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19 08:01:4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锦集16篇)由网友“吁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极”,极致的、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种资源在语文课上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所以在考虑运用时一定要明确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篇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

篇4: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打电话》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设计意图:出示两组对比鲜明的成语,为了让学生积累,更是为了让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一门独特艺术。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说话”上来,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设计意图:虽然是略读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学得精要。对于相声的特点,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小结,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如何说相声?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教师采用了尝试——欣赏——对比——练习——展示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学生对比、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说好相声的四点要求,并进行了表演示范,为学生的练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摸到了相声表演的一些门径,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2.师: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资料准备:

(一)相关积累

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

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相关课件(内含长江介绍)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系列一:看长江、说长江

教学目标:

1、调动对长江的积累,激发对长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问题设计、课件、搜集关于长江的示范资料。

教学设计:

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问题:

(1) 长江的源头在哪?

(2) 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3) 我们镇江属于长江的哪个流域?

(4) 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5) 你见过长江吗?有何感受?

2、分组讨论,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3、引导学生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4、复习第十册习惯篇“多种渠道学语文。”

5、把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渠道去学语文。

二、展现全貌,同看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

1、出示相关诗词。

2、听师配乐朗诵。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四、出示资料、指导处理

1、出示老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说说面对这样的资料,应该如何处理。

2、再出示一段,练习处理。

3、交流处理的资料。

五、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2、做好资料摘抄或剪贴。

系列二:读长江、品长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长江之歌》,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诗词。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一学生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A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B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C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背诵

系列三:吟长江、颂长江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吟诵《长江之歌》等相关课内外诗词、文章。

2、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母亲的依恋与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出示相关诗文。

二、师引导鉴赏。

三、选择自已喜欢的诗歌朗诵、吟诵。

四、试着写一写自己对长江的认识与感受。

出示可借鉴句式:

你 , 是 ;

你 , 是 。

五、跟着碟片轻哼歌曲。

形式:画长江简易图;唱《长江之歌》;介绍长江的地理环境;展示长江的图片;介绍与长江有关系的人、事;自出小报;长江的环保……

篇6: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长征。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读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师点拨:红军拥有广大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这也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谁愿意读?

师注意点拨第二层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你能将你对毛主席、对红军的赞叹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出奇兵

重飞渡

逼昆明

袭金沙

第二教时过雪山草地

一、交流导入:

师:同学们,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经历过长征的将士曾写道: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听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二、品读歌词

师:哪写句子最能体现环境的艰险?

“雪皑皑……炊断粮”谁能把你脑海中感受到的情景读出来?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真的会低下头吗?为什么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师点拨:假如你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名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跋涉着,你清楚地知道: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你连续行军作战好几个昼夜,缺少衣食,无比困乏,你的许多战友已经倒在了雪山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几句吗?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硬

高原寒、炊断粮坚

高于天

篇7: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学会生字新词。

2、边读边想像,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情讴歌书的神奇、美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段。

4、体会作者对书的讴歌,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教学重点:

想像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书的神奇。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仿写诗歌。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再读诗歌,品味体会。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自由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默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呢?

4、同桌互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三读诗歌,领略神奇。

1、让我们带着对书的喜爱之情再一次走进书的世界,去领略书的神奇。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讨论,围绕“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读文——谈理解——再读文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你读过哪些书?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看来大家都对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现在请大家拿取手中神奇的笔,仿照诗歌的前两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学生进行仿写)

(设计意图:让阅读与写作美丽地携手,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机地进行了习作能力的训练。)

3、交流点评。

小结:读书使我们变得豁达,变得高尚,让我们思想逐渐深刻,目光更加深远;让我们继续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在书的陪伴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夯实双基。

1、抄写文中的好词,背诵诗歌。

2、收集一些与读书相关的名言、谚语。

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到浩瀚的天地

神奇的书 领略人世的真谛

遨游书海 → 精神上的富翁

装载美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种庞大的动物就是鲸,谁能简单说说你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鲸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读生字-组词-读句子,说说书写和记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生活习性。

3.把讲由于环境的变化,鲸逐渐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质疑。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生字组词,说说学习生字中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肺”字右半部与“市”字的区别。

3.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鲸肢()滤()吨()

惊()技()虑()顿()

肺()判()胎()苔()

痱()叛()抬()怠()

4.找出鲸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进化的句子读一读。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鲸有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根据鲸的特点,课文可以分几段?

