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07 12:35:05 物理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普通路过土狗”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

篇1: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

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

1实验层次设置既有提升又互为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已实现了向基础、综合和设计性实验这一层次化教学模式转变。有的将大学物理实验明确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4个层次,并在比重上作出了硬性的规定,提出了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突破基础性、综合性实验的训练范围,进而搞好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要求。这种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基础实验,是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的基础训练,应让有限的学时发挥最大的收益,在层次划分上应简而精,通过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阶梯式训练逐步养成创新思维及革新意识。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同小孩学走步,是阶段也即层次培养过程。这种层次化教学模式中,决不能淡化和忽视基础内容和强度。

因为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基础实验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从三方面达到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习实验设计方法。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具体实验,从而实际地加以研究,这就是实验方法或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第二:学习测量技术。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是讲精确性的科学,物理实验虽然首先是观察现象,但核心是测量与观察现象有关的物理量。测量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常用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其二是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第三:学习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对于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必须通过数据处理、分析综合才能找出其带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分析和综合,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的应用。

(1)基础实验部分好比小孩学走步的初级阶段,需要成人全身心的帮助以了解行走的基本技术。基础实验应涵盖力、电、光及必要的热、声、近代物理等经典实验项目,这对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设计思路、常用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和操作规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没有相当的学时数保证及广泛的了解认识,这些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们在倡导物理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方向拓展的时候,过分强调和突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而对打基础、练功底的基础内容有轻视和淡化的倾向,殊不知万丈高楼是坚实的根基作支撑,没有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无从谈起。

(2)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知识互补、重复深入、扩大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与物理学内在联系,为学生深入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好比是学走路的中期,不能全脱手,但又要鼓励自我尝试与独立。这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应立足基础,学习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思想的综合运用的技巧和方法。设计性实验以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方法的综合性、实验过程的设计性和独立操作性为目的,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个阶段的实验应该少而精,但应在实验思想、方法及技巧上有多样性,深度上可延伸,广度上可拓展,在提供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在推进物理实验向层次化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遵从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要保证足够学时的基础实验内容,而不能片面追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基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举,做到确保基础、层次清晰、全面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发展及提高能力的培养环境。

2完善层次化教学课程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备配置及学时数上都与基础实验有较大差异,这部分实验宜相对独立于基础实验课程以外,由专门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规划和组织。课程负责人可依据学生基础实验内容情况,按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学时数。

很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一、必须要有复杂的、高级的设备;第二、必须要与众不同、与前人不同的发现与发明。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可以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实验,只要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仪器的`选用;实验误差的分析与控制有创新的成分或元素;实验实施过程中有新向题等待学生去解决、新结论等待学生去发现;这样的实验就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的设计性实验。当然,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拓展、延伸、转移、综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统一在这样的认识与观念下,才能明确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方向。但目前很多高校包括我校,在大力倡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时,却忽视了课程建设的严谨性,仅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的比例指标要求,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具体评价和要求,也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开发和研讨,更缺乏相应的软、硬件建设,这实际上丧失了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积极意义。

3合理设置学分杠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教师在实验中要审阅学生的实验方案、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和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渊博的知识,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学生要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前要花大量时间认真准备和研究,要对测量方法、仪器性能和误差分析下一番功夫。

实验过程中,要集中精力、观察敏锐、兼顾全局、突破难点,需要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方法,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则。这对那些求知欲强、注重自身能力提高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激发他们浓厚兴趣,但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可能就会知难而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必修课在目前对各高校来说是不现实的,这将增大硬件投入,并且在生源庞大的情况下学时数也是无法满足的,但将其纳入一般性选修课又丧失了整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并且极有可能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和教师积极性的挫伤。要兼顾好这其中的各个方面,可利用学分制这个杠杆,这就要求为这门课设置合理的学分,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使教与学保持和谐发展及稳步提高。

4结束语

科技史上,物理学常常作为其它学科和生产技术的基础,推动着人类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物理实验技术和工程技术更一直来是亲密相融相通、难舍难分的。物理实验中的基础实验内容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应当是一门必修的、独立的基础课程,它之所以是必修的基础课程,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物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也为后继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

它要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用脑认真地设计、协调、指导和监视实验的全过程,它担当着对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用脑动手、智能与技能综合协作训练的使命,通过严格的这种训练,学生不仅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还接受了以科学态度处理各种事物的教育,初步锤炼了用脑动手的能力,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自觉地在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物理实验技术、技能及技巧的协助下,创造性地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鉴于此,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应当确保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基本能力方面的严格训练,使我们的一系列教育及教学改革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篇2:个性化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多元性总是客观的存在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常常会用“一把高标准尺子”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学生.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我们的教学过分要求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由于学生的遗传、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构成了每个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与学生区别开来.从多元智能来看,差异不是“差”,差异是一种现实,是一种资源,是教学的财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潜能的挖掘,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同样存在.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也存在着单一和僵化.从物理实验的角度来看,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智能特长,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也会产生个性化的设计、操作、结论等等.所以,“基于学生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篇3:个性化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2.1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学习的自主性,即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与能力.在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人说自由的原则已经存在于今天的教育当中了,那么我们就会嘲笑他,觉得他就像一个站在那个装着蝴蝶标本的盒子面前,坚持说蝴蝶还活着、还能飞翔的小孩子.在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奴役的原则,在学校里也同样存在.”今天的教育,虽然强调以生以为本,但是教师“目中无人”、“目中无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做为课堂上的一种时尚点缀.那一点点的时间和狭小的空间已经成为新课标的外显标志,而实质上他们的思维往往被教师所束缚、所牵引,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很难见到学生的个性化的内容.目前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意义之一在于从空间和时间上一定程度解放了学生.将学生课内的活动、展示和交流延伸到课外,学生从禁锢走向解放.这种解放,其意义决不仅仅是课堂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展示其个性,这才是根本性的改变.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于课堂,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种解放带来的不仅仅存在着空间的意义,必然也给学生带来了时间上的解放,从较为单一的接收信息到向外发射信息.空间和时间的解放,使学生相应地获得了课堂的话语权.这种时空观、话语权是以往的课堂不曾有过的;这种时空观、话语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基于学生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创设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2.2实验内容的个性化

