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数学

时间:2023-05-16 08:19:3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教案数学(共16篇)由网友“别看你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教案数学,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教案数学

篇1: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说:昨天,我们初步认识了1至10各数,谁能将第三行的同学从前往后数一数?谁能将第二排的同学从左向右数一数?谁能数出第一扇窗户的玻璃有多少块?

2.进行新课。

(1)教学“同样多”。

投影出示4个萝卜(图),教师提问:老师摆了几个萝卜?教师再出示4只小兔(图),提问:老师摆了几只小兔?然后,教师把每一个萝卜与每一只小兔用小棒连起来,告诉学生:这表示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教师一边指,一边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指着图说图意。指名让同学说;同桌之间互相说。

教师继续问: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小兔吗?

教师小结: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小兔。教师再次强调:一个萝卜对着一只小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小兔,就是说萝卜和小兔同样多。

请同学们像教师说的那样,自己说给自己听听。

(2)全班动手操作。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的磁性黑板上摆,其他人在桌面上摆。

要求:先摆2个圆(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再在圆的旁边(或下面)摆正方形(一个正方形要对着一个圆),正方形要和圆同样多。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请大家跟磁性黑板上摆的图比一比,看是否一样。

接下来,全班同学独立操作。

①第一排摆4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要求三角形和圆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三角形(数量自己确定),在三角形的旁边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和圆同样多。

上面两次操作,要让学生每人都当小老师,检查并帮助同桌摆的学具是否正确或规范。

教师重点提问:第②次摆了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圆和三角形怎么样?

(3)教学“多些、少些”。

①小鸡比小鸭多。

教师出示投影:提问:不要数,说

出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全班分小组讨论,教师也深入到小组中去。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统一认识: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小鸭和小鸡对上了,没有多余的,可是小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鸡多些,小鸭少些,也就是小鸡比小鸭多。

②苹果比桃少。

教师出示投影:既不要数,也不要

和别人讨论,独立思考,哪个多?哪个少?教师重点问:你是怎么知道苹果比桃少的?

③全班同学动手摆学具。

a.第一排摆3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和圆同样多。

b.第一排摆3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多1个。

c.第一排摆4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少2个。

d.第一排摆圆(数量多少由自己决定),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多2个。

e.第一排摆圆(数量多少由自己决定),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少2个。

教学意图:通过直观与操作,初步建立“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概念。

3.课堂练习。

(1)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2)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3)写字准备练习。

教学意图: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练习。

同样多、多些、少些

篇2: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找规律

二、教学目标:

⒈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颜色,图形、物品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种颜色、物品及图形。

⒉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⒈通过涂色找出颜色的交替规律。

⒉通过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难点:通过涂颜色而不是摆卡片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彩旗和五角星,学生准备塑料片。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事先布置好教室,挂上彩旗和五角星。

:小朋友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啊?

生:新年、圣诞节、“六一”儿童节……

师:“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开联欢会庆祝;所以老师打算用这些彩旗和五角星来布置一下教室,你们学得好看吗?(……)为什么你们会觉得这样挂好看呢?它们是不是随便挂的啊?(……)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挂的,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㈡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⒈师指着彩旗:老师的彩旗还没挂完,要在这最后再挂上一面,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颜色?

⒉生猜中颜色(黄色)。

⒊师:为什么你们都猜黄色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具学具

准备好5支彩笔放在桌面上:大红色、粉红色、天蓝色、草绿色、淡黄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刚才在上课之前播放的那首歌小朋友们熟悉吗?是哪一部动画片啊?对,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今天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睁大眼睛看,谁来了。(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小朋友鼓掌欢迎它。第二个会是谁呢?(大屏幕出示:灰太狼)

2、第三个又会是谁呢,陈老师请小朋友猜一猜……(大屏幕又出示:喜羊羊)是谁呀,又是喜羊羊,请小朋友继续猜,第四个是谁,你猜……你为什么猜是灰太狼呢?(大屏幕又出示:灰太狼)又是灰太狼。

