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23 07:32:3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4篇)由网友“janologis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通读全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2、本文使用大量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认真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文章曲折的故事情节,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线索。

[教学重难点]

1、语文的风趣幽默感,对生命的礼赞,对动物“母爱”的歌颂。

2、蕴含的对生命的思索。

[材料链接]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一同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以及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翻译作品有《莎士比亚全集》等,并主编过《远东英汉大辞典》。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饽饽(       )  嗥(      )     如诟(    )如詈(     )   跳踉(     )

鼎鼐(       )  殚智竭力(     ) 膺惩(     )    猱升(      )  夤夜(   )

2、理解下列词的含义

万籁俱灰:

如诟如詈:

殚智竭力:

高枕而卧:

初释重负:

[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画出猫的举动的句子。

2、你认为文章最动人之处是什么?

3、猫为什么如此执着要来书房?

4、找出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ài                gòu        lì          nài        yīng           yīn

万(    )俱寂     如(    )如(     )  鼎(    )   (     )惩    (    )夜

2、本文在接近口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第2课时

[定向示标]

1、复述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3、细读课文,体会课文对动物“母爱”的歌颂,从而培养自己关爱动物,关注它们生存状态的人文情怀。

[自主预习]

1、作者对猫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概括感情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合作探究]

1、文章结尾部分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感悟?请具体谈谈。

2、文章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把四只小猫叨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是“我”,此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试把这心情写出来,与原文比较,看哪一种写法更好。

3、作者在前文妙语连珠,写到结尾却很平淡,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价值?

4/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

[主题阅读]

《母狼的智慧》毕淑敏

“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

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的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猎人是个渐渐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我说:“不对。是大猩猩。大猩猩有表情,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甚至能在互联网上用特殊的语言与人交流。”

“我没见过大猩猩,也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我只见过狼。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读后你有何启示?

[达标检测]

通读全文思考

1、“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耐烦了?

2、猫后来为什么又壮胆回来?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

3、在猫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作者对猫的思想感情也起着微妙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并作简单分析。

[学后反思]

篇2:猫(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预习:

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称(   )    郁(   )闷      污涩(   )       怂恿(     )

婢女(bì)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níng(凝)望   zǔ(诅)骂       dīng  zhǔ(叮嘱 )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3、词语解释:

怅然

怂恿

断语

4、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正课: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讨论归纳: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讨论归纳:

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3、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DDD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讨论归纳: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讨论归纳: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讨论归纳: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二、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讨论归纳: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讨论归纳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讨论归纳:

三、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讨论归纳: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讨论归纳: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讨论归纳: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

总结:

习题: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A薄拔倚睦锔凶乓宦频乃嵝粒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B薄拔乙测耆坏模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

-C薄白源耍我家好久不养猫。”

答案: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死亡 丢失 死亡

一、1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二、3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三、2①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②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③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④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习题A“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蔽摇笔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蓖蝗患涫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篇3:愚公移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重点词语: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教师提问:

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四  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  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  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  课后练习。

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篇4:《背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3、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1、训练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运用整体阅读法教学理论,以体会文章精要为突破口,重点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文章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父亲的四句话,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刻情感。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情,创设氛围

1、多媒体显示:歌曲《父亲》

2、教师导语:同学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你们能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自由发言)

师:父母对我们的爱也许可能只是片言只语,也许只是不经意的动作神情……但都是那样念人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来的父子之情。(板书课题)

播放歌曲可以创设情境,触动学生心底的心弦,直观地了解父亲为我们付出的真爱,感受父爱的伟大。

问题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出发,并通过学生的诉说来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为学习本文作好良好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朗读训练,培养习惯

要求:A、将自己读不准的字标上读音。

B、 看看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学生朗读正音,并对字词进行识记。

4、字词考查。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不必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活动:

(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每次背影的出现各在什么时候?每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3)、你认为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查检合作学习效果,并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板书见下))

3、精读课文望父买橘部分,完成练习(展示课件):

板书:开篇设置疑问,引出背影            (思念父亲)

中篇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篇末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思念父亲

小结,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怜爱,表达父子情深的主题。

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同时,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作者行文构思的关键,以此为线索展开对课文的深入探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深刻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抓往文中的几句重点话语来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使他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环节也是这一堂课的重点。

四、作业

1、再读父子送别部分,从父亲的穿戴、走路的姿势爬台的动作、对我的简短叮嘱,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2、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试作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方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理,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篇5:天鹅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 》

【定向示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3 体会相濡以沫,生死与共,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 自学指导】

1 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标出重点字词,精彩段落。

2 给下列括号中的字注音

扑(棱)(      )( 趔趄)(        )( 惦)记(           ) (栖)息(        )  (遐)想(          )呼(啸)(         ) (窟窿)(            ) ( 霰)弹(          )

【合作探究】

1 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2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展示质疑】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启示或者想法?

