隔膜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我们看到的《故乡》中成年的“我”与闰土的隔膜。而童真则反之。童真是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纯”在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与人交往没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选择了英子这一特殊的观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来感受身边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成人社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思考成人社会的各种问题。尽管它很不成熟,但对人生、对社会却作了真实的实录。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于是秀贞就成了现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模样。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贞的悲惨遭遇非但得不到丝毫同情,还被视为伤风败俗。在成人的社会里,秀贞不过是个疯女人,人人避而远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这一套,她以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来理解了秀贞反常举止下的真实内心,理解她对爱人的期盼,对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后来,英子发现她那个时常被养父虐待的伙伴就是小桂子,终于帮她们母女相认。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英子对他没有任何世俗的成见和歧视,他们的交流是真诚平等的。在这一场戏中,剧本运用了英子与小偷的大量对话,以及家人、邻居对小偷的议论来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对白:
小偷:小妹妹,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们有一篇课文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吗?
多么幼稚而真切的话!英子用她的纯真和宽容感化着小偷。
随着故事的推进,英子在毕业典礼上与小偷相遇,使观众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并谅解了他的所为。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自责。英子与小偷的最后一次相见,荡漾着两个不相称的世界——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温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嘘。
英子的眼光是纯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疯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诚使得她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入疯子、小偷的心灵世界,看到疯子对爱情的执着,看到小偷对供养弟弟、母亲的责任及对他自己的道德谴责。她不懂的是这个世界,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剥夺。
英子用无暇迷惘的眼神表现了纯真的无污染的心灵对社会和人生的拷问,她不明白成人朋友们的命运为何这样艰难,包括那些被杀头的学生。电影就这样借助孩子的视角,将成人世界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发掘出来。成人心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和艰难,却另有一番特别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贞和妞儿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开始成长起来。秋天到了,她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落下了泪珠,她在长高。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她开始成熟起来,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与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的同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送别》主题曲的再现,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断的离别中长大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这首题为《送别》的乐曲中缓缓地流淌着人生的美丽、无奈和忧伤,“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说着“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我觉得这歌曲也阐释了《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一个人物的离去,也伴随着英子对人生离别的体验和成长。
但是,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的故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随着“一切都离我而去”这一主题的流逝,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哀怀,而不是沉沦;是一种眷恋,而不是淹没。追忆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经有过的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的一切,都已经沉淀在了灵魂深处,让人永远有悠长悠长的怀想,犹如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盛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眷恋之情,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童年是短暂的,但愿童年的纯真和诗意能让我们放下现实的苦难而永葆快乐的心情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就是作者——林海音。它记录了林海音小时候丰富多彩的故事。
它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在北京发生的事。许多事她都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再加上她老是问一些天真的问题,更体现了童年的趣味。在故事中,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和林海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她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朋友。
童年是快乐的,甜蜜的。林海音小时候虽然过的不是很好,有点苦,但是童年却是丰富多彩的。她童年中的故事不仅使她难忘,甚至我看完了书,也是很难忘掉的。因为她童年拥有的快乐和我们不同,和我们的生活时代也不同。
