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集锦12篇)由网友“kl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
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学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方法。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体会文中蕴含深刻的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化身为小溪去体察的。
4、反复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点分析: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难点分析:
1、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前准备:
1、读课文,用图示法标绘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2、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教学思路:
一、导课激趣
指名背诵《鼎湖山听泉》中,自己所喜欢的精彩文段。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检查预习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拿出所画的图示,静心聆听,让自己虽作者的文笔,一起沿小溪而行。
三、理清思路
听了同学的朗读,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
四、研读赏析
1、随着这条林间小溪一路流淌,我们对这条小溪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这条小溪的认识如何,并结合具体文句谈谈看法。
自信执著: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额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坚强勇敢: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汇合起来,全力冲击着被百年云杉的许多粗壮树根所加固的陡岸。一颗巨大的百年云杉,被小溪冲倒。
乐观积极: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了障碍,才有生活;
不贪享受: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
2、在小溪流经的途中,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像它一样的积极乐观执著和坚定呢?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呢?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凝滞的、安与平淡地、丧失激情的)
(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等等。)
3、通过小溪这一路的流程,结合上面同学们的解读,请说一说你从这条小溪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①生命历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②战胜困难要有信心和毅力。③人生奋斗要有远大的终极的目标。④人要积极迎接挑战。⑤所有的道路最终都是为了到达终极的目标。等等
4、随着小溪我们不仅进行了一次自然自旅,而且还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在这次旅行中,同学们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那么,作者此时的内心情感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第33——34段。
要理解这里作者的心理情感,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普里什文前苏联农艺家、作家,长期生活在俄罗斯高加索林区,长期的森林生活是极为孤独的。结合背景同学讨论。
(现在作者在解读自然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思考,领略到幸福的所在,从而找回了自己。就像那奔腾的小溪,最终到达了大洋。)
五、品读感悟
自由选读你最喜欢的文段。在诵读中,表现出你的理解和情感。
六、课外练笔
自然给我们的启迪真是太多太多了。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去获取人生的感悟和理想。课外,仔细用心观察大自然,自然的景致给你的启迪感悟和体会,用文字表现出来。
【教学总结】
《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在第一课时里,我安排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
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课文各自然段的意思,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上课的引入环节,课堂上就让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体现阅读感受的多元性。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对小溪有大概的了解。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层次安排。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不能粗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在课堂上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就行。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为学生解决的。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
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与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篇2:九年级《林中小溪》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画面,激情导入
(播放有关小溪的画面。)
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高山无语,显示出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出自己的纷繁多样。大家看看画面上的小溪,脉脉细流,无声无息,却一往无前,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诗体随笔——《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又象征着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介绍作者。)
教师补充: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作家。18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关于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发情怀而创作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教师配乐朗读,听后学生相互交流,谈谈对本文的感受。
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句画出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朗读几遍。
3.请同学来朗诵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
调动学生朗诵热情,边读边评。学生多次朗读,反复吟诵,目的是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4.梳理,归纳:
(学生读书、梳理、思考。)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你如何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找出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探讨归纳,明确:“障碍”一词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生活同样也是如此;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对待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去克服。
(2)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拟人的句子,并思考这象征着什么。
明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明确:小溪具有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4)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后又奋然前行,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如同小溪,在奋斗后也会同样流入心灵的彼岸。
(5)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寓意即可。指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含义上联系生活现实。)
(6)作者除了描写小溪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同桌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明确:除小溪外,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这些意象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 在文中起到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
四、归纳拓展
1.作者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课下收集有关普里什文生活和创作经历与作品特点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习,明白了在普里什文的笔下小溪具备的精神与品质,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与了解普里什文的思想世界。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他的笔下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二、品味感悟
1.找一找,品一品。
(1)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它优美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本文朴实无华却充满灵性的语言。
讨论并明确:本文的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一,带有口语色彩。就像是和你对话似的。比如的开头部分,就像是和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谈话,没有一点做作。第二,直接现实性。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写水急,并不满足于湍急、奔流等一类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先写溪水的心态——满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最后再作比拟。第三,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2.想一想,谈一谈。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普里什文生活资料,想一想,为什么普里什文的文笔这样清新流畅而又寓含着自然的气息?