3、现在,谁能一口气猜出第五个?第六个呢?你能确定吗?为什么这么肯定?说说理由。

4、师:像这样一只羊、一只狼;又一只羊、又一只狼;再一只羊、再一只狼,它们排列时的顺序是重复出现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排列叫作——规律(板书:规律),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和喜羊羊一块儿来——找——规律,(板书:找)。

5、激趣:请看大屏幕,小羊还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3颗星星:懒羊羊带来的是发言星,送给大声发言的宝贝;喜羊羊带来的是智慧星,送给爱动脑筋的宝贝;美羊羊带来的是快乐星,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朋友从老师手上摘走的星星最多。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再过10天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就要到了,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六一儿童节)你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他们把教室布置的多么漂亮啊,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来布置教室的?谁会说完整话?再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图中有规律?有些什么规律?谁能够用上“又、再”来具体说说图中的排列规律。

3、想一想:这最后一面彩旗应该选什么颜色的?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棒,下面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88页,找到大屏幕上的例题1,铅笔握在手,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在书上选一选,圈一圈。

4、指名订正并说一说:最后一朵彩花你选什么颜色的?灯笼呢,小朋友呢?

5、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有规律的挂彩花、灯笼和彩旗呢?

6、小结:有规律的排列不但能让我们猜出下一个是什么,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涂一涂。

1、喜羊羊问小朋友:你们能用手中的彩笔按照规律涂颜色吗?仔细观察数学书第89页的例题3和“做一做”。,每一行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涂的颜色,并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往下涂一涂吗。

2、学生自主涂一涂。

3、指名订正。如果从右往左观察第5行图形,你会发现规律……变了。

2、小结:看来啊,同一行图形,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找到的规律也会不同

(二)摆一摆。

1、小朋友两人合作,先用这些学具在桌面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按照你们设计的规律把摆好的图形一个一个的粘上去,完成任务后把你们的作品拿到黑板前展示出来。比比看,哪两个同学最有创意,摆出来的规律与众不同!

2、同桌合作用学具来摆一摆并粘贴在卡纸上。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随机选取作品评价。

(三)比一比。

1、灰太狼挑战小朋友,请看大屏幕:仔细看,下一个是谁?

2、每次请一个小朋友来答题,其他的同学来当评委,用yes或no表示意见。答对一个一颗星,答对两个两颗星,答对三个三颗星。要说完整话。

3、学生抢答,师随机介绍圆形和方形排列的规律。

(四)笑一笑。

1、师:我们胜利了,灰太狼被打败罗,它现在是什么心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灰太狼,唉。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心情呢,大声说出来。

2、想一想:你们能用有规律的笑声或动作来表示一下开心的心情吗?哪个宝贝最有创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欣赏规律的美:条纹衣服,床上用品、橱柜、花瓶、连续纹样等。(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规律在哪里?规律美不美?)

2、课堂小结。小朋友,规律美吧,今天你学会找规律的本领之后,你就多了一双会找规律的眼睛。陈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观察,你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美的规律。

3、请小朋友拿出3颗小星星,想一想,这节课你说了吗?你会了吗?你开心吗?你做到几样就摘下几颗星贴在数学书上。

4、学生诚实评价自己。

篇3: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篇4: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设计说明】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反映了两者在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课的例题呈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情境图)

2.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xx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时说出各个年份参赛队伍的支数)

(2)动手操作。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你能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再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展示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4)师生共同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出纵轴和横轴,标明起点。

②根据纵轴长度并结合所给数据确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是多少;在横轴上确定各项目的位置,即等距离确定各直条的位置。

③取各数量对应的点,画出直条,并在直条上标明数据。

④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时间等。

3.导入新知。

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教材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回顾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课件出示教材105页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

篇5:小学数学《鸡兔同笼》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并会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PPT呈现课本的主题图,并提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是什么意思?大家能不能算出各几何呢?

引出课题——《鸡兔同笼》

(二)探索新知

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呈现例1:8个头,26只脚,鸡和兔子各几只?猜测一下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3只兔子,5只鸡,22只脚;4只兔子,4只鸡,24只脚。均不对

追问:按顺序列表填写一下,应该是各有几只?

