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推荐14篇)由网友“揾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篇2: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 和非极性分 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 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讲述]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极性键中的 两个键合原子,一个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如何理解电负性 概念;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板书]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讲述]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使分子的某一个部分呈 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一);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板书]
2、有极 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 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思考]观察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以 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 非极性分子?H2 02 C12 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 个是非极性分子?P4 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CO2 HCN H20 NH3 BF3 CH4 CH3Cl
篇3: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3、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课前预习:
1、范德华力是 。
2、氢键是除范德华力外的另一种 力,它是由 原子和 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又分 和 。
3、氢键与范德华力、化学键的强弱关系为 (由强到弱排列),其中氢键 (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键。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 ,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 。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过渡]
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
阅读“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讲解]
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34
篇4:《除法的性质》教案设计
《除法的性质》教案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简便计算(略)
3、联想: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二、探究除法性质
1、讨论: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
2、学生证明
3、汇报: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35÷14=350÷2÷7
3000÷4÷25=3000÷(4+25)
3、简便计算
(5)81÷3÷3
(6)210÷(7×6)
四、总结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关于除法性质的例子并解决。
篇5:正方形的性质教案设计
正方形的性质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掌握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通过分析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的联系和区别,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的定义
教学难点:掌握理解正方形的定义
教具准备:一副三角板
教学方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让学生分别叙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和它们的特殊性质。
2、说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个是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成为直角,而另一个则是使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得到的,于是大家想到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组成了一个更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极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新课讲解:
因为学生对正方形很熟悉,所以可以直接介绍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从正方形的概念可知,首先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下定义的。同时它又包括两层涵义:(1)它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它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篇6: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
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归纳小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
[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氯气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篇7: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
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
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什么是函数?
S: --------
T: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陌生,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
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x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x )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x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
从 函数特征分析: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x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
C:定义: 函数 y = a 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x∈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0 且 a ≠1?
S:(讨论)
C: (1)当 a <0 时,a x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x= 就没有意义;
(2)当 a=0时,a x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x= - 2时,
(3)当 a = 1 时, 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巩固练习1:
下列函数哪一项是指数函数( )
A、y=x 2 B、y=2x 2 C、y= 2 x D、y= -2 x
二、函数图像的画法:
T:引入了指数函数的概念,有了函数的定义域之后,就应该研究函数的图像了。根据底数a 的规定,考虑两个特定底的指数函数 y = 2x, y = 的图像。
S作图,再投影;后演示动画比较
三、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C:(演示画图过程)(列表、描点、连线)
观察思考:(讨论)
C:问题 2: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点 ?又有何不同特征?
T:两个图像有何共同特点?
S:它们的图像都在x轴的上方,且都过同一个点(0,1)。
T:图像在x轴上方说明y>0,向下与x轴无限接近;过点(0,1)说明x=0时,y=1。
T:再看看它们有何不同之处?
S:当底数为2时图像上升,当底数为 时,函数图像下降。
T:说明当a=2即大于a>1时函数在R上为增函数,当a= 即大于0小于1时函数在R上为减函数
T: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征?(S:------------)若在坐标系上画一条直线y=1?
S:当底数是2时,落在第一象限的图像都在直线y=1的上边,落在第二象限的图像都在直线y=1的下边,当底数是 时恰好相反。
说明--------
C:性质:
a>1
0
图
象
图
像
特
征
图像分布在一、二象限,与轴相交,落在轴的上方。
都过点(0,1)
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1;第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0且小于1。
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0且小于1;第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1。
从左向右图像逐渐上升。
从左向右图像逐渐下降。
性
质
(1)定义域:R
(2)值域:(0,+∞)
(3)过定点(0,1),即x=0时,y=1