(2)启发学生结合普里什文的生活经历来谈。
教师点拨后归纳:作为林学家,长期生活在森林里是相当孤独的,但他能够仔细观察生活的原生态,用心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找到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他的语言含着泥土的芳香与自然的气味,令人顿悟,开人心智。
3.悟一悟,练一练。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 高山 沙漠 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三、归纳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到:
(1)本文情景交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
(2)语言优美,运用白描的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
(3)表现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资料宝藏】
1.鸟兽不惊!普里什文的理想国度
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善于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19,他到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鸟》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
最初听说普里什文这个名字,是在12月。当我收到参加普里什文文集出版座谈会的请柬,因年底事忙又对其一无所知而准备放弃时,是《人与自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靳恩平专门打来电话,落实参加研讨事宜,我才决定赴会的。可以说,无知的我,刚刚知道普里什文,并从对他的无知,通过这几天的“恶补”,变成略知一二的,而此刻,竟还油然生出一种神交已久的亲切感,似乎普里什文早已和我相知,只是名字一直没有对上号似的。因为,此时,在我工作的千亩麋鹿苑,春寒料峭中求偶的戴胜;荒草中偶尔撞见对我回眸而视的狍子;枯柳上十几只正襟危坐、怒目圆睁的长耳枭;凌空飞过、双翅生风的大群的绿头鸭;翻飞鸣啭,伴我而行的一对大山雀……无不与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等作品中描述的情景相暗合。
那天,社科院大楼的外文所,高朋满座,尽是研究和精通俄国文学的出版家、翻译家、理论家。我,好像还有国家林业局的陈司长,则是作为动物保护或环保人士被邀请到会的。文集的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赠给与会者每人一套普里什文文集:包括《鸟儿不惊的地方》、《人参》、《大地的眼睛》、《大自然的日历》、《恶老头的锁链》,我才算开始领略和接触这位号称“伟大的牧神”、“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先驱”的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当时,仓促地翻阅几下,便要发表什么有见地的言论,真有些难为人。好在陈司长要先说先走,他在肯定文集的同时,从当今保护动物的主流入手,指出作品的时代局限性:狩猎行为,已经过时,提醒读者,不宜倡导。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在当年已属难能可贵,无可指责。其实,普里什文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已经把狩猎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做了精到的阐述:“在某种场合,狩猎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或获得欢乐的诗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我的狩猎中会产生出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自然的事业。”真是先知先觉,我国林业院校的保护专业,前身就是狩猎专业,我们今天林业部门的动植物保护处,以前就叫“狩猎办”。记得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我坦白地说:作为从事动物保护科普创作的我,很惭愧,以前竟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写自然、写动物的俄国作家、一个可亲可敬的俄国“老头”,直到81岁高龄,还笔耕不辍。我曾以为,生态文学多产生于欧美,《论自然》的作者爱默生、《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我们的国家公园》的作者约翰缪尔、《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都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而普里什文何许人也?真的不知道。后来,通过浏览《鸟儿不惊的地方》,我读到一段惊世骇俗的、涉及保护生灵的话语:“一位令人起敬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不仅不伤害天鹅,而且连野鸭子都不去碰一碰的人……伊凡在春天杀了一只天鹅,他在秋天就死了……”作为上个世纪初的人,普里什文能有这样的“生态意识”,无疑是超前的。
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普里什文,童年时代是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的。青年时代曾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开始工作时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早期的这种经历,对他在一生的写作生涯中,以专业的视角和精到的语汇描述自然大有裨益。他描述的动物几乎都是具体到“种”,“森林里是鸟,有花尾榛鸡、黑琴鸡、松鸡……空中驰骋着海鸥、燕鸥、贼鸥和沙鸥……记录的海兽有海象、环斑海豹、髯海豹、格陵兰海豹,还有白鲸……”、“除了驼鹿,花鹿,猎人们还打狼獾、艾鼬、水獭和白鼬”。