2.学生讨论交流

(1)鲸很大,用肺呼吸;种类多,一般分为两大类;吃得多,睡觉特别,长得快。

教师边听边总结性板书:很大,哺乳动物,种类,生活习性)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鲸的这些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讲鲸非常大。

第二段(第2自然段):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第三段(第3自然段):介绍鲸的种类。

第四段(第4自然段到结尾):描写鲸的生活习性。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描写鲸很大的句子勾画下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教师结合学生自己谈的内容板书。

2.作者在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在说明鲸很大时,作者还列举了人们熟知的事物象作比较,板书:作比较。这样使说明更通俗,更易让人理解,陌生的鲸就变得不陌生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应用这种方法,会使文章更加清楚、明白。

3.朗读第一段。

4.小结:让学生对照板书总结这节课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鲸有哪些特点?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2.哺乳动物一般具有哪些特征?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3.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重点理解“退化”和“进化”。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2.播放视频资料。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

2.举例说说应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

3.播放视频资料。

五、小结

1.朗读全文。

2.观看电视教材。

3.从多方面多角度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习这篇精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学生自悟,教师及时点拨归纳,从而抓住重点;通过观察图片和理解重点词语使学生突破难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引导学生举例。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视频资料的选择使用,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探究活动

1.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以“编小报”、“出板报”、“画图”、“班队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知识、故事。

2.还可以用“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可设计如下的训练:读下面一段话,再按要求写一段话。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哪一种鱼最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与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了这个消息,它也想乘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想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加比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的游回去了。

要求:

(1)想一想,鲸想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的又回去了?

(2)写出鲸的想法和蟹将军争吵时的对话,并对它们争吵时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

这一训练可安排学生选做,既使学生认真读了短文和课文,了解了鲸的有关知识,又要展开想象、写作,将读、想、写巧妙的熔为一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语文教案

《鲸》课文原文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鲸》教案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鲸”)

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①按要求自读、自学: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查字典;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教师巡视点拨,根据需要可出示学生所需资料。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③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a.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b.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 捕获 宽敞 倾斜 适应

比较 胎生哺乳动物 鳍 吞进)

c.朗读课文(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d.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

段的主要内容)

④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听写本课生词。同桌互相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②指名说一说本课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①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示:

a.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具体说说每一方面的内容,可用结构图表示。

b.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鲸的特点:形体大:两千──十六万公斤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 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②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③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探讨一:鲸的形体很大

a.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b.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探讨二:鲸为什么不是鱼

a.鲸是哺乳动物

b.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c.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d.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e.课件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f.联系上下文还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腮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探讨三:鲸的种类与食物

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大鱼和海兽

须鲸:虾和小鱼 一顿两千公斤

须鲸、齿鲸的区别(课件出示)

探讨四:鲸的生活习性

a.文章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b.请你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c.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数字法、举例法、对比法。

d.再读课文。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回顾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下来。

②自己整理笔记。

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鲸》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片断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施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教学中我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呼吸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二、落实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性”,教学中,我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如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内容提要的自我选择:读读课文,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方法的自我选择:用你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鲸某一方面的特点。伙伴的自我选择: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练习的自我选择:自己确定画某类的一头大鲸或小鲸。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还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现。

篇10: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12个二类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 理解高尚的真正意义,懂得以诚待人,帮助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能理解卡罗纳高尚的行为表现在哪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爱的教育》。

教学时数:两课时

基础知识:

耽:延误、延迟。

耽误 耽搁

厉:①严格。②严肃、厉害。③猛烈。

厉害 厉声 凄厉 严厉 变本加厉

腹:①即肚子,躯干的一部分,在胸下面。②指内心。③指地区中心部分。

腹部 腹地 心腹 空腹

抄:①誊写,照原文写。②搜查并没收。③走简捷洁的路。抄录 抄袭 抄写

扰:①扰乱、打扰。②混乱。③感谢别人款待时说的客气话。扰民 纷扰 干扰

卑:①低下。②表示谦恭。③低劣、下流。

卑鄙 卑贱 卑微 自卑

耻:羞愧、羞辱。 耻辱 耻笑 可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梳理课文脉络,学习生字。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阅读过《爱的教育》吗?对于这部书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全书共10卷,每卷10个故事。通过一个小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叙述了小学生在一年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

发生:老师还没来,教室不比较乱,同学们拿科罗西取笑。

经过:科罗西用墨水瓶砸弗朗蒂,不巧砸在老师身上。老师调查此事,卡罗纳想为科罗西承担责任。老师继续调查,查出了真相。

结果:老师宽恕了他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形象。

一、指名读课文,认真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找出课题“高尚的行为”指什么行为,在文中找出对这种行为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见没人答话……”

三、找出故事的起因。说一说科罗西为什么要用墨水瓶砸弗朗蒂?同学们是怎样嘲笑他的,你怎样看同学们的做法?

