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关于政治教案(锦集14篇)由网友“顶着奶油的蘑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一关于政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一关于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精选教案设计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一个社会消费什么,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要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无从消费,谈不上消费。
我们一起来看P33的“今非昔比”里面的帝王,在他的那个年代,即使他的权势再高,他热的时候也只能选择找几个人为他摇扇子,而不能选择使用电风扇,也不可能选择享受空调。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水平。
自从这些高科技产品出现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能不能想想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略(利用电脑上网来查找资料、看新闻,用DVD看碟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用MP3来听歌、学习英语等)
大家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变化,如果这些产品没有被生产出来,我们能这样消费能这样生活吗?因此,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即怎样消费的问题。计算机、DVD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方式。在古代帝王的年代,他怎么也不可能选择做飞机出行,也不能到酒店去唱卡拉OK。
在我们同学的课室都装了很多风扇,大家享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样的呢?(用扇子)连皇帝也仅仅是两个宫女在前面帮他扇风而已。很明显,随着风扇、空调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生产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啊?(不能)所以,我们得出了第三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都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没有MP3的出现,也就是说电脑和MP3都没有被生产出来,大家还会有购买电脑、购买MP3的渴望吗?(没有)这也就说明了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动力。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课内小结]
综上: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提问)
没有消费,那么生产的产品会大量积压,生产者不能收回成本,就会倒闭,社会就会处于倒退的状态。生产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了。因此,我们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个生产才能继续下去。liuxue86.com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⑴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问:如果海尔洗衣机的销量下降怎么办? 学生:降价、搞好售后服务等。 老师:他们这样做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获利。 这说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材料二 十一黄金周期间吴忠共接待游客 10.25 万人,旅游饭店接待游客 2.39 万人次, 农家乐接待 3.84 万人次,公路完成客运量 28.1422 万人次,实现总收入 69299.66 万元。 问:旅游给吴忠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一个性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⑶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老师:我们要想学好首先要有个好身体,怎样才能有个好身体呢? 学生:要吃好,锻炼身体等。 老师:吃,我们就要消费,吃好了才能补充体力和脑力,才能学好,这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⑷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环节
生产决定消费,分配和交换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知识讲授]
一方面:
消费扩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
消费萎缩——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缩小
另一方面:
消费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具有极大的影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生产者都懂得这个道理,什么时候及时、准时地掌握了市场动向,从而及时地调整经营方向或产品品种,就会占领市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不注意市场需要及其变化,就会盲目做出错误决策,以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我们宽敞的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展示数据)到为止,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了325.12万辆,而在则只有180.45万辆,短短的三年时间,汽车产业发展这么快,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呢?(学生自由发言,稍作引导,展示下一个材料)
正是因为汽车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我们得出了课本32页的一个结论: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其实,我们现在的住房消费热点的出现,也带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探究活动]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在我们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上到国家下到各个省市都非常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比如:东莞市非常重视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早在20就为人才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博士生来东莞找工作,一年内给予元/月的生活补贴,直到找到工作为止;对报考公务员的硕士以上的研究生,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同时还努力实施“科技兴市”的战略,以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把东莞打造成一个国际制造业名城,正是由于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东莞市的IT制造业欣欣向荣,赢得了“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美誉,正如IBM亚洲区副总裁曾经形象地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人才重视科技呢?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而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对生产资料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只有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我国的经济。
课后小结
依然由学生进行尝试总结,教师最后给予归纳
高一政治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精选教案设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指明生活与消费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从而引入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以及本节课的生产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生活消费与生产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A.过去的消费观念:“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交通工具变化:马车――客车――火车――轿车――飞机。
C.生活娱乐活动变化:说书、唱戏――电影――电视――因特网。
D.还有哪些生活消费方面的变化?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1)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并思考:生产如何决定消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材料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材料说明,生产是围绕着人们的消费需要进行的,消费对生产有引导作用。
首先,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其次,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再次,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和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
教师活动:说明社会生产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会中断。引导学生看教材P33,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再生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3)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彩图,联系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思考并找出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4)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总结: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课后习题
[例1] 下列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说法正确地是( )
A.生产决定消费 B.东消费决定生产
C.二者互相决定 D.生产重于消费
