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8篇)由网友“harvey61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
一、认为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还比较清晰
本课的设计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重点解决科举制创立与完善的原因
第二个环节是模拟科举考试及对科举制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科举制产生的影响、联系实际进行辨析
2、重、难点确定与解决还算比较完满
本课的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重点解决办法:通过创造性的使用史料——编写一封书信,简单明了的陈述了科举制创立的原因。学生在比较和联系旧知识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科举制的完善,主要是通过讲述、线索图和板书设计的办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对科举制的认识。
难点的解决办法:通过史料、图片和模拟,让学生先得出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对此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学生对科举制的概念、作用和认识基本上都落实了。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形成了这一概念。
二、认为不成功或者欠缺的地方
1、在分析作用和影响的地方有重复的地方。
例如:关于讲述武举的幻灯片可以这样处理:删除这张幻灯片,然后,讲述武举考试的内容。把钟馗中武举的图片放在后面的吏部栓选(身言书判)那里展示,并可以与学生选出的及第的人作对比,大家看看,当时钟馗是因为相貌丑陋而没有被点状元,大家选出的及第者都比他长的好,可以做官了。
2、在模拟科举考试环节,只模拟了一场考试,而另外两场都没有做模拟。结果导致学生在模拟第一场考试时候,情绪被调动之后,又沉寂下去了。在教案中有模拟考试,当时主要考虑到学生活动起来,没有办法控制课堂,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但是情况截然相反,临时加上去,没有时间的把握,所以不敢贸然加上。结果把这个环节删除了,非常可惜。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绝不会把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又有价值的活动删除。
3、提问技巧还不成熟。从学生的课后调查中发现提问出现一下几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层次性不够、对学生的引导还注意不够。还有最后的一个提问,自己都很难解答,
让学生答,非常勉强。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虽然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很注意这些,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做的时候,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加强锻炼。另外,在做课前,一定不要增加自己没有理解透的材料和用它的.目的还不是明确的材料。最后17、18张幻灯片都是临时加上的,结果提问,学生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结果导致了冷场。
篇2: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课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篇3: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一、课程内容标准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以真才实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以后有深远影响。也为以后学习第15课八股取士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体现了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尤其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对内选拔干部更广泛更开放,不仅寒士可取,少数民族人士也可取。对外,外国人也能来考试当中国官,洋人在中国当“公务员”。唐朝的开放胸怀在科举制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指出教材中的一点缺憾,教材中“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关于“人才”的提法不准确。“人才”与“干部”、“官吏”是有区别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渴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
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2、对学生所学知识和信息掌握情况的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里,学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不同,但对选官制还没有真正接触。课前已布臵同学们搜集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信息。
四、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完整体系。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隋唐时期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能概括出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新与完善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并竞答的方式讨论解决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是隋唐制度创新的典型体现,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古今中外,不是为了考试上大学。而是为了借鉴,为了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服务社会;让学生知道,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都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六、教法和学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七个环节:联系实际,引出课题;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知识提炼,巩固提高;关注现实,情感升华;课堂小结,专题整合;布臵作业,引出预习。
1、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多媒体显示: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因此,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 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用公务员考试这一话题导入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思考: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2、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代表6个时期的读书人,分别是魏晋时期、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课前教师要充分预设,做好“设计师”,能够运筹帷幄;而在课堂中要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做好“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
例如:提出这样的疑问“魏晋以来用门第出身选官有何弊端?”,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创立的必要性;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时期而不是隋文帝时期?”,加深学生对“制度”这一词汇内涵的深层理解;提问“隋朝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科举制创立的作
用的能力。质疑“唐太宗扩充国学与完善科举制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加深学生对武则天政绩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武则天。追问“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
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老师适时质疑、追问、点拨,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了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已有同学到临朐朱位村探访了明代状元马愉的故里,并拍了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看。并将第15课八股取士的内容整合到这节课里面,让同学们阅读了解。
篇4:《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
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
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
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 )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5: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
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
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
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 )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6: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观察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本节课的收获: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换个身份做主考官,通过古今的对比,选出魏晋时期的官员,体现科举制度推行前的选拔人才的弊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能结合本班学生爱表现自己、展示才华的特点,通过2个学生活动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观看视频猜猜我是谁,找出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完善这一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皇帝。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贴卡片,将这5位帝王的顺序和贡献对应摆出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把沉闷的学习内容变活了,把要学生学变成为学生我要学,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气氛点燃了。
3、通过口诀歌总结本课的内容,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课堂的实效性。课后练兵采用师生双互动的形式。
4、课后延伸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出学生的智慧火花。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最有发言权,讨论热烈,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中历史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弱了,也没能很好为解决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服务。
篇7:《科举制的创立》历史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历史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观察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本节课的收获: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换个身份做主考官,通过古今的对比,选出魏晋时期的'官员,体现科举制度推行前的选拔人才的弊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能结合本班学生爱表现自己、展示才华的特点,通过2个学生活动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观看视频猜猜我是谁,找出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完善这一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皇帝。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贴卡片,将这5位帝王的顺序和贡献对应摆出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把沉闷的学习内容变活了,把要学生学变成为学生我要学,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气氛点燃了。
3、通过口诀歌总结本课的内容,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课堂的实效性。课后练兵采用师生双互动的形式。
4、课后延伸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出学生的智慧火花。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最有发言权,讨论热烈,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中历史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弱了,也没能很好为解决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服务。
篇8:科举制的创立优秀教学反思
这节课表面看来容量不大,重点介绍了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情况,实际关于科举制的知识内容相当多,例如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魏晋以来具体的选官措施等等,这在课本中或者一字未提,或者一笔带过,因此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可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可以将将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明白古代的科举制的确对读书人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教学中补充适当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让同学们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锢人们思想、考试内容单一化,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篇9:科举制的创立优秀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课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篇10:科举制的创立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 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 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
