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4-01-21 08:05:3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共20篇)由网友“angel—”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简算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简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1~6年级的教学。准确熟练地掌握简算,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简算。

(板书:简算复习)

在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复习要求。

(投影显示)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自己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复习过程

师:简算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改变原有算式的运算顺序或数的形式,使计算变得简单。小学阶段我们主要掌握应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下面我们先来复习运算定律和性质。

1.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师: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5个运算定律和2个性质。要想正确地进行简算,熟练地掌握7个公式是基础。(板书:公式是基础)

2.分析公式。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公式。

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在加法运算中,一般是同时使用。谁能举个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在乘法运算中,也是一同使用,谁能举个例子?

师:上述4个定律有相似之处,一起来记比较简单。

③乘法分配律是最重要的一个定律,它用在加乘的两级运算中,既可以正向应用也可以反向应用。(学生举例)

④减法性质也是既可以正向应用,也可以反向应用,主要应用在减法运算或加法混合运算中。(学生举例)

⑤商不变性质应用在除法运算中。(学生举例)

师: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不熟的公式再记一下。

3.解题思路。

师: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简算的一些知识,看看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0+10

=20

(2)99×4.4

=(100+1)×4.4

=100×4.4+1×4.4

=440+4.4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45

(5)45÷2.5

=(45×4)×(2.5×4)

=180×10

=1800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3)(44×4)×25

3.编题练习。

学生应用定律和性质编6道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

(4)乘法分配律反向应用。

(5)应用减法性质。

(6)应用商不变性质。

4.思考题。

(1)999×999+

(四)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针对学生在简算中经常出现错误而设计的。简算是小数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但由于知识比较分散,又有整数→小数→分数的过渡,知识逐渐加深,学生掌握起来有些混乱,没有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针对上述一些问题,我在课堂设计中是这样安排的:

1.先谈简算的重要性。

2.复习所有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共7个)。重点区分这些公式的形式及使用方法、使用条件。

3.让学生牢记所有公式。

4.根据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重点错误出示判断题。纠正学生的错误。

最后的编题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考查,既提高了能力,又是对知识的检查。如果学生对简算知识掌握得很好,他编起题来得心应用,且题目有一定的水平。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老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做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牢记公式。教师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简算中存在的问题,帮其改正,同时让程度较好的同学通过做思考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板书设计

篇2: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判断牌、选择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时,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些运算性质?”(指名回答)

(板书)

加法交换律  减法的性质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除法的性质

结合律

分配律

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定律和性质及其应用。(板书: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复习)

(二)复习五大定律

1.提问:这些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么叙述?(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字母公式。)

2.判断下面应用运算定律的过程有没有错误,没错举“√”,有错举“×”,并指出错误所在,改正过来。

投影出示:

(1)(43+25)×4=43×4×25×4

(2)(700+1)×68=700×68+68

(3)153×(220+57)=153×220+57

(4)45+(54+55)=54+(45+55)

(5)63×8+37×8=(63+37)×(8+8)

3.小结:我们运用这些定律时要注意正确。

(三)复习两大性质

1.提问: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运算性质?你能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吗?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除法运算性质:(a+b)÷c=a÷c+b÷c(c≠0)

强调除法性质中的a,b都要能被c整除,且除数c不能是0。

2.做一做:在等号后面的横线上填数,○里填运算符号。

(1)157-(27+68)=157-27○_________

(2)3214-537-463=3214-(537○463)

(3)(945+63)÷9=945÷________○63÷

(4)156×102=156×(100○_______)

指名一人做胶片,其他同学做印好的练习片子,然后投影说结果,并说明根据什么性质。

(四)积、商的变化规律

1.提问:我们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还学过积、商的哪些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1)投影: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如果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或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________。

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体现。)

投影说明:

(a×10)×b=a×10×b=a×b×10=(a×b)×10

(a÷100)×b=a÷100×b=a×b÷100=(a×b)÷100

(a×10)×(b÷10)=a×10×b÷10

=a×b×10×10=(a×b)×1=a×b

(2)投影回答: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___________扩大(或缩小)___________的倍数,_______________。

问:你能联系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关系,这也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

说明:整数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只有除法的性质略有变化,a,b都要能被c除尽。)

2.练习。

口答:

(1)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原来的积就____________倍。

(2)把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____________倍。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里填运算符号。

①3.6+0.85+6.4+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4.53-1.64-0.36=_____○(______○0.36)

③7.8×5.3+7.8×4.7=______○(_____○_____)