答案:A
[例2] 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首先必须生产出来,才能消费它,否则就谈不上消费。这句话主要说明( )
A.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B.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C.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D.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答案:D
[例3]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受教育的人数多了,程度高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走向工厂企业、公司等经济部门,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材料说明 ( )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C.消费提高了劳动力质量 D.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答案:C
[例4]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 )
⑴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⑵ 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⑶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⑷ 改革开放的需要
高一政治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精选教案设三
【教材分析】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是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题,本框题设有两目,第一目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是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从四个方 面进行了分析,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目 讲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学生分析】
生作为消费者, 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 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应该不难理解生产与消费 的关系,但这种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 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的重要 意义, 深入理解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 但因为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有一定的的教学难度,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 认识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明确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 导学生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 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充分 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难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关于消费的相关内容,影响消费的因素以及正确的消费观念,那么我们所消费的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企业生产出来的,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新的单元的学习:生产、劳动与经营。那么这节课的生产和之前我们所学习的消费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师:在古代,人们出行一般用马车,而今天的我们出行却可以选择汽车、火车甚至可以坐飞机;在古代人们要是想传递信息只能用信鸽,而今天的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再看看现在我们家里都有哪些电器呢?
生:········……
师:有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今昔对比,为什么今天的电器如此多?
生:········……
师: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所以说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怎么决定消费的呢?
生:……
师:我们看看这是过去60年代的结婚照,而今天的婚纱照却可以如此的漂亮。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
师:因为过去没有这么好的技术,所以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接下来我们看我们过去买东西都要上街去买,而现在至于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在网上买东西了,过去我们要想聊天只能大家坐在一起,而现在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聊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师:我们可以说是生产决定了消费方式。我们接下来看看这近几十年结婚三大件的变化,70年代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80年代有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空调、电脑、摩托车;21世纪是房子、车子和票子。那么这样的变化有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在更新换代,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所以说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
师:我们接着看课件,因为生产出了家庭影院,我们才有了“家庭影院”的消费欲望,因为生产了轿车,我们才有了“家庭轿车”的梦想。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我们说这是生产刺激了我们的消费,所以说,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师:好,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生产都决定了消费的哪些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生:……
师:几年前,为适应人们对彩电、冰箱需求的增长,彩电业、冰箱业迅猛发展;目前,住房和汽车已成为人们新的需求热点,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正迅速发展。
同学们想一想,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呢?
生:……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篇2:高一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1)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2)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篇3:高一政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篇4:高一政治教案
一、教学设计说明:
作为政府权力行使的三个环节之一的执行环节——依法行政,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本节设计主线是让学生通过两段情景材料谈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这种做法的认识,探究对政府的这种不作为对人民群众、对政府自身、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加深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如何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主要内容是学习依法行政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如何科学民主决策等。
二、研讨主题:
新授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
三、课堂评价:
1、学生参与度:由于学生已在前一天晚上对本课的自主探究学案做了预习,因此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
2、问题设计:设计编排合理,在课本基础上对梯度思考有所改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
3、教师引导:新课导入自然顺畅,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向纵深发展。
4、课堂对话:教师富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融洽。
5、知识落实:梯度思考回答问题合理,正确性高。注重知识的落实与巩固。学生记忆较快。
6、总体评价: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好,识记熟练,探究问题的意识较强,但学生探究时的问题引导有偏离主题的现象。
四、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情景导入,课堂自然顺畅,学生巩固落实较好。最后知识体系构建符合本课的主旨。
2、个人特色:自主学案编排合理,导入自然。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课堂互动效果好。
3、存在问题:课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虽有探究意识,但学生小组在探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究过程中,探究任务没有想纵深发展,不能很好地体现难点突破。
4、对研讨主题的反思: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事先一定要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的时候,必须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篇5:高一政治国家财政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
(1)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理解:
(1)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4)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运用:
(1)通过对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2)能正确认识和简单评价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工作报告。
(3)联系当前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综合提炼,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建设为重,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2、通过财政作用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财政的作用、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及实质
(1)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2)实质:财政的实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
3、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核心讲解: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答: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要,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核心讲解:分析不同财政政策的异同
答: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内容 :积极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 。 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实施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 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
联系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_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分配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
核心讲解:“国家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答: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
核心讲解: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答:(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财政赤字,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赤字政策。相反,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
核心讲解: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往往相互配合起作用。但二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具体内容与措施等方面则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财政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方可实施;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的调整、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的调整等则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极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国库券的履行、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都通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经济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两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货币政策 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的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和银行利率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息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直接制定,经国务院批准。
三、课余作业
讨论: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课后小结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国家财政
篇6:高一政治国家财政教案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教学内容】
财政收入与支出
2、财政及其作用
【内容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财政与税收”是承接上一课的,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为了使政府能够顺利地承担自己的各项职能,政府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在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后,这一课教材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即有关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一般知识,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本框教学的重点是财政收入的这个知识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细致讲解让学生把握好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教学目标】
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了解国家预算和结算的含义
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
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9、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目标解析】
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就其本质而言,财政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即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一般来说,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通常简称为税、利、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划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五个方面。
5、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有收支平衡、盈余、赤字三种情况。
6、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也称政府决算。
7、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学通常把财政的这个作用称为“收入再分配作用”。
8、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是财政最古老、最基本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些事情市场干不了、搞不好,才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活动筹集资金为居民提供这些产品与服务。
9、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即通过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与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课件]沅陵一中新校区、沅水二桥
讲解 9月10由大汉集团承办的坐落于高速公路口的沅陵一中新校区的正式开工。建设工期2年,规划150个教学班,可容纳7500名学生就读。打造新校区及周边基础设施,预计所需资金50亿元。
月25沅水二桥正式开工。它连接太常乡,横跨沅水,南岸终点与龙兴路二期道路连接。全长近一千米,工程总投资概算为2.2亿元,建设工期3年,将于年底建成通车。
[问题] 思考:(1)仅仅靠个人出资能以上工程吗?为什么?(2)修建以上工程应该由谁来办?
提示:耗资巨大,工期较长,成本回收周期长,个人不愿意投资,只能由国家来投资兴办。
[过渡]除了公立学校,城市道路交通外,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其他的服务,如城市卫生、医院、国防、安全等,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而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就要求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收入,因此国家必须参与社会分配。那么,国家如何取得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呢,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国家财政的内容。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即一方面国家参与社会总财富分配得到收入,另一方面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行业或地区进行支出,总起来称为财政,所以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两个方面。通过国家在社会财富中的分配,来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财政的本质是分配关系。
[过渡]财政要进行支出,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那么到底什么是财政收入,国家又是如何来取得财政收入的呢?
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问题]国家有哪些形式和渠道来取得财政收入呢?
讲解:税(企业和个人上交的税收)、利(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交的利润)、债(发行国债所得到的收入、费(行政收费如高速公路费、签证费、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罚款如道路违章,税收迟交所交的滞纳金)这些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其中,通过税收所增加的财政收入为最多,所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过渡]财政收入是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呢,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呢?
