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节选)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锦集15篇)由网友“Qetu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雷雨》(节选)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雷雨》(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练习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与个性的鉴赏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尝试进行话剧表演。
学习重难点:
1、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与个性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品味、讨论交流、表演呈现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演绎着不同的人性,于是就有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纵横交织。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一滴眼泪可以折射出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雷雨给我们展现出的人性世界。
--板书:雷雨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曹禺(1910~),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展示PPt: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周萍、鲁大海),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蘩漪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产生了变态的恋情并发生乱伦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上了来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凤。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凤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萍也拔枪自杀。
这是一个多幕剧,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周萍和四凤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佣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与上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雷雨》虽是曹禺在大学期间所做,但正像这部作品的名字一样,它一鸣惊人,也奠定了曹禺在戏剧界的地位。
Ppt:故事梗概(一生读);主题思想: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预示着一场社会变革的“雷雨”即将到来。
三、明确目标和思维方法:
《雷雨》是一部戏剧,戏剧的三要素是:冲突、人物、语言。
板书冲突、人物、语言
本文节选自第二幕的第一场戏,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认的经过。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品味赏析戏剧语言来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探讨人性的真与伪,窥见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复杂性。
板书:周朴园与侍萍
四、问题讨论:
结合选文中相关的词句或情节,谈谈你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一)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二)讨论将要结束时,提醒学生再一次明晰答案,确定后到黑板书写讨论结果。
(学生所写答案基本相同:自私、冷酷、虚伪、道貌岸然、真小人、伪君子)
(三)画出几组答案中相同的部分,选择相同答案的让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选择不同答案的让该小组同学阐述理由;
(四)提示学生关注周朴园温情、多情的一面--
片段一:洋火
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此处会不会是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用?你们觉得呢?
(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两个都印象很深刻。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在说话中自然地用了“我们”一词。
3、提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从哪里看出这一点呢?(生齐答:“沉思”“沉吟”)
ppt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仆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4、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学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生2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生2答: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师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师肯定生2的细致,并明确)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学们,我们想像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作答:温馨、甜美、幸福等等)
(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像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片段二:你们
鲁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1、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生读)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
2、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30年前被赶前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向刚才朗读的女生1)你的感觉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周向女生1)因为,正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点头表示同意)
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顿)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投影:“你们三”,突出四个“你”字。师略述相关的台词,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调投影:“你们四”,突出两个“你们”)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生议论)
再看
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师追问)比如说--?(生答:周家老太太)(师与学生一道明确)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中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醒学生注意“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 “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大家觉得呢?(生点头表示赞同)
3、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
ppt
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上走错了。人的心都*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难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生点头表示赞同)
片断三:汗涔涔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朴(苦痛)哦!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朴 (汗涔涔地)哦。
1、提问:我们一起来看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很简单,两个“哦”字。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此时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鲁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周的心理是怎样的呢?(生1答:愧疚)(投影:“汗涔涔二”,突出“苦痛”)问:为什么他心里会感到苦痛呢?(生2答:为他自己给鲁造成的伤害。)
2、提问:(投影:“汗涔涔三”,突出“汗涔涔”)(面向全体)同学们“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生找出课文的注解明确)此时周为什么会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顿)是因为天气热吗?(有学生小声说“不是”。师追问到底是不是,有学生说天气是很热,师生一道找到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的语句。问:)那么,仅仅是天气原因让周满脸冒汗吗?
(师生共同明确,主要是周内心的原因)注意,此时,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呢?(生纷纷表示不可能是)
小结周朴园: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遇先生会这样说--ppt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这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单一模式,表现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下面两个片段可在前面学生讲述他虚伪、自私、冷酷的特点的时候补充强调。
显然,这并不是周朴园的全部。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他们两个人谈话的常深入,和鲁侍萍一样,我们对周的认识越来越真切;周朴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片段四:你来干什么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提问: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丰富的潜台词。揣摩划线语句的潜台词是什么?
这是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此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2、朗读: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试着将这段白朗读一遍。朗读时,可以采用同桌、邻桌间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读另一个听,也可以是两个分别“扮演”一个角色进行对话。
(学生自由朗读片刻)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人合作朗读)。
3、提问:此时,原行温情脉脉的周朴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明确)对,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片段五:支票
(本环节重点探讨周开支票的动机,由此窥见周复杂的内心世界)
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
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
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五)分析鲁侍萍
软弱,自尊,觉醒,坚强,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她对周朴园的爱与恨交织。--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六、分组辩论:
关于这篇课文,一直有一个引发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思念是不是真心的?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一分钟准备,请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阐释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引导:周朴园思念的是梅侍萍而不是眼前这个年老色衰、地位卑微的鲁侍萍。
七、当堂检测
有了以上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讨论和对于人物情感的辩论,下面请我们高一五班话剧团为大家再现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学生表演(课前可以稍作指导,保证表演的效果)
总结引导: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朴园和鲁侍萍了。Ppt
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CCTV – 10科教频道《人物》栏目)
连郑榕先生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尚且这样的体会,更何况在座的我们呢?--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同学们课下可以再探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
八、课堂总结:
语言是人的心声,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上知道一个人的个性。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周与鲁的情感冲突这部分内容展开探讨。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断加以琢磨品味,初步领略了《雷雨》的语言魅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文学典型的高超技巧。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课堂上把探讨而并未终止的话题继续探究下去,相信我们都能从《雷雨》这部杰作中不断获得新的艺术享受。
惜缘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篇2:《雷雨》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
《雷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话剧,所以在学习时应该先给学生们介绍话剧知识,但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们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结合文学作品联系我们实际情况,将加强师德修养的重任落实在教学中的每时每刻,德育尤其是师德,我们要以身作则。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憎恶和愤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教材分析
通过学生的预习,可以理清故事情节,学生们可以围绕以下四个议题,采用导读讨论式教学:
1、 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
2、 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
3、 分手后彼此心中情感依恋;
4、 重逢时两人关系状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雷雨》电影VCD光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二、解题多媒体显示: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2.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
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人物关系图: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四、具体研习课文(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3)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4)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明确: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5)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刚毅、倔强,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是痛苦的.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同时使她对现实的残酷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虽然她对周朴园的真正了解有一个发展过程,她的善良的天性曾使她一度对其产生过某种程度的轻信和谅解。但是,她从周朴园的前后行为的变化中,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险恶本性,清醒地意识到周、鲁两家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阶级的鸿沟。于是她毅然撕碎支票,表示了她对周朴园这个卑鄙的伪君子以及对不公平的阶级社会的蔑视维护了