2.2.1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中体现学生的个性

对于未知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从中发展探究能力.开放性的探究易于生成,在生成中关注学生个体,促进个性发展.案例一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学“小孔成像”实验,教师给每组学生分发了两张白纸、一支蜡烛,一盒火柴,要求探究小孔成像及成像规律.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不但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而且还探讨了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最终总结出了三情况:(1)蜡烛、小孔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来改变像的大小;(2)蜡烛、光屏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小孔来改变像的大小;(3)小孔、光屏位置不变,通过改变蜡烛来改变像的大小.另外学生在实验中还有创新:即突破了两张白纸的思维束缚,在火柴盒的抽屉一侧用圆规钻一小孔,抽屉略为抽开,抽屉的另一侧为光屏.通过这样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在实验中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

2.2.2在实验内容的时效性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活动,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动手时间,关注物理实验中学生实验细节,捕捉个性化的案例,即兴提炼问题,体现时效性.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案例二苏科版八年级(下)《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静电现象”中,活动7.4摩擦起电,即用干燥的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你有哪些不同的设计或发现?(2)在众多的实验方案以及现象中,尝试对其归类总结.学生纷纷按学习小组展开了活动,设计了一些方案并进行了相关操作.如塑料尺与头发摩擦吸引纸屑,塑料尺与皮衣服摩擦、与纸摩擦,用钢笔杆与纸片、头发摩擦.在现象交流中,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纸屑,也有的不能吸引,有的吸引到物体后又弹开,还有的轻小物体如小猴捞月般地串成一串.在分类总结中,学生归纳如下:(1)同一物体与不同物体摩擦后吸引同一轻小物体;(2)不同物体与同一物体摩擦后也吸引同一轻小物体;(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物体摩擦后吸引同一轻小物体;(4)两物体相互摩擦后分别吸引轻小物体;(5)摩擦时间长短不同,被摩擦长度不同,现象不同.案例1,发散学生思维;案例2,收敛学生的思维.两个问题,同样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方案或归纳总结.两个问题的`设计,思维上的“放”和“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2.2.3在实验内容的延伸性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作为科学探究的主体,在面对纷繁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兴奋和好奇,课堂中的物理实验并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教师不能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活动的终结,它应是一个阶段时间的结束,但又是一个新的课后探究项目的开始.课堂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实验内容的延伸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制弦乐器”、“自制手提冰箱”、“树荫下的光斑”等延伸性的物理实验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大量个性化的方案和作品.

2.3实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2.3.1实验器材的多样化

实验设计的不同,决定了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不同.就同一个物理规律的探究而言,可以有不一样的设计思路,器材的选择当然可以不同.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器材时,应注意所提供的器材的多样性,使学生有可选择的余地.

2.3.2开放实验器材的管理,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如在初三的电学教学中,笔者给每个班级随着教学进度逐步配备一套电学器材,这些实验器材包括干电池一组,两个灯泡,两个电压表,两个电流表,三个电阻,一个滑动变阻器,三个开关,导线若干,并且这些器材一直保留在教室内.这些器材基本上可以完成电学实验的探究.通过课前器材创意组合实验或课后延伸探究,学生对于电路的认识、连接、故障和规律等增加了许多感性素材,对于电路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的宗旨是: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留有未知,给每一个学生动手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平等的外部环境.

2.3.3增加实践性实验教学活动

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实践活动课将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精神.课题组开展的家庭物理实验活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许多新颖的家庭物理实验案例.

2.3.4实验创新中的个性化

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之一,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改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趣味小实验”、“创意小实验”和“奇思妙想”等主题活动丰富了校本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综上所述,从“个性化”的角度来看,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片广阔天地.基于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要通过物理实验载体,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与时间,开发校本教材,整合资源,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真正体现出学生个性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篇4:管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论文

关于管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论文

一、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

(一)实验项目的层次化

三峡大学建筑材料实验室承担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管理及建筑学等专业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原有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足,经过近2年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现阶段该课程的实验采用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按实验项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验证性、设计性及少量综合性实验,其实验内容对应于教学大纲的范围,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此处统称为基本性实验,如表1所示;二是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其内容或是课程重点或难点的综合运用,或属于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或研究趋势,亦或源于科研项目,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等,统称为创新性实验,如表所示2。第二层次的创新性实验适合学有余力,且有继续学习和一定研究兴趣的学生,为选做实验。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1.基本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第一层次的实验即基本性实验对应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按照原教学模式执行教学组织与实施,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教学原则和三点教学方法。其中,“两个原则”一是把实验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向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实验结果比较、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提问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基本性实验的兴趣。

