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纳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20篇)由网友“宝堡王”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神奇的纳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
2、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题解读:
文章题为《神奇的纳米》,是一篇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的文章,突出的是纳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出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内容重点突出“神奇”,什么叫“神奇”?词典上解释为特别高超和出奇。那么纳米技术能称得上“神奇”吗?作者大胆的想象描述了未来的外科手术和生活中种种神奇的现象,外科手术居然不用手术刀,不流血,病人动手术不再有疼痛,这是不是“神奇”?纱窗会根据人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的空气,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坏而且还会蹦起来,让人们捡时不弯腰,电视机可以印在墙上,这是不是“神奇”?作者举出实例并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实来体现“神奇”,确实让人认识到了纳米技术在研究应用上的价值。)
三、内容讲解:
文章主要讲了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纳米?
(2)什么是纳米技术?
(3)它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4)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好处?
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以外科手术为例,展示纳米医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这一部分写得最为生动形象,大有先声夺人之势,篇幅也最长,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作者是以常规外科手术的情景作铺垫,指出其流血、疼痛,恢复缓慢的弊端,并提出了不用麻醉剂,没有手术刀等条件下,如何进行切除脑垂体瘤的问题。
第二层(4—8段):描写用纳米医学技术切除脑垂体瘤的手术情景,突出了手术的舒适,简便安全以及良好效果。
第三层(9—11段):交代“不流血外科手术”的进行原理及不流血、无疼痛、痊愈快的神奇功能,主要内容是介绍纳米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12—14段):由纳米机器人引出对纳米,纳米技术等知识的解说。这一部分是知识性最强的部分,是全文的基础和核心。
第三部分(15—17段):列举外科手术之外的种种例子,展望纳米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18段):总结全文,作者分析了纳米科学发展的状况,预测纳米时代到来“只有几年之遥”,并提出“纳米技术”才真正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最具冲击力的“科技”。
篇2: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
二、题目解说:“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三、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四、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小结
第二课时
五、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六、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
a、关于蚜虫分类;
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②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一、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二、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
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
②用词准确;
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
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篇3: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神奇的纳米》,多媒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阅读探究(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1)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滴水(约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篇4: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
二.题目解说:“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三、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四、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
五、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六、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②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一、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二、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
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篇5: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文章。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妙前景。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纳米”等科学术语外.在内容上更突出介绍纳米的神奇,对此作家将纳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大批的举例使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前景。
文章虽是通过想象来表达,但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探求科学的品质也是义章要表达的又一重点。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纳米神奇的介绍,还传达出先进的科学思想。此文难度不大,力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文章的说明重点,体会文中的科学精神。然后借助网络丰富对“纳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纳米”,是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兴起的一个名词。“纳米技术”是继互联网、基因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要想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何佳写的《神奇的纳米》这篇文章吧。
二、朗读课文,弄懂几个新概念。
1.全班朗读课题,谈谈你读过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内容:什么是“纳米”?“纳米”神奇在哪里?教师可将这样的问题板书出来,以便于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样的问题。)
2.学生带着板书出来的问题朗读全文。
3.学生自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纳米”?(2)什么是“纳米机器人”?(3)什么是“纳米技术”?(4)“纳米”神奇在哪里?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l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机器人: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机器人。纳米技术:在0.I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加工的技术。纳米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医学上,外科手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沙窗会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计算机能力已精确到原子水平;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设计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对于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传统外科手术切除脑垂体和用纳米技术切除脑垂体作了比较说明,可教学生用表格(见附录)方式筛选复杂的信息,轻松掌握重点。而且,这一细节让学生对抽象的纳米技术有了形象的概念,为后面体会文章技巧作了铺垫。
三、再读文章,品文章技巧
这篇短小的科技说明文将“纳米”、“纳米技术”这样一些专业术语以及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连我们这些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饶有兴趣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你们说说作家用了什么妙招?并依靠文本作出说明。
1.减少专业术语的出现。
2.借助大量的事例和形象深入浅出的阐述抽象的理论。
3.多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科普读物深人浅出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其中要对学生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写作科普文章语言除了生动、活泼外,准确是必须做到的。
四、仔细思考,讨论几个关于“科学”问题
1.科学研究是为了探求事物的真相、规律,它要求我们必须有严谨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像作者这样的想象合适吗?
2.你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哪些精神?