自己的尊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6)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明确: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是觉醒的工人阶级,通过周朴园的行为看清了其为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资产阶级的本性。面对虚伪冷酷的周朴园,他彻底地、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其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他顽强地同周公馆的一群打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骨气和英勇、刚强的反抗性格。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五、课堂小结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六、布置作业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张瑜
篇3:必修四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名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因此,从备课到上课,我都感到要上好此课确实不容易,感到自己收获颇多。
收获:
一、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在备课时,我主要是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因此,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又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二、导入切合情景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我用雷雨的故事框架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已经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对人物对话较为熟悉,因而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于我的提问,学生能够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段,积极回答问题。如:我提问:“从哪些细节能够看得出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曾在无锡度过一段美好的生活?”学生迅速找到文中的的原话“无锡是个好地方”,“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不足:
一、教学设计较常规
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设计围绕人物的语言做细致的分析,借助对人物语言的把握,最后分析人物形象。但这样的教学思路较常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但这是在老师一系列问题的牵引下获得的。课后,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我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发言权,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解读。而《雷雨》这出戏剧有很多可供学生探讨的话题,比如人物形象的`讨论。周朴园是话剧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有争议的地方,把他作为讨论的中心,学生也会有话可说。如果我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大问题: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容易找出剧本中的对话,来说明人物。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把握剧本的基本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他对鲁侍萍的爱情上。接着,我就可以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的爱是真情流露还是虚伪?”这个问题摆出来,给学生充分的争辩时间,借助这个问题,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从而再对性格成因进行研究。
二、教态不够轻松自然。
因为上的是名家名篇,又是公开课,因而自己心态没调整好,心理有些紧张。在上课时我没能做到像平时那样轻松自然。以后讲课前要调整好心态,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使自己和学生都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课堂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
这一点是和自己的课堂反应能力以及语言功底有关,自己一直想改进,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注意这一点,但还是不够好希望日后在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收获了很多,有对教学设计方面的,有对课堂实施方面的,也有对个人能力方面的。希望日后能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能力。
篇4:《窦娥冤》、《雷雨》教案 (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1.先观看电影《窦娥冤》; 2.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了解关汉卿及元杂剧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搜集元杂剧相关知识,课堂交流,教师归纳,投影展示)
1.本色派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赏析《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g、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2.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3.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4.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5.介绍元杂剧
①剧本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行当
元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③剧本 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6.元代散曲
7.散曲的形式特点:衬字;用韵;丰富的对仗方式。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熟悉文意,整体把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课。
二、阅读文本,熟悉内容,疏通文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疏通文意。若有疑难,可相互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分组完成。四小组各负责一部分,概括内容,推荐一名同学复述情节)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作业
梳理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赏析作品第三折
教学步骤:
一、重点赏析第三折。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认真听读,理清第三折戏剧情节)
2.指名理清第三折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二、赏析第三折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2.《端正好》曲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结合问题赏析《滚绣球》曲这节文字:
(投影展示问题,指名回答)
五、赏析第三折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
2.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2)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5)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六、赏析第三折第三部分:
(分析理解一下问题)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3.怎样认识三桩誓愿呢?
4.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 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5.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6.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7.“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8.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桩誓愿”中运用了三个典故,分析这三个典故的内涵。
七、作业
背诵《滚绣球》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窦 娥:善良,质朴;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桃 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蔡 婆:胆小、糊涂。
二、理解主题:(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 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
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三、写作特点
1.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2.通俗生动富有个性化的的戏剧语言
(上述三个问题可由三小组讨论完成, 后分别汇报成果,教师点拨归纳)
四、课堂拓展练习
(投影展示。内容略)
五、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课后记载:
《雷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戏剧知识,把握戏剧冲突。
2能力目标: 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潜台词的内涵,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 情感目标:了解人性中虚伪的一面。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课时: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结构,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1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
明确:课文节选的部分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在周家客厅里。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2自主探究: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明确: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
两对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夫妻关系主仆关系(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资本家与工人(根本利益的冲突)。
3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第二组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组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第四组思考并讨论:
A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剧本开头的“舞台说明”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B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课堂练习,检查戏剧知识掌握的情况:
请重新标点杜牧的《清明》诗,让它变成一个短剧。
明确:(清明时节)(时间)
(雨纷纷)(背景)
(路上)(地点)
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
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剧本吧!这么短的剧本包含了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及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丰富的舞台说明,这些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再看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又富有动作性,因而极富戏剧性。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1做课后习题一、二,分析潜台词。
附板书设计:
1情节结构: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
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2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了两对矛盾:
周朴园与鲁侍萍夫妻关系主仆关系(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资本家与工人(根本利益的冲突)。
3人物性格特征:
周朴园:自私、虚伪、卑劣、残忍、冷酷、奸诈、心狠手辣、老谋深算。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清醒。
鲁大海:有骨气、英勇、刚强,但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潜台词的内涵,深入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
一、简析戏剧语言的`特点:
戏剧语言的特色有五点:
1动作性 2个性表现力 3有潜台词 4抒情性 5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二、阅读《雷雨》片段,分析前三个特点。
周朴园你--你贵姓?(1)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2)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3)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4)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
这是周鲁相逢,侍萍自叙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追问她的身份时二人的对话。
1合作探究:请结合剧情分析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2讨论分析:请结合这段剧情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朴园(资本家、矿主)的语句简短、盛气凌人,鲁侍萍(下层妇女仆人)语气和缓、有时语调冲动,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性格相吻合。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即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3讨论体会:请结合这段剧情品味周朴园、鲁侍萍语言的潜台词。
所谓“潜台词”,就是俗语所说的“话中有话”“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这样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个经典的潜台词。自豪,埋怨,理解,嗔怒……妙就妙在不言中;若“言”,那就白了。潜台词的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味。在分析戏剧语言时,要透过人物的语言去挖掘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
