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隋朝教案(共13篇)由网友“舞价之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短暂的隋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短暂的隋朝教案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的建立和统一;隋统一的原因及意义;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和隋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隋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培养学生联系地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通过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以此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它不仅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隋朝既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又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短暂的朝代。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 教学要点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2.隋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2.广设仓库 3.开通运河 4.修筑驰道 三、隋炀帝暴政和隋的灭亡
1.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征伐高丽;奢侈腐化;严刑峻法
2.隋的灭亡
①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②隋的灭亡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隋的统一及意义,隋炀帝的暴政。
本节难点:隋国力强,为什么很快灭亡?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翻阅目录,认识隋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隋的建立和统一”一目,教材分三个方面阐述,即隋的建立和隋的统一,隋统一的原因,隋统一的意义。 1.隋的建立,从隋代周讲起。原因:杨坚之父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杨坚本人掌握北周的军政大权,为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隋的统一。建议教师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朝代更替表,形象地说明这段历史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隋的建立和统一。
篇2:短暂的隋朝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的建立和统一;兴建两都和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统一原因的分析,认识魏晋南北朝的割据分裂孕育着统一,以此培养学生联系地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通过分析隋朝的建设,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以此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隋统一的原因,隋的建设,
教学难点:隋国力强,为什么很快灭亡?
教学过程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即隋文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⑴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④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⑵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⑶影响
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兴建两都和开凿大运河
1.兴建两都
①隋初,隋文帝令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
②隋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城。
③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开通运河
①隋炀帝于6xx年至6xx年,开通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
通南北的大运河。
②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
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琢郡,南达余杭,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④大运河的开凿对巩固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
三、隋朝的灭亡
1.灭亡的原因
⑴炀帝的暴政:
①滥用民力;重役年年有,丁男不足,征调妇女服役。
②征伐高丽;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士兵死亡大半。
③奢侈腐化;修建豪华宫殿,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征集各地奇花异石。
④严刑酷法:凡反抗朝廷者,皆斩。
⑵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灭亡
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四、隋朝的历史地位
1.隋朝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
2.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
3.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隋朝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的影响。
篇3: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2.隋朝的统一
先讲清隋朝统一的两个条件:一是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同时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
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三.大运河的开通
4.“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要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5.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这个任务由学生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篇4: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一、课程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建立,知道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掌握隋
朝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隋朝的特点是“繁盛而短暂”。
四、相关图片:、隋朝大运河、扬州大运河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顾秦汉和秦朝对汉朝的影响的历史
方案二:分析课题——“繁盛”、“一时”
方案三:展示从西晋到北周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图
南北重归统一:
展现形式图: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概念。)
学生编演小品:反映陈后主的昏庸腐朽的生活以及隋灭陈的大致经过
大运河的开通:
学生活动:制作大运河模型
小小辩论赛:运河开通的利与弊
知识拓展:查一查,隋朝大运河经过今天的哪些省市
知识拓展:结合地理课上所学,介绍世界上其他的著名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
篇5:西晋的短暂统一教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xxx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
四、人口大迁徙
1.人口迁徙的原因
2.人口迁徙的方向
3.人口迁徙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在第二个问题里,应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西晋灭吴280年这两个年代以及西晋的都城洛阳都应让学生记忆。应强调西晋建立是265年,统一是280年。
四、“八王之乱”一目,内容相当重要。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xxx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xxx埋下隐患。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xxx的社会深层原因。③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xxx爆发的可能性。④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本目有关八王之乱的细节描述,仅供学生自行阅读,不必过多解释。《晋书·武帝纪》关于分封诸王的记载(书影),教师可视学生水平做灵活处理。
五、“内迁各族与西晋灭亡”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讲之前可悬挂《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但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少数民族的问题,学生感到比较生疏,记忆起来也感到困难。因此,在这一目的讲解中,不要涉及过多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三个问题讲清楚:一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的简单情况。结合本目中的小字,简要说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这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应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经三国到西晋已逐渐进入内地接受西晋的统治。结合挂图指出他们分布的地区。这里应着重指出的是,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处可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的小字和看课本插图(不作要求),进一步认识内迁各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以及日常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二是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这种剥削压迫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三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灭亡。教师在这里可以简要讲述刘渊起兵的经过,但要注意强调让学生区分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晋活动,一种是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正义斗争,一种是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向西晋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刘渊起兵正属于后者。最后还应向学生交待一下,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
