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案

时间:2023-05-30 07:38:5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实验教案(精选19篇)由网友“阿西莫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实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实验教案

篇1:水实验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2、让幼儿掌握对事物的探讨方法。

2、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

沉与浮的关系,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准备】

1、塑料盆、水、冰块、酒精灯、烧杯、小木块、塑料制品、铁块、小石头等等。

2、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水吗?看,老师今天准备了什么?(五盆清水)

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感知一下水的温度是凉是热?(让幼儿通过感知,说出水的凉与热,说出自己的感觉。)

2、启发幼儿的想象活动。

师:孩子们,你知道水有什么用处?(让幼儿展开想象回答,老师进行个体和集体提问,并随时小结:用水可以洗衣服、做饭、洗菜、浇花、洗手、洗脸、发电、救火等,还可以制做许多食品、饮料等也都需要水)。

师:听小朋友刚才的谈话,水原来有这么多神奇的用处,可是水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呢?你们知道吗?

3、引发幼儿讨论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孩子们,水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让幼儿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植物不能没有水,动物也不能没有水,如果没有水,人类、植物、动物就不能存在)。

4、研究水的由来,分别让孩子表达,利用讨论、交流、提问等引导。

(水是从天上来的,水是从地底下抽上来的,从井里来的,从山上流下来的,有河水、海水、湖水、雨水、洪水、井水、污水、雪水等。)。

5、小实验:教师利用酒精灯、冰块等演示水的三态变化。

师:这里有一块冰,是老师把盛上水的容器放到冰箱里做的,今天我们做个实验,给冰块加热,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讨论水的变化。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水遇冷结成冰,冰遇热变成水,水遇热变成蒸汽。

6、实验:沉与浮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水有什么作用,请小朋友将你们准备的.物品,一样一样轻轻地放在水里,带着几个问题仔细观察: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在水面?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幼儿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教师小结。)

7、课件演示:

(1)人们都在干什么?

游泳、滑冰、洗澡、洗菜、浇花、养鱼、养虾、海洋运输、河水发电等。(让幼儿互相讨论水对人类的好处)

(2)发生了什么?

洪水冲跨了高楼、工厂、学校、住房、庄稼、许多动物也都受到伤害等。(幼儿说说水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3)污水对人类和动物的损害。(让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4)展开讨论:

师:通过观察短片,知道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水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但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害,要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利资源,你们想让水为人类创造什么好处?

【延伸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请妈妈帮助你找出节约用水的方式方法。

篇2:水实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xx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一分钟 一天 一年

篇3:水实验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探索、操作实验,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2、培养幼儿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猫咪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泡沫等、饮料瓶子若干、统计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猫咪喝水》。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朋友小猫咪。现在,我们一一看吧!

幼儿看到了猫咪在踢球出了很多汗想喝水,可是旁边有一个大坛子他抱不动,坛子口太小又喝不到水,猫咪急哭了课件停止。

师:你们能帮猫咪想办法喝到水吗?

二、幼儿的设想。

幼儿积极主动地帮他想办法,并且安慰他。(我去给他送水,我给他买矿泉水……)激发幼儿的爱心。

幼:往瓶子里放些东西,水溢出来就喝到了

师:那往坛子里放什么呢?

幼:沙子、布、海绵……

师:那好吧,我们先来试一试再告诉小猫咪吧!

三、合作探索,操作实验。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师:请小朋友在为你们准备好的材料中选你们所认为能让水涨高的试一试并在统计卡上做记录。在投放的物体下面。如果能使水涨高就“√”不能涨高就“×”。

动作快的小组出放小石子能让水涨高。

2、幼儿再次进行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功的这次改用小石子,水真的涨高了,幼儿特别开心,马上要将好消息告诉小猫咪。

四、播放课件。

猫咪把坛子里放上了小石子,水真的涨高了,喝到水了

五、活动结束。

猫咪来到了活动室,请小朋友们一起去户外踢球。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篇4:生物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篇5:初中实验教案

观察与思考

思考两种伏安法测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实验目的

(1)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进一步熟悉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测出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就可以算出电阻值。

实验结论

1、所用的方法是:伏安法

2、原理:欧姆定律

3、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电阻

实验考点

这个实验经常就实验设计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的电路连接、实验的电路图等进行考查。

经典考题

1、如图1(a)所示电路,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R为待测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

(1)在圆圈中填上两表符号。

(2)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是为了改变____。在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____,滑片应位于____端。

(3)设R约为3Ω,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下图(b)的元件连接成电路(注意导线不交叉,元件位置不移动)。

2、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R1=5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通过分析计算:说明滑动变阻器R2允许的取值范围

3、如图甲是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图,已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0Ω,电源电压为6V。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双量程用电表.灯的阻值大约为10~15Ω,实验时电压表和电流表应分别选用什么量程?将图乙的实物根据要求连成电路.若开关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初中生物,要使灯两端电压为4V,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如何移动?为什么?