(4)x>0时,y>1;x<0时,0 (4)x>0时,0 (5)在 R上是增函数 (5)在R上是减函数 T: 问题 3:影响函数图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S:------- 四、例题示范 C:1、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 1 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画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并从图象上求出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个有效数字)。 同学做,后投影学生解答,进行分析;(好中差各一份) T:①两个“原来的”的区别;②函数定义域的范围;③结果是一近似值。 C: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T:分析:(1)只要指数位置上的 有意义,则原函数有意义。 (2)只要指数位置上的 有意义,则原函数有意义。 C:解:(1)由 有意义得x ≠ 0,又 ≠ 0 ,∴ ∴ 原函数的定义域为 {x| x∈R且 x ≠ 0}。 (2)由 有意义,得 2 x - 1 ≥ 0 即 x ≥ ,又 ∴原函数定义域为{x | x ≥ }。 五、目标训练 1、当 a ∈____________时,函数 y = ax(a >0 且 a ≠1 ) 为增函数, 这时,当 x ∈________________时, y >1。 2、若函数f(x)=( 2a + 1 ) x 是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 y =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 六、归纳小结 C: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本节学习的重点是: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学习的关键是:弄清楚底数 a 的变化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只有彻底弄清并掌握了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才能灵活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七、布置作业 x x x x 一、教学类型 新知课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其奇偶性. 2.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与 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 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 与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 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 米,试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 系. 由学生回答: .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 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 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 (板书) (1) 关于对 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 会有什么问题?如 ,此时 , 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 对于 都无意义,若 则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 且 . 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 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 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指数函数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1) , (2) , (3) (4) , (5) .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 可以写成 ,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3.奇偶性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 轴上没有,在 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 轴上方,且与 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 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 越小,图象越靠近轴, 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七、思考问题,设置悬念 我们已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有关性质,能否自己给出其图像呢?其图像有何性质?请学生自己下去思考,这就是我们下一节所要学习的。 作业:习题1、2、3 八、小结 指数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奇偶性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优秀教案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初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准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出发的关系,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材料,作好了铺垫,也为后面沟通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打下了基础。 在新知的引入,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折纸、涂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充分感知数学事实,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先进的电教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形象的电脑图象,以活泼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一系列的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共同讨论新知,自己归纳出分数变化的规律,即分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和大小不变。 通过电脑出示的画象的逐步引入,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逐步建立清晰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难度由浅入深。 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5题,判断练习,意在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纠正容易出错的地方。第6题是思考题,是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要,意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联系的过程中,也采用了电脑与投影及录音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被除数 除数= 根据120 30=3 填数 (120 3) (40 3)=( ) (120 ___) (40 10)=4 (复习商不变性质) 验证并结实课题 学生用准备好的两张纸,进行动手操作。(感知 = ) 教师再演示,引导学生发现 、、、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把单位1平均分的分数和取的分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便,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在变,而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新授,探索新知 启发引导,揭示规律 (1) = = = = 从左往右观察,探索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得出:分数的分子坟墓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呢? 它们的大小又怎样呢?想一想,小姐出规律:分子、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归纳性质 谁能把上面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说。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里指的相同的数是指什么数? 指出:分母是0的分数是没有意义的。假如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0,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0除外。相同的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请全班同学将结语说完整,全班读。 小结: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看书质疑。 勾出关键词语,帮助理解掌握。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将各种图形(也就是单位1)用主动的分割形式在大屏幕上清楚地进行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地实施。) 巩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几组相等分数的天空练习 (用计算机将题目演示在大屏幕上,全般一齐练习,再请个别学生说出答案,看答案是否和计算机演示的答案相同,全班同学来做小老师) 3、请找我的好朋友练习。(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 要求:(1)将几张写有分数的卡片发给几位同学,请 他们看清楚上面的分数。 ( 2 )练习开始,请有卡片的同学注意观察,和老师受伤卡片上分数大小相等的同学走出来,看谁最快最好。 (先将卡片上的分数用大屏幕显示出来,便于全班同学练习。) 4、判断对错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这道题用计算机一题一题来演示,让全班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判断,并能说出错在哪里,可以请个别同学来回答,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回发出以示奖励的音乐;错了会告诉同学错了,再试一次。