如“你姓什么?”言外之意: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又如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1)这是全场最经典的一组对白,鲁侍萍欲言又止的话,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请分析“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
三、作业:
阅读《雷雨》全剧。
四、教学反思:
华国江
篇5:《窦娥冤》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宁夏固原一中王连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 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g、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明确《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2、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窦娥被抵作童养媳。
⑵窦娥拒绝改嫁。
⑶窦娥蒙冤入狱。
⑷窦娥含冤被斩。
四、作业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一)窦娥形象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
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4、总结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对联概括: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二)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三)桃 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四)蔡 婆:胆小、糊涂。
二、理解主题:(根据赏析概括)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三、课堂拓展
1、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课
从关汉卿的创作特色谈起。
二、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宜于演员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明代戏曲作家和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1.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三、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作业
1、熟读第三折,背诵《滚绣球》。
2、预习《雷雨》。
教学反思:
王连仓
篇6: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在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的体现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二、简介作家作品
曹禺: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童年和学生时代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及W·莎士比亚、E·奥尼尔、А·ⅠⅠ·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篇7:《雷雨》第三课时教案 (高一必修四)
《雷雨》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第三课时
一、趣味探究:(承接上课末作业2)进行“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
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二、人物形象归纳: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然而侍萍却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 ”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 ”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 “你来干什么? ”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 “谁指使你来的?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傅立叶说: “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2、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 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三、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太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题;
2、完成课堂检测题(印发)。
王宝杰
篇8:《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东明实验中学 代秋娥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 题。本专题选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 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课文的亮点是情景动人,细节点透露着深刻的含义,作者的语言描绘恰当贴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还原情景, 整体感知内容情节。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点,一是音乐的文学呈现,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的归因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 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 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自主学习】
首先诵读明意,这篇文章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导学案上设置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 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另外补充描写 音乐的文章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写音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弹琴时,琴声雄壮高昂,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而琴声转为清新流畅时,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无尽的流 水。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懂他琴的人了。于是把他那心爱的瑶琴摔碎在青石上,终生不再弹 琴。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后,一文人骚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传诵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琵 琶行》共同见证他们的知音传奇。
二、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作品有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和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三、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鸣,诉说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四、诵读悟情
1.诵读正音
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他同学指出朗读中的读错的字词。教师适当板书。
2.听配乐朗读
要求学生听读中把握诗中的情感。
五、品味赏析
听配音朗读我们已被深深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文中几次写音乐?那次写的最精彩?划出有关描写音乐的句子,细细品味。
◆一品音乐美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从文中听出的音乐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弦声
有切切如私语的小弦声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盘的大小弦合奏声
有花底莺语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难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艰涩
有无声处的有声
有银瓶乍破铁骑刀枪的轰鸣
有收拨一划的戛然而止
这琵琶声真可谓是五彩缤纷、变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涩、有抑有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荡气回肠,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这美妙的音乐,诗人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选用恰当的动词
“转”“拨”“信手”表达出琵琶女虽只是调弦定音、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非同凡响。“拢”“捻”“挑”描绘琵琶女弹奏时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
2.用比喻,以声喻声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玉盘敲出的声响,就可以 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莺语、泉流冰下喻曲调的流转与凝涩,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的雄壮高昂,用裂帛喻强力收束、嘎然而止。这 里选用大家熟知的声响作喻,化无形的乐声为具体可感的声响,写出琵琶声的五彩缤纷疾徐抑扬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音乐的妙处。
3.巧用叠词、拟声词、连绵词
嘈嘈、切切、间关、幽咽
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4.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演奏结束了,悄然无声,人们被音乐打动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衬托出音乐的美妙绝伦。
5.用环境烘托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异同,悟手法.
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的异同,进一步体会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相同:(1)用比喻
《琵琶行》以声喻声,用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绘得多姿多彩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有亲耳聆听之感。
《明湖居听书》用视觉感觉设喻,描绘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2)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琵琶行》中听者的感受凝炼含蓄。《明湖居听书》用比喻夸张写听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赞叹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又慨叹其凄凉遭遇抒发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不平。《明湖居听书》极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无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弹奏,诗人饱含深情地进行描摹,请划出音乐描写中饱含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并体会他们的深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弦定音,声中含情,情随声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每一声每一弦都尽量压抑心中的悲苦,但声声含悲,倾诉着不得意的经历。“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信手弹来,每一拍都流露出无限的辛酸。
琵琶曲调时而急切欢快,时而轻快流畅,时而低沉抑郁,时而愤激不平,更是饱含着琵琶女浓浓的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能从无声处听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声的弹奏更悲凉。
诗人能从旋律节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中听出琵琶女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对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描写。
2.琵琶女借乐诉怨,悲情弹奏,诗人为什么能听出诗中的悲情,甚至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找同学概括他们“天涯沦落”的遭遇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双全 名动京城 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 飘零憔悴 谪居卧病
◆授之于渔,体验践行
学习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找学生试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六、小结
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律动和交响,是流淌着的文字;文字是心灵的声音和共鸣,是飘飞着的音乐。正是由于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诗人与琵琶女的共鸣,引起文字与音 乐的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有感而发,让诗从肺腑出。可以说《琵琶行》是诗人最真诚的情感流露,是诗人灵魂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七、作业
反复聆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借助于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200字左右
倪效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篇9:短歌行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歌行四(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 12月1日上午第二节
【班级】 &&&&高一(1)班
【执教】 % %
【课型】 新课程观摩课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合作探究:设问质疑,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有句公益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和开阔的胸襟。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目标和开阔胸襟的人吗?从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了解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自由谈论对曹操的印象
教师引导:有道是“文如其人”。让我们从曹操的诗文中感受一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与感知
学生活动:反复诵读全诗,互相点评。齐读一遍。
教师点拨:板书疑难字词,提醒注意其形、音、义。
互助学习:分组疏通诗句意思,并提醒同学积累语言。
三、对话作品
合作学习:
①、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简述理由。
②、作者“忧”什么?为什么“忧”?
③、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操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据此从整体看,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成果展示:学生分组讨论,筛选原文语句,自主得出答案并展示。
拓展延伸:同学们还能从曹操的其他诗作中找到论据,印证“曹操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吗?
四、梳理探究
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技法是用典和比喻。
教师点拨:什么是“用典”?