④4.2÷0.7+2.8÷0.7=(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我们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主要是为了应用,使计算简便,而且要灵活运用。

(六)课堂练习

1.选择题:(投影出示,学生举选择牌。)

(1)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5,得到的差  [  ]。

①增加5

②减少5

③不变

(2)对于25×48,小明想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分别应用了(  )知识。

25×48=25×(40+8)=25×40+25×8=1000+20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6×8)=6×(25×8)=6×20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50-2)=25×50-25×2=1250-5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4)×(48÷4)=100×12=1200

应用了(  )知识。

①积的变化规律  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③乘法结合律  ④乘法分配律

⑤乘法交换律

追问:哪种最简便?

2.简算,在片子上完成,指名两个同学用胶片做。

①  1.25×2.5×64×5

=1.25×2.5×(8×8)×5

=(1.25×8)×(2.5×8×5)

=10×100=1000

②  5.8÷0.7+0.42÷0.07+40÷7

=58÷7+42÷7+40÷7

=(58+42+40)÷7=140÷7=20

集体在投影上订正。

(七)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要注意应用我们所学过的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复习中,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记忆,再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清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有哪些,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语言怎么叙述,达到全面巩固理解的目的。其间,分别插入适当判断、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及灵活运用。另外,利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在观察推导中理解积、商的变化规律实际上就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简便计算打开多种途径。然后,在学生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出现一组选择题,综合地培养学生运用定律和性质的能力,反馈面也扩展到全班,便于了解多数学生的情况。最后出示两道简算题,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定律,是否能灵活地运用。

板书设计

篇3:分数、小数四则混合速算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小数四则混合常规运算的复习,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

2.训练全面审题、选择合理解题方法的思路;

3.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训练学生全面审题、选择合理解题方法的思路及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要想正确、迅速地做计算题,口算是重要的基础,认真审题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今天我们就分层次地复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

(二)复习过程

老师这里有一组数,我指分数,你们说小数;我指小数,你们说分数。

(出示幻灯片)

(老师任意指数,学生齐答分小互化。)

1.老师这里有个“十”字形,放在四个数中间。请同学口算结果。(指名口算)

老师再把这个十字形任意放在另外四个数中间,两人讨论一下,这四道题怎样计算简便?

小结: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我们看出,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计算比较方便?为什么?

这是我们做分、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板书:基本方法)

2.老师又把十字形放在了这四个数中间,讨论一下这四道题怎样计算简便?

这些题是按基本方法做的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得到什么新的启示?

小结:基本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数的特征和运算符号,决定怎样做方便就怎样做,所以,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板书:灵活运用)

3.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步分数小数四则计算题,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在具体的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再看下面两道题:

这两道题都先做哪一步?

先做的这一步用什么方法做比较好?(讨论)

再看下一道题。出示:

这道题和第一题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的第一步先做什么?先做的这一步用什么方法较简便?

通过做这三道题,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在做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应注意根据每个计算步骤的前后顺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所以要审题,瞻前顾后。(板书:全面审题)

如果我们不全面审题,瞻前顾后,很可能造成计算错误或走弯路。下面我们就看一道我们以前做过的计算题:

一位同学做到这里做不下去了,讨论一下这位同学在哪儿走了弯路,谁能帮他解决这个困难?(指名发言)

所以,我们做每道题都要认真审题,首先要审能否简算,二审运算顺序,三要根据运算符号和数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请同学们按照全面审题的方法做下面这道题:

我们一定要注意:审题不能只审原式,还要贯穿始终,步步审题。

以下老师出的每题下面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就举几号卡片。

全班订正。

通过这几道题,我们看出全面审题有什么好处?

下面我们进行小竞赛,看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哪个同学受益大。

出示三道题,全班进行小竞赛。

指名做在胶片上,集体订正。

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具体复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重视口算,既练习了分数、小数互化,又口算了分数、小数四则计算,为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复习中采用“十”字形教具,新颖且能提高练习效率。

2.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章可循,总结出了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加减运算要化成小数做比较简便,分数、小数乘除运算化成分数做比较简便,这是基本方法,但是基本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根据数的特征灵活地运用基本方法,在做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全面审题,贯穿始终。

3.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处处突出全面审题这个关键。

4.启发学生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板书设计

篇4:巧算周长(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巧算周长(《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第五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求解由小正方形拼合成的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周长

2.长方形周长公式

3.正方形周长公式

二、运用平移、翻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形状,巧算周长.

