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2 07:56:1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共17篇)由网友“zhenzhenla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

篇1: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大家知道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来看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能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本中苏州园林的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说明内容组织材料的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的发展、南北风格异同、构成要素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园林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

三、教学策略

1.首先请个别学生介绍一处自己喜欢的园林(苏州园林最好),体会园林艺术的丰富多彩。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而明确全文的总分总结构特点。

3.梳理段内各句间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4.补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国园林的了解,拓展所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提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狮子林、退思园等苏州诸多园林,都不禁让人心向往之。你欣赏过哪座园林,试着说说它的特点,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增强感性认识,避免因教材说明性强而影响阅读兴趣。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苏州诸多园林的共同点吗?这个看似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有人居然给出了答案。请大家阅读《苏州园林》,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从文章中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话。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教师引导:全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肯定了苏州园林各具特点的事实,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作者思维的严谨。第二句明确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三、四句是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具体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特点的,要抓住关键词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指代的是上一句内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表明第三句是说明采取的具体方法措施,第二句才是最终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五句是从游览者的角度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征,这样三、四句和第五句就从设计建造和欣赏两方面充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总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段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键词句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2.明确第二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至九段:从不同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十段:总结全文。

总结:第二至十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说明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这点虽然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本文作为开始学习说明文的例文,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还是有明确的必要。

3.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所写内容。

高度评价苏州园林的地位。

教师引导: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三句是高度评价的中心句。第一二句看似与中心句无关,作者比较自谦地说明了实地欣赏过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园林,实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标本”的高度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体现说明文用事实说话的严谨。第四句“因此”,补充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重要,同时也说明本文在园林鉴赏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因为概括全文说明内容的句子在第二段,所以第一段比较容易被忽视。将第一段进行重点分析,希望学生体悟作者的思维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三)梳理层次,准确把握说明内容

依次概括第三至九段的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帮助学生有意识用完整语句概括。)

第三段: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

教师引导:本段重点落实说明方法的赏析。第一二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我国的绝大部分建筑与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比较,说明其不对称的特点。第三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园林的不对称的特点。第四句设问,承上启下,使文章内容关联更紧密,引出下文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不对称的特点。全段所有说明方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布局不对称”的特点展开,中心明确,特点突出。

第四段: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教师引导:本段有两个问题要强调。一是首句只明确了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后文内容中概括。二是说明池沼部分内容比较纷杂,包括引用活水、边沿设计自然、池沼鱼莲有画意等,概括出特点。

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画意。

第六段:苏州园林近景远景层次多、景致深。

教师引导:本段明确苏州园林中增加近景远景层次的方法有“花墙和廊子”,还有“镜子”,两者间是由主要到次要的关系。

第七段: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苏州园林的门窗体现图案美。

第九段:苏州园林极少用彩绘,突出自然美。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即“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很多时候学生读一篇说明文看似读明白了,实则不求甚解,只有真正明确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说明内容,明确说明方法的作用。以上内容看似涉及面很广,但都是围绕划分语段中各句间的关系而展开,在授课过程中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多种说明文阅读能力。

(四)知识拓展,情感体悟

苏州园林能够“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正如作者所言,“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叶圣陶先生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园林鉴赏的一角,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园林,值得我们探究的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知识。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爱上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最好是激发兴趣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魅力能够让学生只要窥见一斑,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陈从周《梓翁说园》或《园日涉以成趣》),与本课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相同的园林鉴赏说明文,不同的写作风格。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认识。而且陈从周的文章多引古诗文,多读能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请为你的校园设计一角园林景观,明确特征并围绕特征展开说明,三百字左右,可附上设计图。

【设计意图】如果让学生说明一处园林景观,一则现在信息过于丰富,难以避免抄袭,再则学生现在能力与认识水平很难抓住某一既成园林的特点。这里让学生自己设计园林一角,那么园林的特点就由学生主观决定,训练的是学生根据特点选取相应设计内容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又因为是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激发学生作为主人翁的创作设计热情。

