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9 08:19:19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网友“wenwenmeime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雷雨》(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练习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与个性的鉴赏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尝试进行话剧表演。

学习重难点:

1、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与个性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品味、讨论交流、表演呈现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演绎着不同的人性,于是就有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纵横交织。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一滴眼泪可以折射出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雷雨给我们展现出的人性世界。

--板书:雷雨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曹禺(1910~),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展示PPt: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周萍、鲁大海),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蘩漪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产生了变态的恋情并发生乱伦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上了来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凤。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凤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萍也拔枪自杀。

这是一个多幕剧,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周萍和四凤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佣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与上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雷雨》虽是曹禺在大学期间所做,但正像这部作品的名字一样,它一鸣惊人,也奠定了曹禺在戏剧界的地位。

Ppt:故事梗概(一生读);主题思想: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预示着一场社会变革的“雷雨”即将到来。

三、明确目标和思维方法:

《雷雨》是一部戏剧,戏剧的三要素是:冲突、人物、语言。

板书冲突、人物、语言

本文节选自第二幕的第一场戏,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认的经过。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品味赏析戏剧语言来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探讨人性的真与伪,窥见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复杂性。

板书:周朴园与侍萍

四、问题讨论:

结合选文中相关的词句或情节,谈谈你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一)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二)讨论将要结束时,提醒学生再一次明晰答案,确定后到黑板书写讨论结果。

(学生所写答案基本相同:自私、冷酷、虚伪、道貌岸然、真小人、伪君子)

(三)画出几组答案中相同的部分,选择相同答案的让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选择不同答案的让该小组同学阐述理由;

(四)提示学生关注周朴园温情、多情的一面--

片段一:洋火

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此处会不会是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用?你们觉得呢?

(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两个都印象很深刻。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在说话中自然地用了“我们”一词。

3、提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从哪里看出这一点呢?(生齐答:“沉思”“沉吟”)

ppt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仆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4、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学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生2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生2答: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师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师肯定生2的细致,并明确)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学们,我们想像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作答:温馨、甜美、幸福等等)

(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像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片段二:你们

鲁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1、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生读)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

2、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30年前被赶前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向刚才朗读的女生1)你的感觉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周向女生1)因为,正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点头表示同意)

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顿)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投影:“你们三”,突出四个“你”字。师略述相关的台词,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调投影:“你们四”,突出两个“你们”)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生议论)

再看

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师追问)比如说--?(生答:周家老太太)(师与学生一道明确)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中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醒学生注意“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 “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大家觉得呢?(生点头表示赞同)

3、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

ppt

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上走错了。人的心都*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难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生点头表示赞同)

片断三:汗涔涔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朴(苦痛)哦!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朴 (汗涔涔地)哦。

1、提问:我们一起来看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很简单,两个“哦”字。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此时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鲁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周的心理是怎样的呢?(生1答:愧疚)(投影:“汗涔涔二”,突出“苦痛”)问:为什么他心里会感到苦痛呢?(生2答:为他自己给鲁造成的伤害。)

2、提问:(投影:“汗涔涔三”,突出“汗涔涔”)(面向全体)同学们“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生找出课文的注解明确)此时周为什么会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顿)是因为天气热吗?(有学生小声说“不是”。师追问到底是不是,有学生说天气是很热,师生一道找到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的语句。问:)那么,仅仅是天气原因让周满脸冒汗吗?

(师生共同明确,主要是周内心的原因)注意,此时,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呢?(生纷纷表示不可能是)

小结周朴园: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遇先生会这样说--ppt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这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单一模式,表现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下面两个片段可在前面学生讲述他虚伪、自私、冷酷的特点的时候补充强调。

显然,这并不是周朴园的全部。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他们两个人谈话的常深入,和鲁侍萍一样,我们对周的认识越来越真切;周朴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片段四:你来干什么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提问: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丰富的潜台词。揣摩划线语句的潜台词是什么?