(这一环节可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设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想,即: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走出课本,多一些了解。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找更多关于“纳米”的新信息,办一期“纳米情报站”的班报。
(设计此环节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巩固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探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后记】
十二三岁的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新鲜名词都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而“纳米’’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近几年由于科学家的不断研制,纳米技术才将这一概念慢慢变成了现实,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在衣、食、住、行等领域,这使得学生对“纳米”并不感到陌生;但纳米技术可使许多传统产品神奇般的“旧貌换新颜”,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妙而多彩,这又给,“纳米”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使得学生对它有了较高的了解欲望。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这篇文章调动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这虽然是一篇介绍高科技的说明文,但由于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进行深奥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形象来解释“纳米”。如:在医学上,外科手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沙窗会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计算机能力已精确到原子水平;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星送人太空。
这样的写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加强,他们完全被纳米的神奇所吸引,对纳米世界产生了无限的神往。可是,学生通读一遍后除了兴奋外,对“纳米”、“纳米技术”这些基本概念却非常模糊。我知道这是因为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掌握文章的重点。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步骤,在读过题目后再次阅读全文,这次的阅读效率提高了很多。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教学效果也非常的好。
当然,最让我满意的还是他们群策群力创办的“纳米情报站”。对于课文的学习虽已结束,但学生对“纳米”的探求却刚刚开始,他们翻阅图书,进人网络,请教家长……他们乐此不疲,成果也很斐然:新加坡合成了世界首例纳米碳“墙”,我国研制出“纳米自洁净玻璃”,碳纳米管是贵比黄金、细赛人发的“超级纤维”……资料倒是找了不少,可学生却只想着粘贴,版面不够就加大,再加大。这时,我启发他们用课堂上学的找关键语句提炼重点信息的方法。
他们再次归纳内容,剪辑材料,其中,关于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版就分成了纳米让家居更清洁、纳米让生活更便利,纳米让我们更健康三小块。和以前比较,内容更丰富,板块更明晰。他们还特别做了一个“纳米幻想”板块。这一版块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想象和对科学、对生活的热爱。
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兴奋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起来,引起兴奋的因子是好的文本。如果文章陈旧,严重滞后于时代,学生既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的知识,又不能产生心灵的顿悟,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太难,较多的高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他们的阅读信心就会受挫,这样也会使他们丧失对兴趣。没有了兴趣,阅读方法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寻找、筛选好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抓住这一点不放,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鲜活起来,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篇6:神奇的纳米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神奇的纳米》,多媒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滴水(约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
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三、阅读探究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未得到限度的提高。
篇7:纳米新星教学设计
纳米新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前景。
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筛选信息能力。
2,激发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纳米知识的课外阅读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纳米和纳米技术都很微观,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很抽象。教师出示关于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图片,可以增加直观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语:大家是否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逝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2、展示图片:
图1、机器人(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的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的予以清理,而不再用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
图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3、板书课题: 简述: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
4、出示目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通俗生动,层次分明。在指导阅读时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内容。通过讨论交流,体会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说明方法。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培养圈点批注的自学能力。]
1、范读,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大屏幕显示“自学指导”内容)
A、用笔勾画关键词句(领起句,关键句,总结句)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C、探究不惜笔墨描述外科手术情景的原因。
2、小组讨论。(围绕“自学指导”中涉及的问题,交流意见,讨论解决。)
3、师小结。
明确:A、关键词句:切除脑垂体瘤,该如何进行呢? 脑垂体小手术刀大,那该怎么办呢? 医生是如何完成不流血的外科手术呢? 什么是纳米机器人,什么又叫纳米? 不仅仅是外科手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 当这一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B、思路:传统的外科手术——无血外科手术——纳米机器人工作——纳米及纳米技术——应用前景——改变人类生活思想的科技。(层层设疑,结构精巧)
C、因为这些细致的描写,颇有点科幻小说的味道,增强了本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研读课文,筛选信息。
[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要突出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重点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筛选信息。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寻信息点,学会提取和概括,力求准确、全面。把相关信息制作成读书卡。]
1、教师导学,展示读书卡的制作要求:卡片体例要一致;出处时间要清楚;规格大小要适当;抄写剪贴可灵活。
2、根据下列提示,学生筛选信息,制作读书卡。
A、什么是纳米? B、什么是纳米技术? C、什么是纳米机器人? D、纳米神奇在哪些方面? E、纳米技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前景如何?
3、展示读书卡。
4、师小结。本文的信息量相当大,有的是明示信息,有的是隐含信息。明示信息容易筛选,隐含信息则有一定难度,但仍能从课文内容看出纳米是神奇的,即:纳米本身的微小,纳米技术本身微观和精确,纳米技术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
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四、借助网络,想象探究。
[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问题,除了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外,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讨论交流。老师要积极给予评价,提醒学生想象与科学依据相符,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纳米的阅读材料。文中纳米技术应用创造的奇迹都是科技工作者大胆想象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纳米时代的产品。
①提示,课文中说纳米材料制作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会蹦。想象一下,纳米材料还会给你带来哪些变化?