1.移动哪几根火柴,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怎样移?

火柴的总根数变没变?周长是多少根?你是怎样算的?

2.下面各图形行、列之间点与点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几号图形的周长与其它3个不同?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有些图形通过将线段平移或翻转,可转化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从而便于计算他们的周长.对于这些图形,这是一个巧方法.

三、重新认识长、宽或去掉拼合处的边,巧算周长.

1.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1×4=4(cm)

2.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2倍吗?(拼一拼,算一算)

(2+1)×2=6(cm)  4×2-1×2=6(cm)

(板书:去掉拼合处的边)

3.你能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①(4+1)×2=10(cm)  ②2×4=8(cm)

①4×4-2×3=10(cm)  ②4×4-2×4=8(cm)

问:(1)为什么图②的周长比图①的周长小?(讨论)

(板书:拼合处越多,周长越小)

验证结论

(2)4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样拼?你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拼法,并算出它的周长吗?(反馈)

(3)你发现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四、综合练习

1.两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大?

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7cm,宽3cm,如图叠放,求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周长是哪一部分.

(2)拼一拼,算一算.

(3)选择答案:

①平移,翻转7×4=28(cm)

②(7+3)×2=20(cm)

20×2-3×2=34(cm)

③7-3=4(cm)

(7+3+4)×2=28(cm)

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结论.

比较:哪种方法最巧?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用7张边长都是3cm的正方形纸,这样叠放,求周长,怎样求最简便?(21页7题)

2.23页6题

五、板书设计:

篇5:简单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篇6:平面图形面积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近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  )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  )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  )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  ]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  ]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  ]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4)如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240cm2,ABCD是正方形,并且BC是CE的2倍,那么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是[ ]

A.240÷4

B.240÷3

C.240÷5

(5)如图,阴影部分的环宽恰好等于较小圆的半径,阴影部分面积是较大圆的 [  ]

3.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图中单位:cm)

(2)求下面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图中单位: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基本平面形的面积公式和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小学阶段所学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并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在综合练习中,出了一些稍难题,以使学生有所提高,并通过选择题中的(3),使学生明白,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表示小学阶段所有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另外,通过动手操作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面积公式。

板书设计

篇7: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画出较复杂应用题的线段图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投影出示如下习题:

1.读题列式并按要求改编题:

①一本书100页,读了60页,读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题:

如果把问题改成“读了百分之几”应如何解答?

样列式计算?

③如果把一本书的页数当成问题,如何编题?怎样列式计算?(板

2.补充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_______________?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④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有多少人?

②全班共有多少人?

③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④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3.回答问题。

师述:大家做一个比赛,看谁想得多?(学生自己在本上独立完成。)

③甲是甲乙差的4倍。

⑤乙是单位“1”。

4.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了分数、百分数的哪些类型应用题?它们各自的解法是什么?

(二)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投影出示如下练习:

1.录音机每台降价30%后,售价350元,这种录音机原来售价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

②学生自己画图列式;

③订正画图;

④指名列式。为什么不是350×(1-30%)?

⑤那为什么也不是350×30%?

2.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200m,第三天修的是前两天的总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30%。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4.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1.5m,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综合练习

1.题组训练(只列式不计算)

共多少吨?

箱重量正好相等,原来两箱桔子各有多少千克?

老师用投影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理解题意。

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类应用题。通过补充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行复习,并且打开解应用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这部分的应用题具有典型性,要求学生能够画图进行分析,通过线段图找准量和率的对应关系,能够顺利地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第三部分是深入理解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想,综合应用知识。这部分应用题比较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散思维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篇8: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面积计算及应用。

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宣布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便熟练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上一节平面几何图形复习题。(板书课题:平面几何图形复习课)

(二)复习过程

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

(1)出示长方形图。

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

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b

(2)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后,就变成什么图形?它的特征是什么?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2

(3)平行四边形。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指出它的底和高。

面积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口述推导过程,并说明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割开的两部分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图略),从而推导面积公式。

板书:  S=ab

(4)三角形。

出示连接两条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割开后引出三角形。

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做底,对应几条高?

