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嘉宝QINHE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咏雪(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刘义庆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哪个更好。
3. 背诵课文。
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
五 课时安排: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朗读《咏雪》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准备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
(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教师范读,再由学生朗读课文。(共三遍)
2. 由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一、二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指名一两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实词、句。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④咏出喻雪佳句,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谢太傅平日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时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拓展练习: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课件呈现古代诗词中的咏雪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④在创作中偶得佳句是一件无比喜悦的事情,“欣然”“大笑乐”等词都描绘出一幅融洽、轻松、其乐融融的家庭景象。希望我们同学在写作时也用心雕琢文字,收获佳句!
5.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争取课上成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 预习《陈太丘与友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准备复述故事。
五、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
篇2:七年级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
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文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感受白文朗读与标点文朗读的区别。
3、教师展示《咏雪》的课本版课件给学生。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谈横版与竖版书写阅读的区别。(现代汉语的语言书写习惯是从左往右书写,而古代文言文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书写。)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与现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成表格问题,然后将表格内容组织成一句话。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谢道韫)
情况: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
做的事情:兄女分别咏雪。
组织成一句话: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简单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围绕“咏”字,把握情感
1、析“咏”解题。
教师通过展示“咏”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知道“咏”的本意,由此学生知道“咏”的引申义:深情地抒发,表达,即赞颂。由此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质疑,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2、赏读咏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划出兄子、兄女二人咏雪的句子并朗读。
(2)学生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两个人物朗读咏雪句子时的感情、语气、节奏等,并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两句咏雪的句子,一个是兄子胡儿说的,一个是小才女谢道韫的;两个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问话。两个孩子回答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描述,你能想象两个孩子回答时的神情、心理、语气、语调、节奏等吗?同学们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落实成文字,写到相应的句子旁边。使作者给我们的这块留白,通过我们的想象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多元解读。)
举例:男孩性子急,想问题简单,只抢占第一个答题名额,所以他会很骄傲地快速地高声脱口而出;而女孩相对较沉稳,性格内向些,深思熟虑之后,自信地微笑着,不徐不疾地说。
分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在全班中演读展示。
【设计意图】巩固脚本批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书写和演读,给孩子们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文中人物对咏雪的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谢太傅更赞赏谁的咏雪句子?
请学生们用曲线,划出描写谢太傅表情动作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揣摩谢太傅对两个孩子咏雪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其实两个人都很聪明,一个好,另一个更出色,他们为什么这样优秀?
教师课件出示谢太傅的学识、家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家庭生活情趣的词句(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大笑乐),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个温馨、欢乐、融洽的书香之家,正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了如此聪明的孩子。
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背诵、演读的方式,将咏雪故事的场景再现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讨论,更好的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家庭氛围在对人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诵演读,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咏雪句子的评价。
(1)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哪个好?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括号标出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并朗读,之后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于谢道韫的赞赏之情。
(2)补充文学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言语”指会说,善于言谈应对。作者正是欣赏谢道韫的这方面才学,才将此文编入《言语》一门。
【设计意图】明确作者选材的意图,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四)写法探究与活动学习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读文章知道了这则小故事的内容,知道了这个温馨和乐的大家庭,通过读作者,知道了他的写作意图。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怎样看呢?你觉得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两个比喻句,一个有形无神,还不是很贴切;另一个既有形又有神,给人一种很诗意的美感。总结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蕴。)
学生尝试仿写赞美雪。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咏雪的句子,拓展思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描摹事物练习: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
篇3:七年级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1、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2、学习《咏雪》:
⑴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⑵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⑶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⑷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⑸五读课文能背诵。
⑹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⑺想一想,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主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篇4:七年级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复述故事;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欣赏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的感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雅趣。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达到当堂成诵的效果;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教学难点: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品读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法;同桌合作翻译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让同学们说一说,学生会说打雪仗、堆雪人等)。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啊!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二、师生共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
3、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
4、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示范朗读。
三、由浅入深,理解文意
1、组织语言,概括文意;
2、小组合作,讨论翻译;
3、同桌配合,准确翻译;
4、质疑难点,讨论明确。
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不如。
四、比较两个比喻的优劣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的情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么?(以此诱发学生品读、赏析诗文的兴趣,无论学生品读是否到位,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即予以鼓励)
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关于这两个比喻孰优孰劣之争,归根到底是形似与神似之争,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对,神似更重要,更美,更有意境。
“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生动、传神。柳絮与雪花都是很轻盈的,形状又相似,柳絮因风而起,让人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且以“柳絮”为喻,新颖别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因为柳絮飘飞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冰天雪地之中,让人感到融融春意,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梨花”比喻“雪花”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优美的意境,激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撒盐空中”只有形似,缺少意蕴,更无法激起读者的想象力。把盐撒到空中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别说人们去玩赏了,恐怕只会避之而不及吧。
补充:谢道韫因此获得了“咏絮之才”的雅称,后世又用“咏絮才”作为才女的别称。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说明是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作者倾向。而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
五、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林下风致。板书“林下风致”并讲述小故事。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提问:从中可以看出对谁的评价更高?