②讨论交流,学生互评。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①教师导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一般有这样的过程,收集——筛选——贮存——编序——提取。
②展示收集的信息。(用“我了解到……,我查到了……”的句式说话。)
3。拟定课题,筛选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筛选相关信息)
参考课题:
A。纳米技术的前景。 B。纳米产品奇妙的特点。 C。纳米技术发展的报道。
参考资料:
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面直达病灶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②是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纳米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篇8:神奇的纳米效应
神奇的纳米效应
神奇的纳米效应当我们“俯瞰”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的是,将树木制成纸张,将石头刻成雕像,将钢铁铸成铁轨。那么当我们站在“底部”仰望这个世界呢?是否可以从单个分子甚至原子出发,将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组装成一片纸、一粒沙甚至一片森林?在纳米的世界里,回答是肯定的。这起初只是科学家的一个梦想,但如今这个梦慢慢开始融入现实生活。纳米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被炒得红红火火,到21世纪初慢慢冷却,到现在又重新频繁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纳米”的世界到底有何变化?在纳米尺度下看世界,景观将会天翻地覆一根头发丝直径有8万纳米,物质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纳米尺度的物质其实并不稀有,我们日常每天都与它们亲密接触。让人畏惧的PM2.5,其中就有许多纳米级的颗粒,凭借微小身躯可以侵入我们的肺部。高防晒指数的防晒霜中普遍都含有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微粒,因为这些纳米微粒对在300―400纳米波段的紫外线有强吸收作用。还有著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穹顶,如果北京的雨水多一些的话,它能看起来更光亮。因为它是由超亲水、光催化等性能的纳米自清洁玻璃和自清洁钛板组成,表面污垢易被雨水清洗掉。纳米有多大?如果将一纳米和一米比较,就好像是高尔夫球和地球作比。一根发丝的直径就能有8万纳米。将10个世界上最小的原子――氢原子排列成一条线,就是一个纳米的`长度。1到100纳米这个微小的特定区域,被科学家们称为纳米尺度。虽然我们日常就能亲密接触纳米级物体,但是它们焕发的神奇特性却不平常。在纳米尺度下看世界,景观将会天翻地覆。纳米级的金子还是金灿灿的么?事实上,所有的金属在纳米尺度下都呈现出与宏观尺度不同的色彩,尺寸越小,颜色愈黑。石墨片容易分层,当石墨片被剥离到仅有一个碳原子的厚度成为石墨烯后,就具有了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原本导电的铜加工到某个纳米尺度就不导电。而绝缘的二氧化硅等,在某个纳米尺度时开始导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逆转?因为当球形颗粒的尺寸越来越小,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就会越来越大,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比如当黄金被细分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就失去了反射原有富贵的光泽的能力而呈现出五颜六色。“一些并不活泼的金属在纳米尺度时,会变得非常活泼,比如非常容易引起爆炸。”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管理部副主任任红轩告诉记者。打个并不非常准确的比方帮助理解,在金属颗粒较大时,金属原子簇拥在一起,活动受限,“伸个懒腰”也很困难,而当到纳米尺度的时候,原先被束缚的化学键就能伸展开“胳膊”,金属原子活泼的天性就被释放出来。这种物质在纳米尺度下产生的奇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就被称为纳米效应。而在纳米尺度范围里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包括那个对原子、分子的操纵来组合物体的梦想,如今已经形成一门新学科――纳米科技。科学家在纳米尺度下编织想象纳米技术应用空间巨大,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窥到了纳米的世界,人类就像挖到了无穷尽的宝矿一样。纳米尺度下这些奇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让科学家们开始编织想象。就拿一辆汽车来说,从车身到车轮,纳米材料几乎能够引起每一个部件的变革。纳米级的稀土材料能够大大提高汽车尾气及车内空气净化效率;纳米材料制造的酒精传感器质量轻,并且能够极灵敏感受到车内酒精含量超标,将限制汽车发动;纳米润滑油能够填充金属发动机或者齿轮的表面微孔,形成单分子有机膜,最大限度地减少金属表面摩擦,大大降低了能耗,并使机械寿命成倍增长;引入纳米电极的电池系统让高效、低污染的电动汽车成为现实。这还只是纳米应用的一个方面。目前,纳米技术还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材料等产业都有用武之地。未来世界,我们或许可以用着几秒钟就能充满电的手机,有纳米机器人帮我们治病……“也正是因为纳米技术是一项应用空间还十分巨大的新兴技术,我们国家的纳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任红轩说。根据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IE)的统计,我国发表的纳米科技论文总量排名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纳米科技专利授权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的一些纳米研究成果解决了重大科学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极大关注。例如,我国首次“拍摄”到碳原子间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合成了碳材料“家族”的又一个新成员――石墨炔;合成出新型纳米抗肿瘤药物;碳纳米管器件研究进入国际半导体发展路线图等等。同时,在产业化方面也已取得进展。为了加速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北京市启动了纳米科技产业园建设,目前29项国字头纳米项目落户产业园,形成了纳米绿色印刷、纳米能源、纳米膜材料、碳纳米材料等板块快速聚集态势。比如近期正式落户的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产业化项目,可通过精确排列获得碳纳米管薄膜,目前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制作,在触摸屏、超细导线、瞬时加热器、超薄扬声器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纳米技术不仅仅代表了新兴技术,它的特种功能及结构材料还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比如汽车、建筑、纺织、机械行业等。“如果把总体经济比作一个盛水的木桶,那么纳米技术不仅能补上传统经济转型不足的短板,还能筑高与国际差距较小的新兴产业的长板,这样,木桶能存储更多的水。”任红轩用“木桶效应”来解释纳米技术对中国经济的意义。钱学森先生也曾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对纳米科技的想象走在了成果前头当前最需攻克技术成果转化问题,未来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转变纳米技术的前景很光明,但是在任红轩看来,还得先按捺下激动的心情,“纳米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的周期比较长,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仍然十分有限,比如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真正纳米化且商业化的汽车零件仍然不多。”“目前想象远远走在了成果的前头。”任红轩认为纳米技术当前最需攻克的是技术成果产业化。“纳米”一词从科学家的实验室中蹦出来,到为世人所熟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大鸣大放、又重新遇冷的阶段。曾有一段时间“纳米”频现、鱼龙混杂,让许多人甚至有了反感的抵触情绪。如今,经过一个阶段的大浪淘沙,纳米科技步入了一个冷静良性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人们更清醒地看到纳米技术应用仍十分有限。一种纳米银粉打印的地铁票和景区门票,目前已经在北京部分地区试用,对比以前的蚀刻工艺,这种票的制造流程简化,非感光、无污染,成本降低,回收效率和价值更高。在研发这种绿色门票的北京中科纳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文钢看来,这只是公司纳米材料走向应用的一小步,“我对前景十分乐观,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至少有三大难:技术转化周期长,工艺设备‘先天不足’,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聚合打通。”当前的困境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任红轩认为,未来纳米技术投入会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转变,纳米研发会由从单打独斗向合作发展,更加重视微纳米加工和检测仪器的研发,更加着重向生物和电子方面应用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要回答这些问题:纳米级颗粒如此微小,能够穿透皮肤进入人体肺部甚至自由漫游,会不会成为体内“杀手”?如果有人通过纳米材料操控生物基因,会不会制造出什么“怪物”?纳米炸弹会不会带来更大灾难?“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当务之急是要制定标准。”任红轩认为应该鼓励研究单位与产业界结合,共同制定纳米产品及检测标准。“这样既能够规范市场行为,将一些低质量无竞争力的企业洗牌出局,又能够约束纳米技术造成的潜在危害。”正如科学家们所讲,不成熟的技术仍是幻想,纳米梦想的真正实现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9: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新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融入生动描写和恰当比喻,使文章通俗易懂的说明方法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
2.知识教学点2是本文学习重点。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总结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关于极光在东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
(板书)神奇的极光
(一)明确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理清课文层次结构,明确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本文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共写了三种古老的神话。
附宝观极光感而孕黄帝
《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
西方伊欧斯的传说
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两个角度来描绘极光。
2(提问)本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光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3.(提问)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4.分组讨论并概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运用特点。(学生找出文中例句,指明说明方法)
(明确)
(1)打比方 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用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的周围,被太阳风包围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留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不断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作用而形成的。
打比方,就是借助于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物。
(2)举例子
