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0 07:36:5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共15篇)由网友“dddddt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篇2:《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桥”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在他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1919―),是现代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看来,“桥之美”美在何处?放声朗读课文,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明确: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句子的意思――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②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第二段)。

③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④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小结: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桥是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这些桥出现在怎样的环境里的?

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师问: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

明确:

①芦苇石桥: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顿觉舒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②细柳拂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③长桥卧龙: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④风雨廊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桥外是飞瀑流泉。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桥上的安闲与桥外的惊险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师不禁想到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飞瀑流泉,“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是因为你和桥已构成了一幅画。桥上、桥下各是一道风景,别有情趣。

小结:以上四个例子,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五、揣摩语言: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出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衬的确很美,语言也很优美。那么作者为何能把桥写得这么美呢?(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何以见得?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1.我之爱桥……

2.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小结:作者爱的不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他认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如鹊桥、心桥等。

六、课堂小结:

1.你对此文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①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②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③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④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2.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①富有变化;

②块、线、面的搭配;

③景物之间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1.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2.画家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舒畅

细柳拂桥――销魂――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长桥卧龙――满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驻足

篇3: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篇4: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5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2.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 10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一) 默读课文

(二)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细研课文 15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四、合作与探究 10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一).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二).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1.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2.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组(中等生):整理课堂老师讲解的知识。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5分钟

二、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15分钟

(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 20分钟

例如: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方法指导——

1.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2.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 5分钟

五、布置作业 2分钟

A组(学优生):仿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我校大门之美》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B组(中等生):研讨与练习一、二 。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桥之美》板书设计一

总——桥美在何处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现实中的桥 杨柳拂桥——令人销魂

正面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令人驻足

分—— 艺术中的桥

—————————————————————

反面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

总 总说桥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5: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桥之美》同步练习

一、实践活动设计

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十分丰富。这些赋予了“桥”无穷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等;搜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搜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搜集绘画、雕刻、图片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桥等等。

这项活动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完相关信息后,在班上进行口头交流,要求表达得生动有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二、写作活动

高高耸立的塔有着与桥不同的美,试写一段文字,说明塔的美。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顺序,语言。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 ;② ;③ 。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参考答案:

1.事理逻辑生动

2.拟人

3.水流出来时为什么噗噗作响

4.流出来时水不开时水被烫时

5.向地上倒,发出清脆的噼啪声的是冷水,发出低沉的波波声的是开水。

《桥之美》教学反思

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整合设计中,有一项是“桥”的教学系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以及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两篇文章,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知识到审美,从课内到课外,再用课外的事例来检验课内知识,这样,对桥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当初选这篇文章作重点研讨,一是这篇文章语言很优美,师生都很喜爱。二是桥在从化并不少见,著名的桥有街口大桥、神岗大桥、流溪河彩虹桥等,容易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桥之美”。因而,准备阶段,我除了上网下载风雨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片外,还专门带着数码相机去拍一些从化有名的桥。最有收获的是在离街口城区不远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发现一大群白鹭在湖面活动。以前在从化电视上看见山塘水库有很多白鹭,已深为从化自然环境的优越感到自豪,想不到这么近的地方也有白鹭,景色这么美。白鹭悠闲地在觅食、栖息、飞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灵感一来,觉得白鹭在我的图片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桥有了白鹭就会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事实上在课堂里也这样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化的青云公园情人桥、街口大桥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很有亲切感,因而对“桥之美”的理解也发挥得非常好。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准备充分,制作的图片吸引学生,比单纯由文字去说效果更好。

2.师生配合较好,放得开,拓展延伸不离文本。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特长去设计,展示师生的特色。

4.教师“导”的技能有了进步。

篇6: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联系“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新闻。

二、作者简介,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投影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回顾说明知识。

1、注音:拱桥:gng 郦道元lì 惟妙惟肖:xiào 张鷟zhuó 洨河:xiáo 饮涧:jiàn 匀称 :yúnchèn

2、解词:巧妙绝伦:巧妙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得上。伦,同类、同等。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回顾知识:交代文体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

四、快速阅读全文,归纳特征。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2、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____的中国石拱桥”,通过定语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4、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否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在课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明确: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修建于公元6左右和1189--1192年间,历史都很悠久;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和形态不一、惟妙惟肖的石刻狮子,形式都很优美;更重要的是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两座桥作为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

5、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是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加简洁吗?明确: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都必须介绍,这样才能说明得既典型又全面。

五、精读课文,分析问题。

1、请一位同学朗读4--5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赵州桥特点的,这些特点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赵州桥(独拱石桥)的四个特征:

(1)只有一个弓形大拱--最长、无坡;

(2)拱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3)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4)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四个特点之间是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2、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6--8自然段,看看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找到说一说。 明确:卢沟桥(联拱石桥)的特点:A、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B、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C、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3、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征后,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介绍,这属于什么结构呢?

明确:总分结构

六、拓展延伸,探讨问题。

1、文章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明确: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2、欣赏现代桥梁建筑。(投影展示)

3、笔有哪些类型,有什么共同点呢?

4、讨论:如果要写一篇文章介绍笔的用途,应选择哪些例子,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中国石拱桥》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精心选择说明例子、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既传播了石拱桥的知识,又为我们说明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举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特征是方法。

2、理清全文由概括到具体、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说明顺序。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认识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

5、初步运用说明文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

2、通过感知作品,把握课文重点,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几种常用说明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问题探讨、展示提升等方式掌握课文应体现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光辉成就。

2、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难点】

1、认识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并把握其特点。

2、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运用及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结合教材第49页单元提示第二段“表达方式”这一话题,让学生回忆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的名称。

2、以师对一个苹果的如下表述,学生判断各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1) 今天,我来这里给大家上课,顺便带来了一个大苹果,准备把它作为一个小小的礼物,送给本节课表现秀的同学。

(2) 这是一个质量上等的好苹果。

(3) 它圆圆的、大大的,通体黄里透红,表皮光滑细腻,像胖娃娃的脸。

(4) 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我多么喜欢它啊!