篇2:《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湖北黄石八中  孙维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败笔、丘壑、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标本”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3.理解本文结构清晰、井然有序说明的特点。

4.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5.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三、教法与建议

1.讲读课型。

2.可采用图片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准备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

3、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法与要求

1.准备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上网查看《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

2.预习课文,尝试归纳要点,列出结构提纲。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阅读导航: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得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活动1】诊断性评价

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      、      、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叶圣陶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       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       )    重峦(    )     叠嶂(      )     丘壑(      )

斟酌(       )    盘曲嶙峋(      )    池沼(     )     模(    )样

蔷薇(       )    相间(    )     庸俗(     )     镂(   )空

3.辨明词义。

①鉴赏:

②因地制宜:

③败笔:

④雷同:

⑤斟酌:

⑥层峦叠嶂:

4.思考:什么是文段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

1.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摄影  2. xuān xiè   luán  zhàng  hè  zhēnzhuó

línxún   zhǎo   mú qiáng wēi   jiàn  yōng   lòu 3.①鉴赏: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②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③败笔:文中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④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⑤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⑥层峦叠嶂: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活动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问题1:感知每一自然段所说明的内容。

点拨:

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段: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

第四段: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讲究配合。

第五段:说明苏州园林花草和树木的配合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计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七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说明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上的特点。

第九段:说明苏州园林色彩上的特点。

第十段:结束全文。

问题2:说明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提取文段的内容?

点拨:学会提取关键的句子,主要是每段的中心句(能够高度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句就抓住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抓住了中心意思,分析层意、归纳段意就不难了)

中心句有的可直接提取(总起句、结论句、主旨句等);有的要经过概括得出。这是快速提炼文段关键信息的重要方法。

【活动3】精读文段,分析说明顺序

问题1:文章从第2段的四个“讲究”到“3--6”段的分别展开是采用什么顺序说明的?

点拨:由概括到具体。

问题2:文章从“3--6”段到“7--9”段又是采用什么顺序说明的?

点拨: 3、4、5、6段是从大处着眼,7、8、9段是从小处补充,都为了体现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

问题3:请归纳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顺序

点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活动4】再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问题1:请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

点拨:第1段是全文的总领,第2段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特点,它们分别对应了下文各段内容,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问题2: 3、4、5、6段先后顺序能否互换?

点拨:不能,因为3、4、5、6段与第2段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并列关系。

问题3:你能归纳出理清说明文结构的一般方法吗?

点拨:看全文前后的总分关系(总分、总分总,递进式);

看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并列、递进等);

【活动5】交流互动,展示习得

问题:请根据老师提供的画面,试着用书中的语句进行解说。

点拨:略

【活动6】分析句子,重点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点拨: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活动7】把握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

问题: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点拨: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说明方法,请把它们写在下面,并从本文中找出运用了这些方法的句子。

结合实例谈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在介绍了一种现象或说明了一个道理后用具体例子加以证实,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列数字:准确而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还可以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活动8】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问题1: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点拨: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问题2:完成下列练习,并归纳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点拨: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6)“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点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7)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点拨: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归纳:1、准确 2、周密 3、精练

【活动9】形成性评价

1.为了达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 讲究                   ,讲究                 ,讲究              ,讲究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

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4.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5.下面都是概括性句子的一组是(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④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6.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参考答案:

1.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2.制 心  蔓 嶙3、①说明。介绍池沼的特点。②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高树与低树上下相望的风姿,富有动态感。③议论。用议论来说明这样栽种树木的艺术效果。4. C  5.C 6.(1)“大多”说明很多,但不是全部,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极少”说明不是不用,只不过用得很少,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7.(1)作比较(2)摹状貌(3)举例子(4)打比方

板   书

完美的图画

井然有序      结构清晰

六、拓展延伸(选学)

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七、小结与反思:

孙维娇

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苏州园林》美点赏析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二、动态美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谐和美

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四、映衬美

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五、结构美

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文章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留有余地,给人回味。从而使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集合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一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篇5:《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县第八中学  卢望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我们本册学过的一句话来说,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就是--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    )   轩榭(         )