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作“天狗,刀星,蚩尤旗,开天眼,星陨如雨”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小结)举例子是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它的作用在于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3)分类别
……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状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分类别说明就是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分类别说明的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
(4)下定义
极光是天空中的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小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5.举例说明本文哪些部分是描写,哪些部分是说明?
(明确)在文章第一部分关于极光的古老传说部分是描写,比较生动的描写是文中第一自然段。
文中其余部分是简洁的说明。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并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篇10:《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教改课题:主动参与型
课型: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重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启发
教学手段:
: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筛选信息的方法及要求已有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独立筛选有关信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明确如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搜集、处理信息资料。
首先,拟用多媒体课件(VS-080)(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教学难点和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及步骤,出示投影。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筛选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以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的提示时,就提到本单元要学会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现在我们就从本课学习从说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
1.请大家从课文中筛选出包含有关于极光的主要信息的段落。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选出段落: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第三部分二至三段。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而第三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说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
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了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
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2.从上述段中辨析筛选出表明极光神奇的具体词句。
①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
②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
③极光的色彩、亮度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难以描绘。
④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慢状的极光慢;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⑤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⑥第三部分第二段(极光发光原理的说明)。
3.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估计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做出取舍不当、概括性不强的种种答案。需要加工的句子主要在①④⑥点。可分成几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或具体引导。)
第①点提示:“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下句“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大气现象”,所以把前一单句略去,句式更紧凑,表意更集中。下文还有两个信息点,一是介绍出现地点,一是光的形成原因,语言顺序应如何排列更好呢?当然“成因”与前文联系紧密。
修改结果: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第④⑥点提示:有些句子在文中生动活泼,描述性强,而作为信息要点的概括却不够精练,如④⑥句,如何使之更简洁、明晰呢?
修改结果: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五种:极光孤、极光带、极光片、极光慢、极光芒。
⑥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棒褪状的磁层。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柬。这种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励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便是极光。 以上设计旨在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又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应经常练习。
四、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以下说法供参考: 旅行家应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去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应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筛选的信息应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极光的亮度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直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极光色彩如万花筒一般出神入化等。
浪漫诗人的筛选内容首先一定是附宝、触龙和黎明女神的神话故事。在诗人心中,那些美妙的传说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的激情深深赞叹。极光的多姿多彩,形成原理,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出诗人的奇思妙想。
科研人员的职业习惯自然使他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他的阅读过程应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应是他的关注要点。如:“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他会加倍重视。
如果从学习写作出发,筛选信息自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以美妙的神话引出对极光这一自然现象的解说,湛称“风头”;描绘说明,借助熟悉的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深入浅出。学生还可以谈方方面面的优点,如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五.综合概括
请同学给极光下一个定义,要求①用一个判断单句:极光是……②必须包括极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等。要联系全篇,特别是第二、三部分。讨论交流,出示投影。
六、给学生提供有关资料,或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结合本文,写一篇自然科学短文。(视学生具体情况选作)。
篇11:《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生:王艺 02中文(1)班)
一、教学目标:
① 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发光原理。
②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二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思路,清楚现代与古代对极光的成因区别。
教学难点:极光的形成原理。
三 、课时:(1-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漫漫宇宙,有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而且许多影片公司都喜欢以这些自然现象为主题。我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这样的影片吧!那么现在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们所知道的自然现象有哪些呢?(明确:海市蜃楼 陨星坠落 彗星袭目 极地奇光等)。是的,这些自然现象无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有一种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同学们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吗?)对了是极光,极光在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让我们来走进极光认识极光吧!
展示课件
<二>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我提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看谁先找出来。(15分钟)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共写了三种古老的神话。
A、附宝观极光感而孕黄帝
B、《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
C、西方伊欧斯的传说
三个神话传说分别是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两个角度来描绘极光。 这一部分是文章中精彩的'描写部分。
2、你从“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什么?“一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一瞥”的含义是很快地看一眼,由此可知,本部分是从外观角度来描写极光。首先是从太空中观察极光,着眼于整体描写极光;然后是从极光的形态特征给极光分类;再是描写极光的亮度变化;最后说明,即使是生花妙笔也难以描写这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极光。
2)、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并说明上世纪60年代以前和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表现的极光的成因各是什么,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采取了小标题式的文章结构,因此,大体上可以根据文章的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关于极光形成的原因:一则,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光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二则,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下面我给同学们看一些极光的图片。(幻灯片)
4、(接下来我们看第三部分)
现在的科学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5、大家读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段,给极光下定义?