布置研讨:
①、诗歌中哪些句子用典?运用什么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②、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研讨探究,合作学习,自主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能默写本诗以及曹操其他诗歌中的名句。
②、课后讨论:诗中作者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示要“借酒解忧”,这是否显得太消极?结合其他诗歌中有关“酒”的描写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10:高中必修四《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 、现代剧(如《雷雨》)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 、喜剧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如《白毛女》)。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其他名词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 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二、导入解题
1、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2、曹禺(1910—),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1922年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播放剧情简介的视频,配以音乐和解说词。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走向河边……
三十年后,在畸形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拼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此刻“恨人像一把刀,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不幸的繁漪疯了,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三、整体感知
1、看与课文有关的话剧《雷雨》视频。
《雷雨》中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
2、字词检测。
繁漪 ( ) 惊愕( ) 汗涔涔( )
谛听( ) 缜密( ) 半晌 ( )
伺候( ) 间不容发( )
伺机( ) 间离 ( )
骨朵儿( ) 混水摸鱼( )
骨气 ( ) 混沌 ( )
3、问题研讨。
(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
(明确:“周朴园可是你——”)
(3)课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部分: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4)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即怀念——惊慌——冷酷。
(5)本文的矛盾冲突(附:全剧人物关系图)
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①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②周朴园与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③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④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⑤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⑥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四、鉴赏人物
(一)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揣摩戏剧语言 ③分析人物形象
(二)示范鉴赏周朴园
播放介绍周朴园形象特征的视频,对该形象首先从整体上把握。
了解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认出鲁大海之后: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他
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
1、品一个词,解读周朴园的“怀念”。
设问:开头至“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对话中,哪个单音节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一共有多少个(10个),在周朴园的语言中出现过多少次(6次)。
分角色演读,注意读出剧中角色的情感。
体味人物语言中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刚才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中“哦”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
揣摩解读:
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2、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惊慌”。
设问:课文从“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吧”,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一类语气相同的句子特别多。哪一类?(明确:疑问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句长不长?一般有多少字?(大多在2—3个字)
周朴园问话比较鉴赏(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怎么就用不着?)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
明确:改了以后,似乎是在问旁人的事情,有点漠不关心了,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就少了几分。
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
体会三个疑问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
小结:这部分我们又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再拓展开去,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终于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
3、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冷酷”。
设问: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萍时,周朴园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 可是你——”,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选一组矛盾,分析周朴园的“残忍”。
设问:周朴园和鲁大海是什么关系?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这一戏剧冲突中,你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
观看剪辑视频。
明确: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在和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责骂,他不轻易动怒,保持着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强硬和老谋深算。
鲁大海所揭露的他的罪恶发家史——冷酷无情,丧失人性,是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5、周朴园形象总结。
周朴园是一个有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是一个人格卑下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资本家。甚至到了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社会上成就卓著,能够主宰他人的的命运;他具有浓郁的封建意识,他的发家史带着野蛮的盘剥,他也自己走向毁灭的深渊。
(三)小组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鲁侍萍、鲁大海的形象。
主要要点:
1、鲁侍萍。
她年轻时和周朴园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婚恋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她和她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河自尽,却被人救活了。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坎坷不幸的遭遇,没有消磨掉她的美好的品质,只是让她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对于她和周朴园过去的恋情,她虽然愤恨于当年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不过由于部分责任在周朴园的母亲身上,因此她难免对往事有一些怀念,对周朴园也残留有一些感情。比如,当她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不想再隐瞒自己身份的时候,周朴园却想逃避,打算中断对话,她接连两次追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她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这样就表明周朴园对“侍萍”怀着真诚的想念,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安慰。又如,她的身份刚一点明,周朴园的几句让她觉得受到莫大侮辱的话深深刺痛了她,她内心积聚的愤恨、痛苦化作一段段话倾泻出来,局面一时超出周朴园的控制,可是在她稍微平静一些之后,周朴园的几句表白就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真情”。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侍萍对周朴园恨得不够彻底,她善良、温柔。
她要马上带着四凤走;她将周朴园签好的支票随手撕掉;她肯定地说鲁大海不会认周朴园做父亲,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勇敢,更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只想见见她的大儿子周萍一面,却没想到要认他;后来眼看着兄弟相斗,她感情激动,心绪混乱,差点向周萍明说自己的身份,可还是立即控制住自己。说明她的清醒。
她的典型语言比如下面这段对话的潜台词。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他是你的弟弟呀! )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你这个畜生!你哪里像我的儿子啊)
周萍打亲弟弟大海的举动使她愤慨,感到阶级对立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就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时,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鲁大海。
鲁大海:一个斗争经验缺乏但是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鲁大海出场时二十七岁,是位年轻的煤矿工人。
鲁大海是周朴园的次子。是母亲鲁侍萍在跳江时所怀的孩子。鲁侍萍被人救下来之后再嫁,生下了大海。大海随当时侍萍的夫家姓了鲁。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他到周家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金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而当整个事情的真相在那个雷雨之夜被毫不留情的揭开之后,大海失去了妹妹,得知生父原来一直是自己口中的人渣!大海选择离开。不止是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种生活,更有一种想要离开这个黑暗的时代的感觉。
《雷雨》中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诚,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五、总结延伸
1、问题研讨: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真情说:其一,三十年前二十几岁的周朴园,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抛弃而投河自尽。其二,周婚后生活不美满,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和周结婚的第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身体不好,加上周不爱她,婚后不久就死了。蘩漪个性傲慢,根本不是周喜欢的那种女人,在这种情形下,周自然更加怀念他的初恋情人。
假意说:其一,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其二,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试图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为由,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2、作品主题。
《雷雨》以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层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3、标题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4、作品的语言艺术探究。
⑴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比如: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提问:周为什么变脸?
名声和利益受到威胁,表现了他的虚伪冷酷。
⑵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让人体味、咀嚼。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
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为什么将话题突然转到鲁贵身上?有什么言外之意?
“你不要多嘴,也不要让鲁贵知道。”“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对我没好处。”
⑶语言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
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节外生枝)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
“说不定,也许记得”(提醒周朴园)
“老爷,没有事了?”(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5、课堂提升。
《雷雨》是在高潮(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中收场的。作者曾为此剧写过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改为教会医院,里面住着两位发了疯的老妇--侍萍和繁漪。一天,孤独的周朴园去看望她们,但什么话也没说。请你按自己的设想另写一个尾声。
6、延伸拓展。
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
请同学们也实话实说(一句话评说):我看《雷雨》。
篇11:高中必修四《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曹禺和《雷雨》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三.赏析第一场第一层:
1.分角色演读剧本:两个角色,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
2.第一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2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半晌”,写鲁侍萍和周朴园追忆往事。第二层写鲁侍萍和周朴园现在的矛盾冲突。
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词能不能换掉或删除?为什么?