【巩固练习】

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处括号中的词能不能互换?

(1)  可走近一看,我(惊呆)了:两只天鹅已经冻僵。

(2)  这时别的天鹅被这行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住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工人”。

【 当堂达标】

1 根据汉字写拼音

棱(        )角          悄  (            )  然     机翼(       )

凌(      )晨            俊俏(         )        希翼 (       )

陵  (        )  墓

2  解释下列词语

硕大

趔趄

扑棱

偎依

遐想

3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内容

篇6:猫的故事 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把握文章主题。

2.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把握文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生、生生合作,讨论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3.播,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培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悟猫身上折射出来的伟大的母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2.共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反省和思考。

2学情分析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小狗小猫这类动物比较熟悉,教学之前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所有的学生家里都养过小动物。既然学生有切身的体验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很容易和本文中作者和猫之间的故事感受产生共鸣,也可以这样子说,学生除了和作者在语言应用、表现手法和情感提升上有差别外,其他方面的经历很相似。可以说,学生和教材之间很容易就架起了沟通桥梁,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童心未泯,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本文蕴含着的对一切生命的敬重和珍视,受学生的生活经验限制和年龄的限制,理解起来比较深奥。此外,文中的语言特色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多读文、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2.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教学难点】

1.体会大词小用、文言词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共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反省和思考。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天,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就要给我们讲述一只猫的故事。这只猫又将会给我们演绎一个怎样惊心动魄又让人爱恨交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猫的故事》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一)谈谈你所了解的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浙江杭州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散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散文集《骂人的艺术》。

活动3【讲授】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查。

难点字词:饽饽 值更 万籁俱寂 如诟如詈 跳踉 左道旁门 殚智竭立 姑妄从之 宽假 膺惩 绝尘 跨院 无以复加 缓颊 重典

活动4【讲授】初读课文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把你的所得在小组间交流)

(1)文章围绕猫写了哪些事?

a.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b.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我”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

过渡:(在这些情节中最主要的情节也是最感人的情节是哪一个?猫的这种“不顾一切”是从哪一个情节中反映出来的?作者这样写其目的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写一只猫不顾惩戒,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哺育四只小猫的故事,歌颂了动物母爱的伟大,教育我们要敬重生命,珍爱生命!

活动5【讲授】探究写作特色

1.找出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 搅得一家不安” “ 有些不耐烦” …

2.概括感情变化的过程(情感在一步步加深)

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忏悔

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作者对瘦猫崇高母爱的赞扬。(板书:欲扬先抑)

3.精读文章第三段,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1)听范读,比较这篇文章的语言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小组间交流)

a.大词小用,给人谐趣之感。把庄重的法律用语套用在猫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使人哑然失笑。

如说厨师“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平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

b.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句。

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

形成强烈的反差,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形象间的比较,相似之处都是速度快,觉得不恰当(有强烈的反差)是因为猫是为了逃命,很狼狈,心理诚惶诚恐,而新婚夫妇是很幸福,很快乐,马上就要过幸福的生活了。

除了这一段,文章的其他自然段中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语言。

C.文言词语。一之已甚岂可在乎?

活动6【活动】情景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大词小用我们觉得可笑,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觉得可笑,这种文言词汇我们也觉得可笑,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一只猫三番五次爬上了你的书桌,撕破了你的书,打碎了你的花瓶,请你用执法如山、一之已甚岂可在乎来教训这只猫。

(2)请同学上台表演,体会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同时理解幽默之中对人类的调侃。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总结阅读课文的一般思路:

一读课文写了什么 (从内容上把握)

二悟作者写作意图 (从写作目的上体会)

三品文章写作特色

活动8【练习】拓展延伸

1.仿句练习

母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赤子的心灵;

母爱是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母爱是……

2.观看图片,谈感受

这只猫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肯离去,但当他得知自己的子女的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立马带着自己的子女走了,他们在逃亡的命运中将会遭遇怎样的人?怎样的事?自责、遗憾将会永远伴随着我,这个残缺的结局就教育我们,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对待生命应该是怎样的,老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9【讲授】教师寄语

世界五彩缤纷,生命丰富多彩,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是一副精美的画卷,闪烁着爱和智慧的光芒。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一种生命都在轮回中生生不息,每一种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善待和呵护。

活动10【作业】学生作业

写写你眼中的小动物

谭义专

[猫的故事 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篇7:农夫和蛇(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判断的思维能力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正确理解善和恶,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自主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并各造一个句子。

后患无穷:

造句

恳求:

造句

2、朗读课文,概括每节大意。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妻子讲话前后农夫对蛇的态度有何不同?