在书中,林海音最初在惠安馆认识了疯女人——秀贞。她是因为失去了孩子而疯了的。当我看到林海音的朋友——妞儿是小桂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激动了,因为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孩子。再当还我看到她们母女重逢的时候,我差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再往下看,她们母女俩想要去找妞儿的爸爸要走时,林海音恋恋不舍的追着,结果下雨了,早前的小病又厉害了,林海音发起了高烧,昏迷了十天,终于醒了,但是她却忘记了一些事情。这一章的最后,林海音他们一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她还要准备上学了。
…… 过了许久,当我看完着本书准备合上的时候时,我发现,我已经长大了,我的童年就要结束了。虽然我的童年没有林海音的童年那么有趣,但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爱我的童年
篇10:必修四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必修四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 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 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 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 业:
1、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 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辛苦的备课,在邹老师的指导和各位同仁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长亭送别》的汇报课。下面是我简要的教学反思。
我自己较为满意的:
第一,整体思路清晰,从“意境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鉴赏文章;
第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准确、透彻(在上课之前,我对课文已进行过多遍的阅读,首先要求自己读准读深读透,再查阅大量的鉴赏资料,扩展视野,加深理解,最后化用为自己的东西,唯一遗憾的是时间短促,没有功夫阅读《西厢记》一遍);
第三,对曲词鉴赏的知识,还是能分析到位,对曲词的品味,还是能比较深透(因为自己平时喜欢读古诗词,积累不少这方面的阅读鉴赏知识,在这方面上触类旁通的悟性还是有一点点);
第四,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
第五,在学法指导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曲词鉴赏的迁移能力;
第六,学生的讨论、发言还算热烈、踊跃,因为是借班上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基本满意。
但也存在不足:
第一、布局有不合理之处,如“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
第二,在概括情节和崔莺莺叛逆性格方面,由于内容简单,所以没有较好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第三,由于课的内容安排多,没有让学生多几次朗读;
第四,鉴赏时理性分析多些,感性东西少些,有高三教法的影子;
第五,“人性美”和“语言美”两部分之间没有注意到过渡、衔接。
对语文教学的思索: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这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维的影响,太明显了。现在想起,种种困惑与干扰的症结也许在此。
第二,设计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注意启发过程的细针密线。我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但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这是这堂课上我对自己最不满意、最不能原谅的地方,也包括课堂语言的设计。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的教功不够,邹老师的游刃有余、黄胜老师的驾轻就熟,永远是我追求、学习的目标。
第三,自信与个性,很重要,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说课后,对原教案进行过多的改动,如思路,原来先讲人物形象,后讲意境美,我觉得这样较合理,但后来采取了建议,作了错误的调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许顾虑过多,对自己信心不足,个性的东西也少加入,从而影响到课的质量
篇11: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
必修四语文《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前1。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一、知识要点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父:班彪;弟:班超并称“三班”。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5、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6、何以女为见 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古义:抵当。 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 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古义:礼品 今义:钱币
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 古义:正遇上。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 及:古义:连累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 论: 古义:判决罪犯 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 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 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篇12:必修四语文《虞美人》教案
必修四语文《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
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①有几人
李煜(南唐后主)•《渔父②》
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这是李煜早期的作品,相传题在南唐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上。有人说词中称道的渔隐生活带有作者自己的情绪,是他受其长兄太子弘冀猜忌,而希求避祸心理的写照,曲折地表示自己无意于朝政。这种看法颇有道理,也符合词中所抒发的意境。
--------------------------------------------------------------------------------
云一①玉一梭②
淡淡衫儿薄薄罗
轻颦③双黛螺④
李煜(南唐后主)•《长相思⑤》
25/889/10043
①云一:云,指头发;,饰发用的紫青色丝绳。 ②玉一梭:指扎发用的 玉簪。 ③颦:皱眉。 ④黛螺:青绿色的颜料,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⑤长相思:词牌名
。
这几句词勾划了一个乖巧、玲珑、丰韵多姿的女子(有人说是他的大周后娥皇)的形象——乌云般的秀发,扎着紫青色的丝带,头上簪着一支玉梭,身上穿着丝罗做的淡淡的衫儿,微皱眉头,一双美丽的眼睛格外动人。语言精炼准确,两个“一”字,一个“轻”字,一个“儿”字,两组重叠词“淡淡”、“薄薄”,烘托出人物“亭亭玉立”的形象,从中透出个中的丰韵。