找同学回答之后,教师点评:顾家妇不过是闺阁中秀出者,而王夫人即谢道韫虽巾帼,却有名士之风,有一种飘逸出尘的气质。“林下风致”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所崇尚的超尘脱俗、恬淡潇洒的人格美。
六、品味其语言简洁、辞意隽永
人们评论《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时:简洁隽永,也就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传达出非常丰富的意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将论文义”:寥寥数语,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大笑乐”、“欣然”结合在一起营造乐谢家这个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结合学生近期习作中语言拖沓、累赘的现象点评:语言简洁才富有美感,万不可重复、罗嗦。
七、教师小结
学习了《咏雪》一文,我们除了欣赏赞叹谢家“儿女”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外,文中透露的生活雅趣和文化传承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在生活中培养一些雅情雅趣!
作业布置:
用现代文改写《咏雪》;用三行翻译法翻译《咏雪》。
教学反思:
亮点:
一、这节课对文言知识的处理比较扎实,在课堂上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将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当堂成诵;又通过小组讨论质疑、同桌互译、教师点拨明确等形式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落到了实处;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比较合理,在扎实课内的基础上又做了适当的拓展,重难点突出;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上处理得比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掉了以往比较生硬的缺点。
缺点:
一、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亮点没能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点评不够到位,没能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较深入的师生互动,从而促成非常有效的课堂生成;
二、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明净,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同样意思的话重复说,需要下功夫净化教学语言;
三、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比如对学生记笔记习惯的培养有所忽视,总是以为学生会自觉记下重点,没有督促、指导,自己要从意识上加强重视。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教学的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将你淹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永远不该有自我感觉的良好,因为当你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时候,艺术之神就会无情地将你抛弃。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叮咛自己:且行且珍惜——一路奋勇地前行,珍惜自己和语文教学结下的美丽缘分。这次的评优课,无论是自己备课讲课,还是聆听诸位老师、前辈的课,都收获了很多,史老师评课的关键词更让我记忆尤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细读深挖、个性化解读文本;及时固化、养成习惯……自己做得还太少太少,努力努力努力!
篇5:《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一、导入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就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结果。树在路边,如果李子甜早就让大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的果子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也是苦的,这是其二。这里可以看出王戎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少年。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咏雪》。
(二) 1.一读课文: 听录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抽读词语和部分句子,再齐声朗读。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温馨、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1、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2、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 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的看法如何?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读课文能背诵:
三、拓展思维: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咏雪的名句吗?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积累写雪的诗句或写雪的成语。
陶灿灿
[《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秋天》(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秋--激发学习兴趣(2分钟)
你喜欢秋天吗?你能挝颐撬邓的愕那锶沼∠舐?(学生自由说秋天。)
师小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G锾焓嵌嗖实募窘冢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在同学们的心中,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下面我们进入这节课的第二环节“读秋”。
二、读秋--体会诗歌的音韵美(6分钟)
1、课前预习过课文吗?生字新词都解决了吗?老师考考大家看。(课件)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揣摩感情。)
2、自由练读后,配乐朗读,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3、全班配乐齐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认为每一节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每一节的最后一句。(为后面给画面拟题作准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
三、品秋--领悟诗歌的图画美和语言美(15分钟)
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秋。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1、教师:有人说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秋景图的诗?你赞同吗?(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
(1)体现农家特色:稻香,镰刀,背篓,渔船,牛,牧羊女。
(2)表明秋天的'天气:露珠,冷雾,白霜。
(3)暗示秋天的事物:蟋蟀,溪水。
2、品析优美的语言
(1)以“ 用(写)得美,美在 ”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2) 交流探讨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3、品味画面
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的一幅画命名。(配对游戏)
师: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四、绘秋--品味诗歌的意境美(15分钟)
1、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要求: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改写一节。写完后,就近同学相互交流,选出最好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时间5分钟。)
师述: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它不同于写景散文,它不是完整连贯地描写某一景物或画面。因此我们阅读诗歌,有一个还原的任务。要把跳跃的景物连贯起来思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要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所勾画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借着想象的东风,鼓起表达的云帆,在诗歌的美丽意境中自由地徜徉吧!
