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案设计 (八年级)(合集9篇)由网友“加加”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那树》教案设计 (八年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很少人再去寻找身边悄然消失的东西。但是这些消失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发展的时候忽略或破坏掉的美的东西。一方净土,一片森林,在人类发展的巨斧下默默隐退,剩下的是自然独自的慨叹。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和用心倾听自然的呼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感知老树的形象入手,品析文中含蓄而深沉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
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学生用3分钟完成。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
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
(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
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
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
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拓展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正方:发展也要与自然协调统一
反方:发展就要毁坏自然
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认识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航母,破坏了自然就等于失去人类生存的基础,要发展也要调和与自然的关系。
课外延伸:
播放多媒体:大树被砍倒,只剩下一个个的树墩,放慢镜头,特写年轮。也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制作大树伤心的样子。同时配音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最大的群体上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目睹着你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
课外推荐:可网上查询或资料,阅读文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课文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悟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 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太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篇2:《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标题,直接导入 。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按时间顺序说说那树的故事。
三、亲近文本
1.那是一棵 的树。
2.给标题加标点(!)
3.给标题加标点(?)
4.给标题加标点(……)
四、课堂小结
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中的节选文字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篇3:《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一、导入
1、讲述地球最大的生命群体森林遭到的破坏,引出作家王鼎钧对树的感叹,从而导入课文《那树》。
2、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幻灯片展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倒坍( ) 引颈受戮( ) 虬须( )
周道如砥( )
2、解释词语:
虬须
周道如砥
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题,教师评价,幻灯片在括号内显示注音答案:tān lù qiú dǐ, 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请两位同学回答第二题,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功底比较扎实。
二、幻灯片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1、请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一遍。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思考幻灯片展示的两个问题。
整体感知: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和特点。
朗读完毕,请同学们两两讨论问题,教师走动参与交流。
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题,教师评价并引入第二题。
同学回答第二题:那是一棵善良的树;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那是一棵可怜的树。
教师加以理解作为小结。
3、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展示出的学习题目:
品味赏析: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⑴ 请前后排的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合作学习这几个问题。教师走动参与学习。
⑵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
同学回答,要指出第几自然段第几句,并念出来。
教师肯定回答并提问:作者用哪些事物来代表人类文明?
同学回答: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
教师提问:那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呢?
同学回答: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三个动词:铺、架、挨。
教师提问:“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同学回答:运用反复,写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之快。
教师提问: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同学回答:准确详细地写出了人类飞速发展时的状况。
教师评价并引导:比如“挨”写出了楼房密;朗读时这些词语应重读。
学生按要求齐读该句子。
⑶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同学回答:第九自然段。其他同学补充回答。共三处语句。
教师提问:从刚才找出几处语句中,大家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回答:对树的同情,对人类做法的憎恶。
教师引导:憎恶?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回答:用“咬”“嚼”这些词语,人类是恶狠狠的。
教师引导并提问: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作者对树的同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写树的时候,作者只把树当成一棵植物来写吗?
同学回答:第十一自然段,把树根说成“大头颅”,把树当成一个人;第九段第三行,踝骨;动脉和静脉。
教师小结:我们写作时也应像作者那样寄情于笔,使妙笔生花。
⑷ 请同学们从刚才找出的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句子当中任选一处来朗读,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几位同学朗读,朗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价朗读,可从感情、重读、语音等各个方面评价。
⑸ 教师提问: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请同位的两个同学一人扮蚂蚁,一人扮那树来互相倾诉一下。
请两组同学起来扮演、倾诉。
三、请同学们体验反思,教师引导并以幻灯片展示问题
体验反思:
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
同学回答:移栽大树;交通改道,把大树那里改成旅游景点;把大树设为环导;迫不得已,牺牲大树;节省成本,牺牲大树等等。
教师小结:人类文明是一把双刃剑
四、布置作业
幻灯片展示:
作业:
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1、教师引导:处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人类该何去何从呢?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可以把这节课和对这节课的思考写下来;希望人类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教学板书】
无
【教学评析】
优点:
1、明确学习目标,抓住了重难点:这点从幻灯片展示的学习目标和品味赏析中可以看得出来。
2、有布置课前预习,导入自然,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检查预习→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感知→品味赏析→体验反思→布置作业→总结。其中多媒体运用适当,幻灯片展示的内容简单明了而又不脱离重难点。
3、问题设置巧妙,有的富有表达性,有的富有理解性,有的富有深入性,有的富有想象性和表演性。这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教师衣着大方得体,面带微笑,教态自然,普通话正确流利,范读有感情,语言有文采,多用鼓励之语。
5、在教学过程中把语言和课文内容的学习结合得很好,即达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两者的结合中又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课文中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缺点:
1、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次有同学把“刽子手”的“刽”念成hùi时,教师没有及时更正。
2、整个教学过程由一个个已经设定好的问题串成,应该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有自己的疑问和感想,然后再自然带出教师自己的问题。
3、如果教学设备允许在屏幕旁挂个小黑板,可有适当板书,如在解决(二)3的1、2问题时可简单板书:
铺、架、挨
人类文明───────那树(自然环境)
┃ 咬、嚼、挖 ┃
┃ ┃
双刃剑 同情
篇4:那树的教案设计
那树的教案设计
【目的确立】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确立目的的依据】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习本文,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从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听课文朗读,感受形象
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
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三、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散文深沉、悲愤的朗读基调,让学生把握好感情,朗读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并读准重点字词。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丛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触,赋予树人格形象。通过“咬”“嚼碎”“呻吟”“割”“大头颅”“动脉静脉”这些词,能够看出作者对那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砍伐者的愤恨和悲哀。
四、分组讨论,探究主旨
方法要求:学生可做深入阅读,并思考这篇散文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中有对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作形象地描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者是否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做适时启发。
明确:“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语句中“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这和那树“一里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协调,那树的悲剧命运就难以避免。但作者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深沉的思考和感慨。“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正如作者所说的。
五、结合生活,体验反思