(2)通过学习本则寓言,你应吸取什么教训?

【合作探究】

1、本则寓言中似乎正义的农夫不占理,邪恶的毒蛇却说的头头是道,你认为蛇说的有道理吗?

2、这两则寓言写作上有什么共性?又有哪些不同点?

3、本文是在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吗?面对仇恨,你持什么态度?请借助名言警句或俗语来回答。

【达标测试】

1、一所大约生活在公元前______世纪,是_____人,《伊索寓言》有很多为我们所熟悉,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2、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他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是,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口上,凶狠的咬了一口。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一则你熟悉的寓言故事。

篇8: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此种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3、掌握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2、感受伟人的豪迈气魄,树立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导入

二、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1、 词又称为长短句,词的一段叫做一阕,两段分别叫做上阕,下阕。

2、 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叫词谱,词谱的名称叫做词牌。

3、让学生指出本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

1、听视频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语速、节奏和韵律。

2、提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找出问题并作以评价。

3、检查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

4、结合前面指出的问题,再听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二)疏通词意

1、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合作解决。

2、检查重点词义的理解情况,并作以明确。

3、指名学生疏解词意,其他同学及老师纠正。

四、深入理解

齐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上阕)

2、上阕哪些句子总写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对雪景的具体描绘,由哪个词引起?(望)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山、原)              (颜色:白色)

5、上阕除了写望到的'这些景物,再有没有写其他景物?(须晴日……)

6、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联想到的)

总结:词的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词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江山如此多娇)

8、这句话是对上阕的一个总结,是一个承上句,有没有启下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9、作者引出了哪些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10、对这些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作了评价,请找出来(惜)

11、惜如何理解?(惜中有褒,惜中有贬,惜中有)

12、既然作者惋惜这些千古帝王都在文治方面有所不足,那么有没有在武功和文治方面都有卓越贡献的人?(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词的下阕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表达出当今无产阶级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五、艺术特色

1、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篇9:《李寄》(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寄》(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时

[定向示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李寄的勇敢机智的精神。

[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李寄》选自______,

此书记录东晋以来志怪小说干宝写此书的目的,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应。

2读一读:给加点字注音。

闽中            童女年十二三者           蛇出吞啮之

既不能供养     咋蛇犬                    数石米

诣庙中坐         寄从后斫得数创           髑髅

甚可哀愍          头大如                 缇萦

4、积累: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与人梦           ○2大十余围                  ○3尔时

○4告请               ○5便诣庙中坐               ○6犬就啮坐

○7汝漕怯弱           ○8悉举出                   ○9自是

5、学生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查明不会的生字,把握文言句子的'停顿,与小组自由朗读。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东越闽中有庸岭

○2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3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

○4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

○5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舌犬。

○6寄从斫得数创。

7、准确地翻译下列句子。

○1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2汝漕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合作探究]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

2、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中写了一条怎样的蛇?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地的村民和官府是怎么做的?

4、李寄为什么要去斩蛇?

5、李寄斩蛇前做了哪些准备?

6、李寄是怎样斩蛇的?

7、李寄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当堂达标]

1、《李寄》的作者(        ),(       )朝文学家、史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字意义。

○1童女年十二三者,          ○2共患之                  ○3 尔时

○4朝祭                       ○5父母无相                ○6告请

○7 犬就啮咋                  ○8甚可哀悯                ○9越王闻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头大如铮目如耳尺镜,闻香气,先食之。

4、李寄和区寄相比,李寄具有区寄所没有的哪些品质?

5除了李寄和区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英雄?并写出其事迹。

姓名:      小组:         七年级___班        批改人:

篇10: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1、走进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不少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2、时代背景: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品思题目:

学法指导:

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以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糅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2、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3、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汉语。

重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汉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解决下列字词。

祈祷(  )(  )  难kān( )  鲈鱼(  )  挟着(  )  gěng( )咽                    ào(   )悔    xuān nào(  )(  )   霹雳(  )(  )  邮差(  )                   钥shì(   )  zhǎn(   )新    chéng fá(   )(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合作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的不同,请从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谈谈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五、课后拓展:

哈默尔先生宣布放学后,如果是以往,小弗朗茨早就飞出了教室,今天他还会这样做吗?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离开教室的。