2.学生交流描绘画面(参考内容):(交流学生的人数视时间而定,每组1-2人。)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
3、小结
《秋天》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仿秋--欣赏秋韵(5分钟)
1、续写两个句子,完成小诗。
一个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一个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个说, --------。
一个说, --------。
秋天说,其实我就在你们的心里。
2、颂秋(齐读)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秋天是多彩的,秋天是美丽的。
3、小结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
4、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时间充足的话)
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六、布置作业--拓展能力(2分钟)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2、背诵课文。
3、模仿《秋天》写几行小诗。
篇7:纸船(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纸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 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 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 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 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 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教师活动: 同学们找到的资料都很有价值。通过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收集资料一般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 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 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 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 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教师活动: 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我们能否来说说作者通过这首抒情小诗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 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 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 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 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冰心叠了一只只的小纸船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带去女儿的一片爱和思念。我们同学今天也叠了一艘艘的小纸船,你最想把你亲手叠的这只纸船送给谁呢?纸船又寄托着你怎样的期盼、梦想、祝福……?
学生活动: 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这首诗歌借助纸船这一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你能否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某种感情?
篇8:猫(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预习:
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称( ) 郁( )闷 污涩( ) 怂恿( )
婢女(bì)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níng(凝)望 zǔ(诅)骂 dīng zhǔ(叮嘱 )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3、词语解释:
怅然
怂恿
断语
4、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正课: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讨论归纳: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讨论归纳:
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3、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DDD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讨论归纳: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讨论归纳: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讨论归纳: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二、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讨论归纳: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讨论归纳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讨论归纳:
三、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讨论归纳: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讨论归纳: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讨论归纳: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
总结:
习题: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A薄拔倚睦锔凶乓宦频乃嵝粒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B薄拔乙测耆坏模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
-C薄白源耍我家好久不养猫。”
答案: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死亡 丢失 死亡
一、1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二、3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三、2①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②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③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④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习题A“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蔽摇笔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蓖蝗患涫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篇9:理想(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四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六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内乱”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 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篇10:爱莲说(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鲜花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板书课题及作者:爱莲说 周敦颐。点拨“颐”字的写法。
二、体裁作者
1、释题: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说”这种文
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指明同学朗读“说”的知识。)
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介绍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词语注音并释义 蕃 亵 濯 鲜
2、指定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正音、纠正语气等。
3、请同学疏通文意。
四、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这七个短语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
篇11:童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
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文体分析: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因此重点多是“读”“译”“析”。
文本分析:《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四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串珠,线条比较单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分析: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欣赏童年图片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感悟文章内容。
1、作者介绍: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插入幻灯片)
2、介绍文言文的定义以及特点:幻灯片展示
3、检查预习:老师出示生字词语的幻灯片。(师生互动)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ma)
4、听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播放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读音。
或者先请大家朗读全文,全班齐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第三段、第四段,希望大家带着轻松、活泼、愉悦的心情朗读。
5、划分句子朗读停顿节奏:;(幻灯片展示划分例句)
划分文言句子朗读停顿节奏方法:(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来确定句子节奏;(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节奏;(3)根据句中起舒缓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5)根据文句的内在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三、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翻译方法如下:
翻译文言文方法:(1)加字
(2)换字
(3)用自己的话讲清楚文言文的意思
2、朗读第一段课文,老师翻译,(幻灯片)
3、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学着翻译(用自主、合作、探讨的方法)
4、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唳云端。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7)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8)徐喷以烟。
5、指名翻译一、二段,插入幻灯片
6、学生齐读 一、二段译文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了解了文言文的定义、特点以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言句子朗读停顿节奏的划分;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即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也体会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还有精彩的内容有待下节课学习感受!