丘壑(    )    嶙峋

镂空(    )   蔓延(       )

着眼(    )    蔷薇()

败笔(      )    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二、图说苏州园林--藉苏州园林赏天堂风光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星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师:你太有灵感了!我突然也来了灵感,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评价你的发言。

生: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生:我到过北京的园林,颜色斑斑驳驳,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所以电影导演拍摄古装剧里面的御花园时,都选择在苏州园林拍摄,就是因为苏州园林别具匠心,更加美丽。

师:为什么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因为阅历是一笔财富。你如果没有到过北京园林,就绝对没有这样的识见。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还是那句话,钱够多,就带上我!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为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五分钟,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开头,但是也可能在中间;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候又要求自己适当概括,总之,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布局谋篇

投影:

且行且思:

用笔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四段。

生: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到7段可以为一层,8和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和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投影: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布局谋篇,你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先写说明对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再分写。

生:我学多到了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层次,如果说写记叙文还可以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话,那写说明文是万万不可能的,一定要列提纲。

师:而且还要对提纲进行论证,调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大家仔细看看本文的结尾,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

你对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吗?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生(大笑):老师,好像我们写作文时打下课铃就要收本子了,于是就匆匆忙忙结尾了!

师:是哦,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叶圣陶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还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结尾呢。

投影:

叶圣陶,现代作家。中学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开始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曾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作者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造诣甚深。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者在童话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先后出版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生:老师,我认为叶圣陶的结尾不草率,这样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高读者的欣赏兴趣,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师:你真是叶圣陶的知音啊!请看大屏幕--

投影:

原来如此:

这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师:看完这则资料,大家说叶圣陶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摄影集,还想知道什么,自己去看呗!

师:自己去看呗,作为一篇序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非常成功的。大家还同意叶圣陶的“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称号么?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跟着叶圣陶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三明治”最后一道工序,语言明确。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师:在《中国石拱桥》里,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章中间的表达作用。

投影:

且学且用:

分析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讲究做事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老师给大家一个分析说明文方法的方向--三步跨栏法。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效果  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试着用“三步跨栏法”分析其作用。

师: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看大屏幕:

投影:

“三步跨栏法”分析范例 :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老师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这相当于列图表;而且,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北京园林就是--

生:大家闺秀!

师:对!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大家开始吧。

……(这个环节做得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表述,其中有一个叫王博基础相当差的学生也举手答问了。)

生:“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个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窗子很多的特点。

师:王博,当你选择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担心,因为我知道,这个句子并不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也不能鲜明地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你随机应变,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调整为“窗子很多”,你不仅有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而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凡事只要用心,没有做不好的。请大家给王博鼓掌。

师:叶圣陶不愧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不仅写得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那么,借用叶圣陶文章中间的表述,我们可以说,《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

生:标本,谁如果要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师:苏州园林是我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投影:

且行且远:

试找出文章中把苏州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观。

学习结果如下:

投影: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师:这其中的画是指什么画?

生:美术画!

生:中国画!

生:中国写意画!

生: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画,这幅画是中国画,而不是西洋画,我们学习过《竹影》,中国画讲究的是什么?

生:神似!

生:神韵!

生:课文里说了讲究自然之趣,也就是不讲究对称,没有人工的痕迹。

师:是的,建筑或者艺术,所有人工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浑然天成”,古人讲究浑然天成,是因为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课文里说的那样,身在城市的人们,不能时常游山玩水,不能肆意亲近自然,于是设计了一座座园林,使人在游玩的时候忘却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技术和艺术完美协调”的审美观,请同学们从我们学过的课文和诗句里找到相应例证。

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投影:

圆明园: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赵州桥: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破山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中国古代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生: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师,同时也是诗人,既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

……

师:破山寺,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以及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中国古人的“曲径通幽”的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所以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

投影:

园林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                  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               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做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地方,更是提高文人素养的地方。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的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投影:

我们为什么需要建造一座座园林?