2.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学生的遴选、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两方面。学生的遴选即是如何确定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遴选时不仅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也要综合实验室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取得较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应适当控制选做本层次实验的学生人数。从教学实践看,每学期开展第二层次实验的项目数以4~6项为宜,最高不超过8项,同时限定每名学生最多可选实验项目为2项。这样,既能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仪器设备数量充足、实验指导教师到位),又能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参与该层次实验的学生比例从秋季学期的15%增加到春季学期的37%。今后,随着实验室建设的逐步完善(设备、师资队伍等),这一比例也将逐步提高。但考虑到创新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效果等情况,教学团队的全体4名教师认为其比例最高不宜超过60%。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应考虑实验室专任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课程安排等情况,原则上以任课教师为主、实验室专任教师为辅进行共同指导。如有特殊情况(上课时间冲突等),则应由全体教学团队人员协商解决,或安排在周末学生无课的时段,以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属于选修实验项目,通常由若干名学生,如3~5人组成实验小组,多数实验项目都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经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再开展实验。这一过程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团队合作给少数只为混学分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性实验没有固定的实验课时间,且实验总学时数也不能事先预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整个实验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4.创新性实验的成绩评定目前我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等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权重依次为70%、20%、10%。开设创新性实验后,课程成绩的评定既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又应避免出现学生为提高成绩而一哄而上、争相选做第二层次实验的现象。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进展及完成效果等情况,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共五档进行评定,并据此酌情额外增加学生的实验成绩。比如,当第二层次实验的成绩为“优”时,可额外增加该生的实验成绩10分,并按相应权重计入课程总成绩。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层次化的实验

教学新模式要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学习为中心,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内容层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并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如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建立课程网站等,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自学,既能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开拓和丰富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二、层次化教学模式长期有效的`保障措施

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掌握新的实验技术或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为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长期稳定运行,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确定合适的实验项目

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首要工作是选题。选题要有创造性的因素,最好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便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选题应该优先选择源于科研项目,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努力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工作技能以及创造性。此外,为保证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长期运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应不断推陈出新。从实验教学实践看,采取了如下途径确定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引入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以及实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实验内容作为创新性实验项目,采用与建材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科技项目,以及学校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项目等,另有少量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置。

(二)经费来源和相关配套政策

创新性层次的实验项目所用原料、药品及仪器运转与维修费用等经费开支,都应进行相应配套与完善,以形成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级各类创新项目或科技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竞赛项目、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及其他项目,或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设置第二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等形式来获取经费支持。20秋季至20春季共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第二层次实验教学项目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1项、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2项、教学研究项目2项,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等。

(三)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保障机制,包括条件保障、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条件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筑材料实验经过自秋以来的累次建设投入,实验设备、场地及环境等都得到显著改善,完全满足表1、表2所列项目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在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方面,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政策,如:对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适当加分,指导教师评职称时优先推荐等。不仅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还鼓励教师参与第二层次实验教学。

(四)加强过程控制

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控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方法,采用中期答辩和评估、定期召开小组汇报和讨论会等方式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对第二层次实验项目的教学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可以了解实验进度,并以实验方案方法的完善、指导等方面开展讨论,检查学生实验日志、实验的收获或思考内容、实验分析报告等,对前期工作作出评价,提出具体建议,促进实验小组按进度完成预定任务。中期检查是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院(系)组织相关教师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而专家的评价起到诊断、督促、启发、指导作用。建立并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评价体系,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设立创新学分、综合测评加分或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分、资助论文发表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实践表明,加强过程控制是开展第二层次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督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与制度,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实验技能培训,增强业务能力,使其能胜任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目前,学校和学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经常参加相关的实验技能和业务能力培训,并将这两点作为教师职称申报时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师资建设。

三、层次化实验教学的实践效果

经过年秋季学期至年春季学期共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知识理解,扩展知识体系。学生根据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要求,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最后以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实践与理论的异同,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扩展了知识体系。

(2)通过采取各种激励和条件保障措施,营造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秋开始实施土木工程材料层次化实验教学以来,在成功申报2项校级求索创新活动项目(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2013年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掺磷渣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学生依托创新实验项目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粉磨时间对磷渣粉活性的影响》于2011月发表在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3)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实行层次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补充和深化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通过开设第二层次的创新性实验,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熟悉新的实验技术或新方法,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为例,将实验教学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两个层次,从教学项目的层次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提出了实现该教学模式长效机制的保障措施,涉及实验项目选题、经费来源、过程化管理、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实验教学的师资建设等5个方面。