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题
2、翻译课文一、二段文字。
六、课后反思:
板 书 设 计:
童 趣
沈 复
1、文言文的定义、特点。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词汇:
。
篇12:塞翁失马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塞翁失马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成语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3、培养同学对得失有独立创新地的看法的情感目标。
学习重点:
1、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成语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文言字词的积累。
新课导入:
由一个得失的小故事引出课文《塞翁失马》。
故事: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天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辈子。”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正式上场了!是谁呢,不错,塞翁也。
引课结束。
看一看:
好了,现在我呢,给大家一点点时间两分钟左右,大家先把文章看一遍,给一些发音比较和
读一读:
重点字词音
近塞上之人( ) 其父( )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其子好骑( ) 堕而折其髀( )( )
引弦而战( ) 此独以跛之故( )
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个别读
接下来请同学站起来把文章读一遍读之前,需要讲几个秘诀;
1、古文朗读讲究停顿2、声音要洪亮。
齐读
全文疏通、重点字词解释
近塞:
善术者:
亡:
吊: 何遽:
福:
祸:
居: 将:
富:
堕而折其髀:
大入塞: 十九:
引弦而战:
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想一想,说一说:
问题探究:
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点名寓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补充扩展: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汉刘向《说苑》)
译文:
枭遇见斑鸠,斑鸠说:“您将要去哪里?”枭说:“我将要往东方迁徙。”斑鸠说:“为什么呢?”
枭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的声音。”斑鸠说:“您能改变鸣叫的声音就行了,不能改变鸣叫的声音,(您)迁往东方,别人还是会厌恶您的声音啊。”
那么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出怎样的一个寓意。好,那我们同学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是觉得这和寓言里有些冲突呢,再稍微深入一下,我们能否写一个枭逢鸠的新转,或是枭逢鸠的后传呢。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塞翁失马这一篇文章,文章相对而言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不但要了解文章的意思,更要慢慢的去积累一些知识,其中包括了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文言字词,希望大家首先把课堂的一些知识点消化掉,然后把思维扩展开来。
篇13:春风(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风(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风》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 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
3. 学习本课对动词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4. 品味本课精彩的字句。
(二) 过程与方法:
1. 重视对课文的诵读,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2. 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3.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动词的巧妙使用。
2.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争荣,更让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为什么要独出心裁的称颂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人们对他全无半点好感的北京春风。
通过回忆朱自清的《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附作者的照片)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后来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台湾姑娘》、短篇小说集《矮凳桥风情》林斤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收集资料和筛选资料的方法。学生收集的资料很多时候没有重点,如果上课一一读过,既不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也耽误时间,所以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习惯。
通过附作者的照片使学生对作者有感官上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配乐朗读课文:(《秋日的私语》)
①教师范读
最好有配乐朗读的录音带课件,但我在网上找了没有找到。我想还是要教师先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更容易的把学生代入课文的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鉴赏。在 此基础上学生读,才能读出意境。
②学生朗读。
4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冰砚( 冰溜 冰碴 乍暖还寒 粗犷 大鞋 刮折 呜呜吹号 褒贬 吹号
5请在文中找出你比较欣赏的句子
6.请同学就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推举同学发言。
①请分别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和北国春风特点的精彩描写的片断,想想其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试从以上的精彩片断中分别找出描写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试用一两个词语表述两种春风的'性格。
④请找出文中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理解。
⑤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活动中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我想我们可以相信学生,一点一点的把手放开。
明确:
①请分别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和北国春风特点的精彩描写的片断,想想其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江南春风的特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b北国春风的特点:
“春脖子短”……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的关节挨个儿格拉拉的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c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江南春风的轻柔温润的特点也写出江南春天濡湿难耐的触觉感受
“春脖子短”……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的关节挨个儿格拉拉的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运用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写出了北国春风猛烈、强劲、充满活力的特点和摧枯拉朽的气势
②试从以上的精彩片断中分别找出描写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的特点。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猛烈、强劲,无法阻挡
③试用一两个词语表述两种春风的性格。
轻柔、猛烈
④请找出文中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理解?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不矛盾,作者是为了通过对江南的喜爱来衬托对北国春风更加喜爱的感情。
⑤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清新纯朴,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传神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北国春风猛烈的截然不同的性格。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把两地的春风写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通过对前四题的学习,学生完成此题并不难。对前面没有提到的欲扬先抑学生也不陌生,第一单元的短文两篇中刚刚提到过。这也就帮学生巩固了对这一写作方法的认识。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性学习。派代表来发言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但这种方式容易形成好学生讲,基础差的学生听的情况。教师在巡视时还应注意引导。
7. 请学生回忆一下关于描写春的诗句。