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b÷2

(5)梯形。

①由平行四边形引入梯形。

②梯形有什么特征?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b)×h÷2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说,老师用完全一样的梯形图片拼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

③复习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6)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及面积,现在利用公式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列式口算下列图形面积。(单位:dm)

2.填表。(面积单位:m3;长度单位:m。)

3.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思考题: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用不同的方法)

(单位:cm)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发现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复习了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老师借助直观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形式的表象,进行知识之间的沟通与整理,这样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练习设计有层次:先是基本图形求面积,然后给数据填表,求阴影面积,求组合图形面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

板书设计

篇9:分数乘法复习教案及试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6=×5=×8=

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

75×=×=×=36×=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二)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三)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练习七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讲一讲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在计算中把什么数量看着单位“1”。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是要把哪个数量当做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关系看作单位“1”,在两步计算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四)复习倒数的知识

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课后反思:

一、细心填写:

1、6× 表示(                   ); × 表示(                       )。

2、 ×( )= ×( )=(  )× =(  )×0.1= +(  )=(  )-

3、 米的 是(  )米, 千克的8倍是(  )千克,6个 分是(       )。

4、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6段,每段是这根铁丝的(    ),每段长(    )米。

5、一堆煤9吨,用去 吨,还剩(  )吨;一堆煤9吨,用去 ,还剩(  )吨。

6、在○里填上“>”、“<”或“=”。

○ ×      × ○      ×  ○ ×5      ×  ○ ×

二、判断是否:

1、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的倒数的 ,乙数等于1。

2、一个数(不等于0)的倒数小于1。

3、当两个因数(都不等于0)都小于1时,乘积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小。

三、准确计算:1、直接写得数

×60       ×       1-        ×        ×0       ×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10     6.8× + ×3.2     ( + - )×12     46×

四、解决问题:

1、一只足球90元,篮球价钱是足球的 。买一只足球和一只篮球一共要多少元?

2、一根木料长12米,甲用去它的 ,乙用去余下的 。谁用得多?为什么?

22、分数乘法复习(二)

1、看图列式计算:

?吨

35吨

600元

?元             少

2、“一堆沙石,用去 ”,

这里把(       )看作单位“1”,求用去多少,就是求(        )的 是多少?

“黑兔只数的 等于白兔只数”

这里把(          )看作单位“1”,(             )× =(             )

“现在比原来节约 ”

这里把(          )看作单位“1”,(             )× =(             )

3、某校有女教师72人,男教师比女教师人数的 少5人。全校有教师多少人?

4、学校从商店买来30只小篮球,六年级分得 ,五年级分得六年级的 。哪儿年级分得多?多多少只?

23、分数乘法复习(三)

1、直接写得数:

15×        ×        ×        ×        ×121       ×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24     42×( - )    ( + )×      × - ×

3、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倒数的 。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4、李师傅昨天上午生产80个零件,下午生产100个零件。今天生产的是昨天的 。今天李师傅生产了多少个零件?

5、食堂运来 吨煤,第一周用去 ,第二周用去 吨。两周共用去多少吨?

6、食堂运来 吨煤,第一周用去1吨,第二周再用去多少吨就共用去运来煤的 ?

7、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 。小明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它再行多少千米才能到达乙地?

24、分数乘法复习(四)

1、在0.125、 、 、 、8、1.25、0.6、10这些数中,(   )和(   )互为倒数,(   )和(   )互为倒数,(    )和(    )互为倒数。

2、 千克=(    )克    时=(    )分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下列各式中,乘积最大的是(          )

A    ×    B   ×      C   ×     D    ×

4、1吨棉花的 和3吨钢材的 ,相比(         )

A   1吨棉花的 重   B  3吨钢材的 重    C  一样重   D   无法比较

5、一个分数去乘 或乘 ,结果都得整数,这个分数最小是(       )。

6、  4个 与11个 的和是多少?        的倒数与 的积是多少?

7、一本书120页,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第二天读的是第一天的 。第二天读了多少页?两天共读多少页?

8、禽场养鸡120只,养的鹅是鸡的 ,养的鸭是鹅的2倍少100只。养鸭多少只?

9、甲乙两车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两车共行了全程的 。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篇10: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板书设计

篇11:数的整除复习(二)(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以此为标准,给这三个数分类,可以分几类?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板书:质数、合数)

(3)如果把38÷2=19改写成38=2×19,2和19叫38的什么?为什么?(板书:质因数)

(4)说“2和19是质因数”对吗?为什么?