弃农从文后的普里什文专事写作,先是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完成于1907年的考察见闻式的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即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他忠实地记述了不少老人的话便可见一斑:“现在的人更聪明,更健壮,可是,古代人生活得更舒服。”“这些精神上富足的人们不为一文钱而出卖自己,他们不抽烟、不喝茶和酒。因此,这里荡漾着旧日的诗意……”,“每一位老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现在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生活琴弦,只要你能够轻轻拨响它,他就会活跃起来,像一位艺术家一样把他的往年岁月娓娓道来。在故事的末尾,他还会向你表示感谢,由于你的出现而又重心燃起他那已渐渐熄灭的心灵之火。”普里什文独辟蹊径的文风,使其被认为是“科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中的科学家”。因此也有人说,他是从俄国的北方走进俄国的文学的。
普里什文的一生,是人在旅程、跋山涉水的一生,行吟漫游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但他的旅行,绝非今天意义的旅游,如今快餐式的旅游多是为证明去过某地而留此存照而已。如同一批被送上传送带、没有主见、失魂落魄、被钱驱使的货物。读读普里什文,真是自惭形秽。他行走着,像一个朝圣者在朝觐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圣殿之后,终于采用自然材料建起了他的文学庙宇。正如本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的博导、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先生所说:普里什文是一个观察细致、体验充分的行者,一个充满温情和爱意的行者,更是一个思想着的行者。在他接下来的一部部著作中,日益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吻合”。
这是《人参》中饶有趣味的一段:“那是满洲里按季节迁徙的山羊和麝……在一面高高的峡谷陡坡上,看见一只公山羊,我猜想它已经发觉了我,在用它的语言骂我哩。正当饥肠辘辘的我用枪瞄准它时,我又看见山羊不远的柞树下躺着一头粗壮的野猪。原来,山羊不是骂我,而是骂那只野猪……”用他自己在《灰猫头鹰》中的一段话来解释:这样既描写人又描写动物,才是描写动物的准确方法。
如今,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有幸阅读普里什文,仿佛是与他做了一次心向自然的回归。他渴望的是这样的国度,“那里没人捕杀鸟儿,既不喂养鸟,也不保护鸟,只是与鸟和平共处”。聊以安慰的是,这个保护自然的渴望,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当代文明的趋向,让世界充满爱,让鸟兽不再惊骇,使万物重归和谐,不仅是一种忏悔,更是一种救赎。
(摘自《中国环境报》)
2. 普里什文的面貌(徐鲁)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在整个世界文学中,也未必能找到和普里什文并驾齐驱的作家。他认为普里什文的.散文有充分的根据可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它们时而有如芳草簌簌做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啾啾争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普里什文自己则如是坦言:“我的全部道路就是从孤独走向人间。我写书就像是为自己的后辈写一篇关于心灵的遗嘱,为的是让他们理解他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并吸收它,从而受益。”
普里什文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大自然的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如林中滴水一样纯净和明亮,折射着大自然四季的色彩和光芒。虽然他青少年时代也曾因为热衷于政治和自由思想的宣传被学校开除,还曾被捕入狱。但他最终从林子里的无数条岔路中选择了人烟稀少的那一条。他去了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并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回国后他便一直从事农艺师的工作,还为一些农艺杂志写一些专业方面的。他是俄国地理学会的会员,曾经在祖国各地考察和旅行。这为他以后成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做了扎实和丰富的准备。
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一篇儿童故事《萨绍克》。后来在他的作品里,仍有大量的为孩子们创作的动物散文故事和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小说与散文。因此,他也是一位公认的儿童文学家。在他游历俄国北方地区之后,他写出了散文特写集《鸟儿不惊的地方》。这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的地位。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读到这本散文集后说:“这只能是诗!同时还是什么别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别的什么”也许就是指普里什文作品在优美的文学性之外,还具有丰富和准确的有关地理学、方志学、动植物学、民俗学、气象学、农艺学、物候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性与趣味性。19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物候笔记体散文集《别连杰的水泉》,后来又加以补充,改名为《大自然的日历》。他另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散文是《大地的眼睛》。