得出结论有3只鸡,5只兔子。

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活动: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多出来的脚的个数除以2便是兔子的只数,用头数减去便得到鸡的只数。如果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多出的10只脚均为兔子的,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所以算得有10÷2=5只兔,3只鸡。

(三)课堂练习

PPT再次出示导入中的问题“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在结束后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课后作业: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自己设计鸡兔同笼的问题去考考小伙伴或家人。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篇6:小学数学《鸡兔同笼》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篇7:小学二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 将不完整的20-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篇8:小学二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 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篇9:小学二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 日

3,4,5, 春

6,7,8, 夏

9,10,11,秋

12,1,2, 冬

篇10:小学二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四、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篇11: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并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

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

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三种颜色的球:红球、黄球和绿球,告诉学生这些颜色的球被装在了三个黑塑料袋里,选三位学生上来参加摸球游戏,一共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的获胜。

2、摸球游戏

(1)让三位学生从上面三个布袋各选一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人各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将球放入袋中,搅拌一下,再摸第四次,并记录结果。(一人摸到了5个红球,一人摸到有红球也有黄球,还有一人一个黄球也没摸到)

(2)观察记录下的摸球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1)提问:谁摸的红球多?如果让你摸,你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2)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全是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板书:一定)

(3)你最不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4)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没有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子里会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

(5)还有一个袋子里可能有什么颜色的球?

(6)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红球黄球)

提问:在这个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板书:可能)

4、小结: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黄球的袋内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书P99“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理由

2、“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讨论交流

(2)让学生来装球,然后摸

3、判断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

(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分页标题#e#

(2)后天下雨

(3)10月11日是星期三

(4)老师明天穿黑色的衣服

(5)每天有48小时

(6)秋天过去是冬天

4、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

四、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课后再细心观察,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和老师、同学、家长交流

篇12: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以下为节选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第三单元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过了乘数、除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后继续学习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法则有了全面认识,为今后各种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分四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的口算是乘、除数是整百的口算,它是后面学习笔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是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是两位数笔算乘、除法的扩展,笔算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方法)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三位数乘、除的计算法则,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便于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渗透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对前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些知识,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乘、除法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做准备.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不论是乘法简算还是除法简算,它们都是使学生初步发现一些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本单元主要是计算,对学生来说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300×54×208×60

200×7400×813×30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6×10018×10027×100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3)完成49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2.练习十二的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题目,每小组指一名学生抢答,哪组抢答的多,哪组优胜.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整百的口算乘法

例1:100×4=400例2:7×200=1400

4×100=40012×300=3600

100×12=1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

12×100×1200百是1400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7页,练习十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2031×30025×40300×2260×2

304×24100÷413700÷37

2.计算下面各题(分小组完成)

306×213621×167

提问: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287×304

(2)启发学生自己计算:

287×304=87248

(3)揭示简便算法

教师提问:从式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口述:第二部分积是0,既然这一步乘积为0,在计算中是不是可以省略?引导学生明确:用0乘这一步分可以省略.教师提问:省略这一步作你能准确计算吗?应该注意什么?试试看.学生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讲述计算过程:第二部分得零不写,第三部分的积末位与百位对齐.

3.把计算补充完整

4.完成57页做一做(学生能运用法则和所学简便算法去完成)教师订正.并提问用2和5去乘被乘数所得积的末位与哪位对齐?

5.小结新知: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投影出示)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就要和()对齐.

2.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60页4题.

[此练习设计突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这一步乘可以省略,但要注意下一位的对位这一难点,强化重点]

3.计算:(小组赛)

60页1题的后2个

60页2题的前2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五、布置作业:60页3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58-59页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的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数学规律的教学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3016×8×30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15,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5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表格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积也随着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58页做一做,说说是怎么想的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使每位学生透彻理解]

(5)观察1、2、3、4组第2个因数与5组第2个因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3.教学例7.

(1)出示例7

(2)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的方法

①先自己试算.

②订正:使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最简便

(3)练习:59页做一做1(直接填在书上)

59页做一做2

三、巩固发展

1.填表

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3.练习十四6题(填在书上)

4.改错

5.练习十四7题第一横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四8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61页7题第二横行、9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例6: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例7:280×340=95200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六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口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用整百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60÷6360÷9410÷10540÷60500÷10

2.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3.口答:500是多少个百?1300是多少个百?3200呢?