四、在这种情况下,卡罗纳除了承担责任,还做了些什么?想象一下他可能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五、你怎样理解卡罗纳德行为是高尚的,为什么?

六、总体把握内容,试着复述课文。

积累:

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1886年出版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以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名义,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亚米契斯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等人类美好的情感。

篇1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 大家都预习了这篇课文,读一读题目.

2,你认为什么是“宽宏大量”,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谈谈自己的理解.

3,文中是谁宽恕了谁呢 为什么宽恕他们呢 宽恕的结果又如何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读不准确的字可以查阅生字表和工具书.

2,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用笔圈出藏在文中的生字.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订正读音,做到读正确.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 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5,汇报对问题的理解.

6,快速默读课文, 概括故事内容.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宽宏大量的品德》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阅读分析

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一件事情让作者重新认识了卡罗纳是怎样一个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是一件什么事情

(个别爱搞恶作剧的同学戏弄,奚落残疾的科罗西,科罗西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向他们让了墨水瓶,没想到墨水瓶打到了老师的身上.当老师问及这是谁干的时,与此事毫无关系的卡罗纳承认了.最后在老师的追问下,科罗西说出了真相.老师宽恕了他们.

3,看来文章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科罗西,卡罗纳,老师,下面我们就走近这三个人,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4,了解科罗西:

(1)在文中找出描写“科罗西”的句子,读一读.

(2)如果你是科罗西,同学们用尺子戳你,朝你脸上扔栗子壳,还模仿你的残臂,你心情会怎样

(“我”气恼,“我”愤恨.)

(3)谁能试着读一读,读出此时科罗西的心情.(指名读,出示句子)

为了得到片刻的安宁,他用乞求的目光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又望望那个.

他气得面红耳赤,浑身直打哆嗦.

(4)如果你是科罗西,你打算怎么办 科罗西和你们一样也忍不住了,失去了理智,于是抄起墨水瓶狠狠地砸了过去.

5,认识卡罗纳:

(1)指名分角色朗读4——8自然段.说一说卡罗纳问什么站起来告诉老师是他扔的墨水瓶 (因为他很同情科罗西,不忍心看到科罗西被老师批评.)

(3)此时的科罗西听到卡罗那这样说,会怎么想

(4)带着你的理解,练习读一读4——8自然段.

6,理解老师,再次认识卡罗纳:

(1)读一读第19自然段.

(2)此时的老师得知真相以后,心里怎么想 (很气愤)

(3)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4)结合提示语“严肃而有力”,再来读一读.

7,联系课文,填补课文的空白.

(1)起初老师要批评这四个肇事者,为什么又宽恕了他们

(2)猜一猜卡罗纳会对老师嘀咕什么,才改变了老师的做法

(3)想好后,把语言组织一下,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本课字词.

二,听写词语巩固.

三,举行朗读比赛.评价标准:有感情朗读,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抓住提示语,尽力把提示语中提示的语气,神态等表现出来.

四,自由练习读,做比赛的准备.

五,分角色朗读.

六,小组轮读.

七,选择课文描写细致的语段背诵积累下来.

八,完成课后习题.

九,作业:

1, 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

2, 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2: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如我们曾经学过的完璧归赵、起死回生、卧薪尝胆。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成语。

(媒体出示词语:闻鸡起舞)

2 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3 简介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4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与刘琨有关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5 读课题,认识胡笳乐器

(媒体出示胡笳图和文字资料: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它类似笛子。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6 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

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媒体出示词语:水泄不通)

(2)听两段乐曲声,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表示?