六、“人口大迁徙”一目,是以往很少专设条目的内容,但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新课本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西晋末年以及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甚至隋唐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牵涉面广,教学上存在诸多难点,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扫除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讲授本目时,建议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①西晋末年统治者治理不当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灾荒疾疫,导致粮食歉收,人民饱受饥饿之苦,不得不开始向南方迁徙;②八王之乱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被迫离开中原,向河西走廊、辽东,特别是向南方迁徙;③八王之乱期间以及战后,北部、西部的少数民族贵族势力逐渐增强,不断地冲击中原地区,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④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高潮,涉及地域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和河西走廊,涉及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其深远影响本目不必展开分析,略作概述即可。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以本目内容为基础,先完成课后的活动建议,然后引导学生对人口大迁徙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影响进行预测,或提供一些有关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为讲述下两节课的内容做准备。也可采取其他活动方式,如结合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现象,请学生谈谈有关人口大迁徙的话题。
篇6: 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_,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开始,到6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_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篇7: 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所创立的政治机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581年杨坚建隋至6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表现欲强,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朝两位皇帝,使学生知道隋朝“繁盛”的历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
篇8: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开凿的相关知识。
2.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训练其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透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投影放大京杭大运河图片)。这幅图是大运河扬州段。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与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传说隋炀帝为了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这种说法对吗?如果不对,那么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是怎样统一全国的?统一全国的条件又是什么?学者为什么把隋朝称为“繁盛一时”的朝代,它的特点是什么?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他曾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发展生产?结果怎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千多年前那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吧。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封建社会的大致分期。(出示幻灯片)
2.重点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的内容,来说明上述政权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北朝由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政权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和东魏又分别为北周和北齐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又建隋代周。
南朝由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组成。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关系。
3. 581年2月,杨坚代周自立,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长安。介绍隋文帝(出示幻灯片)
隋建立后,南朝是陈政权统治时期,由此可知,隋朝的统一全国,主要任务是灭掉陈在南朝的统治。
4.隋的统一
先出示幻灯片介绍隋灭陈,统一全国的情况。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2)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隋朝的统一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要求南北方结束对峙局面,实现统一。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比陈朝明显占优势。
(教师总结归纳)客观上:北方民族的大融会、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篇9: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所创立的政治机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581年杨坚建隋至6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表现欲强,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朝两位皇帝,使学生知道隋朝“繁盛”的历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
篇10:《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优秀教案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
隋朝大运河;
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
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6,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皆因暴政而亡。
篇11:初一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对隋初经济的繁荣的感受和理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的辩证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讲授新课
一、通过预习新课,思考题目“繁盛一时的隋朝”讲了隋朝的那两个方面?
教师:从三个方面来讲述隋朝的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为什么是“一时”的隋朝?在隋二世时因为他的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从建立到灭亡共38年,所以是“一时”的隋朝。
二、南北重归统一
1、重点讲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过程、统一时间
2、图片展示隋朝统一前、统一后的地图
3、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客观条件:
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
主观条件:隋朝的强大
三、隋朝经济的繁荣
1、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3)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4)通过展示数据比较隋初、隋盛时的人口、垦田、粮仓的差距。
四、大运河的开通
1、展示琼花的图片,相传隋炀帝为到扬州欣赏琼花而修建的大运河,同时展示大运河的图片。
2、从目的、概况、地位、作用分析大运河概况:三点四段连五河
3、提问: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综合学生答案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4、提问: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总结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5、提问:隋炀帝是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吗?
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
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
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
6、展示视频:隋朝大运河
图片展示视频中提到的两首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汴河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
他们是如何评价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7、总结:
①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
②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五、想一想:隋朝与我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相似?
提示:
1、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
2、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3、短命的朝代,因为统治者的暴政被农民推翻。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总的来说是好事。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秦朝
讲出隋朝的特点:短暂而繁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当堂记住基本史实。
帮助学生学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的方法。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先展示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由数封据和古文记载可见隋朝经济的繁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记住大运河的地理位置
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由“已知”引出“新知”,培养学生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看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能单纯的说好与不好,要联系实际,看哪一方面占的比较多。
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不准确,通过教师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使整堂课自始至终体现师生互动。
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使学生加深记忆。