公式:财政收入总量=社会财富总量X分配比例
[问题]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情况下,对国家分配的比例越高,分配的财富就越多
[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分配比例是不是越大越好,国家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财政收入过多,
会影响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财政收入过少,会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建设,影响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和企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一致。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一个是讲要把蛋糕做大,加快经济发展,一个是讲要把蛋糕分好,这里同样也表明了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过渡]我们讲到了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取得收入后,也就有了资金和能力进行财政支出了。
篇7:高一下册政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主要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过去、当前和未来收入的高低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收集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看“影响消费的因素”;引导学生发掘不同消费类型的差别;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生活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图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
三、教学难点:
贷款消费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教具准备:练习卡。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房价导入(房子的价格,楼盘的位置,开发商的宣传效果)
二、教学新课: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教学:把学生分成a、b两组,设置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问题1:(a组)假设你所在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你是家里的“财政部长”,每月的家庭收入是800元,你怎么分配各项家庭支出?请设计出分配具体的方案。
(b组)假设你所在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你是家里的“财政部长”,每月的家庭收入是-元,你怎么分配各项家庭支出?请设计出分配具体的方案。
学生充分讨论设计出方案后,每组一个同学发言,把他的设计方案告诉所有同学,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例如: a组 b组
1000元 -元
食物:500元 食物:600元
衣服:100元 衣服:200元
水电煤气:100元 水电煤气:100元
教育费(请家教、买书):30元 教育费(请家教、买书):100元存:270元 旅游:400 保姆:500元
存:100元
问:两组的消费一样吗?(不一样,b组消费水平高一些。)为什么?(收入不一样。) 结论:当前的收入影响消费水平。
问题2:现在a、b组家庭收入不变,但从下个月起,a组家庭父母涨工资,月收入将为-元,而b组同学父母有一个下岗,家庭收入变为800元。问:你本月的支出计划会怎样改变?学生发言,教师记录。
例如: a组 b组
1000元 -元
食物:600元 食物:600元
衣服:200元 衣服:100元
水电煤气:100元 水电煤气:100元
教育费(请家教、买书):30元 教育费(请家教、买书):50元
存:70元 娱乐:100 存:1050元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记录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变化原因。
结论: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小结: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2、问题3:假如有甲乙两个社会:甲社会有两个富人,月收入各是30万元,但有100个穷人,月收入只有500元。乙社会也是102个人,但他们的月收入水平都在2500~3000元之间,差距不大。 问:空调、洗衣机等消费品在哪个社会里的消费量大?为什么?结论: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
3、问题4:如果a、b组的家庭收入不变,还是800元和-元,而物价上涨了20%。你的分配方案会作怎样的改变呢?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记录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变化原因。
结论:物价影响消费水平。
4、问题4:除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品的价格外,还有其他因素能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吗?
结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影响到消费。
篇8:高一下学期政治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其形成和发展是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之中,体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的主体,具有。
例如:
阅读教材77页探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②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发展有什么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
阅读教材78页综合探究,思考:①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②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材79页探究,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阅读教材第80页综合探究,并思考: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与要求
单元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这说民族精神具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中断性D、实践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②民族精神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
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篇9:高一政治教案教学计划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有哪些?
(1)主权国家
①地位:是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②类型:具有多样性,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A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
B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③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
A含义: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B主权的特征: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C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有决定作用,主权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主权高于人权。某些国家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其实质是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
a含义: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b例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立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B平等权:
a含义: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b表现:每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C自卫权
a含义: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b主要内容:一是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侵犯;二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D管辖权
a含义: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b注意: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馆等。
⑤主权国家的义务:
A不侵犯别国;B不干涉他国内政;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地区: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3)国际组织
①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②地位:它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③行动依据:正式条约或协议。
④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
A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B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⑤作用: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
A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B但是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也会发挥一些不好的影响。
2.联合国
(1)成立时间:《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宣告联合国成立。
(2)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
书处等。
(3)性质: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目前拥有192个会员国,
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
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6)作用:
A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B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3.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①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②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③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提示: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
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
(1)含义: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
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
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4)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①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A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B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D这就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②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A国家力量又叫国家实力、综合国力。
B国家力量的重要性: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
①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
③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2)为什么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增强国家实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从公民角度来说: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为什么能成为时代主题?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什么是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是指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求和平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和平问题
(1)和平问题的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问题的表现: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③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
④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3.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什么是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含义: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何具体表现?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②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
③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4.发展问题
(1)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发展问题的实质是:
南北发展不平衡,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3)发展问题的原因/造成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剪刀差”);
②落后、贫困、债务等危机的存在。
5.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3)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障。
6.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障碍);
(2)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源)。
7.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1)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的:就是要——
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②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③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8.中国在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有何意义?