(5)质因数能单独存在吗?它必须依存于什么概念?还有什么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6)把38这个合数写成2和19,这两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板书:分解质因数)

4.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  )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篇12:数的整除复习(一)(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

2.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的意义;

3.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明确数的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整除概念

出示以下算式:

4÷2  0.8÷0.4  1÷3

30÷5   7÷3   18÷4

上面这些题都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板书,用集合圈把算式圈起来。)

直接口答结果:

1÷3和7÷3能不能得出有限小数?为什么?(除不尽)

(把1÷3 7÷3两个算式移到除不尽的圈里)另外几个算式都能除尽吗?(能除尽)

(板书:除尽)

在能除尽的算式里,哪些是整除式?(4÷2 30÷5)

(板书:整除。并把4÷2,30÷5两个算式放在整除圈里。)

谁来说说什么叫“整除”?

(指名叙述整除的概念。)

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凡是整除的算式一定能够除尽,但是除尽的算式不一定能整除。)

(板书:数的整除复习(一))

(二)复习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

在讲数的整除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不包括0。0是什么数?

板书:

上面的整除算式中,谁能被谁整除?(30能被5整除,4能被2整除。)

3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30是5的倍数,5是30的约数。

谁来把约数、倍数的概念概括一下?(板书:约数、倍数)

判断老师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数a能被数b整除,a叫倍数,b叫约数。

(指名说,并说明为什么不对。)

请你想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多少?最小是几?最大呢?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最小是几?最大是几?你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吗?

口答:(幻灯出示)

(1)16的约数有哪些?(  )

(2)1~30各数中,2的倍数有(  ),能被3整除的数有(  ),有约数5的数为(  )。

你们说说,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是不是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都叫偶数?(板书:偶数)

相反,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板书:奇数)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呢?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呢?

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幻灯出示)

(1)请用数字4,7,0,5,1写出一个能被2整除的最大三位数。(学生在反馈小黑板上写出754。)

754最少减去几就能被3整除?为什么?

(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最小偶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3)在下列各数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这些数能同时被2,3,5整除。

24□  9□0

(学生在反馈小黑板上写出数。)

我们掌握了数的整除特征,就能很快判断出一个数能被哪几个数整除,也就找出了这个数的约数。我们做一次找约数的竞赛,找出下面各数的约数。

(幻灯出示)

37的约数有(  );

29的约数有(  );

17的约数有(  );

2的约数有(  );

1的约数有(  );

4的约数有(  );

18的约数有(  );

33的约数有(  );

6的约数有(  )。

根据约数个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个数分成几类?

(板书)

只有2个约数,也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什么?

什么叫合数?1是质数还是合数?

找一找,你们手里的数字卡片有质数吗?举起来。有合数吗?举起来。

谁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举起来。

(三)练习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  )

(2)一个质数与2的和一定是奇数。  (  )

(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  )

2.选择题。

(1)下面三个数中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  ]。

A.43

B.9

C.51

(2)下面三个数中是偶数而不是质数的数是  [  ]。

A.14

B.47

C.2

(3)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是 [  ]。

A.6

B.8

C.4

看来我们做上面题时,要想正确迅速地选择答案,不但20以内的质数要熟,而且百以内的质数表也要熟。百以内的质数有多少个?

(学生起立,边拍手边背百以内质数的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一三,一九,一十七;

二三,二九,三十七;

三一,四一,四十七;

四三,五三,五十九;

六一,七一,六十七;

七三,八三,八十九;

再加七九,九十七;

25个质数不能少;

百以内质数心中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整除的一部分知识,并用网络图表示出来了。谁能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说说?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打开书。

1.做书上的练习。

2.补充题。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奇数都是质数。 (  )

(2)偶数都是合数。 (  )

(3)一个数的约数总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

(4)15×12的积一定能同时被2,3,5整除。   (  )

(5)两个不同的奇数的和是合数。 (  )

(6)10以内质数和是1+2+3十5+7+9=27。   (  )

(7)一个除法算式只要商是整数,没有余数就叫整除。    (  )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根据整除这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精心设计的。边复习边板书,边复习知识点边练习,最后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一步:通过6道除法式题,用集合圈逐层分类,复习了整除的概念,明确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以及约数、倍数的概念。

第二步:复习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明确我们现在研究数的整除是在自然数范围研究的。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而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分,分为质数、合数和1。

第三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综合练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篇13:简单的统计(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近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篇14:比例尺(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  ,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  ,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  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  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  应用什么单位? 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  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  =90000000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篇15: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篇16: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再加一栏百分数。)

①一、二车间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

②第二车间的产量是第一车间产量的百分之几?

③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百分之几?