生:城市的生活是喧嚣的,而人的内心是向往宁静的,所以才会建造一座座宁静的园林。

生:如果一直呆在喧嚣的城市,我们会越来越紧张,只有呆在安静的环境里,我们才会感到舒适悠闲安逸和快乐。

生:美丽清幽的园林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置身于此,人们常会放松,会置身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之中,忘记一切烦心之事,这便是建造园林最初的目的。

师:我查过资料,园林建造的最初目的,是反应了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愿望,后来园林渐渐向普通人开放,满足了大家休闲散心怡情养性的愿望。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苏州园林的资料,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园林美和昆曲美》作者就是刚才投影里面提到过的陈从周。我记得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

投影:

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老作

篇6:教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课时

总2课时

课型

写作课

备课时间

10-12

第2课时

使用时间

10-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重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准备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板书设计

总说特征----分说(具体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作业批改记录

已经完成

批改时间:10月12日

篇7: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型:新授。方法:讲述。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

xuān xiè {轩 榭) lín xún ( 嶙峋 ) jiàn shǎng ( 鉴赏 ) zhēn zhuó ( 斟酌 ) 池沼 ( zhǎo ) 丘壑 ( hè ) 镂空 ( lòu ) 阑干 ( lán ) 模样 ( mú )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学生口头作答。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

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 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 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 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 (总说)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分说) 大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分说) 小

屋瓦色彩美 细处

五、布置作业.

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篇8: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 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 《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 “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 “标本”,一个是 “鉴赏”。

(1) 什么是 “标本”? (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 “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 “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 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 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 “鉴赏”。 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 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 “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 “玩”不同于 “玩耍”中的 “玩”,它是观看的意思。  [鉴赏]:鉴别和欣赏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 “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 “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 “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 “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 “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 “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 “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 “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 “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 (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 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谭义专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9:《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该课获  年云南省女教师技能竞赛(初中语文)第一名

郑 丽 /执教 、整理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 )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 苏州和杭州 。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 。 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 :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 。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 。 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 )

注音:

池沼( ) 轩榭(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蔓延( )着眼( ) 蔷薇( )

败笔( ) 斟酌( )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 )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 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 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 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 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 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 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 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

生: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 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 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 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 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 生齐读。)

(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5)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7)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 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 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 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 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 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 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 。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 。 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 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 、 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 、 建筑的色彩美 。

师(小结) :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 、从总到分 、 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 。 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

(屏显课文结构图 。 )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 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 。(屏显 。 )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 。 一生读 。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 以后,在中学 、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 。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 !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 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 ,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 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 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 、 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 。 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 )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 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 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 。 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 。 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 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是的,中国的绘画、 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 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

(屏显。 )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 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于凤英

篇10:《苏州园林》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3、《苏州园林》

一、学习内容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1、自读课文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     )  丘hè(     )  嶙lún(     )  着眼(     )  叠嶂(     )

池zhǎo(   ) zhēn(   )酌    lòu(    )空   jiàn(    )赏   qiáng(   )薇

3、解释下列词语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别具匠心: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中原句)?这样的特征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                                                                             ②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两处加以简要说明。

3、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方法指导:体会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4、你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四、自测自评

1、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①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

②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

③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

④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2、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           (鉴别  鉴赏  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好  完美  美好)的图画。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依靠  依傍  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             。

(对比  对衬  对称)。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

(3)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

(4)阶砌旁边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4、作者说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特征并总领全文是语句是___________                 。全文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结构是____________。

徐秀形

篇11: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考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考题及答案

一、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

答: 通过花草树木的映衬得到的艺术美、画面美。

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 好。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这一句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当人描写,体现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而得到艺术美、画面美的特点,表现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乏味。

3.下边的楹联中哪几联写出了这段文字中的“画意”?(3分) (A、C、D )

A.满地绿阴飞燕子 一帘晴雪卷梅花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

B.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 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 (横塘古驿)

C.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耦园城曲草堂)

E.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天平山范公祠)

二、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苏州园林的花墙和普通的墙壁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效果?(2分)

答: ①苏州园林的花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而普通墙壁没有。②增加画面层次感,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2.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置,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的还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下边诗文名句中加粗的词语哪些可以用来表现这种效果?(答案不止一项)(3分)