(1)中国在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主张有: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家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上述主张的意义:
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②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和支持;
③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有哪些?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当前世界有哪些力量中心?各自的目标是什么?
(1)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2)欧盟:想让自己的实力更强;
(3)俄罗斯:想让自己的实力更强;(4)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
(5)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
(1)产生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②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多极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世界多极化有何特点: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4)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②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5)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4.当前国际竞争的内容(表现)、实质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1)内容(表现):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2)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当前国际竞争给世界各国提出了什么要求?
①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②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注意:综合国力
A含义: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的力量的总和。
B构成/内容:
①物质力量,如经济、科技和国防力量等,这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②文化软实力;
③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5.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什么?
(1)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4)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什么是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
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A独立自主的含义: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B独立自主的表现:
a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b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c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d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e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我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②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3.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我国的外交活动分别有何贡献?/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成就有哪些?
(1)毛泽东:形象地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分别是:
①“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2)周恩来: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4年中法建交;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3)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
4.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意义?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2)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中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内涵?——是什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指: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为什么?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例如:
①中国自古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⑥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⑦锻造了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中国怎么走和平发展道路?——怎么办?
(1)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不结盟;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还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篇10:高一下册政治教案
第一框题:消费及其类型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① 居民当前收入高低对其消费的影响。
② 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对其消费的影响。
③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
2、商品价格高低对消费的影响。
① 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
② 基本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三)、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含义。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
①家庭可支配收入 ②商品的价格 ③商品的质量与性能 ④商品的售后服务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务消费内容的是:
a、吃、穿、住、用、行
b、跳舞、唱歌、贷款买房
c、理发、美容、就医
d、服装、化妆、打保龄球
3、消费可以分为钱贷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a、消费品耐用程度不同
b、消费品类型不同
c、交易方式不同
d、消费的目的不同
4、从1979~-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其原因是
a、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b、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c、贷款消费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d、消费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5、辨析题:有人认为,货款消费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超前消费。
高一下册政治教案
篇11:高一下册政治教案
1,在刚才的设计方案中,食物、衣、水电煤气等都是有形的具体产品,旅游、保姆等是无形的服务。我们把这些消费按产品的类型进行划分,前者是有形商品消费,后者是劳务消费。
按产品的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消费的目的进行划分,衣服、食物是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的,属于生存资料消费;请家教、参加培训班、买书是为了满足发展需要的,属于发展资料消费;旅游是为了追求身心愉悦的,属于享受资料消费。
按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我们生活中很多的消费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属于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消费。但是如果我们想买大房子(高档汽车),钱货两清意味着我们要等积够了钱之后才能有新房子住。
在我们周围,买房子除了钱货两清,还可以以什么方式买房子呢?(贷款消费)
(1)、含义: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 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2)、特点:① 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的金融机构形成 信贷关系,按照约定到期还贷付息。② 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从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中的漫画,引出“先储蓄后消费”和“先消费后还款”两种消费行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方式?老师帮助总结:二者并无好坏之分,各自适用的情况不同,再列举何种情况下用前者,何种情况下用后者,如在收入前景稳定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的购买可以考虑贷款消费。
(3)、区别:消费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逐渐转移的。
(4)、作用:①、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②、从社会经济角度讲,贷款消费能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有积极的作用。
(5)、注意:①、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②、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应该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③、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如果有些农民工买不起房子,家又离得远,于是就出现了租房子这么一个现象,这是以什么方式进行消费呢?(租赁消费)
按消费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租赁消费(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4、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比较:
消费类型
适用范围
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情况
钱货两清的消费
生活中大部分商品
所有权和使用权,刻发生转移
贷款消费
收入稳定、积蓄较少的人购买的大宗商品
所有权逐步转移,用权即刻转移
租赁消费
暂时使用的商品
所有权不转移,用权即刻转移
(三)、消费结构教学
1、根据前面的某一个设计,让学生计算各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例如:食物占50%;衣服占20%;其他占30%。
2、引导学生计算各次消费设计中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进行比较,说明比例高收低不同时收入及其他消费的情况。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消费总支出费用_100%
限制:不能大于100%,因为食物不可以取代其他消费;不能小于0,因为食品消费不可能为0。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1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
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
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温饱型);
40%—49%为小康水平;
20%—39%为富裕水平;
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指导学生看课本22页的图表。分析得出: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三、教学内容小结,指出重点、难点。
四、补充练习:辨析题:有人认为,货款消费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超前消费。
(要点:贷款消费的概念、内容、未来的收入及偿还能力)
板书设计:
篇12:高一政治纸币教案
教学目标:
这是经济学常识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常识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经济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产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