2.做一做。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男生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单位:分)

100  93  69  99  89  76  81  100  88  65

91  87  92  81  87  93  78  85  78  77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男生考试的平均分数和及格率。

参加考试人数:__________;总分数:___________;

平均分数:___________;及格率:___________。

(1)让学生用画“正”字方法分类整理,然后填入表内。

(2)根据表后填空回答问题。

①怎么求平均分数?具体说出数量关系。

②什么叫及格率?怎么求及格率?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以下数据填统计表。

人民化肥厂生产情况如下:上半年计划生产15万吨,实际完成15.9万吨,下半年计划生产20万吨,实际完成20.5万吨。

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把上半年、下半年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师引导分析讨论表后问题。

(1)“完成计划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2)如果改成“超产百分之几”怎么理解?怎么计算?数量关系是什么?

(3)“总计”一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王庄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如下:

六(1) 50人  达标48人

六(2)45人  达标42人

六(3) 48人  达标45人

六(4) 46人  达标45人

(1)算出各班达标率和全年级学生达标率。

(2)哪个班达标率最高?哪个班达标率最低?达标率最高的班和最低的班相差百分之几?

(3)哪几个班达标率比年级达标率高?把它制成统计表,要有“合计”。

3.改革开放来上海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如下:

(1)将它制成复式统计表,并分别算出职工工资和农民纯收入从1978年~增长的幅度。

(2)比较一下19每人年收入是1978年每人年收入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什么知识?统计表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用数字说明问题。)正因为统计表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统计工作中为表明数量关系往往利用统计表进行统计。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各班男生、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注意写合计、总计。)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通路口调查10分钟内机动车通过路口情况,作好记录,并制成统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数量的百分数,使学生知道百分数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为灾区小朋友捐款的情况引入新课,学生易于接受。在巩固练习反馈中又增加了改革开放20年上海职工、农民收入情况练习制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一些国情教育。

板书设计

篇17: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板书设计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俱、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篇18:人教版六年级字词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字词复习

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一)、积累词语: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每篇课文后面要求说说写写的词语,都应该正确地读写及积累。

(二)、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

(1)弄清这个词语中,两个关键性的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例凝神谛听这个词,其中谛是仔细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仔细地听。

(2)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伸义。例:目瞪口呆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惊讶的样子,而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

(3)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前一个煞是杀的意思,后一个煞是极的意思。

一、辨析词义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练习

按要求写成语(至少五个)

1、描写人物仪表的:

2、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

3、反映技艺高超的:

4、反映朋友间情宜深厚:

5、反映景色优美的:

三、选词填空:

1 爱护 爱惜 珍惜

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 )书籍的习惯。

他十分( )时间,一分钟也不让它白白地浪费掉。

2 安静 宁静平静 寂静

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 )下来。 海上有一轮明月,照着( )的海面。

他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 )。

3 维持 保持 保护

渔夫起早贪黑地干,还( )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他始终( )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4 埋怨 抱怨

事后,他( )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 )别人对他不尊重。

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

1、中国 昆山实验小学 江苏省 昆山市 昆山市实验小学六(1)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备活动 领奖品 冲到 起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部 没有 少数 一半 多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部 身体 上身 牙齿 嘴

篇19:轴对称图形(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画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图片:树叶、蜻蜓、天平

(二)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三)学生汇报

图形左右部分一样

(四)出示图片: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

个什么样的图形?

(五)小结: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六)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一)

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二)

3.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三)

(七)分组实验.

1.出示图片:几何图形

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五)

2.画出下面每组图形的对称轴.各能画几条?(出示图片:练习六)

3.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四)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探究活动

设计花坛

活动目的

1.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题目

有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空地,现在要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空地面积的二分之一,问如何设计?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讨论.

2.学生分小组汇报.

3.全班共同评选最佳设计.

参考答案

篇20:对称图形(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  )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  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  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  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  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  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  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  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 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讲课时首先出示一组对称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图形的特点,说出图形左边和右边相同,左右之分是以图形中间那条直线为界线,为讲解对称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让学生广泛讨论,动手折叠,使学生了解了这些图形的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只是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设计了让学生很快剪出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简单图形。这个环节虽然对部分同学感到困难,但是通过互相启发还是能做出来的,达到强化这类图形特点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数的整除复习(一)(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3)

五年级数学上册《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第五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十九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参考教案二

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共20篇)】相关文章: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上册)2023-09-21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减法的简便算法2023-10-13

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加和减法教案优秀2023-10-15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2023-06-25

乘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2022-08-21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2022-04-29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优秀教学设计2023-12-18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2作文2023-08-02

《-----伴我成长》写作指导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2023-10-10

简单的分数加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