( A、C、D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C.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陶渊明《桃花源记》)

D.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3.下边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B )

A.在适当的位置装上镜子的目的是要增加景致的深度,

B.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就能使整个园林的景致翻一番。

C.装上镜子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更多的层次,但必须选择恰当的位置。

D.在适当位置装上一面镜子,园林的实际空间并没有扩大,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园林的景致丰富多了。

三、苏州网狮园的引静桥是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颇像苏州出产的`精雕细刻的工艺品。这座桥全长只有两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过。它造型优美,侧立而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妩媚可爱。桥面两侧,均有石栏,石栏两端,刻作依次递减而连接的三个半圆形,以示桥栏两端美丽而明确的终止。桥面正中,则刻以圆花形浅浮雕纹饰,避免了平板单调。

① 根据上面的文字提供的信息,用三个词语概括引静桥的特点。(2分)

短小、拱形桥、造型优美

② 从侧面看,引静桥“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妩媚可爱”的形态描摹出来。 (2分)

从侧面看,引静桥像是一弯新月般清丽柔美。

四、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2题。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色彩在园内产生了什么效果? (3分)

答: ①极少使用彩绘,以黑白灰为主:梁、柱子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有些下半截铺水磨方砖;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②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特点。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2.苏州园林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园林设计者怎样的艺术追求?请联系《苏州园林》及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2分)

链接: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被贬或退隐的官吏、不得志的文人,这就决定了苏州园林是“独善其身”的私家园林,是体现了隐逸情趣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的优点是能在布局的自由中莸得身心的自由,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北方皇家园林追求浓丽绚烂的色彩美,苏州私家园林则以素朴为美,粉墙黛瓦,质朴无华,没有强烈的刺激,有的是柔和与宁静,这更利于园主们修身养性,投入自然的怀抱。

(金学智《苏州园林审美谈》)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淡雅”等等,莫不突出以“雅”……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

(陈从周《园林美与昆曲美》)

答: 材料一中,“质朴无华”体现园林素朴特点。“有的是柔和与宁静”则营造了一种柔和、恬静的意境,表现出苏州园林中蕴含的图画之美、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归复人性的自然”,表达园林设计者对于自然之趣、隐逸情趣的追求。材料二,“以雅为主”则表达园林设计者对于“雅”和悠闲的展现。

篇12:苏州园林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用时:  2课时

导学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

镂(     )空      蔷薇(        )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3. 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并填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4、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并欣赏有关园林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二. 了解作者

三、研讨探究

(1)全文是按          的说明顺序,其中第二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5--7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

(2)找出3--9段中与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个总体特征相呼应的句子。

四.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熟读第二段。

3、说说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匠师们自出心裁建造成不同的园林。

②园林中的建筑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充满画意。

④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存同析异。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拓展练习

(一)

①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②它是净化城市的功臣。③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能消除掉,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④城市工厂多,车辆挤,噪音大,森林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⑤许多树木还能放出杀菌素,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能放出五十公斤杀菌素,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的害虫。⑥有人测验森林内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只有三四百个,而没有树木的地方每立方米有细菌三四万个。⑦森林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作用可真大呢!

1.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森林对人类的贡献               B.森林的巨大作用

C.森林对净化城市的巨大作用       D.森林的功能

2.本段的中心句是(    )

A.第⑦句    B.第②句    C.第①句。

3.本段文字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

4.第⑥句中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①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②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③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④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⑤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5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第1自然段括号中应填人与上下文衔接的短语是 (   )

A.从它们的形式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看    D.从它们的效果来看

2.重新排列第2自然段①一⑤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③⑤④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①③②⑤

3.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更”字是相对风雨桥的什么而言的?