--------------------------------------------------------------------------------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①
李煜(南唐后主)•《乌夜啼②》
25/889/10045
①浮生: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固称人生为“浮生”。 ②乌夜啼:词牌名。
这两句是说,世间一切都算不得什么,随着流水飘荡。生命像一场梦一样,十分短促。愁闷难堪的心境写得真实而感人。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南唐后主)•《相见欢①》
25/889/10043
①相见欢:词牌名。
这几句词是说,园林的花已经辞谢了春天,它那红艳艳的花朵都一个一个地飘落,实在太匆忙了。原因在于早上的寒雨晚上的风,摧残生物的威力实在太厉害了。这首词恐为李煜入宋后的作品。这两句看似写景,但用“太匆匆”这样含情的辞语,惋惜好景不长,乃抒情而不是体物。融景入情,景为情使,感叹南唐小朝廷如林花之谢春天那样,匆匆忙忙结束了它的命运,这位风流倜傥的李后主遽然终结了自己的帝王生涯,为之十分感伤。
--------------------------------------------------------------------------------
砌下①落梅如雪乱②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南唐后主)•《清平乐③》
25/889/10045
①砌下:阶下。 ②雪乱:此指白梅花凋谢落下如雪花般纷乱。 ③清平乐:词牌名。
原词写李煜在春天怀念远人不归。这两句对景生情,极力写出纷乱的情怀——阶下飘落的梅花,如落雪一样纷乱;把身上拂了又拂,落花又把全身落满。表达了对忆念之人的深挚感情。
--------------------------------------------------------------------------------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李煜(南唐后主)•《咏扇》
1/8/74
这两句逸句是咏团扇。揖让别人如双手捧月,摇动扇柄,则习习风生,满怀凉爽。两句诗把团扇写活了,尤其前一句形象生动,用语明净、精炼、准确、传神,并反映了作者潇洒自如的神态。
--------------------------------------------------------------------------------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南唐后主)•《乌夜啼》
25/889/10045
这两句写李煜国破家亡,沦为俘虏,愁闷难堪时的实际生活和心理活动——醉乡的路子很平稳,应该时常去,别的地方都不堪行。即是说,应该时常醉酒,利用酒的麻醉来忘却愁闷和哀痛。将愁闷难堪时的实际生活和心理活动写得很真实、很概括,不仅感到生活的威胁,简直想以醉酒来逃避现实,以麻醉求解脱了。
--------------------------------------------------------------------------------
最是仓皇辞庙①日
教坊②独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③
李煜(南唐后主)•《破阵子④》
25/889/10047
①辞庙:古代帝王把自己的祖先供奉在庙里,“辞庙”是表示辞别祖先,即是离开了祖先创建的国家。
②教坊: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③宫娥:即宫女。 ④破阵子:词牌名。
这几句词是李煜写他离开南唐入宋作俘虏时的情景——最令人难堪的是,那天京城陷落,慌慌张张辞别太庙的时候,教坊乐队奏起别离的歌曲,忍不住挥洒眼泪看着满宫的妃女宫娥。史载,李煜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人,辞庙这个场面,对于一个亡国皇帝来说,难堪是难免的,“垂泪对宫娥”的悲凉状况也是真实的。这几句词好就好在反映了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凄凄惨惨的场面和心理活动,真实、坦率、具体、明朗。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李煜(南唐后主)•《忆江南》
25/889/10043
这两句词是李煜写入宋后对逝去的美好日子的怀恋,夜间梦里,追忆旧游,无限哀痛——在昨夜的梦魂里,曾有多少的恨啊!看来旧事全是空幻的,只是像一场大梦罢了。深刻地表达出当时悲苦的心境。
--------------------------------------------------------------------------------
云笼远岫①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李煜(南唐后主)•《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1/8/72
①岫:峰峦。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是李煜作了俘虏北上渡江时所作的一首七律,抒发了亡国的悲痛心情。这两句是说,雨中行舟,云烟笼罩着峰峦,好像天也在为南唐亡国、君王被俘而愁肠一片;雨下个不停,敲打着舟船,天上雨下,舟中人泪下,如同汇集成千行万行珠泪,滚滚流淌。诗句着力抒写了亡国之君的伤痛之情,写景着意于渲染愁情,情景交融,抒情真挚
篇13:必修四语文《望海潮》教案
必修四语文《望海潮》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 (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 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4: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㈡备受艰辛2、(5)恐吓——威武不屈利诱——富贵不淫
传︳坚守气节3、(6)逼迫——贫贱不移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_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_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_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_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篇15:语文教案雷雨
语文教案雷雨
一、教法建议
1。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7。文章应以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为核心,联络情节结构,寻找矛盾发端,挖掘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学习写作特色。
1。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4。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2)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5。本文的艺术特点
(1)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3)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艺术特点部分可贯穿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
二、学海导航
1。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2。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3。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①)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②)
周(汗涔涔地)哦。
鲁: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周:(喘了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这个现在还活着。
周(惊)什么?(③)