分析说明方法
五 全文小结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欣赏科学性的故事中汲取有益的科普知识,积累相关的信息,使我们认识到,今天的世界,还有很多如极光一类的自然现象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困扰全球科学的就有百慕大三角之迷,UFO飞碟之迷,金字塔之迷,太平洋火奴鲁岛巨石雕像之迷。面对这些,今天的人们或者只能像近代人们面对极光那样作出一点直观的描述,甚至还只能像远古人那样面对极光惊恐惶惑,不知所措。但有一点坚信不疑的是,有我们在座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如此强烈的同学在,人类一定会像认识极光那样不断地、逐渐的、越来越迅速地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迷,在更清晰也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同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最终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六、板书设计:
㈥布置作业:
1
2 完成课后练习。
篇12:《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A. 课时安排:一教时。 3月5日No.17
B.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在前两课指导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C.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筛选信息的方法及要求已有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独立筛选有关信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明确如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搜集、处理信息资料。“
首先,拟用多媒体课件(VS-080)(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D.教学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E.教学方法:教读与讨论。
F.电教手段:多媒体CD-R
G.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展示多媒体课件(CD-R“vs-080”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开场白:同学们!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或让我们享受万里晴空,或给我们带来风霜雨雪,我们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形影不离的学朋友。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却无福得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曹冲的文章,走进极光的天地去欣赏它,了解它吧。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朗读课文,独立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以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1.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井朗读。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而第三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说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了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②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选出段落: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第三部分二至三段。
2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
估计出现的问题:分不清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尤其第二部分内容较杂,不易辨析。
启发引导。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3.把选出的内容按逻辑顺序排列。
筛选至此,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引导学生按照从特征到成因机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文章条理明显,应较为顺利。
顺序如下:
①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
②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
③极光的色彩、亮度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难以描绘。
④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慢状的极光慢;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⑤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⑥第三部分第二段(极光发光原理的说明)。
4.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估计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做出取舍不当、概括性不强的种种答案。需要加工的句子主要在①④③点。可分成几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或具体引导。
第①点提示:“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下句“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大气现象”,所以把前一单句略去,句式更紧凑,表意更集中。下文还有两个信息点,一是介绍出现地点,一是光的形成原因,语言顺序应如何排列更好呢?当然“成因”与前文联系紧密。
修改结果: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第④③点提示:有些句子在文中生动活泼,描述性强,而作为信息要点的概括却不够精练,如④③句,如何使之更简洁、明晰呢?
修改结果: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五种:极光孤、极光带、极光片、极光慢、极光芒。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棒褪状的磁层。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柬。这种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励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便是极光。
以上设计旨在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又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应经常练习。
四、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以下说法供参考:
旅行家应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去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应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筛选的信息应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极光的亮度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直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极光色彩如万花筒一般出神入化等。
浪漫诗人的筛选内容首先一定是附宝、触龙和黎明女神的神话故事。在诗人心中,那些美妙的传说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的激情深深赞叹。极光的多姿多彩,形成原理,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出诗人的奇思妙想。
科研人员的职业习惯自然使他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他的阅读过程应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应是他的关注要点。如:“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他会加倍重视。
如果从学习写作出发,筛选信息自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以美妙的神话引出对极光这一自然现象的解说,湛称“风头”;描绘说明,借助熟悉的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深入浅出。学生还可以谈方方面面的优点,如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五、课堂收尾。
让学生谈一谈对筛选信息的认识及筛选的方法、思路等,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总结学习收获的良好习惯。
六、给学生提供有关资料,或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结合本文,写一篇自然科学短文。(视学生具体情况选作)。
篇13:神奇的书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背诵这首诗。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3.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4.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你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1.认字环节:点出 “履”“扉”这个字并解释 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练笔:我与书。
忆读书
教学目标
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文,阅读这些文章,要理清记叙的顺序,提取文章的要点,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悬念 笸箩 酷爱 消遣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 自已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由“读书好”引到应“多读书”并要“读好书”。
三、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围绕着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请抓住关键词,从中概括第2段至第13段的思想内容要点。(这一步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想内容要点:⑴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⑵多读书。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⑶读好书。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
四、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1、朗读第1段,思考文中关联词“一……就”的表达效果。
明确:由这个关联词构成的句子,让人感受到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
2、讨论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五、感受读书,总结归纳
1、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归纳: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多读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希望同学们多读书。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①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四.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