这道题的形式,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的多功能作用,较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思考练习题 =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内容,复述分数的基本性质。 作业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备课教案设计 一、本章知识体系构建 二、重难点突破 1、技术的涵义: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例1】下列内容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 )。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 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解析】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产生和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案】C 【例2】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应以( )为起点。 A、可持续发展; B、快速发展; C、稳步发展; D、缓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起点,这是我们学习技术必须形成的基本理念。 【答案】A 【例3】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取火技术 。 工具制造 。 医疗技术 。 车船制造技术 。 电子技术 。 【解析与答案】 取火技术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工具制造解放了人的双手 , 扩大了人的能力 医疗技术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车船制造技术解放了双脚 , 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 电子技术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解析 科学技术 区别含义不同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和物化成果。 成果形式不同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一般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任务不同认识世界,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世界,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的问题不同“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怎么做” 与生产的关系不同 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举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 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9.1.2不等式的性质》教案设计 一、问题导入 对于比较简单的不等式,我们可以直接想出它们的解集,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不等式,要直接想出解集来就困难了.因些,有必要讨论怎样解不等式. 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先讨论等式的性质一样,我们先来探索不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不等式的性质 做一做:用“”、“”填空: (1)53,5+23+2,5-23-2; (2)-13,-1+23+2,-1-33-3; (3)62,6×52×5,6×(-5)2×(-5); (4)-23,(-2)×63×6,(-2)×(-6)3×(-6). 观察(1)(2),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c. 观察(3),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观察(4),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思考:①比较上面的性质2与性质3,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性质2的两边乘或除的是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没有变;而性质3的两边乘或除的是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 ②比较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它们有什么异同? 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1、2,除了一个说“等式仍然成立”,一个说“不等号方向不变”的说法不同外,其余都一样;而不等式的性质3说“不等号方向改变”,这与等式的性质说法不同. 三、例题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填“”,“”: (1)若ab,则2a2b; (2)若-2y10,则y-5; (3)若ab,c0,则ac-1bc-1; (4)若ab,c0,则ac+1bc+1. 分析:不等式的两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填“”或“”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 关键: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二、新授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 请学生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 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平行线性质1(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 (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1= 2. (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2=180. 在此基础上指出:平行线的性质2 (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 (定理). 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 (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三、例题 例2如图所示,AB∥CD,AC∥BD.找出图中相等的角与互补的角. 此题一定要强调,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 答:相等的角为:2,4,6,8.互补的角为:BAC+ACD=180,ABD+CDB=180,CAB+DBA=180,ACD+BDC=180. 相等的角还有:ACD=ABD,BAC=BDC.(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3如图所示.已知:AD∥BC,AEF=B,求证:AD∥EF. 分析:(执果索因)从图直观分析,欲证AD∥EF,只需AEF=180, (由因求果)因为AD∥BC,所以B=180,又AEF,所以AEF=180成立.于是得证. 证明:因为 AD∥BC,(已知) 所以 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因为 AEF=B,(已知) 所以 AEF=180,(等量代换) 所以 AD∥EF.(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四、练习: 1.如图所示,已知: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 求证:2=90. 证明:因为 AB∥CD, 所以 BAC+ACD=180, 又因为 AE平分BAC,CE平分ACD, 所以 , , 故 . 即 2=90. (理由略) 2.如图所示,已知:2, 求证:4=180. 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 证明:(学生板书) 小结 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通过度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发现性质1(公理),然后由公理通过演绎证明得到后面两个性质定理.从因果关系和所起的作用来看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 5.3平行线性质(二) [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 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3.完成下面填空 已知: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 则 4. 那么a,c的位置关系如何? 二.新课 1.例1,已知a//c, 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 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2.实践 与探究 (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 个格子的方格纸。观察并思考:做出的方格纸的一部分, 线段 都与两条平行线 垂直 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教师给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定义: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问题:AB//CD,在CD上任取一点E,作 垂足F,问EF是否垂直DC?垂线段EF是平行线AB、CD的距离吗? 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而改变 3.命题和它的构成 下列语句,分析语句的特点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2)对顶角相等 (3)等式两边同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这些句子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1)命题的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的事项 (2)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如果是,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 四.