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时间:2024-01-31 08:19:0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整理17篇)由网友“Lux_q”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篇1: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导读法 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

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 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 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 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 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篇2: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背诵全词,把握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读词,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预习展示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展示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1作者及背景。

2积累生字词,朗读背诵。

3理解词意。

4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问题探究:

(1)体会词中“落”“白”的妙处?

(2)读下阕你会联想的曹操的哪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6拓展: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预习

反馈 碣石 萧瑟 幽燕

展示内容 见预习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1、2

第二展示任务:3

第三展示任务:5

第四展示任务:4、6

展示总结 展示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向文章的难点进行挑战。

反馈检测 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篇3:《浪淘沙·北戴河》注释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

1、浪淘沙:词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5、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6、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7、谁边:何处,哪里。

8、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9、越:越过。

10、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11、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曹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12、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13、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14、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15、萧瑟秋风: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6、人间:社会制度。

翻译: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诗人伫立在北戴河海滨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篇4:《观沧海》与《浪淘沙 北戴河》

《观沧海》与《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与《观沧海》

毛泽东说他很喜欢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说《观沧海》这首诗气魄宏伟,豪迈奔放,催人奋进。是大手笔,真男子。他思古抚今,采用浪淘沙词牌,感慨于换了人间的祖国新貌,创作出了让北戴河人民引为自豪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最近,经专家学者考证,毛泽东用浪淘沙词牌歌咏北戴河,还可能受另一首词《浪淘沙·望海》的影响。从公元2曹操在秦皇岛海域一带,写下流传千古的《观沧海》,到1954年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北戴河》1747年中,有许多文人墨客,赋诗赞咏碣石海域风光。康熙(公元1682),清初著名词人,明珠相之子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东巡,二月扈驾驻跸山海关,登澄海楼观海时,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下了《望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在这首短短54个字的词中,即展现了大海的瑰丽和辽阔,囊括了宇宙、古今、人神,还有诸多的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其内涵之丰富,胸襟之宽阔,想象之奇特,气势之恢弘,词风之豪迈。是一首用词的方式,歌咏碣石海域的'佳作。据《毛泽东文史古籍批语集》,毛泽东不但喜读,而且精读、研究过纳兰词,而且还写过批语。可以说毛泽东早就读过《望海》,特别是沐日光华还浴月,显然也是出自曹操《观沧海》里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而且距《望海》272年后,毛泽东同用浪淘沙词牌,与曹操、纳兰性德歌咏的是同一海域,可以说毛泽东不但有感于《观沧海》,很可能是从《望海》中也得到了某种启发吧!

《浪淘沙》的写作背景

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竿,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篇5:《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诗词鉴赏

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篇6:《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诗词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雨中北戴河景象的描绘和对魏武帝的追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赞颂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上阕,写大雨中的北戴河风高浪急的景象,表现出对渔民的关心、赞美之情。“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词一开头就以极其开阔的视野,泼墨般地描绘了北戴河的雨景:辽阔的华北平原,茫茫的渤海海滨,大雨滂沱,巨浪翻滚,而秦皇岛外的海域还有许多打鱼的船只准备起航。这首词起势很高,营造出一种大境界,不仅有狂风暴雨、滔滔白浪的自然景观,更有冒着风雨、迎着波涛出海捕鱼的人文景观。既有诗人面对壮丽雄浑的大海而生发的苍茫之感,也有诗人目睹打鱼船乘风破浪征服大自然的壮举油然而生的赞叹与关怀。这三句词表现出诗人包容祖国与人民的广阔胸怀,正因为如此,词的格调才高远、恢宏。同是写景,毛泽东眼里的一场大雨就会洒遍幽燕——华北大地,其景之壮观,也源于诗人本身的大气度。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无边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打鱼的船儿都不见了,不知驶向什么地方?诗人瞭望辽阔的海面,打鱼船只渐渐隐没在波峰浪谷之间,驶向了远方,一句“知向谁边?”表现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对勤劳勇敢的渔民们在新社会焕发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旺盛激情产生由衷的欣慰和赞美;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人民领袖,对渔民又表现出天然的挂念、担心。这正是毛泽东诗词中常常流露出来的一种“大我”境界。在他的情感中,个人的感情早已和人民的情感融为一体了,他的激昂之情、浪漫之情、豪放之情、婉转之情……无不是发自内心并与人民大众的情感紧密相连的。这使他的诗词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下阕,追忆魏武帝曹操,今昔对比,歌颂今天社会的巨大变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心潮起伏、思绪连绵,追忆起1700多年前的往事,魏武帝曹操策马挥鞭登上这里的山冈,留下“东临碣石”的诗篇。曹操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个雄才大略、极有作为的政治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曹操率大军北征乌桓,胜利而归,路经北戴河附近的碣石山,留下了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抒发了他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曹操真可算得上是英雄了,但在毛泽东眼里,曹操的抱负与业绩又怎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辉煌业绩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呢?一个“越”字,大有横扫千年往事、纵观古今风云人物的宏伟气魄,这样的胸襟又岂是曹操所能拥有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在《观沧海》中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动。”现在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是却变了一个社会。面对同样的恶浪,古人无可奈何,现在,再大的风浪也不怕,当家作主的人们已经成为大海的主人。诗人通过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变来表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今又是”是说景依旧,“换了人间”是说人不同。经过了1700多年,中国人民几经磨难与奋斗,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人间社会,被压迫者成为社会的主人。而曹操这样的风流人物,“俱往矣”。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四处奔波、游历的所养之气,无疑使他获得了无限诗情和灵感,他将革命家的人格与文学家的气质融于~身,完美地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高度统一。因此,他在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挥洒雄放的气势、巨大的空间形态感与深沉的历史意识,共同构成了壮阔的意境。