4. 第3、4自然段从          、           两个方面介绍了侗家风雨桥的特点。

5 .第3自然段运用       、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程阳风雨桥的说明顺序是

7.参观附近的石拱桥或其他桥梁,写一段文字介绍这座桥的特点。

窦顺明

篇13: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⑴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 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 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 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 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 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 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篇14: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1、找出作者及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2、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3、辨明词义: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4、整体感知:文章是从D角度,抓住A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二、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从七个方面紧扣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3、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4、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第二课时

1、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本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记 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议 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2、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作用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答题思路: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4、小结: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5、课堂练习: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上年调研试题)

A、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两类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5: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时间:11月 日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理请文章思路。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的思路。

教学重点:理请文章思路

一.走进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脚步集》,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二.知识积累

1. 给加点字注音。

相间( ) 池沼( ) 镂空( )

鉴赏( ) 阑干( ) 丘壑(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yong 俗( ) 嶙 xun ( ) zhen 酌 ( )

3.文学常识填空。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顺序、顺序。

(2)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等。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2.阅读第1自然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一总体印象的?

3.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介绍苏州园林的?

4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有层次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5.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说明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局部说明的?

四.学后练习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

五.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时间:11月日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具有分寸感,准确性且优美的语言。

一.研读品析

1.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并写出实例体会其作用。

2.课文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主要是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适当的还用到( )和( )的表达方式。请在文中找出并勾画。

3. 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

4.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怎样理解这一句话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5.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2)水面假如成了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3)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二.我出你猜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哪些景色?

1.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2.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三.内容小结:本文由( )到( )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 )和( )之情。

四.教学后反思

篇16:《苏州园林》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编辑     复核     审核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说明中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自主突破】

1、给粗体字注音。

轩榭(     )   池沼(      )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蔷薇 (     )  叠嶂(      )   着眼(    )   相间(     )  对称(      )

2、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

(3)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

(4)阶砌旁边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4、语文常识。《苏州园林》的作者是           ,原名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             》《              》等。

5、读了课文,你一定觉得苏州园林很美吧?请用“我看苏州园林美,最美的……”这样一个句式说说你眼中的苏州园林之美。

例:我看苏州园林美,最美的莫过于池沼了,你看: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周围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或有玲珑的石头,或有花草。池中鱼戏莲叶间,真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啊。

我看苏州园林美,最美的莫过于              了,你看:

【合作探究】

6、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文的说明顺序进行是什么?

7、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8、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9、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每种说明方法举一例)

【拓展延伸】

10、根据下面文字,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当堂测试】

1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    ) 叠嶂(    )  镂空(    )  斟酌(    )

相间(    ) 模样(    )  对称(    )  庸俗(    )

1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把下面三项内容排列组合成一段话。要求着重肯定晓雪在学习方面的优点,语言要简明。

(1)晓雪在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

(2)晓雪集体观念也比较淡薄。

(3)晓雪性格孤僻,不爱接近同学。

14.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闲适:清闲安适。

1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8分)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16、.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4分)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3分)

(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3分)

(    )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水平。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说明中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自主突破】

1、读第3、4、5段,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合作探究】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3、文中引用的“鱼戏莲叶间”出自《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背诵并默写《汉乐府江南》。

(2)这首诗是当时南诗的代表作,当时北诗的代表是____________。

(3)请再写出两句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景致的几段文字,读后根据审美感受,说说你最喜爱的语段并简述理由(100字左右)。

(1)望前一望,见白石颍líng céng,高峻),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2)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3)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束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4)忽闻水声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测试】

【达标训练】

5、黑体的字注音全对的是(  )

A 池沼(zhāo) 嶙峋(xún) 砌砖(qì) 着眼(zhuó)

B 琢磨(zhuó)  邱壑(hè) 镂空(lóu) 蔷薇(qiáng)

C 轩榭(xuān) 庸俗(yōng) 模样(mú) 松柏(bǎi)

D 斟酌(zhēn )一幅画(fù) 对称(chèn) 阑干(lán)

6、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 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C 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 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7、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

(1 )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2)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

(3)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  )不同。

(4)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  )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A 欣赏 榜样 个各 插 B 赞赏 模范 个个 栽

C 观赏 代表 各个 种   D 鉴赏 标本 各各 补

【能力提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8、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B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D 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9、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B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C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 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0、 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A 总──分 B 总──分──总 C 分──总