篇11:《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篇12:《皇帝的新装》(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2.初读文本,梳理章节,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人物个性及创意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关于童话故事“真实”性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导读、启发、体验、讨论法

一、【走近作者、作品】(课前查阅资料,自主完成)(5分种)

⑴我所了解的安徒生:

⑵我所了解的《安徒生童话》:

二、【概述情节】(5分钟)

(温馨提示:分别在下面的第一个空白处填上一个动词,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故事情节。)

新装(       至       自然段)

新装(       至       自然段)

新装(       至       自然段)

新装(       至       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快速浏览全文,用圈点批注法,看谁找得又快又准)(10分钟)

⑴文本中先后有哪些人去看新装?请在文本中用方框框出来,并分别写在下面空白处。

⑵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新装?请把其修饰语在文本用括号括出来。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精彩句段,组内合作,组间互动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钟)

⑴研读文本,请以“我读出了文章中的皇帝是个             皇帝”句式,发表你个(或小组)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见解。依据文本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由。(温馨提示:发言时要指明第几页第几行)(活动:分角色朗读,品读感悟体验)

⑵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情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⑶对本文虚构的这个滑稽而愚蠢的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童话故事的?

五、【拓展延伸、同步阅读】(5分钟)

比较阅读《狂人之细布》与《皇帝的新装》,完成相关题目。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

⑴解释下列词语。

加意:

况……耶:

⑵文本中的皇帝和选文中的狂人共同之处是什么?

六、【达标检测】(10分钟)

(温馨提示:自主独立完成,组内互批, 17分为达标,小组长公布本组达标人数)

⑴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骇人听闻(    )    钦差大臣(    )    更衣(    )      随声附和(    )

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bì下(      )      头xián(      )    滑jì(      )   御pìn(      )

⑶结合文本谈谈,在你心目中文章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皇帝。(4分)

⑷请你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示。(4分)

学校          年级          班    第     组     组内号           姓名

篇13:《最后一片叶子》(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地触动。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作品从哪些方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一、走近作者

要点: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二、概述情节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小说的情节线索,确立一个主要人物。

人物:

主要人物:

情节线索:

三、理解感悟

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以突出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美。

方法:通过把握故事情节,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四、 文学鉴赏

之一:人物塑造--“贝尔曼”,美丑结合,形象独特。

之二:环境描写--“雨雪天气”,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之三:情节安排--“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四:语言运用--形象幽默。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在塑造乔安西、贝尔曼这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不同,表现在哪里?

2、对贝尔曼画杰作的场面未作正面描写,为什么?

六、课文小结:

“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得到了文学的熏陶,精神的享受,而且让我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七、课堂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动弹(  )  牛仔(  )  相干(  )  混账(  )

解馋(  )  够呛(  )  模特(  )  对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药物的疗效就要打个对折。

打个对折:

②他连鄙薄带挖苦得叫了一阵。

鄙薄:

挖苦:

③你这个老头太够呛。

够呛:

④天刚亮,乔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开窗帘。

不管三七二十一:

3、“东西”是个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请用“东西”一词分别造两个表示不同意思的句子,并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

①造句:

意思:

②造句:

意思:

【语言表达训练】

4、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5、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6、文章结尾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7、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这样写,与他最后的行动有无矛盾?

8、“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

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

① 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② 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第二天,医生对休易说,“她脱离了危险期。你们胜利了。剩下的事是营养和护理。”

这天下午,休易坐到乔安西躺的床上,织着条根本用不着的'蓝色羊毛披肩,已经无忧无虑。织着织着,她伸出只手连人带枕头搂着乔安西。

“有件事告诉你,小宝贝。”她说,“贝尔曼先生得肺炎今天死在医院。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房间发现他难受得要命,衣服,鞋子全湿了,摸起来冰凉。谁也猜不着他在又是风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儿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灯笼,还亮着,又发现楼梯搬动了地方,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扔着,一块调色板上调了绿颜料和黄颜料。现在你看窗外,乖乖。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瓢不动吗?唉,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在墙上又画了一片。”

9、为什么说这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10、小说的结尾是,生命垂危的乔安西终于脱离了危险,而本来健康的贝尔曼却突然病逝。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11、如果乔安西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

12、结合语段及全文内容,以《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段,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触。

新叶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丁里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脑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W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一但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丰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夏日生长,春天萌芽,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阴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____ ,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持,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巴花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长青。

13、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顺序写在下面。

14、根据第⑥段上下文的意思,在空格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谦逊而不_____ ,清高而不孤傲。

15、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三种。

(l)

(2)

(3)

16、按下面例子,请另找一处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例:第①段“光秃秃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机。