普里什文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的。他热爱大自然到了几乎将自己变成了它的一个器官的程度。他的全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在表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在于发现大自然自身所蕴藏的美丽、丰富、神秘和神奇,表达他个人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飞鸟走兽的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感受。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普里什文的作品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而且普里什文本人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1954年,普里什文去世后,人们整理出版了他留下的大量的关于自然观察的笔记中的一部分。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就其内容来看,这是一部惊人的巨著,充满富有诗意的思想和出乎意料简短的观察结果——普里什文在这些笔记中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无论是在《大地的眼睛》里,还是在《大自然的日历》里,普里什文都以自己丰富的物候学、气象学、方志学以及动植物方面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为基础,用优美的有如抒情诗和钻石一般的语言,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俄罗斯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和景色,尤其是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美质和秘密。在这些短小的散文里,我们能够从一滴水、一缕雾气、一棵白桦树或榛树、一朵肺草花上,逼真地感到了大自然的温柔、宽阔、包容和坚韧的性格;我们也从那些大雷鸟、天鹅、仙鹤、青蛙、苍头燕雀、白眉鸫鸟、杜鹃、夜莺、雨燕、金龟子、蜉蝣、蛇、松鼠、雪兔、胡獾……的生存方式与生命状态里,感知和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和和谐相处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又是以“普里什文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分析的:“如果说文学中有潜台词——作品的第二种含义,如同回声一般反映主音并使之在我们意识中巩固下来的、第二次出现的幻象——那么,普里什文就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这一潜台词的秘密就是:由于看到小树林、野兽、云彩、河流、僻静的灌木丛,由于看到某一棵醋柳第二次开花,产生了他个人的十分隐秘的内心感觉,这种内心的感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并赋予大自然一种特殊的、普里什文的面貌。”这种“普里什文面貌”即是任何其他作家无法模仿和取代的风格。
(摘自7月9日《中华读书报》)
3.被淡忘的普里什文(杨怀玉)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十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
表面上看,俄罗斯人一直在读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新俄罗斯时代,人们对他的兴趣似乎也并没有明显衰减,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出版热潮的背后,普里什文的文学意义实际上却在悲剧性地被淡忘和湮没。从当下普里什文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定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和精神意义都被大大贬低,他创作中的儿童视角被狭义的儿童文学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书几乎都属于“中小学生文库”、“儿童经典”系列),以至于再版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两部童话和描写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连《人参》、《叶芹草》这样的作品都难以受到青睐,更毋宁说那些始终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长篇和中篇小说。
面对现状,我们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们似乎应该庆幸,许多成年人依然在不舍不弃地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我们不想否认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商业利润和对作家狭隘的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对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当普里什文仅仅是作为儿童作家被看待时,我们又感到无言的悲哀。悲哀来自我们对普里什文的些许理解:对他为人、为艺术的诚恳,对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以排解的矛盾,对他艺术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悲哀来自于他在今天俄罗斯读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这样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变地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不断增生的误念,随着作品发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广愈深。只要将普里什文的专著与结集出版物的发行种类和数量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普里什文作为“这一个”,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家的独特性正在无奈地消隐于“这一类”中。