篇11:科举制的创立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12: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反思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
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此文转于]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13: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课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篇14: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15:科举制的创立的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课前导学
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五、教学渗透点
1、通过科举制学习,知道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如状元、榜眼、探花等是如何排名的,以增加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唐诗繁荣、唐文化的绚丽、古文运动推动、传奇小说的发展都与科举制有密可不分的关系。正是科举制使唐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层次。
3、科举制度也有弊端。它使大批知识分子热忠于功名,不愿从事学术研究和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愿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进行潜心钻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极其长远。
六、教学资料
1、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
2、各种相关历史网站。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篇16: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立,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仕,到按才选拔官吏的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科举制的诞生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科举制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搜集古今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的有关资料,从中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劳动成果,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②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从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3、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在科举制的创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用人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关于此重点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和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而解决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意义和对中外的深远影响,关于这一难点的处理,我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两种制度的对比讨论,得出科举制的进步所在,从而达到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自学—指导”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自学、质疑、讨论、指导、释疑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在此模式下,我主要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根据以上特点,我对本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
1、分组合作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分组收集资料并分别安排任务,同时可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基础上,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解决该组任务,更可以组与组交流预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体验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这一活动,使学生以一种体验历史的形态,当历史主人翁,不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更渗透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特设了小型课题作业法:自拟建议书,此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更是以史为鉴,让学生谈对当今学校考试制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按照“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展示成果、小结巩固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首先我提问学生“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提名?”(科举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如何诞生?科举制又如何考?影响又如何?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由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
①科举制的诞生
按预先安排,我请第一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派组代表介绍我国隋唐以前选拔官吏所采用的方式。我在肯定及点评的基础上给出讨论题:“同学们如何认识这种制度,它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科举制诞生这一子目上。
②科举制的完善
由第二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表演历史短剧《科举考试》和《殿试》。
③科举制的影响
关于科举制的中外影响方面,在同学代表上来汇报预习成果的基础上,我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科举制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3)小结巩固
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对本课进行小结,也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及点评,最后我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交流。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科举制的完善(板书)
1、唐太宗扩国学(板书)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板书)
3、唐玄宗重诗赋(板书)
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給予指教。
谢谢!
篇17: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
二、说教法:
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1、开放式教学法: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2、情景教学法:
模拟古代科举考试(明、清科举形式),采用背诵唐诗的形式,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回答考试对唐诗发展的作用。
3、校本课程教学法:
将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厦门的民俗文化“中秋搏饼”联系起来,做为导入新课的小活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创造性思维。
5、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
6、激励教学法: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注重激励学生的活动。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青少年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批好学生
三、说学法:
强调为学生创设激励性自主学习的氛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散漫无序,更不是教师袖手旁观,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变革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场合中必须要参与团队,并且要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为了将来,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相当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设置了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提问。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2、小型课题作业法:
在课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收集和查阅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较好地完成。上本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小型课题作业《秦汉的科举制度》,使学生对古代科举制度有初步的认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思考与讨论“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3、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通过上网收集和查阅资料,以学习单元为基本单位,依托连入因特网,发挥了因特网交流与资源两大特性的探究学习样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型课题作业《秦汉的科举制度》。
4、史料研习法:
教师提供史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地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5、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设置了阅读分析题“让学生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看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举考试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1)、导入新课:(约3分钟)教师手执瓷碗及骰子进入教室,请学生上台讲解闽南“搏饼”的规则。根据学生学生所讲的规则,提问学生:“搏饼”中各种奖项的设置和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呢?(学生回答:科举制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约35分钟)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科举制的一段VCD,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有关情况。请学生根据看到的有关史料,结合课本内容,四人小组讨论归纳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的有关线索。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唐太宗扩国学武则天设殿试,增武举唐玄宗重诗赋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话,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动脑筋: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生动活泼的导入方式将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习,调动课堂气氛。史料研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史料归纳线索,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科举考试,为下面的问题埋下伏笔。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2/3。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思考与讨论: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3)、布置作业:(2分钟)完成P18课堂练习。
(4)、板书设计:科举制的诞生(板书)1、隋文帝首创(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唐太宗扩国学武则天设殿试,增武举唐玄宗重诗赋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即使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各个小组汇报事先布置的小型课题作业《秦汉的科举制度》的完成情况。而后依据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篇18:科举制的创立-历史教学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 历史说课稿
★ 初一历史说课稿
【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说课稿2023-10-22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3-07-30
五四运动的历史教案2022-07-30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教案2022-11-30
初中历史 古代埃及说课稿2022-10-02
初一作文全2024-01-10
人教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2024-03-14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022-04-29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024-01-14
宋明理学教案2022-10-21