作业 金属钠的性质物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金属钠,能够简要说出钠的物理性质. (2)通过分组实验,能够准确无误的阐述钠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3)通过分 析金属钠的结构,能够推测其性质. (4)通过举例,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钠的有关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 力,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仪器及药品: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酒精灯、钠、蒸馏水、酚酞试液、煤油。 【课堂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广州日报大洋网----《炸起千层浪,珠江金属钠“水雷”谜团待解(-7-9): 【教学过渡】本堂课我们就要通过我们的探究过程来学习钠的性质,从而解开老师的小魔术,为什么能够“滴水生火”。 【探究活动1】学生观察金属钠的保存,并完成实验1:金属钠的切割实验。 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取用和切割金属钠,并注意切割过程中截面的颜色变化。 【教师】设问:如何取钠?取出来之后呢?能把取来的钠整块用于实验吗? 【学生】回答:镊子;用滤纸吸干钠表面的煤油;不能,用小刀切割绿豆大小。 总结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质软;密度:小于煤油。 【教师】为什么钠放在空气中会变暗呢?由银白色变暗肯定是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我们刚才把钠放在空气中,钠的表面变暗就是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板书一】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质软;密度小于煤油。 【探究活动2】Na与H2O反应实验探究 【教师】请同学按照刚才的钠的取用过程,切一块绿豆大小金属钠投入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可能有什么物质生成?设计方案加以验证。 【学生】先猜想可能的产物:猜想一:有H2或O2生成?猜想二:有NaOH生成?验证方案:H2观察有没有爆鸣声;O2用带火星的木条;NaOH用酚酞。 完成实验2:Na与H2O的反应实验并观察现象,完成表格。 【教师】ppt上完成这个表格,和学生所填写内容校对。 那么通过这个实验能不能得出钠的更完善的物理性质吗? 【学生】补充钠的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熔点低;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板书二】 一、钠的物理性质 密度小于水;熔点低;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2Na + 2H2O ==2NaOH + H2↑现象:“浮”、“熔”、“游”、“响”、“红” 【学以致用】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活泼金属能够把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Na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吗?并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得出结论。 2Na+2H2O==2NaOH+H2 ↑ CuSO4+2NaOH==Na2SO4+Cu(OH)2↓ 结论:钠与盐溶液反应时不能置换盐中的金属,因为钠先与水反应。 【教师】我们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那么从钠的原子结构来看,极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因此钠除了能和水反应外,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在我们专题二中氯气与什么反应了呢? 【学生】与非金属反应:2Na+Cl2 = 2NaCl 【教师】除了氯气外,钠还能与硫反应,2Na + S = Na2S。还有其它的非金属吗?刚才切割钠的时候钠的颜色变化是和什么反应了呢? 【学生】被氧气缓慢氧化。4Na + O2 = 2Na2O 【教师】和氧气缓慢反应是生成了氧化钠,现在老师在点燃的条件下看看钠和氧气反应的产物有没有什么变化?完成钠的燃烧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成黄色物质。2Na + O2 = Na2O2 【教师】钠除了这些化学性质外,作为金属还能与酸反应,与熔融盐反应。 【板书三】二、钠的化学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2Na+Cl2 = 2NaCl 2Na + S = Na2S 常温:4Na + O2 = 2Na2O 点燃:4Na + O2 = 2Na2O 3.钠与酸的反应 2Na + 2HCl = 2NaCl + H2↑ 4.钠与熔融盐的反应 4Na+TiCl4==Ti+4NaCl 【教师】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化合物),请同学们思 考一下,钠在自然界中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我们工业上如何制取金属钠? 【学生】以化合态存在,因为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通过电解熔融的NaCl制备金属钠。 【板书四】三、钠的存在形态及制取 化合态;制备:2NaCl==2Na+Cl2 ↑ 四、钠的用途 【图片】归纳钠的用途:1.钠和钾组成的合金在常温时是液体,用于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作热交换液体。 2.高压钠灯现在已经大量应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钠蒸气的黄光透雾力强,由于它不降低照明水平而又能减少能源消耗,所以有取代高压汞灯的趋势。 3.金属钠能从钛、锆、铌、钽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把它们置换出来 4.钠还用于制造过氧化钠等化合物。 【小结】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板书设计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质软;密度小于煤油,小于水;熔点低;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2Na + 2H2O ==2NaOH + H2↑现象:“浮”、“熔”、“游”、“响”、“红” 2.与非金属的反应 2Na+Cl2 = 2NaCl 2Na + S = Na2S 常温:4Na + O2 = 2Na2O 点燃:4Na + O2 = 2Na2O 3.钠与酸的反应 2Na + 2HCl = 2NaCl + H2↑ 4.钠与熔融盐的反应 4Na+TiCl4==Ti+4NaCl 三、钠的存在形态及制取 化合态;制备:2NaCl==2Na+Cl2 ↑ 四、钠的用途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一剪梅》教案怎样做?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学生回顾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三、写作背景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四、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五、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 学生齐读。 六、研习新课 ㈠学习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 排遣得了呢?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㈡学习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花自飘零水自流” 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 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 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 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 ㈢全词总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 → 勾勒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叙写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神驰遐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 直抒胸臆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这首词的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相思之情。 ★ 九年级化学教案 ★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 初中化学教案 ★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推荐14篇)】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2022-04-29 初三化学教案:定量认识化学2022-05-07 桑建强:高考化学复习教案132022-05-06 初中化学教案2022022-11-25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2022-09-14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化学教案2022-05-05 化学教案-原子2022-08-30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2023-12-26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2022-05-06 苯化学教案2022-05-02篇8: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优秀教案设计
篇9:《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案设计
篇10: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备课教案设计
篇11:《9.1.2不等式的性质》教案设计
篇12: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设计
篇13:金属钠的性质物理教案设计
篇14:高中《一剪梅》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