篇5:轻化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一、前言

轻化工程是高校轻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包括三个专业方向,它们是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染整工程。在我校轻化工程主要是纸浆造纸方向,因此该研究主要是造纸综合实验的教学研究。造纸工业是一个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生产纸张的工业,该行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能源密集的特点。因此,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应该符合工科专业的特点,该专业的实验培养应该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仅仅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只是提高了基本的动手能力,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研究开展综合性的基础实验研究,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的材料综合实验,河北农业大学的食品综合实验,上海交通大学海科院的水下技术综合实验等。[1][2][3][4]一些有关综合实验的教材也相继出版,比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遗传学综合实验》《光信息综合实验》等。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始着手于建设综合实验室,通过对实验硬件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实验环节,不仅加深理解专业基础课中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内容,而且有机会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验设计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和素质。[5][6][7][8]从以往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可以的,但是在处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上表现出没有办法,手足无措。在国内开办制浆造纸专业的高校中,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综合实验的高校不多,我校已开展了在这方面的探索,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怎样合理有效的开展综合实验,又不和已经开展的专业基础实验重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研究

该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轻化工程综合实验的研究,找到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学生在实验技能及综合运用实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综合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实验手段和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进一步适应行业的`要求,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要面向授课对象的,综合实验课的开展同样是面对本专业学生的。学生对本专业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都是综合实验开展前要调查的内容。以轻化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开展分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理论调查的形式是以口头回答问题和小型笔试进行的。口头回答问题主要是一些基本专业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其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小型笔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造纸企业生产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然后经过分析,找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实验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基本实验操作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考查学生的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是清楚的,并且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分析能力,对具体的问题如何解决缺乏方法,从而难以独立解决问题。

三、综合实验研究设计过程

(一)根据调查研究,先设计小型的实验性的综合实验,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后分析实验效果。代表性学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小型综合实验设计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分别从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层次筛选一些学生。因为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有两个方向,分别是造纸工艺和造纸化学品,因此小型综合实验的设计也分成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造纸工艺方面的,第二个思路是有关造纸化学品的。

(二)小型试验做完后,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写出对实验的认识、心得体会和收获,和同学交流,分析在做实验时他们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如何通过分析总结找到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同时,听听他们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不断循环上述过程,指导师生双方均认为小型的综合实验的方案和效果比较满意。

(四)在小型实验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大型的综合实验,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自行设计实验,自行决定实验所需的原料和仪器,通过不断的论证,开展实验,最终解决问题。

(五)听取学生对综合实验的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方案进行相应改进,不断循环,最终得到较理想的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

四、综合实验研究的评价和结论

轻化工程综合实验的效果的评价来自于对参加综合实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选取本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参与综合实验的前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的题目前后难度大体相当,通过前后的对比,发现参与综合实验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而且养成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这充分说明综合实验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综合实验教学研究的开展,明显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热情显著提高,改变了过去被动应付的局面。同时,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对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查阅相关的专业教材和文献,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试验,根据实验的结果对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正和进一步的论证,不断对解决方案进行完善,最终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综合实验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明显提高,能初步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这不论对以后到企业就业的同学还是考研深造的同学都是非常有利的。综合实验的研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何进一步评价该研究体系的科学性及成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需要在综合实验的开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不断和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和探讨,以获得更大的成果。

[注释]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1):42-43.

[2]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1):45.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苗深花.“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4):60.

[5]姚利民,郑银华.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现状与原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4):137-140.

[6]殷慧.大学教师投身教学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20.

[7]唐智松.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投入状态调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73-78.

[8]艾尼瓦尔吐米尔,热依含古丽斯曼,等.浅谈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意识的必要性[J].高等理科教育,(1):9l-93.

作者:安俊健1 张光彦1 代中逸2 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制浆造纸工程学院 2.武昌理工学院

篇6:职教分层次教学研究论文

职教分层次教学研究论文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一)应对文、理、艺体学生兼收的需要

为了扩大招生数量,从9月开始,山东省内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招生时开始进行文、理、艺体学生兼收。例如服装设计等专业实行文、理、艺体学生兼收,大多数工科专业则是文、理科学生兼收。文、理、艺体学生兼收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和个性差异较大,特别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理科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时,因为缺乏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对部分课程的内容接受较慢甚至难以接受,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教学要求;文科学生学习化工类、生物类专业课程时,由于物理化学基础知识欠缺较多,既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也影响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满足不同职业岗位对职工性别的需要

因为有的职业岗位劳动强度高比较适宜于男同学,有的职业岗位技巧性高比较适宜于女同学,企业在招工时往往有所偏重。大多数专业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在招生时有时忽视性别,只要学生报考就会录取,而学生对报考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群往往并不是很清楚,因而对将来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带来很大的不便,有的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到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工作,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化人才的要求。

(三)应对录取生源成绩差距较大的需要

近年来,招录的学生高考成绩差距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部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不仅学习兴趣不大,管理难度增加,而且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影响整个班级或某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既不公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山东省为例,高职院校招生的最低分数线为190分,录取的最高分数达500分以上。如此大的分数差距,若不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达到既定的目标。

(四)适应后置式订单培养的需要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用工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较多的专业采用了后置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后置式订单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是某个专业的部分学生而不是全部,这部分学生的人才培养职业标准、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根据订单企业要求进行制定或调整,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实行“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要求,便于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零距离过度。而没有实施后置式订单培养的学生,还要依据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两种培养方案多数情况下有差距。面对这样一群成分复杂、基础知识差异大、职业岗位性质不同和不同企业对人才要求不同的情况,忽视学生的分数差异、专业差异、职业岗位差异和个性发展,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这实际上是教育的误区。高考的选拔考试实际上也是便于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一种体现。因此,正视学生群体各个方面差异的客观存在,按照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分层次教学,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高职院校生源现状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方法,加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一)分层原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化的,而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商和情商差异往往会在八个方面表现出来,按照“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便于组织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的有效措施[1]。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录取分数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进行不同群体的组合,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技能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2]。分层次教学要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宜粗不宜细,细化到能够实施、便于组织教学即可。

