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4-29 11:18:4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栀夏了了”为你分享13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篇2: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篇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投影出示:(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

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实物投影)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拓展延伸

篇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会画角。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冉冉升起的国旗上有什么?(国旗上有五角星),五角星上有角。

你们都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升国旗时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为什么你认识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呢?(因为红领巾有三个角)角究竟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角

1.找出三角板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腰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篇5: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2.能够判断三种线会并动手画出这三种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片:出示南京长江大桥、金们大桥、养马岛大桥,然后看大桥的平面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和彩笔,想象一下设计师会先画什么?然后让学生画横的直线并且提醒学生画第二条的时候注意什么?

设计完桥面再画什么(柱子)让学生动手画。再画拉索一条利用什么工具来画?

二.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

1、通过画的图引出线段:让学生说说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段的意思,

板书:线段:2个端点

生活中有许多线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

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线段的例子(多找几个说说)然后让同学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边是多少?动手量一下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

2.请在本子上画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比3厘米长的线段能画多长?让学生想象一下将3厘米长的线段无限延长、延长,这时它就几个端点?让学生说一说谁来起个名字?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射线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说。(太阳光、眼光)

3.这还有一道题将3厘米长的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和端点,谁来起个名字?

谁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直线吗?

让学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

三.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识了几条线?

四.作业练习

1.课后练习

2.让学生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画一幅你喜欢的画

篇7: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2、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那这节课同学们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

三、1、口算游戏

30÷1042÷3120÷40150÷50

210÷3060÷4540÷6900÷50

360÷30960÷4720÷8360÷60

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出示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回答

3、计算比拼

162÷39568÷47196÷23490÷16

先开火车的形式,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比赛。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

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4、实际应用

⑴、有趣的信息

一个人18分钟可吸入空气,平均每分钟吸入升。

人在婴幼时期,一天需摄入肉类,谷类,需要的谷类是肉类的()倍。

⑵、王大爷有3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收草莓。

①如果每箱装12千克,一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可以装多少箱?3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共可装多少箱。

②每千克草莓卖7元钱,王大爷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

(综合题,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

(练习时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思路不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二、: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

篇8: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

商的方法。

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91()×30〈9498〉30×()

50×( )〈190 ( )×60〈482

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张照片,她想每60张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要几本影集?

怎样列式?说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360÷60=6(本)

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

二、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

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三、知识新授

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己的想法?

372÷62=(吨)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班内交流)(小组讨论:笔算方法,集体交流。有的学生如能说出把62看作60来想,问为什么?说出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引导:怎样才能快而准的找出商呢?把62用四舍法看作60来试商比较快。)

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把62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

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

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

372÷62=(吨)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6×62得372

答:

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四、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归纳: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五、巩固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8742×()<88

61×()<13540×()<90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92÷23=345÷23=

864÷32=656÷41=

3、试一试:

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8播放至18:00,多少天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

篇9: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荡秋千”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学习中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哪位同学玩过荡秋千的游戏?这么多同学玩过,还记得当时是怎样荡的吗?(可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虫子的研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回答)

师:你们荡秋千时比赛过吗?怎么比的?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荡秋千比赛。

(出示图)

师:小明、小芳、妞妞正在进行一场荡秋千的比赛。她们比的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荡的次数最多。猜猜,相同时间内,你认为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三种观点,有的说小明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短;有的说小芳荡的次数最多,因为她轻;还有的说妞妞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长。(教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到底谁说的对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二、实验操作。

1、熟悉实验器材。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器材,这套实验器材和荡秋千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再观察拴小球的绳,掂一掂两个小球,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是绳长相同,两个小球轻重不同,相同时间内荡的次数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会合作,会学习。

2、学生做实验一。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一的表格,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小明和小芳秋千的长相同,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实验时有分工,有合作,一个人能完成这个实验吗?

师:由此可见,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习很重要。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在相同时间内,绳长相同,轻重不同,荡秋千的次数与体重无关;那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可能会和绳长有关。)

3、学生做实验二。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二的表格,各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根据实验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通过两次试验,你认为他们三人谁荡的次数最多?说说理由。

4、教师。

三、课后思考。

师:有的同学家里有挂钟,时间不准确时奶奶会调里面的两个按钮,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思考这其中的道理。

篇10: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活动三:

1、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平方米。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课堂练习设计:

第二课时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新授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习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这种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要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同学们审题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习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篇11: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 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钟表、活动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你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哆啦A梦小叮当及其伙伴的图片)你知道吗,大雄听说中国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来中国游玩。他呀就缠着小叮当带他来中国玩。其实,小叮当也非常想来玩,但他担心大雄那爱惹麻烦、没时间观念的毛病,所以他想先考考大雄。聪明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勇气跟大雄一起来接受小叮当的考验?

生:敢。

2、师:你能根据图片及内容及钟表的信息说出它所代表的时刻吗? (课件展示图片)

① 小学生升国旗(钟表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1:时间是8点;

生2: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生:上午8点,因为如果只说8点的话,不明确,还会让人误解为晚上8点的。

② 小朋友吃午饭(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

生:中午12点。(师板书)

③小朋友晚上睡觉(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晚上8点。(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采用012时来计时,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计时法,是人们在平常表示时间时所经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大雄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小叮当一起来到了中国。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CCTV-1新闻联播的片头背景音乐)

生:中央新闻联播的音乐。

篇12: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篇1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抽取问题》优秀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九

数学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豆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数学三年级下册《气球装饰方案》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组成》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6-2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案2023-08-27

小学下册数学《回收废品》教案2023-05-1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022-12-12

三年级数学下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教案2022-05-0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2023-09-24

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设计2023-09-25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教案2023-05-1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3-11-22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的与复习》优秀教案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