3.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神奇的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
神奇的极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1.课题 神奇的极光
2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
① 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发光原理。
②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思路,清楚现代与古代对极光的成因区别。
教学难点:极光的形成原理。
4课时分配
2课时
5教具与演示试验
多媒体课件
年 月 日 共 页 第 页
6、新课导入:
极光,英文名字为aurora,源自于拉丁文依欧斯一词。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尤其是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更为明显。一般呈带状、弧壮、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见视频)
7、授课内容:
一、题解:我们都知道,宇宙中风霜雨雪、万里晴空都是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我们熟悉它们,就象熟悉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我们在生活的地区却无福相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神奇的极光?“神”在哪里?又“奇”在何处?它神奇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重点字词
1)施舍(shě ):
词义:出于怜悯或积德思想,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寺庙。
舍有shè 和shě两个读音。
Shè:
①居住的房子:宿~。旅~。校~。
②居住,休息:~于山麓。
③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弟。~侄。~亲。
④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
舍 shě
①放在一边;丢开 [put;put aside]; ②放弃;舍弃 [give up];
③给,施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2)蚩尤:(音chī yóu)古代部落的名字。
《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3)t望:
拼音:liào wàng。
[look out over] 登高远望;向远处探看;查看敌情。
4)叹为观止:
叹:赞叹;止:停止;观止:看到这里就停止,不再看别的了,称赞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
5)众说纷纭:纷纭:多而杂乱。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6)辽阔无垠:垠,边。(课本印错了)
暴发和爆发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
三、课文阅读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一)课文第一部分,引述了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
即黄帝母亲附宝的故事、《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述、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的故事。
引述附宝的故事,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
引述触龙的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
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浪漫色彩。
第二部分:极光一瞥
第一段:从宏观角度瞥极光
第二段:描述形态特征
第三段:描述亮度变化的色彩
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
(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还有认为极光是太阳西沉以后,透射出来的辉光;第三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他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形成极光。
众说纷纭,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二)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极光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就是太阳风)。
四、段意
课文三部分都是围绕极光展开的,各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说明重点比较明确。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在此基础上,对极光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从外观上介绍极光。
第三部分:说明重点落在极光的成因上。
五、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全文的说明重点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它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示了极光神奇的原因。形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
六、写作特点
1、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
比如第一部分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用文学语言。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作者还用了大量比喻。
比如“磁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自然界是个魔法师”,“极光是以天空为舞台的一出话剧”,等等。不仅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还让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
3、准确的概括
课文中,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基本原理等都是作者准确的概括出来的,这样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
8、小结:
文中结论性的内容,都有准确的分析论证,并且在概括之前往往用了足够的引导性的话,在之后还有细致的分析和确凿的例子。
9、作业
课本第54页一,二。
10、教学反馈
李锦秀
篇15:纳米新星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了解纳米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 学会在课外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纳米吗?你们能猜想出纳米是什么吗?让我告诉你们一件有趣的事吧。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的刘老师曾经接到一个电话,问他纳米贵不贵,产量有多高。刘老师却告诉他说,纳米不是米,它是个不能吃的长度单位。听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纳米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纳米新星》。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同桌相互听读,纠正字音。
3. 抽学生分段接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1. 结合课后第一题,学生再读课文。
2. 抽生简单说说对纳米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联系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勾画。
2.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治理和改善环境,医疗制药)
3.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问:在环保方面,课文列举了哪些例子?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拨。
4. 让学生自读课文,列举出纳米技术在医疗方面发挥神奇作用的例子。
5. 再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6. 说说你还知道的纳米技术的其他作用。
五、作业
1. 读记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纳米新星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篇16:《神奇的极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曹冲
课题 《神奇的极光》 备课人 刘 建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1课时 上课日期 .5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教
学
设
计 重 点 辨别和筛选极光重要的信息。
难 点 极光的形成原理。
教学设想 (1)通读课文,预习有关字词; (2)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 (3)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及步骤,出示投影。
展示多媒体课件(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夏日交响乐的最后一个音符消逝在冬季降下的黑沉沉的夜幕之中,无尽无休的黑夜开始了。八个多月不见天日,八个多月的酷寒仿佛把时间也冬住了。南极的生物是怎样熬过着慢慢长夜。
它来了,极光出现了。
在岑寂的冰原上空闪动着摄人魂魄的迷人色彩,鬼魅般地飘忽不定,艳绝尘寰。几千万年,也许几亿年,它来无影去无踪不定时的光顾这里,仿佛在悄悄的眨着迷人的眼光,展示给南极冰原一个妖艳笑靥。
也许这是缥缈的梦幻,是所有蜷缩在南极冬眠的生灵此起彼伏的美丽的下乡与梦幻。
也许这是上苍显示给南极所有生灵的一个灿然的希望与期盼。
南极居民又迎来了太阳,白天终于驱走了黑暗,万物都在拥抱阳光。
在赵先生的笔下,极光是飘忽的鬼魅,是飘渺的梦幻,是娇艳的笑靥,能给人以暇想、希望和期盼。这确实“神奇”。对极光的神奇感受,古来有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对极光都有美丽的传说,不信请看《神奇的极光》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新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这篇课文分为三个小标题(要求同学们找到,并大声读出来。)
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分析课文,筛选重要信息。(20分钟)
就是提取文中的统领句、总说句、导语句、首括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以此来显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一)、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同学回答第一部分工有几个神话传说?简述其内容。
这一部分作者共引述了哪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或目的各是什么?
学生筛选信息、讨论、归纳:
黄帝母亲附宝的故事--------说明有关极光传说的古老神奇
《山海经》中的烛龙--------为了从古代的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
古希腊黎明女神故事--------追溯“极光”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
作者引用的三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各有各的目的和角度,但它们都具有浪漫色彩,美丽而动人,瑰丽而奇异。那么在古人的心目中,极光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光环呢?请看第二部分。
(二)、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走进“极光一瞥”,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瞥”。
这个字运用起来是注重介绍极光的外貌特征,描写的是有关于极光表象的东西。
问题:极光在外观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在古人的眼里有如此的神奇?