可是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则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认:“《鸟儿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成人的书籍之一。”作为普里什文开创的哲理抒情散文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不少名家高度评价的作家,今天却只被认定为写自然风景、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尤其想指出文学批评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
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发现,体现的是一种“史”的眼光。从文学史建设的立场出发,重新研读普里什文不仅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发展的俄罗斯现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艺术特质,同时对于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而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整体也大有裨益。而且,作为中国的研究者,立足于当下的历史语境和中国人的阅读体验,普里什文对于我们未尝没有新的意义,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造的历史资源而被继承和发展。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来,自然美和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他对于自然、大地的兴趣,近于一种纯粹的诗情,而其目标在于对人性的发现,对人生之为艺术的赏鉴。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粗心的现代人。我们痛感,这分明是我们某些能力的衰退或丧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一种文化。也许有人认为普里什文简单,但是,他却能使自己并不繁杂的理论设想融于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了艺术的丰富。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称:“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
4.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歌手
刘文飞主编的《普里什文文集》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5卷,分为《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锁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和《大地的眼睛》。
“诗人和哲人”。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一只夜莺在我窗下通宵歌唱。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夜莺和云雀:在莎士比亚之后,人类一再重复这些关于夜晚(夜莺)和清晨(云雀)的大自然的信号。在夜莺歌声的伴奏下,我想,莎士比亚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素材,放进他的诗篇,纯属偶然;我却把这当作我的道路。”是的,在这条道路上歌唱到最后一息的普里什文,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大自然的歌手。
普里什文(1873—1954)是苏俄著名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大师,高尔基称他为“诗人和哲人”。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主要作品有《鸟儿不惊的地方》、《大自然的日历》、《人参》、《林中水滴》、《大地的眼睛》等。散文诗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普里什文说:“我笔下写的是大自然,自己心中想的却是人。”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充满令人心旷神怡的诗意和哲理。他的散文诗清丽流畅,意境隽永,蕴含着一种音乐的韵律,令人读来爱不释手。
我刚开始学写诗时,拼命般地读了一些世界名著,让我多年都不能忘怀的就有《林中水滴》。这部散文诗是普里什文创作成就的高峰之一,它把我带进了一个森林的王国,并鲜明生动地展示出这个王国的美丽和丰富。有人说《林中水滴》写出了有关大自然和创作的浓缩的哲理——普里什文在观察自然界时,总爱联系他身边的生活,联系人生,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他在书中写道:“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只要人有意,便可以和他身外所存的一切互相呼应。”他主张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例如他写的《瑞香》:“这种花远远闻去异香扑鼻,有如风信子,但移近鼻子,却有一股怪味,比狼的臊气还难闻。我望着它,心里好不奇怪,并从它身上想起了一些熟人:他们远远望去,丰姿英俊,近前一看,却同豺狼一般,其臭难闻。”
普里什文那双善于在大自然中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慧眼所捕捉到的美妙的瞬间,使他笔下的许多作品充溢着诗情画意和哲理,有时还带有几分幽默。他的《蘑菇也会走路》是这样写的:
“有蘑菇吗?”我问护林员的小女儿。
“有毛头乳菌,松乳菌,牛肝菌。”
“白蘑菇呢?”
“也有白蘑菇,只是眼下天冷了,白蘑菇都搬到枞树底下去了。白桦树下面您找也用不着找——都在枞树底下哩。”
“它们怎么能搬家呢,你什么时候看过蘑菇走路啊?”