(二)分层方法

根据生源状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易于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招生人数比较多、录取分数差异比较大的专业,可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二是文、理、艺体学生兼收的专业,可分成艺文、理两个层次;三是未来职业岗位对性别有特别要求而招生时男女生混招的专业,可按专业方向分成几个层次,例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分成了纺织工艺方向和质量控制与检测方向(适宜女生),纺织机械保全保养方向和纺织机电技术方向(适宜男生);四是根据企业订单或后置式订单培养的要求,未来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基本确定的专业,可将后置式订单培养的学生单独组班进行培养;五是英语或计算机等课程录取成绩差异较大的学生,可按课程分数分成几个分层次实施教学。招生人数比较少的专业,学校往往要考虑办学成本,一般较少采用分层次教学。

(三)层次的动态管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潜能,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学生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成绩、个人特长和未来就业岗位实施动态管理,一般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层次的再分配。调整层次时,先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相应的条件后可变更学习的层次。

三、实施分层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同层次教学标准的制定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专业或课程都要根据所分层次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法,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应知应会的把握、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岗位能力的标准等方面,制定层次标准,便于组织教学和利于考核。还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的课程数量,适度增大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拓展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往往以专业或班级为建制进行管理,不仅教学过程以班级建制为主,而且学费缴纳、学籍注册、学生证发放、图书借阅、宿舍分配、考试以及各类活动安排等也都是以班级建制来实施,学生在不同层次间的分配和流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和心理感受,进而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因此实行分层次教学,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引导和教育,抛弃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又要制定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的实施办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多个方面来合理评价和考核学生;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做到学生个性发展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尊重学生选择与依据学习成绩相结合,重视学科差异与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相结合,从而为实施分层次教学做好思想保证。

(三)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及模块层次

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充分进行社会调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正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为了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男女学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而分解成2~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分别组建不同的模块或单元,各模块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通过课程教学的宽度、深度和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加以区别,按照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加以灵活选取。通过毕业生初次就职岗位和晋升岗位的'信息反馈,准确获得学生对口就业的发展情况,在招取新生时对学生的性别加以引导和控制,以尽可能使所招学生符合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化人才的培养需要。

(四)改进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学生的层次和班级变更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涉及到辅导员工作、学籍管理、学费及班费管理、宿舍管理、评优推先、省和国家助学金及奖学金的评比、各类活动组织等多项内容。为此,一是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分清责任,使管理工作衔接平稳过渡;二是要及时沟通和交流信息,使学校的各个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变更学生的有关信息,认真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三是学生的层次和班级信息变更要及时通知学生,确保学生信息不出现错误,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一是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转变教师观念,正确面对生源状况,在项目化教学、内容载体、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实习实训指导能力上狠下功夫[3]。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生源个性差异较大的状况可能持续下去,学生的层次划分是有限度的,即使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客观存在,分层次的目的只是适当缩小了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更有利于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不管是否将学生分层次,因材施教既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要求,也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重要做法。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在授课内容上,力求宽严适度,深浅有序;在课堂练习时,习题难度分层,照顾全面;在布置作业时,做到有难有易,层次分明;在上机实践时,实施分层辅导,加大转差;在技能训练上,学生自主选题,分层考核。二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的需要。对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吃力甚至无法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训练,使之在职业技能方面有一技之长,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实现全体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进步,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近年来,我院首先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摸清学生文理科生源分布状况和进行文化课摸底考试,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次。按照文理科分成两大类班级,按照入学英语成绩分成快班和慢班,各层次对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和要求以及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标准和方法,对文科学生进行化学知识补课,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业岗位性质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拓展选修课课程和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通过实行分层次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以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差的问题,通过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的推行,扩大了分层次教学的专业和课程,使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就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实行分层次教学是适应目前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变化的应对措施,目的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便于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推进分层次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空间。由于各个院校和各个专业的生源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学校一定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分层方法或分层标准,使之更加符合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7:素质教育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素质教育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也是决定物理学科改革成果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实验课中的一些感悟,简单总结了几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实验;学生主体

实验课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常规课程,在很多师生看来,实验课无非就是观察、操作、记录、归纳、总结这样几个步骤,比起理论课,实验课似乎上起来更加轻松有趣。这样的认知其实是对实验课一种很大的误解,事实上,比起理论课,上好实验课的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在如今素质教育理念下,实验课的目标绝不仅仅局限在让学生简单地看一看、做一做的标准,实验课要承担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责,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赋予实验课的责任,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实验课,努力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优化,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真备实验