这是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此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2、朗读: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试着将这段白朗读一遍。朗读时,可以采用同桌、邻桌间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读另一个听,也可以是两个分别“扮演”一个角色进行对话。

(学生自由朗读片刻)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人合作朗读)。

3、提问:此时,原行温情脉脉的周朴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明确)对,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片段五:支票

(本环节重点探讨周开支票的动机,由此窥见周复杂的内心世界)

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

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

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五)分析鲁侍萍

软弱,自尊,觉醒,坚强,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她对周朴园的爱与恨交织。--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六、分组辩论:

关于这篇课文,一直有一个引发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思念是不是真心的?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一分钟准备,请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阐释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引导:周朴园思念的是梅侍萍而不是眼前这个年老色衰、地位卑微的鲁侍萍。

七、当堂检测

有了以上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讨论和对于人物情感的辩论,下面请我们高一五班话剧团为大家再现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学生表演(课前可以稍作指导,保证表演的效果)

总结引导: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朴园和鲁侍萍了。Ppt

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CCTV – 10科教频道《人物》栏目)

连郑榕先生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尚且这样的体会,更何况在座的我们呢?--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同学们课下可以再探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

八、课堂总结:

语言是人的心声,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上知道一个人的个性。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周与鲁的情感冲突这部分内容展开探讨。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断加以琢磨品味,初步领略了《雷雨》的语言魅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文学典型的高超技巧。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课堂上把探讨而并未终止的话题继续探究下去,相信我们都能从《雷雨》这部杰作中不断获得新的艺术享受。

惜缘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篇2:望海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 乘醉(chéng) 罗绮(qǐ) 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   清嘉:  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  ”,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   ”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 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张静

[望海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篇3:《热爱生命》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三篇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具有哲理的语句

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蒙田对“热爱生命”的理解

2、理解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比喻及对人生的意义

3、理解信条对人生作用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旺盛。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肖伯纳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潜

对于生命这一话题,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二、初步阅读,提出问题

1、听录音朗诵,纠正字词,去感悟蒙田是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鼓励其从课文中发现值得思考、探讨的话题。

学生的可能性答案:

3、 学生交流思考所得,经过集中,确立几个探究主题:

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题目叫做《热爱生命》,那作者是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的呢?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讨论了什么问题?

明确:度日

分别探讨了什么时候,哪些人怎样度日?(学生上台板书)

好日子        细细品尝

坏日子        消磨光阴

哲人         打发 消磨 回避 无视 苦事 贱物

我          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自然的厚赐 优越无比

2、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

糊涂的人       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将希望寄于来世

聪明的人       享受生活充实

3、聪明人享受生活,其实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是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读)

抓紧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

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1、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提问】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3、“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参考】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教师补充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参考】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2、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去预测,就像这次在日本大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此刻,他们却提早的告别了这个世界。既然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吗?我们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

学生各抒己见

五、比较阅读

食指《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上述文字片段,感受不同作者对生命的共同热爱与歌颂,并谈谈自己比较喜欢哪个语段,为什么。

蒙田的《热爱生命》思路清晰,严密。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探讨了生与死以及怎样去对待生死的问题,发人深思。

食指的《热爱生命》以异乎寻常的刚强与坚毅,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管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必须愈挫愈强 ,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学生活动二:练习运用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

提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故事,格言警句均可。

●全班交流练习成果,师生点评,并要求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加以修改完善,收集成册,请学生为册子命名。

小郭

[《热爱生命》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案教学设计)]

篇4:《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民和一中 范小慧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最佳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 (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 、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最佳问题组。

【教师教后反思】

范小慧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篇5: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在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的体现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二、简介作家作品

曹禺: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童年和学生时代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及W·莎士比亚、E·奥尼尔、А·ⅠⅠ·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篇6: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仯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篇7: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2、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与价值:

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PPT课件、视频、黑板

课前预习、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我所教授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错,而且学生已经背诵了这首诗,所以这一节课我是从整体感知着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节课主要通过诵读与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并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在体会诗人复杂情感的环节中,学生对诗人“忧”的概括可能不全面或理解不到位,这里教师应根据诗文及相关资料进行引导,并明确诗人的“忧”是积极的。最后联系实际,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但应作适时引导,可从待遇、环境、平台等方面作引导。

一、课前活动:

1、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磅礴激昂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情境)

2、导入:(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初识曹操)

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是阴险、奸诈、残暴的。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那么,你心中的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呢?