①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②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③周朴园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提示:梅小姐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
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周:(惊愕)梅花?①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②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低声)是你?③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④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⑤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⑥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提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2)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提示:周的恐慌的心理。
(3)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提示: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4)④处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提示:周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5)⑤处周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提示: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对⑥⑦两句台词和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提示:由悲愤这个潜台词表现出鲁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她说我没有找你,我认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早已看透周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
5。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6。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但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风筝
终于做完了作业,一个星期天,又这样的坐了一整天。站起身,活动着手脚,走到窗前仰望天空,发现远处有一点黑影。哦,那是一只高飞的风筝。
那风筝飘来飘去,在自由地飞翔,在风中出生,在风中成长,被风哺育,被风培养,靠线绳的牵引,它高高地飞翔,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忽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高飞的风筝,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中。父母殷切的期望,宛如那风总把风筝高高托起那样,希望我能够在那蓝蓝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老师给我认识,教我待人处事,就像那线绳为风筝指点迷途,带着风筝飞向天空。
风筝又是不幸的,它就像一只鸟一样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但它又不及鸟儿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往来于各处。当风筝高飞于苍穹之中的时候,身后总是有一条长长的线绳束缚着它的创造欲,束缚着它的激情,使它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此时,风筝似乎说:放松这紧绷的线绳,让我自由高飞吧!
天渐黑了,风筝被慢慢地收回去了。唉,它总是要受到牵制的,但它也是幸福的,有人无微不至的呵护。风筝看不见了,一身的疲惫也已经消散,我要继续复习了。
夜里,我梦见自己变做一只飞翔的风筝,但那是自由的,可以让我展翅高飞,蓝天是属于我的,未来也属于我
翱翔在天空上的感觉,真好!
赏析:这则生活片断十分典型,因为它反映出了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这一事实,全国的高三同学大多如此吧。
可喜的是,这位同学有自已调节的方法,从风筝那里得到启迪一身的疲惫也已经消散富有哲理。
另外,这则短文语言流畅,表意清楚,真实地反映生活感受,难能可贵。
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不超过60字)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答案提示:
(参考)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三、智能显示
学习本文掌握两点:
1。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在文中是怎样逐层展开的。
2。根据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如果考试涉及的话,涉及到第2点的可能性较大。
系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一系列言行,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对周朴园的评价、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周朴园怀念侍萍,但侍萍的出现毕竟太突然,因此周朴园语无伦次,语多逆理,这是感情激动所致,是可以理解的。
B。前后判若两人的不同态度,充分揭示了周朴园伪善、丑恶的心理:金钱可以收买人心,可以化解仇恨,可以赎回良心,可以解除威胁,充分显示了他满脑子的拜金主义思想。
C。周朴园对鲁侍萍仍然一往情深,但几十年的分离,两人都建立了各自的家庭,如果感情用事,必然会使双方家人受到伤害,周朴园的冷酷态度只是表面的,他的内心肯定十分痛苦,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懂感情,重理智,刚强,勇于自我牺牲的人。
D。周朴园既珍视和侍萍的感情,也热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家人,他苦苦劝解侍萍;为了侍萍,他又不惜拿出五千块帮她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良心且善于处理家庭事务的人。
答案提示:B
【必修四语文《雷雨》教案(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1 aoe》2024-03-11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2022-11-06
《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2022-06-28
高二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2023-12-10
高中必修4unit5教案2023-11-23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12-31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本2022-08-27
春季开学高一语文教学计划2023-08-14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精选2023-07-14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