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3-01-20 08:00:5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共14篇)由网友“芭蕉不是吧唧”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篇1:乘法分配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篇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02=300+□

(300+2)×43=300×□+2×□

(2000+3)×14=2000×□+□×□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1)

=38×30

=1140

例6

(1)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2)9×37+9×63

=9×(37+63)

=9×100

=900

23×12+23×88=  23×(12+88)

12

(35+45)×12 35×  +45×12

+

(11  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特点

1.× + ×

2.两个乘法里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把相同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3.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加数.

篇3: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 体 内 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篇4: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篇5: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

60米 30米

篇6: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参考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篇7: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参考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字母表示为(a+b)×c=a×c+b×c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1、采摘大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30米,问:原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2、20×60-20×30=600与(60-30)×20=600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篇8: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参考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篇9: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

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

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

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

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尤其是××,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热身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简算方法,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铺垫。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7。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请在情境图里找一找。(出示情境图)

(2)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并口述出来。(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3)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板书。

引导各小组汇报解题方法,并说明这样解题的理由。

解法一 (4+2)×25

=6×25

=150(名)

(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二 4×25+2×25

=100+50

=150(名)

(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观察算式,探究发现。(见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篇10: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15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l、2题。

篇11:《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1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02=300+□

(300+2)×43=300×□+2×□

(+3)×14=2000×□+□×□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1)

=38×30

=1140

例6

(1)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2)9×37+9×63

=9×(37+63)

=9×100

=900

23×12+23×88= 23×(12+88)

12

(35+45)×12 35× +45×12

+

(11 25)×411×4+25×4

25×(4+40)= 25×4+25×40

特点

1.× + ×

2.两个乘法里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把相同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3.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加数.

篇1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2000+□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 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

板书设计

篇14:口算乘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4 200×7 300×6 3×20 6×40 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2、比较100×4与4×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4与4×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12= 19×100=

12×100= 100×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20= 7×200= 7×300= 7×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300= 8×500= 24×600= 21×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0×6 400×2 300×12 8×700 15×400

6×100 2×400 12×300 20×600 33×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4)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14×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

6×300 13×100 34×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分数乘法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3)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三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共14篇)】相关文章:

分数乘以整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2023-03-22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9-14

小数乘小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1-21

百分数练习二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2-2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3-05-1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3-03-1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2023-10-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023-04-24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2作文2023-08-0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