毛泽东在这首词里特别写到曹操,不仅仅是为了今昔对比,更多的是因为他欣赏曹操的诗风,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浪淘沙》。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我不喜欢。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与中国文学》)不难看出“大雨落幽燕…“往事越千年”也是这样的“大手笔”。

这首词的思路是古今对比,作者的视角在眼前波涛汹涌的北戴河海滨,思绪却上溯到1700多年前,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词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二句是曹操原诗的化用,相同的语言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善翻古意而创新意境的精深艺术修养。

篇7:《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诗词鉴赏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篇8:小学生优秀作文:浪淘沙,北戴河

我很荣幸能成为全国少先队委员,并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少先队员前往北戴河参加少先队小骨干培训。

出了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刻在巨石碑上毛主席的 《浪淘沙·北戴河》。我便把它“夹”在一路的旅途中。

这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连垃圾箱都别有一番风景,让人耳目一新。任何公共场所的广播随时随地告示行人 :垃圾不乱丢,烟头不落地,北戴河因您更加美丽。试想一下,如此大力宣传,谁还好意思乱丢垃圾呢?

北戴河第一天

清脆的闹铃声刚刚响起,我就激动得一骨碌爬起来,迅速穿戴整齐,系好红领巾,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升国旗。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少先队员们,怀着相同的梦想,在庄严肃穆的国歌声中,高高举起右手,目光追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行着崇高的少先队礼。

升旗完毕,我们观赏了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欣赏了精彩绝伦的马戏表演,还参观了植物园里种类繁多的植物。

紧张而快乐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北戴河第二天

严肃活泼的培训会议很快结束了,可口美味的饭菜填饱肚子,我们这群小伙伴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直奔沙滩。

在海边玩可开心了。我这个来自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如此浩瀚无垠的大海,真有一份“观沧海”的豪情壮志。

天边的巨轮若隐若现,远处海边的高大建筑物犹如海市蜃楼。看,一艘艘快艇像离弦的箭一样让我望而生畏。浅海处的游客挑战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大海,看得我心有所动,跃跃欲试。还有一群各色肤色的孩子在海滩上乐此不疲地堆城堡,好不热闹呀。

嘿嘿,第一次来海边的我居然穿着鞋子在沙滩上奔跑,结果引来的金灿灿的沙子伴随了我好几天。

北戴河第三天

早晨,睁开眼一看,哇,倾盆大雨如浇如灌。仅仅梳洗一会儿的功夫就已经没过路沿。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情怀冒雨前往乐亭,参观李大钊纪念馆。

在这里,我了解到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和鲁迅是好友,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多次交谈。是他引导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才俊走上马列主义道路。毛泽东主席敬重地称他为导师。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军阀张作霖残忍杀害,年仅38岁。我想,有志不在年高,李大钊前辈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人们怀念。

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革命前辈们有了更高的敬意。

为期三天的培训眨眼间便结束,我们就要离开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的恋恋不舍呀。这三天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见识了广阔的世面,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所饱含的磅礴气势。再次站到火车站巨石前,我情不自禁地吟出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作者:于正兴

指导老师:佘燕萍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2

篇9:刘禹锡浪淘沙教案

刘禹锡浪淘沙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篇10:浪淘沙刘禹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篇11:刘禹锡《浪淘沙》教案

刘禹锡《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是刘禹锡的一首诗,各位老师字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是刘禹锡《浪淘沙》教案,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板书:

23 浪淘沙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雄伟

篇12:浪淘沙刘禹锡教案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篇13:刘禹锡《浪淘沙》的教案

《浪淘沙》是刘禹锡的一首诗,各位老师字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板书:

23 浪淘沙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雄伟

篇14:刘禹锡《浪淘沙》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篇15:刘禹锡《浪淘沙》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篇16:刘禹锡《浪淘沙》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篇17:刘禹锡《浪淘沙》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簸”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进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   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学习古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根据注释解诗题。

②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③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④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

纠音  曲(qū)   bǒ簸

(根据注释纠正“qū”,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②交流理解诗意

教师点评:喂,你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

3、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

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

生:希望老师能把诗读准,声音洪亮。

生:希望老师把“九曲黄河”“良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生: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教师读,学生挑战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巧妙采用给教师的温馨提示,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④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对比:黄河是雄伟壮观的,可淘金女的眼里却是十分凶险的,每天她们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淘金,她们生活怎样,牛郎织女生活又怎样?读到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指导朗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作画、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⑤背诵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教案设计

河北景区的导游词精选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案的范文

教学案展示课体会

教学点评

游鸽子窝公园作文500字

河北秦皇岛鸽子窝公园导游词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整理17篇)】相关文章:

散文:萧瑟秋风今又是人间正道是桑沧2023-03-28

河北秦皇岛海神庙导游词2023-06-02

介绍河北秦皇岛奇园怪楼导游词2022-04-29

河北秦皇岛翡翠岛的导游词2023-05-04

“A Telephone Call”课例点评2023-09-26

优秀河北导游词2022-11-30

美丽的秦皇岛作文2023-05-23

美丽的北戴河作文600字2022-10-17

关于描写北戴河景色的作文2023-02-11

浪淘沙的诗歌鉴赏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