12、这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它们排列的顺序是(    )

A 从概括到具体 B 从整体到部分C 从主要到次要 D 从原因到结果

14、文中加黑词“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篇17:《苏州园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3、

【学习难点】。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下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轩榭(xuān) 池沼(zhāo) 丘壑(hè)

B.嶙峋(xún) 镂空(lòu) 阑干(lán)

C.重峦叠嶂(zhàn溃 摄影(niè) 玲珑(lín溃

D.鉴赏(jiàn) 蔷薇(qián溃 称心(chèn溃

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

A.因地制宜 布局 映衬

B.自出心裁 阅厉 漫延

C.珠光宝气 欢悦 败笔

D.雕镂 琢磨 别具匠心 阅兵式

填空

3.《苏州园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现代________________,著名________________。

4.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

5.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1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6.第①句中“着眼在画意”的意思是( )

A.重视图画的意味 B.从图画的意境上考虑

C.观察画面的意趣 D.把眼光放在表现一定的情调上

7.文中的“寂寞”,原意是“孤单冷清”,这里是________________之意。

8.对“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议论,点出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B.是说明,告诉这样设计的艺术目的

C.是叙述,表明这样设计的艺术感受 D.是描写,体现这样设计的艺术魅力

9.这节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加横线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它的理解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本段文字的正确划分是( ) 一、激趣导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

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

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

《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一、预习展示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二、  质疑点拨

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

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

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

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

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

2、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

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2、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3、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中的'“艺术”和

“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三拓展训练

云水洞

① 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②在山影林间,掩映

② 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

--兜率寺。③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

的洞穴,名曰云水洞。

③ 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

④ ”。⑤云水洞深600

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⑥七个厅堂中

前四座最大,大厅顶

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⑦从厅顶垂下来的石乳和与此相对

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

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⑧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

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

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⑨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

龙,水清洌,可饮。⑩为什

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11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

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

地形。○12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

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

石灰岩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

的雏形。○13再加上

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云水洞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句中“600余米”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这一说明方法,

意在说明____________。

4、选文⑦~⑨句运用生动的说明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11~○13句介绍了云水洞的什么内容?

6.⑩句“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7.说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参考答案:

二、1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13.洞穴深邃

14.列数字 云水洞规模很大

15.云水洞奇特异常

16.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17.承上启下

18.“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四、一课一得:

教学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教态比较自然,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5、上新课前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读音等讲解一遍,避免了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6、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新课标第一网

云水洞

①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②在山影林间,掩映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兜率寺。③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名曰云水洞。④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⑤云水洞深600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⑥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⑦从厅顶垂下来的石乳和与此相对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⑧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⑨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龙,水清洌,可饮。⑩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11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形。○12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石灰岩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的雏形。○13再加上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2.云水洞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⑤句中“600余米”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这一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___________。

15.选文⑦~⑨句运用生动的说明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11~○13句介绍了云水洞的什么内容?

17.⑩句“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说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三、试一试

19.德国诗人海涅是一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一个岛屿,这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海涅如何回答才能力敌万钧,骂得痛快淋漓?

参考答案:

一、1.B(A. zhǎo;C.shè;D.chèn)

2.B(“厉”应为“历”)

3.叶圣陶 作家 教育家

4.略

5.(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6.B

7.空旷单调

8.A

9.①句

10.强调游览者面对这种成就所产生的愉快感觉

11.B

二、12.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13.洞穴深邃

14.列数字 云水洞规模很大

15.云水洞奇特异常

16.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17.承上启下

18.“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三、19.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www.1kejian.com

欧阳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程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教案精选

四年级语文上册咱俩的秘密教案集合

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教案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精选集合

《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共17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卷子第三单元作文2023-09-12

人教版初中历史上册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学设计2023-04-23

故宫博物院教案2024-01-17

八年级上 13 苏州园林 教案2023-01-14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023-11-21

小岛教案部编五年级第15课2022-10-24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3-05-20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案精选2024-01-05

阳光很活泼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总结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