很多教师都认为实验课很好上,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实验课,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不需要教师挖空心思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只要在实验室一步步教给学生怎么做就可以了,很多教师都不会花时间认真地备实验课。事实上,与理论课一样,实验课也需要认真撰写教案,教师要及时获取实验的第一手资料,把握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很多教师拥有多年的讲课经验,对于每个实验都烂熟于心,但在上课之前依然要认真进行实验预演,因为即使做过千百次的实验,选用的实验器材和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只有踏实地再做一次,才能将意外降到最低,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才能显得游刃有余。除了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外,学生也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实验准备。如果学生空着脑袋走进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就会缺乏主动思考的资源和能力,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这样单纯的模仿实验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强化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布置实验笔记、发放实验预案等方式,如果是分组实验,教师就可以把权力下放给小组负责人,由他们帮助教师进修监督指导。一旦学生在课前对实验进行了提前预习,就会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思维主动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想法,这是我们对实验进行改革的一大重要目标。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

演示实验在初中实验课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演示实验通常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因为演示实验无论是难度、呈现效果还是可控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然而,一味地重视演示而轻视探究会给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的缺失,探究能力恰恰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因此,努力变传统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在讲到“光的直线传播”这节内容时,按照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实验是演示实验,然而,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演示光在水中传播的实验时,现象并不明显,即使后来为了提高可观性,笔者还特意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向水中加了一些牛奶,但最终的效果依然不理想。于是,笔者此次决定将实验改成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实验,并且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采用蚊香放烟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这样,实验现象就变得明显很多,并且由于是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表现得异常积极,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观察眼前的实验现象,还时不时与同组学生进行探讨,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中牢牢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由此可见,这种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摆脱被视为知识容器的命运,更好地在实验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三、积极拓展实验活动

如今,大多数的物理实验都是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完成的,然而,待在课堂或者实验室里的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数量有限的几个实验中获取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显然具有局限性。因此,尽可能地增加实验量,拓展实验范围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除了课堂和实验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鼓励学生课下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并且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相关比赛活动,让学生即使在课下也愿意勤于动手进行实验。这些课外的小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验机会,而且很多课外小实验都是选用一些身边的废弃物作为实验器材,如空瓶子、蜡烛头、铅笔头、橡皮筋等,这些废物利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贴近生活的材料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并不深奥难懂,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做好实验反思工作

在传统实验教学观念中,实验活动一旦停止,实验教学活动就基本结束了,事实却绝非如此。即使整个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实验过程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总结,如果不能对实验活动进行及时反思,就会浪费很多学习资源。例如,笔者在进行串联、并联电路的实验时,在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灯泡串联在一起一个灯泡更亮一些,而另一个灯泡更暗一些的现象。如果在实验结束后没有及时对这个现象进行反思,那么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可能就这样错过了。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在实验结束后,笔者将这个问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要求学生思考原因,本来学生认为已经结束的实验活动又在思考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最终在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究下,学生理解了决定灯泡亮度的是它的实际功率,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简单由电流的大小或者电阻的大小所决定。这个结论的提出显然是通过有效的反思而获得的。由此可见,有效反思是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有效举措。总之,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实验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演示,它更多地融合了思考和探索在其中,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地位。物理教师要紧紧把握实验教学的改革步伐,努力对传统实验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泰坤.新课标下再谈物理实验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00).

[2]张松林.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J].实验教学与仪器,(Z1).

[3]卢旭东.关于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半月),(03).

篇8: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录制好的实验,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完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能把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通过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而且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例如:分子的扩散现象,气体,液体的都比较明显,而固体分子的扩散短时间内无法体现效果,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科研工作者做的一些实验视频和照片,这样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很容易突出实验教学的重点,利用录像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还可以用事先录制好的实验过程来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先录制好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实验前,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要领和规范操作,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规律,当然必须充分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但是有些实验危险性比较大,如果操作不当就会有危险,酿成严重后果。还有些实验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例如学习家庭安全用电一节,通过计算机来模拟“跨步电压触电”“电路过热引发火灾”等实验,既安全,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电路联接时,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任意组装,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与其进行交流、讨论。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辅以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容易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原理,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但也要谨记适可而止,在教学实践中,绝不能放弃物理的学科特点,将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物理实验放下不管而简单地去搞多媒体教学。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让学生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放弃了动手实验,从而犯了物理实验的大忌。只有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来充实自己的教师基本功,不断探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课堂教学的整合,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9: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1模块化教学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6设立专项基金,推进实验室开放

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分批、分层次逐步开放各类实验室。首先将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形态学标本陈列室、机能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室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鼓励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指导学生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给优秀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师给予适当课时补贴,对于优秀的实验设计完成者,给予适当奖励。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进行配套优化,只要认准,坚持教育改革,依靠师生员工,群策群力,克服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建立并逐步完善培养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的高等医学教育实验教学新体系。

篇10: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新的要求也产生了,为了把这些要求贯彻到实践中,有必要对这些新要求进行探讨研究。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进行详细解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案,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新课程改革;特点;要求;参考方案

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化学的发展关系着其他学科,进一步来说,关乎社会的发展。化学的重要作用,从在新课程中对其越来越高,越来越明确的要求便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再次更新,即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高中化学实验课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探究打下基础。笔者在学习了新课程改革要求之后,依据自身教学实践,总结概括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特点,还有一些可行性的具体方案,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特点分析

(一)注重应用

研究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不难发现,它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了。如盐与酸的反应,用酸除水垢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把实验和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也因为与生活实际贴切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实验,产生了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正确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更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能力,而不是唯成绩至上。