4.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通过复习,一方面老师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口算方法的.复习,为把口算规律迁移到除数是整百的口算除法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能推导出500÷100得多少吗?(学生思考)

(3)指名说结果并追问:你是怎样求出得数是5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百,所以500÷100=5

(4)再出示2400÷100,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商,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口述24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2400里面有24个1百,所以2400÷100=24(通过迁移,扩展和学生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会用己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1200÷400

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多少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使学生明确: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等于3.

(2)出示3600÷300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36个百里有12个3百,所以3600÷300=12

3.总结规律:

(1)根据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2)完成67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两题说应怎样想)

三、巩固发展

1.68页第1题

2.第3题找朋友练习(把第3题的算式和得数分别做成卡片分两组,每组10人,其中5人手拿算式,5人手拿卡片)

3.练习十六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板条每小组指名一人作为代表抢答,哪组抢答的又多且对,哪组为优胜.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六4、5题.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500÷100=5例2:1200÷400=3

2400÷100=243600÷300=12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例7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九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2.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多位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1)2432÷421(2)4832÷592

[复习商的定位和试商方法]

2.计算并讲算理:

(1)845÷32(2)2736÷48

3.口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4.导入:教师在845÷32的被除数、除数的后边加一位变成8450÷325,从而揭示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8450÷325

(2)请同学们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全班齐练,一人板演)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除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就是除845个十.

②商2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③325除1950商6,商写在个位上面,这道题的商是26.

(4)启发学生用乘法验算,检查商是否正确.

(5)练习,先确定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再计算

2.教学例827480÷482

(1)学生交流比较例8与例7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算理,自己试算,互相订正,并检验.

(3)练习:下面各题,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确定商的位置与位数,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使之学有信心,并且印象深刻]

3.概括法则:

(1)引导学生明确: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与除法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④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四位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概括法则

(4)练习:79页做一做(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计算25144÷449时,先用449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位,商是()位数.

(2) ()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两位数?()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三位数?

2.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小组赛:80页练习十九2题

5.练习十九3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九6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3题(1)(2).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例7:8450÷325=26

325除854个十,商2个十余195个十,325除1950商6

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8:27480÷480=57……6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84-85页例10、例11、例12.85页做一做:练习二十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88÷4003600÷3005400÷9008000÷800

1200÷200÷7001500÷5006000÷600

2.提问:扩大几倍是什么意思?缩小几倍是什么意思?

3.填空(投影片出示)

(1)把24扩大10倍是()

(2)把4800缩小200倍是()

(3)70扩大()倍是490

(4)4800缩小()倍是120.

4.填表(小黑板出示)

提问: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为什么不变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引导学生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①2组同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准确表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了5倍,商不变.

③让学生分别照上面的样子总结出:3组同1组比较,4组同1组比较,5组1组比较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

④教师提问: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0倍,100倍3000倍商会怎样?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教师提问

①我们把2、3、4、5组同1组比较发现了以上规律,如果我们把4、3、2、1组同5组比较又会发现什么?

②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说给同桌.

③师生一起订正讨论结果:

第4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不变.

第3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

第2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第1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教师板书:缩小了2倍、20倍、40倍、200倍.

④如果同时缩小20倍、50倍、500倍,商会有什么变化?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3)概括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学到的规律吗?

(4)看书理清重点词语.

①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②如果被除数缩小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③如果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④如果除数缩小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3.教学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出示例11,说明式题特点.3600÷600,启发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算出商?(板书)

3600÷600=6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得6

4800÷400得多少?怎样想?

把4800和4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48÷4=12

尝试练习(投影出示)

420÷60660÷64800÷8005400÷9006000÷3000

53000÷1000(提问1-2个是怎样想的?)完成书上85页做一做

(2)出示例128760÷120

提问: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口算方法,怎样算更简便?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请观察老师怎样做? (老师演示)提问:老师怎样做的,表示什么?如果同时划出2个0,3个0呢?876表示的是什么?(876个十),12表示什么?(12个十)

学生完成笔算部分,一生板演.