篇12: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历史课教案示范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辛亥革命至19,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北洋军阀分裂的原因和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及其危害。张勋为什么能拥宣统复辟,又为什么迅速失败。段祺瑞为什么讨伐张勋。沙俄策动外蒙“独立”分裂我国的罪行。英国胁迫召开西姆拉会议、炮制“麦克马洪线”的罪行。日本强占青岛和胶济铁路、胁迫我国接受亡国的“二十一条”的罪行。
二、思想教育目标:
1.帝国主义的压迫,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帝国主义支持封建军阀割据纷争,使辛亥革命后我国陷于四分五裂,我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各类史事之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军阀的割据纷争和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难点:错综复杂的纵横联系。
板书设计:
篇13: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历史课教案示范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1)辛亥革命刺激经济
(2)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2.概况
3.影响
二、军阀的割据纷争
1.北洋军阀各派系及其地方军阀
2.各派军阀的混战及其危害
三、府院之争和宣统复辟
四、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1.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分裂我国
2.英国侵略西藏的活动
3.日本侵占山东并提出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
导入新课: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什么时候产生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是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的?(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节课外面就来学习第23课,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和军阀割据纷争。
讲授新课:
(板书)一、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12-1919)
(板书)1.原因
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看书,回答)
首先是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了奖励实业的法令,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正是发展民族工业的打好时机”,因此民族资产阶级纷纷投资建厂。(看书中插图)各种实业团体也纷纷出现。海外华侨 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其次是有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1914年-1918年欧洲重要国家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忙于相互厮杀,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我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机会。
问: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板书)2.概况
首先从投资额看:1912-1919年,新增资本有1.3亿元以上,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以往40多年。这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常快,可以说是空前的。
其次,从发展的行业看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看书上117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民族工业的发展,促使我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板书)3.影响
问: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1913年六十多万人,到1919年猛增到二百多万人,他们是我国新生力量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力量。)
(处理课后练习题第1题)
(板书)二、军阀的割据纷争
(板书)1.北洋军阀各派系及其他地方军阀
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哪三个派系?(学生回答)
问:那么,直系军阀以谁为首呢?(冯国璋和曹锟)
直系在军阀的势力主要在江苏、江西、湖北三省。军阀大都投靠帝国主义国家。直系军阀依靠英美两个国家扶植。皖系军阀以谁为首呢?(段祺瑞)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实权,靠日本支持,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以外,盘踞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军阀是张作霖,因为张作霖是奉天人,所以他这一派军阀被成为奉系,也靠日本支持。除了直系、皖系、奉系三派军阀外,其他一些省也出现了许多军阀其中势力较大的有:滇系、桂系军阀,这样在当时就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为了争权夺利,各派军阀互相混战,连年不断。
(板书)2.军阀混战及其危害
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看118页下面的插图)
我们在前面讲到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他成为大总统后,仍不满足,还想当皇帝。袁世凯复辟抵制的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历史有时会惊人的相似。在袁世凯死后不久,我国大地上又上演了一场复辟的丑剧,这就是宣统复辟。
(板书)三、府院之争和宣统复辟
宣统复辟之前发生了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是指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斗争。日本以贷款为诱饵怂恿我国参战,而美国则支持黎元洪反对我国参战。因此,府院之争实质上放映了美日两国在我国的争夺。
问:谁来调解这场斗争呢?(学生回答)
张勋是盘踞在徐州的一个军阀。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看注释)张勋被称为“辫帅”。
1917年6月,“辫帅”张勋率领他的“辫子军”进入北京后,他们作了哪些事情?
同袁世凯复辟帝制一样,宣统复辟也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组织了“讨逆军”,攻入北京城,敢跑了张勋等人。复辟的丑剧仅仅上演了短短的12天就垮台了。这再一次说明了:逆历史潮流二动,与时代发展趋势相违背,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相违背,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必然会落个失败的下场。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趁我国政府交替,政府不稳的时候,加紧侵略我国。
(板书)四、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1.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分裂我国
蒙古位于我国的北方,在蒙古地区中间有一条戈壁沙漠,沙漠以南是内蒙古,沙漠以北是外蒙古。俄国是如何侵略外蒙古的?(学生回答)
面对俄国的侵略,全国人民是什么立场?后来的袁世凯政府采取了什么立场呢?(学生回答)
俄国除了策动“外蒙古”独立之外,还煽动外蒙古不断侵犯内蒙古。中华民国政府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
在俄国侵略我国北方边疆的时候,英国正在侵略我国的西南边疆。
(板书)2.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活动
在我国近代史上,英国是最早侵略我国的国家。20世纪初,英国又加紧了对西藏的侵略。1913年,英国强迫我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同他们在印度的西姆拉开会。在会上英国提出了什么主张?(学生回答)
由于遭到我国代表的反对,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没能得逞,英国代表不甘心。在1914年背着我国政府,勾结西藏代表,捏造了一条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这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看小字)
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当时的我国政府和以后的历届政府持什么态度?(拒绝承认)
(板书)3.日本侵占山东并提出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
问:日本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借口出兵山东的?
出兵山东后,日本主要占领了什么地方?
有句成语是“得寸进尺”,日本就是这样一个贪婪的家伙。在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后,又于1915年提出了旨在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看小字)
问:条约中有关山东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
日本提出了“二十一条”,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实际上是要把我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面对这样一个严重损害我国主权的条约。袁世凯持什么态度?(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获得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但也出现了像袁世凯这样的民族败类。为了谋取私利,他们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牺牲民族的利益。
小结:
今天咱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都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前期。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特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经济领域看,我国民族工业有了短暂的发展;其次,从政治上看,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第三,从军事上看,出现了军阀混战;第四,从对外关系方面看,帝国主义更加疯狂的侵略我国的边疆,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防安全。
★ 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短暂的隋朝教案(共13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元盛世》教学设计2023-12-16
《贞观之治》教案2023-09-16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6-29
关于初中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优秀总汇2022-05-06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2022-11-05
初三历史人教版说课和教学设计2022-05-03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024-01-14
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作文2022-08-31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反思2023-02-12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