(二)以学生为主

在我国传统的高中实验教学课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遇到操作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的实验,一般会采取口头讲述的方法。学生只是在听实验,而不是在做实验,即使遇到一些可实施的实验,也只是走形式的演示实验,容易出现实验课堂松散的现象。没有亲自动手操作,不能了解到精细的实验过程,一则对学生的兴趣提升没多大意义,二则对学生自主的实验能力也没促进。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演示实验的做法,在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细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教师只要做好对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试验后,对学生对实验的反思进行引导。

(三)强调探究

探究性是化学实验最重要的特点,而很多教师把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忽略了。为了不落下课程进度,为了刷高考试成绩,对于重要的性质与结论,教师会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实验的探究性,让学生先进行实验,然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究。探究性的新标准有助于学生早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研究中的问题。

(四)重视能力

新课程着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方法,只有先发现了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此外,学生之间对一个实验进行合作交流,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最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发展。

二、提出的要求

把实验交给学生自己做,并不是说教师都不用管了。高中学生化学知识浅薄,只了解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尤其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化学实验更是所知甚少。因此对于实验操作,教师应做好指导。如对于仪器的使用,教师必须进行使用规范讲解;对于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教师要提前准备充分,然后告诉学生;对于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用过的试剂如何处理,都要给学生说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实验意识。其次,对于实验成果、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学到东西而不是走形式,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督,通过让学生回答试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

三、建议方案

(一)采用分组教学

高中化学实验虽然不难,但有些实验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通过分组教学能使组内成员能够进行互补,通过互相合作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二是通过分组教学,使学生共同探究,互相交流各自想法,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三是通过分组教学,学生之间互帮互助,锻炼学生与人的相处能力。

(二)规范实验教学环节

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环节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环节一——实验准备环节。教师自身要对实验进行研究,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进行充分准备。同时,实验准备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环节二——讲解实验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详细地把实验过程、步骤、注意事项耐心讲解。环节三——指导实验环节。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指导。环节四——引导探究环节。要引导学生探究实验预习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加以指导和提示。环节五——实验总结。既要总结实验得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对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点评,以使学生在下次实验中注意,不断提高实验技能。高中化学试验是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对这些要求进行探讨之后,掌握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特点,然后在教学中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三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实验特点浅析[J].考试周刊,(94).

[2]朱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3]吕海平.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4]李素霞.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及其优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1.

[5]史秀娥.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对策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篇1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了环境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该实验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专业是一门由多学科组成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表现[1-2]。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依靠自身优势及相关背景学科相继建立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环境专业一年级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文针对环境专业特点及目前教学现状,对我校环境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学科交叉,突出环境专业的特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创新思维能力。

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项目设置简单、陈旧,与专业衔接不紧密

包括我校在内的大多数高校环境专业所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项目几乎都源自化学类专业的有无机化学实验及分析化学实验项目,教师选择的实验项目延续了化学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多数为基础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与专业内容未能真正结合,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感觉到该门课程与所学专业联系不紧密,因此缺乏学习的热情。

1.2对实验的重视及创新不够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常被认为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计划学时数相对不足,整个实验过程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造成实验质量不高;且目前环境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主要为基本操作及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缺少思考、见解及创新。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1.3未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缺乏环保意识

为了使实验现象和结果明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取用试剂和药品时总会认为“多多益善”,过多取用实验试剂和药品;实验结束后,就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渣等,而这些废液、废渣和废气没有经过回收处理就直接排放;学生没有发挥其专业特长,缺乏废液处理和回收意识。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内容,增加专与业联系

现行的环境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项目较为陈旧,主要为基本操作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内容。

这类实验多数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就能知道实验现象和结果,很难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主观积极性。

因此,我们首先在环境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适度调整、压缩单独的基本操作实验项目,将基本操作训练实验、简单的无机制备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三部分内容优化整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形成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结合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设计特色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紧扣环境专业特点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例如,水中钙、镁、氯离子含量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实验水样选取附近水域的自来水、污水等进行检测,达到对实际水质进行分析;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材料选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进行测定;酸碱滴定实验利用醋酸、小苏打、氨基酸等的酸碱性进行滴定;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实验,选取日常食物如:馒头、米饭等进行测定。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让学生领悟到环境与化学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2.3引入绿色实验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教学,在化学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是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具体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上,首先,在实验项目的筛选中,根据教学大纲,应该在保证学生应有的实验技能得以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毒性小、污染少、实验成本低的实验项目。

同时改进实验方法,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使用及微量、半微量的实验模式来进行实验。

其次,对于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己设计方案合理有效地处理这些的废弃物。

例如: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酸碱废液,可将废酸、废碱溶液分别集中回收存放,通过酸碱中和反应进行处理;含重金属Cr(Ⅵ)的废液可通过加入硫酸亚铁和石灰法进行处理,使Cr(Ⅵ)转化为不溶物Cr(OH)3除去[3];含Pb2+的废液先加入石灰乳做沉淀剂,使Pb2+转化为不溶物Pb(OH)2,再进一步吸收空气中的CO2气体后,转化为溶解度小的沉淀PbCO3除去[4];含Hg2+的废液可先将废液的pH值调至偏碱性,再加入过量的Na2S,使Hg2+以HgS沉淀析出,最后再将沉淀分离、提纯后再利用[5]。