练习(投影出示)

①判断:(投影)划的0对不对,为什么?

②计算:

8060÷6500÷270(2人做投影片,其余做练习本)

三、巩固发展

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判断(投影片)

48÷12=4

(4×5)÷(12×5)=4

(48×6)÷(12÷6)=4

(48÷3)÷(12÷4)=4

(4÷2)÷(12÷2)=4

48÷(12÷3)=4

2.填空: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倍数,()不变.

3.下面计算对吗?(投影出示)

4.87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得了什么知识?(学会了商不变规律和运用规律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

五、布置作业:87页3题.

六、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例10: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例11:3600÷600=64800÷400=12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6

例12:8760÷120=7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17×345÷517×0×4

15×512×8480×160÷25×9

25×()=100()×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X-6=2490-X=30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24×36=1008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

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8页―99页,例4.例5.例6.99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除法验算和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体会“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道理.

重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难点: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纸盒3个,月饼模型18块.(也可以用其它代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8÷7= 8÷4= 4×7= 25÷5=

17×2= 45÷9= 35×4= 18÷3=

18÷6= 6×3=

2.口答:

求未知数x,并说明根据:

35x=70 x+18=20 x-6=15 42-x=40

3.导入: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除法各部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它.板书: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4:

(1)引导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并完成(1)小题.

拿出学具,把18块月饼,平均放在三个盒子里,怎么分?如何列式,并说出18.3和6的名称.

你是怎样求商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2)学生完成(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式回答.

和(1)小题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8÷6=3(盒)

此题中的18.6和3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被除数、商,求得是除数.

(3)指导学生按(2)小题的学习方法学习(3)小题.此题中的6.3和18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商、除数,求得是被除数.

2.归纳总结关系式:

仔细观察(2)、(3)小题,各求得是什么?各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各得到什么?

因此由学生归纳出: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关系的应用:

(1)验算:

以前我们都是用乘法验算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

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汇报你是怎样验算的.

(2)求未知数x.

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出示例5,

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引导学生口述,x在除法算式中是什么位置,根据什么来计算?

280÷x=56

x=280÷56

x=5

(3)解文字叙述题:

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启发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口述,x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怎样来计算?

设要求的数是x

x÷48=15

x=15×( )

x=( )

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除数=( ) 被除数=( )

2.判断:

(1)验算“1944÷36=59”时,因为59×36=1944,所以此题的计算是正确的.( )

(2)求“4815÷x=45”中的未知数x的过程是:

4815÷x=45

x=4815÷45

x=107( )

(3)解“什么数除以64得28”文字题时,过程是:

x÷64=28

x=64×28

x=1792( )

3.选择:

(1)根据“120÷8=15”,验算正确的算式是( )

①120×15=8 ②15×8=120 ③120÷15=8

(2)被除数=( )

①商÷除数 ②商×除数 ③被除数÷商

(3)在“x÷50=14”中,求x的式子是( )

①50÷14 ②14÷50 ③14×50

(4)在“256÷x=64”中,x的值是( )

①4 ②9 ③16384

4.求未知数x(分组练习,并说出根据)

x÷104=9 x÷120=31 141÷x=47

5.文字题:

153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1:(2),2:(后三题),3:(2).

六、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4.例5.

商=被除数÷除数

(2)18÷6=3(盒)

例6:x÷48=15

除数=被除数÷商x=15×48

(3)6×3=18(块)x=720

被除数=商×除数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107―10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 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15×[()○()]

=27×[()○()] =15×[()○()]

=27×[] =15×[]

=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简便算法(二)

教学内容:110-111页例3、例4.111页做一做.练习二十六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

2.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

2.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 )×( ) 54=( )×( )

32=( )×( ) 40=( )×( )

25=( )×( ) 28=( )×( )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 ) 140÷5÷4=140÷( )

240÷5÷6=240÷( ) 190÷5÷2=190÷( )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请同桌讨论,学生试述.