篇6:初中实验教案

【课题】:

奇妙的物理现象

【教学计划】: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湘西孩子的求知欲。

【教学方式】:

采用物理实验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介绍物理世界奇妙。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们知道物理的神奇,而不过于追求原理的讲解

【教具】

根据不同实验所需道具不同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物理小知识的收集,与实验器材的寻找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物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那有哪位同学踊跃地讲一下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二,小实验:

①,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②光与彩虹

思考:你用什么办法能制作出与空中彩虹颜色一样的彩虹? 材料:清水1盆、平面镜1个

操作:

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镜面对这阳光,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讲解:

将镜子插入水中时,在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它是光的折射作用。

创造:

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制造出美丽的彩虹?

篇7: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

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

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

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结构)。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兴趣浓厚,观察认真。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

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踊跃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认同显微镜的作用。

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5.显微镜的用途、发展史

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

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

你知道显微镜的发展史吗?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通过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小结

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四、讨论题

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行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呢?请同学们思考,举例说明。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五、结束语

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生物实验教案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三、系统总结

四、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五、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实验设计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吸

篇9: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

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六、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篇10: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饲养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和交流:

实验三动物的绕道取食

背景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在前面介绍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失败的尝试,受到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动物越高级,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假设:

你所做出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所制定的计划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参考课文插图作为示例。

实施计划:

按你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认真统计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解决绕道的问题?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

讨论:

1、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篇11: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篇12:生物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篇13:生物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篇14:生物实验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三、系统总结

四、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五、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实验设计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吸

篇15:生物实验教案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得出结论:

篇16:生物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篇17:生物实验教案

课题:

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篇18:生物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玻璃皿、绿豆种子、土壤、滴管、水、纸巾、标签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

(教学提示:出示从中间切开的苹果剖面。)大家看到苹果中间几颗小小的黑色物体了吗?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苹果的种子。)

2.提问: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条件吗?(预设:需要。)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空气、水、土壤、阳光;……)

3.揭题: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去寻找答案了。(板书: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观察过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再通过常见的苹果种子来引发学生思考会更具有针对性,也将学生引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揭示了课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预测绿豆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绿豆种子。)如果想要这些绿豆种子发芽,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条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预设:水、阳光、土壤和空气。)

2.追问: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你们打算如何用实验去验证呢?(预设:将一部分绿豆种子种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种在土壤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3.讲解:看来,我们需要设置两个实验组来进行对比,而且在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像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保留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

探索二: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

1.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探究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2.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确定研究方案,并参考教材P2的实验计划范例写出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讨论两组实验条件的异同,再通过对实验细节的分析,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探索三:实验并持续观察和记录

1.过渡:

(教学提示:出示玻璃皿、土壤、滴管和水等材料。)完成了实验计划,准备好了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实验计划动手操作起来。

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提醒学生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

【设计意图】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持续性观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拓展:对于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我们可以怎样制订实验计划呢?请大家组内商量选定一个其他条件,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再以研讨的形式将问题逐一解决,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板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土壤、水、空气、温度、阳光……

对比实验: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实验,且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教学反思

本课先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再引入对比实验的概念,指导学生对“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然后对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理解。有了前面的充分讨论,最后设计探索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基本能做到举一反三了。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篇19:生物实验教案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化学教案-第三节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水娃娃》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油和水》

九年级化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三

初一生物教案

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渔业??教案示例

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教案示例之二

第五章 第一节 《 碳的几种单质》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实验教案(精选19篇)】相关文章:

物理教案-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2022-04-29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2023-12-28

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教案二2023-08-21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022-08-14

学校教学常规总结2023-12-05

大班科学力和速度教案2024-01-05

小班什么不见了科学活动教案2022-09-16

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教案示例之一2022-10-18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2023-05-06

大班科学《奇妙的光线》教案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