小姑娘慌了,但突然明白了我的意思,于是做了个狡黠的鬼脸,回答我说:“它们是在夜里走路啊,我怎么能在夜里看到它们呢?这是谁也看不见的。”
这真是神来之笔,简直就是“在春天的口授下写的”。普里什文的许多作品,都不是凭记忆写的,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在户外原地写的,在潮湿的树桩上写的。他的词句不是产生于书桌旁,而是在自然界直接观察时,不断发现动植物的新现象和未经研究过的特点时,脱颖而出的。这从他的《第一朵花儿》里看得更加分明:“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星,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儿开放了。”他还说:“如果有心细察锦毯一般的大地,无论哪个树桩的废墟都显得那么美丽如画,着实不亚于富丽堂皇的宫廷和宝塔的废墟。”
普里什文之所以能准确观察大自然,得益于他原是一位通晓动植物的专家。我没有像他那样去观察大自然,我仅仅是从他的书中去亲近大自然的,每读到触及心灵之处,就在天头地角的空白里写下瞬间的收获。他在《松树的方式》里写道:“难得看到松树垂下自己的翅膀——树枝;它们在生长的时候甩掉自己身上留在阴影里的一切,一心向上的树枝仿佛要把整棵大树都带上天去。”读到这里,由于触及了我的心灵,我几乎是在瞬间写出了《树》这首小诗:你的根须/伸向泥土/泥土并没有把你埋没//你的枝叶/是无数只翅膀/但你并没有飞到天上(19第2期《绿风》诗刊)。
上个世纪末,老诗人牛汉预言中国今后的诗可能更接近一种自然景观,“河边上、悬崖旁,哪儿都可以长。”在年第1期《扬子江》诗刊上,我读到张德强的一首《也算春色》: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被房产商/圈进规划图里/春天在文件夹中窒息了//第二年的雨/锈红了成堆的钢筋/仍有一二株油菜/从缝隙中悄悄探出头来。这首诗让我想起遍及全国的“圈地运动”,各级“开发区”,大小“工业园”,举目皆是。好在圈地圈不住雨露和阳光,一年两年三年过后,一些被圈的土地上,依然有油菜和小麦在顽强地生长。看到圈起的土地里长出的庄稼,谁能说那不是活生生的讽刺诗?我甚至觉得张德强的这首小诗,也是从那里移植过来的。
我由此又想到了普里什文,我觉得他的散文诗就生长在大自然里,诗里分明还带有植物、动物和泥土的气息。
篇3: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讨论交流
1、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2、补充: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3、指出: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2、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人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三、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1、小结: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林中小溪》赏析
谢大光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普里什文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你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现在,让我们随着《林中小溪》作者普里什文的生花妙笔走进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的森林。那里有薄冰悄悄脆响,那里有清泉潺潺流淌,那里有芳草簌簌作声,那里有百鸟和鸣,那里有黑星黄粉蝶翩翩起舞。溪流总是向前,越过一切障碍向前,我们随溪流,随作者,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请看这一段:
“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在于这样一飞—落。有一只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
这段文字写空地的美景:写一群小生命,多彩多姿,生机勃勃。
作者观察和表达都细致入微,写色彩,情态,如“小黄花” “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动作描写尤其贴切,如“蹿出”“贴着水面飞”“往四面八方乱窜”“翩翩飞舞”。
作者怀着一颗“爱”的心来‘亲近自然,不用世俗的眼光,不依功利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于是,他把小生物们写得灵动可爱,苍蝇和小甲虫让人赏心悦目,而那“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多惹人怜爱呀。
再品味这两句:
1、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如这段文字,写水微微有些急,并没有满足于湍急、奔流等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先写它的心态——毫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然后比拟。
2、你顺着小溪会突然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你会听见,一只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竟会响遍整个树林。
这段文字写树林的宁静平和。但似乎声响很大,有声音“响遍整个树林”。什么声响呢?“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低呜”则声音不大,“簌簌声”就更是微小,则整个树林响遍这种声音恰是因为环境的宁静。这里很好的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方法。
作者从这些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以前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上此课前先让同学读了两遍,一开始上课就请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通过这个环节,我了解到同学们基本读懂了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也知道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就介绍了作者的生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说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有的同学结合我们的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我都予以了肯定。感觉今天的一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活跃,我也很享受。
上完后想想今天课上得比较开心,原因在于正确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才会上得比较顺心吧
篇4:林中小溪(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林中小溪(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倪明
课 时 :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讨论交流
1.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2.补充: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3.指出: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2.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人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三、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1.小结: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作者邮箱: niming414@163.com
[1]
林中小溪(网友来稿)(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林中小溪》
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人便会毫无生气地走过这一生,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可能在学习中也可能在人际交往上。
在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拦路虎,我要做的就是去接受它,处理它,记住它并放下它。也正是这些困难成就了最好的我们。更是对我这种马上面临中考的人来说,去放下心里的紧张,不安也是一种莫大的挑战。对于不好的事情坦然接受,然后奋发向上。
人应该有深刻的生命体会,而不是浮华的活着。遭受挫折不但可以使人生积累经验,而且挫折可使人生得到不断的升华。
篇6:林中小溪
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如果遇到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有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春天一到竟还长出了新绿,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发出潺潺的声音。
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算是既对影子的颤动又对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途中有一片宽阔的洼地。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
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煞像一只大蜘蛛,灰蒙蒙的,爬在水面上,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
云杉和白杨的种子在漂浮着。……
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一股股水流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这“早晚”之声整天整夜地响个不断。当最后一滴水还没有流完,当春天的小溪还没有干涸的时候,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篇7: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预习导学案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18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
【作者写作《林中小溪》时的心态】
在国外求学时,他在巴黎遇到俄罗斯女大学生瓦尔瓦拉·彼得罗茨娜·伊兹马尔科娃……他们拟定模模糊糊的未来计划。但他们只相爱了两个星期,因为姑娘以女性的敏感明白了,她“只是作为他起飞的一个根由”,她要的是普通的、可靠的、实在的东西,而他心高志大,要飞遍天下,以便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于是他们分手了。普里什文痛苦了好久,却又不得不瞒着别人。他终于回到祖国,回到了俄罗斯的大地上。恋人虽然失去了,她的美丽的形象却反映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上,令作家欣赏不尽,不时触发他的诗情。在作家笔下,恋人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融合成了一体。由于心中充满了爱,大自然的光、色、时空、气候等等的瞬息间的细微变化,动物的万般情趣,总是难逃他的眼睛……作家本人,写他从孤单到合群,从不幸到幸福,终于“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知识预习
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粼粼( ) 吝啬( ) 竭尽( ) 簌簌( ) 茸茸( ) qiè意( ) 涟yī( ) chánchán流水( ) 和xù( ) 干hé( ) 车zhé( ) 分道扬biāo( )