学生筛选信息、讨论、明确:
极光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极光弧、极光带、极乐片、极光幔、
极光芒)、变化莫测、宏伟壮观、似有仙气、颇具神秘、叹为观止、多姿多彩、五彩缤纷。
正因为极光外观上的这些特点,使认识水平有限的古人们产生神秘的感觉,幻想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那么极光为什么能有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外观呢,仅仅是因为人的主观感受吗?请看仔细阅读第三部分。
(三)重点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过去人们对极光成因的解说、推测有那些?( 请找出关键句,包括过渡句、总结句)
①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 大火;
②极光是红日西沉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
③籍贯是极地冰雪释放出来的太阳光。
2、今人发现发生极光现象的三要素是什么?(请找出总结句:“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①大气 ②磁场 ③太阳风
3、今人对极光成因的科学解说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太阳从不间断地向其周围的空间抛射着物质。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当这些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外层大气时,以极快的速度沿着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由于带电粒子速度很快,与空气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原子外层的电子便获得能量。当这些电子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便会产生可见光,这就是极光
打比方
4、默读第三段。紧扣三个必要条件筛选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请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极光”作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解说,要求:(1)用一个判断单句:极光是……(2)必须包括极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等。先引导学生把极光的分布成因特点的句子找出,然后再概括。)
明确:极光是太阳风粒子流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中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化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5、小结内容:
整篇文章的思路其实就围绕着两个字“神奇”来写。极光,因为神奇,所以在东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都留下了她美丽的身影。文章先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启笔,对极光的神奇作个间接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一番;然后从正面直接地介绍极光以及它真正神奇的所在;最后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探索“极光的来龙去脉”并得出结论。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完成了。总之,全文三个部分,三个小标题,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结:这篇文章写极光,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先写几种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有关的名称,极尽瑰丽奇异,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并容易引起思考:古人为什么对极光能有这样的神奇感觉?然后承接第一部分,极力描写极光的形状和色彩: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变化莫测,似是对人们疑问的解答,同时又引起人们的思考:极光的些神奇色彩从何而来?于是作者又承接这个疑问,说明极光的成因和本质(同时指出以前的几种错误认识)。这样的叙说符合人们的心理过程。
其实,作为读者,还可以倒过来阅读,先了解极光形成的原理,然后用原理解释第二部分的现象,最后用这两部分的内容解释先古认识水平有限的古人幻想出来的种种神话传说。这符合事理的内在关系。)
四、方法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筛选文章信息的方法:
1、注意大小标题。说明文可以先看标题,因为很大部分的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中心,例如本文的三个标题就概括了个部分的内容。
2、 注意找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的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有: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的最基本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进度。 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
五、拓展练习(10 分钟)
师:这篇文章,我们学习到这儿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把我们四大组分配角色。第一大组是参加“美丽极光等你来”旅行社的旅行者。第二大组是“七彩梦”浪漫诗人小团体。第三大组是“探寻神秘极光”科研所。第四组是~~~~
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师:可不能小看学生,学生以后会变成诗人,旅行家,或是科学家,前途无量啊。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讨论时间,如果你们各在其职,当读这篇课文时,会对哪一节特别有兴趣,或是特别有感触?语句也可以。
以下说法供参考:
1.会对第二节比较感兴趣。有三点:(师要赞许他的条理清晰)第一:它出现的区域,这样可以为我确定路线。第二:极光的色彩和形状,有多大的吸引力。第三:路费贵不贵..( 很实际的一个旅行者,但是他还是说的很好。第一组的旅行家很棒)
旅行家应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去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应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筛选的信息应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极光的亮度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直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极光色彩如万花筒一般出神入化等
2.第一节很美,第二节把极光描写的很炫。诗人的创造都要靠灵感,绚丽的光彩和美丽的语言可以把这位诗人的的灵感唤起
浪漫诗人的筛选内容首先一定是附宝、触龙和黎明女神的神话故事。在诗人心中,那些美妙的传说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的激情深深赞叹。极光的多姿多彩,形成原理,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出诗人的奇思妙想。
3.(科学家上场。我是科学家,我更注重的是最后一节。这可以为我研究极光提供一些备要的数据和资料。
科研人员的职业习惯自然使他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他的阅读过程应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应是他的关注要点。如:“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他会加倍重视。
4.(结合高考写作)第一 这篇文章,先用神话故事,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用在高考作文里,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第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是俗语,偶尔用几句,也好。雅俗共赏)
第四:最后一段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让大家意识到研究极光的现实性。高考作文也应该关注现实
(太精彩了,我没想到我们学生这么棒)
如果从学习写作出发,筛选信息自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以美妙的神话引出对极光这一自然现象的解说,湛称“风头”;描绘说明,借助熟悉的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深入浅出。学生还可以谈方方面面的优点,如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六、布置作业:
筛选出重要信息,课后完成本文的缩写,字数在300字左右。
篇17:神奇的极光(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注意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以此为方法来获得极光的知识;
领会作者将生动的描写和恰当比喻融入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极光,英文名字为aurora,源自于拉丁文依欧斯一词。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尤其是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更为明显。一般呈带状、弧壮、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问题解答。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课文三部分都是围绕极光展开的,各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说明重点比较明确。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在此基础上,对极光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从外观上介绍极光。
第三部分:说明重点落在极光的成因上。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全文的说明重点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它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示了极光神奇的原因。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文章总共引用了三种神话传说。
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
二是在《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
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第二种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到极光的影子;第三种的引用偏重于追溯“极光这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
它们都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还有认为极光是太阳西沉以后,透射出来的辉光;第三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他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形成极光。
众说纷纭,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极光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就是太阳风)。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它是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地磁场把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而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就是人们见到的极光。