明确:不能。这个词表示揣测语气,说明鲁侍萍并不知道,因为她不是周朴园的下人。
4.周朴园为什么要旧雨衣,不要新雨衣?
明确:出于处境艰难,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面临很大困难的时代背景。
5.周朴园为什么觉得鲁侍萍奇怪?
明确:因为鲁侍萍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有些熟悉。
6.周朴园说梅家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而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写表达上有何效果?
明确:夸奖的话从周朴园嘴里说出,更可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而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
7.鲁侍萍为什么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当周朴园说要为之修墓时,她何以又说出来了?
明确:先前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后来说出来是为了揭露周朴园虚伪的本质。
四.分析第一场第二层:
1.周朴园口口声声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现在眼前时,他又为何“忽然严厉”起来?
明确:因为这已不是从前那个让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种虚伪的惺惺作态。
2.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她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却缺乏觉悟,所以把一切都归结到命运上去。
3.“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可否不用反复?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反复能充分表现她的怨愤之情。
4.周朴园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为的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一个什么论断?
明确:为的是娶有钱的门当户对的小姐;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周朴园说他当时是“于心不忍”,真是这样吗?
明确:不是。这只是他为自己的丑恶灵魂所找的一个自慰的借口,只是为自己的可耻行径做开脱。
6.鲁侍萍听周朴园的辩解之后,思想情绪有何变化?她还怨恨周朴园吗?
明确:她善良的本性使她丧失了抗争的斗志,内心也宽恕了周朴园的卑劣行径。
7.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担心鲁贵来寻他报仇。
8.鲁侍萍说鲁大海跟周朴园“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那么鲁大海是怎样的人?周朴园又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而周朴园是资本家,无责任心,靠欺压工人谋利。
9.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为什么要冷笑?
明确:周朴园以为一旦鲁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亲时,便会放弃与自己斗争的激情。
10.周朴园为什么要给鲁侍萍钱?后来为什么又要给路费?
明确:先是为了收买鲁侍萍,后来是为了早点把鲁家的人撵走。
11.周朴园在确定鲁侍萍将要离开此地时,又给她一张支票,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用金钱补偿自己的罪孽,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也力图用金钱来堵住鲁侍萍的嘴,怕暴露自己的丑恶之事。
12.周朴园说鲁侍萍不受支票“将来会后悔的”,你认为她会后悔吗?
明确:此时的鲁侍萍已是彻底看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绝不会再让周朴园得到灵魂的安宁,也不会宽恕他的罪过,因此,绝不会后悔。
13.从第一场来看,你认为鲁侍萍、周朴园是怎样的人物?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品格特征是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险诈。是一个完全的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14.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处理课后作业一二三:(略)
二.完成下列练习,赏析第二场:
1.从鲁大海说的话来看,他知道鲁侍萍来这里了吗?他若不知道,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
(知道,因为他说了一个“还”字,他若不知道,就应说:妈,您也在这儿?)
2.“我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这反映了鲁大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说明鲁大海坚持正义,见义勇为,责任心强。)
3.“拜望拜望你”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什么样的态度?
(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的鄙夷蔑视的态度。)
4.“忽而软,忽而硬”反映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品性?
(说明周朴园对待工人一贯软硬皆施,这是他狡诈的性格的体现。)
5.“意气”能否换成“义气”一词,为什么?
(“意气”指意志、情绪,课文中是周朴园指责鲁大海缺乏理智,意气用事;而“义气”指人有气概,有感情。不能换。)
6.鲁大海想到了周朴园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相信工人是团结的、可靠的,但结果其他三个代表还是被周朴园收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周朴园老奸巨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大海等工人领袖缺乏斗争经验,对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准备不足。)
7.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样开除他?
(鲁大海长期受到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闹得最凶的工人”,开除他可以杀鸡给猴看,亲情轻于金钱;另外,开除他也可以让鲁家的人快走,以免后患。
8.周朴园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伤天害理,总起来说,他有几件伤天害理的事?
(主要有三件:
①是大年三十夜为娶有钱有势的姑娘撵走梅侍萍母女,害得她家破人亡,骨肉分离;
②是叫警察镇压工人,结果死了三十多条人命;
③是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扣取三百块钱。)
9.“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句话在戏剧冲突中有何作用?
(这本是鲁大海愤怒地诅咒,结果却变为事实,在冲突中起了伏笔的作用。)
10.“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表现了鲁侍萍怎样的感情?
(周萍本是自己的儿子,却亲手打了亲弟弟。鲁侍萍眼见着却又不能道破事实,言语中充分体现了她眼见骨肉不但不能相认,反而自相仇恨的痛苦;再者也没有想到周萍成了这么一个鬼东西。)
11.学生归纳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提示: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但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卤莽的弱点。)
三.让学生自读《曹禺谈〈雷雨〉》,体会戏剧的冲突和人物形象。
附:课外资料
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起了。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鼓捣出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来。可能是因为常看报纸的关系。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又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踏过的丫头,都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搞、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一点自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待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所有人物都在第一幕里交了锋
在第一幕,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锋,见了面,种.种矛盾冲突都聚拢一起,爆发开来。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一场,我用了点技巧。从与繁漪的谈话中,侍萍已经知道,自己最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比自己所能想像到的还要坏。她之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是因为自己整整受了30年苦,万万没有想到,阴差阳错今天又回到了这个家,碰到了这个人。既来了,她想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黑。一开始,周朴园错把她当成了家里新来的仆人,大不高兴,责备为什么又把窗户打开了等等……似乎对昔日的侍萍,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哀思。继而又命她向太太去要衣服;当侍萍接口回答:是不是那件烧了一个小洞又织补上,并在上面绣了一个“萍”字的旧绸衣?这时他才感到诧异。当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就是他30年来一直标榜着念念不忘、被他始乱终弃、投江自尽的侍萍时,他惊呆了,脱口而出的话就是:“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和从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刚才那满天的怀念呀,眷恋呀,柔情蜜意呀,全都无影无踪了。“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出自侍萍身上,是很自然的。旧社会像她这样一个妇女,怎么能没有一点宿命论思想?今天人们可能不理解:你受了这么大委屈,他还问你干什么来了、谁让你来的,你该骂他,怎么这么软弱?我说这是生活,是真实,是悲愤。“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此时的周朴园再装不像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他开了一张支票,登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出来了。伪善的假面具被扒下后他是那么冷酷无情。而且他也感到幻灭:当初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今天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而且成了对他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严重威胁。所以,非再次把她赶走不可。他的阶级本能使他没有任何考虑,而马上做出这种决断。侍萍心想,我这些年所受的痛苦,绝不是你这几个臭钱所能算得清的。对此,周朴园简直不能理解,而且生气了:“你现在要什么?”“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不能不给她看,因为她一闹就更不得了。下面就又是属于技巧的东西了,鲁大海也来了,周萍也来了,鲁妈也在这儿,碰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变成了资产阶级少爷,一个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在反对他的父亲——外国煤矿的资方代表。周朴园告诉鲁大海:在你离开煤矿以后,其他代表已签字同意复工,你们罢工失败了,你已经被开除了。鲁大海悲愤不过,大骂周朴园,把他最丑的事兜了出来。周朴园虽然很气,但还能硬撑着,周萍这个“孝子”却上前打了大海两巴掌。侍萍再也没有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自己的儿子竟变成了这样一个鬼东西,她连一声“萍儿”都叫不出口了:“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母子、兄弟,成了这样阶级对立的关系。为了把事情掩盖起来,周朴园立刻解雇四凤、鲁贵,和他们断绝一切关系。他怕得很,直到第四幕,他还要寄钱给鲁妈,不是为了慈悲,而是因为他不放心,非用钱堵他们的嘴不可。鲁妈很有骨气,钱她不会收,但她信命,认命。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五。
2.完成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篇12:必修四语文《雷雨》教案
必修四语文《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2、揣摩潜台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戏剧语言
教学模式:小组任务式(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发言——师生总结)
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分析:
这种模式以学生活动和合作为主要形式,它适于篇幅较长、内容深刻的文章或作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和课堂的主人。此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引入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中应发挥学生互帮互学的作用,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实施这种模式,关键的一环是准确设置任务。在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三点: 1.设置的任务必须能揭示文章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或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理解写作特点有直接关联; 2.设置的任务既要富于启发性,又要具有趣味性; 3.设置的任务之间必须具有层次性、关联性、拓展性,环环相扣,逐步深化;4.任务不可太多,应少而精,应保证学生应一课一得。