8. 请欣赏与春相关的佳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增加学生欣赏古典诗辞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9.作业
①除以上诗句之外,请同学们再写出三句描写春风的诗文名句。简要分析看与本文对于春风的描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生动的描写来自细致的观察。试观察身边的某种景物,模仿文中精彩片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传神的词语把它描写出来。
篇14:《童趣》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怡然自得 癞虾蟆 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 藐 强 唳 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 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 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 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 草--林 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物外之趣 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 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 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 4、语言特点
篇15:珍珠鸟(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珍珠鸟(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线索,理解文章中蕴涵的哲理;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思考课后一、二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挂图片,了解珍珠鸟及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并回答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学生品读
1.学生朗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1)文章开头写珍珠鸟是一种十分怕人的鸟,为什么后来却与作者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2) 在文章中,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融入了喜爱之情,举几例简要分析说明。
(3)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谈谈你对此理解。
(4) 为什么文章开头部分要用单独一段介绍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五、体验与反思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爱护动物或伤害动物的事件,请给大家说说。
2.为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六.总结:
七、课外积累与练笔
1.积累:收集与鸟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2.练笔:请以"信赖"为话题写一篇挚情之文。
●附:板书设计
信赖
“我” 鸟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营造绿色环境 怕人
添食加水 渐渐胆大
不看 不管 不伤害 亲近
完全放心
篇16:丑小鸭(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副标题:
作者:谢老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66 更新时间:-3-2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堆、等、钻、剩、特、瘦、除、欺、员、咬、越、幸”这12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会用“洁白、特别”造句。
3.理解:“疼爱、孤单、讥笑、羡慕、僵、幸亏”这些字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学习生字词时培养自学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3.疑点:从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4.解决方法:在课上学习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思维。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课上采用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纠正字音、学习理解前两段。
2.第二课时理解三至七段的内容,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3.分析生字,认清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仍摆脱不了恶运。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课文共有7段,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段讲鸭妈妈在稻草堆里孵蛋,等它的孩子出世。第二段讲丑小鸭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的名字的由来。第三至六段主要讲丑小鸭来到世界上以后的种种不幸遭遇。第七段讲春暖花开时,丑小鸭向湖边飞去,在湖水映出的倒影中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故事里有凶恶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兔,……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投影),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今天丑小鸭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下边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听录音机读课文),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 4.丑小鸭(齐读)。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并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借助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
“等、剩”的韵母都是后鼻音。“钻”的声母是平舌音,读“zu1n”,不要读成“zhu1n”,“瘦”“除”是翘舌音,读“sh^u和ch*”。
4.教师范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先小组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再说给大家听,一起解决问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大家所读的,所说的,看样子你们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大致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大家没读懂,提出来了,说明大家都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细致的学习这篇课文。
(三)讲读一、二段:
1.指名读一、二段:
(1)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出示第一幅图,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它鸭子的不同之处。
(3)结合挂图,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一、二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暖烘烘”“特别”“出世”。
(5)大家想想“特别”这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用“特别”造句。(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一、二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结合插图,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讥笑”:讥讽和嘲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学会用“洁白”造句。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过渡语:丑小鸭在外面怎样过日子呢?
(四)学习五、六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七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八)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借助拼音,分析字形,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堆:与谁比较,进行识记。
特:左边是“牛”字旁,不是“扌”旁。
瘦:病字框,里边的笔顺是 。注意“ ”的一竖上下出头。越:里面的'笔顺是 。
负:和“页”比较字形。
欺:右边不是“父”旁。
幸:与“辛”比较字形。
钻:与“沾”比较识记。
(二)出示练习:
把下面的字换一部分组成本课的字,再组词语。
例:员(团员) 站( ) 准( )
负(欺负) ____( ) ____( )
起( ) 狡( ) 疼( )
____( ) ____( ) ____( )
正确答案:钻(钻出来)堆(草堆)越(越过)咬(咬人) 瘦(瘦小)
>
7.齐读最后一段
8.(1)我太快乐了,我真的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了!我不是丑小鸭,我是天鹅妈妈生的!(2)我要做一只善良的天鹅,帮助那些弱小的生命!