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光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
了解本文的说明特色。
形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比如第一部分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用文学语言。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作者还用了大量比喻。比如“磁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自然界是个魔法师”,“极光是以天空为舞台的一出话剧”,等等。不仅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还让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
课文中,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基本原理等都是作者准确的概括出来的,这样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
特别是文中结论性的内容,都有准确的分析论证,并且在概括之前往往用了足够的引导性的话,在之后还有细致的分析和确凿的例子。
小结。
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课。
篇18:写作教学设计《神奇的动物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写作教学设计《神奇的动物世界》
一. 设计理念:适用于3-4年级的学生,紧扣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思维,做个“有心人”。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动物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
2.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3.由观察引起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重难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死而后已所想所感所悟,语句连贯、通顺,习作有个性。
四. 课时:二课时
五. 课前准备:
在课前,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观察(如:看电视、电脑、书刊等)并收集一定的素材,可从一定的知识点入手。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镜,导入活动
1. 用课件播放若干幅动物的图片,并附有从旁解说,类似《人与自然》的电视节目。
2. 老师语言引导:世界上的动物神奇奥秘,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针对自己较感兴趣的动物谈谈看法)。
3.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个简单的总结或板书。
<二>.分组交流
(出示蚂蚁图片)
师:同学们,动物界实在是太神奇了,那你们知道蚂蚁会说话吗?其实,蚂蚁是会说话的,蚂蚁的话是很轻的,但已经能够用磁带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听到蚂蚁怎样讲话.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重好多倍的东西,而人就不能呢?再如蝴蝶被砍了头立即会死去吗?蜜蜂蛰人后为何会死呢?在大自然里每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睁开眼睛,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
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互动评价(对课前准备的交流)
[写作教学设计《神奇的动物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9:《神奇的色素》教学设计
《神奇的色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色素。
2.让孩子从实验中发现色素只溶于水、不溶于牛奶的特点。
3.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探究的乐趣。
学生情况:神奇的大自然,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也隐藏了各种颜色的染料,当幼儿在草地上打滚,会发现衣服染上了小草的'绿色,吃火龙果时,小手会变成紫色……,这些都引来孩子的阵阵欢呼和探究的眼神。而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着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本能的观察行为。
探究任务:通过牛奶跳舞家和制作熔岩灯,让孩子从实验合作探究中发现色素只溶于水、不溶于牛奶的特点,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色素
(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食物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吗?
小结:正是因为食用色素的存在,使得食物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二、实验操作,感知色素的特点
(一)牛奶跳舞家
实验方法:将不同颜色的色素滴入装有牛奶的盘子里,再用棉签蘸一些洗洁精,将其接触到牛奶中央色素集中的地方。
小结:
1.牛奶可溶于水,不溶于牛奶。
2.牛奶中的脂肪和洗洁精中的活性因子会发生反应,从而破坏了牛奶的表面张力。
(二)制作熔岩灯
实验方法:在瓶子里装好比例为3:1的水和油,再倒入色素,将瓶子放在手电筒上,最后放入泡腾片。
小结:
1.水油不相溶,密度大的液体沉在下面,密度小的物体飘在上面。
2.沸腾片和水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气泡。
三、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学习资源:科学实验室,教学一体机
评价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具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目标达成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篇20:神奇的艺术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操作要领,学会设置艺术字的格式,学会用艺术字工具栏修改艺术字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提高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艺术字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帮助、关爱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够根据需要修改艺术字。
难点:使学生正确使用“艺术字”工具栏。
三、教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
四、学法
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五、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课前准备的家乡美景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以艺术字的形式给出答案,让学生对艺术字产生印象,然后提出都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艺术字?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精美的艺术字,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同学们喜不喜欢艺术字呢?想不想一起来学习艺术字?通过问题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神奇的艺术字
(二)任务驱动
1、合作探究
插入艺术字。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找一找怎么插入艺术字,遇到问题时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播。
教师活动:
现在哪组同学想汇报并演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呢?你是如何插入艺术字的?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演示并说明操作过程。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讲解时,及时弥补不足及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让掌握较快的同学到前面做小老师,即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2、编辑修饰艺术字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插入的艺术字,你和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让学生汇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汇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总结修饰方法通过艺术字工具栏进行修改,并板书——艺术字工具栏。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更能理解新知的学习。)
3、动手实践大比拼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活动要求,打开桌面的“拓展练习”文件夹,打开其中的一个习题,给古诗修改错别字,添加古诗标题,并调整大小,位置等修饰。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要互相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比(课件出示评价表),小组内选出最好的作品进行小组间评比。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活动要求,让后小组评比选出最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比拼,让学生对今天说学知识的巩固并有提升的空间,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成功完成活动的成功喜悦。)
4、教师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并鼓励学生在我们身边的就像教室里有许多地方是可以用艺术字来设计的,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的观察、思考,用上今天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班级美化贡献一份力量。
★ 小班开课教案
★ 林中小溪教案
【神奇的纳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20篇)】相关文章:
赶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16
《海底世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4-30
成语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06
一堂体验探究式作文课实录2023-01-18
称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6-05
《我改变的事物》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4
学术会议通知2024-01-11
观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17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07
海底世界教学教案范文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