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我们来看这个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下初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一下句子成分啊。看句子的主干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首先应该是劳动产品。同时再看状语部分,用于交换。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商品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么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
高一政治纸币教案
篇13:高一下学期政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且对社会中的经济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经济学相关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能力目标】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逐步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难点: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境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前面第三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消费的知识,我们说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消费呢?(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性能、外观、质量等)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消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多媒体展示:电影发展史的图片(让学生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课堂)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使用的手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答:生产出来的。
师总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通过劳动生产得来的。那么,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生产。大家看到,通过商品我们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生产和消费还具有怎样更为密切的关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环节1:
多媒体展示:书本P29页的漫画
问:封建帝王是统治者,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却没用过电话、手机。虽然在皇宫夜夜笙歌,但却无法看场电影或看个电视节目,也从来没有坐过汽车、乘过飞机。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的道理呢?
总结得出: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即生产决定消费。
那么,生产是怎样决定消费的呢?
然多媒体展示:电影变化的相关情况并设计探究题。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者的关系。具体问题如下:
(1)师:设问:古代的人能看到电影吗?几十年前我们能看到3D的电影吗?为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总结: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没有电影、更没有生产可以播放电影的设备的能力,因此——生产决定消费
(2)师:以前人们看电影要亲自去电影院购买电影票,现在人们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订购电影票,还可以在网上选座。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教材不难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3)师:从几十年前的无声黑白电影,到后来的彩色有声电影,再发展到现在的到3D、4D甚至是5D电影,电影的发展变化史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学生:略
师: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呈现方式更直观、立体,更注重人们观影的感受。——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4)师:随着“家庭影院”的生产,很多家庭都有了购买的欲望。另外,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性能与质量,人们都不断给自己的手机更新换代。你怎么认识这一现象?
学生:略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基本回答正确了,新产品的出现以及旧产品升级换代使其产品的特点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引起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求,因此——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高一下学期政治教案
篇14:高中生高一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__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__专政的本质、__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__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__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__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民__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__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__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__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_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__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__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_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__,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__权利上。
3、人民__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__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__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__权利,二是表现在__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__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__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__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__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__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__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__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__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__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__与专政
(1)__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__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__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__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____制度相对立的。其次,__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__专政是__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__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__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__,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__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__专政是新型的__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__,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__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__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__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__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__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__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__,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__,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__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__,加强__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_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__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__专政。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A.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D.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_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直接表明了我国的:(1)国体(2)国家性质
(3)__的广泛性(4)__的真实性()
A.(2)B.(3)C.(1)(2)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__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A.对一定阶级既有__又有专政B.__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__的保障
C.__与专政互为前提D.统治阶级的__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我国人民__的真实性表现在()
A.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__权利
B.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C.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__,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D
课后习题
用__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高中生高一政治教案
★ 高一政治教案
【高一关于政治教案(锦集14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高一政治教案2022-08-24
高一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汇报2022-11-13
药(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023-05-27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总结2023-03-31
高一技术的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23-08-1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2024-02-01
高一历史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22022-08-01
高一政治上教学工作总结2022-08-07
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2023-01-02
高一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