《雷雨》教学整体安排: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情节。
4、分析这两场戏的主要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领会作品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分析有关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1、认识舞台说明在剧中的作用。
2、归纳主题,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族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3、课外延伸练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现当代戏剧鉴赏知识的复习导入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而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富有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动作性指人物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往往是与语言的个性化与动作性联系在一起。
二、 任务一:找出课文中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和潜台词并做简单分析。
要求:1、各小组自主选择其中一种人物语言进行分析。
2、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分析、整理与发言。
3、发言者应声音洪亮,语言简练。
例:
第一、 高度个性化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
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
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第二、丰富的潜台词(朗读以体会潜台词)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又如:
下面的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三、 任务二:观看戏剧片段,并进一步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感情?他是个怎样的人?(鲁侍萍对周还有没有怀念之情?曾经美好——难忘初恋——没有掉头就走。周对大海有没有父子情?一丝)正反推波助澜
要求:1 、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分析、整理与发言。
2、表述观点必须有戏剧语言做依据。
3、发言者应声音洪亮,语言简练。
“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一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哆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部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峙。两次婚姻都不上。意。他对待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倩、高贵。” 曹禹谈《雷雨》————怀念带来的欣慰,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
虚伪、狡诈、阴险、自私、伪善、冷酷、残忍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任务使我们一方面加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体会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希望能够自觉的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分析与写作中去,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与写作水平。
五、布置课外作业:写作练习(3选1)
1、先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或身份,然后写他的语言,要求个性化;
2、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
做教师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雷雨》知识点总结
作者和背景
茅盾(184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这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5 . 本文的艺术特点
( 1 ) 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 2 )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 3 ) 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艺术特点部分可贯穿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
【学法指要】
1 . 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2 . 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 ( 指窗 ) 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 (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
周朴园: ( 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 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3 . 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① )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 ② )
周 ( 汗涔涔地 ) 哦。
鲁: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 ( 抬起头来 ) 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周: ( 喘了一口气、沉思地 ) 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这个现在还活着。
周 ( 惊 ) 什么? ( ③ )
①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②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③周朴园“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提示:梅小姐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
4 .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
周: ( 惊愕 ) 梅花?①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 ( 徐徐立起 ) 哦,你,你,你是 —— ②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 低声 ) 是你?③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 (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④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⑤
鲁: ( 悲愤 )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⑥
周: ( 冷冷地 )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 怨愤 )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1 ) 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提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 2 ) 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提示:周的恐慌的心理。
( 3 ) 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提示: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 4 ) ④处“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提示:周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 5 ) ⑤处周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提示: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对⑥⑦两句台词和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提示:由“悲愤”这个潜台词表现出鲁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她说“我没有找你,我认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早已看透周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
5 . 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 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6 . 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但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教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最后一次“新苗杯”竞赛,我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考虑了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他们正在训练作文的上升期,写作热情很高,篇幅一般都能达到二三百字,也能使用一些优美的辞藻,熟练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是他们的缺点在于,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成文,更重要的是,每次一到考试要写看图写话,就变成了干巴巴的几句话,缺乏细心观察图画的能力。
经过慎重的考虑,我决定使用《雷雨》这篇课文。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可以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会写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杨红艳老师和我一起确立的。一是通过读悟结合,充分运用理解默读、感悟朗读、朗读指导、朗读评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二是通过读写迁移,让学生学到如何描写自然现象,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选择最能体现特点的景物。三是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课文的一个部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三、教案和课件的准备。
第一稿我自己写的教案,注重朗读和品悟,连自己也觉得没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根据我的写作特长,以及班上学生写作的优势,杨老师给我定了朗读指导和读写结合的思路,我马上进行了修改。五一过后,我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加入了学法归纳的部分。试教过后,我们组里的老师提出,要充分运用图片的作用,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指导朗读和写作。所以说,经过这样的不断修改完善,我拿来正式上课的教案和课件都已经是第五稿了。
记得以前杨碧红老师曾经给我改过十次教案,这一次杨红艳老师也在不遗余力地帮助我,还有李蓉晖、幸芳、颜建红、贺应分、周彩兰等老师,十分感谢她们的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上的随感。
1、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时,我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这是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指导朗读,读悟结合我们做得比较充分,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朗读水平都有新的提高。评价朗读时,我使用师评为范例,自评找差距,互评找优缺点,再读求进步,齐读齐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水平继续提高。听到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听到他们有礼貌地提出同学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同学的不足,看到他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3、读写迁移,每一部分我都有侧重。
雷雨中的部分,我让学生学习小作者在这里除了写雷雨中看到的景物,还写了听到的声音。要求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来描写事物。而且让学生们读自己搜集的描写雷雨中的句子,不但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还给了他们很好的写作范例,这是“扶着写”的阶段。对着动画自己看图说话,学生们果然突破了平时看图说话干巴巴的困难,观察比较细致,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事物。
雷雨前的部分,我先让学生找到小作者选择写的景物,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从而推出写作方面的要求,选择写哪些景物,一定要有目的,围绕中心写最有特点的景物。所以问学生雷雨后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时,他们都能理解要写最有特色的景物。