方法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那树的悲惨结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交通专家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如果不值得肯定,那么是否有既保存那树又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办法。值得肯定!不值得肯定!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辨中激发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更新认识,完善观念。对学生反思的结果,教师都可作积极的肯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方法要求:发放阅读材料《巨木之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可做提示: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纪实散文,表达了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们带泪的沉重的呐喊,从主题的表达上,两篇散文有相近之处。
篇5:那树优秀教案设计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很少人再去寻找身边悄然消失的东西。但是这些消失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发展的时候忽略或破坏掉的美的东西。一方净土,一片森林,在人类发展的巨斧下默默隐退,剩下的是自然独自的慨叹。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和用心倾听自然的呼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感知老树的形象入手,品析文中含蓄而深沉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
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学生用3分钟完成。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
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
(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
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
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
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拓展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正方:发展也要与自然协调统一
反方:发展就要毁坏自然
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认识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航母,破坏了自然就等于失去人类生存的基础,要发展也要调和与自然的关系。
课外延伸:
播放多媒体:大树被砍倒,只剩下一个个的树墩,放慢镜头,特写年轮。也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制作大树伤心的样子。同时配音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最大的群体上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目睹着你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
课外推荐:可网上查询或资料,阅读文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篇6:《那树》教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那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相信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有一棵树,它的命运变迁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拜读散文《那树》,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树的命运吧!
(板书:那树)
(二)感知树的形象:
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句式回答。
2、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我及时做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3、如果学生找到了例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
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我准备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如果学生找到了例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我准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5、如果学生找到了例3: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我准备指导学生读出沉重的语气,重读“暗中”“一厘米一厘米”,读出那树的沉默品质。
6、小结: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结,从对那树的描写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啊”,朗读指导:“啊!那树!”读出赞美、赞叹之情。
(三)了解树的命运:
1、我先提问:那树的命运怎么样?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被砍了。
我追问:那树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砍了?引导学生细读第9段。
学生会回答: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继续追问:那课文是如何描写那树行刑时的情景?
2、学生可能会找到例1: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A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B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
学生可能会找到例2: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B句的用词是否比A句更好?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
3、在此基础上,我再次进行归结,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唉”,朗读指导:“唉!那树!”读出痛惜、悲愤之情。
(四)主题探讨:
1、出示提问:那树被砍倒了,挖根了,闷死了,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与生命中消逝了。消逝的仅仅只是一棵树吗?结合课文,思考:随着那树一起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能从文中找到: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
追问:发挥你的想象,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人们劳作的身影、归乡的游子……
2、我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随着他们逝去的还有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景致,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朗画面,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游子之思。
我们明白了,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这些物、景、人,还有我们的古典情思和文化的根!(板书:根)
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上的一段话,引发学生的思考:
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五)布置作业:
德州的山水风韵渐渐消逝了,民俗文化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生活正行走在一片消逝之中……请任选你感受深刻的一个点,写一篇随感。
周利
篇7:语文课文那树的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那树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人们把地球称为绿色星球,地球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地球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篇8: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那树》是一篇略有难度的文章,不是理解主题有多难,而是难在文章意趣较多,可探究的地方太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抓住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强化研读,或许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以读为突破口,通过多角度朗读,通过与文本充满情感的交流,来激活学生、激活文本,以欣赏到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
【教学目标】
1、深情朗读,与作者来一次心灵交流;
2、细细体会,让自己有一次情感升华;
3、赏析语句,师生共度一次学习之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是一个自然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和自然其实也可以共处得如此和谐。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来关注那棵树的一生。
二、那树的故事
请大家细读课文,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思考: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用简明的一段话讲述那树的故事
三、那树·人(沉醉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在读这样的文章时,大家能做到深情朗读吗?其实,美文就该美读,正所谓:文者,情也。它是作者才情的挥洒,只要我们投入学习的热情、心中的激情,就一定能与文章来一次心灵的交流。读出来,那里别有洞天!)
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赞叹、痛苦)
1、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
2、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3、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
4、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5、思考:大家用了不同的感情读出的句子,分别写了那树的什么内容?(试概括)
赞美──树对人类的赞美(荫庇)
痛苦──树的悲惨的命运(被伐)
6、在那树的.命运遭遇中,人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请大家找出人类对那树的愚妄无知的句子(用黑笔划出来),用适当的语气读出来。
四、那树·文明(深沉思考)
1、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对那树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深思着那树的遭遇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如何协调自然与文明的关系,那就是──那树·文明。
(请大家在书本空白处表述好自己的态度。)
2、明示作者的态度。
3、明示老师的态度。
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五、课后作业
我与那树的故事
篇9:初中八年级语文《那树》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什么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什么?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五、课堂小结
为什么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 课文《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设计 (八年级)(合集9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英语第六单元教案2024-04-10
去年的树课文2022-04-30
《我的第三只眼睛》读后感2023-07-12
去年的树说课稿2023-03-11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我眼中的林冲2022-09-05
《去年的树》的说课稿2022-05-06
科普童话说课稿模版2022-11-08
优质课活动总结2022-11-29
科学优质课活动总结2024-05-07
旅行家树作文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