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出示例3390÷5÷6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

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 =810÷(9×2)

=45 =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不同作法,然后板书:

420÷35 420÷35

=420÷7÷5 =420÷5÷7

=60÷5 =84÷7

=12 =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480÷32

4.新知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发展

1.用简便算法填空:(投影出示)

750÷2÷5=720÷( )

420÷3÷7=420÷( )

190÷5÷2=190÷( )

180÷36=180÷( )÷( )

360÷24=360÷( )÷( )

420÷28=420÷( )÷( )

2.判断哪种方法更简便?

(1)360÷8÷5 360÷8÷5

=360÷(8÷5) =45÷5

=360÷40 =9

=9

(2)810÷45 810÷45

=810÷5÷9 =810÷5÷9

=162÷9 =90÷5

=18 =18

3.简便计算:

800÷5÷8 240÷48

4.112页3题(小组赛)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112页4、5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90÷2÷3=90÷(2×3)

例3:390÷5÷6

=390÷(5×6)

=390÷30(整十数)

=13

810÷9÷2

=810÷(9×2)

=810÷18(非整十数)

=45

例4:420÷35

=420÷7÷5

=60÷5(口诀求商)

=12

420÷35

=420÷5÷7

=84÷7(不能口诀求商)

=12

第四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两位小数,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教材编排上小步子特点,在教学小数意义时注意加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整数加减法教学小数加、减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教学中采取多种直观手段,结合几何初步知识和计量单位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迁移、类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认识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7―118页例1、例2:118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熟练的读写一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小数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究.

2.在初步认识小数产生的过程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示意图,投影仪、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是――米;

3份是1米的――,是――米.

3.口答.1米=()分米1元=()角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出示(标有实物及价格的商标纸).

观察:从这些数中发现了什么?(3.6)(7.8)(1.5)比整数多一个小圆点.

导入: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四、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2.新授.教学例1(出示米尺示意图).

学生拿出米尺.

(1)观察后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明确:①每段长几分米?

②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2分米、3分米……

(学生依次把分数写在图下面)

(3)提示:

①说明:这些十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这样表示, 米可以写成0.1米(图下标出)“0.1”中圆点左面不够1米,用0占位,右面的“1”表示 ,读作:零点一.

②学生类推:2分米、3分米……写成小数.

③讨论交流:1米4分米=()米

④学生举例(任意说小数)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做,巡视时纠正学生写法上的错误)

3.教学例2.出示:1元=10角.

(1)引导学生讨论:把1角、2角、1元3角以元为单位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

(2)使学生明确:钱数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3)交流后板书:1角=元=0.1元

2角=元0.2元

1元3角=1.3元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2题(独立做,同桌交流)

4.一位小数的读写.

(1)自学课本117页―118页前三行.你知道了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区别

②小数的读法

(3)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3题

(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对读、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提示)

三、巩固发展

1.119页练习二十八1题(填在书上,同桌互议)

2.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81.73.54.410.6100.8

3.填上适当的小数.

1角=()元3角=()元

8分米=()米6分米=()米

1元2角=()元9米4分米=()米

4.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小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八2.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例1

例2

1角=元=0.1元1米4分米=1.4米

2角=元=0.2元1元3角=1.3元

(注:.用红色标出)

认识两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122页例4、例5、例6,122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数位;

3.学会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读、写两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迁移类推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根据小数点易丢、易错,对学生进行做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数位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投影仪、米尺示意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答:1米=()分米=()厘米

1元=()角=()分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大家知道,1分米是10厘米,那么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分米?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这节课继续学习两位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两位小数

2.教学例4.

出示米尺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②2厘米、5厘米、15厘米……

使学生明确:1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几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引导学生在米尺示意图上标出各分数)

(2)鼓励学生任意举例.

(3)教学两位小数的写法.

提示:百分之几的分数也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①回忆 写成0.1的方法;

② 米写成小数.不够1米,整数是0;也不够1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也写0. 米要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写“1”,就是0.01米,读作:零点零一米.

③类推:2厘米、5厘米、15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说出思考方法,注意:将15厘米写成0.15米后,读数可能有难度,教师给予点拨)

④学生任意说出几个两位小数.

⑤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3题.(独立填空,同桌交流)

3.教学例5.