雷雨后的部分,我先让学生随便说有哪些景物,然后问到小作者是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呢?到底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我就用小结的形式说出,我们写作文,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最后,我们到了“放开手”的阶段了,问学生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作家,说说雷雨后的美景。这时,学生就能够很自如的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来看图说话了。
总结拓展时,我使用一幅雪景图,让学生练习找最有特色的景物,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让学生们熟悉这堂课写作方面的重点后,再提出观察日记的作业,就水到渠成了。
4、学法指导,我特地先学习了雷雨中的部分,然后再对应学习雷雨前和雷雨后的部分。学习完雷雨前之后,我进行了一下学法归纳(找景物、划句子、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同桌两人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学雷雨后,并汇报学习成果,完成老师板书。这样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性,把教学生“学什么”,变成教学生“怎么学”,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五、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
很荣幸,我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袁主任、李主任和陈主任等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们肯定了我的很多做法和想法,也表扬了我们班学生的优秀素质。
篇1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四)
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 何娟
【教学设想】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反复咀嚼,韵味无穷。这种诗意表达既典雅含韵又富有哲理思辨,充分体现了戏剧语言的文学性。因此,以下教学试图多角度探讨戏剧语言之美,领悟戏剧文学的魅力。
【学情分析】
美职设计高职班学生知识面狭窄,很少有人看过此剧本,而且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力较弱,分析人物形象只停留在浅层,需要老师设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并多加引导,因此要借助视频片段、音乐伴奏和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细致的品味分析来让他们感受戏剧语言的文学性。
【教学目标】
1.概括情节,了解全剧剧情。
2.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
3.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难点】
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方法】
1.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 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3. 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作品《哈姆莱特》的有关资料,了解故事梗概,准备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准备一份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清人物关系和了解故事情节。
2.安排两个学生提前排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老师稍做指导,准备在课堂上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了解整个剧情,便于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有帮助。排演剧本独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剧场感,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
一、 导语设计
播放《狮子王》动漫片段。简介情节。
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穆法沙是一个威严的国王。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 要想坐上王位宝座,刀疤必须除去小王子。于是,刀疤利用种种借口让辛巴外出,然后伺机大开杀戒,无奈被穆法沙即时来救。在反复的算计下,穆法沙惨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别有用心的劝辛巴离开,一方面派人将他赶尽杀绝。 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森林复国。在接下来一场复国救民的斗争中,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
这一巧妙的情节设置,来源于《哈姆莱特》的剧情。辛巴这一形象也类似于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的性格更加丰富而复杂,加上莎士比亚诗意化的戏剧语言,你会体验到别样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哈姆莱特》的选段。
板书课题: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选取美职学生喜欢的动漫片段,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剧情的相似性能让学生较快进入主题)
二、 剧情梗概(略讲,也可在课前完成)
1.昨天同学们查找了资料,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吗?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概述故事情节,老师分发印好的资料,补充内容。)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事。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老师提炼要点:
贯穿始终的主线: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经历
主要情节:家国突变 鬼魂告白 王子装疯 试探奸王 哈、雷比剑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老师点评、补充情节,给学生整体感知剧情,也便于分析人物形象。)
2.请大家根据老师刚刚介绍的故事情节,理一理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人物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比如: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迪斯:是叔侄,又因有着杀父之仇,所以又是仇人。
明确:哈姆莱特与王后: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与哈姆莱特: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迪斯的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后被哈姆莱特误杀。
国王克劳迪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迪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既是好友,后又因哈姆莱特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为什么要设置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亲情、爱情、友情都很难维系,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正是因为有如此复杂的关系,才有了戏剧的重重矛盾冲突,戏剧的故事情节才显得更加曲折而有趣,人物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写法点拨: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能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板书:矛盾冲突
4.本剧剧情
本课节选自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国王和波洛涅斯想通过奥菲利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学生自由畅谈,交流心得)
明确:哈姆莱特继续装疯卖傻,辱骂和挖苦自己曾经深爱的恋人。
板书:装疯卖傻 辱骂挖苦
三、品味语言(重点分析)
(学生演读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神秘园之歌》音乐伴奏,欣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老师点评指导)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揣测一下哈姆莱特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哈姆莱特“忧郁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中。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展示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哲理性。
2.谢谢你 很好 很好 很好
请你给它加上标点,读出你认为合适的语气。
可以是句号、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
哈姆莱特真的“很好”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国王、王后、其他人、奥菲利娅的话中可体现。
3.你贞洁吗?你美丽吗?进尼姑庵去吧!就嫁给一个傻瓜吧。
你觉得曾经深爱着奥菲利娅的哈姆莱特真的变心了吗?
补充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莱特变态的语言体现他心里有真话不能说却要伤害无辜的善良的奥菲利娅的痛苦。
4.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如果用平常的话语来表达,应该是怎样的?
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更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诗意化。
这些戏剧语言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细读文本,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感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四、人物形象分析
诗意的、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性鲜明的哈姆莱特。恩格斯评价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整个剧情,小组讨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意见和观点,其他小组可补充或反驳。)
明确: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离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总结: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从全篇情节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哈姆莱特勇敢地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孝顺、懦弱、可悲的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板书:善良忧郁 优柔寡断
有勇有谋 敢爱敢恨
学生归纳主题:作者通过王子复仇的故事,对以克劳迪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设计意图: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再联系剧情,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对哈姆莱特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后,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五、总结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我们可以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诗意之美,也赏析到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板书设计:
哈姆莱特
(英)莎士比亚
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
装疯卖傻 善良忧郁 优柔寡断
辱骂挖苦 有勇有谋 敢爱敢恨
何娟
篇14:望海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 乘醉(chéng) 罗绮(qǐ) 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 清嘉: 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 ”,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 ”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 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张静
[望海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篇15:《琵琶行》教学实录 (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生:木兰诗。
师:对。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
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
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
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
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
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琵琶女出场前,白居易在干什么?