1.línlín lìnsè jié sùsù róngróng 惬 漪 潺潺 煦 涸 辙 镳
课堂探究
一.导课激趣
指名背诵《鼎湖山听泉》中,自己所喜欢的精彩文段。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理解题意:
本文选自《林中水滴》。“林”指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森林,作者曾在那里作过长期的野外考察。题目“林中小溪”的“林中”点明了地点,“小溪”点明了描写对象,题目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正是从溪水冲决一切障碍,奋然前行的形象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二.理清思路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听了同学的朗读,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
三.赏析课文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
【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 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3.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作者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情景写活了,请画出:
【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4.提问: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讨论并归纳】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
5.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①“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②“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③“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⑤“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⑥“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⑦“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6.小结
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篇8: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预习导学案
1.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美景,借助摄像师的镜头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
B.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分道扬镳了。
C.据美国国际部专家透露,美国将在五年内用纳米技术建造一支别具匠心的微型军队。
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再求全责备了。
2.下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欺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
B.太阳不甘寂寞,让那水流的紧张的影子在树干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闪。
C.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算是既对影子的颤动又对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D. 小白杨树被冲歪在水下,像一条条蛇似的顺流而去。
3.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澳门漂离祖国4,难道能否认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B.沿江一带的农户为提高地力,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C.从去年秋季以来,禁止和宣传在长江上游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已经取
D.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快捷的求医机制。
4.句子仿写。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5.填空。
①《林中小溪》的作者是_______(国家)________。
②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_______________,但是毫无疑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D 3.D(A多用了否定词,去掉“不”。B“扩种”与“面积”动宾搭配不当。C“和宣传”改为“的宣传”,并放到“林木”后面。) 4.略 5.(1)苏联 普里什文(2)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 小溪早晚会流人大洋的自由的水中 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 正是生活
课后作业
1. 课后练习一、二。
2.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反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语文林中小溪预习教案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18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
【作者写作《林中小溪》时的心态】
在国外求学时,他在巴黎遇到俄罗斯女大学生瓦尔瓦拉·彼得罗茨娜·伊兹马尔科娃……他们拟定模模糊糊的未来计划。但他们只相爱了两个星期,因为姑娘以女性的敏感明白了,她“只是作为他起飞的一个根由”,她要的是普通的、可靠的、实在的东西,而他心高志大,要飞遍天下,以便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于是他们分手了。普里什文痛苦了好久,却又不得不瞒着别人。他终于回到祖国,回到了俄罗斯的大地上。恋人虽然失去了,她的美丽的形象却反映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上,令作家欣赏不尽,不时触发他的诗情。在作家笔下,恋人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融合成了一体。由于心中充满了爱,大自然的光、色、时空、气候等等的瞬息间的细微变化,动物的万般情趣,总是难逃他的眼睛……作家本人,写他从孤单到合群,从不幸到幸福,终于“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知识预习
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粼粼( ) 吝啬( ) 竭尽( ) 簌簌( ) 茸茸( ) qiè意( ) 涟yī( ) chánchán流水( ) 和xù( ) 干hé( ) 车zhé( ) 分道扬biāo( )
1.línlín lìnsè jié sùsù róngróng 惬 漪 潺潺 煦 涸 辙 镳
课堂探究
一.导课激趣
指名背诵《鼎湖山听泉》中,自己所喜欢的精彩文段。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理解题意:
本文选自《林中水滴》。“林”指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森林,作者曾在那里作过长期的野外考察。题目“林中小溪”的“林中”点明了地点,“小溪”点明了描写对象,题目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正是从溪水冲决一切障碍,奋然前行的形象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二.理清思路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听了同学的朗读,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
篇10:语文林中小溪预习教案
一.赏析课文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
【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 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3.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作者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情景写活了,请画出:
【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4.提问: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讨论并归纳】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
5.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①“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②“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③“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⑤“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⑥“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⑦“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6.小结
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篇11:第2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
第2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苏教版)
第2课林中小溪教学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小溪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结合课后思考题,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 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
2.诵读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大意。
3.小结并布置作业 。 3.完成作业 。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
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
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
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
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
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
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
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
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
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
