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教案设计(锦集17篇)由网友“Moniqu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理解词作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分析苏轼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㈠: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结晶,历经千百而经久不衰,仅一轮明月就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让后人为之感叹、为之陶醉。那么,你能说出一些吟咏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列举一些了解的古代诗词名句)
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描写明月的诗句,可见,月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绪、太多的牵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被称千古绝唱的咏月咏中秋作品,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清朝的词评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业话后集》中这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明月几时有》。
㈡、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看课件,教师作适当点拔(为人耿直率真的苏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虽然22岁就中进士,入朝为官,但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至一贬再贬,在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正北上密州,二人终不得见,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2、复习以前学过的作品?(对于这样一篇名篇,大家一定回家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进入前提测评)
㈢、前提测评
指名读,跟读
(让我们一起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㈣、朗读训练
1、课件播放一遍
2、学生读
3、齐读
(体会了这首词朗读的优美,不免让我们更急切的了解词的内容,下面我们分成小组,借课下注释来疏通一下文句)
㈤:思考讨论 1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2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讲解“联想”的定义。
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讲解“想象”的定义。
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作者运用联想想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这到底是怎样 的一个情境,请大家来谈一谈)(配乐朗读欣赏范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 ,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优美的意境仿佛让我们走入了一个仙境,让我们感叹、让我们感动,感动之余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体会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苏轼的 水调歌头 不仅在文学界倍受推崇,在音乐界也倍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下这首由苏轼作词的歌曲 明月几时有)
㈥、音乐欣赏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苏轼做到了,他让我们的某种情绪更适合于表达,我们应该记住这篇流传千古的 水调歌头,更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 苏轼)往下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这篇课文
㈥、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㈦、作业布置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结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失败进,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用一颗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最后,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拥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教学反思:这首词的内容是完全教给了学生,但总感觉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掌握了内容,但不一定体会到作者所在的意境和心境,应该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对古词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而且相对的教学环节可以简单一些,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篇2:水调歌头 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 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1、读懂、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
作者通过月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对于月亮,我们几乎没有人会说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就会落下许多个月亮来。于是乎芦花深处有月,小楼吹笙有月,千里婵娟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国的诗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的月亮寄托了许多诗人的浪漫情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另一位一生爱月,咏月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来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怎样的情怀。
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四、欣赏《水调歌头》
1、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 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跟随录音,诵读全词
3、解析全文
翻译难懂的词和句,深入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入思考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2) 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3)整首词的中心句是?
六、解析主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情绪。
七、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千年以后你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额头,当的一声,跳起回音袅袅,我明白了……
篇3:《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盐城市响水县第二中学 周从庆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点评:激情导入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点评:词意书下多有注释,师没有多讲,由学生自学,师在全班讨论中抓住一些重、难点,乘机引导。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不同翻译,词人感情变化,词上下阙内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点评: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点评: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总评: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作者邮箱: QQ邮箱:289868497@qq.com
篇4: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诗词的习惯
3、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重点]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
2、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 。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说,随意拾起一本古诗文的书,轻轻摇晃,哐哐当当地能掉下好几轮的明月。今天我们一起拾起苏轼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月”。
二、推进新课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宫阙 琼楼 绮户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板书)
请一名同学朗读,强调读准字音的要求。
(二)读准节奏
2.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分析新课
(三)读出情感
3..师生共同探究词人的情感变化。
由此引出小序内容并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打出幻灯片)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4.全班齐读后教师点拨诵读诗词的要求:(打出幻灯片)
①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有感情。
5.分析上阙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明确:上阙主要写:把酒问月。对宫阙(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情感变化:悲伤—矛盾—无奈(板书)
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须读出矛盾的感情。
师范读,并请学生在老师范读后,再次朗读。
6.分析下阙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明确:下阙主要写:对月怀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情感变化:埋怨—释怀—祝愿(板书)
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须读出埋怨和释怀后豁达的感情。
四: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五 课外拓展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篇5:《水调歌头》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 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艺中的几多奇葩。说起唐诗,我们会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等,谈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清 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 (2分钟左右)
二、读(6分钟左右)
1. 全班齐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2. 全班再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 听名家示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听了后有什么感受,并模仿朗读(2个学生)。
三、赏(25分钟左右)
1、知人论世: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钟左右)
2、写作背景:小序。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政治失意(2分钟左右)。
3、探讨内容情感:(8分钟左右)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上下阕联系: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阙—怀人(抒情)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4、精读品味,佳句赏析(教师给出示例,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欣赏,写完后全班交流,4个学生。13分钟分钟左右)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示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句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或:这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句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性病⒂腥钡谋浠庑┦伦怨乓岳淳湍岩灾苋U饩浠靶闯隽巳嗽挛蕹#怨沤匀坏牡览恚说谋独牒嫌朐碌难羟缭踩币谎秸叨际亲匀坏某@恚侨松薹朔囊藕叮嗜耸艿皆碌钠舴ⅲ扳晷那榈玫轿拷澹硐至舜嗜丝醮锏男鼗场