10.(1)我想,丑小鸭受了那么多的罪,可它没有失去信心,勇敢地生活下来,它很坚强。(2)我想,我们不应该像公鸡、小鸟、猎狗一样,看到别人那样可怜不帮助,反而欺负别人。
12.美!
13.画词语
14.我画了出世、又大又丑、欺负、漂亮、天鹅这几个词语。我连成了一个句子: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出世了,大家都欺负它,其实,它不是丑小鸭,是漂亮的大天鹅。
15.老师,我画了这几个词语:讨厌、讥笑、洁白美丽、羡慕。我能用这些词语说两句话:(1)我们不能讨厌长得比较丑的同学,更不能讥笑他们。
16.丑小鸭羡慕那些洁白美丽的天鹅,自己也变成了白天鹅。我羡慕安徒生爷爷,我将来也能成为大作家!
写字
1.大家都非常了解安徒生。中国也有一位大名人,他叫王羲之,知道他是什么人吗?
2.你的知识真丰富。王羲之曾经写过一个非常大的字,就在我们今天要写的字中,大家猜猜看是哪个字?(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字促成词语读一遍)
3.别猜了。我告诉大家,他写的那个字就是天鹅的“鹅”字。现在请大家也把这个鹅字写一写,咱们和王羲之比一比。
4.大家写的真不错。谁能说说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
5.嗬,多么生动的语言啊。对,是要互相让着点。请看老师写(范写“鹅”)左边的我字,斜钩要写的短一点,右边的鸟字,下面的横也要短一点,不然就打架了。请大家再写一遍。小朋友,请你们也写写这个鹅字吧。
6.王羲之只写了一个鹅字,咱们今天要超过他,请大家把鸭、灰、冰也写写吧。
1.古代的一位大书法家。
2.(1)灰色的灰?(2)结冰的冰……
3.写“鹅”字。
4.左边的我和右边的鸟都要写的窄一点,互相让着点。
5.再写“鹅”字
篇17:丑小鸭(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烘”等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1.“丑小鸭”“公鸡”“鸭妈妈”“鸭姐姐”“小姑娘”“猎狗”“小鸟”“天鹅”的头饰。
2.课件:丑小鸭出生、出走的动画片。
3.生字、生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习的兴趣。
2.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整体感知丑小鸭出生后的遭遇。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有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
3.学生互相解答,老师参与。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与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b.小组合作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巡视指导容易读错的字。(易错的字:烘、亏)
c.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5.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小组长组织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小组间竞赛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7.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小组内合作认读)
2.用做游戏的方法巩固生字。(摘苹果或给动物名字)
课堂练习
1.读词语。(出示软件认读)
2.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也可以抄在词语集锦本上)
课外作业
观看动画片,了解《丑小鸭》的故事情节。
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软件,播放“海报”)内容如下:我校雏鹰电视台招收为故事《丑小鸭》配音的小演员,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加。
2.明确目标:配音需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动听,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别人。故事读得流利,我们已经做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谁能读得动听,打动听众的心。
自行探索,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评读,小组轮流读,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2.读完课文后会有很多感受吧?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通过表演或读一读表达感受)
小组交流,汇报体会
1.播放《丑小鸭》出生时的影碟,让学生说说丑小鸭出生时的样子,体会其“丑”。并复述第1、2自然段的内容。
2.小组合作,汇报感受。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读后说说这一段落给你什么感受。(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来汇报)
a.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讨厌”“欺负”“孤单”,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b.第4自然段重点通过表演小鸟“讥笑”和猎狗“追赶”,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c.第5自然段重点通过学生想象丑小鸭是怎样“悄悄过日子”来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d.第6自然段重点通过观看录像丑小鸭趴在冰面上冻僵了,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e.第7自然段重点通过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体会丑小鸭高兴、愉快、激动、幸福的心情。
拓宽空间,升华认识
1.假如这只“丑小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2.这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见到了“鸭妈妈”“哥哥”“姐姐”会说些什么?
配音竞赛,评选配音演员
1.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配音演员竞选。
2.同学与老师对竞选者进行评议。
3.合格小演员推荐给校雏鹰电视台。
第 三 课 时
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a.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b.分组竞赛认读。
2.自荐讲《丑小鸭》的故事。
3.分小组交流自己积累的本课词句。
写字指导
1.指导观察。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2.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篇18:金色花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他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4、对文章主题在母爱的基础上有个更深层次的探讨,初步体会泰戈尔作品中的善与爱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金色花》原文和改文的比较阅读。
2.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教法:
比较阅读法、朗读教学法、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和板书辅助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份礼物。想看吗?