(5) 这个苹果整体呈球形,如成人拳头大小,通身粉红色,上半部比下半部颜色略深,整个苹果重约300克,属红富士超大型果种。

3、学生把教材翻到第92页,以对作者相关文学常识的了解,师引出本课的说明文体裁,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结合先前的预习,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预习交流

1、寻访文朋字友。各小组在各自板块上展示预习时自选的6个字或词,然后轮流给出展示理由。

2、学生就预习过程中把握的说明顺序、遣词用字、语言组织、谋篇布局、感情寄予、说明方法等不同方面,结合整理形成的问题及研讨情况进行交流,教师及时指导。

知识预测

1、预计学生给出以下加点字的注音、书写或词语解释。

湮没 石拱桥 茅以升 旅人桥 记载 桥墩 河堤 惟妙惟肖 匀称 石砌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的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巧妙绝伦:精巧奇妙到了极点,无 以相比。伦,类,辈。

(学生展示理由时前面小组已展示过的字词理由,后面小组展示时,若没有新的理由,则不再重复。)

2、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结合老师预设的问题,在既定的六个方面形成如下问题。

【一】、理清说明顺序

(1)课文各段内容分别与“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四个词语中哪一个最接近,请对号入座指出。

(2)分析各段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1)第1、2段为“石拱桥”,第3、9、10段“中国石拱桥”、第4、5段为“赵州桥”:第6、7、8段为“卢沟桥”。

(2)由第1、2段的“石拱桥”、到第3段引入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进而在4、5、6、7、8段结合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具体介绍,是由概括到具体这一逻辑顺序的体现。另外,课文前8段介绍中国石拱桥建设成就,第9段揭示原因,是由果到因这一逻辑顺序的体现。

(逻辑顺序比较抽象,师应做好启发,并能总结特点,概括规律: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推原因、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和由现象到本质等均为逻辑顺序的表现形式。)

【二】、点击生花妙笔。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它的特点的?

(2)作者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有什么异同?

明确:

(1)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相同点是都说明了它的修建年代、坚固、设计巧、形式美等情况,笔法上都分别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达到了生动说明的目的。

不同点是赵州桥突出了设计巧和形式美,卢沟桥更强调说明了它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

(对于第2题,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段和教材扉页上的彩图把握两座桥的特点。)

【三】、揣测独运匠心

中国石拱桥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

明确:

课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首先是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年间。其次这两座桥都形式优美,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三个特点,在这两座桥上表现得都非常突出,是中国石拱桥中的典型代表,并且赵州桥是单拱的,卢沟桥是联拱的,既选单拱的例子,又选联拱的例子,就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石拱桥的概貌。所以要结合这两座桥介绍。

(可视课堂时间,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灵活掌握,学生能理解接受,答出要点即可)

【四】、解读说明方法

(1)各小组板示所搜集到的常见说明方法的名称。

(2)让学生找出文中使用不同种说明方法的语句。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2、解词:匀称 古朴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 (2)坚固 (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五、畅谈收获: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总结,比如字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等,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记住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篇9: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篇10: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教师可以打印成阅读试卷,分发给学生。

篇1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预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篇12: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预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二、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篇13:语文桥之美教案

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

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四个。

4、文中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计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教师要适当加以点评。)

5、选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

6、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绘一下你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不能强求。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桥的美其实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篇14:语文桥之美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俏()峭()削()

(2)峻()竣()俊()骏()

(3)孤()弧()狐()瓢()

(4)魅()魄()魏()魁()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15、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16、“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1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18、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19、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拓展提升】

20、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答案:

1、协同

2、和谐

3、诗境

4、(1)销毁;俏丽;陡峭;削弱(2)险峻;竣工;俊俏;骏马(3)孤立;弧形;狐狸;瓢泼(4)魅力;魄力;魏国;魁梧

5、(1)停止脚步。驻,停留。(2)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达到顶点。(3)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6、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8、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9、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10、C

11、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12、(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13、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

14、“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

15、作者从五个方面说明桥的美的:一是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二是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三是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四是还因为桥的本身的特殊经历;五是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

16、“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

17、(1)“也许”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放牛》的歌舞剧流传不衰的缘由有这个原因,如果去掉,就变得太绝对了。(2)“往往”一词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说明桥的美,大多是与周围的景色相互配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掉极少数不是这样。

18、这种桥虽然不属于建筑艺术的桥,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话中的鹊桥,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爱情。作者最后的这种安排是从实写到虚写,逐渐抽象升华,完成了对我国桥梁的隽美的说明介绍,突出了说明的中心,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19、一方面说明这座桥非常著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种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语言生动且丰富。

20、所拟题目要能高度概括作者所描述的画面内容,并力求形象、生动。答案略。

21、略(可采用生动说明,从外形、历史演变等角度写)

篇15:桥之美优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后记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学设计

桥之美的的课文段落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卷子第三单元作文

《桥》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冬天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22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教案精选2023-02-05

《桥》的教案设计2023-04-15

桥的教学设计2022-11-07

课文江南水乡周庄教学设计2023-10-16

《起点之美》教案2022-12-31

桥之美教案2022-11-19

16.《桥》教案2024-05-20

《桥之美》教案2023-02-19

八年级上册语文《周庄水韵》教案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