句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再品主题:(1分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四、诵(5分钟左右)
1、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3、全班试着有感情地背。
五、积累与运用(2分钟左右)
1、积累:你还能举出哪些有关写月的诗句?(学生回顾,PPT展示 如: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等);
2、作业
篇6:《水调歌头》语文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集体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一首唐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 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枫桥夜泊》
3、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4、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篇7:苏轼的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必然会提到一座高峰—宋词,提到宋词,我们必然会联想到一位大家—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苏轼的一首词。下面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跟随我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音乐响起)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几颗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好友。你默默地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心里祈祷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了,同学们,现在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大家知道我今天要讲的是哪一篇目了吧?--对,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学习欣赏这首中秋词来感受苏轼要表达的心境以及体味他旷达胸怀,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板书:
一、学习目标:体会词人心境和体味词人胸怀。
二、重点难点:同上。
三、整体朗诵感知。欣赏诗词,有感情地朗读感知是基础。请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
刚刚大家都朗读了这首词,下面请几位同学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注意围绕我们的学习目标来思考。(提问2-3位学生)
四、介绍作者及背景。
总结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仕途艰难,多次自请到地方任职,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作此词时,苏轼在密州做官,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和弟弟子由(苏辙)七年未团聚,自然,在这个中秋之夜,苏轼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心情抑郁。
板书:
三、作者介绍:苏东坡 眉山 豪放派
四、创作背景:密州任职,中秋之夜。
五、讲解全词,边讲边赏。
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板书:
五、全词结构及思想感情。
上片:饮酒问月 --- 矛盾徘徊 写景
《水调歌头》 望月怀人、旷达情怀
下片:难眠怀弟 --- 哲理思考 抒情
问:1.苏轼为何矛盾徘徊?(出世VS 入世)2.从最后几句你能体会到什么?(旷达)
六、积累运用。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七、课后作业。自己找一首喜欢的诗或词,进行赏析。
八、结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的道路上总会有坎坷,希望我们同学在遇到不如意时也能像苏轼一样有这样旷达的胸怀。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 (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课文学习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孙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篇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参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①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1.阙(què)
2.琼(qióng)
3.绮(qǐ)
4.胜(shēng)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篇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参考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20xx年11月5日
篇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参考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八)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篇12:《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我曾经执教过八年级下册第 25课《水调歌头》,所出示的这节课有幸被评为教学设计优质课,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对于这节课不断地改进,因而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现就本节课从不同侧面做以反思。
一、教案设计的反思从常规教学的角度分析,对于一节古诗词看,立足点无外乎是读与赏结合,语文教学对于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在读中赏、赏中读,然而我认为对于一名八学年的学生,读的思维认识已经成形,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抑扬顿挫中的语感,使学生品味到了一个或悠远或深邃的境界。因而,针对学生已形成的鉴赏模式。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1、读懂并背诵这首词。2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赏析结合理念。
苏轼作为此宋词之集大成者,其古词旷达豪迈的境界无疑一洗唐以来的绮丽之风,而要读懂这首词,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绝难达到要求的。不打开想象的双翅,如何能体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达观,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本首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启发式教学这一常规手段也被我放弃,为了更好地步入这节课的学习,我以多媒体手段引学生们步入了一个古意盎然的世界,选取了多幅画面,其中包括东坡醉酒图,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所设置的朗读氛围,展示Flash图片,当荷塘月色中,《水调歌头》的颂读随画面徐徐走来,这样一来,情境法,诵读法都得到了展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迥然不同的视野之窗。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有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把过程与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设为: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因为调动了多种手段,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们认识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东坡居士,为完成本课教学打了了夯实的基础。
而对于本首词的教学难点,最初我的设计是了解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计划为他们讲授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并让他们了解多样的词牌名称,可在背课中我注意到,由于学生们接触到的诗词很少,对于律诗和绝句尚且模糊又何谈长调和小令,考虑再三,我舍弃了这一环节,针对这首词重新揣摩,最终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设为教学重点。
二、古诗词教学课型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基于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遵循中考指挥棒这一指向,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感受,而单纯地追求熟于默写这一环节,为了追求语文试卷上默写的10分,绝大多数课堂内的45分钟,都在向 10分的高标前进,而在我看来,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情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教学效果反思
成功之处:
1.情感升华,仰慕旷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2.预习环节充分而详实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习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不思量,自难忘。”
3.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 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1.对于板书设计仍有待完善。
我所设计的板书,以愿为圆心,分别把“望月”和“怀人”设计在两侧,在我看来,简洁有余,而充实不足。
2.拓展训练中,对于想象和联想的处理,多涉猎于课外,应立足于课内,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想有反省并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我想,当每位教师都能为提升效率而努力时,45分钟的课堂一定丰富而充实!
篇1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篇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篇15:《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琼楼(qónɡ)玉宇(yǜ)
朱阁(ɡé)绮户(qǐ)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象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篇16:《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篇17:《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教师播放录音
2、学生仔细聆听
三、写作背景介绍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教师补充介绍
四、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听音乐,加深体验。
1、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 水调歌头的教案
★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设计(锦集17篇)】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案2022-07-28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23-02-11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08
回延安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2024-03-31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总汇2022-05-26
诗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14
古代诗词曲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03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2023-05-02
《三顾茅庐》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