(出示图片)
看了这份礼物,你想到了什么呢?(母爱、亲情)
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之一。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能让我们感受到温馨与幸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板书)。
二、比较阅读
准备工作:发下删去精彩字词的改文(板书)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看看这里讲了几件事情?
明确:① 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② 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③ 在母亲拿灯去牛棚时,突然出现在母亲母亲面前,恢复原形。
2.读了以后,你觉得这篇文章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这里写得妙还是原文更妙?说说理由。(小组合作时要求组长分配好任务,人人有事做,再合作探究。)
(1)字词的变化:
①、原文“笑嘻嘻地”: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可爱
(我们来感受一下,用调皮的语气来读读)
②、在空中摇摆--晃动:
“摇摆”很悠闲自在的',与“跳舞”一起搭配,给人一种美感。而“晃动”显得散漫
随意、漫无目的。
③、匿笑--指偷偷地笑,将孩子的调皮可爱展现出来。
④、“投”与“落”:
落--是随意的,没有目标的;而投--是有目的的,孩子想给母亲遮荫,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⑤、“再跳到地上来”--“再落到地上来”:
“跳”让人感觉吓了一跳,而“落”字感觉很轻盈地来到母亲面前,更能体现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2)句式的变换:
出示句子,要求同桌互读互品,说说有什么不同。
①、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一天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着急,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又气又疼,不免嗔怪孩子。读出母亲见到了孩子时的惊喜与对孩子的疼爱,但又带点嗔怪的语气。
B.“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语气强烈,更重在责备。体现不出母亲的慈爱善良以及对孩子的关爱。
(我们用这种又惊又喜,表面责怪,实则关爱的语气来读读)
②、A.“我不告诉你,妈妈。”:
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
这是他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为自己能为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
B.“妈妈,我不告诉你!”:
对妈妈的一种漠视、冷淡。
(你能读读吗?)
泰戈尔的这首散文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调皮可爱、关心母亲的孩子形象,和一个慈爱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角色。
美文就应该美读,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母子情深的美好情感,一起来朗读全文。
三、质疑拓展
读了文章后,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金色花的解读:
①、金色花本来是一种怎样的花?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②、金色花在文中指什么?
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这种手法叫什么?(比喻)
③、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这样写好在哪里?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而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花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2、文章写法的渗透:
文章借助金色花这种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我们也来学习一下这种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请大家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两句话:
(幻灯出示)
发挥想象,用以下句式说话:
妈妈(爸爸),我想变成……
当你……的时候,我……
3、体会泰戈尔诗中宣扬的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人们都说创作源于生活,作家诗人们的作品往往都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泰戈尔也不例外。印度是一个宗教气息十分浓厚的国家,泰戈尔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泰戈尔。
(出示幻灯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在他的作品里,多以爱、宽容、欢乐为主题,颂扬人间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
泰戈尔的诗格调清新,常带有很浓厚的民族情结、宗教色彩。我们能从这首诗中找出相关内容并说说吗?
①、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对此花的吟咏和赞美,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诚恭敬。文中的“我”--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一会儿变成一朵金色花,一会又变成了人,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可贵的是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这也正是泰戈尔所颂扬的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那就是善与爱。
②、母亲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做祷告向神祈求保佑。另外,母亲在午后读《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一部叙事诗,这里体现了母亲的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暗含了一种民族情结。
四、小结、作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母子情深,也体会到泰戈尔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他所颂扬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
(幻灯出示--泰戈尔作品中的话)
1、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2、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3、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带着这种感恩的思想,我们齐读这几句来感受一下。课外请大家去阅读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中的作品,更好地去感受一下泰戈尔其文其人,以及他带给大家的善与爱的熏陶。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
妈妈 我
祷告时 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时 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时 恢复原形
★ 初一作文雪
★ 咏雪教案
【咏雪(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2022-05-04
课文《世说新语》优秀教案2022-09-09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023-04-27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3-12-1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约分教案优秀范2022-11-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3
王几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4-04-1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4-2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2022-07-22
初中七年级语文《咏雪》教学反思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