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曹操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而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二、文题理解(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积累)

1、“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

思考:诗人为何而“忧”你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种情感(小组讨论)

2、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明确: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

3、品味鉴赏,何以写“忧”(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提问:朝露的含义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吗

明确:

①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②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提问:子衿、鹿鸣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提问:明月寓意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提示: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明确:

①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以周公自比,表明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三)理解诗人之“忧”

(设计意图: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提问: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就,而且有借酒消愁之意。但全诗的基调却不是消极、低沉的,而是慷慨激昂的,那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忧”

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和渴求——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因此,这是远大理想还没实现时产生的“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教师寄语:(齐读)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而要因忧虑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五、课堂小结

《短歌行》这首诗的着眼点是忧,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就,但他的情感却是慷慨激昂的,正所谓“诗言志”,此诗的落脚点就是志——一统天下。

六、课外拓展(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领,探究文本的现实意义)

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温馨提示:待遇、环境、平台等方面。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短歌行》;

2、请你结合《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练笔。

八、板书设计

一忧人生短暂

二忧贤才难得志——一统天下

三忧功业未就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听—说—读—写—练”的语文教学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忧”是积极性质的“忧”时,过于生硬,最后联系实际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所谈及的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以后教学时应多注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鉴赏诗歌,提升鉴赏能力。

篇8: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运用的艺术美;体会诗人在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古代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伟大的的抱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朗读解意

1、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测对字词的理解。多媒体出示,示例:对酒当歌、契阔谈讌、去日苦多。

3、了解背景:从这几个词句,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年事已高,当时他正在宴请宾客。其实,这首《短歌行》正是53岁的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欢宴宾客时所作。

诵读悟情

1、照理说,和宾客一起喝酒唱歌是件快乐的事情,可曹操在《短歌行》里表达的情感可不是快乐那么简单。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主要情感。——忧。

2、曹操有哪些忧各自从哪些诗句看出用了什么手法让我们通过涵咏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的忧情。请分小组结合具体诗句交流讨论。

⑴忧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

⑵忧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这种手法是用典。如果不用典,直接说“贤能之士,牵挂我心。快来投靠,我的身边。”大家对比下哪个更好用典更加文雅含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⑶忧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就必须招揽天下的贤才。除了“周公吐哺”,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诗人招纳人才的态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3、小结:诗人表面是忧人生长度,深层却是想增加生命的厚度。在看似消极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是对人才真诚热切的呼唤,是统一天下的`积极精神。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全诗,大家齐读一下: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演读达神

1、有一个人对曹操诗中的慷慨悲凉体会特别深刻,那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曹操的鲍国安。让我们随着鲍国安的歌声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概。播放鲍国安吟唱《短歌行》的视频。

2、我们虽然不会唱,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演读来再现诗人的情怀。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等会请同学为我们展示,与鲍国安PK一下。学生配乐朗诵(音乐背景《英雄的黎明》)。

3、齐读课文,注意节奏、韵律,读出作者从忧愁到激亢的情绪变化。

拓读明理

读罢这首《短歌行》,让我们感动的是曹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一统天下的抱负。他当之无愧是我们心目中伟大的英雄。当然,每个人对英雄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文天祥,刚毅无畏,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英雄;郎平,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是英雄;陈斌强,风雨无阻,背着母亲上班,是英雄;吴锦泉老人,走街串巷,磨刀为生却热心公益,也是英雄。英雄,也许是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帝王伟人,也许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平民百姓。那么,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我们也许没有丰功伟绩,但我们可以将渺小的事业坚持到底;我们或许会被人误解,但我们可以为了真理忍受孤寂;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但我们可以在跌倒后一次次站起。希望同学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放大生命价值,做自己的英雄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程序框图》的优秀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功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2022-11-06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022-08-13

人教版必修三作文范文2023-10-1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2023-08-08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2022-10-01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2023-12-25

人教版高中语文汉字教学设计2023-02-14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2022-07-27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2023-11-07

关于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使用情况的调查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