生:送别客人。
师:当时作者的心态?
生:惨将别。
师:此刻,秋月茫茫,思绪茫茫。此时的月亮营造了沉郁的氛围,琵琶女出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生:一位弹琵琶技艺很高超的女子,琵琶艺术家。
师:艺术家,很高的评价。哪里看出来?
生:第一节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很迷人,有感染力。忽闻写出声音的神秘。
师:从侧面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好。
生:这是一位心理很矛盾,有自尊的琵琶女。她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师:这是古代诗歌的出场的经典描绘。中国古代女子出场的特写镜头不是很多。像红楼梦中的凤姐是怎样出场的,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凤姐的开场白是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好记性,假如老师把这句台词放在琵琶女身上,你认为恰当吗?(学生模仿)
生:不行,太粗野,太泼辣。不符合琵琶女的.个性,
师:琵琶女是容易受伤的女人,好,我们把琵琶女的出场的动作模仿一遍,我们拿课本做道具琵琶。(学生上台模仿、学生评论)
师:这几位同学扮演的琵琶女的出场,让老师想起了三个字 “不要脸”,脸和面有区别吗?怎样是半遮面?(老师模仿,学生评论)
生:琵琶女的出场侧身出来的,心理很矛盾,见还是不见,是个问题。
生:在晚上,孤单的女子和陌生的男子相见,多有不便,古代男女授受不轻。
师:但最终还是见了。这又是为何呢?犹抱琵琶的犹怎么理解,不抱琵琶可以吗?
生:白居易的诚心打动了这位女子,把船移过去,还发出邀请。再一次摆上酒席,感情很真挚。
生:不抱琵琶不行,那就不是琵琶女了,琵琶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特征。一出场,我们看到的就是琵琶。
生:可能在这位女子的心中,琵琶是最重要的艺术。
师:琵琶就是她的身份证。这叫做未遇其人,先见琵琶。通过她的出场,我们对这位女子有了些了解,我们刚才说了,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女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三节,(生朗读)本节把这位女子的一生浓缩成一段,这就是叙事的魅力。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生:可怜。有过幸福。
师:是怎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
生:才华出众,十三岁就成为琵琶高手。
师:除了才华出众还有
生:相貌出众
师:色艺双全啊。相当于现在的当红的影视明星,歌星。诗歌怎样叙述当时这位女子的幸福甚至有些疯狂的生活。(学生朗读)
生:名属教坊第一部,演奏水平很高。这些都是正面的写
师:侧面写的是
生:演奏水平让音乐教师折服,美丽的自己被其他的女子嫉妒。这些是侧面写色艺双绝。
师:还有吗。
生:演奏时的盛况,十分的壮观,歌迷为之癫狂。
师:这些五陵少年是当时的音乐发烧友,哦,谁是五陵年少。
生:就是唐代的富二代,官二代,争先恐后的送鲜花,送丝绸。
师:当时琵琶女有地位,有名气,有吃、有穿,有歌迷。为何要这样写的如此的灿烂呢?
生:跟后面做对比。
师:说具体些。
生:少年得意风光,而年老沦落色衰。
生:年轻时门庭若市,现在门前冷落。年轻时快乐欢笑,现在独自哭泣。
师:老师有个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为何不趁年轻的时候嫁人呢?寻找自己的幸福?(学生沉思)
师:或者说那些五陵年少对年轻的琵琶女的追逐出于怎样的心态?
生:完全就是因为相貌好,不是因为演奏水平高。
生:艺术一般来说年龄大了,水平越高,而琵琶女年龄大了却受到冷落,正说明当时的富二代不是真正的欣赏琵琶女的艺术。
生: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琵琶女嫁给商人也是迫不得已的。女人吗,总要嫁人的。
生:而商人根本不懂艺术,就懂茶叶。
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形象,琵琶女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或者说她的悲剧有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
生:在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处于被人玩弄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位。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子的相貌,而不是才华。这就是悲剧。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年老了就不值钱了。
师: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女子从辉煌写到沦落,从明星沦落草根。
师:这样一位女子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感叹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是《琵琶行》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你怎样理解这句经典。
生:只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才有如此的感叹。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朗读课文第四节(生朗读)
生:这是一位生活不得志的生病的诗人,他告别京城,来到浔阳。
生:说的好听些是告辞,其实就是被人赶出来的,混不下去了。心情很不爽。
生:这是一位喜欢音乐的诗人。但是这个地方没有音乐。
师:是没有音乐吗?音乐有没有?
生:有
生:而诗人需要的是,用文中的换来回答
生:丝竹。
师:这是借代。是怎样的音乐。
生:很高雅的,很古典,有艺术享受的。
师:而此地的音乐是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都是很凄凉的声音,和白居易的心境有关。
生:还有山歌与村笛。
师:山歌和村笛很好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怎么会难为听,并且是呕哑嘲哳难为听。
生:在白居易看来,山歌与村笛是很低级的音乐,是不入流的,人家是大城市来的贵族。
生:也说明了白居易的贵族意识很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当然,我们不能对古人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把白居易看作焦裕禄式的和人们打成一片的好干部。但至少白居易和琵琶女可以打成一片,引起共鸣。一方面由于类似的生活经历,由人生的辉煌沦落为落魄,还有一方面是相同的爱好,对音乐的兴趣。可谓说真正的知音。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正是向知音致敬,向音乐致敬,向人世间的美好的感情致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一定有知己。所以在唐代时,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曲。哀怨绵绵的琵琶曲,千百年来让人叹惋。这就是艺术的不朽,也是诗人的伟大。
(第二课时赏析写音乐的艺术。)
小刘
★ 高一必修4课件
★ 新课标高一必修3 Unit 2 Healthy Eating--教案4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锦集15篇)】相关文章:
《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2022-06-28
雷雨说课稿2022-12-06
高中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2022-05-04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2022-11-23
美术人教版四年下教学设计2022-08-08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2024-04-28
高一语文说课稿2023-01-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1 aoe》2024-03-11
高二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2023-12-1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