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
一位学生完成。
1.齐声回答:普里什文。
2.介绍:作者普里什文,他曾经当过农
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
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主要作品
收入《普里什文文集》。
3.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明
确: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涟漪:
细小的波纹;潺潺:形容溪水,泉水
等流动的声音;干涸:(河道,池塘
等)没有水;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
声音;萦绕:缠绕回旋。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
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
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
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1.齐声朗读课文。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在诵
读中认真领会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
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教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
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
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
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
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
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
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
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
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
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
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
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
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
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
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
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
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
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
3.讨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言要点:可以概括为,课文中很多
地方都表现大
[4]
篇12:第2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
第2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苏教版)
第2课林中小溪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描写小溪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结合课后思考题,朗读课文。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2.诵读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大意。3.小结并布置作业。 3.完成作业。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1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1.齐声回答:普里什文。2.介绍:作者普里什文,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3.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明确: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涟漪:细小的波纹;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萦绕:缠绕回旋。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
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
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
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1.齐声朗读课文。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在诵
读中认真领会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
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教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
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
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
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
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
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
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
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
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
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
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
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
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
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
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
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
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
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
3.讨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言要点:可以概括为,课文中很多
地方都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比如,
课文第7一13段,课文第26―29段,
写出了林中的景色非常美丽;写小
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主要是在小
溪和障碍物的冲撞中体现出来的,
如课文第6段,第32段等等。
4.纷纷发言。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
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
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
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
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
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
的思想感情。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
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
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
样。
5.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最后明
确: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
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
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
流、合流
6.自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
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
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
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
……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1.结合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特点。找
出自己喜欢的语段,仔细品读。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3.仿照课文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
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
<
★ 《飞红滴翠记黄山》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 林中小溪教案
★ 林中小溪读后感
★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集锦12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案2023-06-18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说课稿2022-05-07
大班《水墨画》教案2022-12-21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教学设计2022-11-15
九年级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冀教版英语九年级)2023-03-23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2022-12-27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设计2024-05-04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2023-01-20
课文《珍珠泉》说课稿2024-01-27
小学五年级三单元作文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