17、仿照第⑧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一句,另举一物,再造一句。 __________使我忽然想到: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乐而不为呢。

篇14:《黄果树瀑布》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果树瀑布》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果树瀑布》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尝试使用多种感官描写事物的方法。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常人所未能写出的独特体验。

过程与方法:

紧抓文本,从细节描写入手,以讨论、赏析为主。

情感与价值:

亲近大自然,用心观察体验那真正能引起自己内心激动或感动的瞬间。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指导阅读。2、欣赏文字之美,辨析听觉、触觉和视觉描写。

过程与方法:阅读、辨析

情感与价值:

通过文字体会自然之美。

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从谈旅游经验谈起)。

二、初读全文,明确字词的读法。

三、朗读欣赏文字之美。

1、请同学朗读文章一部分(1-2)。指导朗读法。然后集体齐读。

2、请同学朗读文章二部分(3-4)。方法同上。

3、请同学朗读文章三部分(5-8)。方法同上。

四、分析讨论文章与以往所见游记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与大多数游记文章都表现了自然之美。

但本文一反游记以对视觉感受的描绘为主的传统,着力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展现大自然的美。

五、以上面的结论为基础,试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提示:

1-2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于概念化的旅游有一种无聊之感。

3-8为第二部分,写自己亲身游历黄果树瀑布,感受到一种新鲜、生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愉悦和震撼。

(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前后两部分之间强烈的对比,并体会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六、集体朗读全文,体会大自然之美。

七、课堂小结:文章以优美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特殊的感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整篇经营上,作者使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从阅读效果来讲,引起了读者的期待。从内容上讲,前后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情趣和感受。

八、布置作业:“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并使用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独特角度。

过程与方法:赏析、讨论

情感与价值:用心去观察体验,贴近自己的内心。写常人所未能发现或者表现过的,能真正引起自己内心激动的.独特体验。

步骤与内容:

一、朗读全文。

二、请同学找出表现听觉和触觉的描写。

三、赏析全文:

1、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这风景没有空间。。。。。概念的所知。”视分析:什么叫“概念”?什么叫“没有空间、质量、空气和细节”?

提示:是指概念化的、公共的、僵化的、没有独特体验的。

2、在第二部分开始的段落里,照应上面那句话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这声音即刻改变了我对黄果树瀑布的成见”。

3、作者用相当中的笔墨来形容改变了我对黄果树瀑布成见的“声音”,请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一赏析。

例:“它放射的声波。。。。。。最后是震耳欲聋”。

赏析:这里强调的是不管多么伟大的观念,都比不上直接听到的声音。听觉的直观和震撼使任何伟大观念显得“干瘪”。

4、改变我对黄果树瀑布成见的还有什么?

明确:是触觉。

试赏析:“与此同时。。。。。。湿透”。

提示:直接接触成为从宏伟的瀑布获得的痛快之感。这种痛快淋漓之感,激发出一种对于大瀑布的亲近感。

5、当然对于这种感觉,作者的描绘写得更细腻,更有层次,更强烈。试赏析:“我感受着我的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

提示:这种描写使因为与大自然的亲近而产生的激动和欢乐更加有强度。

6、作者笔下的外部刺激不但有强度,而且有深度。试赏析:“我看见。。。。。。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提示:作者在这里想揭示的是--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体验,由于感官的参与,而成为一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觉到情感观念的震撼。这是一种充满了发现和体验的喜悦和美。(作者的这个认识在后面剩余的部分继续得到更直观的阐释)

四、写作特点归纳:

1、另辟蹊径,一反传统的游记文章的写法,以对触觉和听觉的描绘代替通常的视觉描写。

2、语言充满诗意,肃清更强烈,更有深度。

五、课堂小结:创新,使一切好文章活的灵魂。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击碎以往不少文章不断重复关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总的概念,应该说是一种对思维惯性的挑战和突破。六、布置作业:

阅读练习,探究二。

词句品味-积累。

板书(略)

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夏感》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3课 短文中《蝉》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咏雪(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开头结尾例说(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保修》的深入理解探究和自主学习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修饰课程表》优秀教案设计

《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教学设计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4篇)】相关文章:

设计反思2024-03-31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ppt课件2022-09-09

七年级下《丑小鸭》教案2023-08-29

小学美术课例研究报告2023-06-14

小学英语课听课心得体会2022-05-06

人教版四下数学括号教学设计2022-08-25

数学《折叠》优秀教学反思2022-08-20

《金铃铛》教学反思2023-04-22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2022-11-06

好孩子要诚实教学反思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