(媒体播放两段乐曲,出示词语并板书: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世代流传的美谈。

(媒体出示词语:千古佳话)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西晋),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媒体出示课题和词语: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

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

(媒体出示地图)

6、齐读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了解背景 理解“孤城”

(1)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二小节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2)原来称晋阳城是“孤城”有这样几个原因:

(师生共同概括并板书: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孤城”的“孤”原来还带有“孤立无援”的意思。

(3)齐读第二小节

2、得到启发 吹起胡笳

(1)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刘琨着急呢?让我们进入到那个使战争反败为胜的晚上。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图片:冷月荒漠图)

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可和你们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2)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媒体出示:“冷”、“荒”变红)

(3)作者用的词虽然简单,但用意却十分深刻。的确,连日来,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是始终牵挂在刘琨心头的烦恼。这番景色其实就是刘琨的心情写照。你想,面对这一切,刘琨会想些什么呢?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他想:(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4)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刘琨当时的想法。让我们把刘琨的着急、忧愁、孤独融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5)个别读、朗读指导,给予点评、男生读、齐读。

(6)这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刚才我们学过凄婉这个词,能不能说凄婉的长箫?比较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那一声声凄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7)凄婉带有婉转,形容乐曲声。而凄厉带有尖锐的意思。指导朗读。

(8)没想到这情到浓时发出的一声声长啸惊醒了匈奴兵,也启发了刘琨,让他想起了当年项羽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用“胡笳曲”救晋阳城的计谋。

3、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让我们看看“四面楚歌”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媒体出示录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了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他们家乡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媒体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2)读读第7小节,你会马上明白一曲胡笳救一座孤城的原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板书:瓦解军心)

(3)胡笳曲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使匈奴人甘愿做逃兵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匈奴人原来的生活。

(媒体出示草原图片,老师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强烈。这时传来的胡笳曲会让匈奴人作何感想呢?设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匈奴士兵,离家已久,你听到了胡笳曲会作何感想呢?)

(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

(4)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句子: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5)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士兵更是如此。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两句诗:

(媒体出示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读读描写刘琨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琨呢?

2 难怪诗人陆游会做出这番评价

(媒体出示诗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五、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

__2 拓展作业: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媒体出示图片:空城计)

板书: 悦耳动听 援军未到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兵力减弱

哀伤凄婉 粮食减少

瓦解军心

篇1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篇14: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篇15: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目标

1.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2.引导学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为了把我们班建设成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温馨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制定一个班级公约,让大家一起遵守,让我们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板书:制定班级公约)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分小组活动制定班级公约。(板书设计: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全班讨论班级想要达到的目标。

1.班级公约要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2.制定的公约要切实可行,不能好高骛远。

3.每个同学先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然后再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制定一份,进行全班交流。

4.选择最合适的班级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三、小组汇报,形成公约。

现在,每个小组把自己制定的公约向大家展示,注意发言要控制时间,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大家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记下来。最后大家讨论,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四、大家总结,形成公约。

现在,我们班的公约已经形成,希望大家共同遵守,让我们班成为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现在老师把班级公约公布如下:

(板书设计:学习方面)

1.按时上学,不迟到。

2.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课间休息做有益的游戏,不追逐,不打闹。

4.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纪律方面)

5.放学按时回家,少看电视,不玩无益的电脑游戏。

6.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教室和包干区的整洁。

7.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8.保持教室安静。自习课或老师不在的时候,要保持教室安静,讨论问题要小点声,不能打扰到别人。

(板书设计:卫生方面)

9.值日生每天早晨和中午打扫卫生,保持教室清洁干净。

10.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五、总结

师:我们齐心协力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把我们班变成一个文明、干净、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

【板书设计】

制定班级公约

学习方面

纪律方面

卫生方面

篇16: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故事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两个农夫”。

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指导:将课文读通、读顺,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读得情况。

3.小组内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评价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谈话: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提示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结果。)

4.全班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作适当引导。)

五、写出你的建议。

1.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习“阅读小提示”

1.指名读 “阅读小提示” 内容。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一个老农 卖牛和饲料(物价上涨) 遭窃送命 要全面考虑

另一个老农 卖牛和饲料(牛半价) 遭瘟疫杀牛 长远打算

七年级语文课件

罗盛教2语文课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锦集16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欢庆教案2023-07-08

《北京》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23-12-05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2-05-0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2022-10-0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2024-02-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022-08-15

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13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22-06-17

《爷爷和小树》教案和教学札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23-06-2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