(1)引导学生讨论:1分、2分、2角5分、1元3角8分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明确:

①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②区分2分、2角5分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

交流后板书:1分=元=0.01元

2分=元=0.02元

2角5分=元=0.25元

1元3角8分=1.38元

(2)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4.教学例6.

出示复合片(抽拉)

(1)引导学生观察:一小格用分数、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3个格、36个格、10个格……

(学生任意举例)

明确:

①每个正方形图都表示整数1”.

②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渗透“十进”关系.

讨论:0.10为什么等于0.1?

点拨:10个小方格是 即0.10,也可以看作1个长条,即 ,小数表示是0.1.

明确:①10个0.01是0.1;

②10个0.1是1.

板书: =0.01 =0.36

=0.03 =0.10=0.1

(3)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组互议)

5.教学小数数位和读法.

(1)引导学生自学122页上半部分.

思考:通过读书你明白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①小数的数位顺序;

②小数的读法.

(2)点拨:

①整数、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②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百分位后面还有数位,以后再学.

(3)检查效果:出示120.85

要求:

①指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②读出小数.

板书:(见板书设计)

(4)质疑.

(5)反馈练习:读出下面各小数,说出各小数的数位名称.

出示:10.115.49100.480.70.340.0590.062.07

三、巩固发展

1.124页二十九第1题(填书,同桌互议)

2.124页练习二十九第2题

(互问,重点明确同一个数字“1”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填空.

(1)10个0.01是().

(2)0.01是()分之一.

(3)98厘米=()米.

(4)4元零7分=()元.

(5) =().

(6) =().

(7) =()=()

4.判断.

(1)0.37中,没有整数部分,只有小数部分.()

(2)7.25读作:七点二十五.()

(3)3.02元表示3元2角.()

5.出示:7、0、6三张卡片,一学生将“.”放在三个数字之间,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数和一个较小的数,并读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渗透做事要认真仔细的思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对小数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懂得了小数的数位和读法.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九.3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两位小数

例4

例5例6

1分=元=0.01元 =0.01

2分=元=0.02元 =0.03

2角5分=元=0.25元 =0.36

1元3角8分=1.38元 =0.10

=0.1

读作:一百二十点八五

简单的小数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27―128页例1、例2、128页“做一做”,练习三十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0.40.081.0323.715.26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1.82元0.03元7.90元0.65元0.27元15.04元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竖式计算1283+2642479+560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

2.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小红买一支自动铅笔用0.65元,买一支转笔刀用0.27元.一共用了多少钱?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列式.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②竖式排列的道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见板书设计)

(3)启发思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时点拨十分位上满10个0.1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②检查效果.

板书1.5+2.6=4.1(米)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7)启发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点:小数加法在和里点上小数点.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12.83+2.6424.79+5.60

三、巩固发展

1.填空(用小数计算)

(1) =()+()=()

(2) =()+()

(3) =()+()=()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0.45+0.780.34+0.520.54+0.080.47+0.37

4.129页2题.

四、全棵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重点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法的异同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十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法

答:一共用了9角2分.

简单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30页例3、例4.131页做一做,132页练习三十一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减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32+0.450.27+0.691.4+1.90.33+1.25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489-2641000-905

说出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出示:

求:梳子和牙刷一共多少元钱?(学生计算)

(2)思考:梳子比牙刷贵多少元钱?怎样列式?

板书:0.65-0.48

(3)揭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减法

2.教学例3.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0.65-0.48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用几角几分计算,②用小数计算.

(3)学生试算.

揭示:①用元、角、分计算时,分与分不够减,怎样退位;

②小数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

减.

(4)交流后板书:0.65元=6角5分

0.48元=4角8分

元角分

(5)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百分位不够减向十分位借1,然后再减.

(6)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一题.(同桌订正)

3.教学例4.

出示:跳远比赛,张明跳3.1米,李华跳2.9米,张明跳的比李华跳的远多少米?

(1)启发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①列式,②计算.

点拨:十分位不够减时的借位方法,个位相减应得“0”.

(2)交流后板书:3.1-2.9=0.2(米)

(3)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互相订正)讨论交流: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明确:(1)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2)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

(3)和里小数点的位置.