对于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的的废液,可以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通过以上举措,不仅有效控制了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如:污染控制等的教学提供了具体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借助多媒体、视频软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将图像、文字、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6]。

鉴于目前环境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时量较少、内容较多、信息面宽的特点,课前播放多媒体演示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分析,就能够准确地得出结论。

例如,对于基本操作实验,在实验前播放相关实验的视频影像资料演示实验内容和规范化操作要点,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对于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视频演示,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

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在对实验原理和方法讲解的同时也可借助多媒体,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形象和直观。

2.5完善实验考核体系,合理评价学生成绩

为了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改革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按平时成绩、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等内容相结合的实验考核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

实验成绩可以按照平时成绩(60%)、操作考试(20%)、笔试成绩(20%)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和测试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这种做法比较客观、合理,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对平时操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3结束语

对环境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实验内容,设计特色实验,引入绿色实验概念,突出环境专业的特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焱,胡蓉,刘国东.中国环境专业学科发展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32(3):1-4.

[2]李焰.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63-113.

[3]沈晓君,华德尊,李春燕.高校实验室废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0):107-108.

[4]彭实,田曙坚,吴良莉.关于学校化学教学实验废液量及废液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6):14-15,16.

[5]王芳,曹晓群,杨荣华,等.高校化学实验废液处理及回收利用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5(7):34-35.

[6]史娟,葛红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改探[J].广东化工,,40,(19):141-142.

篇12: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兴趣不高、实验动手能力不强,且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相同。

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工科院校

分析化学及其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思维和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在以化学专业为基础的非化学专业中,普遍开设了分析实验课程,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责任,还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操作规范、计算准确、结果可靠合理,并且能够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量”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

在工科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也存在一个教学大纲,不同专业一刀切的现象,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情况不一样、且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一样[4-6],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各种弊端。

一、工科院校开设分析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业包括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环境、食品、生物、制药、医学、建材等专业,这些专业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一样,冶金和材料专业偏向于金属离子的分析和应用,环境和化工偏向于水体分析和应用,医学和建材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化学专业要求相对全面。

从学时分布来看,化学专业一般64学时,环境专业48学时,冶金、材料专业32学时,化工、生物、制药24学时,而建材、航空等专业一般16学时,从学时的分布大体也能看出各自专业对该实验课程的要求和目标。

从学生的基础情况来看,冶金、材料、环境、建材等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各自专业和化学实验学科相差较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相差也较大。

因此,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以及实验课程与专业的衔接。

二、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单一、枯燥、陈旧。

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简单、单一,除了常规的操作练习外,基本是验证性实验,如酸碱滴定、水中总硬度的测定、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等,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基本只需要预习、听课、按流程操作,就可以得到考评分。

而对于一些分组性的实验,如分光光度法测铁、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中的氯离子等实验,通常多人分成一个小组,少数同学甚至没有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这样的情况使得部分学生难以主观积极参与,有时甚至连目标都不清晰,这些都不利于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更难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操作能力差、照方抓药。

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是有严格的规范,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各项注意事项,在实验课中锻炼。

但很多学生学习时重理论、轻实验,操作能力差,甚至连基本的仪器都不认识、没见过,在实验过程中只能照方抓药,变成了完成任务、演练一遍,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标[7]。

这也表明了学生提前的预习工作不到位,思考问题也不全面,只好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操作,或者模仿身边同学的操作进行,实验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

3.教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

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量大面广,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巨大,教学过程难免程式化,包括既定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评制度,实验教师也难以个性化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案。

篇13:职业中专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职业中专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一、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职业中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应用各种方式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职业中专物理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正确学习方式引导上面,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事实上,职业中专物理教学中,不同章节内容都是独立的,应对这样的发展实际,想要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就需要应用兴趣引入的方式进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预习、复习,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开展实验教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大量实验教学,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教师就应该积极应用实验,有效丰富学生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对中职学生来说,学生不能够在其它课程中接触到实验仪器,对其进行操作应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特点,使用物理实验仪器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物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够离开各种学习活动的进行,也就是说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参与到物理学习环节,教师也能够多组织物理学习活动。

二、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合作学习形式提升中职物理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物理教学环节中,需要依照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首先需要发现问题,其次就能够依据实际状况提出问题,之后就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解决相应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有效处理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更有兴趣,丰富学生学习情感,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践研究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中职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究精神的培养,并且这也是提升中职物理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

三、对中职阶段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中职阶段学生学习基础是一样的`。因此,在职业中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开展教学,不应该对基础不一样学生进行相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依据学生不一样基础水平与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运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中职物理学习中来。并且每一个人发展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中职物理学习中来。另外,实施中职物理分层教学形式,也是有效提升中职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职业中专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着。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并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入到社会环境中,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物理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大学物理论文

信息时代基础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分层教学的论文题目

浅析中职物理教学综合实习论文

基础力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实践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

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思考论文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问题分析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

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
《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物理实验层次化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物理化学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3-11-21

初探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论文2022-05-21

物理教学教研论文2022-12-18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2023-07-16

论文研究方法总结2023-10-25

教师教学英文论文2023-08-12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2023-12-29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2022-08-26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2-09-05

物理学科教学论文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