4.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发展

1.判断.

2.选择.

(1)1.35-1.30=()①1.05②1.22③0.05

(2)12.12-8.88=()①4.34②3.24③3.34

3.计算并验算(板演).

5.8-4.30.93-0.478.1-6.9

4.132页练习三十一第3题.

5.计算比赛.

0.46-0.132.2-1.50.49+0.65

4.3-1.93.4+2.75.1-3.8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132页练习三十一第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减法

第五单元面积单位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一公顷、平方千米.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土地面积有一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土地面积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的室内讲解是很难使学生建立这些土地面积单位观念的,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地观察,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具有明确的表象.第136页上的例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计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倾.在初步感知1公倾有多大的基础上,教材接着说明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以及1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然后让学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顷,进而引出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出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篇1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口答:

1、24是50的几分之几?

2、13厘米是43厘米的几分之几?

3、10千克是45千克的几分之几?

提问: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怎样求?

每个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2)掌握什么是达标率.

(3)怎样求达标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疑难。

3、学生逐步汇报。

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120/160×100%

=0.75×100%

=75%

(二)教学例1(2)

学生自学85页教学内容,了解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提问:

什么叫发芽率?(发芽率是求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这三种.种子哪种.种子的发芽率高?(大蒜发芽率高。)

让学生感知发芽对农民伯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三)其它百分率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了解:

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树/种植棵树×100%

命中率=命中球数/投球总数×100%

绶勐=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二十的1至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2、从达标率到出油率,拓宽知识面。

教学后记

篇14:小学数学导学教案

小学数学导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练习1.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学生汇报:给大家介绍介绍?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李阿姨高兴极啦,因为不用一个一个的.数啦,猜一猜李阿姨会用谁的方法呢?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简单一些)对,李阿姨就是这样想的,今后我们在想办法的时候怎么简单就怎么做,不必舍近求远。

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这儿有三个算式,我该选哪一个呢?

1.37×12=444(千克)

2.37×3×12=1332(千克)

3.37×3=111(千克)

这儿有三个算式,我们用手势来帮李阿姨做个选择吧。大家都选的2哪,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2就行了呀,应该是1才对呀。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多少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哪,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3.星期天,李阿姨家和朋友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玩耍,成人票15元,儿童票7元,这是李阿姨买票时计算票价的算式,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猜一猜她们一共有多少人吗?(图片)

15×4=60(元)

7×2=14(元)

60+14=74(元)

把你们猜的结果大大的写在草稿本上,1、2、3、举起来老师看看,你们都是写的6个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掌声送给他。

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啊,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本每页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个字,你们没数过吧,哈哈,老师就数了,你看:

4.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他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我们用的作文本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呀,同学们开动脑筋,编成了这么多的应用题,老师也想来编一个,可不可以,可以呀,那注意听好了:这次上课呀,我写的教案有1500个字,猜猜我怎么提问?(课件)要写几页?你能列式吗?草稿本上做做。完全正确,老师为你鼓掌。

好了,小朋友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来评

篇15: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篇16: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

生2:我认为。

生3:我是这样想的。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方法,了解到,那老师觉得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出示题目。

(2)、学生读题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选代表展示。

(5)、集体订正。

四、小结:让学生谈收获,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样的想法,觉得本堂课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布置作业:(第页第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

(内容简析)

教学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进的方案吗,有哪些突发的灵感,课堂上有没有印象最深的讨论以及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自我评习:这个万能教学模板实用性较强,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

小学作业检查总结

一年级开学数学第一课教案

小学数学科组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吴岗小学教案作业检查总结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数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总结

农村小学数学电子备课分析优秀论文

小学一年级的开学第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教案数学
《小学教案数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教案数学(共16篇)】相关文章:

有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课件2023-10-06

小学数学三年级《练习课》教案2023-02-10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总结2022-12-16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抽取问题》优秀教案设计2023-03-04

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2022-10-27

教师作业教案检查汇报材料2023-03-25

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工作计划2023-11-13

九月份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小结2024-01-09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2022-09-10

加权平均数教案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